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雞屁股會致癌?施打生長激素?4疑雲大公開

雞屁股會致癌?施打生長激素?4疑雲大公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全台灣每天銷售的炸雞排高達25萬份,以每份平均厚度2公分計算,一天就要吃掉超過10座台北101高度的雞排,相當驚人,但網路上卻總是流傳著許多未經證實謠言,如雞屁股含有致癌物,或雞的生長激素或抗生素,通常注射在雞翅膀等,使得民眾人心慌慌,因此,專家將為這些疑雲,幫大家一一進行破解。疑雲一/雞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比較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韓柏檉教授表示,致癌是一種機率問題,與強度大小、濃度含量、頻率、食用時間有關,但目前並沒有在雞的身上發現任何一種致癌物,所以,民眾無須過度驚慌,反而烹調方式、容器才有致癌疑慮,如油炸、火烤。疑雲二/雞的生長激素或抗生素,通常注射在雞翅膀,而雞腳則會囤積抗生素,要少吃雞翅膀或雞腳?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王淑音理事長表示,目前台灣的法令以嚴格規定不施打生長激素,且價格不斐,若施打成本遠高於市價,業者根本不可能施打,至於台灣雞隻為什麼生長較快速,主要原因在於種類、技術以及飼料配方。而抗生素則有分為預防性與治療兩種,前者全世界正逐漸禁止施打中,後者則是一定得用,通常會添加在水、飼料中,不會用打的,且須遵守停藥期才可販售,否則不合法會被公開並罰錢。疑雲三/爆發禽流感疫情時,要避免吃雞肉?韓柏檉教授表示,疫情爆發時,除了挑選有品牌標章的雞隻外,也要煮熟再食用,如此一來,就不會有感染的問題,只是,外食者要特別注意,因受到烹調方式、環境衛生的影響,在食品安全上的疑慮會比較多。疑雲四/認證的雞肉產品比較安全嗎?王淑音理事長表示,目前市面上的認證標章多,但並非所有都是強制性,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可依屠宰檢驗、CAS以及產銷履歷為依據,另雞肉本身的顏色最好以淺粉紅為佳,不要太多血水或太乾。

陸客來台變美意願高 服務、品質是勝出關鍵

陸客來台變美意願高 服務、品質是勝出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近年來全球的經濟發展波動不斷,宛如三溫暖般起伏不定,唯獨醫美、整型外科這方面的產業,不僅沒受到影響,反而還扶搖直上!特別是台灣,隨著兩岸觀光的興起,因語言上較無隔閡且醫療技術進步,帶動來台醫美觀光的熱潮。對岸成長速度雖快 軟體、服務仍差一截多數人會想,明明大陸的醫療科技、設備進步速度快,為什麼還能突破重圍,讓他們願意捨近求遠來台修修臉?綜觀來看,對岸醫美的成長,主要侷限於硬體設備,軟體、服務未相對提升,如無照醫師、非法材料、手術失敗及引發併發症率高、價格不透明,相較之下,台灣的醫美水準就略勝一籌。品質、安全性 是吸引陸客來台的關鍵台灣醫美的優勢,就醫療技術層面來說,近年來透過不斷提升,與韓國、日本已不相上下,甚至有超越之趨勢,在國際上不僅有目共睹,更吸引海外人士紛紛來台進行療程。在品質上,除了醫師幾乎都有專業合格的執照,較無有山寨版醫師外,消保處也會定期對全台的醫美診所進行抽查,避免業者違反醫療法。其次安全性,因有相關法令嚴格規定,業者不敢隨意使用來路不明的醫療器材,在進行療程時多了一層保障,降低發生手術失敗及引發併發症的風險,且同屬於華語系國家,可直接與醫師進行溝通,減少發生不必要的紛爭,最後在價格方面,不僅透明、公開,也有相對應的價格範圍。旅遊兼顧變漂亮 來台一趟身心靈都變美了雖然台灣的技術、品質遠高於大陸之上,但來台進行醫旅時,仍建議民眾先做好功課,挑選信賴的醫美診所,或是有推出醫旅套裝行程的業者,如此一來,就能降低各種糾紛上身,例如:中頤信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不僅有與台灣聯合推出來台醫旅的服務,也會協助辦理醫療簽證、規劃精選環島旅遊等,讓民眾來台接受醫療服務的同時,達到身心靈都變美。

你的小便合格嗎?從顏色味道看健康

你的小便合格嗎?從顏色味道看健康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編譯)你有觀察過自己小便的顏色嗎?其實,生活中只要增加一個小動作,就可得知自己健康與否。有些人上完廁所,習慣馬上掉頭,隨手一壓,就把「證據」沖走,有些人則願意回頭一看,觀察幾眼;事實上,我們只要培養「多看」的習慣,就能從中發現蛛絲馬跡。小便顏色藏玄機 4大現象解密一般來說,多數人排出的尿液為淡白、黃色,但也有人在兩者之外,其實不管哪種顏色,都象徵身體不同問題:1)透明無色/表示飲水過多,使尿液中的尿色素比例變小、色澤變淡,屬於正常現象,不必過度擔心;但若喝太多水,可能導致尿崩症,要特別注意。2) 深黃色至棕色/代表飲水量過少,或有服用維他命、中藥等習慣,只要停止服用、正常排出就可恢復正常。3)橙、藍、綠色/很可能是服用某些藥物,或食用染料造成。其中,排出綠色尿液與服用消炎藥有關,或者是尿液中含有綠膿桿菌滋生,應特別留意。4)紅色/排出紅色尿液也稱為「血尿」,往往是泌尿系統及鄰近器官出現問題,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前兆。尿液含大量泡沫 恐是腎臟疾病除了觀察小便顏色,對於小便的味道,也要提高警覺,因為味道太過強烈,也是身體健康警訊。例如:味道屬於惡臭,代表食物吃得太鹹、油膩,應減少重口味飲食,轉為清淡;若味道帶甜,表示糖分攝取過多,很可能有糖尿病風險。此外,如果排尿時伴隨大量泡沫,很有可能是腎臟疾病的前期徵兆,要特別注意。

吃雞屁股致癌?營養師:高油高熱量才是危險

吃雞屁股致癌?營養師:高油高熱量才是危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訪間流傳吃雞屁股會致癌,引起一陣恐慌。營養師表示,目前沒有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常吃雞屁股會造成罹癌率高,但是卻有許多研究發現油炸食物攝取過多,以及脂肪攝取過多與許多癌症罹患率有相關。像是大腸癌患者中,統計發現經常食用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以及肥胖等,是影響罹患率很重要的因素,故建議民眾應減少油炸食物攝取的頻率,並且多攝取含植化素、纖維素、維生素等含量豐富的天然蔬果,可以降低身體的自由基,保護我們的健康,天然的蔬果,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幫助排便,減少糞便停留於腸道,也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與腸壁接觸的時間,可以降低腸道病變的機會。腸癌發生率奪冠   3要點預防蔡秀雯營養師表示,在台灣,根據研究顯示,目前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四千人因為大腸癌死亡,是暫居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每年罹患人數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因此他建議,要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應從生活的改變及健康飲食著手:1)每日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每餐至少要達半碗以上的青菜,每日要攝取一碗的水果,並且可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胡蘿蔔、花椰菜、包心白菜等,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2)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以及高熱量食物攝取,紅肉類應減少攝取,盡量以低脂的魚類補充蛋白質。並且控制體重。3)避免抽菸及飲酒過量。

嚇到!「小弟弟」癢又腫非性病 竟是糖尿病作祟

嚇到!「小弟弟」癢又腫非性病 竟是糖尿病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若是包皮、龜頭騷癢紅腫,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不是染上性病!但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指出,近年發現,不少30歲到40歲之間的男性患者,出現包皮或龜頭出現癢癢紅腫就醫,這些患者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傳染性病,嚇到不好意思開口就醫,所幸檢查後,讓患者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性病,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狀。 年輕患者症狀非典型   私密部位不適為表現彰化醫院家醫科廖曜磐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已經年輕化,很多病患也不全然出現典型的三多;部份較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反而是出現反覆性男性包皮龜頭炎或女性陰道尿道炎,就醫患者常因私密部位不適,更懷疑傳染性就醫,其實這些糖尿患者只要早期接受檢查及治療,是可以改善症狀的。杜絕含糖飲料、油炸物  避免血糖亂飆加上現代很多外食族,除了不均衡的主餐,多數人還會含糖飲料一杯一下肚,血糖一定飆高,熱量攝取很容易過量,可是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就會因不當的食物攝取而使得血糖繼續偏高;特別注意,水果也是夏天的消暑涼品,一不小心水果吃多了,血糖也常常因此失控。 他也提醒,糖尿病除了規則的藥物控制之外,也要注意飲食熱量管控、體重管理及適當運動。罹有糖尿病的外食族,要特別注意避免過量攝取引起三高的飲食,除了含糖飲品或精緻糕點,也要避免吃油炸物。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已連續第七年蟬聯國人的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但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少運動,導致發生率逐年增高,到底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才能遠離大腸癌呢?這3類人最要當心:肥胖、運動少、飲食習慣差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根據研究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多吃蔬菜、少吃紅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低油脂的飲食原則,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搭配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就是最好的大腸癌預防方法」。隨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10倍邱淑媞署長表示,依實證顯示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18%-33%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提供大腸癌篩檢,至103年民眾的二年篩檢率到達40%,103年一年共有125萬名50-75歲的民眾接受篩檢,檢查結果有3萬6千人發現息肉、2,490人罹患大腸癌。許多民眾常以沒有症狀、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其發生率隨著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達近10倍。邱署長表示,定期接受篩檢是一種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度,透過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符合篩檢條件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馬達加斯加傳肺鼠疫情 赴當地應慎防

馬達加斯加傳肺鼠疫情 赴當地應慎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美國今年截至8月鼠疫病例已累計11例,其中3例死亡,與該國近10年每年病例數相較,有顯著增加的情形;此外,馬達加斯加近期亦出現疑似肺鼠疫疫情,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防範跳蚤叮咬及避免接觸動物屍體等,以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表示,美國今年病例分布於6個行政區,主要集中於西部,其中以科羅拉多州通報4例最多。另馬達加斯加中部穆拉曼加市鄰近地區近期發生疑似肺鼠疫疫情,迄今已累計12例,其中8例死亡;該國自1980年起流行鼠疫,近3年多來病例數增加,已成為國際間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台灣鼠疫幾已絕跡  籲前往疫區提高警覺我國自1948年起至今已無鼠疫病例,金門地區於1953年亦告絕跡。鼠疫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發生於囓齒類小動物及其跳蚤間,人類可藉由跳蚤叮咬、接觸感染動物膿液或吸入患者飛沫造成感染,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其典型症狀為突然發燒、寒顫、頭痛、軀體酸痛和虛弱、嘔吐及噁心等,如不治療致死率高達30至60%。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身體不適,應通知檢疫人員,以獲得適切的醫學評估與轉介就醫服務;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容易罹患乳癌的危險群包括:1)年齡較長的婦女/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2)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3)初經太早或停經較晚的婦女/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4)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5)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或避孕藥的婦女/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6)飲食偏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7)更年期房後肥胖的婦女/大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8)飲酒過度或有抽菸習慣的婦女/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9)長期處於生活壓力下的婦女/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10)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薏仁清熱消水腫 中醫師:孕婦、生理期避免食用

薏仁清熱消水腫 中醫師:孕婦、生理期避免食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桑拿天」無疑是很難熬的日子,可偏偏這個時候很多人容易上火,並且,長時間不好,祛火藥似乎也失去以往的威力。其實,這個時節出現有咽乾、喉痛、舌苔厚膩等上火症狀,多為濕熱所致,服用常規的清火藥都是苦寒清熱之劑,不利於祛濕毒,往往服藥後「熱」祛了,濕毒反而越發重了。這便是很多患者服藥後暫時有效,卻很容易反覆發作的原因。對於暑濕的侵擾,應注重日常的調理,常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避免暑濕纏身,從而遠離濕熱導致的上火。在眾多健脾利濕的食物中,薏苡仁為首選,其味甘淡,性涼、微寒,有很好的清熱利濕作用。薏苡仁(薏米)是常用的利濕中藥,但又與其他清熱利濕中藥不同,它是一種性質平和藥食皆優的食材(薏米),常用量為20至30克,病重者可加大劑量至60克。薏苡仁藥用可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常以之為食,不僅能清熱利濕,還可以消粉刺、祛斑、改善膚質,使皮膚光澤細膩。「山藥薏米芡實粥」這個組方自古有之,並受到眾多知名醫家的推崇。山藥薏米芡實粥製作材料/山藥一根,薏米、芡實各50克。製作方法/將薏米和芡實洗淨後,用清水浸泡;將浸泡好的薏米、芡實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將山藥去皮,切小塊,放入鍋中,再繼續煮10分鐘即可。功效/補充氣血、調和脾胃、補腎益精、祛濕利水。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由於其營養豐富,藥效緩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對於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患者以及老人、產婦、兒童都是比較好的藥用食物。薏米特別適合在悶熱的伏天吃,尤其是那種濕熱難耐的「桑拿天」,總讓人覺得全身沒勁,提不起精神。這時把薏米與紅豆、冬瓜、蓮藕等食材搭配起來,無論是煲湯,還是煮粥,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薏米露」:取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冬瓜150克、紅糖適量;將薏米、赤小豆洗淨;冬瓜帶皮洗淨、切塊;將薏米、赤小豆、冬瓜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至米熟豆爛,放入紅糖攪勻;涼後放入攪拌機打成漿即可。這道甜品不僅時尚,而且有健脾除濕、減肥消腫之功,常用於糖尿病、腎炎、水腫的輔助治療。另一道傳統的「黑豆薏米蓮藕排骨湯」,同樣是既能清暑利濕,又能開胃健脾的美食。做這款湯需要準備排骨200克、蓮藕150克、薏米30克、陳皮一小塊、黑豆30克、薑二片、鹽適量,提前將黑豆和薏米洗淨、浸泡;蓮藕洗淨、切塊;陳皮泡軟,刮去白瓤;排骨洗淨切塊、汆水;砂鍋內放適量水燒開,放入除鹽外的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中小火煲1.5小時,下鹽調味飲用。常喝此湯能讓人變漂亮,因為它不但可以清熱利濕,還有很好的補血養顏之功,是眾多女性朋友深愛的湯品。不過,薏苡仁氣微涼,性微降而滲,雖所有人均可食用,但體質虛寒者不適宜長期服用,另外,孕婦及正值經期的女性也應避免食用。(本文摘自/養生!吃對,不上火/八正文化出版)

不加水、整株發酵 蔬果酵素有效成分高

不加水、整株發酵 蔬果酵素有效成分高

(撰文/Megan Chen) (諮詢/台安醫院曾祺營養師) 飲用酵素保持健康的人不少!絕大多數人喝酵素不外乎就是為了讓身體代謝循環更好,改善體內環境,由內調整體質,追求健康;然而,你喝的酵素真的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喝心安的呢?營養師說,酵素營養價值高,但是不同的發酵方式與是否有添加其他物質,呈現的營養價值可是差很多。 發酵提高蔬果植化素濃度 發酵過程決定營養價值 我們都知道,多吃蔬果可以抗老化、抗氧化,原因就在於蔬果裡頭的「植化素」含量相當豐富,是幫助消化、對抗自由基的最佳幫手!然而,你知道如何提高蔬果的植化素等營養成分嗎?台安醫院曾祺營養師說,答案就是藉由「發酵」的方式,將蔬果的營養分子變成小分子,利用各種好菌的作用,讓植化素的濃度變高;換言之,酵素不僅能幫助體內腸胃道消化,乃至整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家一定有個問題:「補充益生菌好像也能幫助腸胃道功能,那益生菌跟酵素這兩者有何差別呢?」曾營養師說,兩者保健結果似乎很像,但作用原理卻大不相同!益生菌是可以在腸道內繁殖,抑制其他壞菌生長,具有調節免疫的功用;而酵素能幫助身體消化腸胃內的食物分子,將大分子分解小分子,讓腸胃更容易吸收,尤其在吃入大量食物時,透過酵素的幫忙更能減輕腸胃負擔。 不過酵素的好壞,與發酵過程可是有很大的關係。曾營養師表示,發酵的過程中,環境的溫度、濕度、發酵時間長短、糖分、以及空氣的含氧量,都會影響發酵的成分,就以溫度的角度來談,大部分微生物適合生長的溫度介於20至40℃,假使環境的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發酵成果的好壞。 另外,較長時間發酵的蔬果,可以完全釋放蔬果的營養素,將有益菌培養到最具有活性,且把大分子的營養成分充份分解,轉化成為易於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整株發酵 酵素有效成分高 「蔬果整株發酵與切碎發酵有何差別?」目前市面上發酵的產品可分為:將食材原料切碎後發酵與不切碎的整株發酵,到底這兩種發酵方式其作用機轉與差異性各自為何?曾營養師說,當然整株發酵比較能夠保留食物的完整性,發酵出來的酵素營養素也會比較完整豐富。 曾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當食物經過切斷切碎的過程後,食材接觸空氣的表面積變大,使得部分食物的營養素被氧化掉,破壞掉食物原本的細胞,若在食材失去本身的營養成分的情況下發酵,發酵出來的酵素有效成分當然會比較少。 不添加水的發酵 酵素更純更濃 至於在發酵過程中有沒有添加水分,對於製作出來的酵素有什麼影響呢?曾營養師表示,水分的比例越高,相對就會稀釋掉蔬果原本的有效成分,所以要讓酵素的成分越濃、有效成分越高,水分的添加當然是越少越好;所以,民眾在購買市面上酵素時,酵素產品在發酵過程中是否額外有加水分,就是值得納入思考的一個課題。 此外,曾營養師還談到,假使民眾想要購買酵素時,購買前應該看原物料是否使用合格的成分,同時要了解酵素是否有安全檢驗,當然酵素的有效成分濃度高不高也是應該思考的問題;還有,假使有添加額外的食品添加物,比如防腐劑、安定劑、香精、色素、香料等化學物質,就不是建議購買。最後,曾營養師提醒,部分酵素產品會添加過多糖分,假使患有糖尿病的民眾應斟酌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