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免費講座】關心寶貝發展,守護兒童成長

【免費講座】關心寶貝發展,守護兒童成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又來囉!一年當中小朋友最開心的日子,在歡度之餘,你對小朋友的自我保健有信心嗎?你認識兒童發展及相關福利嗎?除了陪伴寶貝成長外,也要守護孩子們的健康及權益!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將舉辦兒童節慶祝活動!邀請新北市私立親親袋鼠幼兒園大班兒童參與,安排兒科宋季純醫師教兒童如何自我保健及洗手歌帶動唱跳,最後將由湯乃孋社工督導介紹兒童發展與相關福利讓現場家長知道,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關心寶貝發展,守護兒童成長時間:4月1日(三)上午10:00~11:50地點:臺北醫院一樓大廳洽詢:0918-920128/2276-5566分機2838語婷

廣告違規王!「綠膳纖」不能減重 很重要請念三次

廣告違規王!「綠膳纖」不能減重 很重要請念三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不久之前,主打國家認證的健康食品「綠膳纖」,因驗出蘆薈素超標百倍,而遭強制下架,不過,時過境遷,綠膳纖並未從此轉為低調,在廣告上仍持續宣稱該膠囊有助「減重」,也因此經台北市衛生局的查緝資料顯示,綠膳纖「榮登」廣告違規王,高達六十三件經判定不合規定,共開罰餘百萬元,提醒民眾,雖綠膳纖經過健康食品認證,能降低體脂肪,但降低體脂肪與「控制體重」完全無關,千萬別白花冤枉錢!「綠膳纖」違法宣稱能減重 登廣告違規王台北市衛生局指出,103年度執行食品、藥物及化粧品違規廣告查緝計畫,共查獲3,297件,以化粧品類2,190件(66.42%)最多、其次是食品類852件(25.84%)及藥物類255件(7.73%)。以產品分類,「綠膳纖」63件位居違規廣告王(健康食品)。 有關「綠膳纖」健康食品前因蘆薈素安全疑義遭衛生福利部通知預防性下架案,截至104年1月27日止,北市衛生局已監督下架封存共計3萬5,148盒(30粒/盒),並持續監督實體通路及拍賣網頁,徹底杜絕產品流通販售。衛生局提醒民眾,業者廣告手法花招百出,切勿執迷功效太神奇浮誇的,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應有所警覺,堅持「五不」絕招,「不聽別人推薦」、「不看不實廣告」、「不信食品療效」、「不買誇大產品」、「不吃來源不明產品」,能看緊荷包,又能為自己的健康保平安!

努力提升基礎代謝率!讓你「躺著就能瘦」

努力提升基礎代謝率!讓你「躺著就能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進入減重戒嚴時期,戰勝身體囤積已久的贅肉,不少人因此想盡辦法,整天戰戰兢兢;計算各種食物熱量不可少,找幾個網路偏方拿來用,亦或吞減肥藥幫助消脂,當然,還要有花大錢的心理準備,這些大陣仗的排場猶如做法一般,全都出籠,但你曾想過,若將減重觀念,先爬梳,再折疊,持續簡化聚焦在「提升基礎代謝率」上,能因此獲得「躺著就能瘦」的神奇效果嗎?減重只關注「如何消除脂肪」 恐養成易胖體質你的減重第一步驟是什麼?如果是把專注力放在「如何消除脂肪」,恐怕會養成復胖體質!為了不復胖,甩肉當前的第一要緊事,應該放在「怎麼增加肌肉量」,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蘇妍臣說,增加肌肉量,提升身體基礎代謝率,才能讓體重控制長長久久。事實上,不少人都有同一種經驗,減重之初,雖短時間內因勤奮節食,體重往往能快速收到下滑成效,不過,只要稍微鬆懈,多吃一點東西,體重便即刻回升,減重就此宣告破功!其實復胖問題,都來自拼命節食,所闖下的禍。「每次在門診上都會跟患者說,只要增加肌肉量,躺著就能瘦,」蘇妍臣強調,肌肉量增加,基礎代謝率會跟著上升,因身體代謝快,更能日夜不停消耗熱量,進一步讓體重下滑。不過,太多減重族群,減重第一步都在拼命節食,她說,節食所減下的重量,大多數都是「流失掉的肌肉重量」,而肌肉一流失,基礎代謝率就會下滑,只要一下滑,就會愈減愈胖。尤其是多數女性,一昧只靠節食減重,卻未做任何運動,肌肉的流失速度,更會加倍快,也因此,為了保存一定的肌肉量、維持基礎代謝率,蘇妍臣再三強調,減重不能「餓到」,更要加強「抗阻力運動」的頻率。減重「節食」是大忌 反而要餐餐吃得飽她解釋,整體而言,減重不必計算食物熱量,只要注意三件事情,第一,不能「節食」盡情大吃,不過每一餐的青菜必須是正餐的兩倍。第二,減重不能飲食單一化,有些人會靠著所謂的高蛋白飲食法,只吃肉來減肥,但不均衡的飲食,只要回歸正常,復胖的魔咒同樣會上身。第三,則是老生常談的「運動」,唯有運動,才會增加肌肉量,一周最少一定運動兩次,一次至少四十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及抗阻力運動,都須兼顧。然而,當開始培養運動習慣,肌肉量持續上身,請先有心理準備,因減重前兩周,體重機的數字,恐怕會不好看!蘇妍臣說,因為肌肉較脂肪來得重,剛開始肌肉增加,反而會使體重跟著上升,「許多人因此開始質疑,運動根本沒有效,」但她強調,等到基礎代謝率漸漸爬升後,體重就會開始快速下滑;門診上就有一名肥胖患者,靠著這三個原則,在短短幾個月內,減去了十公斤之多,而且不再復胖。「減重反而不能勤加量體重,」蘇妍臣提出顛覆舊有觀念的觀點,她說,體重一周量一次就好,才不會見體重機數字,就像看股票大起大落般,而影響減重心情,建議較好的測量方式,則是買一條合身褲子來穿,只要發現,褲頭突然變鬆,正表示甩肉已經見效。走到減重成功最後一哩路!請養成運動習慣根據美國肥胖機構所做出的調查指出,絕大多數的減重族群,都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減重,然而過了五年再進一步追蹤觀察,七成以上的人全都胖回來,一部分甚至更胖,顯見體重一直降不下來,「復胖」才是最大元凶! 也因此,甩肉須長期抗戰,確保五年以上不復胖,才能真正「減重成功」,又以精神科的觀點看來,養成一個良好習慣,至少持續做,長達半年以上,才能真正刻印在腦中,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可知,面對甩肉,請挑選一項運動,每周定期做幾次,直到超過半年,成為尋常例行事項,提升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量,才能走到減重成功的最後一哩路。

清明掃墓慎防恙蟲!長袖衣褲助保護

清明掃墓慎防恙蟲!長袖衣褲助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春天百花齊開,正是出外遊玩的大好時機,又加上清明節連續假期將至,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皆可能會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所以,呼籲民眾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以避免被恙蟲叮咬感染恙蟲病。恙蟲病致死率不低 發燒、焦痂要注意宜蘭縣衛生局表示,恙蟲病主要是為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蟎(恙蟲)叮咬而感染,動物宿主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之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成。山區活動結束後 儘快沐浴換衣助預防因恙蟎卵不耐乾燥、孳生地須為高溼環境,且恙蟎本身活動範圍小,故改善環境是消滅恙蟎最有效的方法,另外,老鼠也是恙蟲幼蟲的主要寄主,要預防恙蟲病,也應該杜絕鼠患。最後,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至山區或野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在恙蟲病高風險地區活動時,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蚊蟲忌避劑/防蚊藥劑,並於活動結束後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以做好保護措施。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 偏愛6歲以下嬰幼兒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 偏愛6歲以下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病毒性腸胃炎較好發於冬季和春季,以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且傳染力相當強。輪狀病毒主要攻擊6歲以下的嬰幼兒,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感染,兩者都是經由糞口傳染,若是曾與病人共食或接觸相同物品,都可能被感染。但一般人可能不清楚什麼是輪狀病毒?阮綜合醫院兒科于靜雯醫師解釋,成人以及兒童都是輪狀病毒的感染對象,出生6個月以內的寶寶,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成人則具有較強的抵抗力,相對之下,超過6個月、6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最容易受感染的高危險群。輪狀病毒表現類似腸胃炎,寶寶感染後,起初有輕微發燒、咳嗽或流鼻水等症狀,過了半天至一天後,陸續出現嘔吐與腹瀉。而傳染途徑雖說是糞口、飛沬傳染,但只要碰過病患使用的物品,就可能被傳染。輪狀病毒 有口服疫苗可預防但醫界發現,服用輪狀病毒疫苗的寶寶,抵抗力會比未服用疫苗的寶寶較好,縱使遭受感染,症狀也會較輕微,家長不妨帶著寶寶到醫院接受口服疫苗,可為寶寶多增加一層安全屏障。而諾羅病毒的傳染力強,僅需少量的病毒顆粒就會造成感染,會出現輕微發燒、嘔吐、腹瀉、全身無力與酸痛等症狀,且大多數的患者會先嘔吐,接著腹瀉三到五天。不論要預防輪狀病毒或是諾羅病毒,首要勤洗手及以酒精消毒,並定時以漂白劑消毒居家環境。而春天陰晴不定,提醒家有六歲以下幼兒,要格外防範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的感染,勤洗手、戴口罩才是保護自己和家中幼童的好方法。

路跑太密集 當心疲勞性骨折上身都不知

路跑太密集 當心疲勞性骨折上身都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民眾沉迷於路跑、健走中,特別是馬拉松那種不斷挑戰自我的感覺,更讓許多跑有們紛紛上癮,每完成一次長跑,那種渾身舒暢的感覺,更是令人難以忘懷,於是開始越跑越多、越跑越長,每次的訓練量也跟著增加中。雖然肌肉及骨骼系統會跟著訓練一起增強,但黃致源物理治療師表示,對於長期訓練的高強度跑者來說,因為訓練量大,且經常賽事過於密集,沒有足夠的緩衝時間讓肌肉骨骼恢復,所以,就容易造成疲勞性骨折上身。脛骨反覆受傷未修復 當心恐無法繼續跑疲勞性骨折,指的是長期反覆的壓力落在脛骨上,而脛骨來不及修復,造成骨骼出現微小的裂隙,若長久置之不理,等到骨折變的明顯,且劇痛、腫脹到無法承重及活動時,就已經非常嚴重了,甚至還可能會影響跑者生涯。「休息是讓疲勞性骨折復原的最好方式」黃致源物理治療師說,雖然骨折通常可以完全復原,但由於復健的過程漫長,影響層面廣大,也沒有縮短復健期的方法,又加上每位跑者的狀況不同,所需的休息時間也會有所不一,因此,預防出現疲勞性骨折會比較如何治療更重要。預防先從瞭解症狀開始 在做好3大預防措施預防的方式,主要是從瞭解症狀開始,因為疲勞性骨折不易發現,容易與其他症狀混淆,所以,一旦出現任何蜘絲馬跡時,如:跑步後的小腿骨疼痛反覆發生,長期不癒、X光上有細痕,細痕及疼痛區附近有骨痂反覆生長等,都需要盡快就診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來確定,以免長期累積下來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了解症狀外,黃致源物理治療師表示,還有3大預防措施要注意,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預防疲勞性骨折找上門:1)嚴格控制訓練量/患者本身需讓脛骨在訓練時能保護脛骨,若已出現類似的症狀,應以安全為優先,調整訓練量,來是減少脛骨的壓力,把可能受傷的情形減至最低。2)減少足部的衝力/鞋子其實很重要,對於跑者而言,最好選擇一雙足跟夠寬、有彈性的跑鞋,才能吸收衝力。3)鞋墊位置/鞋墊位子不能馬虎,應該要把它放在能撐在跟骨的正確位子才對,以避免跟骨歪斜造成足踝力學失衡,而使脛骨承受過多的壓力。平時多留意微小症狀 疲勞性骨折可預防最後,黃致源物理治療師提醒民眾,若平常能仔細注意微小病症及提早就醫,疲勞性骨折是可以預防,舉例來說,當你跑完一場賽事後,如果腿部的狀況,在一般正常的生活作息、輕度訓練上來說,都維持相同狀況的話,代表沒什麼問題,但只要出現任何一點異狀時,都應該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檢查,以免發生疲勞性骨折。

不是瘀青!雙腿長紫斑別輕忽 當心恐致命

不是瘀青!雙腿長紫斑別輕忽 當心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時毫無原因的狀況之下青一塊、紫一塊,卻又不是瘀青,當心可能是紫斑症所造成。一名77歲的古姓婦人,一個多月前感冒自行到藥局拿成藥服用,但沒想到兩小腿一夜之間佈滿紫斑,往上延伸到大腿,他一開始以為是沾到汙垢沒洗乾淨,但卻伴隨嘴破出血因而就診,檢查發現是罹患足以致命的紫斑症。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血液腫瘤科張嘉麟醫師表示,患者因為病毒感染引發免疫系統失衡,體內產生不正常抗體,抗體攻擊自身的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嚴重低下,引發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一夜之間小腿佈滿紫斑,從足部往上延伸,大腿也開始出現紫斑。而患者當時抽血檢查,血小板數量只有1千,正常值是16萬9千~41萬3千。因為血小板太低,血液無法凝固,造成皮下或粘膜下微血管出血而出現紫斑,也引發腸胃道出血、牙齦出血,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可能接著引發腦出血甚至致命。辨別紫斑:無撞擊突出現、點狀分布張嘉麟醫師表示,紫斑症好發於2至4歲的兒童以及老年人。成人的紫斑症除了病毒感染之外,還要考慮是否因藥物影響、肝炎、淋巴瘤或者紅斑性狼瘡等其他疾病所引起。值得注意的是,紫斑症的顏色和瘀青相近,但為點狀分布,不是像瘀青一整塊變色,而且是在沒有受到撞擊的情況下自動發生的,如果多加注意不難分辨。紫斑症可能因為病毒感染,也可能因為藥物造成血小板下降,民眾就醫時攜帶藥單,更能有助於醫療判斷。

遊玩、祭祖要注意!流感疫情仍處高峰期

遊玩、祭祖要注意!流感疫情仍處高峰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國內目前流感情仍處高鋒,但因本週適逢兒童節、清明節連續假期,再加上春季氣溫變化大,民眾外出遊玩、掃墓祭祖,請落實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並留意親友的健康狀況,若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者,應儘速就醫,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上週共新增38例 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新增3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另新增5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例,而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較前一週上升。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累計211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6例死亡,均較去年同期低。此外,社區近期流感病毒陽性率持平,以H3N2型為主,近期B型流感有增加趨勢,目前無抗藥性病毒株出現。注意!公費藥物適用期限 將放寬至四月底疾管署表示,國內本季流感疫情預估將持續至4月,為提供民眾及時的用藥需求,降低疫情發生機會,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使用條件適用期限,由3月31日延長至4月30日,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請至公費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時,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另外也呼籲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平時應落實勤洗手、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如出現類流感或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依醫囑服用藥物,並在家休養。

常常水腫、泡泡尿 恐是腎臟出問題

常常水腫、泡泡尿 恐是腎臟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由於台灣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外加各種用藥偏方,地下賣藥電台,持續「送毒」不斷,都讓我國洗腎患者居高不下,提醒民眾平日尿量突然改變、長期有泡泡尿、時常水腫等現象,就要當心腎臟出問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 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許哲維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腎臟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因尿路阻塞受到破壞,導致腎臟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的病變,無法回覆正常。當腎臟功能衰退90%以上,以致於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時,就會造成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即為末期腎臟病,又稱為尿毒症。容易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家族遺傳等。他說,當出現下列徵兆時,就要留意腎臟的健康狀況:尿液改變,尿液呈現褐色或紅色、顏色混濁、充滿泡沫且超過30分鐘未消散等現象、尿量改變,每天尿量少於400c.c.或是超過3000 c.c.、貧血、身體無力或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血壓變高、眼瞼或臉浮腫,手腳水腫。預防腎臟病的方式其實不難,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病個案管理師張嘉真建議,飲食上注意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果及多喝水,日常生活也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還要記得多運動,如此就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

憂鬱症成因非單一 就醫+社會支持效果好

憂鬱症成因非單一 就醫+社會支持效果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媒體報導德航墜機事件,大都以疑似副駕駛患有憂鬱症而引發墜機為方向,導致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誤解,但是憂鬱症真的會使一個人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嗎?醫師表示,憂鬱的成因有許多,如生理、心理與環境因素影響等。因此,必須避免過度簡化歸因,以減少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導致患有憂鬱症患者不願意就醫求助。草屯療養院心身組呂尚恒醫師表示,即使是憂鬱症或其他身心疾病,在治療下通常有良好的改善,民眾對於自己的症狀與治療有疑慮時,可請親友陪同就醫,並且和醫療團隊共同討論,以減少不安與不確定感。激動生氣、迴避他人皆是警訊建議若身邊有疑似憂鬱症又不願就醫的親友,應注意以下幾點:時常悶悶不樂或激動生氣、過度指責或是迴避他人、較多的負面思考或感到沒有希望、身體不適或是生活作息改變,就應該協助適當處理,可以考慮轉介精神科評估與治療。呂醫師依臨床經驗告訴大家,面對憂鬱症或其他身心疾病,除了盡早就醫與完整的治療之外,親友的情緒支持、理性溝通與耐心陪伴是最佳良藥,因此社會大眾要對憂鬱症有更清楚理性的了解,經常關心他們、陪伴他們也是很重要的,才能改善憂鬱症的預防、診斷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