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關於信任 你所誤解的10件事

關於信任 你所誤解的10件事

1)大家所想的信任,大多不是真的信任。 楚巴迪和粉絲的故事所顯示的單純樂觀,並不是真實的信任。那太過天真而單純,考慮不周,沒有反思。雖然我們從小學會的信任大多是基本的信任,但很多成人還是抱持那樣簡單的看法。孩子般的信任是不考慮任何不信任的可能,但那是有違現實的。 2)信任跟人有關,跟事情無關。 信任牽涉到人際關係。我們把「信任」這個字眼用於人上,也用於事物上,但我們其實無法「信任」汽車。我們把「信任」和「可靠」混淆了,「可靠」可以用在人上,也可以用在事物上。信任需要做出承諾並履行承諾,需要深思熟慮的決定、行動和反應。3)信任不見得都是好事。 信任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重點是你如何運用信任。不真實的信任可能是天真、愚蠢或盲目的。盲目信任是自欺欺人及否認,是不可動搖的,不思考任何背叛的可能。然而,背叛是信任的風險。4)信任是有條件的。信任不是空白支票,是有限制和條件的。當我們說我們信任某人時,那也假設了附帶條件。例如,我可能信任技師幫我修理汽車,但我不會信任他幫我做牙齒的根管治療。5)信任一旦喪失或破滅,還可以重新獲得。單純的信任就像貞操一樣,一旦失去,就無法恢復,但真實的信任並非如此。真實的信任不是非黑即白,它可以在灰色地帶運作。真實的信任比較注重關係,而不是特定的結果。它是可以重建的,客觀看待對關係真正重要的事。6)信任的相反並非不信任。信任的相反是控制。在缺乏真實信任的地方,就會看到控制。信任是一種選擇,一旦你信任了對方,有責任的自由就變成了核心。7)信任是一種過程。 信任是一個動作,它不是氣氛或是鞏固一切的黏膠,也不是螢幕保護程式,在背景等候必要時上場。信任是個人特意去做的事情,是持續培養關係的過程,是學到的情緒技巧。8)自我信任也是信任的一部分。 自我信任是信任你自己的意圖、動機、誠正,符合你的預期,履行你的承諾。那牽涉到自尊和自信。如果你無法信任自己,又如何信任別人呢?如果你無法信任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或誠正,你也很難信任其他人做到那樣。我們通常都以為別人跟我們一樣,當我們是虛假的,就會覺得別人也是虛假的。如果我們是值得信賴的,也同樣會這麼看待他人。9)信任是有風險的。真實的信任不會否認過去發生的事,或忽略未來發生背叛的可能性,無論是出於有意或無意的背叛。信任的人知道,信任可能破裂,他們在信任以前會先權衡風險和利益。真實的信任是透過思辨和經驗而衍生的行動。10)想獲得信任,必須先展現信任。 一般普遍認為,信任是你努力爭取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你之所以獲得信任,是因為你先信任他人。那是一種互惠法則,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如果你想獲得信任,就要先信任別人。有人可能覺得這種說法有悖常理,其實不然。那和培養其他的關係並無差別,你想獲得關愛,不是惹人憐愛,而是先去關愛他人。你想獲得資訊,不是死守著資訊不放,而是透過資訊的分享。你想獲得尊重,必須先尊重他人。信任也是如此。信任是人的天性,艾默理大學(Eme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提到:「在這個貪婪及爾虞我詐的年代,可能很難相信這個事實,不過科學家發現,與他人合作、選擇信任而非嘲諷、選擇大方無私而非自私的小小勇敢舉動,會讓大腦頓時產生一種平靜的喜悅。」勞伯.所羅門(Robert Solomon)和費南度.弗羅瑞(Fernando Flores)在《從信任開始——成功領導的基本條件》(Building Trust in Business, Politics, Relationships, and Life)裡指出:「信任不是我們『擁有』的東西或媒介,也不是一種氣氛,而是我們做出來的事。」信任是一種行動,是運作的方式。當你選擇展現真實的信任時,你在工作團隊中就發揮了顯著的影響力。給予及培養真實的信任,是職場致勝的理念。(本文摘自/大膽起步/遠流出版)

多吃恐肥胖、罹癌!WHO公佈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多吃恐肥胖、罹癌!WHO公佈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垃圾食物是肥胖的罪魁禍首,也是造成健康問題的重大因素,為了健康與身材,請大家盡可能遠離垃圾食品。 1)油炸類食品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元兇。含致癌物質。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質。2)醃漬類食品導致高血壓、鼻咽癌,腎臟負擔過重。影響腸胃粘膜系統。易得消化道潰瘍和發炎。3)加工肉類食品(如火腿、肉乾、香腸等)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防腐和保色作用)。含防腐劑,會加重肝臟負擔。蛋白質出現變質。4)餅乾類食品(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乾)食用香精和色素過多。嚴重破壞維生素。含反式脂肪、高熱量、營養成分低。5)汽水、可樂類含磷酸、碳酸,會帶走體內大量的鈣。含糖量過高,喝完後有飽脹感,影響攝取正餐的食欲。容易胃酸逆流。6)速食麵、膨化食品鹽分過高,含防腐劑、香精。只有熱量,沒有營養。7)罐頭類食品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質。熱量過多,營養成分低。8)蜜餞類食品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具有防腐和保色作用)。鹽分過高,含防腐劑、香精。9)冷凍甜品類食品(如霜淇淋、冰棒、雪糕)含奶油或奶精,容易引起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含糖量過高,影響正餐。10)燒烤類食品過熱烹調會產生致癌物。導致蛋白質炭化變性,加重腎臟、肝臟負擔。(本文摘自/王明勇的健康廚房/平安文化出版)

【免費講座】攝護腺保健衛教講座

【免費講座】攝護腺保健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夜尿、難尿、頻尿、急尿等困擾找上你?小心,你可能有攝護腺方面的問題,男性逾40歲後,攝護腺肥大風險上升,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平常有什麼方法可以事先預防?有鑑於此,馬偕醫院特別舉辦「攝護腺保健衛教講座」,特別邀請泌尿科陳建志醫師主講,介紹常見的攝護腺保健問題及攝護腺肥大的原因與治療方法,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攝護腺衛教講座時間:3月14日(六)下午1:30~2:30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大禮堂(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洽詢:02-2543-3535 總機轉接于蓓華護理師

【免費講座】「胃腸道基質瘤」座談會

【免費講座】「胃腸道基質瘤」座談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聽起來陌生,一般常見的腹脹、腹痛、消化道出血卻都可能是它的徵兆之一。從疾病的認識、診斷到治療,患者常有許多的疑惑卻不知道從何問起!其實,只要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與用藥常識,胃腸道基質瘤已不再是可怕的疾病,甚至可像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有鑒於此。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今年特舉辦「胃腸道基質瘤」醫病座談會,本次活動整合高醫、高雄長庚及成大醫院三大醫學中心專業醫師群,與民眾直接面對面,透過醫師精闢的講解,讓病友及家屬們深入了解:洞察先「基」-立刻診斷不延遲;掌握良「基」-立即治療不間斷、遵從醫囑的重要性,建立正確的保健知識,歡迎胃腸道基質瘤的病友及家屬們共同參與。名稱: 「胃腸道基質瘤」醫病座談會時間:104年5月23日(六)下午2:00~5:00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行政大樓10樓 國際會議廳(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洽詢:0800-000-306 醫事通「胃腸道基質瘤衛教小組」

走不出來!統計:6成自殺未遂 受情所困

走不出來!統計:6成自殺未遂 受情所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台南一連發生3件情殺事件,讓人省思如何理性且和平的分手呢?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殺人後自殺相較於一般自殺事件,是更為複雜之社會議題,如情侶分手的情殺、父母親殺子後自殺、兒女弒親後自戕等。根據衛生局統計分析103年度自殺未遂個案共2,464人,自殺未遂原因分析以「感情因素、家人間情感因素」佔57.95%為最多,「憂鬱症、精神疾病」占13.71%,「生理疾病、久病不癒因素」佔8.25%;顯見感情是現代人際關係裡最大的挑戰,隨著兩性關係愈為開放,情殺案件卻不斷增加。5招保護自己  遠離危險情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情傷或者情殺事件的男女主角不論年紀與歷練卻同樣墮入情感漩渦無法走出!因打不開情結,連累無辜者,造成彼此家庭破碎。若事發當下,可以給自己再多一分鐘的冷靜或各退一步,就可以阻止悲劇發生,學習理性及正向的情感表達相對的重要。建議若無法相處已協商分手者:●應有「緣盡情了」心態,避免藕斷絲連或金錢借貸。●避免同住一個屋簷下。●探視子女盡量選在公共空間。●離婚夫妻應避免獨處,若對方有不軌言行,應嚴詞制止。●一旦遭對方性侵或性騷擾立即報警,並保留事證。衛生局也呼籲,對身旁處於感情困擾的親友及時伸出援手,以簡單的3個步驟:1問、2應、3轉介,關心情傷中的親友,一句「您怎麼了?」聽聽他的心聲,給於客觀的回應,若感覺無法幫助則建議轉介專業心理師。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下一物剋一物,以往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現在已經有了最新的治療方法,由於胰臟在人類臟器的中間,發生病變很難馬上被查覺,往往等到診斷出胰臟癌時已經是晚期,甚至擴散至淋巴、肺臟及肝臟,預後不佳,治療起來也更顯棘手,但日前中央研究院卻發現,胰臟癌細胞的表面抗體,可有效減緩胰臟癌細胞轉移。降低癌細胞活性 IL-17RB是關鍵該研究主要是由中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臺大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共同進行研究,對此,中國醫藥大學李文華校長表示,既過去做乳癌受體分子IL-17RB後,沒想到,受體分子IL-17RB在胰臟癌的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針對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臺大醫院外科部田郁文醫師表示,從過去的111位胰臟癌病人的檢體中發現,配體IL-17B一旦和細胞膜上的受體IL-17RB結合,經過癌細胞內一連串的反應後,癌細胞得以活化並加速轉移,但若以基因剔除法讓IL-17RB不再顯現,癌細胞變安靜下來,有效減緩其擴散。抑制體內小角色IL-17RB 新藥可望少副作用綜觀各種結論後,研發出攻擊高度表現IL-17RB的抗體,並已完成動物實驗,目前正在研發人體抗體,李文華表示,IL-17RB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極微,意味著朝此方向研究出來的新藥,其副作用相對較低,是值得投入與期待的方向,此項研究目前於國際期刊《醫學實驗期刊》網站上刊登。

固定性伴侶就沒事?研究:染HPV風險不亞於「花心人」

固定性伴侶就沒事?研究:染HPV風險不亞於「花心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只要忠誠,長期維持單一性伴侶,就不用做抹片,也不用擔心會遭HPV病毒感染,如果你有這樣的迷思,那對於子宮頸癌或是菜花的防治觀念,可說是直接打零分!根據國外的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是維持長期的固定性伴侶習慣,其中仍有三成的情侶,遭感染HPV病毒,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感染者,大多數都會有相互交叉感染的情況,提醒,只要有過性行為,就要對子宮頸癌有所警覺。三成固定伴侶者 仍染HPV歐洲最新研究,他們找來兩百餘對的情侶,篩選條件為,至少穩定交往超過一年,並且始終維持單一性伴侶的習慣,進行HPV檢驗,意外發現,這兩百餘對情侶,每三對就有一對遭到感染,進一步交叉比對,遭感染的情侶中,將近七成以上,都有交互感染的情況,換言之,雖長期維持固定伴侶,但只要每發生一次性關係,自然感染的風險,同樣不亞於多重性伴侶的族群!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醫師張志隆強調,過去民眾常以為只有性生活複雜者才會感染HPV,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迷思,雖然性伴侶越多感染HPV風險越高,但臨床觀察亦有不少罹患子宮頸癌或子宮頸癌前病變的患者,卻是穩定伴侶反覆相互感染導致。HPV防治 歐美國家展現高度重視由此可知,HPV病毒的威脅,幾乎是無孔不入,粗估,台灣女性,至少有八成以上,一生中都曾遭感染,而HPV病毒近乎百分之百都與子宮頸癌相關,所以,世界各國均對HPV預防,展現高度的重視。在歐美國家,鼓勵甚至公費補助施打HPV疫苗,就成了基本政策,以澳洲衛生部為例,除了推廣青少女施打HPV疫苗的政策外,更於2013年領先全球開放12~13歲青少年公費接種HPV疫苗!國內針對HPV的防治也越來越積極,目前已有6個縣市提供青少女免費施打HPV疫苗的政策,而金門縣更開放青少年施打,領先亞洲其他國家,不過,僅從「地方」開始的政策,僅僅少數人受惠,對於急流般的HPV感染問題,似乎仍是杯水車薪,進度緩慢,使得台灣子宮頸癌的罹患率,仍較歐美或日本等國來得高。也因此提醒民眾,只要有過性行為,就須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同樣也建議,性行為時能全程戴上保險套,而最積極的方式,就是施打疫苗,以防感染。

肥胖真要「命」!罹患大腸癌風險高出2倍

肥胖真要「命」!罹患大腸癌風險高出2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每年發生人數約計14000人,而每年有超過5千人死於大腸癌。而體重超標的人要多注意!因為基隆市衛生局提到,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到2倍,大多數的大腸癌發生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或無規律運動等。預防大腸癌有撇步:每天規律走路  而罹患大腸癌關鍵因素是肥胖、缺乏運動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加上今年國人有許多小確幸的連假,但如果此時都放縱自己吃吃喝喝,恐怕小確幸會變成未來的大不幸。因此衛生局呼籲,落實「飲食要均衡、運動不休假、定期做篩檢」等三大健康行動,才能「腸」保健康。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到2倍,大多數的大腸癌發生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或無規律運動等。「運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所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達到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並最推薦走路這項容易實踐的運動;若每天走路1小時,1天下來就能輕鬆至少可消耗超過250大卡熱量,簡單的動作便能讓你遠離疾病威脅。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 精神疾病易復發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 精神疾病易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正逢季節交替的時節,氣溫改變大,有人情緒敏感,對天氣變化或特殊節日易產生情緒起伏。根據臨床精神醫學統計,季節交替,通常也是精神疾病好發或精神症狀較不穩定的時期,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比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因此衛生局提醒,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衛生局在日前就協助一位躁鬱症案例:小陳為躁鬱症患者,家屬來電表示,最近小陳自認已康復,好幾天不服藥,已多天不睡覺,併有多話、意念飛躍、易怒,家人如勸其服藥或就醫時,有欲攻擊家人之舉動,經送醫院治療後,最近出院回歸社區生活,但需規律服藥及回診。春、秋時節 躁鬱症患者尤要當心躁鬱症患者的躁症常在春、秋等季節變換時刻發作,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好幾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不斷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鬱期的症狀常表現在身體上,初期就醫常被當作內科問題處理,可能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頭痛、腰痠背痛、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因此,衛生局呼籲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家屬能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並且在社區能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癌症轉移斑馬魚 助找到抑制藥物

癌症轉移斑馬魚 助找到抑制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癌症總是令人聞之色變,每當患者得知自己罹癌時,往往會覺得天空一片黑暗,像是被判了死刑般,但日前國內卻有研究將不易於體內觀察或追蹤到的癌症部位,藉由「翻轉」至體表,如此一來,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以便快速找到抑制藥物,增加治療成效。癌症轉移斑馬魚於上 不僅降成本也易觀察該研究主要是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林達雄醫師,與中原大學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共同進行研究,對此林達雄醫師表示,像是乳癌這類惡性癌症,其實是很容易進行細胞轉型,形成癌症轉移,導致治療成效不佳。若以現階段的癌症轉移動物模型來說,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的誘發,才能進行藥物篩檢,而這類藥物不但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但藉由研發團隊針對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容易觀察到腫瘤。斑馬魚胚胎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一致蕭崇德博士表示,早期利用斑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的篩選並不成功的原因在於,過去的研究只能在斑馬魚出生後1個月到2年間產生腫瘤,但此次研發團隊提供了可在受精後1週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適合進行高通量的抗癌藥物篩選。此外,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並且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及形態的反應,因此,在斑馬魚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腫瘤標靶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