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過度用眼好乾澀 精油熱敷助消除疲勞

過度用眼好乾澀 精油熱敷助消除疲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常有眼睛疲勞的困擾。電腦、電玩、手機、電視、閱讀……,大概是因為不管公事還是私人娛樂,眼睛都無暇休息不停工作的關係。感覺眼睛疲勞的時候,要記得看看遠處,並且休息一下。要是持續勉強自己,可能使頭痛或肩膀痠痛成為慢性化,在症狀惡化之前,用芳香療法予以護理吧。熱濕敷薰衣草2滴/閉起眼睛,把熱毛巾蓋在眼皮上,光是這樣就足以令人感到放鬆。坐在舒適的椅子上聽聽詳和的音樂,讓自己可以轉換一下心情,之後喝一杯洋甘菊茶也很好。夜晚要好好睡一覺。眼睛疲勞時可喝小米草以2:1 的比例搭配玫瑰果的花草茶。風味像是日本焙茶……按摩(推薦的精油/迷迭香、安息香)奧圖玫瑰1滴、杏桃核仁油10ml/不只是眼睛周邊,按摩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奧圖玫瑰優雅的香味能調節賀爾蒙平衡,另外也推薦具有鎮痛作用及深層安神功能的乳香。(本文摘自/給全家人的芳香療法入門/天下雜誌出版)

臉皮老是乾燥、脫屑!5大NG習慣中了嗎?

臉皮老是乾燥、脫屑!5大NG習慣中了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乾燥情形很嚴重,請注意這些小細節。長期出現乾燥、脫屑,先確認下列 5 個項目,重新檢視每天的習慣。□是否在淋浴時用熱水對著臉沖洗?臉部受到淋浴的水柱強烈沖洗,角質裡的保溼因子會溶出。此外,熱水也是造成乾燥的原因之一。淋浴時,可設定為弱水壓,且水溫不可超過33℃。□是否喜歡按摩或摩擦臉部?摩擦或拉扯肌膚,會破壞角質層,讓肌膚變得乾燥。特別注意不要托腮、摸臉等習慣性的小動作。托腮的習慣動作也會傷害肌膚。□是否經常塗抹厚厚的粉?粉狀粉底或蜜粉,不宜使用過多。因為粉粒會吸收水分,讓肌膚乾燥。完全停用是最理想的,但若還沒辦法停用,請上得愈薄愈好。眼影也是引起乾燥的原因。□空氣是否很乾燥?冬天可利用加溼器,維持溼度在40~50%。此外,從內部補充水分也很重要。以體重1 kg大約20~30 c.c來概略計算一天需攝取的水分。如果可以盡可能飲用軟水。□肌膚是否有發炎泛紅?髮際線附近有發炎變紅、乾燥情形發生時,應該是洗髮精、潤髮乳、染髮劑等原因造成。可用溫熱水洗髮,停止染髮,即可治好。不用保養品,出現一點乾燥情形很正常開始執行無添加美肌保養法,可能會擔心肌膚乾燥的情形。長期一直使用美容產品的人,已經習慣肌膚溼潤的狀態。一旦什麼都沒有塗抹,當然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不化妝就會顯露出肌膚原本的狀態,所以也會煩惱脫屑的問題。只要恢復健康的肌膚屏壁,這些症狀都會自動消失。請繼續堅持不化妝,直到肌膚的狀況變穩定下來。戰勝誘惑性的宣傳術語一旦開始執行無添加美肌保養法,等於展開「對抗保養品誘惑」的戰爭。可能你會聽到周圍擔心的聲音「稍微做點保溼比較好吧」,可是,如果繼續使用保養品,一切都前功盡棄。不要受雜音影響,請相信自己,努力持續下去。(本文摘自/專櫃小姐不知道的保養真相!肌斷食計畫/世茂出版)

這些動作好傷「膝」 當心膝關節退化纏身

這些動作好傷「膝」 當心膝關節退化纏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常久坐不動、翹二郎腿、穿高跟鞋等動作?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因為膝蓋是承載全身重量的關節,如果經常習慣使用不對的動作,這些錯誤動作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膝蓋,當你發現下樓梯時,膝蓋會無力、痠痛,可要當心,這可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4大族群 膝關節容易退化1)久坐不動/久坐不動而容易造成肥胖,使得膝關節必須承受龐大的重量。2)上下樓梯/不管是上樓梯,或是下樓梯,膝蓋都必須要承載體重並使力,才得以順利完成動作,因此若工作內容經常上下樓梯的人,也容易關節退化,尤其是下樓梯這個動作,膝蓋負擔又更大。3)翹二郎腿/翹二郎腿、盤腿、跪坐的人,則是因為兩腿膝蓋的壓力無法平均分散,容易造成膝關節的壓力過大,長久下來膝關節就容易退化。4)穿高跟鞋/時常穿高跟鞋,因為身體的重量會往前,臀部翹起,支撐關節的髕骨會往後頂,容易造成膝蓋軟骨的過度摩擦,久而久之容易因為軟骨磨損而疼痛。復健運動+補充葡萄糖胺 初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針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武俊傑醫師說道,情況不嚴重的病患,通常會建議做一些復健運動,來強化大腿肌力,分散膝關節的壓力,同時也建議他們,對於年齡大於四十歲的患者,可以適時補充葡萄糖胺,因為葡萄糖胺是組成關節軟骨的主要成分,透過葡萄糖胺的攝取,有助軟骨分泌關節液,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補充的攝取量通常建議依照包裝盒上的建議量來攝取,成人一天大約是1000至1500毫克,持續服用約2-3個月,大部分病患都能得到緩解。至於比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醫師說明,除了還是要復健運動外,在治療方面會建議患者施打玻尿酸來潤滑關節。喝牛奶顧膝?醫:與膝關節根本兩回事日前,新聞報導指出,一名女子為了緩解膝關節退化,藉由每天喝牛奶的方式來顧膝。對此,武俊傑醫師說明,喝牛奶是補鈣,可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而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是因關節軟骨的磨損,兩者並無直接關聯。提醒民眾,若要透過保健品來達到顧膝的作用,應是選擇葡萄糖胺等來補充才較適當,惟仍應視疾病及個人關節磨損程度而定。強化腿部肌肉 在家也能做最後,武俊傑醫師提醒,要預防膝關節的退化,首要工作便是加強腿部的肌肉,來分散膝關節承載的壓力,運動方式分為強化大腿以及小腿前後側的肌肉。1)大腿前側/挺直坐在椅子上,將右腿往前伸直腳尖往自己身體方向用力,會感覺到大腿一陣緊繃,大約維持10秒再放下,重複做20回,再換另一隻腳;如此便能同時訓練到大腿前側肌肉。2)大腿後側/俯臥一側大小腿平放對側整隻腿往後抬高約離地五公分,維持10秒鐘再放下,重複做20回,再換另一隻腳;如此便能同時訓練到大腿後側肌肉。3)小腿後側/這個部位比較難練,建議可用彈力帶,一邊綁著小腿,一邊則固定起來,使用小腿的力量用力往後伸,每次一樣維持10秒鐘,重複做20回再換腳,如此便能訓練小腿後側的肌肉。4)小腿前側/仍使用彈力帶,膝關節伸直,固定側改至於腳尖處,腳尖用力往身體側勾以拉緊彈力帶,重覆次數及時間同前。

婦人工作過勞 一覺起來口歪眼斜!

婦人工作過勞 一覺起來口歪眼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面癱屬起病急速的病症,需把握發病後一至兩週的治療黃金期,及早治療才能獲得較佳療效。就有一名57歲的從商婦人,工作勤奮,自覺疲勞但仍不得閒,某天夜晚洗澡後吹風受寒,隔日早晨醒來發現口眼歪斜,十分惶恐,經中醫師以中藥調理一週與三次針灸後,患者右眼已可閉合,再經過約3週療程,顏面明顯已對稱協調許多,中氣較足,人變得較有精神,接近完全康復狀態。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表示,婦人症狀有口眼歪斜、右眼閉合不全與右臉麻木感覺遲鈍;伴隨神情倦怠、語音低微、肢體乏力且有高血壓病史。首先給予川芎茶調散、黃連解毒湯與金銀花等中藥,服用七天,再配合每週共三次的針灸治療,並建議患者要多休息、飲食清淡與作息正常,才能有助改善問題。    勿拖!超過3個月   復原機率小、殘留後遺症據研究統計,顏面神經麻痺,若在發病後一週內,屬急性治療黃金期,及早治療恢復較好。多數患者的症狀約可在兩週後逐漸緩解,但配合中醫治療可加快復元,大約近九成的病患能完全康復,若超過三個月仍未恢復,則完全復原機率變小,可能殘留後遺症。鄧佳明醫師解釋,若殘留後遺症,可能出現眼角嘴角的不自主顫動與牽拉現象,患側胸鎖乳突肌緊繃,時而偏頭痛,遇風則患側面肌僵緊,仍能尋求中醫針灸的幫助,經針灸後上述症狀可獲得緩解改善。減少壓力、規律作息  遠離臉部「卡卡」醫師也強調面癱患者,由於臉部肌肉不對稱,對於身心都會造成一定影響,要儘速及早就醫;但若疏於保養仍可能再復發,建議患者避免面部風吹、不熬夜、不過勞,遠離刺激性食物,保持愉快心情與規律作息,在家可自行面對鏡子作「阿、耶、依、喔、烏」的臉部動作來促進顏面肌肉協調,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男子痔瘡炸開花兒凋謝 竟大出血暈倒送醫

男子痔瘡炸開花兒凋謝 竟大出血暈倒送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若有痔瘡,請勿小看!一名五十二歲蔡姓男子,職業為計程車司機,因久坐開車,有時塞車又不敢喝水,導致他長期都有解便不順,大便總是硬如石頭,每次如廁就像拿大石狠砸小菊花,使得花瓣上傷痕纍纍,遂長了個大痔瘡,不料,日前他方才蹲在馬桶上一用力,那痔瘡竟猛然爆裂,將花朵炸個支離破碎,鮮血直噴,最後在家昏倒緊急送醫,經輸血後所幸已無大礙!夏季火氣大 長痔瘡患者激增兩成談到痔瘡,夏季的時候,病患總是特別多!中醫師李深浦表示,天氣轉熱常是痔瘡發作的高峰期,最近因痔瘡就醫的患者激增二成,主因除了天氣燥熱、水份流失快,造成腸火易旺之外,不少人一邊上大號一邊玩手機,也會提高痔瘡發作機會,輕則排硬便或出現便秘,嚴重的會傷及肛門動脈引發大量出血。他解釋,從中醫角度痔瘡為「腸火久鬱、氣血阻滯」所影響,進而造成肛門靜脈曲張,因此瘀血停滯才是痔瘡的真正原因。痔瘡的人常常覺得大便解不乾淨,於是蹲廁時間愈來愈長,甚至愈來愈用力,加重痔瘡症狀。目前西醫對痔瘡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開刀,雖然效果立即,但患者若無法調整作息、改善排便習慣,很容易讓痔瘡復發。中醫治療 主要採以消炎消腫方向中醫治療痔瘡的方向以消炎消腫、改善直腸狹隘及幫助直腸提氣等,加強腸道蠕動能力,確保大便暢通,使肛門有力向上收提,讓靜脈血管中之瘀血消散,強化血管收縮力,才能有效預防痔瘡復發。李深浦醫師提醒,愈來愈多人喜歡蹲馬桶時玩手機,不只容易造成痔瘡,也可能因此感染不潔病毒,一定要改變這種壞習慣,呼籲民眾上廁所時別看手機,應養成多看糞便一眼的習慣,如發現糞便變細又不易排出、或常帶血絲等情況,就要小心大腸可能出現病變,應盡快就醫檢查。

長期久坐久站 當心椎間盤突出

長期久坐久站 當心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或是低頭族,使用時間可要適可而止,當心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若要復原,可說是路途迢迢!台中一名三十九歲的男性工程師,因工作型態,幾乎天天雙眼盯著電腦,日前突感到左手疼痛,手指甚至時時麻痺,晚上睡覺若不慎壓到左手,更會痛到醒過來,經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男子的頸椎已經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經過手術後,症狀才獲得緩解。長期姿勢不良、久坐久站 都是高危險群台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鍾偉安表示,脊柱主要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所組成,而椎間盤位於上下節脊椎骨之間,其中央是富有彈性的髓核,外圍則是錯綜排列的纖維環,椎間盤之功能就像兩塊脊椎骨的避震器,提供脊柱活動緩沖的空間。椎間盤富含水量高達80%以上,彈性很好,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彈性下降,除了年齡因素外,如果搬重物用力不當、長期姿勢不良、頸腰背部受重力撞擊及體重過重、頸椎或腰椎承受的壓力增大時,椎間盤所受壓力太大,超出纖維環可以承受的程度,使椎間盤外圍的纖維慢慢突出,中心的髓核被擠出來而壓迫到神經,便是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症狀是肩頸或下背部疼痛、手/腿麻、走路疼痛、 手/腿部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無法彎腰或直立、手指/腳趾和足部麻木、針刺或灼熱感等。臨床上可透過X光檢查,或經由核磁共振確診。八成患者都可經復健治療 僅兩成須開刀鍾偉安指出,外傷和久坐久站是最常見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因素,嚴重時,患者往往坐立難安,甚至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四肢或下肢肌無力。而椎間盤突出八成病患均可靠藥物及復健保守治療,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才需要手術,若經六週到三個月復健藥物治療無效,或已出現大小便失禁、四肢或下肢肌無力等或已經影響生活品質,便可考慮手術減壓,以免椎間盤突出更加嚴重。鍾偉安提醒,椎間盤突出幾乎可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如果是從事電腦文書工作、長期搬重物、常用手機、平板電腦或低頭工作的低頭族,若有上述症狀,經過休息或半年後仍未改善,請盡快就醫,以免椎間盤突出惡化而影響生活品質。

壓力大!顏面神經麻痺 快喝銀花清熱茶飲

壓力大!顏面神經麻痺 快喝銀花清熱茶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 壓力大,作息常不規律,容易使免疫力下降而帶來疾病,如「顏面神經麻痺」。患者通常於一覺醒來時察覺到臉部單側感覺麻木、動作僵硬與表情怪異,同時也發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且出現眼睛閉合不全、口齒不清與嘴角下垂等情形。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青壯年,臨床上大多數為病毒感染引起末梢型顏面麻痺,與個人免疫力有關。而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稱為「面癱」或「卒口僻」,就中醫看法,大都由於患者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與風邪入侵,也就是過度勞累、體力與免疫力都不足,因而導致面部經絡的氣血瘀滯及經脈失養,使得面部肌肉弛緩不收,造成臉部兩側肌肉張力不對稱。中醫針藥並治  有效改善面癱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對於面癱的治療,通常針對風邪入絡、氣血虧虛以及氣血痹阻等問題來進行處理;並以祛除風邪為首要目標,使用方藥例如葛根湯與銀翹散等,再以中藥調理,可選用牽正散、黃耆五物湯與八珍湯等來加減,可收益氣、祛風與補氣血;針灸治療則選用合谷、頰車、翳風、地倉與陽白等穴位組合。中醫科鄧佳明醫師強調針灸不僅施針於患側,在健側也要同步選幾個重要穴位來施針,若再搭配頭皮針,更能有效活絡整體顏面部氣血,幫助失去營養的神經重新獲得養份,有效改善臉部肌肉的協調性與對稱性。而他也以下提供銀花清熱茶飲,在罹病初期時時飲之有助減輕病情:●銀花清熱茶/金銀花15克,加入少量蜂蜜,再加2至300cc沸水沖泡5分鐘即可飲用;金銀花可清熱解毒,對於罹病初期神經發炎能收到疏散風熱與清利頭目之功效。 

女子過度減肥變厭食 只剩30公斤又停經

女子過度減肥變厭食 只剩30公斤又停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厭食是一種會慢性化的精神疾患,若不及早治療,長期拖下去恐不會再恢復。就有一名25歲單身女性,身高160公分。自17歲起開始不斷覺得自己很胖開始減肥,體重由原本的52公斤,在一年內瘦到42公斤,月經也停止,嚴重便秘,血壓心跳也過低。最嚴重時體重只剩下30公斤。經過3次住院治療,至今持續有藥物治療輔助,體重也只能在40公斤間徘徊,月經也僅來過一天後又停止,而且她至今仍很難與人共進餐,每餐進食量也都十分有限。厭食症死亡率達1成   BMI低於17.5要當心收治此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冠宇醫師說,厭食症越早治療越不容易慢性化,以免像個案因為厭食症已長達約8年之久,就算以藥物住院治療,也可能會長期不易恢復。所謂的瘦癮症也就是厭食症,近幾年來在台灣也越來越常見,是指患者的BMI小於17.5Kg/m2的人就應該懷疑可能有厭食症,有的甚至低到10 Kg/m2的極端值。而厭食症的死亡率平均高達10%,即使沒有致死,患者也常會合併骨質疏鬆、腸胃機能失調、便祕、月經失調、以及憂鬱症甚至自殺等身心問題。許多個案也因此輟學、無法工作,失去生活的功能。避免厭食症慢性化   減低治療成效許多厭食症患者經常被延遲診斷,常錯看小兒科或內科、家醫科、中醫、腸胃科與內分泌科等,長期這樣誤診下來,容易沒有針對體重過輕的現象給予正確的診斷。陳冠宇醫師指出,厭食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最佳的治療就是在家屬或是專業人員協助下,在受監督情境裡規則足量、適量進食,等體重恢復到正常水準之後,持續進行心理治療,改善部份個性的特點以減少未來復發,或者發生其他的心理精神疾患。醫師也提醒,面對過度節食或過度運動,以致體重在短期內下降,並持續無法恢復的10~30歲青年,應慎重考慮是否為厭食症。因為厭食若慢性化,治療成效會減低,治癒所需時間精力也會提高。呼籲所有家中有小孩因為怕胖拒食,而體重明顯降低的父母應提高警覺,並及早鼓勵孩子就醫,以免造成慢性化的遺憾。

燃脂解膩?六成蘆薈產品 蘆薈素全都超標

燃脂解膩?六成蘆薈產品 蘆薈素全都超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蘆薈,近年來因減重風潮盛行,成了許多宣稱能燃脂解膩的產品,所愛用的熱門成分,不過,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公布的最新抽查資料指出,市面上含有蘆薈成分的產品,高達六成蘆薈素全都超標,吃多恐嚴重腹瀉。產品違規廠商 聯華、台鹽、杏輝都有食藥署指出,其中蘆薈素超標的品牌有,「纖吃纖盈-窈控33」、「KGCHECK纖油解膩錠」、「burner倍熱順酵錠」、「KOKOKG-阻澱力」、「膠原千姿膠囊」、「優倍多 順暢美顏錠」6支產品,製造商從聯華食品到台鹽、杏輝全都中招。蘆薈原料可供為食品原料使用,惟需確實經「完全去皮」後始得加工使用。蘆薈素主要存在於外皮,果肉僅有少量,但因去皮不完全,或加工時污染,蘆薈果肉產品可能仍存有微量蘆薈素。經食藥署研究檢驗組實驗,蘆薈乾燥粉末之蘆薈素背景值約為3000 mg/kg左右。大量食用蘆薈素 恐導致腎衰竭過去一時掀起搶購風潮的綠膳纖,就是因為蘆薈素超標而被迫下架,探究蘆薈素的問題,若過度服用,會刺激腸胃蠕動,導致不斷腹瀉,更可能演變成脫水,嚴重甚至是腎衰竭。食藥署呼籲,業者如有生產含蘆薈成分之食品應實施自主管理,做好原料管控及衛生安全監測,如發現蘆薈素不符規定,應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規定,主動停止產品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並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如業者進行自主性產品下架、回收及銷毀作業而未通報所轄主管機關,應依同法第47條第1項第2款,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

壓力一來就狂拉!婦罹克隆氏症險喪命

壓力一來就狂拉!婦罹克隆氏症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次壓力一來,情緒一崩潰,腸胃就會開始不安分起來,只好直衝廁所,稀哩嘩啦的「迎接」不停地腹瀉,這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患者的共同辛酸血淚,一天上二十次的肚子,更是常見的情況!罹克隆氏症不自知 黃婦差點丟小命一名四十八歲的黃姓職場婦女,就是典型案例。她每天奔波於職場與家庭之間,幾乎天天忙到焦頭爛額,近來因壓力倍增,使得她的時不時就會鬧起肚子,十萬火急趕赴廁所,原先她不以為意,只是常見的腸胃炎,不料情況日漸嚴重,一天甚至要拉上二十次,幾乎與馬桶整天相伴,直到某日突然大量血便高燒不退,到了醫院檢查才發現,她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更併發腸穿孔,腹部大量出血,所幸經急救後,才保住一命。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的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根據健保資料庫重病登錄資料檔從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九年間所做的統計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人數為2,357人,而克隆氏症患者人數則為558人。發炎性腸道症 好發於上班族台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章振旺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其好發年齡為20~35歲及40~60歲,以考生及上班族居多;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疲倦、發燒等。由於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或痔瘡混淆,多數病人平均多耗費二、三年才被正確診斷,以致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發炎性腸道疾病會因腸道反覆發炎,造成腸道的傷害,患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裡急後重等症狀,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有可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且可能持續數月之久,並造成體重減輕。因此,倘若上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及貧血症狀者,則需特別提高警覺,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務必趕緊就醫,切勿輕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