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潰瘍2周、有腫塊 7徵兆揪出口腔癌

潰瘍2周、有腫塊 7徵兆揪出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檳榔本身纖維質多,如又與石灰質及其他混和物質長時間地與口腔黏膜接觸,如同菜瓜布放在口腔內,使原本有彈性的臉頰、頰黏膜變粗糙而造成張口受限制即所謂的黏膜纖維化,也是最直接的破壞,繼而誘發口腔癌前病變。 不加添加物  檳榔子即為致癌物而南投縣衛生局也指出,檳榔子中的檳榔鹼、檳榔素成份在口腔中會硝化產生亞硝胺,這些硝化衍生物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腫瘤。且研究證實,即使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因此想要遠離口腔癌威脅,除了及早戒除嚼食檳榔習慣、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平常可以自我檢視口腔狀況,步驟如下: 1)觀察臉部及頸部外觀是否左右對稱。2)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紅、黑、褐,且無法抹去。 3)潰瘍/超過2星期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 4)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 5)舌之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 6)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 7)口腔黏膜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有刺痛感,開口有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         

春暖花開帶毛小孩趴趴走 定期驅蟲措施要做好!

春暖花開帶毛小孩趴趴走 定期驅蟲措施要做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邁入春夏之際,很多飼主都會帶著愛犬外出踏青,近期診間有一名飼主張小姐表示,平常都會帶著家中愛犬趴趴走,亦都會定期帶寵物到沙龍做美容洗澡,請專業美容師幫忙除跳蚤、清理肛門腺等,以為如此便已做好預防寄生蟲感染措施,不料,近日卻發現愛犬開始精神不振、食慾減低,甚至不斷咳嗽,帶去醫院診療後,才發現竟是因為寵物體內感染心絲蟲。人愛動物醫院許嘉展醫師表示,幫毛小孩定期洗澡美容僅為清潔防護,要預防寄生蟲感染,應每月定期做好除蟲措施,如此才是保護寵物的不二法門! 春秋季節正值寄生蟲繁殖期 應定期預防寵物寄生蟲感染許嘉展醫師表示,常見的寄生蟲區分為體內與體外,最廣為人知的體外寄生蟲如壁蝨、跳蚤等,透過寵物相互接觸或散步遊玩而感染;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絛蟲及鉤蟲,是因環境不潔、誤舔誤食來感染,而心絲蟲則是透過蚊蟲叮咬傳遞。許醫師提醒飼主,雖然一般寄生蟲的繁殖季為春、秋季居多,但夏天因天氣悶熱,易造成蚊蟲大量孳生,被蚊蟲叮咬的機率反而增大,且感染心絲蟲後數月到數年之後才會有明顯的症狀,每當飼主發現時常常為時已晚,因此也需特別注意。許醫師強調,很多飼主於周末假日都會帶寵物外出,無法避免蚊蟲叮咬,但可透過定期使用寵物驅蟲滴劑及清潔環境,來防止寄生蟲危害到寵物。此外,他也指出,寄生蟲不只會寄生於寵物身上,家中的沙發、地毯與牆角等,也經常是寄生蟲藏匿之處,不易清除乾淨造成困擾。因此,提醒飼主無論寵物平常是在家或是室外活動,飼主都應保有預防更勝於治療的觀念,定期使用驅蟲滴劑並且在繁殖季時更應減少到戶外活動的次數,才能降低寄生蟲感染的機率。寵物驅蟲不可忽視 「每月一劑」預防更勝於治療許嘉展醫師提醒,心絲蟲是最嚴重卻最常被忽視的體內寄生蟲疾病,當心絲蟲進駐寵物體內,會使得寵物易喘、咳嗽、運動力下降、食慾不振、肚子變大但日漸消瘦,就是常說的「腹水」,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心臟衰竭而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它也有可能進入人體,造成飼主的健康危機,因此,定期於每個月使用一次驅蟲滴劑,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來說,犬類為心絲蟲最主要的宿主,但貓咪若是感染心絲蟲,致死風險卻比狗更高。臨床經驗上,以貓咪來說,若體內有心絲蟲,所引發的心肺循環衰竭的症狀,往往已措手不及,且只要體內有兩隻心絲蟲就足以致命!醫師表示,從上述可知寵物定期驅蟲之重要性,但飼主常會問,驅蟲滴劑該如何挑選呢?其實,市面上常見的寵物除蟲滴劑有數款,但有些僅能防止體外寄生蟲如跳蚤、壁蝨的感染,而目前已有美國FDA核准處方用藥的寵物滴劑,貓犬都可使用,可達到預防體內外寄生蟲的作用,特別的是,藥性較為溫和安全,寵物在懷孕、泌乳期也可使用,若不小心過量使用較不需擔心產生嚴重副作用。建議飼主在購買前若有疑慮,可先與專業獸醫師諮詢。寵物健康網 駐站醫師為你把關寵物安全呼籲飼主不要因忽視與缺乏對寄生蟲疾病的相關資訊,使得許多寵物受寄生蟲的侵害而死。現在可利用寵物健康網,其特設立的「線上診斷室」,邀請動物醫師提供線上診斷及寵物健康安全新知,本月由人愛動物醫院許嘉展醫師擔任駐站醫師,如欲得知更多寵物衛教資訊,可至寵物健康網查詢。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個新生兒都是父母親手上的心肝寶貝,深怕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讓他們受傷、生病,甚至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特別是黃疸! 日前,一名出生9天的女嬰,因進食狀況不佳、全身肢體僵硬、一天只換兩次尿布等,在短短九天內體重就下降900克。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她的黃疸指數竟飆升至36.06mg/dL,超出一般正常值的數倍,因此,立即接受換血、照光治療、補充水份等處理,才逐漸退掉黃疸救回一命,但也卻留下雙側聽障的後遺症。黃疸好發高峰期 為出生後7~10天台北榮總新生兒科陳淑貞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好發的高峰期,為出生後的3~5天,直到第7~10天才逐漸恢復正常,但因現行健保住院天數的規定下,新生兒發生黃疸的期間,早已出院返家,因此,大多都在家中發生。雖然嬰兒室護理師,在住院期間會教導父母觀察生理性黃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膚色比對的工具,爸爸媽媽常無法判斷膚色變黃的程度,往往驚覺膚色不對勁時,膽紅素值已經很高,且其中更有35%被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症」。罹患核黃疸 恐造成神經功能障礙根據統計指出,有六成的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而目前國內對於足月新生兒之照光標準,為出生24小時內10mg/dl、24~48小時12 mg/dl、48~72小時15 mg/dl、或滿72小時後17 mg/dl,當指數超過18 mg/dl,就會被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一旦罹患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下來,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引發腦性麻痺、聽力喪失及智障等。蠶豆症、早產 皆為黃疸高危險群雖然核黃疸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但其實只要及時治療,是可避免掉這些問題上身的,因此,陳淑貞醫師提醒,像是蠶豆症、早產、母子血液不合、家族性高黃疸、餵食不良等,皆屬於高危險群,只要在新生兒出生後多加觀察,留意膚色症狀,如有應異狀盡速就醫檢查,就可以降低風險。

減少環境刺激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減少環境刺激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雖然有許多疾病可過各種治療得到改善、痊癒,但唯獨失智症卻沒有任何起色,就算各個藥廠、科學家不斷的努力研發,目前失智症仍是種不可逆的疾病!所以,當民眾罹患失智症後,穩定病情就成為一件重要的事,以現在的治療來說,除了藥物外,其實還有很多方式可幫助患者延緩惡化速度,像是:「居家環境」,已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適當的環境改造,不僅可協助他們參與生活、減少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外,還可以穩定病情。全台失智症患者中 九成都自行在家照顧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由於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力、辨識力以及反應力,會隨著病情不斷的變化,所以,當環境太過於複雜、音量太大的話,就容易產生刺激,進而增加病情的惡化程度。此外,又加上全台24萬失智症患者中,有9成都是自行在家照顧,由此可見,家庭的環境營造非常重要。謹記5大環境刺激 以免增加惡化程度雖然對於輕度患者來說,環境的改變較無任何影響,但病情程度到了中重度後,這些的刺激就會增加惡化速度,所以,家中如有中重度以上的患者,湯麗玉秘書長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幾點環境改變,以免過度刺激,增加惡化程度。1) 在吵雜、刺激多的環境下,容易使得情緒不穩、增加負面感。2)由於記憶都在走回頭路,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家的認知、印象中的家與我們不一,因此,延續以往的生活經驗空間,是保有記憶最佳方式。3)樓梯要有顏色對比,因為同色的話會無法辨識。4)東西擺放、廁所位置,最好要做個標記,讓他們可以自行辨識。5)盡量不要有鏡子出現,因為他們無法辨識自己,容易增加不安感,且就連窗戶最好也要加上窗簾。

男人結婚七年之癢?英研究:一年就奇癢無比

男人結婚七年之癢?英研究:一年就奇癢無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人結婚多年,若要維持操守,只對另一半忠貞,似乎真的難上加難?從過去在螢光幕前形象總是好好男人的阿基師,到知名旅美棒球明星,全都驚爆偷吃消息,無疑也摔碎了眾多婆婆媽媽的心,也因此更有網友揶揄,「如今只剩台灣那一根101地標可以相信了!」不過,俗話說男人結婚七年之癢,但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不用七年!只要超過一年,就已開始奇癢無比。男性交往超過一年 體內睪丸素就會明顯降低此研究來自英國伍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訪問七十五名的已婚男性或非單身男性,首先詢問他們的感情狀況,再進一步針對體內的睪丸素進行觀測。研究發現,這些男性與另一半交往超過一年後,體內的睪丸素便會明顯下降,性慾也會隨之減弱。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會有這樣的結果,是當交往期間屬於所謂的不安定時期,為了要討好另一半或是擊退潛在的情敵,因此睪丸素會保持最在最佳狀態,然而一年後,男人很容易因此開始鬆懈,進而讓感情溫度退燒,產生「癢感」。

春夏交替氣喘發作高峰 五成都是塵蟎搞鬼

春夏交替氣喘發作高峰 五成都是塵蟎搞鬼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日時值春夏傳統過敏季節,使得原本還算溫和的過敏症狀,頓時都大肆捲土重來,讓人痛苦難當,而過敏症狀,在不少小朋友的身上,更是顯而易見,根據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三位兒童,就有兩位為過敏體質,而誘發過敏症狀,尤其是氣喘的主要原因,將近五成,都是塵蟎在搞鬼!全台氣喘兒 大約落在十六萬人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針對2,808位12歲以下經醫師診斷患有氣喘兒童之主要照顧者進行訪問,引發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因素前3名依序為塵蟎,佔46.3%、氣溫急遽變化佔37.7%及病毒感染佔36.8%。資料進一步指出,12歲以下兒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氣喘的比率為6.7%,而男童氣喘的比率為7.8%,高於女童的5.4%,以103年12歲以下人口數推估,國內目前約有16萬5千多位兒童患有氣喘。國民健康署呼籲,氣喘平時沒有症狀,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接觸到可能的引發因素,氣喘便會發作,所以避免引發因素及刺激物是控制氣喘重要的一環。另外,病毒感染也是引起氣喘發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感冒,因此,國健署也提醒全國的小朋友及家長,要經常洗手及注重個人衛生習慣,以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等,就能預防感冒,避免引起氣喘發作。

春夏交替氣喘加重!四妙招遠離過敏原

春夏交替氣喘加重!四妙招遠離過敏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粗估,台灣莫約有將近十六萬兒童,有氣喘症狀,而在此時此刻,春夏交替之際,不少父母神經也開始緊繃,就怕孩子的氣喘更加嚴重,但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幾個誘發氣喘的重點,並加以清除,就算在傳統過敏季節,孩子還是可以安然度過,以下列出四妙招,好讓家中小寶貝遠離氣喘發作:1) 保持清潔,遠離過敏原/日常生活中,氣喘的過敏原誘發因子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花粉及寵物的皮屑等,因此,要時常打掃居家環境,避免灰塵積聚。每一到兩週以55度熱水清洗寢具,防止塵蟎生長,盡量避免擺設絨毛玩具及地毯,並用百葉窗或塑膠遮板代替厚重窗簾,家裡也最好不要飼養貓、狗等寵物。2) 拒絕菸害,避免刺激物/除了上述常見的過敏原外,引起氣喘發作的因素還有其他的非過敏原,包含氣溫驟變、空氣污染、突然劇烈運動、刺激味道香水、殺蟲劑、香菸、油煙及油漆等。3) 規律運動,不要太激烈/運動引發氣喘發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劇烈運動時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而造成呼吸道的變化,然而,這並不表示有氣喘的人就完全不適合從事運動;事實上,大部份的氣喘患者都可以正常的從事體育活動。國健署建議運動前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比較不會引起氣喘發作,且為了預防運動時引發氣喘的突發狀況,切記隨身攜帶藥物並結伴運動,做好運動前的準備,則更能放心從事運動。 4) 遵醫囑回診、正確用藥/氣喘兒要棄喘,遵醫囑回門診追蹤很重要!有些氣喘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追蹤。另家長應對氣喘藥物使用有基本認識,依照醫師指示幫助小孩正確使用藥物,不可自行停藥,以免造成併發症。

罹癌人數不斷狂增!劣油+高糖飲食成最大禍首

罹癌人數不斷狂增!劣油+高糖飲食成最大禍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張瓊之/專題報導)如果告訴你,食物也有療癒力,你相不相信?在一個春日暖陽高照的午後,一處台北尋常巷弄裡,有人魚貫進入一間外觀幽靜,裝潢典雅的建築物中,提出一袋又一袋的餐盒便當,等著回家享用;這可不是一間普通的精緻餐館,而是專門藉由各種食材搭配,強調飲食療癒的健康管理中心,每一份餐盒都是依照個人的健康狀況精心調配,不少人在此見證食物的療癒力量,而大感驚訝!「很多人來吃上一個月的餐點,體重不僅降低,還變年輕了!」該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暨創辦人陳韻帆指著電腦的案例,分享來此飲食調整,重拾人生健康色彩的「畢業生」。推廣健康飲食第一步:竟然是先吃便當她臉上藏不住笑意的回想,來這裡的人,都須歷經長達四個月的飲食課程,課程首先會讓學生感受每一種食材的威力,「一開始就讓他們吃便當!」很難想像吃便當這樣簡單到不行的事情,竟然是開啟健康的關鍵。「像是這一位婦人,因長年罹有慢性疾病,體重也超過標準,以前來管理中心時,都要穿較為寬鬆的衣物,來遮掩身上的贅肉,但經過這裡的飲食控管,所有健檢報告的紅字都逐漸消失,身材也漸漸展露曲線,頓時年輕了好幾歲,旁人還更懷疑她是不是去做了什麼整形手術。」她指著電腦說。事實上,當記者實際打開便當,想看看這裡頭到底藏有什麼高級的養生料理,打開後這才驚覺,不是說好要養生嗎?怎麼裏頭都是常見的高麗菜、菠菜等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菜色?為什麼平凡菜色也能贏回健康?關鍵在「劣油」與「糖」「外食用油普遍劣質,添加物又超乎想像的多,」陳韻帆突然斂起笑容沉重的解釋,會來健康管理中心的族群,多半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每一餐幾乎外食,所以體檢數字近幾滿江紅,慘不忍睹,其中禍首,都來自外食餐點,廉價的食用油以及添加糖,這都是讓身體不斷發炎的問題點。她分析,國人的健康問題,光是食用油與添加糖就佔去八成的影響力,她怎麼想都想不透,為什麼市面上的食用油,價格有高有低,其中更是落差了好幾十倍;只要用油脂肪酸和使用方式錯誤,就會加速全身發炎,只要一發炎就會一個傳遞一個,心血管、攝護腺、皮膚都產生連鎖效應,風風火火的席捲全身,各種慢性病、癌症都會接踵而來。添加糖也會不斷使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此外,腸道好菌其實不適於在充滿糖份的環境生長,更會使壞菌大幅增加,又因為腸道為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影響所及,大腦運作會遭扭曲,個人飲食習慣也因此跟著轉變,趨向吃下更多垃圾食物,這環環相扣,才是國人健康的最大癥結點。「所以可別小看這些常見的蔬菜,」陳韻帆強調,只要用對好油,避開所有添加糖,再經過營養學針對每個人的身體所需進行菜色調整,平凡的蔬菜也能發揮各個營養素的綜效,進一步扭轉一個人的健康頹勢。也因此,日常生活飲食,選用好油,用對正確的烹調方式,以及拒絕高糖飲食,成為迫切的議題,然而,尤其後者,在高糖食品撒下天羅地網的時刻,怎麼脫困?陳韻帆建議,其實最快的方式就是別喝含糖飲料,若真的要喝,首先要釐清原因何在,如果是因為不愛喝開水,那就可從無糖茶包、檸檬片、人蔘片、黑咖啡等開始,若是無法抗拒甜味的話,則會建議選健怡可樂、蔬果汁,但仍不可喝太多。由於每個人戒糖的目標不同,可先設定三個月的計劃,順便觀察自己的狀況,精神、皮膚、腸胃是否有所改變,這些都是促使行為成功的辦法。營養門診的重要性在哪?她曾愈做愈灰心問及為什麼會從健康課程,會從便當開始做起?其實這也是陳韻帆年輕時輾轉於各大營養門診所悟出的解決之道。過去,她長期待在營養門診,叮嚀過無數慢性病患,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但是這些患者的服從度卻是非常低。「當時真的是營養師這個職務越做越灰心,因為病患都講不聽阿,」陳韻帆感嘆,那些病患大多覺得營養門診很無聊,更無法幫助患者改善健康,遂而讓她反覆思考,「如果先讓他們吃經過調製的便當,當他們驚覺身體輕鬆了,健康回來了,就會拚了命跟著做!」這就是為什麼經過她親手調教的學生,都如此「乖巧」的原因。打開電腦資料夾,陳韻帆一一詳說所有出自她飲食訓練而畢業的學生,臉上透露著欣慰;說到一半她竟然開始哽咽起來,原來是她想到一名原本瀕臨腎衰竭的患者,對她說的話:「你不能放棄我們這些人」,也許是這樣的使命感,讓她推廣健康飲食,能夠持續堅定不搖。

戒糖也能享受美食!法國廚師教你做減糖料理

戒糖也能享受美食!法國廚師教你做減糖料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陳承璋/專題報導)台灣正式進入「糖癮時代」,隨著滿街手搖飲料店林立,以及甜點店的雨後春筍,都漸漸讓國人味覺失能,形成無糖不吃的危險飲食文化!為什麼無糖不吃,會是危險的飲食文化?事實上,精緻糖攝取過多,對身體將產生莫大影響,包括,失智症、脂肪肝、糖尿病、皮膚老、血管硬化等,精緻糖幾乎與這些疾病有所關聯,對人體的危害已不容小覷!各種添加糖 是身體發炎的罪魁禍首肯尚健康管理中心陳韻帆營養師也表示,糖是身體發炎的罪魁禍首,只要攝取過多,就會造成腸道菌不好,進而導致血糖利用率改變、食慾中樞關不起來等,進而上多種慢性疾病上身,更會增加細胞癌變的可能。不過,若要談到戒糖,不少人則會面有難色,更可能大吐苦水,沒有糖的東西該怎麼下嚥?陳韻帆說,戒糖的第一步最好能先從含糖手搖飲料開始,若將其戒掉,亦或改喝無糖茶,離戒糖成功就已不遠矣!三道減糖菜單 讓你也能吃的開心又安心但是減糖餐點真的有那麼難吃嗎?那可真是大錯特錯!以下由肯尚健康管理中心法國主廚艾倫也提供了三道減糖菜單,其中精隨,就是將各種蔬果的甜份,熬煮而出,來取代精緻糖的添加,若再施以巧手精心擺盤,在家裡也能煮出健康法式料理!1)胡蘿蔔南瓜濃湯/200克胡蘿蔔、300克南瓜、1瓣橘子、30克嫩豆腐、4片月桂葉,首先將胡蘿蔔與南瓜切塊,接者煮水一一將胡蘿蔔、南瓜放入,待沸騰後放入月桂葉,煮熟後放入攪拌機,並淋上橘子汁,最後,放入杯中淋上些許牛奶、迷迭香裝飾即可。2)蜜桃鴨胸/100克鴨胸、800克馬鈴薯、100克嫩豆腐、4瓣蜜桃,首先將馬鈴薯削皮切塊,放入含鹽熱水煮(每一公升加5克鹽),接著把煮熟的馬鈴薯加嫩豆腐一起放進攪拌機打成泥,至於鴨胸則先剝皮,用少量油煎一分鐘,再放進200度烤箱烤6分鐘,最後,將蜜桃切片與迷迭香一起微煎即可。3)巧克力豆腐慕斯/400克嫩豆腐、150克70%巧克力、30克蔗糖/紅糖、適量杏仁粉,首先以低溫45度將巧克力融化,待完全融化後關火,加入蔗糖、杏仁粉混合,添入嫩豆腐,直到所有的物質混合到慕斯質地,放入杯子中,冰兩小時即可。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恐有隱性憂鬱症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恐有隱性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並每年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等於平均每4秒鐘,就會有1名新增個案,由此可見,失智症人口數正逐漸增加中,但大家重視的往往都是患者本身,卻忽略了照顧者身心理的負荷狀況,其實他們更是一群龐大的隱形、潛在病人。照護出自於愛 負荷問題更多因為在照顧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完全是出自於對家人的愛,沒有任何利益,且不分晝夜,用他們的健康、精神,來換取家人延續的生命,只是,當這樣的狀態長久累積下來,不管是生理、心理、經濟、社會上的負荷,都會超出一般人的所能負荷的量,進而延伸出各種問題,所以,才會說這群照護者也是個潛在病人,特別是心理壓力的部分,往往都是造成憾事發生的主要因素。失智症病程長 照顧者易憂鬱挫敗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落、無助、挫折、憂鬱、焦慮等,都失智症照顧者容易有的情緒起伏,由於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無法治癒僅能延緩,所以,即使有心也不一定會有期待中的轉變,且又加上失智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八到十年,甚至有些長達十五年,在漫長的照護歷程中,其實有不少照顧者會有放棄照顧的念頭,所以,漸漸的他們就會開始出現挫敗、生氣、憂鬱等負面情緒,最後,若無當宣洩,還可能會演化成憂鬱症。7成照顧者 曾有輕生念頭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實務經驗中,就有7成照顧者曾有輕生、走不下去的念頭,所以,為了避免憾事發生,照顧者心理的調適、舒緩,以及周遭他人的支持就很重要,對此,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其實目前有許多資源可幫助照顧者喘息,例如:家屬團體、瑞智互助家庭等,都能減少壓力的累計。其中像是家屬團體,藉由照顧者本身的聚會,來幫助彼此互相支持、傾訴、學習、分享經驗與資源,也有調適功能,先前就曾有位照顧者原本已經快得憂鬱症,但所幸在接觸家屬團體後,不到半年憂鬱的情緒全都好,所以,建議有需求的民眾都可撥打全台專線0800-474-580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尋求適合自身資源 有助於減少壓力累計最後,再次呼籲民眾,失智症問題雖然很重要,但也別因此忽略掉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對於照顧者本身需自行尋找到宣洩管道,以免使自己累壞、罹患憂鬱症等;至於周遭若有人是照顧者的話,建議不妨可適時聽他吐吐苦水,給予加油打氣,這些小舉動都能有助於幫他們得到紓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