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驚!女嬰突然臉色發黑 竟是呼吸道感染作祟

驚!女嬰突然臉色發黑 竟是呼吸道感染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季節轉變問題多,每年2~4月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好發期!日前,一名36週的早產女嬰,於15天大時發現有臉色發黑、活力不佳現象,經過就醫檢查後,發現她有新生兒呼吸暫停及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肺炎,經氣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後,病況穩定,目前也已平安出院了。引起呼吸暫停 大多與細菌、黴菌有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陳麒年醫師表示,新生兒呼吸暫停的原因有多種,常見的像是極度早產兒,因為,腦部呼吸控制中樞功能不成熟,所以,對於早產兒來說,引起呼吸暫停的病原,大多都與細菌或黴菌造成的菌血症有關。另外,若有低血糖、低體溫、貧血或是像此個案合併有感染問題,在抵抗力低的嬰幼兒都可能引起呼吸暫停,危害生命健康。呼吸有雜音要注意 可能與呼吸道融合病毒有關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最常見到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毒來源,與一般的感冒病毒不同,醫師表示,在台灣好發於每年的2~4月,或是8~10月之間,受到感染的嬰幼兒會有咳嗽或發燒等症狀,家長有時也可聽到小孩有明顯的呼吸雜音與喘鳴聲,這都是常見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急性細支氣管炎,有時嚴重者,還會有食慾下降、呼吸急促、低血氧、呼吸暫停,甚至演變到肺炎需要插管的情形。早產兒得到RSV 呼吸暫停率將高出10倍早產兒與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都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嚴重感染的高危險族群,他們被感染後往往都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或導致嚴重肺炎需插管與呼吸器治療的機會,也會比一般嬰幼兒高。此外,陳麒年醫師表示,早產兒得到RSV感染後,發生呼吸暫停的機會也比足月兒高出5~10倍以上,所以,家長平時除了要多洗手戴口罩外,也要多加留意出生週數小於或等於28週和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以及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幼兒併有血液動力學異常者。食慾不佳、臉色蒼白 皆為徵兆之一最後,醫師提醒各位家長,當嬰幼兒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後,會出現呼吸急促、食慾不佳、臉色蒼白,或臉色發黑現象等現象,因此,如果小孩有上述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問題演變到肺炎。

跌倒自行拿藥止痛 高齡婦痛到無法起身

跌倒自行拿藥止痛 高齡婦痛到無法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跌倒受傷要注意,隨意貼藥膏、吃止痛藥,恐會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日前,一名81歲的謝女士,原本兩週前就已經在浴室跌倒了,只是,當時症狀不嚴重便到家中附近的骨科診所拿藥止痛,沒想到,四天前又不慎跌倒,使得她痛得無法起床,幾乎不吃飯,臥床四天,最後,所幸是被鄰居發現才送醫檢查。結果發現,她右下葉肺炎及多處胸腰椎壓迫性骨折,因此,先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收住院,只是,當醫師對她進行基本檢查,發現她有貧血、低血鈉、低血鉀等問題,而在老人周全性評估後,也發現她有憂鬱、活動功能下降、照護人力缺乏、營養不良等問題,後來經過醫療團隊討論後,先幫她一一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接著並協調出院照護人力及方式,目前她順利已出院回家了。老人跌倒發生率 佔所有族群中的37.4%根據醫策會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民國102年的統計資料指出,跌倒事件為歷年病人安全事件通報的前二名,65歲以上老人,約佔所有跌倒事件的37.4%,19~64歲則佔46.8%,而通報的跌倒事件中有78%的人發生在醫院裡,並有53.1%的人有輕度以上的傷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謝正芳醫師表示,醫院跌倒高危險族群在近一年中跌倒次數有明顯升高的趨勢,一年內跌倒一次以上的人約有31.5%,是為非高危險族群的2~3倍。65歲以上、5歲以下 為跌倒高危險族群跌倒高危險族群包含有年齡65歲以上及5歲以下、曾有住院期間跌倒經驗、過去一年內曾跌倒、生理狀況(頭暈、虛弱感)、身體活動功能(肢體無力、步態不協調或平衡能力差、移位步行需他人協助)、頻繁如廁、藥品使用、意識躁動或不清等。而醫院跌倒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以病人因素為最常見,病人因素中又以步態不穩為最常見。老人合併症狀問題多 可到醫學整合門診來就醫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為了服務高齡長者,謝正芳醫師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只要合併以下6種情形,即可到高齡醫學整合門診,以整合性醫療模式來就醫,如此一來,就能幫助民眾做到最完善的治療。1)身心功能於「近期」快速惡化者。2)具有一種或多種(例如:失智症、譫妄症、跌倒、營養不良、壓瘡、尿失禁、憂鬱或多重用藥等)老年病症候群病患。3)多重疾病且控制不良者。4)多重用藥患者。5)經常就診、反覆入院需頻繁使用醫療資源者。6)因多重身體、功能或合併社會心理問題需要跨領域多專業團隊介入的病患。

性感人妻隋棠 勾魂美腿原來靠這款「名模水」

性感人妻隋棠 勾魂美腿原來靠這款「名模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今年初變身人妻的隋棠,常在戲劇中飾演各種角色,美麗性感形象深植人心,小V臉、透亮的膚質與纖細的曲線令人羨慕。曾經在粉絲團分享每天喝一壺紅豆水消水腫,帶起劇組中所有人跟進的風潮,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與搶購,進而被廠商相中擔任代言人。隋棠:紅豆水當水喝,一天沒喝變貢丸有很多女生,因為工作忙碌、作息跟飲食不正常、沒有時間運動,很容易造成水腫,連女神隋棠也不例外,她說:「為了上鏡頭好看,真的試過非常非常多的方法,發現紅豆水後就對它愛不釋手,因為比較溫補,可以天天喝,氣色也變好了,如果我早上沒有喝紅豆水,一上鏡頭就會像貢丸插在筷子上」也因為隋棠帶起紅豆水的風潮,工作人員都笑稱它是「名模水」。對此,賴怡君營養師曾表示,紅豆富含鉀離子、皂苷素皆能利尿去濕,而鉀離子與鈉離子會互相拮抗,因此紅豆水裡的鉀離子能將體內多餘的鈉離子「擠出體外」,進而達到消除水腫的效果。除此之外,紅豆裡有豐富膳食纖維與維他命B群,能幫助調整身體機能,促進腸胃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想要由內而外變美麗 應慎選食材及產品「口渴的時候,就是變美麗的時候」隋棠表示,為了維持鏡頭前的好狀態,不能只靠表面工夫,必須由內而外讓自己變美麗,除了喝紅豆水以外,建議想變美的女生,在飲食方面也要特別注意,盡量選擇成分單純、天然健康的食物,建議大家要吃的健康,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的習慣,希望人人都能成為名模,大家一起變美麗!最後,營養師提醒,若想在家嘗試煮紅豆水的民眾,應注意烹煮時紅豆皮破裂釋出澱粉而攝取過多熱量的問題。原料部分可挑選營養價值高的赤小豆;若擔心原料污染或怕麻煩不知如何處理剩下豆渣,選購市面上飲用品時,應選擇經認證零農藥及無重金屬殘留的產品,才不會辛苦了半天卻喝進去一肚子「壞水」。

義美撤菸波瀾不興 恐無法撼動全台三百萬吸菸人口

義美撤菸波瀾不興 恐無法撼動全台三百萬吸菸人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整理)義美食品,正式宣布全台旗下八十八家門市,全都暫停銷售菸品,不難看見,為了力拼企業形象,義美可說是卯足了全力,不過,雖有網路酸民,對此批評造神,但實際上,此舉的確寫下了台灣「戒菸、禁菸」的新里程碑,也讓國民健康署與董氏基金會,特地發出新聞稿,齊聲讚好。對於實際禁菸行動 政府在做什麼? 在禁菸或戒菸的努力上,民間企業雖然率先開出撤售的第一槍,而中央政府,也同樣揮著大旗,大喊民眾應該戒菸,還提供戒菸補助,試圖讓全台吸菸人口能稍稍減緩,不過,當面對根源性的問題,政府始終「擺爛」的態度,其實才是讓全台吸菸人口居高不下的主因!什麼是如鯁在喉的根源性問題?其實就是法規面的漏洞未補,其中以菸稅來說,台灣竟已長達二十八年之久,從未調漲菸稅,菸價始終低廉,進一步讓成年人,甚至是未成年青少年,都能輕易取得香菸,反觀鄰國菸價,早已逼近兩百元台幣情況下,由此可見,我國政府雖高喊戒菸,卻未能祭出任何鐵腕手段,尤其對於菸稅更是閉口不談,顯然有些諷刺。除了菸稅,董氏基金會也指出,對於菸品的法規漏洞,其實還有「菸品容器印製警示圖文達80%」、「取消室內吸菸室設置、半戶外開放空間之餐飲場所也禁菸」、「禁止菸品陳列展示」、「將電子菸納入菸害防制法管制」未見修改。董氏基金會更疾呼,行政院應當主導進行「菸酒稅法」修訂,使28年來未調漲的菸稅,每包再加徵30元,讓平均菸價達每包100元(目前菸價50~90),勉強接近已開發國家的最低標準,且應每兩年調漲一次,才能真正讓吸菸人口有所下降。在家抽菸 猶如霾害入侵室內根據國外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吸菸危害極大,倘若長期在家中吸菸,室內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是非吸菸者家中的10倍,等同家中天天都遭霾害侵襲。另外,世界衛生組織也警告,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30%,長期二手菸暴露更會造成或加重孩童呼吸道疾病,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有關。還有更多數不清的研究報告,對於香菸的劇毒指證歷歷,也因此世界各國,都對菸稅下重手,反覆思考如何才能降低吸菸人口,而義美宣布停售香菸,無疑成為台灣各個通路商的領頭羊,不過義美因實體通路只有八十八家,恐怕波瀾不興,成效有限。面對菸害持續不減,也許真要等到台灣擁有千家的便利商店,發揮社會責任,一如美國第二大藥品零售商CVS Caremark,拿出勇氣與魄力,宣布旗下7,700零售店全面停止販售菸品的時刻,加上政府一同認真的揮出第一刀,才可能讓台灣吸菸人口,能有戲劇性的減幅。

眼妝卸不乾淨、愛戴隱形眼鏡 「乾眼女」激增

眼妝卸不乾淨、愛戴隱形眼鏡 「乾眼女」激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手機滑不停、隱形眼鏡天天戴、不上眼妝不出門,當心提前罹患乾眼症!根據健保署的統計指出,國人罹患乾眼症的比例,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直直竄升,粗估,全台約有六百萬人,具有嚴重程度不一的乾眼症,如果放任持續惡化,嚴重恐怕引起角膜潰瘍,甚至視力永久損壞!乾眼症問題 女性多於男性兩倍隨著使用3C產品的時間與頻率增加,讓眼睛乾澀的「澀」字,成為去年票選的第五大健康毛病代表字,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戴明正指出,一般來說,罹患乾眼症的主因,與長期觀看螢幕、眼影卸不乾淨、隱形眼鏡有關,此外,乾眼症患者大多以女性為主,為男性的兩倍之多,其中的原因還有免疫力問題、荷爾蒙問題都要考慮進去。戴明正進一步指出,乾眼症患者,時常會有眼睛紅癢刺痛、異物感、無法戴隱形眼鏡、容易流淚等症狀,其中,約百分之八十六的患者,都屬於所謂的「缺油型」乾眼症。正常來說,為了讓保持濕潤,眼球外層會分泌油脂與淚液,讓眼睛維持濕度,如果專門分泌油脂的「瞼板腺」缺損、阻塞,外層油脂無法分泌,就會讓眼球淚液大量蒸散,使眼睛感到乾澀。乾眼症治療利器 加熱疏通「瞼板腺」戴明正說,過去治療缺油型乾眼症的傳統做法,大多不離熱敷按摩眼睛、滴眼藥水等等,但長期熱敷,雖能舒緩不適,但治標不治本,還有可能導致角膜受損,他指出,目前的乾眼症治療,可藉由儀器檢查油脂分泌情況,覆蓋在眼球表面的油層厚度,甚至能記錄眨眼睛的習慣,準確的查出導致乾眼症的根源。檢查過後若發現「瞼板腺」有缺損的問題,可進一步運用治療儀器由眼瞼內加熱和眼瞼外按摩疏通瞼板腺,使油脂重新正常分泌。至於怎麼預防乾眼症席捲而來,其實還是有小撇步,如果眼睛感到乾澀,可以勤眨眼,讓眼下分泌的油脂能夠平均分布在眼睛上,此外,乾眼族可多攝取魚油,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乾眼的症狀發生,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使用3C產品時應適可而止,才能真正的斷絕與乾眼症的牽連!

兒童突然陷入昏迷 恐罹「第一型糖尿病」

兒童突然陷入昏迷 恐罹「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就像一般兒童,對於這個大千世界,永遠充滿好奇,總是為什麼,為什麼的問個不停;這些孩子,身著五顏六色,天真無邪,一樣活潑亂跳,總是有耗費不完的精力,讓所有爸媽十足頭疼。當記者走進全球第一本糖尿衛教童書《Coco與高飛歡樂的一天》發表會現場,每個小孩的臉上,洋溢著備受呵護,開心長大的幸福,很難想像,眼前數十位的小朋友,都有相同的經歷──早早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使他們天天都須挨針,無時無刻都面臨血糖隨時飆高而陷入昏迷的危機。全台九千人罹第一型糖尿病 終身須施打胰島素在台灣,共有9,00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些小孩,往往都經歷過,因體內血糖頓時飆高,而陷入昏迷的可怕經驗。當家長經醫師告知,孩子罹患先天性糖尿病時,無不陷入震驚,不敢置信,同時也開啟了,一路須跌跌撞撞,心情搖搖擺擺的控糖之路。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許惠恒理事長解釋,第1型糖尿病又稱為「兒童型糖尿病」,常因為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體內酮酸中毒昏迷送醫後才發現有異,大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一旦確診後,須終身補充胰島素讓病情穩定下來,對病童及父母往往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十歲女童不被病情擊垮 反而獲得更多愛現年十歲的菲菲,就是典型案例,在糖尿病發作之前,她與一般兒童無異,各項表現均為優秀,常常是班上的模範生常勝軍,而她不只在學業表現上,總是令人稱讚,就連打擊樂、舞蹈等才藝,同樣駕輕就熟,頗有天分。不過,有一天,菲菲開始時常口渴、想睡覺、總是很疲累,看了小兒科,症狀持續無解,就在進一步抽血檢查後,竟赫然發現,菲菲的血糖值衝到6、700,立即遭轉進兒科加護病房,噩耗一傳出,全家人皆不敢置信,烏雲罩頂。幸好,菲菲在發病後,始終被家庭的溫暖包圍,家人還為了控制菲菲的血糖,全家一同「把頭洗下去」,齊心改變生活作息、養成運動習慣,使菲菲從未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擊垮,反而還獲得了更多關愛與呵護,生活加倍多采多姿。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無知」然而,第一型糖尿病就真的猶如洪水猛獸般可怕嗎?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杜思德理事長說,其實第一型糖尿病,只要戰勝迷思與偏方,家長多方了解衛教知識,事實上要穩定控制血糖並不困難。他說,在臨床的經驗上,時常會碰見家長手足無措,因而開始道聽塗說,聽信偏方的案例,事實上,第一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錯誤的控糖觀念與各種偏方。醫師提醒,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時,家長因對於病情衛教知識一無所知,常常會陷入恐懼與憂慮,唯有積極吸收專業知識,才是幫孩子把血糖控制好的最佳方法。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存活率大幅提升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存活率大幅提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癌症海嘯,一波波拍打國人的健康,讓我國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已突破十萬大關,不過,隨著癌症的診療技術突飛猛進,過去在治療上,醫師往往單打獨鬥, 而現今,已轉為多科會診,並能依照不同癌症基因型,與細胞分布情形,量身訂做屬於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進一步讓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獲得大幅提升。婦女癌症不見好轉 經多科治療病情穩定一名55歲黃女士,去年6月一開始在醫學中心診斷為第三期三陰性乳管型乳癌,進行前導性手術前的化學治療多次,但腫瘤不見好轉,3個月內腫瘤從原先的7公分進展到12公分,患者因病況惡化且體力持續下降,因此轉院,希望能病情能因此有進展。經腫瘤整合照護團隊討論判斷、進行病理切片,再次確定組織型態後,發現乳癌型態已由原先的乳管型轉化為少見且較惡性的轉形性乳癌。評估後,整合照護團隊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依病人狀況體力規劃手術前的同步高劑量放射治療與標靶治療,多重酪胺酸激脢抑制劑,達到第一步抑制縮小腫瘤與培養病人體力的目的。再進行手術切除長達12公分的腫瘤,手術後並進行第三線微小管動態抑制劑輔助性化療,經過乳房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與病理科的協助下,目前病人恢復狀況良好。由此可見,現今的癌症治療,須跨足不同科別的醫師,共同進行會診,才能讓癌症有突破性的改善,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廖志穎表示,針對癌症病人,由各科醫師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且還有社工協助評估家屬經濟、家庭與照顧狀況;心理師協處理病人與家屬情緒問題;營養師提供訊息教導病人飲食原則,如此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疾病與症狀獲得最好的控制。乳癌年輕化 有硬塊務必警覺廖志穎也呼籲,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遇過最年輕的乳癌患者才25歲,建議民眾要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如果發現摸到硬塊、乳房皮膚色澤或紋路改變、表皮凹陷、乳頭外型改變或有分泌物,請盡速到醫院乳房外科進行進一步檢查。國民健康署也針對45~69歲女性、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補助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民眾可多利用此資源到醫院進行檢查,確保健康,一旦確定罹癌,不要過度憂慮或逃避,透過醫師專業的評估與治療,治癒機會仍舊很大。

恙蟲病致死率達6成 清明掃墓、出遊要慎防

恙蟲病致死率達6成 清明掃墓、出遊要慎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衛生局統計指出,去年起迄今,新北市感染恙蟲病患者中,就有6成民眾就醫超過2次,其中更有一名患者,在發病後19天才確診,且大多曾至郊外活動或接觸草叢,因此,衛生局提醒民眾,隨著清明節將至,掃墓清理雜草或至郊外踏青時,建議皮膚裸露部位應塗抹防蚊液,以防止恙蟎叮咬。恙蟎愛停留於雜草 從事戶外活動時需多留意自去年起至今,全國已計有439例確診個案,其中新北市有10例,經疫情調查發現多數於發病前,皆曾至郊外活動或接觸草叢,而恙蟲病主要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所引起,不會藉由人傳人造成感染,但平時因喜歡停留於雜草之尖端,以伺機附著或叮咬宿主,難以用肉眼觀察是否已被附著,所以,進行掃墓或從事戶外活動時,要特別注意。注意!恙蟲病易誤認感冒由於恙蟲病初期症狀及叮咬處不明顯,容易被當成感冒治療而未能對症下藥,多數患者需就醫多次後才找到病因,若無法及時妥適治療,死亡率高達6成,去年就有1名患者環島旅行者,返家後出現高燒、頭痛症狀,前後就醫達3次以上,過了19天才確定感染恙蟲病,所幸經治療後已無大礙。衛生局表示,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每年4~5月病例開始快速增加,於7月時達到高峰,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感染後之潛伏期大約為9~12天,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發燒、焦痂皆為疑似症狀 民眾應提高警覺最後,衛生局再次呼籲,清明節連假即將到來,不少民眾計畫返鄉掃墓或到郊外出遊,請民眾務必作好個人防護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外出活動返家後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有出現發燒、頭痛、出疹、淋巴結腫大或焦痂等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活動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補助年年遞減 無喉者盼政府關注

補助年年遞減 無喉者盼政府關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台灣的健保制度雖然總是令其他國家的人感到羨慕,但這看似完善的制度下,每年卻仍有數百人喉癌、下咽癌患者,無法正常說話及吞嚥,雖然政府有補助,但年年在遞減,從過去的30萬到現在3萬,另外,補助款氣動式講話器一枝2千元,電子式講話器2萬元,每5年只能申請1次,20年來從未調整過,因此,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幫助病友爭取權益,在今天召開了公聽會,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能重視無喉者。講話輔助器昂貴 有人因買不起而自殺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朱本元醫師表示,喉癌與下咽癌是台灣常見的頭頸部癌症之一,每年大約有1500多名新增咽喉癌病例,其中約有100多人須進行全喉切除,一旦病患接受了全喉切除手術後,不僅會立即失去言語功能外,也會出現喪失嗅覺、流鼻水、怕熱食、吞嚥困難等副作用,對於患者而言對個人的身心都會產生極大的衝擊。舉例來說,台灣無喉者協會理事長黃東源曾經遇過一位聲帶切除者,因家境困苦買不起昂貴的講話輔助器,所以,都躲在家中足不出戶,最後,過度憂鬱而選擇了自我了斷,然而,這種喉頸癌的患者大多都是中低下階層的民眾,經濟收入較為不好,所以,像是這種因經濟壓力大、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而自殺的大有人在。食道語學習難、助講器又貴 患者好無助一般來說,無喉者若想與他人進行溝通,只能利用溝通板、溝通圖卡、助講器、食道語等來表達,但食道語學習困難、助講器又貴,而目前國外使用的氣管食道發聲辮,雖然操過起來比食道語簡單,但國內衛生機關尚未核准進口,所以,患者們目前無法使用這個。另外,在補助方面,衛福部社家署表示,會在收集資料進行評估,希望未來能給予患者們更多幫助。

女子突然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後竟確診大腸癌

女子突然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後竟確診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明明作息都正常,怎會料到中招大腸癌?一名毛姓女子,四年前突然出現血便,起初她抱有警覺心,第一時間,上網找尋相關大腸癌初期症狀,但網路資料所描述的內容,幾乎與她不符,遂不以為意,而隨著時間拉長,血便持續,感到極為困擾的她,終於到醫院就診,想一次解決心中一口咬定的痔瘡毛病,不料,一到診間,醫師檢查後,竟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剛開始不敢接受事實 一度怪罪醫師誤診沒有家族史,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極為規律,所以確診當下,一度還以為醫生在開玩笑,甚至怪罪醫師誤診,輾轉跑了兩三間醫院,希望能有不同的結果。最後所有醫院診斷都為一致,她才逐漸接受,進一步展開一連串的抗癌之路。至今,毛小姐已歷經數次化學治療,三十多次的放射性治療,因腫瘤長在肛門口,所以做了人工肛門,就此因為一場癌症,改變了她的排便習慣,甚至,從此不孕。然而,她卻未曾遭病情擊垮,罹癌四年後,今日的她,氣色看起來更比常人紅潤、健康,她回憶,剛開始得知病情時,簡直不敢置信,人生希望盡失,會不會因此不能出去玩?會不會以後就不能工作?如果要出國,是不是難如登天?所幸治療至今,目前病情控制穩定。大腸癌大幅年輕化 她感同身受加入腸癌病友協會的毛小姐,突然發現,與她相同情況,年紀輕輕就罹大腸癌的病友,人數之多超乎她的想像,她深刻的表示,其實有很多與她歲數相近的病友,持續辛苦的與癌症相抗,對於大腸癌近年來大幅年輕化的趨勢,相當感同身受。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指出,近期門診上,三十多歲的大腸癌病人,幾乎以暴增的態勢飆升,前幾日還碰上年僅十三歲就罹大腸癌的病例,他呼籲,民眾應減少上夜市的次數,平日可藉由益生菌培養腸胃道好菌,保持腸胃道健康,才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