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嚇到!「小弟弟」癢又腫非性病 竟是糖尿病作祟

嚇到!「小弟弟」癢又腫非性病 竟是糖尿病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若是包皮、龜頭騷癢紅腫,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不是染上性病!但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指出,近年發現,不少30歲到40歲之間的男性患者,出現包皮或龜頭出現癢癢紅腫就醫,這些患者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傳染性病,嚇到不好意思開口就醫,所幸檢查後,讓患者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性病,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狀。 年輕患者症狀非典型   私密部位不適為表現彰化醫院家醫科廖曜磐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已經年輕化,很多病患也不全然出現典型的三多;部份較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反而是出現反覆性男性包皮龜頭炎或女性陰道尿道炎,就醫患者常因私密部位不適,更懷疑傳染性就醫,其實這些糖尿患者只要早期接受檢查及治療,是可以改善症狀的。杜絕含糖飲料、油炸物  避免血糖亂飆加上現代很多外食族,除了不均衡的主餐,多數人還會含糖飲料一杯一下肚,血糖一定飆高,熱量攝取很容易過量,可是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就會因不當的食物攝取而使得血糖繼續偏高;特別注意,水果也是夏天的消暑涼品,一不小心水果吃多了,血糖也常常因此失控。 他也提醒,糖尿病除了規則的藥物控制之外,也要注意飲食熱量管控、體重管理及適當運動。罹有糖尿病的外食族,要特別注意避免過量攝取引起三高的飲食,除了含糖飲品或精緻糕點,也要避免吃油炸物。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已連續第七年蟬聯國人的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但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少運動,導致發生率逐年增高,到底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才能遠離大腸癌呢?這3類人最要當心:肥胖、運動少、飲食習慣差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根據研究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多吃蔬菜、少吃紅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低油脂的飲食原則,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搭配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就是最好的大腸癌預防方法」。隨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10倍邱淑媞署長表示,依實證顯示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18%-33%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提供大腸癌篩檢,至103年民眾的二年篩檢率到達40%,103年一年共有125萬名50-75歲的民眾接受篩檢,檢查結果有3萬6千人發現息肉、2,490人罹患大腸癌。許多民眾常以沒有症狀、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其發生率隨著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達近10倍。邱署長表示,定期接受篩檢是一種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度,透過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符合篩檢條件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馬達加斯加傳肺鼠疫情 赴當地應慎防

馬達加斯加傳肺鼠疫情 赴當地應慎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美國今年截至8月鼠疫病例已累計11例,其中3例死亡,與該國近10年每年病例數相較,有顯著增加的情形;此外,馬達加斯加近期亦出現疑似肺鼠疫疫情,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防範跳蚤叮咬及避免接觸動物屍體等,以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表示,美國今年病例分布於6個行政區,主要集中於西部,其中以科羅拉多州通報4例最多。另馬達加斯加中部穆拉曼加市鄰近地區近期發生疑似肺鼠疫疫情,迄今已累計12例,其中8例死亡;該國自1980年起流行鼠疫,近3年多來病例數增加,已成為國際間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台灣鼠疫幾已絕跡  籲前往疫區提高警覺我國自1948年起至今已無鼠疫病例,金門地區於1953年亦告絕跡。鼠疫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發生於囓齒類小動物及其跳蚤間,人類可藉由跳蚤叮咬、接觸感染動物膿液或吸入患者飛沫造成感染,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其典型症狀為突然發燒、寒顫、頭痛、軀體酸痛和虛弱、嘔吐及噁心等,如不治療致死率高達30至60%。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身體不適,應通知檢疫人員,以獲得適切的醫學評估與轉介就醫服務;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容易罹患乳癌的危險群包括:1)年齡較長的婦女/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2)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3)初經太早或停經較晚的婦女/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4)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5)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或避孕藥的婦女/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6)飲食偏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7)更年期房後肥胖的婦女/大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8)飲酒過度或有抽菸習慣的婦女/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9)長期處於生活壓力下的婦女/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10)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薏仁清熱消水腫 中醫師:孕婦、生理期避免食用

薏仁清熱消水腫 中醫師:孕婦、生理期避免食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桑拿天」無疑是很難熬的日子,可偏偏這個時候很多人容易上火,並且,長時間不好,祛火藥似乎也失去以往的威力。其實,這個時節出現有咽乾、喉痛、舌苔厚膩等上火症狀,多為濕熱所致,服用常規的清火藥都是苦寒清熱之劑,不利於祛濕毒,往往服藥後「熱」祛了,濕毒反而越發重了。這便是很多患者服藥後暫時有效,卻很容易反覆發作的原因。對於暑濕的侵擾,應注重日常的調理,常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避免暑濕纏身,從而遠離濕熱導致的上火。在眾多健脾利濕的食物中,薏苡仁為首選,其味甘淡,性涼、微寒,有很好的清熱利濕作用。薏苡仁(薏米)是常用的利濕中藥,但又與其他清熱利濕中藥不同,它是一種性質平和藥食皆優的食材(薏米),常用量為20至30克,病重者可加大劑量至60克。薏苡仁藥用可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常以之為食,不僅能清熱利濕,還可以消粉刺、祛斑、改善膚質,使皮膚光澤細膩。「山藥薏米芡實粥」這個組方自古有之,並受到眾多知名醫家的推崇。山藥薏米芡實粥製作材料/山藥一根,薏米、芡實各50克。製作方法/將薏米和芡實洗淨後,用清水浸泡;將浸泡好的薏米、芡實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將山藥去皮,切小塊,放入鍋中,再繼續煮10分鐘即可。功效/補充氣血、調和脾胃、補腎益精、祛濕利水。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由於其營養豐富,藥效緩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對於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患者以及老人、產婦、兒童都是比較好的藥用食物。薏米特別適合在悶熱的伏天吃,尤其是那種濕熱難耐的「桑拿天」,總讓人覺得全身沒勁,提不起精神。這時把薏米與紅豆、冬瓜、蓮藕等食材搭配起來,無論是煲湯,還是煮粥,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薏米露」:取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冬瓜150克、紅糖適量;將薏米、赤小豆洗淨;冬瓜帶皮洗淨、切塊;將薏米、赤小豆、冬瓜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至米熟豆爛,放入紅糖攪勻;涼後放入攪拌機打成漿即可。這道甜品不僅時尚,而且有健脾除濕、減肥消腫之功,常用於糖尿病、腎炎、水腫的輔助治療。另一道傳統的「黑豆薏米蓮藕排骨湯」,同樣是既能清暑利濕,又能開胃健脾的美食。做這款湯需要準備排骨200克、蓮藕150克、薏米30克、陳皮一小塊、黑豆30克、薑二片、鹽適量,提前將黑豆和薏米洗淨、浸泡;蓮藕洗淨、切塊;陳皮泡軟,刮去白瓤;排骨洗淨切塊、汆水;砂鍋內放適量水燒開,放入除鹽外的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中小火煲1.5小時,下鹽調味飲用。常喝此湯能讓人變漂亮,因為它不但可以清熱利濕,還有很好的補血養顏之功,是眾多女性朋友深愛的湯品。不過,薏苡仁氣微涼,性微降而滲,雖所有人均可食用,但體質虛寒者不適宜長期服用,另外,孕婦及正值經期的女性也應避免食用。(本文摘自/養生!吃對,不上火/八正文化出版)

不加水、整株發酵 蔬果酵素有效成分高

不加水、整株發酵 蔬果酵素有效成分高

(撰文/Megan Chen) (諮詢/台安醫院曾祺營養師) 飲用酵素保持健康的人不少!絕大多數人喝酵素不外乎就是為了讓身體代謝循環更好,改善體內環境,由內調整體質,追求健康;然而,你喝的酵素真的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喝心安的呢?營養師說,酵素營養價值高,但是不同的發酵方式與是否有添加其他物質,呈現的營養價值可是差很多。 發酵提高蔬果植化素濃度 發酵過程決定營養價值 我們都知道,多吃蔬果可以抗老化、抗氧化,原因就在於蔬果裡頭的「植化素」含量相當豐富,是幫助消化、對抗自由基的最佳幫手!然而,你知道如何提高蔬果的植化素等營養成分嗎?台安醫院曾祺營養師說,答案就是藉由「發酵」的方式,將蔬果的營養分子變成小分子,利用各種好菌的作用,讓植化素的濃度變高;換言之,酵素不僅能幫助體內腸胃道消化,乃至整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家一定有個問題:「補充益生菌好像也能幫助腸胃道功能,那益生菌跟酵素這兩者有何差別呢?」曾營養師說,兩者保健結果似乎很像,但作用原理卻大不相同!益生菌是可以在腸道內繁殖,抑制其他壞菌生長,具有調節免疫的功用;而酵素能幫助身體消化腸胃內的食物分子,將大分子分解小分子,讓腸胃更容易吸收,尤其在吃入大量食物時,透過酵素的幫忙更能減輕腸胃負擔。 不過酵素的好壞,與發酵過程可是有很大的關係。曾營養師表示,發酵的過程中,環境的溫度、濕度、發酵時間長短、糖分、以及空氣的含氧量,都會影響發酵的成分,就以溫度的角度來談,大部分微生物適合生長的溫度介於20至40℃,假使環境的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發酵成果的好壞。 另外,較長時間發酵的蔬果,可以完全釋放蔬果的營養素,將有益菌培養到最具有活性,且把大分子的營養成分充份分解,轉化成為易於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整株發酵 酵素有效成分高 「蔬果整株發酵與切碎發酵有何差別?」目前市面上發酵的產品可分為:將食材原料切碎後發酵與不切碎的整株發酵,到底這兩種發酵方式其作用機轉與差異性各自為何?曾營養師說,當然整株發酵比較能夠保留食物的完整性,發酵出來的酵素營養素也會比較完整豐富。 曾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當食物經過切斷切碎的過程後,食材接觸空氣的表面積變大,使得部分食物的營養素被氧化掉,破壞掉食物原本的細胞,若在食材失去本身的營養成分的情況下發酵,發酵出來的酵素有效成分當然會比較少。 不添加水的發酵 酵素更純更濃 至於在發酵過程中有沒有添加水分,對於製作出來的酵素有什麼影響呢?曾營養師表示,水分的比例越高,相對就會稀釋掉蔬果原本的有效成分,所以要讓酵素的成分越濃、有效成分越高,水分的添加當然是越少越好;所以,民眾在購買市面上酵素時,酵素產品在發酵過程中是否額外有加水分,就是值得納入思考的一個課題。 此外,曾營養師還談到,假使民眾想要購買酵素時,購買前應該看原物料是否使用合格的成分,同時要了解酵素是否有安全檢驗,當然酵素的有效成分濃度高不高也是應該思考的問題;還有,假使有添加額外的食品添加物,比如防腐劑、安定劑、香精、色素、香料等化學物質,就不是建議購買。最後,曾營養師提醒,部分酵素產品會添加過多糖分,假使患有糖尿病的民眾應斟酌使用。

義大利麵竟有活蟲 2大黑心商食品銷全台

義大利麵竟有活蟲 2大黑心商食品銷全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打擊不肖業者!食藥署配合高雄市地方法院檢察署,至見豐貿易有限公司及東海食品行進行搜索。竟驚見義大利麵包裝中有活蟲,且有竄改包裝之有效日期工具,有標示不實之嫌,2間公司違規產品眾多,已分別封存44項產品及整間倉庫。逾期、標示不清 2公司違規產品數龐大食藥署8月25日配合高雄市地方法院檢察署,並會同相關衛生局、警察局及國稅局等於同日進行同步搜索稽查,於見豐貿易有限公司查獲29項逾期產品、11項品質有疑慮產品、27項疑涉標示不實產品。另於東海食品行查獲41項逾期產品及17項疑涉標示不實產品,因疑似違規產品數量龐大,已封存整間倉庫,並持續清點各品項及數量中。逾期、竄改有效期限 封存逾1.6頓違規品見豐貿易有限公司除查獲逾期品、標示不實產品外,更發現產品內竟有活蟲蠕,北中南各現場共封存44項產品,總計約16850公斤;持續追查見豐公司產品流向,相關疑似違規行為,檢方持續偵辦確認中。高雄市東海食品行現場查獲香蕉水、日期印章及抹布等疑似變造有效日期之工具,並於店內及倉庫中查獲多項逾期產品及未標示有效日期產品,因數量龐大,衛生局已抽樣其中17項疑涉標示不實產品及41項逾期產品攜回進行後續處辦,其餘違規產品仍持續清查中,全部疑似違規產品皆已封存。依法可處罰鍰或廢止公司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查獲逾期食品,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本案亦查獲產品內有蟲,依同法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

老婦腋下突冒黑色線條 竟是罹皮膚癌

老婦腋下突冒黑色線條 竟是罹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對身上的痣或許不以為意,但當心其實可能是癌症的徵兆。一位80歲婦人,左側腋下有皮膚化膿及黑色線條,已持續半年,至醫院切片檢查,結果竟是皮膚癌。另一位50多歲女性,於單側腰部發現不明皮膚斑塊持續3年,經檢視發現左側腰部有一塊鱗屑性紅斑合併些微皮膚潰瘍,於是安排手術切除,檢查結果也是皮膚癌。醫師也提醒,如果皮膚發現不明結節、斑塊甚至線條及經久不癒的潰瘍就要特別注意。好發逾40歲男  早期治癒率高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潘企岳醫師指出,這2例個案都是屬於皮膚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病變細胞來自表皮基底層或毛囊最外層細胞。發生率大約為每年每10萬人之中數百人,此癌症產生於40歲以上。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好發於淺膚色及男性,80%發生於頭頸部,其餘部位較少見則以女性為主,罹患原因是陽光中紫外線的曝曬量過多。潘企岳指出,最常呈現的是單一膚色或藍黑色結節,發生在陽光曝曬部位,像是臉部包括鼻子、耳朵,大小約0.5-1.5公分,結節中間常形成潰瘍、週邊隆起。其次為表淺型病變,前述兩例即為此種類型,大多產生在軀幹及四肢,呈現單一或多發性鱗屑性紅色斑塊,邊緣圍繞透明隆起顆粒。不明結節、線條是警訊這種皮膚癌雖然轉移機率小於0.1%,但是會逐漸擴大並侵蝕周邊組織,且伴隨的潰瘍不會癒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治療方式主要為刮除電燒及手術切除,治癒率相當高。潘企岳也再次提醒民眾,如果皮膚發現不明結節、斑塊甚至線條及經久不癒的潰瘍就要當心,最好趕緊就醫確認診斷及儘早治療。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董氏基金會舉辦「釋放你的紓壓氣球」活動,針對網友紓壓留言分析,發現有8成4民眾最常抱怨工作,董氏基金會指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面臨職場要求、生活步調與可能居住環境的多項改變,要預防各種壓力發酵影響到自己的身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立定期檢測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紓壓習慣,運動就是一項好選擇。壓力大提高癌症發生率 運動可助放鬆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有研究指出,情緒的強度會影響癌症的發生與結果,當人們有著憤怒、憂愁與壓力,且沒有疏緩或發洩管道時,產生癌症的機率可能提高,因此找出好的紓壓方式,無疑是建立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實,運動不僅可健身,更能促進心理健康,因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血清素濃度上升,可以使心情變好,也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們不再拘泥於一時的挫折與壓力。運動項目因人而異,只要能達到「喘」的目標,就有助於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像是健走就是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還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自我情緒篩檢 為心理健康把關除養成定時運動紓壓的好習慣外,同時妥善利用工具,如董氏基金會線上篩檢、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定期檢視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準備。董氏基金會為提倡職場員工能適時紓壓,於2012年起提倡「企業紓壓日」,提供企業一系列多元化且有趣的紓壓課程,四年來已有超過萬人參與,幫助企業朋友營造更良善的職場環境。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治療 嚴重恐心肌梗塞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治療 嚴重恐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睡眠中缺氧,隨後又恢復呼吸的情況,當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台灣40至50歲的族群約2成有此問題,像是前總統陳水扁、立委顏清標等人亦為睡眠呼吸中止患者。醫師指出,許多人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不自知,易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記憶衰退、夜尿頻繁、白天嗜睡,並伴隨嚴重打鼾。不只夜鼾、日嗜睡 還可能引發重症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與肥胖、咽喉肌肉鬆弛、上呼吸道狹窄有關,吸煙飲酒者罹患機率亦高,如不積極治療,有引發心肌梗塞、中風、高血壓、心律不整、糖尿病等重症的風險,甚至因精神不濟造成各種意外事故,患者可藉由手術、止鼾器或呼吸器改善。目前最廣泛的治療方式,為配戴睡眠呼吸中止治療器,其原理為利用靜音馬達晚上睡覺時產生風壓支撐呼吸道,使之不塌陷,睡眠中不缺氧,從而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但早年呼吸器面罩體積宛如「防毒面具」、戴起來難以吐氣的呼吸器令患者望而卻步,有人甚至放棄治療任病情加重,而現今相關儀器日新月異,不只戴起來舒適,而且能於患者真正入睡後才開始輸送壓力,助患者一夜好眠。像是攝影大師柯錫杰,曾因嚴重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導致精神、記憶力減退。經醫師建議他配戴適合的睡眠呼吸中止治療器,不僅白天不嗜睡,夜尿情況也獲改善,且記憶力明顯變好,這陣子還常幽默自誇:「82歲也變28歲了!」積極治療 助提升記憶、趕走夜尿據臨床研究,在每晚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超過4小時後,患者因擁有充足的睡眠,助改善呼吸中止造成夜間間歇性缺氧,及夜尿問題,也有助提升記憶、注意力。而林嘉謨醫師也說,坊間相關儀器眾多,且無明確法規規範需在醫師的指定下才能使用,但每個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不同,適合的壓力值亦不同,最好是整晚測試最適合的面罩種類及呼吸器治療壓力後與專業醫師討論後再購買,避免買到不適合的呼吸器及面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