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端午不發胖!快記下健康呷粽4原則

端午不發胖!快記下健康呷粽4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即至,市面上各超市、賣場、食品行及餐廳經由各種行銷通路,早已推出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各式粽子,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為忙碌的婆婆媽媽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粽子固然美味,卻有著高熱量危機,吃多了恐怕會造成肥胖及增加腸胃負擔。不炒、高纖、少膽固醇、少蘸料    吃粽不增重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蔣瑜營養師指出,粽子依內容物、烹調方式及蘸料的不同,一個粽子的熱量有從120卡到1200卡(約等於半碗飯到4碗飯)的差異,因此在闔家團圓享受粽葉飄香的同時,特別提醒民眾呷粽健康四原則「不炒、高纖、少膽固醇、少蘸料」:1)選擇內餡及糯米未經油炒過的粽子/內餡及糯米以醬油、醃料入味,而非經油炒過,熱量自然少了一些。2)選擇包入較多五榖類、蔬菜類或高纖食材的粽子/香菇、筍乾、米豆、紅豆、綠豆、栗子、蓮子、羅蔔乾、梅乾菜、紅棗、地瓜、山藥等。3)血中膽固醇較高的人應避免選擇有鹹蛋黃、蚵乾、肥肉的粽子。4)少用蘸料/甜辣醬、番茄醬、醬油膏等含鈉量高,有高血壓或腎病變者宜少吃。蜂蜜、糖粉、花生粉也都有其熱量,能少用就盡量少用。蔣瑜營養師提醒,老人和小孩吞嚥能力比較不足,在吃粽子的時候,要多加注意,有消化道毛病的朋友,也不宜多吃。但如果不想變胖,又要滿足口腹之慾怎麼辦?建議通常一個粽子有三份主食及一份肉類,已經足夠一餐所需,再搭配上蔬菜湯及水果,才能讓你的端午佳節健康無負擔。

肝癌治療個人化 避免復發增存活率

肝癌治療個人化 避免復發增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感冒會有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傷口發炎則會紅腫熱痛的感覺,唯獨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所以發炎時總是不痛不癢,以致肝硬化、長出腫瘤卻渾然不知,往往等到出現症狀時,病情早已惡化成中、晚期。因此,肝癌十幾年來一直為全國十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癌,死亡率達7成,但僅有1/3左右的患者,能夠以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只是,手術後五年內大約有5~7成的人會復發,存活率也僅有35~50%而已,可見肝癌儼然已成為國人的頭號殺手之一。依病況提出個人化治療 以增治療效果為了使肝癌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外科李金德醫師建議,依個人呈現的病況,提出個人化的治療,以帶給肝癌病人更好的治療品質,提升健康生活。1)肝臟移植手術對於罹患肝癌,因為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低下的病人,不適合一般手術者,目前接受過肝臟移植手術治療的患者,沒有復發的現象,三年存活率達94.7%。2)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對於位於肝臟邊緣或較淺層的肝癌較為適合。3)開腹手術對於較大、位於深層的肝癌,或不適合肝臟移植、微創手術者來說,選擇開腹式手術較為合適。4)肝癌手術復發預防,提升治療效果,同時罹患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肝癌病人,術後應積極地投與抗B肝或抗C肝的藥物治療,使肝癌的復發率大幅下降。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 失智風險高!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 失智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接近10%,而且罹患糖尿病的人口仍在快速的增加當中。糖尿病控制不良,除了會造成慢性腎病變、眼底病變、及神經病變等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增加,近年來的研究更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也大幅提高;與糖尿病相關的失智,可能與中風或低血糖相關。此外研究也發現,長期血糖過高、起伏較大、也同樣會增加糖尿病人失智症發生的風險。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業豐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以糖化血色素為指標,代表的是最近兩三個月的平均血糖,但無法顯示血糖起伏的程度。加上從糖尿病與失智的相關的研究,可發現單單以HbA1c為目標,不足以保護腦部免於認知功能加速退化的風險。所以,需要更高品質的血糖照護目標,除了要將糖化血色素降得夠低,又要避免低血糖的發生。連續監測    血糖控制更理想而傳統的糖尿病自我監測,需要扎手指頭的血檢測血糖。但杜業豐醫師說,大部份血糖超標及血糖過低的數值都沒有被監測到,現在有連續血糖監測的技術,可以每5分鐘記錄一次病人的血糖連續達72小時以上,因此能更清楚了解病人一天當中血糖的波動。藉由連續血糖監測的輔助,糖尿病友的血糖可以控制得更理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透過血糖的優化,降低糖尿病人的失智風險。

端午吃粽不潔牙 當心肥胖、蛀牙一同找上你

端午吃粽不潔牙 當心肥胖、蛀牙一同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端午節吃粽,不僅容易深陷熱量的陷阱外,其實牙齒清潔也很重要,每當佳節聚餐時,那歡樂的氣氛總是讓人在開心吃喝後忘了潔牙,留下嘴食物殘留的氣味與殘渣,加上飲食後口腔環境pH值驟降,牙齒很容易就會遭到酸蝕,形成齲齒。因此,黃明裕牙醫師提醒民眾,佳節美食當前,除了要精算熱量、酌量飲食外,也別忘了餐後潔牙的重要性,以免長期下來酸鹼失衡,造成口腔健康亮起紅燈。餐後清潔口腔 可增強唾液對牙齒的保護據國民健署資料顯示,一粒包了豬肉、香菇、蛋黃、蝦米並用油炒過的傳統肉粽,熱量約為500~600大卡,相當於2.4碗白飯,且若三餐都以粽子做為主食的話,熱量恐怕就容易破表,更何況這樣的膳食組合還缺少了蔬果的攝取,在營養失衡的狀況下,很容易造成腸胃不適,丟了健康。另連續假期,民眾約會聚餐的機會多,但也因此容易忽略餐後清潔口腔的重要,導致食物殘渣卡牙縫、甚至轉為牙菌斑酸性物質侵蝕牙齒,造成蛀牙,所以,醫師建議民眾,餐後10分鐘為潔牙關鍵,在此時應趕緊刷牙、漱口,或嚼食口香糖,來加速清除口腔異物感、增強唾液持續對牙齒提供保護作用。從小養成好習慣 刷牙、漱口都可以最後,黃明裕醫師呼籲民眾,應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包括每餐後使用牙線(棒)、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等,如果出門在外不方便刷牙時,則可在飲食後,嚼食口香糖或使用漱口水,來清潔口腔。

日本腦炎高峰期 南部又有2男遭染

日本腦炎高峰期 南部又有2男遭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繼上週在台南出現第一例日本腦炎個案後,今天疾管署又公布2例確定病例,分別為南部42歲及58歲男性,經調查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史,距住家2公里內均有豬舍、鴿舍、水稻田等,研判可能感染源為住家附近,目前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每年6至7月 為流行高峰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3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均發生於南部地區。由於台灣日本腦炎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至7月為流行高峰,感染日本腦炎容易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請民眾務必做好預防措施。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嬰幼兒,請照顧者儘速帶往衛生所或醫療機構完成接種;民眾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環境,且自覺有感染風險,可前往醫院自費接種疫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降低叮咬風險疾管署提醒,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免費講座】高血脂的用藥指導

【免費講座】高血脂的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脂異常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防治心血管疾病,需從全面防治高血脂做起,當飲食治療仍無法改善血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後,就必須依靠藥物治療。為此,亞東醫院特邀藥學部蕭博文藥師,主講「高血脂的用藥指導」,教導民眾正確使用降血脂藥物,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高血脂的用藥指導時間:6月24(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2123

別小看藥物副作用!老年人服藥9大注意事項

別小看藥物副作用!老年人服藥9大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醫師對老年人開立藥物應小心謹慎外,關於老人服用藥物,一般民眾要注意哪些事呢?1)抄下藥名,隨身攜帶。一定要把目前所吃藥物的英文名稱(藥袋上所列的藥名)抄下來,寫在一張紙上,隨身攜帶。就診時給醫師看,即可一目了然,不要光描述藥丸是紅的、是白的,讓醫師猜半天。尤其是會導致過敏的藥物名稱,更需要讓醫師知道。2)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如要看不同科別時,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這樣資料集中,醫師參考起來比較方便。也可以掛高齡醫學或老年醫學科的門診,以整合用藥。但是有些專科用藥,或者病情嚴重、複雜的,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多年之後出現難以控制的「步態凍結」(患者在走路過程中突然出現短暫的障礙)或「異動症」(出現無法控制的不自主動作)等,還是需要在原來的專科門診追蹤調藥。3)不需要的藥或沒有確定療效的藥,不要吃。除了必要的預防型藥物(如阿斯匹靈預防中風、心肌梗塞),以及需長期控制的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之外,有些症狀只是短期出現的,不需要長期服藥,在症狀改善後,即可詢問醫師是否能停藥。4)長效型藥物的方便性。醫師若開給長效型藥物,一天只要服用一次,對病人很方便,不會因為忘記服藥而影響病情。而且服用長效型藥物,通常血中藥物濃度較穩定,不需要擔心藥效不夠。5) 領藥時,若發現藥不同於以往時,可向藥師或醫師詢問是否換了廠牌或改藥,這樣也可避免給錯藥的疏失。更換藥物的廠牌對一般人沒有問題,但是可能會造成失智長者的困擾。有位失智長輩的安眠藥,被換為成分相同、但由不同藥廠製造的藥,因為是不同廠牌所以長相不一樣,這位長輩堅持不肯服藥,她的家人只好自行購買原來藥廠的藥。6)自己詳加查詢。如果醫師太忙,無法詳述藥的副作用時,可以自己上網、看藥物手冊,或閱讀藥盒內所附的仿單(藥品的說明書)。但是要注意,並非一種藥的所有副作用都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仿單內通常都會註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發生的比例通常並不大,也不太嚴重,不必因為害怕而不敢服用。7)如果服了藥之後不舒服或過敏,則應停藥。若是不能停的藥(如降血壓或降血糖藥),則應盡早回診看醫師,或許需要換藥。8)千萬不要私下相互給藥。有特殊療效的藥,往往也有與之而來的副作用,所以不要「吃好逗相報」地私自相互給藥。9) 做子女的,請定期幫父母檢查家裡的藥物是否已經過期。許多老人家都有一抽屜的藥,定期整理很重要。若包裝上有保存日期,過期的就立即丟掉;若是散裝的,看不出日期,如變色、變形,當然也不能吃。即使沒有異狀,但感覺已經放了超過一年,或者根本不記得那是治什麼的,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丟掉比較安全。另外,有時醫師開給昂貴的藥,但是病人吃了覺得不合適,醫師也重開了藥,不妨把原來的藥帶回醫院,問問看藥房是否願意回收,以免浪費。雖然不能退錢,但是惜藥也是一種美德啊!(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基因檢測助肺癌病患提高存活期

基因檢測助肺癌病患提高存活期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自己或親人罹癌是一件令人痛苦萬分的事情,在癌症漸漸的摧殘及折磨逼迫下,往往使得患者及親人都面臨絕望崩潰。尤其癌症病友常因做化療後,副作用導致身體逐漸走下坡,事事都需人幫忙與照護,不僅自身生活品質全無,也連帶影響親人間的生活。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醫師表示,癌友透過事先的基因檢測及標靶治療突變的基因,不僅能延長存活時間,也能降低化療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癌症期別 治療方式大不同針對癌症的治療,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不同罹癌期別,有著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李楊成醫師表示,第一與第二期的癌友,因為癌細胞尚未擴散,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化療或電療方式治療;針對癌細胞已經轉移的第三或第四期癌症,就不適合開刀治療,可能會施以化療或局部電療為主,但因為化療會將身體的好細胞跟癌細胞同步殺掉,因此癌末病患通常會受到化療副作用的摧殘,影響其生活品質。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友 建議進行ALK基因檢測不過,李楊成醫師表示,在肺癌治療上,想避免化療副作用,患者還有其他選擇。因為研究發現致癌基因ALK是促使癌症進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發展關鍵,建議晚期患者可先進行ALK基因檢測,若發現體內的確有致癌基因存在,醫師用藥的選擇上就會比較精準,高達七到八成能直接抑制體內的突變基因,抑制腫瘤的生長,延長其存活時間。李楊成醫師接著說,接受基因檢測的優勢除了能幫助醫師在用藥選擇上的精準度外,對於患者也可以免除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李醫師說明,因為化學治療會影響體內的好壞細胞,相對副作用會較為明顯,而治療的成效也必須在化療結束後才得以評估;因此,若病患能事先接受基因檢測,發現體內確切存在ALK這個基因突變,直接針對突變基因做標靶治療,可避免掉嘔吐、掉髮等化療副作用。臨床統計,台灣100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有8至10人有ALK致癌基因,而目前衛生福利部已通過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李楊成醫師同時也呼籲癌友,癌症有些可以根治,有些則可控制,一定都要以正向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多跟醫師做討論,在醫學日新月異的狀況下,只要及早確認致癌基因,選擇合適的個人化標靶藥物治療,仍然有機會可以有好的生活品質。

情侶必看!初次親密關係10禁忌

情侶必看!初次親密關係10禁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問這個問題的人很多,需要遵守的原則也很多,所以我特別條列出來,希望大家好好地讀完並在事前多注意。以下是初次親密關係十誡:1)不要在男生家裡或女生家裡。2)不要在車裡。3)不要大白天就去MOTEL。4)不要在喝醉的情況下。(只喝一兩杯紅酒或一兩瓶啤酒除外)5)不要學電影情節,就是打開旅館的房門,一進去的瞬間就發了瘋似的親吻並隨地亂丟衣服。6)做完愛之後,不要連內衣都不穿全身赤裸裸的。最好先去沖個澡,再穿著內衣出來。7)不要說些奇怪的話。例如「你的那個太大弄得我好痛喔~」或是「清晨做愛真是舒爽啊!」之類的話,只要保持沈默就好了。8)假裝很害羞吧。假如看起來像是高手或是性經驗豐富的女人,就會流於淫蕩的感覺,不管妳的性經驗有多豐富,還是處於被動狀態就好,並展現妳很害羞的演技(請記得使用保險套)。9)初次親密關係的夜晚最好是在MOTEL,然後彼此相擁而睡,無論如何都要跟他一起待到天亮,早上一起起床、一起吃個早餐再道別。10)發生第一次親密關係後,至少要隔三週才能再發生第二次。(本文摘自/30天搞定你/妳要的人/高寶出版)

麻疹疫情頻傳!中部11月男嬰遭感染

麻疹疫情頻傳!中部11月男嬰遭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麻疹個案再添一例!日前,國內新增一例麻疹確定病例,為中部11個月大男嬰,5月18~27日間曾因流鼻水、發燒、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兩次並住院一週,出院後在6月1~6日間陸續發燒及出疹就醫共4次,最終診斷疑似麻疹,收治負壓隔離病房,經檢驗確定感染麻疹,目前個案已出院,故研判為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疾管署表示,為防範疫情擴散,已掌握199名接觸者,包括家人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目前接觸者尚未發現有疑似麻疹症狀者,預計將追蹤觀察至6月25日。接種疫苗 為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2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1例為國內感染、3例為中國大陸境外移入,因此,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接種疫苗。另建議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青年族群雖幼年曾接種疫苗,但抗體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如需前往流行地區,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且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及接觸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