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高學歷遭唾棄?攻讀研究所人數 再創歷年新低

高學歷遭唾棄?攻讀研究所人數 再創歷年新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大學及研究生,每年持續大量湧入勞動市場,學生面臨產學落差過大,學無所用,外加學歷貶值的多重效應之下,使得眾多準備畢業的準新鮮人,在畢業之前,都希望能搶先卡位,在職場上求得一技之長,好不落人後,趕緊脫離低薪魔咒,面臨高學歷不見得吃香,職場反而能學到更多東西的情況下,根據人力求職網的調查指出,今年大學畢業生選擇攻讀研究所的比例,再創新低僅剩百分之六!九成五準新鮮人 盼直接進入職場磨練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高達94.3%的畢業生,以及即將退伍的新鮮人,表示他們要選擇「先就業」,選擇「再進修」的僅佔5.7%,計劃就業的比例,不但高於去年的90.7%,也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高,顯示「學歷貶值」的效應,持續在職場上發酵。至於先於職場卡位,心中所想,無非是希望能提早拿到經驗入場卷,好讓薪水能夠快速地獲得三級跳,其中,此屆將畢業生,對首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平均落在31,217元,比去年的31,180元,微幅增加三十七塊錢,換算下來,幅度僅上升0.1%,整體而言,新鮮人並未對就業市場的加溫,而讓起薪的期望值也隨之提高。普遍大學生期望薪資 大多落在三萬以上再以新鮮人的「學歷別」交叉分析,在「月薪期望值」部分,「學士」為29,659元,「研究所」為36,268元;至於以「主修領域別」分析「理工」為33,769元,「文法商」為29,571元。接著以「公私立學校別」分析「國立大專院校」為32,637元,「私立大專院校」為30,048元;最後以「學校屬性別」分析:「一般院校」為31,869元,「技職院校」為29,544元。雖然期盼的起薪,整體變化不太大,但仍有九成四的新鮮人認為,進入職場工作後,「可以」存到人生的「第一個百萬元」,他們平均更預估,最快花5.01年可以達成目標。另外新鮮人當中,懷抱「百萬年薪夢想」的,也高達了85.4%;同時還估計,最快工作8.07年後,就可以實現這個夢想。

23萬人曾濫用藥物 不少竟只為了助「性」

23萬人曾濫用藥物 不少竟只為了助「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食藥署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合作執行「103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顯示12~64歲的民眾中,約有23萬人曾經藥物濫用,然而,首次藥物濫用的動機有66.7%是因好奇,其他依序放鬆自己/解除壓力、因為朋友有用及娛樂助興等。像是安非他命、愷他命兩種,就是被列為最常濫用的藥物,而日前造成國內知名藝人健康及形象重創的大麻則為第3名。發生性行為時 藥物濫用者常會使用搖頭丸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發現,在受訪的藥物濫用成人中,有不少人在發生性行為時,會併用如搖頭丸、大麻愷他命及安非他命等藥物;而在藥物濫用成癮的觀感方面,12~17歲的族群以及18~64歲族群中,分別有52%、55%的受訪者,認為藥物濫用是犯罪的行為也是生病的情形,由此可見,國人將藥物濫用成癮的行為,視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接受治療。使用電子菸者 恐會增藥物濫用率除了藥物外,103年也首度將電子煙納入問卷中,根據初步結果顯示,曾使用過電子煙的受訪者,比未使用電子煙者,比較會有藥物濫用的情形,而使用酒精、香菸、電子煙、檳榔及其他成癮性物質者,相較於未使用者,也有較高使用鎮靜安眠藥物的風險,所以,民眾應要多加留意,以避免接處這些增加藥物成癮物質。 電子菸在台灣 仍屬偽、禁藥最後,食藥署提醒,濫用藥物易讓人警覺性降低,引發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性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千萬別因一時的性趣,而輕易嘗試濫用藥物,導致病痛纏身。而出入娛樂場所時,不要單獨前往,一定要提高警覺,在陌生場所不隨意接受他人送的飲料或食物,也不隨便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小心自己隨身的飲料,注意自身安全。另市面上販售之電子煙雖聲稱具戒菸效果,但卻無證據顯示,且電子煙在我國仍屬偽、禁藥,擅自輸入、製造或販賣皆違法,呼籲民眾勿輕易嘗試。

家中也有霾害?二手菸恐增血癌、猝死率 嬰幼兒首當其衝

家中也有霾害?二手菸恐增血癌、猝死率 嬰幼兒首當其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紀錄片「穹頂之下」是近來最受討論的一部片,也使得霾害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然而國健署表示,霾害其實不只來自於大環境的空氣汙染,抽菸也是生活中霾害的來源,而二手菸就是室內霾害的主要來源。父母吸菸,會增加下一代得肺癌的風險,更會使孩子得中耳炎、氣喘、肺炎、血癌的機率增加,甚至也可能會造成嬰兒猝死、胎兒發育不良與胎死腹中等風險,且就算不在孩子面前抽,衣服、車子、房子中所殘留的三手菸,一樣也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血癌。吸菸者家中的PM2.5=一個霾害嚴重的城市根據103年菸草控制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者家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是非吸菸者家中的10倍,等於住在一個霾害嚴重的城市,但若是家中沒有吸菸者,則會降低70%的PM2.5暴露濃度。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將會比一般人高出20%~30%,且長期暴露於二手菸中,更會造成或加重孩童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也與菸害有關。三手菸危害甚高 血癌、中耳癌機率恐大增與吸菸者同住的幼兒,除了要承受二手菸的危害外,還得面對「三手菸」的威脅。根據研究證實,吸菸者即使不在孩子面前抽,但殘留於衣服、車子、房子內的三手菸,一樣會導致血癌。過去曾有期刊發表過三手菸致癌的研究,該研究表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黏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也因此,美國兒科學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三手菸殘留在環境中的毒性微粒,至少有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增加嬰幼兒哮喘機率以及中耳癌的風險,尤其對於在家中爬來爬去的幼兒威脅最大。及早戒菸 還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環境 根據歷年調查資料顯示,家庭二手菸暴露率自100年起,從19.9%上升到27.6%,二手菸、三手菸除了容易傷害嬰幼兒的呼吸系統外,也會嚴重影響腦部發展,因此,國健署提醒吸菸的父母及家長,應盡早戒菸,讓家中嬰幼兒與孕婦遠離二手菸的威脅。

23歲妙齡女尿不出來 竟遭子宮頸癌奪命

23歲妙齡女尿不出來 竟遭子宮頸癌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別再以為子宮頸癌與年輕人無關了!一名23歲、生活單純的女性,因解尿困難到醫院求診,原本以為是小毛病,殊不知卻發現她罹患了子宮頸癌第四期,震驚了自己與家人,但因發現過晚,在治療後一年多,她仍回天乏術。對此,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孫序東醫師表示,由於政府提供的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對象是30歲以上的婦女,所以,可能造成年輕女性認為自己「很安全」的錯覺。9成以上的子宮頸癌 與HPV有關子宮頸癌是很常見的婦女癌症,有9成以上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也與性行為極高的相關性,但千萬別以為生活單純、年輕人就可以掉以輕心,以為子宮頸癌是熟齡婦女、或是性關係複雜的女性才會罹患的重症。只要有過性行為 不管幾歲都要接受抹片檢查雖然衛生福利部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子宮頸免費抹片檢查,但以這位23歲之年輕女子為例,國人罹癌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若等到30歲以上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不夠的。孫序東醫師強調,9歲~14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最佳,越年輕接種產生抗體的效益越好,甚至男性也可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來預防菜花,然而,只要有過性行為的女性,不論是否超過30歲,都應接受每年一次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出血要注意 恐是婦癌的警訊據調查指出,在台灣目前只有3成多的女性,會定期做抹片檢查,為了健康著想,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及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才對,對此,亞東醫院婦產部蕭聖謀醫師表示,子宮會發生的癌症很多,常見的除了子宮頸癌外,還有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因為政府大力推廣抹片檢查,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有下降趨勢,但子宮內膜癌則因國人飲食習慣,反而有發生率提高的現象,而這兩者都可能會有異常出血的症狀,但是子宮頸癌也可能無症狀,所以,呼籲所有的女性朋友,有異常出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以避免罹癌都不自知,錯失了治療時機。

零風險人生並不存在 勇於挑戰夢想吧!

零風險人生並不存在 勇於挑戰夢想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結核治療醫院時,許多年長的病患對於年少的我十分照顧,經常安慰我、鼓勵我。他們之中有些人病癒還活得好好的,但也有人就這麼永遠往天國旅行了。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年長者的骨灰被拿回醫院,放入骨灰罈的骨頭一搖之下,只發出乾乾的「咔咔咔」聲響,我對著遺骨合掌祝禱,注意到他喉結部分的骨頭變成茶褐色,那是服用過多強烈藥劑造成變色的緣故。目睹這個景象,使我想到死亡和生存並非面對面,死亡和生存其實緊緊相鄰。不論多麼健康的人都隨時會面臨死亡的風險,我深深體會到生與死總是彼此緊鄰在一起,兩者間其實只相隔薄薄的一層紗。生存本身就像一場賭局,何況生存過程中,人們所描繪的夢想與希望往往難以實現,有如泡沫般乍現即逝。「Dreaming is risky」,實踐夢想的可能性根本微乎其微。那麼,難道我們要放棄夢想嗎?並不是這樣吧!正因為有風險,所以更有挑戰的價值。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無法預估成果,就算努力也是白費工夫,實現機率低的夢想便應及早放棄,他們認為這麼做才能更早實現夢想。多數拒學孩子的家長也是希望孩子選擇穩定的志向,選擇走在他們為孩子舖設好的康莊大道上。當孩子們步履蹣跚地走偏時,父母便急著伸出援手,惟恐孩子摔落到道路旁的暗溝,為孩子撿拾路上的石子,採取絕對不讓孩子跌倒、不讓孩子偏離預設道路的萬全決策。然而,這樣的結果反而導致孩子拒絕上學。因此,就像商場上常說的,恐懼風險承擔反而形成風險,父母只需在一旁守護孩子,而不是干預孩子的道路。即使我向父母提出這樣的忠告,父母仍然會說:「就算老師這麼說,我還是會擔心。不讓孩子接近一切風險,只採取安全對策,並不能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避開有高風險的夢想,選擇零風險但並非夢想的人生」,我並非譴責這樣的夢想,誰都不應該被譴責,做什麼樣的選擇都是當事人的自由,我無法斷言哪一邊才正確。但是,我可以斷定:即使打算選擇安全無虞的人生,就像我罹患無法預期的疾病一樣,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誰都一定會有遇到風險到來的時刻,這世上並不存在零風險的人生。夢想愈大,風險愈大;夢想愈小,風險也愈小。有許多夢想無法實現,正因為如此,才有挑戰的價值。(本文摘自/脆弱的逆襲/好的文化出版)

6大類超傷肝食物 吃多恐肝硬化、罹癌

6大類超傷肝食物 吃多恐肝硬化、罹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要想養腎就少吃鹹,多吃黑色食物,飲食上很有講究,而對於養肝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吃對了可以養肝,可如果吃錯了就會傷肝。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謹防哪些食物呢?下面就給大家逐一列舉。傷肝食物1)油膩食物/油膩的食物吃多了,超過人體內代謝的能力,就會在體內釀生濕熱,聚濕成痰,而痰濁會淤積於肝,影響肝的功能,導致肝癖病,此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脂肪肝。前面的章節我們說過,肝臟就是人體的化工廠,脂肪分解後被小腸吸收進入了血液,最終會經血液循環系統被肝臟吸收,肝臟會對脂肪進行轉化和合成。如果脂肪攝入過度,就會給肝臟帶來負擔,甚至會誘發肝炎的發生。肝臟本不應該幹那麼多的活卻還是要幹,如果有一天幹不動了,難以分解的脂肪就會逐漸在肝細胞內堆積,導致脂肪肝,嚴重者會引發肝纖維化,繼而發展成肝硬化、肝癌。油膩食物可以說是肝臟的頭號大敵。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孩子也吃得越來越好,且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想吃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我經常能在街上看見一些「小胖子」,那小胳膊小腿,都快比我壯實了,其實這對於孩子的肝臟健康是極其不利的,調查發現,目前脂肪肝的發病已漸趨低齡化。所以,這個問題不能忽視,平時要少吃油膩的食物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肥肉、動物內臟、葵花籽、巧克力等。對於有肝病的患者,則最好是杜絕這些食物,多吃清淡的綠色食物。有人說,我平時也注意這些,很少吃油膩的,可是每當逢年過節,或者是請客戶吃飯,這肥甘厚味總是避免不了的,這個時候要想護肝該怎麼辦呢?其實大家可以在飯後喝一杯濃茶以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或者吃點木瓜幫助分解脂肪,或者吃山楂幫助消耗脂肪,這樣就可以讓肝臟少受一些脂肪的侵害了。對於有肝病的患者,則一定要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傷肝食物2)加工食品/加工類的食品由於要讓顧客感覺更好吃、更好看,所以會用很多食品添加劑,同時,為了讓保存的時間足夠長,還會放一些防腐劑,亞硝酸鹽就是常用的防腐劑之一,也是三大致癌物之一。當它們進入人體後,都需要肝臟來進行解毒、代謝,這無疑會加重肝臟的負擔,誘發肝損傷。此外,加工食品也多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同樣不利於肝臟的健康。現在大街小巷都賣煮玉米,一走過,就能聞到香甜香甜的味道,很多人都知道玉米對身體是有利的,而且外面小攤上煮得又好吃,都愛買。其實,很多小販在煮玉米時加了「甜蜜素」,這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屬於非營養型合成甜味劑,其甜度為蔗糖的30倍,政府對它的適用範圍和用量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的,如果濫用、超標使用,不僅損壞了玉米的營養成分,還會對人體的肝臟造成損害。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甜蜜素都是被禁用的。所以,大家最好少吃小攤上賣的甜玉米,尤其是在不當令的冬季。傷肝食物3)醃製食物/很多人喜歡吃醃製的食物,特別是東北人,醃酸菜不僅是他們手上的絕活,也是冬季主要的食物。但是酸菜、泡菜、臘肉或者鹹魚等這些醃製品,其中含有很多的硝酸鹽,大量食用後,腸道內的細菌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後者可在胃內合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強烈的化學致癌物,可誘發肝癌。特別是一些剛醃製的蔬菜不宜過早食用。此外,醃製食物在製作過程中,要加入大量的鹽,還會損傷腎臟,所以,一定要少吃。傷肝食物4)高糖食品/提到高糖食品,不得不想到我們的傳統食品—蜜餞。蜜餞也稱果脯,是以桃、李、杏、棗或冬瓜、生薑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者蜂蜜醃漬而成。北京和臺灣是蜜餞的主要產地,很多人來北京旅遊,都會大包小包的買一些蜜餞送給親戚朋友吃。但是高糖食品不僅會傷害牙齒,還會傷肝。這是因為體內多餘的糖會轉化為脂肪,而脂肪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造成一定的肝損傷。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糖果,五顏六色的,煞是好看,吸引很多小朋友,家長們一定要管住孩子,別讓他們大量的吃。此外,這些糖果中含有不少食用香精和色素,這些添加劑也會傷肝,應少吃為宜。傷肝食物5)煙燻烘烤食物/很多食物經過煙燻烘烤之後,的確很香,那股焦香味吸引著很多人。夏天的時候,去郊遊、野炊,也是一件快事;或者三五成群來到大排檔,買一些燒烤,喝喝啤酒,也是美哉、快哉。但是大量的研究指出,食物經過煙燻火烤後,會產生大量的苯芘(致癌物質),吸煙時就含有這種致癌物質,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所以,用高溫煙火燻烤出來的食品應少吃為宜。若是偶爾為之,可以配合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達到一定的防護作用。傷肝食物6)黴變食物/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不易保存,容易發黴,例如大米、花生、玉米、糧食加工的糕點、饅頭等。這些食物發黴後會產生強烈毒性作用的黃麴毒素,也是一種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一百倍,對肝臟有極強的危害,且容易導致肝細胞受損、變性甚至壞死,繼而可能會導致或誘發肝癌的發生,因此應避免此類食物的食用和購買。此外,很多商販為了省錢,會在食品裡添加劣質的回收廢棄餿水油,而餿水油之所以遭到人們的厭惡,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含有黃麴毒素,對肝臟的健康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許多劣質餐盒和保鮮膜也會在遇熱後產生黃麴毒素,一定要慎用。除了以上提及的這些食物外,還有一些食物不能隔夜吃,例如綠葉菜,隔夜吃也會產生亞硝酸鹽,而魚和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的功能。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在吃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善待它,否則它會不聲不響地報復你,讓你毫無察覺,而當你察覺到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晚了。(本文摘自/男人養腎,女人養肝/八正文化出版)

腎好人不老!4種黑色食物幫你養好腎

腎好人不老!4種黑色食物幫你養好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中國醫學的五方與五臟的理論中,腎臟在五方中屬於北方,而北方的顏色是黑色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北京的社稷壇?那是明清兩代的皇帝們,在每年開春的時候,去開壇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社稷壇位於天安門的西側,就是現在的「中山公園」裡面正中的位置。此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徵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東方青、南方紅、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的五色土,四方矮牆也按方向覆蓋著四色琉璃瓦。而這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北方黑──北方是黑土地,因飽含了豐富的腐殖質所以黑,而南方土地因含酸性物質多故紅色,西方因含鹽鹼量大故白色,東方因溫度雨水適宜,常年耕耘故青色,中間黃則是因為黃土高原被雨水帶下來衝擊而成。所以,黑色屬於北方,而不是其他顏色屬於北方。除了從國土的顏色上來看之外,我們也可以從中原地區來看,在中原地區,太陽的位置偏於南方,所以使北方相對於南方較「黑」。北方既是黑色,而腎又屬於北方,所以黑色自然就入腎了,正如《黃帝內經》中的那句話,「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我還曾經看過有人從「醫易同源」的角度來解說它,源自於《周易.繫辭下》中的這句話:「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在易經八卦中,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也就是說人天相應。那麼人知恥,天亦知恥。天地在做愛時,一定先烏雲密佈,遮住太陽,在氤氳的過程中打雷下雨,打雷就好像是天地氤氳時的性吼,而所下之雨則是天地之精。不管是大雨,小雨,還是皚皚的白雪,這些天地之精都是來自於黑色的雲,那麼人之精來自於黑色的食物也就理所當然了。這種說法其實也不無道理。既然「黑色入腎」,如果想要養腎的話,「黑色食物」就應該是平時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了。不過黑色食物有很多,做法也有很多,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幾個,不妨一試。黑色食物1)黑米準備黑米100克、紅糖適量。先將黑米洗淨,然後浸泡一晝夜,將泡米的水與米同煮粥,以保存營養成分。待粥煮至濃稠時,再放入紅糖調味,稍煮片刻即可食用。人們在長期的服用中發現這黑米粥可以改善頭昏目眩,故稱其為「藥米」。其實這根本原因是黑米可以養腎。腎主骨,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所以如果腎精充足的話,腦袋就不會暈暈的,而是神思敏捷了。黑色食物2)黑芝麻很多人都喜歡喝超市賣的黑芝麻糊,其實自己也可以做「黑芝麻麵茶」來代替。準備白麵粉五百克,黑芝麻100克,將黑芝麻炒熟(當然買現成熟的也可以),白麵粉炒至焦黃,每天早上起來時,用滾開水沖調30克左右食用,也可以加鹽或者糖調味。如果常服的話,對於鬚髮早白和脫髮有很大的作用。這其中的奧妙也源於黑芝麻可以補腎。腎,其華在髮,「華」即「榮華外露之意」,青少年一般腎精足,頭髮就會烏黑茂密且光亮,相反,年老體弱的人,腎氣不足,頭髮就會慢慢變白,枯槁甚至脫落。黑色食物3)黑豆準備黑豆200克,清水800克,糖少許。將黑豆洗淨,用50度的溫水,浸泡一夜後,將黑豆和浸泡黑豆的水一起倒入攪拌機中,攪打約二分鐘充分將黑豆打碎。然後用漏網將豆漿過濾到碗中,可保留豆渣備用,再將豆漿用漏網過濾到鍋中,大火加熱豆漿至沸騰後關火,調入糖攪拌融化即可,剩餘的豆渣則可做成豆渣餅。當然,也可以用豆漿機直接打成豆漿,或者做黑豆粥也是不錯的選擇。黑豆被古人譽為腎之穀,黑豆不僅形狀像腎,還可以補腎強身,對於腎臟有保護作用,特別適合腎虛患者。民間有句諺語:「每天吃豆三錢,何需服藥連年。」這和黑豆養腎的功效是分不開的。黑色食物4)桑葚用桑葚30克(鮮者60克),糯米60克,煮粥,待熟時調入冰糖少許即可。此為「桑葚粥」,也可以平時當做水果吃。研究發現,桑葚對於腸燥便乾者很有幫助。腸燥便乾多是由於體內缺少津液,而腎為水臟,主津液,桑葚養腎,故對於腸燥便乾有幫助了。研究還發現,桑葚可以提高精液的品質,所以,對於積極備戰「造人工程」的男性朋友,不妨多吃一些桑葚。最後再給大家一個「強上加強」的方法—「三黑」粥。用50克黑米,黑豆20克,黑芝麻15克,核桃仁15克,共同熬粥後加入紅糖調味即可。核桃仁也是補腎佳品,此粥對於腎虛貧血者很適用。黑色的食物遠不止這些,還有黑木耳、黑棗、紫米、紫菜、烏骨雞、海帶、黑香菇、黑葡萄、黑海參等。不過需要注意,不管什麼好東西,都要防「過猶不及」,否則只能適得其反。明白了這些,以後在飲食上,可就要眷顧一下黑色的食物了。(本文摘自/男人養腎,女人養肝/八正文化出版)

她陰道出血不敢就醫 一檢查竟是子宮頸癌第三期

她陰道出血不敢就醫 一檢查竟是子宮頸癌第三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談到台灣的婦產科,不少醫生都是男性,這讓許多女性心生害怕,進而讓症狀一拖再拖,拖到極為嚴重才肯就醫,但如果問題出在婦女最為常見的癌症「子宮頸癌」,恐怕經不起如此拖延!一名五十歲的婦女,對於婦產科與抹片檢查頗為恐懼,因此即使陰道長時間異常出血,仍不願接受檢查,直到眼看出血症狀不止,才勉強就醫,不料,竟確診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早已錯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害怕男醫生 一堆女性不敢做子宮頸抹片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上千名女性,不幸罹患子宮頸癌,其中,近半數因此死亡,顯見我國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人數,至今仍有待加強,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屠乃方指出,門診上就曾出現許多長達好幾年,甚至是十年以上都未做過抹片檢查的女性,這些都是子宮頸癌的超高危險族群。為什麼台灣女性那麼不愛做抹片篩檢?屠乃方感嘆,過去曾碰過一名病患,看到他是男的,就立即落荒而逃,不少女性因為眾多婦產科醫師是男性,因而對抹片或就醫檢查,非常的抗拒。八成女性 一生之中都曾感染過HPV病毒子宮頸癌主要的病因,都源自HPV病毒,此病毒經由性交傳染,統計指出,台灣近八成的女性,一生之中都會感染HPV病毒,抵抗力較好,則能幸而躲過癌症風暴,反之,抵抗力較弱,亦或愛抽菸、性行為關係複雜的女性,就成了子宮頸癌下手的頭號目標,做抹片檢查更顯重要。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青少年第一次性行為的年輕化,以及性觀念的逐漸開放,讓女性罹癌的機會隨之攀高,統計發現,1990年患者罹患子宮頸癌年齡約40~49歲,而至2011年,卻逐漸出現另一高峰年齡是30~39歲 ,甚至民國100年癌症登記報告也詳載30歲以下患者高達200名,其中還有2位未滿20歲。性行為年輕化,也讓子宮頸癌的年齡層,大幅往前挪移。抹片加上HPV疫苗是遠離子宮頸癌的最佳方法,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過去臨床指引建議,10~25歲女性可於6個月內施打3劑疫苗,提供子宮頸癌的完整防護,幫助遠離子宮頸癌威脅。

脂肪儲存無上限 年後腹部腿部最難瘦

脂肪儲存無上限 年後腹部腿部最難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的家族聚餐剛結束,大魚大肉後當心肥胖找上妳!市面上的地雷食物太多,看來毫無殺傷力的鳳梨酥、麵包、蛋糕、珍珠奶茶、霜淇淋、酒精飲料,甚至是早餐裡美乃滋、果醬、奶酥、番茄醬等,都是暗藏高油脂危機的加工食品!高熱量食物攝取多了,脂肪就在不知不覺中堆積起來,漸漸造就了辦公室裡的小腹婆與大象腿!7成女性不運動 久坐當心變小腹婆、大象腿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朱家緯醫師表示,人體對於脂肪的儲存是沒有上限的,而一公斤的脂肪,可是要消耗7,700卡的熱量才能從身上消失。當飲食熱量攝取大於基礎代謝量時,身體就會自動幫你把脂肪「儲存」起來!台灣有高達7成女性沒有運動習慣,通常吃飽之後就坐著辦公室,大多變成了「西洋梨」身材,也就是下半身肥胖;其中,又以小腹婆與大象腿線條最難雕塑,必須藉由飲食控制加上有氧運動,以及加強下半身局部肌肉訓練等多方面同時進行,才能助於改善下半身的曲線。選對正確方式 打擊頑固脂肪若總是瘦不到完美的曲線該怎麼辦?朱家緯醫師表示,頑固脂肪是很難纏的問題,以往都是用傳統抽脂手術來改善頑固脂肪的囤積,但如果患者術後的照護不周,抽脂後的皮膚表面很容易產生明顯的凹凸不平。近年來可利用超音波技術,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進行身體曲線的雕塑,利用超音波機械式振盪原理震碎脂肪細胞,且治療中同步使用電波體雕模式以改善橘皮與水腫,而震碎的脂肪細胞則會經由身體自然代謝排出,藉此修飾身體局部線條。最後朱家緯醫師建議,不管是用任何方式來減重,都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飲食習慣,對症下藥來調整生活型態,才能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法,更能夠持之以恆的保持健美體態。

妙齡女忽略頭痛 青光眼悄悄找上門

妙齡女忽略頭痛 青光眼悄悄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誰說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就連年輕人也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問題!日前,就有位31歲的張小姐,原本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在25歲時因要準備研究所考試,所以,一邊工作一邊念書,使得她必須經常熬夜,就連出現頭痛也沒有查覺到有異狀。直到後來左眼像是被打上馬賽克般,不清楚而就醫,經過檢查才發現她已經罹患了青光眼,雖然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治療,也順利考上建築系碩士,但因早已錯失黃金治療期,導致她現在左眼視力僅有0.01,幾乎趨近失明狀態,未來只希望病情不會繼續惡化,能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青光眼人數遽增 十年增近7成台灣青光眼學會呂大文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統計資料指出,從93年到102年間,短短十年青光眼人數以遽增近7成,而患者年齡正逐漸年輕化,平均每四位患者中,就有一人是青壯年,甚至是青少年,且當患者年齡下降時,罹患後所要面對的生活、心理、經濟等方面的衝擊,恐怕會更大更難受。而青光眼年齡層之所以有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台灣的近視人口多,其中高中生就佔了八成以上,又加上現代人使用3C產品頻率高,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更長,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都可能會催化眼睛老化速度,導致患者年齡層下降。謹記護眼守則 有助遠離青光眼為避免青光眼年齡下降、人數增加,所以,提醒民眾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是現今防治青光眼的最佳辦法,所以,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到2次的定期檢查,且有鑑於現代人的高度用眼行為,呂大文醫師也提供了護眼守則「一不二要」,不過度用眼、要維持正常作息、要定期眼睛檢查,幫助民眾遠離青光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