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基因檢測助肺癌病患提高存活期

基因檢測助肺癌病患提高存活期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自己或親人罹癌是一件令人痛苦萬分的事情,在癌症漸漸的摧殘及折磨逼迫下,往往使得患者及親人都面臨絕望崩潰。尤其癌症病友常因做化療後,副作用導致身體逐漸走下坡,事事都需人幫忙與照護,不僅自身生活品質全無,也連帶影響親人間的生活。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醫師表示,癌友透過事先的基因檢測及標靶治療突變的基因,不僅能延長存活時間,也能降低化療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癌症期別 治療方式大不同針對癌症的治療,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不同罹癌期別,有著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李楊成醫師表示,第一與第二期的癌友,因為癌細胞尚未擴散,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化療或電療方式治療;針對癌細胞已經轉移的第三或第四期癌症,就不適合開刀治療,可能會施以化療或局部電療為主,但因為化療會將身體的好細胞跟癌細胞同步殺掉,因此癌末病患通常會受到化療副作用的摧殘,影響其生活品質。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友 建議進行ALK基因檢測不過,李楊成醫師表示,在肺癌治療上,想避免化療副作用,患者還有其他選擇。因為研究發現致癌基因ALK是促使癌症進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發展關鍵,建議晚期患者可先進行ALK基因檢測,若發現體內的確有致癌基因存在,醫師用藥的選擇上就會比較精準,高達七到八成能直接抑制體內的突變基因,抑制腫瘤的生長,延長其存活時間。李楊成醫師接著說,接受基因檢測的優勢除了能幫助醫師在用藥選擇上的精準度外,對於患者也可以免除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李醫師說明,因為化學治療會影響體內的好壞細胞,相對副作用會較為明顯,而治療的成效也必須在化療結束後才得以評估;因此,若病患能事先接受基因檢測,發現體內確切存在ALK這個基因突變,直接針對突變基因做標靶治療,可避免掉嘔吐、掉髮等化療副作用。臨床統計,台灣100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有8至10人有ALK致癌基因,而目前衛生福利部已通過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李楊成醫師同時也呼籲癌友,癌症有些可以根治,有些則可控制,一定都要以正向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多跟醫師做討論,在醫學日新月異的狀況下,只要及早確認致癌基因,選擇合適的個人化標靶藥物治療,仍然有機會可以有好的生活品質。

情侶必看!初次親密關係10禁忌

情侶必看!初次親密關係10禁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問這個問題的人很多,需要遵守的原則也很多,所以我特別條列出來,希望大家好好地讀完並在事前多注意。以下是初次親密關係十誡:1)不要在男生家裡或女生家裡。2)不要在車裡。3)不要大白天就去MOTEL。4)不要在喝醉的情況下。(只喝一兩杯紅酒或一兩瓶啤酒除外)5)不要學電影情節,就是打開旅館的房門,一進去的瞬間就發了瘋似的親吻並隨地亂丟衣服。6)做完愛之後,不要連內衣都不穿全身赤裸裸的。最好先去沖個澡,再穿著內衣出來。7)不要說些奇怪的話。例如「你的那個太大弄得我好痛喔~」或是「清晨做愛真是舒爽啊!」之類的話,只要保持沈默就好了。8)假裝很害羞吧。假如看起來像是高手或是性經驗豐富的女人,就會流於淫蕩的感覺,不管妳的性經驗有多豐富,還是處於被動狀態就好,並展現妳很害羞的演技(請記得使用保險套)。9)初次親密關係的夜晚最好是在MOTEL,然後彼此相擁而睡,無論如何都要跟他一起待到天亮,早上一起起床、一起吃個早餐再道別。10)發生第一次親密關係後,至少要隔三週才能再發生第二次。(本文摘自/30天搞定你/妳要的人/高寶出版)

麻疹疫情頻傳!中部11月男嬰遭感染

麻疹疫情頻傳!中部11月男嬰遭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麻疹個案再添一例!日前,國內新增一例麻疹確定病例,為中部11個月大男嬰,5月18~27日間曾因流鼻水、發燒、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兩次並住院一週,出院後在6月1~6日間陸續發燒及出疹就醫共4次,最終診斷疑似麻疹,收治負壓隔離病房,經檢驗確定感染麻疹,目前個案已出院,故研判為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疾管署表示,為防範疫情擴散,已掌握199名接觸者,包括家人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目前接觸者尚未發現有疑似麻疹症狀者,預計將追蹤觀察至6月25日。接種疫苗 為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2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1例為國內感染、3例為中國大陸境外移入,因此,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接種疫苗。另建議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青年族群雖幼年曾接種疫苗,但抗體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如需前往流行地區,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且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及接觸史。

高雄、台南登革熱疫情 均有擴大趨勢

高雄、台南登革熱疫情 均有擴大趨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週國內共新增20例登革熱病例,其中16例為本土病例、4例為境外移的病例,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季,請務必加強環境管理,清除積水容器,避免孳生病媒蚊,保護自己免於感染登革熱。高雄永興市場、榮民之家 皆有群聚疫情上週新增16例本土病例中,14例位於高雄市,分別為左營區7例、楠梓區6例、三民區1例。高雄市楠梓區永興市場周邊群聚疫情仍持續新增病例,累計達22例,此外,該區的高雄榮民之家也出現機構群聚疫情,目前累計4例個案;三民區個案近期活動史以住家附近為主,將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台南市北區正覺里新增2例,該里鄰近之前有確定病例之六甲里,形成社區群聚疫情。疾管署依據目前監測資料研判,台南、高雄疫情均有擴大趨勢,另近期本土病例通報數及確診率均呈上升,顯示疫情已逐漸升溫。落實病媒蚊清除 為防治登革熱最根本方法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是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方法,民眾平時應落實居家戶內外孳生源清除,除可避免自己感染登革熱外,也能保護親友鄰居的健康;外出時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臨床醫師如果發現有疑似症狀患者,請儘速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通報,以利及早偵測病例,掌控疫情。

單眼浮腫要注意!可能是眼皮底下長腫瘤

單眼浮腫要注意!可能是眼皮底下長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如果突然發現,你的眼皮莫名浮腫,且維持數年,可要注意眼皮底下,是否已長了腫瘤!一名二十一歲女子,從小就有左眼浮腫困擾,在自認為是眼皮脂肪層太厚的情形下,到皮膚科響消除總是讓她看起來大小眼,雙眼無神的浮腫,不料,經醫師一看,才發現原來眼皮底下長了一顆腫瘤。脂肪性浮腫 通常是兩眼一起腫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醫師黃季怡表示,經過理學檢查發現,她們上眼皮浮腫並非脂肪造成的,浮腫的範圍界線清楚,有明顯邊緣,且只發生在單側,手術切除化驗後,確認為誤生瘤,而非脂肪。而誤生瘤是一種良性的皮下腫瘤,觸摸時可發覺有明顯邊界,範圍界線清楚,通常是單邊發生。眼皮浮腫一定是脂肪肥厚造成?黃季怡說明,倘是脂肪肥厚,往往會雙側同時發生,可透過手術減少脂肪改善。但造成眼皮浮腫的因素眾多,水腫、過敏、感染、疾病、腫瘤等,都有可能引起。眼皮水腫學問大 背後恐怕藏病因前一晚喝太多水、熬夜過度疲勞,或是腎功能異常,造成水腫可能會引起眼皮浮腫;本身有過敏體質,對眼部化妝品或隱形眼鏡過敏,或被蚊蟲咬傷,使得過敏發作,眼部也可能浮腫;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眼皮浮腫通常會伴隨著紅腫熱痛;另外,甲狀腺疾病、淋巴問題、心臟功能異常、高血壓、高血糖、貧血、營養失調、皮下腫瘤…等,也可能會引起眼皮浮腫。黃季怡提醒,眼皮浮腫除了影響外觀外,但是發生原因並不完全是脂肪肥厚所導致,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應先找出發生原因,倘是疾病所引起,須先治療疾病才能改善,倘單純脂肪堆積所引起的,則可透過手術改善。

癌症負擔重!年花健保六百多億

癌症負擔重!年花健保六百多億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除了是「個人」問題,也是「國家財政」上的問題。近年來,由於癌症病例數不斷攀高,促使各界均力推癌症篩檢,對於個人而言,可遠離癌症的侵害,保持健康,但對於國家來說,更可挽救早已陷入財政困境的全民健保,減少癌症藥費的支出,不過,有效嗎?力行癌症篩檢 保健康救財政也許是一句「我怎可能得癌症」,讓我國健保對於癌症藥費的支出,持續逐年攀高。根據健保署的統計指出,103年十大癌症醫療支出分別為結腸直腸癌(109億)、肺癌(108億)、乳癌(103億)、肝癌(84億)、口腔癌(66億)、白血病(40億)、非何杰金淋巴癌(39億)、攝護腺癌(31億)、胃癌(25億)、食道癌(23億),顯見年年病例數居冠的大腸直腸癌,藥費支出仍最為沉重。健保署表示,依癌症近3年整體年平均成長率來看,醫療支出成長5.8%、藥費成長6.9%、就醫病人數成長4.8%,均顯見成長,尤以藥費相較醫療支出、就醫病人數微幅成長。健保署呼籲,國人癌症發生率不斷攀升且致死率亦居冠所有疾病,顯示癌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站在照護癌症病人的立場,及考量健保資源可負擔程度,健保持續引進有效益之新藥及放寬癌症用藥之給付條件,讓經過其他治療仍惡化的病人有多一線治療選擇,並減少民眾自費醫療的負擔,導致健保癌症藥費成長。

「肉粽海嘯」來臨!當心落難暴肥

「肉粽海嘯」來臨!當心落難暴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吃一顆傳統肉粽,土豆與香菇的香氣纏綿口齒之間,成為吃進裏頭的第一味覺衝擊;再嚼個幾口,糯米的綿密濕潤,稻米香氣,美味繾綣千年,若再淋上現代甜辣醬一同古今混搭,更顯粽子的永恆,地位崇高。一個肉粽熱量媲美一個便當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怎能不把握時機,大啖一番?一顆不夠再來一顆,一天吃不完,連續一個禮拜每餐都要與粽子會面,相送嘴裡,然而,傳承千年的肉粽,除了地位不可撼動之外,熱量也更是有份量,一顆,就能媲美一個排骨便當!也因此,國民健康署很緊張,拿出眾多數據,呼籲民眾別吃太多,以免體重暴增傷健康。國健署指出,肥胖不只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已被證實為現代人新興的致癌因子之一。根據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及瑞典學者針對約24萬人,長達3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體重嚴重過重者,日後罹患腸癌的風險,為體重正常者的2倍;肥胖者罹患腸癌的機會,更是體重正常者的2.4倍。國健署呼籲,肉粽熱量高不宜多吃,尤其是本身已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食用的份量,以免肥胖纏身,病情失控。

研究:吃黑巧克力能保護心臟

研究:吃黑巧克力能保護心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針對巧克力好處的研究,其實早已被各國的研究所一再證實,而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也發現,每個人每天若能吃下定量的巧克力,可以有助心血管健康,減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此研究已刊登在英國心臟期刊。研究蒐集了兩萬一千多人的生活型態調查,並展開為期十一年的追蹤調查。有吃巧克力習慣 心臟病風險降低百分之二十五調查指出,這些經過追蹤的人,每日巧克力攝取平均值落在七公克,而那些巧克力消費量位居前五分之一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降低百分之十二以上,若再與從不吃巧克力的人相比,風險更是少了百分之二十三。研究指出,巧克力因內含保護性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所以可以保護心血管避免老化,不過,研究還是特別強調,吃巧克力若要有保健功效,還是以黑巧克力為主。

向傳染病說不!旅遊前評估疫苗需求好安心

向傳染病說不!旅遊前評估疫苗需求好安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雖然暑假旅遊旺季將至,但近期韓國MERS-CoV疫情持續延燒,引起國內民眾高度關注,因此,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朱育瑩醫師提醒,出國前除了要打包行李外,也別忘了做好防疫準備,由於各國疫情變化快速,建議出國前可先上疾管署網站查詢當地旅遊建議,並至「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諮詢,掌握當地疫情並做好防護,評估疫苗接種需求及所需預防藥物等,如此一來,就能玩得開心又放心。MMR自費疫苗 約250~500元不等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國際間旅客互動頻繁,傳染病防治不可不慎,而接種疫苗是最積極有效的方法,所以,呼籲1歲以下及未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之嬰幼兒,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如非得前往,建議出發前2~4週帶6至12個月大的嬰幼兒去接種公費MMR疫苗。另新住民育齡婦女若無法確定過去接種史,或本國籍育齡婦女如經檢測德國麻疹抗體為陰性都可公費接種1劑MMR疫苗,其他常往來麻疹流行地區者,建議至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MMR疫苗,自費價格不含掛號費及診察費約280至500元不等。

自製高纖蔬食粽 熱量低、慢性病患也能吃

自製高纖蔬食粽 熱量低、慢性病患也能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端午佳節將至,市面上充滿各式各樣的粽子,看起來不僅美味也很誘人,使得多數人一顆接著一顆,完全不停歇,甚至還可能會連續一個禮拜,每餐都與它碰面,因此,花蓮慈濟醫院林妘珊營養師提出了警告,像是一般重量200~250公克的鹹粽,一顆的熱量就可能逼近700大卡,如果食用太多,端午節過完恐怕就會胖了一圈。所以,為了幫助民眾掌握健康,提供高纖蔬食粽的製作方式,利用新鮮、天然、少加工的食材,來做出應景又美味的蔬食粽。熱量低營養多 慢性病患也能安心吃林妘珊營養師表示,高纖蔬食粽形式屬於北部粽,在傳統使用的圓糯米中混入了五穀米,增加口感的同時,也多了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餡料則是以杏鮑菇等菇類取代高油脂肉類,對身體負擔較小,還蘊含有多醣體等營養成分,所以,整體來說不僅少了許多熱量,GI值也較傳統粽子低,像是腎臟病患在內的慢性病友,也能安心享用。●材料(20顆)/圓糯米1斤、五榖米1斤、香菇10朵、杏鮑菇5根、素肉塊20塊、竹筍2根、熟花生0.5斤、粽葉20片、粽繩2串、醬油1.5大匙、香菇素蠔油3大匙、白胡椒粉1大匙、五香粉1/4小匙。●作法/1)起油鍋,將泡軟的香菇爆香,接著再順序放入筍塊和素肉塊一同拌炒,再加入香菇素蠔油、醬油、水和五香粉調味後,取出餡料並與滷汁分開備用。2)將洗淨的圓糯米和五穀米瀝乾水分,放入滷汁中拌炒,直到湯汁收乾時,再灑上適量的胡椒粉調味備用。3)再取一洗淨並燙過的粽葉,摺成漏斗狀包入炒過及調味好的1匙半五穀糯米、3顆花生、杏鮑菇1個、香菇半朵、素肉塊1塊、筍塊1塊,再舖上一1匙的米飯包成粽子型。4)將包好的粽子放入水鍋中,並加入3~4湯匙的沙拉油,蒸煮半小時後即可完成,亦或者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電鍋,加入一碗水及3~4湯匙的沙拉油,蒸煮後即可。享用時注意份量 一餐一顆為原則最後,師提醒民眾,過節享受美食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分量,建議一餐以一顆粽子為原則,而對慢性病友來說,可以諮詢主治醫師意見,不過建議一天還是以一顆為上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