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每6人有1個頻尿 治療3防線不再滴滴答答

每6人有1個頻尿 治療3防線不再滴滴答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18%的成年人罹患膀胱過動症,平均每6人就有1人為此疾所擾,且年紀越大發生機率越高,但許多中高年齡長輩,泌尿方面的問題往往難以啟齒,能忍則忍,不到緊要關頭絕不求診。臨床上有許多患者不敢出遠門、甚至因為頻尿感到焦慮造成心理憂鬱問題。膀胱過動4徵兆 一天小便超過8次就算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郭漢崇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主要症有四大徵兆,分別為頻尿(1天超過8次)、急尿、夜尿(起床小便2次以上),以及尿失禁,患者一有尿意就覺得很急迫,常儲存不到100cc的尿液就想解小便,還沒走到廁所,就在半途尿濕褲子,除了尷尬,也會造成個人衛生健康及社交上的困擾。過去膀胱過動症僅能多透過口服藥治療,然而其副作用多,如口乾、頭暈、便秘、視力模糊等,許多患者常會自行停藥,一旦停藥,排尿問題又反覆出現,使患者不堪其擾,現肉毒桿菌素已通過健保給付項目,成為膀胱過動症第三線治療,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完整的治療三防線如下:第1線)行為治療/改變飲食習慣、減少攝取茶、咖啡和碳酸飲料等刺激性飲品,調整水量的攝取,同時透過排尿日記了解自己的排尿習慣,以及每次的排尿量;膀胱容量小的患者,經由膀胱訓練,以增加膀胱容量(延遲排尿時間,定時小便)改善漏尿情況。第2線)口服藥物治療/傳統口服藥物副作用強烈,可能會出現嚴重口乾、頭暈、便秘、視力模糊等徵狀,務必與醫師密切配合使用。第3線)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在口服藥物治療無效,或是藥物副作用過於強烈無法負荷時,經醫師評估適合者,即可在逼尿肌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

不只除皺紋!肉毒桿菌治頻尿 助患者找回自信

不只除皺紋!肉毒桿菌治頻尿 助患者找回自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50歲的楊先生,4年來每天平均不到30分鐘就要小便一次,膀胱過動症讓他每天都要跑廁所超過20次,夜裡也要起床3次以上,讓他幾乎不敢出門,到泌尿科求診,服用口服藥治療卻不見效果,5個月前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膀胱容量從過去50~100cc,大幅增加至300cc以上,急尿、頻尿、夜尿及失眠等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不但大大的提升了生活品質,也重新建立了自信心。肉毒桿菌治療膀胱過動症 效果長達6個月肉毒桿菌素除了可以減少皺紋,還可以治療膀胱過動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郭漢崇醫師說明,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在膀胱肌肉,除了能有效的麻痺逼尿肌肌肉之外,也可降低膀胱表皮下感覺神經的敏感度及尿液急迫感,同時也可以經由抑制膀胱表皮下神經的感覺受器,而降低膀胱的頻尿急尿感。然治療效果約維持6到9個月,之後便會逐漸失效,因此患者大多需要再接受第二次或是多次的注射以維持療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莊燿吉解釋,過去肉毒桿菌素尚未通過健保給付,許多膀胱過動症患者面臨口服藥物無效或無法忍受副作用時,礙於經濟因素不願接受治療;今年9月正式給付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治療膀胱過動症,這項福音已為許多患者減輕身心靈之苦及經濟負擔。高齡患者 治療後可能需暫時性導尿莊燿吉醫師提醒,若患者為較為高齡或是殘尿量大於100毫升,則應該注意治療後可能會有較多殘尿或是急性尿滯留的可能性,患者可能需接受暫時性自行導尿。但根據研究顯示,逾9成病患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後並不會有自行導尿的需要。莊燿吉提醒,有膀胱過動症或尿失禁的困擾,千萬不要一味隱忍、諱疾忌醫,讓情況越來越嚴重,應早日尋求醫師專業的診斷,選擇適當的治療,讓自己早日遠離尷尬與不便。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隨著年齡老化,不論是身體內在機能、外在皮膚等都會漸漸改變;其中最常見的便為膝關節受損,由於其承受重量是體重數倍多,很容易造成關節內側軟骨磨損產生疼痛不適,導致日常活動功能銳減。內側脛骨關節面易磨損 長期變O型腿一名66歲女士,因長期感到膝蓋痠痛、不適;整理家務更是難耐,動幾下就疼痛不已;過去幾年,她都必須倚賴止痛藥緩解;但是這不僅無法法控制痠痛,還會不斷復發。直到難以忍受才決定就醫,經診斷發現,原來是膝蓋關節退化所致。對此,雙和醫院骨科醫師翁佩韋表示,由於內側脛骨關節面接近人體中心且較易磨損,因此很容易造成內翻;長期下來,還可能變成O型腿並加速惡化內側軟骨磨損、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早、中期退化 不建議更換人工關節而相信一般人聽到膝蓋關節退化,都會直接聯想需要更換人工關節;但其實,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雖算成熟手術,但仍需考量失血過多和術後發生靜脈栓塞、傷口感染的風險。因此,若是早、中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太建議直接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翁佩韋醫師說,這位女士正因為仍於早期左腳膝關節退化,因此建議做高位脛骨截骨術,將磨損關節修復好,且不用換上金屬關節面也能正常運作;開刀至今5個月,膝蓋已不再酸痛且無須依靠止痛藥。

鼻涕倒流喉嚨卡 多喝水、減少咖啡因助改善

鼻涕倒流喉嚨卡 多喝水、減少咖啡因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8歲的王小弟這一兩年常有咳嗽、清喉嚨的狀況,且鼻子、眼睛搔癢難耐,天氣變化大時更容易有打噴嚏、鼻塞情形,醫師表示,造成鼻涕倒流、喉嚨卡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為鼻腔分泌物變得黏稠,因此,透過多喝水、減少咖啡因攝取,症狀能獲得改善。鼻腔黏液腺分泌 助濕潤、清潔鼻腔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王瑜婷表示,其實鼻涕倒流的狀況一直存在,正常人每天鼻腔跟鼻竇的黏液腺所分泌的分泌物約為1000cc,這些分泌物主要有濕潤、清潔鼻腔及吸入的空氣,分泌物將吸入鼻腔內的微小塵埃吸附住後,會利用纖毛擺動將這些分泌物推向咽部,再從食道吞入胃中分解,通常不太有感覺。若分泌物變的黏稠或量變多,讓人可以感受到有東西卡在喉嚨內,或感覺有東西從鼻腔後面往下流,便稱為鼻涕倒流,也是引起長期咳嗽、咳黏液痰,晨起或躺下入睡時咳嗽較為嚴重,體位變化時咳嗽發作或加重等症狀的原因。感冒、過敏 都會使分泌物變多引起過多的分泌物的原因很多,包括感冒、過敏、天氣變化、強光刺激,特定的食物或調味料如辛香料等,懷孕或者其他荷爾蒙的變化、服用特定的藥物如利尿劑,導致黏膜中的黏液腺分泌大量清澈、清稀的液體。造成分泌物過度黏稠的原因則主要由於天氣寒冷乾燥使分泌物被濃縮,分泌物中的發炎物質增加。此外,睡眠時吞嚥次數減少,導致分泌物堆積,故在清醒時須咳嗽或用力清喉嚨來排除這些堆積的分泌物;緊張或壓力大時喉嚨的肌肉痙攣,也會導致有喉嚨梗住的感覺;胃食道逆流刺激咽部、咽喉部的腫瘤或發炎腫脹,也會減緩分泌物的移動,引起類似鼻涕逆流的感覺。多喝水 降低分泌物黏稠度王瑜婷醫師表示,為減少分泌物、降低分泌物黏稠度,以使分泌物能夠順暢流動,應多喝水、減少咖啡因攝取、減少利尿劑、化痰藥的使用;如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睡前2小時應禁食、睡覺時將頭墊高15~20公分;其他疾病引起,則需先治療疾病問題,鼻涕逆流狀況也會有所改善。

夢見墜落恐有心臟病?16種夢境預知身體狀況

夢見墜落恐有心臟病?16種夢境預知身體狀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夜深人靜是感知身體資訊的最佳時機,特別是人在入睡後,身體基本處於休息狀態,傳到大腦的興奮資訊大大減少,因而,此時病灶發出的病理資訊比在覺醒狀態更容易引起大腦的知覺,大腦對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也變得敏感起來,有時候就以夢的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夢是窺視人體健康與否的一個視窗,是自己與身體交流的方式之一。如果在睡眠時多次出現類似情節的夢境甚至噩夢,夢後又有不適的感覺,就應當注意,要及時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1)經常夢見自己從高處墜落,心中恐慌緊張,沒掉到地面就被驚醒,就有隱藏性心臟病的可能。2)夢見被人追趕,卻怎麼也跑不快,想叫又叫不出來,表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3)夢見身體歪斜扭曲,伴有窒息感,之後突然驚醒,惶恐不安,可能為心絞痛徵兆。4)夢見有洪水氾濫,或自己陷入水中,表示有肝膽疾病。5)經常夢見吃進不乾淨、腐敗變質的食物,引起腹痛,表示有胃病。6)經常夢見自己騰雲駕霧,看見面目猙獰的妖魔鬼怪,表示循環或消化系統病變。7)經常夢見大火燎原,自己身陷火中,被火灼傷,表示有高血壓。8)經常夢見自己兩手麻痹,有可能是中風前兆。9)經常夢見自己被關在暗室中,胸部受壓,呼吸不暢,表示有呼吸系統疾病。10)經常夢見自己被人從後面踢傷或刺傷,醒後仍然腰痛,表示腰部或腎臟有隱患。11)經常做夢,醒後記憶清楚,但頭昏困倦,表示體質虛弱,或神經衰弱。12)經常做噩夢,表示過度勞累,焦慮緊張,處於亞健康狀態,必須及時休息調養。13)經常反覆做一些內容大致相同的噩夢,往往是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信號。14)經常夢見與人吵架,發怒,表示心情鬱憤。15)夢見旅遊、戶外遊玩,暗示厭倦工作,需要休息。16)睡覺時會磨牙,夢見爭吵怒罵,表示有寄生蟲疾病。(本文摘自/人體排寒手冊/台灣廣廈出版)

少滑手機多微笑!5方法拒絕肌膚下垂鬆弛

少滑手機多微笑!5方法拒絕肌膚下垂鬆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爺爺和老婆婆的臉,經常是臉頰兩側刻著深深的皺紋,而臉頰肉就像鬥牛犬那樣下垂。這種「鬆弛」,正是代表性的老化現象,原因主要有兩個。當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等纖維受到傷害,變得脆弱或減少,皮膚就會失去彈性。紫外線之所以是皮膚的大敵,是因為它會讓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劣化。還有,臉部的表情肌(活動眼鼻的肌肉)一旦衰弱,就會承受不住皮膚和皮下脂肪的重量,開始鬆弛。姿勢不良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持續彎腰駝背的前傾姿勢,臉部就會變成俯視,使得臉頰和下巴的肉受到壓迫,開始鬆弛,而且肚子的肉也會跟著一起鬆弛。滑手機的姿勢,是不良姿勢的範本。盯著畫面,蜷著背,低著頭,淋巴液就會堆積在臉部輪廓周圍,使得造成鬆弛的物質累積。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要抬頭挺胸縮下巴,維持優美的姿勢,以預防鬆弛。要預防鬆弛,就必須防堵紫外線,確實做好保濕工作!此外,鍛鍊表情肌也很重要。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點:1)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對紫外線毫無招架之力,因此要利用抗UV防曬乳、陽傘、手套等等,保護皮膚不受到紫外線傷害。2)用含有保濕成分的神經醯胺(ceramide)、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C誘導體的化妝水滋潤肌膚,再以配合維生素A、視黃醇(Retinol)的美容霜確實補給水分。3)膠原蛋白即使透過健康食品攝取,也會被消化,作用在皮膚的效果不大。所以在每天的三餐當中,多多食用富含膠原蛋白的雞肉等肉類,以及魚類、大豆、蔬菜和水果吧。4)表情肌如果不使用,就會不斷地衰退,因此要盡量活動它、鍛鍊它。眼珠上下左右轉動,就能鍛鍊到周圍的眼輪匝肌,防止眼皮鬆弛。還有吸氣鼓起臉頰、伸出舌頭刺激下巴,緊實輪廓……這些怪表情如果被人看到,可能會有點丟臉,不過還是要一天一次,在一分鐘內重複這一連串運動。三個月後,臉部輪廓應該就會出現戲劇性的變化。5)盡量笑臉迎人。因為表情肌最為活潑地運作,就是笑的時候。如果常保笑容,頰骨肌就會受到鍛鍊,使臉頰上提,法令紋變淡。隨時保持笑容不僅可以預防臉部鬆弛,更可以提升旁人對自己的好感,被視為美人的機率一定也能大幅上升! (本文摘自/女醫師才知道的正確美容法/平裝本出版)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關節卡卡、手指腫脹,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一名64歲女士20多年前,突然全身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經過多次就醫檢查、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改善,直到去了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原來已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多年奮鬥,才得到緩解。困擾20餘年 關節嚴重變形據了解,女士第一次發病時全身僵硬劇痛,去了許多醫院檢查,從痛風科、神經科到骨科都找不到答案;甚至求助中醫門診,嘗試中藥、推拿、貼藥布等方式卻沒有改善。直到去免疫風濕科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搞鬼!當時41歲的她,連拿起杯子、倒水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嚴重的關節變形更是打擊信心、笑容不再。初期症狀:晨起身體僵硬、關節紅腫、精神差對此,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而破壞身體關節部位;初期症狀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好發20~40歲女性 多為環境、基因造成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發生於20~40歲女性,不過當年齡到了60、70歲後,男女比例會轉為1比1;80歲後男性發病率更會快速上升、高過女性。由此可見,這是個從年輕到老都有可能發生的疾病,且需要透過長期、持續治療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而近日氣溫驟降、濕度提高,很可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趁虛而入」;蔡世滋醫師說,目前我國已有千分之3~4的病友,其中誘發疾病的原因多為環境、基因造成。因此他提醒,此時因氣候不佳、更是發病期,民眾應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損、運動傷害,一旦發現關節紅腫、發炎、熱痛等就得儘速就醫。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名30歲女子過去在銀行服務,自從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嚴重的發炎疼痛讓她無法專心上班;進而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輩子都要「與病共存」,且擔心病痛傳給後代,決心與男友分手、變成恐婚族!4成7病友因病中斷喜好 3成換工作對此,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的關節疼痛、不適造成生活品質低落;根據調查發現,有4成7的患者因病痛中斷日常喜好,甚至有3成病友就此換工作!而這位女子正是因為三天兩頭無法好好上班,最後選擇離職。不只如此,她甚至害怕疾病影響下一代,進而產生悲觀意念,放棄論及婚嫁的男友、斷絕感情。張玲瑗理事長指出,其實很多病友都是在罹病初期以消極心態面對、沒有積極治療而耽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甚至放棄工作、興趣及追求幸福的夢想!6成病友不清楚治療目標 自行停藥根據全球調查顯示,雖然有8成病友滿意現在的治療情形,卻僅有3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也有超過5成病友期待更多治療選擇。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醫病溝通上,也常陷入消極心態;有6成病友認為與醫師說明症狀會不太自在、3成3患者害怕問太多問題影響醫療品質;更有6成6病友從未與醫師分享治療目標。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數據得知,許多患者面對疾病時多習慣隱忍、以為「不痛」即可、不清楚治療目標甚至自行停藥;其實這些都是讓病情加重、造成關節變形的最大原因。他強調,發炎疼痛除了透過檢查外,病人主動告知更是幫助診斷的依據,若醫病間溝通不完全對治療會有很大影響。藥物抑制發炎反應 積極治療可緩解蔡醫師進一步說,事實上,國內已有許多藥物可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可有效緩解病情,且透過長期追蹤治療都能維持生活品質;如罹病初期就積極治療,關節也不易變形。他提醒,只要積極面對、及早治療,都能控制好病情。

乳癌治療成功後復發 恐懼感增恐致憂鬱

乳癌治療成功後復發 恐懼感增恐致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癌症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除了治療困難外,容易轉移也是其中原因;台灣目前每年新增約11305名乳癌患者,其中約2成在初次確診病情已轉移,台大醫院外科教授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醫師指出,目前由於篩檢推動及醫藥進展,乳癌五年平均存活率已達87.2%,但其餘8成能幸運早期發現的患者,每4人就有1人可能在診斷且治療成功後的5年、10年甚至15年後,面臨疾病復發轉移的衝擊。病友扶持 蒐集故事互相鼓勵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菊秋表示,根據國際抗癌聯盟統計,未來10年間,全世界將新增高達600多萬的轉移性乳癌患者,有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乳癌已慢性病化,因此除了活得久,如何活得好更是重要的課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今年5至7月間,舉辦「轉移性乳癌繪本故事徵文比賽」,透過故事分享,讓轉移或復發性乳癌的患者,看到不同姊妹人生中的同樣挑戰,得到更多的信心。徵文活動共蒐集33位轉移性乳癌姊妹的故事,透過插畫家凱西.陳將故事彙整精簡後製成繪本,鼓勵姊妹「走出來」。將自己視為腫瘤患者 恐懼感增4倍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說明,轉移或復發性乳癌的姊妹,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心理壓力往往比初次得知罹患癌症還大。對復發的恐懼研究顯示,將造成癌症患者憂鬱且降低生活品質,並且以較年輕、已婚、有小孩等患者,恐懼程度較高。此外有研究發現,將自己視為「腫瘤患者」的女性,其恐懼程度將是把自己當一般人的女性的4倍,在身體對抗乳癌的同時,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如何「走出來」,除了外部支持系統協助外,更要靠癌友們自助。

膀胱過動症害他頻跑廁所 肉毒桿菌注射解套

膀胱過動症害他頻跑廁所 肉毒桿菌注射解套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65歲的台商陳老闆,2年來深受膀胱過動症所擾,時常開會開到一半喊停要上廁所,平時更連茶水都不敢喝,和客戶應酬時還差點因為不願喝酒害生意做不成,就醫後膀胱經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現以能像一般人一樣,再也不用頻繁跑廁所。男攝護腺肥大、女產後 易引起膀胱過動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郭漢崇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發生原因為膀胱上皮分泌神經傳遞物質,刺激感覺神經,使得膀胱變得較敏感。大多數膀胱過動症的患者找不到罹病原因,可能與老化、神經受損、曾經中風、或有泌尿方面疾病有關,男性可能是攝護腺肥大膀胱出口堵塞造成,女性生產後也容易引起感覺神經過動,男女比例相當。郭漢崇醫師表示,若為疾病所造成,建議先治療主要病因,通常頻尿情形也能獲得改善;若是不明原因罹病,則需尋求專業醫師診斷,透過完整治療終結排尿困擾。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莊燿吉指出,膀胱過動症的治療傳統上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但經常引起如口乾、頭暈、便秘、視力模糊等副作用,且必須長期服藥,常讓患者卻步。肉毒桿菌素注射 降低膀胱神經敏感度通常醫師會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列於第三線的治療,也就是在一些行為以及飲水習慣的調整之後,加上抗膽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且病人受到尿液急迫感、急迫性尿失禁每週14次以上,而影響生活品質時,醫師即會建議注射。郭漢崇醫師進一步說明,肉毒桿菌素注射在膀胱肌肉,除了能有效的麻痺逼尿肌肌肉之外,也可降低膀胱表皮下感覺神經的敏感度及尿液急迫感。不僅增加膀胱的容量、減少逼尿肌的過動,同時也可以經由抑制膀胱表皮下神經的感覺受器,以及感覺性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而降低膀胱的頻尿急尿感。治療效果約可維持6到9個月,他建議病人,可待再次感覺排尿困擾,再進行第二次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