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免費講座】認識消化道出血及胃腸保健

【免費講座】認識消化道出血及胃腸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以食為天,台灣人外食族群多,在經歷一波又一波的食安風暴後,吃什麼都不安心,再加上現代人普遍壓力大,消化道及腸胃道問題紛紛前來報到,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落實常為保健呢?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邀請胃腸肝膽科蔡承恩醫師進行「認識消化道出血及胃腸保健」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認識消化道出血及胃腸保健時間:5月26日(二)上午10:00~11:00地點:高雄市杉林區新和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杉林區新莊里司馬路384巷5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早產、畸形兒機率增!高齡妊娠8大風險

早產、畸形兒機率增!高齡妊娠8大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位孕媽咪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度過孕期、順利產下寶寶。高齡準媽媽雖然已克服懷孕門檻,但孕期中隨之而來的各種狀況,使得孕媽咪與寶寶都得面臨比一般人更高的風險性。事先認識以下潛在的生理問題,提前做好準備與各項檢查,隨時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不但能因應孕程可能發生的種種挑戰,也能讓妳在產後迅速恢復健康與體力、全心照顧新生兒。1)畸形兒機率高/越高齡比較容易生出畸型寶寶嗎?就排卵的數量或是胚胎著床的狀況而言,女性的卵巢功能在25~34歲是最佳狀態!當過了這個年齡,卵子的品質也會隨之下降與老化。因此,一般高齡女性的受孕能力比起適齡女性也會較差。而且,就算懷孕了,也會因為卵子品質不佳,導致胎中寶貝染色體發生異常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而且,隨著年齡越高,染色體發生異常的比例也越高,以數據來說,35歲以上孕婦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是1/300;滿40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則提升至1/100。2)流產機率增加/由於高齡懷孕者比較容易出現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情形,因此在懷孕初期很常見到胚胎發育不良、胚胎沒有心跳等等問題。「適者生存」,這些本身不健全的胚胎很容易自然淘汰,因而發生妊娠未滿12週的「流產」情形。並且,流產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上升。女性在30歲左右懷孕,其自然流產率約在10% ,過了35歲約為25%,40歲以上的話則超過三成,甚至達到50%!3)早產機會高/一般稱「足月」生產的寶寶,是指媽咪懷孕滿37~38週以上臨盆的狀況;而懷孕20週以上、未達37週,胎兒即誕生的情況,就稱為「早產」。英國有項研究發現:40歲以上的高齡孕婦,早產的風險與年輕孕婦相比,高出將近50%。主要還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體質與子宮環境的健康度卻相對變差,不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容易在妊娠中後期發生異常,導致寶寶提早出生。此外,當高齡產婦本身又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時,也會增加早產的機率。而寶寶在尚未發育健全的狀態下提前報到,可以想見將會面臨許多生理狀況,對爹地媽咪來說也都會造成不小的衝擊與照護壓力。4)自然產比例較低/寶寶從媽媽陰道娩出的過程,我們稱為「自然產」。臨床上很多高齡產婦擔心自己體力不足,或為了避開生產時可能產生的風險,早早便決定採剖腹方式生產。根據一項統計指出,近年來台灣產婦剖腹產的比例約三成五,等於每三位就有一位選擇剖腹產。但這並不代表「高齡孕婦一定得剖腹生產」!雖然自然產對高齡產婦而言,有一定的挑戰度。但大多數的高齡產婦只要孕期間的營養足夠,健康情形、體力良好,沒有特殊情況,與婦產專科醫師好好配合,還是可以放心自然產的。5)產後恢復較慢/無論男女,在年過35歲之後,身體狀況便開始走下坡。特別是年齡越大的女性在經歷懷胎、分娩後,生理機能及生殖器官需要康復的時程也會比年輕媽咪來得較長。如果產婦又選擇以剖腹方式生產,那麼在體力恢復、傷口復原上,自然需要更久的時間。有時還可能因為剖腹手術,導致感染、發炎或沾黏……等併發症。因此,還是建議高齡孕媽咪在狀況許可下,盡量採自然方式生產。對媽媽來說,傷口較小、產後恢復快,生產順利的話很快就能下床活動;在哺乳及照護寶寶方面也會更方便。6)不利於寶寶體質健康發展/高齡女性的卵子健康、子宮環境、為胚胎供應營養的能力,一般而言都會比適齡懷孕女性的狀況較差。就連胎兒體型,都會出現過小或過大的可能性。然而,小寶貝能否健康發育成長,大部分仰賴於從母體而來的營養。因此,高齡媽咪想孕育出優生寶寶並非不可能,只要從懷孕前便做好準備、強化自己的體質,胎兒頭好壯壯的機會仍是相當大的喔!7)併發症多/隨著年齡增長,一般人在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機率普遍較高。相對的,年齡越大的女性,身體因受孕後產生變化,在懷孕期間得到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及其他併發症的機率也比年輕產婦為高;在孕程中也會比一般孕媽咪更辛苦。再加上孕婦本身就有疾病的話,孕期間因病所苦的比例不但會增加,引發的狀況也會更複雜。建議在懷孕之前就應接受健康檢查,確定自己的健康狀況。若有任何內科疾病,都應先治癒,待生理狀況穩定後再懷孕。要是受孕後才發現異狀,只要遵照醫囑、積極控制病情,都能降低不適、減少風險。8)多胞機率大/隨著科技進步,醫療技術突飛猛進,許多無法自然受孕成功的高齡產婦,透過人工生殖的方式,終能一圓生兒育女的夢想。然而,因晚婚、不孕,嘗試人工生殖的情況下,為了提升胚胎著床的成功率,醫生一次植入數個胚胎的比例高,導致產生兩個以上的受精卵,懷雙胞胎、多胞胎的發生率也大為增加。很多人可能會羨慕只要辛苦一次、便可擁有兩個寶寶(甚至是龍鳳胎)的孕婦媽咪。事實上,這些媽媽不但在孕程中負擔極重,母嬰二人所面臨的風險,包括糖尿病等併發症、容易早產、剖腹產、早期破水的機率也遠比一般單胞胎者更高。而懷有多胞胎的媽咪,其風險性就更大了!因此,當發現產婦懷有多胞胎(三胞胎以上)時,醫師在必要時會在妊娠早期考慮是否進行減胎,以保障母親與寶寶的健康。(本文摘自/吃對營養順序孕媽咪好孕又快瘦/台灣廣廈出版)

跟肥肉分手並不難!2妙招讓你愛上運動

跟肥肉分手並不難!2妙招讓你愛上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下2個關鍵能輕鬆達到運動的效果:第一,讓運動變成一件愉快的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運動最好能夠有同伴相隨,例如,兩人同行散步就比一人獨行來得有趣。若計畫上健身房,那參加一些課程會比單獨運動讓你更有動力,像有氧運動或瑜伽等課程都不錯。如果有同伴一起參加課程,那你就更有動力每天準時去健身房報到。你可以把健身視作一個特別的活動,並事先規劃運動完要享用什麼健康的餐點。如果運動計畫是跳舞或打網球,你可能壓根不覺得你是要去運動,因為跳舞或打網球太好玩了,實在和運動扯不上什麼關係。記得保持運動的新鮮趣味感,否則你就不會想1週運動2次,更別提3次了。大部分人對快樂的定義就是要有朋友,所以你需要有同伴相隨才會覺得運動好玩。第二,規律運動比偶爾為之來得有效。套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假設你是那個靜止物,也就是說,若你緊緊的黏在沙發上,那可能會一直窩在裡面不想起來。相反的,如果和朋友每2天就在晚餐後出去散步1次,這樣的習慣很容易保持。我強調規律運動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單節運動的效果不大。如果常去健身房,那你會發現的確是如此。請跳上離你最近的跑步機,跑個1.6公里,然後喘口氣,按下控制鍵,看看你燃燒了多少卡路里。很意外吧?沒錯,你大概只消耗了100卡的熱量,那還不到一份麥當勞薯條或一罐汽水熱量的一半。偶爾才做一次運動就像偶爾吃一頓健康餐一樣,對健康沒什麼太大的幫助。想要增進健康,一定要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要規律運動的另一個原因是:運動的效果不能持續很久,這有好有壞。好處暫且不提,壞處在於:若有天你受傷必須長時間臥床,血糖或體重就會逐漸回到運動前的水準。要能固定每天或每2天就快走或騎單車1次,才能持續得到運動的好處。結論是:讓運動變有趣並持之以恆,才能達到運動效果。(本文摘自/糖尿病有救了:完全逆轉!這樣做效果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藥沒吃完怎麼辦?藥師教你清除6步驟

藥沒吃完怎麼辦?藥師教你清除6步驟

(優活健康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沒吃完、過期或者變質的藥物怎麼辦?有些人會將其丟入垃圾筒、丟入馬桶後沖掉、留著下次生病時再服用,甚至有民眾表示都將過期的藥物埋在土裡當作肥料,南投醫院藥劑科提醒,為了減少環境的汙染,請遵循在家中廢棄舊藥正確處理原則,將藥水、藥丸與咖啡渣、泡過的茶葉或擦手紙混在一起,裝在密封的夾鏈袋中,就可以隨一般垃圾清除。南投醫院藥劑科陳素蜜藥師表示,西藥多是化學合成製劑,任意丟棄會污染環境、水源,存放於家中又容易發生誤食的危險,而現在政府處理垃圾的方式多採焚燒方法,而藥物在高溫800度以上就可以完全燒毀,因此逾期或者不服用的一般藥品,可以與家庭垃圾共同以包裝密封後,再隨一般垃圾高溫焚化方式處理。對此他也提供家中廢棄藥物清除正確的6步驟:1)將剩餘的藥水倒入夾鏈袋中。2)將藥水罐用水沖一下,沖過藥水罐的水也要倒入夾鏈袋中。3)將剩餘的藥丸從包裝(如鋁箔包裝、藥袋等)中取出,全部藥丸集中在夾鏈袋裡。4)把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用過的擦手紙,把他們和藥水藥丸混在一起。5)把夾鏈袋密封起來,就可以隨一般垃圾清除。6)將藥袋和藥水罐,依垃圾分類回收。化療藥物危險性高  可別任意丟棄 但陳藥師也提醒,特殊藥物應由醫療院所回收,依醫療廢棄物處理,例如化療的藥物,因為化療藥物的功效多為毒殺生物細胞,屬高危險性,對生態影響較大,不適合由民眾自行處理,如果民眾對於廢棄藥物處理有疑慮,也可尋找專業藥師諮詢。

愛吃糖?五個甜食危機 讓你癌症上身

愛吃糖?五個甜食危機 讓你癌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專題報導)如果談到甜食,你的眼前會出現哪種景象?是突然想到藏身在台北東區某一街巷的知名甜點店?還是想到,在身心俱疲,孤苦難當之時,來一塊蛋糕,能心田花開,臉上微笑盈盈?又或想到在暖陽高照的午後,午茶與布朗尼,曾讓你與對坐的朋友,度過一個美好時光?不是!站在健康的立場,希望你能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甜食與失智症、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皮膚老化、身體慢性發炎,全都息息相關。在台灣,近五年以來,正式步入「糖癮時代」,各種爆紅的甜點店一間一間的冒出頭;手搖飲料店的百花齊放、雨後春筍;全台麵包店,拋頭換面,更強調麵包質地柔軟,香甜軟嫩;台灣人正養成無糖不歡的飲食習慣,而你,有所警覺?為此,《優活》針對該議題,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期盼國人對於添加糖能心存危機感,值得注意得是,讓人意想不到,添加糖所產生的隱憂,同時超出大多數人的舊有觀念。1)    糖癮危機一》加速老化/很難想像,當大量的糖分進入人體之後,在體內會產生所謂的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糖化終端產物,該物質會像黏膠一樣,一一黏住全身上下的各個膠原蛋白、彈力蛋白,進一步將身體由蛋白質所構築的器官破壞殆盡!舉例而言,黏在皮膚底層的膠原蛋白,皮膚就會失去該有的支撐力,很快地皮膚會加速老化,產生各種皺紋。若黏在血管壁上的彈力蛋白,血管會失去彈性,形成血管硬化。而全身上下的組織,幾乎都為蛋白質所組成,也因此只要糖吃多,將風風火火的席捲全身各個器官,進一步提早老化。2)    糖癮危機二》增加失智風險/當糖分攝取過多時,血糖會迅速往上升,體內就必須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就如同警察交通秩序一樣,只是,當人們一直吃糖,扮演交通警察的胰島素,將因此疲於奔命,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所謂的胰島素「罷工潮」,使其敏感度、功能變差,最後就無法清除腦中毒素「類澱粉」。什麼是「類澱粉」?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元凶,一但腦中的類澱粉大量堆積在腦部,將產生神經毒素,進而傷害腦內神經細胞,引發阿茲海默症。3)    糖癮危機三》降低身體免疫力/腸胃除了是消化器官,更重要的是,腸胃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更大的關鍵腳色,換言之,腸胃道保養得好,幾乎能保證所有疾病皆可退散;而維持腸道健康的功臣之一,就屬腸道當中千千萬萬的益生菌。腸道的益生菌,與人體扮演著重要的共生角色,然而益生菌最怕的就屬添加糖,也因此糖分攝取過多,將不利益生菌生存,導致腸胃系統遭到破壞,身體免疫力降低,除了容易罹病之外,罹癌風險更會「扶搖直上」。4)    糖癮危機四》增加肝病風險/熬夜會傷肝?事實上喝飲料才會傷肝!為了降低成本,大多數的手搖飲料,幾乎都採用成本極為低廉,一大桶不超過百元鈔票的「高果糖漿」,該人工添加糖,比起天然糖分,更容易堆積在肝臟之中,形成脂肪肝,而脂肪肝有一定的風險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惡化成肝癌。5)    糖癮危機五》增糖尿病危機/糖分會使胰島素產生抗阻,近而提高糖尿病風險,此外,添加糖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而罹該病的患者,終其一生中招糖尿病的機率,更是常人的四倍以上。實際上,《優活》深入精緻糖的議題,從醫師的觀點,至營養師的建議,甚至是素人對於戒糖後的深刻體驗,或專程拜訪堅持無添加糖的有機豆漿店,我們發現,這些拒糖於千里之外的人都有一樣的共通點,就是同時擁有光滑的肌膚,其中難以置信的實際年齡,更讓我們為之驚訝,而談到怎麼保養,全都齊聲指向「戒糖」的重要性。也許,現今的食材中的添加糖,幾乎能用聲勢蓋天來形容,所有人皆插翅難飛,面對國人滿江紅的慘烈健康數據,包括,近兩百萬人罹糖尿病、每年逼近十萬大關的癌症新增病例、三成五國人體重超標等,我們該如何築起防火牆,阻擋各種疾病摧枯拉朽的長驅直入,「戒糖」議題,無疑成為國人須苦思的重要課題!

男童長不高 竟是基因有缺失

男童長不高 竟是基因有缺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總是長不高,身材特別矮小,可能是基因遺傳在作怪!台中一名三歲的黃姓男童,身高明顯矮人一大截,直到媽媽驚覺不對勁,帶兒子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較為罕見的基因缺失,導致媽媽的身高也僅有一百五十公分。男童罹「肢中部畸形身材矮小症」 身高注定矮人一截男童就診後,中國附醫遺傳內分泌科醫師王仲興在幫黃小弟做完身體檢查後,問黃媽媽有無特殊的家族遺傳史或疾病時,原本覺得黃小弟與一般矮小兒童並沒有特殊差異,外觀也無特殊異常,但同時發現媽媽的身材也相當矮小,僅約150公分左右,且前臂明顯短小並有些許變形,呈現刀叉狀的前臂與手掌的外觀,因此,診斷應是患有因SHOX基因缺失造成所謂的「肢中部畸形身材矮小症」。王仲興指出,這類病患是因X或Y染色體上的SHOX基因功能缺失所引起的,在原因不明的身材矮小病患中,約2~3%是由此問題所引起。這類患者在幼童及青春期前的臨床特徵除了矮小,通常外觀並無明顯異常,之後可能會有手肘外翻、前臂較短且有叉子樣的變型,或下肢彎曲變形且呈現肌肉肥厚的現象。王仲興特別提醒父母,若小孩在3歲以上時,身高與同齡兒童相比在第三百分位以下或每年成長速率小於4公分,則要注意是否因內分泌不足或特定疾病所引起,應該儘速求診,以免延遲至生長板癒合,無法進行治療而造成終身的遺憾。

滿口蛀牙!台灣5歲幼童 齲齒率高達8成

滿口蛀牙!台灣5歲幼童 齲齒率高達8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口腔衛生是身體保健的第一道防線。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國內小朋友5歲齲齒率高達8成,小六學童的齲齒顆數更已逾日本和香港2倍以上,令人擔憂。而新北市去年度國小1年級學童齲齒率高達52%,也就是每2位國小1年級生就有超過1位蛀牙。另國內12歲學童恆齒齲齒指數是2點5顆,也遠高於全球平均,顯見國內家長對小朋友口腔衛生的重視,仍有待加強。因此,為使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小校園深耕,新北市衛生局舉辦潔牙比賽,共有41支隊伍,410位學童報名參賽。希望透過競賽活動與校內教學雙管齊下,教授小朋友正確的潔牙步驟,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降低齲齒率。刷毛外翻須更換   避免括傷牙齦造成感染衛生局指出,預防蛀牙包括正確的潔牙,每餐餐後潔牙,以及適量使用氟化物,如塗氟、含氟漱口水及定期口腔檢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不要常吃黏甜、易蛀牙零食,就能擁有一口美麗健康的牙齒。衛生局也提醒民眾,軟毛牙刷每2星期就要更換,另刷毛嚴重壞掉,也須更換牙刷。因牙刷使用越久,刷毛上細菌累積越多,外翻的刷毛既刷不乾淨,也容易括傷牙齦,甚至造成感染。 

23%洗腎患者控制不良 當心面臨「剁腿」危機

23%洗腎患者控制不良 當心面臨「剁腿」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代謝症候群、三高、糖尿病等問題盛行,又加上現代人缺乏運動、抽菸人口比例高,使得罹患心臟血管及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大幅增加,特別是周邊動脈阻塞更是經常被忽略的問題,雖不會致命,但若惡化卻會因血流無法到達肢體末梢,導致雙腳被截肢。周邊動脈阻塞 是洗腎病患十大死因之一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李振豪醫師表示,由於多數周邊動脈阻塞病患都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所以,容易出現傷口不易癒合、周邊血液循環不良、間歇性跛行、組織潰瘍及壞死等症狀,且嚴重時還會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甚至面臨被截肢的命運,尤其是洗腎病人,經常因水分控制不佳、血糖控制不好、營養攝取不足、運動不足等問題導致周邊動脈阻塞。而血液透析病患中,大約有23%會同時合併周邊動脈阻塞,死亡率高達40%,是造成血液透析病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持續運動 就能降低截肢風險當傷口感染時,雖然截肢是救命的選擇,但對於年長的患者而言,截肢比死還嚴重,因此,為降低截肢的發生率,提醒民眾改變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很重要,只要能夠持續運動,就能大幅減少風險。

研究:多喝柳橙汁 助提升記憶、學習力

研究:多喝柳橙汁 助提升記憶、學習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新鮮、好喝的果汁,不僅可幫助人體補充少數的營養外,也是所有飲品中的最佳選擇!而日前在英國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500C.C.的柳橙汁,除了會攝取到豐富的維他命C,持續8週後,還能明顯提升學習力、記憶力等。百分之百柳橙汁 助提升認知功能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瑞丁大學,針對37名年齡介於60~81歲的受測者,進行為期八週的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喝500C.C.百分之百柳橙汁的那組,在認知測試上比非純柳橙汁的那組高出8%。此外,又加上此研究是採用喝一個月,停一個月的方式來測試,由此可見,並非要每天喝柳橙汁才能達到效果。類黃酮 可活化掌管學習、記憶的海馬迴研究人員丹尼爾博士表示,百分之百柳橙汁之所以可提升認知功能,這都與它含有天然抗氧化劑類黃酮有關,因為類黃酮能活化掌管學習、記憶的海馬迴,所以,建議民眾在飲食方面,可多吃富含類黃酮的水果和蔬菜,來促進大腦健康,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當心!5歲以下幼童 腸病毒高危險群

當心!5歲以下幼童 腸病毒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天氣逐漸炎熱,腸病毒疫情升溫!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均上升,門診人次更突破3千。醫師說,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型,今年已有1例腸病毒重症個案,提醒家長們應提高警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陳冠廷醫師指出,腸病毒全年都有感染個案,一般以四月到九月為流行期。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可經由糞口、飛沫及接觸病人的分泌物等途徑傳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更容易擴散。5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力較弱,加上還沒有接觸過各類腸病毒,因此感染機率比較高,也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當心重症前兆病徵陳冠廷提醒,腸病毒流行期間,民眾應注意自身與孩童的衛生習慣預防感染。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大人在接觸小孩之前務必要洗手。經常清洗玩具,可利用陽光曝曬來消毒。一般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民眾可利用市售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只有發燒、喉嚨發炎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常見的典型症狀有疱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病。少數病患會發生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急性心肌病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嚴重恐致死。陳冠廷醫師也說,若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眼神呆滯、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請儘速至重症轉診醫院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