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免費講座】老年常見皮膚病簡介

【免費講座】老年常見皮膚病簡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的器官,除了能夠傳達冷、熱、痛、壓等知覺外,同時也身為人類防禦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隨著年齡上升,器官開始會老化,皮膚自然漸漸萎縮,防禦功能也跟著下降,老年人的皮膚問題慢慢接踵而至。對此,高雄長庚特地舉辦「老年常見皮膚病簡介」講座,邀請李志宏醫師主講,針對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作簡單介紹,使其關懷自身健康,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老年常見皮膚病簡介時間:4月8日(三)上午10:20~11:20地點:高雄市大寮區中興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中華北巷4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OL罹顫抖症 雙手天天如觸電狂抖

OL罹顫抖症 雙手天天如觸電狂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抖抖抖抖抖,彷彿能抓把綠豆,均勻的撒在地上,比機器還管用,那就得要注意,是不是罹患了顫抖症!就有一名二十五歲的年輕女性,從小雙手就有不自覺顫抖的毛病,導致她寫字抖、拿筷子抖、倒茶抖,出社會之後,因時常需要跟客戶做簡報,在緊張之下,拿著雷射筆的手,抓狂起來更是猶如觸電般的猛抖,使她成長路上嚴重受挫,苦不堪言,直到跑一趟神經外科拿藥後,顫抖症的狀況才漸漸改善!顫抖症常見疾病 主要分兩大類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指出,顫抖症是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手抖在臨床上依型態可分成以下幾種,第一類是「休息型顫抖」,即在完全放鬆的狀況下才出現的抖動,這可能是巴金森症的症狀之一,好發於55~65歲的中老年人。第二類是「動作型顫抖」,顧名思義就是手做動作時出現的抖動,又可細分為「姿勢性顫抖」與「意向性顫抖」;最常見的動作型顫抖為原發性顫抖症,患者多為年輕人且有家族遺傳病史,有時會伴隨著頭、下巴的顫抖。她說,正常人在疲勞、焦慮緊張時也會發現姿勢性顫抖,然而某些藥物、甲狀腺功能亢進、酒精中毒等所造成的姿勢性顫抖可以經過治療痊癒。顫抖太超過 得要趕緊就醫莊雯莉醫師說,這名年輕女子是屬於典型的原發性顫抖症,原發性顫抖症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若顫抖的程度已明顯妨礙日常生活,可以用藥物來控制, 她呼籲當自身發覺或是被家人朋友同事發現到有手或其他部位顫抖的情況時,應盡速求助腦神經內科的醫師檢查及診斷,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順心、順手。

第三階段限水啟動 衛生清潔還是不可少

第三階段限水啟動 衛生清潔還是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旱象未能解除,第三階段限水,確定於明日開始實施,也因此限水期間,雖水的確省了,但各種環境衛生問題,恐怕會趁勢竄起,國民健康署提醒,限水期間,務必多加留意以下事項。想省水?還是得勤洗手才行1) 個人衛生不能忽略,水龍頭加裝節水裝置,洗澡改淋浴。2) 進食前、如廁後以肥皂洗手,「濕潤、泡沫、搓揉、沖洗、乾燥」步驟不能少,避免水量減少影響洗手潔淨度而引起腹瀉或結膜炎等。無水時建議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3) 注意儲水容器的衛生安全,避免供水受到生物性或化學性污染。4) 乾旱期間可能導致空氣品質惡化,如揚塵及懸浮微粒濃度增高,會刺激眼睛、支氣管與肺部,進而使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惡化,及提高急性呼吸道感染風險,建議民眾外出時應戴口罩,並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或慢性疾病患者等敏感性族群。 

鬧水荒!儲水當心登革熱病媒蚊孳生

鬧水荒!儲水當心登革熱病媒蚊孳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全台鬧水荒,許多地區也進入階段性限水,臺南市衛生局提醒,儲水時要加蓋或細網,並固定每週刷洗容器內壁,避免登革熱病媒蚊孳生。天氣逐漸炎熱,登革熱流行期即將到來,高雄市也持續有新病例發現,而台南市全市各區皆有登革熱病媒蚊,歷年皆有規模大小不等的疫情,如開始限水,民眾儲水備用的機率大增,一旦儲水容器未加蓋,容器內壁未固定刷洗,必孳生登革熱病媒蚊孑孓,致疾病傳染風險提高。加蓋+刷洗 不讓病媒蚊藉機孳生臺南市衛生局表示,在3月1日至3月21日進行社區登革熱病媒蚊指數查核,發現社區中近60%的陽性容器是桶子。衛生局亦發現,部分民眾誤以為儲水容器有加蓋就不會孳生蚊蟲,孰不知,蓋子非一直緊閉,要使用就會打開,就會讓病媒蚊有侵襲下卵的機會。衛生局再次提醒,一定要固定每週用菜瓜布刷洗儲水容器的內壁,千萬不要讓家中成為養蚊子的場所。

走路快一點就會漏 老婦受尿失禁所苦多年

走路快一點就會漏 老婦受尿失禁所苦多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8歲陳姓多產婦人,深受尿失禁所苦,連走路快一點也會尿失禁,不敢告訴家人,只是一直吩咐媳婦去買紙尿褲,兒子最後得知才帶她就診。經醫師以「腹腔鏡陰道骶骨固定術」同時合併「尿道懸吊術」,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尿失禁情況已恢復正常。固定術+懸吊術 減少術後尿失禁比率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王致丞醫師指出,婦女「多產」、「生巨嬰」都有機會讓骨盆底的肌肉韌帶鬆弛,導致子宮下垂,甚至凸出體外或影響排尿。婦女若發現下腹受拉扯或有小便困難應盡早求醫。而腹腔鏡陰道骶骨固定術這項手術,是將子宮或陰道頂端與骶骨前縱韌帶通過移植物橋接起來。但王致丞醫師也表示:尿失禁婦女若單純只做腹腔鏡陰道骶骨固定術,術後還會有尿失禁的比例高達約6成,所以建議同時合併採用尿道懸吊術,以提高尿失禁治療成功率。

發燒頭痛誤當感冒 男子非洲返台染瘧疾

發燒頭痛誤當感冒 男子非洲返台染瘧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一名民眾至非洲中部國家旅遊,回國後因持續發燒和頭痛、全身痠痛、血尿等症狀,本以為是感冒而服用一般鎮痛解熱藥物,但症狀未改善,就醫經診視後確定為瘧疾感染。醫師表示,該民眾出國旅遊的區域為瘧疾高風險區,卻未服用預防藥物,遭受蚊子叮咬而傳染。還好即時就醫並詳細告知旅遊史,即時診斷治療後改善。出國旅遊前 可先預防性投藥、注射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醫師表示,非洲因未開發區域較多,叢林、野生動物也多,除了去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其實還潛藏非常多的傳染病,如瘧疾、黃熱病、A型肝炎以及傷寒等。許多疾病可以預防性投藥或預防注射的方式預防,如瘧疾可以在旅遊前、旅遊中及旅遊結束後,服用抗瘧疾藥物預防。若未治療而發病,初期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症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出現血尿、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醫師呼籲民眾,旅遊前最好至疾管署網站查詢相關旅遊傳染病資訊,如歸國後出現發燒等症狀,盡速撥打1922防疫專線並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免延誤病情。

雲端藥歷好幫手!找出他久咳不癒原因

雲端藥歷好幫手!找出他久咳不癒原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王先生,有高血壓病史,因乾咳2-3個月於診所診治服用藥物皆無改善,於是至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求診。經胸部X光檢查無肺部相關病變,詢問病史得知病患並無吸菸史,但因高血壓有服用降血壓藥物,但病患就診時並無攜帶目前服用藥物。好在透過雲端藥歷查詢後,發現它院所開立的降血壓藥物會引起乾咳,終於找出他久咳不癒的原因。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黃紹宗醫師指出,當時立即查詢得知病患於它院開立的降血壓藥物,可能會引起乾咳,於是建議病患停用原降血壓藥物,改以其他降血壓藥物治療,結果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病患停用原降血壓藥物之後,咳嗽2~3個月症狀竟然消失了,解決了他久咳不癒困擾。跨院醫療免煩惱 藥歷跟著跑而所謂的雲端藥歷是健保署於102年7月結合雲端科技技術建置以病人為中心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提供特約醫事服務機構醫師於臨床處置、開立處方,及藥師用藥諮詢時可即時查詢病人過去3個月的用藥紀錄。黃紹宗醫師也表示,對於久咳不癒合併有高血壓患者,應利用雲端藥歷系統,查詢病患用藥紀錄,除可找出可能導致久咳不癒藥物,在醫病雙方共同重視用藥安全下,醫師開藥會更周延,病人用藥後也得到健康,沒有多餘的用藥負擔,也同時能為健保節制浪費。

【免費講座】熟男的困擾-攝護腺腫大

【免費講座】熟男的困擾-攝護腺腫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攝護腺肥大是男性老化最常見的泌尿系統問題,曾有醫師統計指出,50歲以上男性約有一半的人有攝護腺肥大,60歲以上更增至六成,年齡越大比例越高,現今台灣已漸漸邁入高齡化國家,對於中老年人的照護議題中,如何使他們的生活更加有品質與尊嚴,是現今醫療發展的新趨勢。對此,高雄長庚醫院特邀請泌尿科康志雄醫師主講「熟男的困擾-攝護腺腫大」,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邀請民眾一同來認是攝護腺肥大,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熟男的困擾-攝護腺腫大時間:4月7日(二)10:00~11:00地點:高雄市杉林區新和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杉林區新莊里司馬路384巷5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免費講座】淋巴水腫預防運動

【免費講座】淋巴水腫預防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淋巴水腫對許多癌症病友而言,不但造成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腫脹感更會對他們造成心理壓力,產生沮喪、絕望等負面情緒,進而對治療造成影響,雖然淋巴水腫的原因不是患者可以控制的,但早期預防,仍可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率。對此亞東醫院特舉辦「淋巴水腫預防運動」講座,邀請韓宗樺復健師主講,教導如何按摩及運動,才能夠促進淋巴管收縮、減少淋巴液產生、並促進其回流,有效預防或緩解淋巴腫脹的不適感,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淋巴水腫預防運動時間:4月7日(二)10:00~12: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六樓第六會議室洽詢:02-7728-1709

「戒糖」有撇步!烹飪加入這6大食材 不加糖也好甜

「戒糖」有撇步!烹飪加入這6大食材 不加糖也好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專題報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正式進入糖癮時代,多種高糖食物早已大舉入侵每一人的生活之中,但其實綜觀國內外研究或醫師的看法,實際上,攝取過多的高糖對身體來說,不僅是負擔,更會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生率。至於高糖飲食,會對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在食材的挑選上,可透過那些食物,替代精緻糖的添加?且看營養師的說法!貪吃糖要注意!當心7大問題找上你糖雖然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但若未及時代謝完畢,多餘的糖將會轉換儲存在肝臟及肌肉細胞中,或是在體內到處亂竄,增加各種問題的發生率,程涵宇營養師歸納7點危害,其中包括痛風、高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過重及肥胖、痘痘肌、新陳代謝紊亂,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機率、老化、膠原蛋白的流失,導致提早顯老。「擇食自煮」是最好的戒糖方式當然,站在健康的立場,若想要身體健康,「戒糖」肯定是必然,只不過,對於三餐在外的現代人來說,要避免攝取過多的糖,難度猶如登天,也因此絕大部分的醫師或營養師,極為強調「請勿失去烹飪的能力」唯有自己的食物自己煮,才能精準掌控糖分的添加,減少吃進「已知」或「未知」的精緻糖。然而,在烹飪過程中,減少砂糖、方糖、冰糖、黑糖、蜂蜜、果糖等添加糖的使用量,對於早已習慣重口味的人來說,肯定食之無味,猶如要命,但其實還是能透過各種蔬果的提味,來增加餐點中的甜味,若在烹飪的過程中真的需要甜味的話,建議可用以下6種天然食物來取代:1)蔬菜類/例如:洋蔥、胡蘿蔔、高麗菜、竹筍2)全榖根莖類/例如:南瓜、地瓜、玉米、芋頭3)乳品類/含有天然的乳糖,天然的甜味,例如:鮮乳、奶粉4)水果/例如:西瓜、蘋果、芒果、百香果、草莓、奇異果、柑橘類,不僅有甜味外,還有香氣。5)中藥/紅棗、枸杞、龍眼乾6)辛香料/善用富香氣的調味料,入口後可分散味蕾對甜味的需求,例如香菜、薄荷、黑胡椒等。天然食材取代添加糖 3食譜讓你吃的安心又健康程涵宇也提供天然食材取代添加糖的三道食譜,不僅自煮可以遠離食安風暴外,少用糖還能避免各種疾病上身,幫助民眾吃的安心又健康。【Q彈黑木耳露】(約3~4人份)●材料/新鮮黑木耳100g、水800ml、龍眼乾肉20顆(不含殼不含籽)、枸杞1匙、去籽紅棗3顆。●作法/1)黑木耳及其他食材分兩次打碎。2)將黑木耳、水一同放置電鍋,外鍋加入1小杯水按下烹煮。3)將其他食材加入內鍋,並再加入1小杯水後按下,步驟2及3時間加總約需1.5小時。●注意事項/蒸煮之黑木耳露勿超過鍋子7分滿以免撲出。【蔬菜濃湯】(約3~4人份)●材料/低脂鮮乳600ml、蘑菇10朵、馬鈴薯200g、現剝玉米粒50g。●作法/1)馬鈴薯去皮後,與玉米粒一併蒸熟備用2)用極少許橄欖油將蘑菇微炒30秒後,放入蒸熟之馬鈴薯及玉米粒3)加入低脂鮮乳燉煮約5分鐘4)起鍋後撒上少許鹽、巴西里及現磨黑胡椒粒即完成。【順消小腹燕麥牛乳】(1人份)●材料/燕麥片30g、低脂鮮乳300ml。●作法/兩種食材放入果汁機攪打5~10秒即完成。●注意事項/盡速喝完以免燕麥膨脹。程涵宇同時提醒,日常生活除了力行減糖之外,平日也需記得多吃蔬果,因為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延緩糖的消化與吸收,減少發炎反應的發生,而蔬果則富含植化素,不僅可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的產生,還能保護身體不受AGEs的攻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