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罕見!男子3癌纏身 內視鏡1次切除

罕見!男子3癌纏身 內視鏡1次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60歲的男子,長期有喝酒的習慣,直到出現胃潰瘍的情形,檢查發現竟是三癌齊發,不僅罹患了食道癌,還有胃癌和大腸癌。好在經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為患者同時切除了胃癌前病變、早期食道癌及早期大腸癌。防併發症、肝功能受損   不考慮傳統手術事實上,同時合併食道、胃及大腸三種腸胃道惡性腫瘤的病例屬罕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丁俊夫醫師指出,由於患者過去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病史,多年的糖尿病史也會影響癒合。若使用傳統開刀一一切除,不但風險高,併發症又多,術後更可能出現肝功能受損的情況。 因而採用內視鏡手術,患者較不會有術後疼痛,也不必苦等排氣,復原快速,約莫一天後即可進食。丁俊夫說,該男子經由內視鏡處理三種早期癌後,除因切除大片早期食道癌產生的食道狹窄外,其他無明顯不適。二年追蹤下來,經內視鏡、正子造影及電腦斷層確認,均無腫瘤復發跡象。

MERS疫情燒 暑假旅遊南韓列2級警示

MERS疫情燒 暑假旅遊南韓列2級警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朋友最愛的暑假即將來臨,旅遊人數也逐達高峰,然而MERS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南韓、沙烏地阿拉伯旅遊疫情建議均為第二級:警示(Alert),意即對當地需採取加強防護,非醫療需要,應避免進出該國醫療院所。出國前先瞭解疫情 可至旅遊醫學門診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南韓MERS疫情進入第四波,截至24日為止,累計確診病例數達179例,其中27例死亡,死亡率達15%。衛生局提醒民眾,不論是國內度假或國外旅遊,都應隨時注意個人及兒童衛生,外出旅遊期間及返家後,都應落實勤洗手,咳嗽帶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以降低感染傳染病風險。衛生局表示,民眾在出國前2-4週,可至「旅遊醫學門診」,瞭解當地疫情並做好個人防護,正確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平時即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可有效預防病菌感染之風險。14天潛伏期 發燒、呼吸急促應就醫衛生局呼籲,民眾曾進出中東地區或南韓的醫療院所,返國後14天內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或腹瀉等症狀,應配戴口罩盡速就醫,或撥打衛生局防疫專線,由防疫人員協助就醫,且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及群聚情形(TOCC);若無症狀仍自主健康管理14天,早晚量體溫,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空汙吸多會傷腦?恐增4倍失智風險

空汙吸多會傷腦?恐增4倍失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關於空氣汙染對身體的危害,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都只知道會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風險,且關注的也多是PM2.5,但其實根據國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曝露於高濃度的PM10及臭氧下,也會增加2~4倍的失智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失智症學會期刊》。越長曝露空汙下 失智症風險越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團隊,針對2007~2011年間居住在大台北及基隆地區平均年齡約74~76歲的老人進行研究,其中包括125位血管型失智症患者、249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以及497位健康對照組,並透過環保署的空氣監測站,取得長達14年的小於10μm空氣懸浮微粒及12年的臭氧監測資料,來推估研究對象的空氣汙染暴露量。結果發現,PM10暴露量高於49.23μg/m3的長者得到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為低暴露量長者的4倍,且暴露量愈高者風險愈高;至於臭氧暴露量高於21.56 ppb的長者得到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則為低暴露量長者的2倍。PM10及臭氧 都會從嗅覺進入影響大腦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程蘊菁表示,PM10及臭氧都會藉由嗅覺進入腦部,來破壞血氧屏障,進而造成發炎,提高失智症風險,且除了這個原因外,PM10還會攜帶其他有害無質來影響腦部。所以,建議民眾外出時,除了可多戴口罩外,也應盡量避免在中午11點到下午1點臭氧濃度最高時外出,以免增加風險。

慢性病、年長者屬MERS高風險族群

慢性病、年長者屬MERS高風險族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南韓MERS疫情已進入第4波且仍有新增個案,截至今(25)日累計確診病例數達180例,其中29例死亡,死亡率已達16%。新北市衛生局指出,目前南韓疫情雖尚無出現持續性社區感染,但是特別提醒具糖尿病、癌症、慢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腎衰竭、免疫不全等慢性病患及年長者,均屬高危險族群,於南韓MERS疫情尚未明顯趨緩前,儘量避免前往MERS流行區。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自2012年9月至今年6月22日,全球累積1,339名病例,其中476例死亡,死亡率3至4成,以沙烏地阿拉伯病例數最多,南韓次之,目前沙烏地阿拉伯及南韓旅遊疫情建議仍為第二級:警示(Alert),即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非醫療需要,應避免進出該國醫療院所。

實行防癌8招 降低50%罹癌機率

實行防癌8招 降低50%罹癌機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賽門癌症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實用的「防癌八招」,刊登於2012年四月的《癌症病因控制雜誌》,且提供實證數據以佐證。這八招的簡要介紹如下:1)不抽菸/抽菸造成美國百分之三十的所有癌症,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肺癌,而且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病等疾病有關,所以,「不抽菸」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原本抽菸的人,在停止抽菸十到二十年後,其肺癌的發生率會降低到與不抽菸的人相當。2)維持健康的體重/很少人知道「體重過重」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一項對二百二十一個前瞻性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統合分析,共有二十八萬二千一百三十七位癌症患者,在二十種癌症中,發現過重者,即身體質量指數(BMI)≧三十,其乳癌、大腸癌、腎臟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較高。而長達二十六年的「護士健康研究」,則發現停經後婦女減重≧十公斤且維持體重者,乳癌發生率減少了一半。3)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罹患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建議每週五天,每天至少快速走路三十分鐘;或每週三天,每天激烈運動(如跑步二十分鐘)。4)吃得健康/主要在於控制熱量、不增加體重。建議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少動物脂肪,每天服一顆多種維他命。5)飲酒要適量/雖然喝適量的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會增加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取捨兩難。因此,既不鼓勵不飲酒的人開始喝酒,也不必勸飲酒適量的人戒酒。6)防曬/過度暴露於陽光會增加黑色素瘤的風險,因此,在熾熱陽光下要做好防曬的措施。7)保護自己不受感染/至少有十種感染原與癌症有相關,例如: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B型肝炎與肝癌等,平常需注意有關的預防措施。8)定期篩檢/請教醫師,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有人這八點都做到了,卻還是罹患癌症,因為這是觀察性研究所算出的機率大小,而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而且癌症還有其他未知的致病因素。但如果做到這八點,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罹癌機率及其他慢性病的機會。讓我們一起來朝這簡單易行的目標努力吧!(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慢跑、騎單車風氣夯 運動傷害比例高

慢跑、騎單車風氣夯 運動傷害比例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目前全台灣的運動人口已突破8成,且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每週至少運動3天。雖然多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像是慢跑、騎腳踏車、打籃球卻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近期在診間上看診人數就增加了2成。所以,醫師提醒民眾,夏天運動除了避免曬傷外,也不要輕忽運動傷害,一旦發生急性運動傷害,多伴隨瘀青、血腫等情形,應積極處理,才不會惡化傷害、影響行動力,甚至變成永久性的慢性疼痛。瘀青、血腫不處理 恐會影響行動力常見的急性運動傷害有8成以上都是扭傷、挫傷,且常見的共同症狀為瘀青、血腫,對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釋高上醫師表示,瘀青、血腫如果不處理卻又持續運動的話,疼痛時間不僅會拉長,也會讓患部一直處在受傷狀態、影響行動力。韌帶若癒合不完全,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會提前報到;挫傷未完全復原,也可能發生組織沾粘現象,影響到肌肉延展性,演變成慢性疼痛。受傷後除了冰敷外,也可搭配使用瘀青血腫藥,改善發炎、緩解腫脹、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復原。掌握「冰藥熱醫」步驟 助緩解腫脹雖然搭配藥物可改善發炎、緩解腫脹,但一般民眾常做的推揉瘀青部位、塗抹油類製品、敷熱雞蛋等,卻會加重傷勢,因此,長庚紀念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耀立醫師表示,只要掌握「冰、藥、熱、醫」處理步驟,把握處理的黃金期,即可緩解不適。1)冰敷/8小時內冰敷使表層冷卻、血管收縮,進而減輕血腫及疼痛。2)使用藥物/確認沒有開放性傷口後,即可持續使用瘀青血腫藥,避免微血管擴張太快或軟組織過於腫脹,加速緩解。3)熱敷/48小時後熱敷,可增皮膚血液循環,進而增加受傷部位的血液流量、通透,加速血腫退散復原。4)就醫/若瘀青血腫長久未消退,應就醫檢查,了解是否已傷及深層組織或骨頭,或了解若瘀青、血腫久而不癒,是否可能有其他健康問題,如紫斑症、血液疾病。

登革熱擴散!高雄市場群聚疫情已達26例

登革熱擴散!高雄市場群聚疫情已達26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南部登革熱群聚疫情,恐有向外延伸的趨勢!日前,疾管署公布上週國內共新增10例登革熱病例,其中9例為本土病例,1例為自馬來西亞之境外移入病例。上週新增9例本土病例中,6例位於高雄市,分別為左營區4例、楠梓區2例,其中4例與永興市場周邊群聚疫情有關,該起疫情累計病例數達26例,且疫區南方的左營區屏山里也出現病例,由此可見,疫情有逐步向外延伸的現象,另楠梓區高雄榮家群聚疫情再增1例,累計病例數共5例。個案發病至通報時間 平均需花4.4日疾管署進一步分析上週本土確定病例通報時效,發現個案首次就醫至通報平均日數達4.4日,較前2週延長,另就醫平均次數達3次,較近5週平均值高,部分病例甚至就醫6次始被診斷出登革熱。雖然部分登革熱感染者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仍再次呼籲醫療院所對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者,提高警覺及提早通報,以利及早偵測病例,防範疫情。登革熱流行季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助預防疾管署呼籲,現為登革熱流行季,請民眾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與巡查,澈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以維護自身及親友健康。如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之防蚊藥劑。民眾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及活動史,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在溺愛之下成長的大人 將是社會最危險的一群人?

在溺愛之下成長的大人 將是社會最危險的一群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德勒曾經好幾次提及獨生子女與溺愛的關係。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在孩提時代一直都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就成了他們的人生目標」。(《自卑與生活》)中國一胎化政策的影響想像一下這些人長大成人之後站在舞台中央大展長才,腦中想的淨是如何從他人身上獲得想要的東西。每當思及此處,我總會聯想到實行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遲早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擔當這個堪稱擁有全球最強經濟力的國家領導階層,將會是一胎化政策下在溺愛中成長的人物,對於受到鄰近國家的關注感到愉悅,同時也會盡其所能地從鄰近國家取得可用的資源,這種想法不難想像。「在溺愛之下成長的小孩長大成人後,或許將會是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人。」(《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阿德勒的這句話像是警世名言。不適當的生活風格只會與社會建立不適當的關係,我們該做的是了解自己的生活風格,當發現不適當時就必須修正。我認為在中國或日本等國家層級的議題上而言,也是相同的。(本文摘自/勇氣心理學:1小時讀懂阿德勒/天下雜誌出版)

吃胃藥竟傷胃?恐增5倍感染風險

吃胃藥竟傷胃?恐增5倍感染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每年吃下的胃藥達22億顆,且普遍民眾存在著吃藥傷胃的錯誤觀念,使得不少人在就醫時,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胃藥,希望能藉此減低對腸胃的傷害,其中抑制胃酸分泌的制酸劑佔多數。而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服用氫離子幫浦制酸劑者,腸胃道感染風險將為一般人的5倍,停藥一週後的感染風險,仍有2倍,必須經過一個月後風險才會消失。不只胃藥 抗生素也會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郭書辰醫師、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永泰醫師等人,針對2000到2010年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一年內使用口服「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會讓感染風險增加,正在使用者的風險高達5.39倍,而服用另一類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風險也增加為1.84倍。此外,此項研究也同時發現,不只胃藥就連服用普及的抗生素,造成腸胃道感染的風險也有5.21倍、類固醇3.18倍、非類固醇之止痛藥(如阿斯匹林)也有2.37倍。胃酸分泌減少 免疫力低下易遭感染郭書辰醫師表示,人體中雖然有許多防衛機制,可抵抗細菌造成的腸胃道感染,但若胃酸分泌減少,人體免疫力低下,腸胃道內好菌數量下降或腸胃功能受損等時,就會容易造成各種腸胃感染。以目前台灣現況來說,每年約有四千名因沙門氏桿菌感染住院的病例,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一般人通常可自行痊癒,但身體虛弱的病人(如免疫力低下或年長者)遭受感染,卻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腸胃道感染 大多來自於未煮熟的食物面對此一用藥風險,研究團隊表示,民眾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因為腸胃道感染多來自於未煮熟的食物,如雞蛋、肉類、生菜與未處理的水等,所以,需要保持食品清潔,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要完全煮熟,食物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至於沙門氏桿菌亦可來自爬蟲類,因此,建議避免接觸此類寵物,若是接觸後請確實使用肥皂洗手,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降低醫療誤診率,可善用影像二次判讀

降低醫療誤診率,可善用影像二次判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誤診率高達40% 醫師難免也會出錯「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只需透過網路上傳 5天就能得到回覆池醫師說,很多病患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於是又再重新至大醫院掛號一次,也再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後大約要2個月時間檢查報告才能揭曉。然而,現在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透過網路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約5天內就能得到判讀影像的答覆,省去前往醫院人擠人的時間,也儘早放下心中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至於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呢?池醫師認為,「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