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雲嘉南PM2.5紫爆 5招自我保護

雲嘉南PM2.5紫爆 5招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空灰濛濛,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顯示,近日中部、雲嘉南及高雄等多個地區,空氣品質監測站即時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已達10級,到達紫爆警戒!有鑑於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敏感族群,如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等疾病的民眾,應減少戶外劇烈活動外,如要外出可戴上口罩,作好自我防護措施。空污拉警報 5招防護可別少依環保署建議,若PM2.5指標等級達非常高等級,如10級,大於71μg/m3 時,敏感性族群如有心臟、呼吸道和心血管的成人與孩童,以及老年人應避免體力消耗,特別是避免戶外活動;而具有氣喘的人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而中部、雲嘉南及高雄地區部分測站已達10級等級,同時也提醒民眾,除敏感膚質族群外,如出現眼睛不舒服、咳嗽、喉嚨痛等,應避免戶外活動,也可做以下自我保護措施:1)建議外出可戴口罩。2)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3)由室外進入室內時,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4)建議適當關閉窗戶。5)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塑化劑竟會影響兒童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於塑化劑環境中,可能影響往後認知功能的發展,所以建議孕婦減少含有塑化劑之相關產品的使用,兒童於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中,政府部門也應採取相關管制措施,以降低環境中塑化劑的暴露並確保其健康發展。環境塑化劑增1倍 兒童智商減1分塑化劑常用來當作各種商業產品,如食品包裝、玩具、家具、化妝品之增塑劑或軟化劑。人體暴露到環境中之塑化劑後,會由尿液中代謝出各種塑化劑之代謝產物。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以及國防醫學院公衛系黃翰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2~12歲之兒童曝露於環境中塑化劑濃度每增加一倍,智商成績會降低約一分。此研究共招募430位第三孕期的孕婦並蒐集其尿液檢體,後分別在孩童2、5、8及11歲時,追蹤測量兒童神經認知及智力發展。孕婦第三孕期之單次尿液檢體及追蹤各階段兒童尿液檢體,被用來檢測尿液中常見的七種塑化劑的代謝產物。嬰幼兒、青春期 易受毒性化學物影響研究團隊發現,控制了可能的影響因子,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出生體重、家庭環境評量分數、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哺乳狀態及母親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產物的濃度後,兒童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的濃度與兒童智力分數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兒童尿液中MEOHP的濃度與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總濃度每增加一倍,兒童智力分數分別會降低1.3及1.1分。這些結果也顯示兒童持續暴露於環境中的塑化劑,可能對於認知功能的發展會有所影響。人類腦部發育的階段,易受到毒性化學物質暴露的影響,而這些最脆弱的階段為胎兒、嬰幼兒、青春發育期和婦女懷孕時期。由於塑化劑被廣泛地使用於各類商業產品,因此大眾容易暴露環境中塑化劑,更可能對兒童神經認知功能產生不良效應。此問題已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需要更多長期追蹤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探討。本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所收錄之PLoS ONE期刊。

婦甲亢未治療昏迷 心跳每分鐘飆到160下

婦甲亢未治療昏迷 心跳每分鐘飆到160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1歲的曾小姐,近幾個月食慾大增,時常覺得心跳很快,雙手莫名其妙發抖,走一段路或爬樓梯就很喘。身體也變得很怕熱、易流汗;加上有凸眼的現象,脖子也腫起來。家人建議就醫檢查,但她嫌麻煩。直到某天發燒到40度且神智恍惚,送到急診。醫師發現她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高度懷疑是甲狀腺風暴,住院治療後,意識才恢復,目前接受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中。偏好年輕女性  心悸手抖、焦慮失眠症狀多樣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鍾岳樺醫師,甲狀腺亢進是年輕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20~30歲女性居多,原因包括遺傳、壓力、藥物、感染、產後、抽菸等,症狀包括心悸、手抖、怕熱、體重減輕、食慾增加、排便次數增加、容易流汗、焦慮、失眠及呼吸喘等,有的人會出現甲狀腺腫大及凸眼的情形。甲狀腺風暴 致死率達3成而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或是沒有規律服藥,有少數病人會發生甲狀腺風暴。病患會出現高燒、心博過速、心律不整、心衰竭、意識不清、癲癇、昏迷、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黃疸等症狀。而甲狀腺風暴若沒有即時診斷並接受治療,病人有高達10至30%的死亡率。鍾醫師表示,甲狀腺亢進治療方式主要有3種方法,分別為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手術治療及放射碘治療。但3種方式各有利弊,建議應該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條件,給予最適當治療,才能獲能完善的治療。他也提醒,如果發現自己有疑似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應該儘早就醫接受檢查,才能避免甲狀腺風暴上身。

空氣品質差影響心肺 中南部紫爆最嚴重

空氣品質差影響心肺 中南部紫爆最嚴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近來備受關注,不管短期及長期暴露PM2.5皆會對健康造成衝擊,如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及心血管疾病等;台灣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氣流經常夾帶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沙塵或霧霾往南進入台灣,也容易造成空氣品質不良,尤其在中南部地區特別嚴重,PM2.5濃度可高達最高等級(≧71 µg/m3),俗稱「紫爆」。事件日時 PM2.5質量濃度增1.5倍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當雲林地區發生空氣品質不良事件日時,PM2.5質量濃度增加1.5倍,且PM2.5中重金屬砷的平均濃度亦超過歐盟標準。國衛院呼籲政府應積極針對主要排放源,如燃煤電廠、鋼鐵冶煉業及交通與重油燃燒進行優先管制,以減少國人對PM2.5的環境暴露並降低其可能的危害。國衛院陳裕政助研究員於民國102~104年期間,在台灣雲林地區針對PM10及PM2.5的質量濃度及化學組成進行調查,發現相較於空氣品質不良事件日前,事件日時的PM10及PM2.5質量濃度分別提高約2及1.5倍,其中PM2.5中的砷及鉛重金屬則分別增加約1.2 至1.3倍,砷的平均濃度甚至超過歐盟建議標準的6ng/m3。而PM2.5-10(懸浮微粒)的鐵、鋁、錳、鈦及鈷也分別增加約1.1至2.2倍。較容易進入肺泡區的細微粒顆粒數增加了1.8倍。PSI未達100門診就爆滿 標準太寬鬆台灣空氣品質不良的發生原因通常是大氣擴散差,污染物持續累積。夏季因西南氣流旺盛,大氣混合層較高,空氣容易擴散,PM2.5濃度低;但在秋、冬季節常因逆溫層現象,大氣擴散條件不良,導致PM2.5濃度增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約有3%及5%的心肺疾病及肺癌,可歸因於PM2.5暴露,並導致每年全球310萬人死亡,PM2.5對於老人、兒童及心肺疾病患者等易感族群影響更大。研究團隊也發現,空氣品質不良警訊PSI>100發布前,易感族群之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及氣喘就診累積人次已達飽和,顯示目前PSI等級標準設定過於寬鬆,健康危害預警效力有待商榷。空氣是每個人每天維繫生命不可或缺物質,民眾能夠選擇飲食種類,甚至過濾水源來保障飲用水質,但對於呼吸的空氣我們無法選擇,清新好空氣有賴全民及政府共同維繫。

冬天放心嗑鍋 9攻略巧吃不怕胖

冬天放心嗑鍋 9攻略巧吃不怕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又到了吃鍋的好時節!愛吃鍋的民眾,幾乎2、3天會去報到一次,不僅吃著高熱量的火鍋,同時又搭配啤酒或汽水飲料、甚至飯後還來個冰淇淋、甜品等,當心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像吹氣球般直線上升。湯底食材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其實,火鍋也可以聰明吃,若能拿捏份量、掌握飲食小撇步,就可以減少熱量及油脂的攝取。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吳玲怡營養師,也提供健康火鍋選食的技巧,讓大眾能享受美食、安心滿足口腹之欲,又可兼顧均衡營養:●湯底1)選擇低脂清湯/如日式涮涮鍋、昆布湯、番茄湯或藥膳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少選擇濃郁、多油脂湯底。可用多種新鮮蔬菜熬煮,如玉米、洋蔥、白菜、番茄、菇類及海帶等,湯頭又相當鮮甜。2)撈除浮油/使用雞豬熬煮高湯或食材烹煮會釋出油脂,撈除鍋中浮油,減少脂肪攝取,可幫助體重控制。3)加湯改用開水/煮鍋過程湯會煮越鹹,建議加水稀釋,對於需限制鈉攝取的慢性病患,如腎臟病與高血壓患者尤其重要。愛喝湯的人可能一餐攝取鈉量遠高於建議量,若經常如此,除了影響血壓,也會造成腎臟負擔。4)減少喝湯/呼應上述減少鈉攝取外,肉湯裏頭普林含量高,罹患痛風或高尿酸者也應注意。●食材1)全榖根莖類/建議選擇玉米、南瓜、山藥或糙米飯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如麻糬燒、甜不辣、米血糕、速食麵等,若是糖尿病人更需要注意此類食物攝取份量。2)蔬菜類/選擇多樣多色新鮮蔬菜、菇類與藻類,若需控制體重者更建議吃鍋的時候先吃蔬菜,除增加飽足感外,亦可避免攝取過多的主食與肉類3)豆魚肉蛋類/選擇植物食材如豆類,但要注意避免選擇油炸豆製品,如:油豆腐、炸豆包;再者建議選擇魚、海鮮與瘦肉,減少熱量與脂肪量較高的五花牛肉、霜降豬肉等紅肉。至於餃類、魚板、丸類,除了含鈉量與熱量高外,還有無機磷的隱憂,應減少攝取。4)點心與飲品/冰淇淋、小蛋糕等甜點,要控制體重者最好是不吃,若有水果是最理想的選擇;飲品當然是開水最好,再者建議選擇無糖茶飲,果汁或含糖飲料容易使熱量攝取過量。●沾醬1)少用沙茶醬、花生粉、豆瓣醬等含鈉、含脂肪高的加工調味料,建議用適量醬油、醋搭配辛香料如:蔥、薑、蒜、香菜、洋蔥、辣椒、蘿蔔泥等提味。

他遭毒蛇咬險送命 醫授急救處理6要訣

他遭毒蛇咬險送命 醫授急救處理6要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時序已入冬,但今年天氣冷得較晚,讓應該在冬眠的毒蛇又出來亂跑;彰化一名60歲的陳先生在自家門前看到一條蛇,因不知道是毒蛇雨傘節,拿木棍要驅趕,反被咬傷左手掌,雖緊急送醫並注射蛇毒血清,但仍出現呼需窘迫而轉入加護病房,經過4天治療已逐漸恢復。遇到毒蛇咬傷到底該如何處理?部立彰化醫院毒物科廖曜磐醫師表示,在無法或尚未鑑定為有毒或無毒狀況下,一律以有毒毒蛇咬傷的狀況進行急救處理,民眾的緊急處理方式建議如下:1) 保持鎮靜,認清咬傷毒蛇之外觀及特徵/被毒蛇咬傷約1/3的機會是乾咬,亦即雖被毒蛇咬傷,但毒液不及注入人體,2/3是有毒液注入人體;因此遭蛇咬時若能辨別蛇種及蛇的大小,更有助於醫護人員診斷。2) 移除肢體上束縛物/根據統計超過96%的蛇咬傷部位在四肢。台灣毒蛇咬傷大多患肢會腫脹,如果肢體有束縛物應儘速移除肢體上的束縛物,如戒指、手錶、手環等,以免造成肢體腫脹壞死。3) 肢體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由於毒蛇剛咬傷人體後30分鐘在血液中即可達到最高濃度,被咬傷肢體儘可能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並減少活動。4) 傷口緊急處理/肢體被咬傷,需從傷口近端處開始儘快以彈性繃帶包紮患部,範圍越大越好,以減少毒液回流,也可以絲襪、褲襪代替繃帶,再利用木板或樹枝等物做成夾板,以固定患肢;身體軀幹被咬傷,以彈性繃帶包紮時勿壓迫到胸廓的呼吸運動;頭頸被咬傷時,頭部可試著包紮壓迫,但頸部不可,只能儘速送醫。5) 傷口處理禁忌/不要切開傷口或用口吸毒液,緊急狀況且消毒不完全的情形下,反而增加感染的危險;不可使用止血帶,因鬆綁時會造成毒液大量吸收,或因綁太久致使患肢缺血;傷口不可使用冰敷或冷敷,以免造成組織壞死。不可飲用酒精或刺激性飲料,以防加速血液循環。6) 緊急送醫/播打119求救,或通知家人送醫急救,並施打正確的抗蛇毒血清。

雨傘節咬傷不會腫痛 遭蛇攻擊依症狀辨毒性

雨傘節咬傷不會腫痛 遭蛇攻擊依症狀辨毒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已入冬,卻仍傳出有民眾遭毒蛇咬傷;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分別是雨傘節、眼鏡蛇、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鮐、鏈鎖蛇,百步蛇及鎖鏈蛇分佈於台灣的南部及東部,其他四種毒蛇分佈於全省,部立彰化醫院毒物科廖曜磐醫師表示,依照其毒性可分成三類:●出血性毒蛇/包括赤尾青竹絲(又叫赤尾鮐)、龜殼花、百步蛇。出血性毒蛇咬傷後,一般於30分鐘至一小時內,即產生局部腫脹、淤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若未經治療,則腫脹會迅速由咬傷處向上擴展,並可能導致水泡形成、肌肉壞死、血小板降低與各器官出血,甚至於血壓下降、昏迷等嚴重狀況。●神經性毒蛇/包括眼鏡蛇(又叫飯匙倩)、雨傘節。雨傘節咬傷後,傷口少見疼痛、腫脹、淤血等症狀;但眼鏡蛇咬傷會造成局部組織破壞,引起腫脹疼痛、傷口潰爛。主要症狀常是複視、眼瞼下垂,其後在數10分鐘至1~2小時內產生吞嚥困難、肌肉無力、瞳孔擴大、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混合性毒蛇/鎖鍊蛇(又叫鎖蛇)。混合性毒蛇咬傷會產生出血性及神經性的中毒症狀。綜觀以上可知,幾乎多數各類毒蛇咬傷後,蛇毒的作用下會造成快速的明顯局部腫脹與疼痛,唯獨雨傘節咬傷少見有腫痛現象,初期往往也可能會忽略漸進性的神經性毒性症狀,忘記就醫的即刻性。過去就曾發生過被雨傘節咬傷的病患,由於不痛不腫也沒有警覺後續的症狀,逕自返家休息,家屬以為病患只是暫時在睡覺,殊不知後續毒性作用已經發生影響,進展到肌肉乏力與呼吸衰竭而喪命。廖曜磐醫師呼籲,若不慎被蛇咬傷,在無法或尚未鑑定為有毒或無毒狀況下,一律以有毒毒蛇咬傷的狀況進行急救處理,以預防嚴重後果發生。

溫差大注意感冒 醫:接種疫苗預防

溫差大注意感冒 醫:接種疫苗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氣變化大,近日許多民眾身體紛紛出現大小症狀,除了感冒患者外,續發性肺炎、慢性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不約而同到醫院報到,醫師表示,除了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外,也可以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過敏族群感冒 易轉為慢性鼻竇炎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陳禮揚醫師表示,每當夏日結束、天氣轉涼,感冒的人慢慢變多。而後糖尿病、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紛紛由感冒轉為續發性肺炎,主訴痰多且黃,且常有發燒症狀,較嚴重甚至會喘(其中約1/4為肺炎鏈球菌所引起)。此外,長期鼻子過敏的族群容易因為感冒後的慢性鼻炎轉為慢性鼻竇炎,症狀常見黃鼻涕、黃膿痰,及明顯的鼻涕倒流。若天氣再冷一點,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容易急性發作,出現呼吸有哮嗚聲(像是風吹過狹縫的聲音)、喘、輔以胸悶的情形。流感每年流行不同菌株 保護力限當年度陳禮揚醫師表示,除了平時多喝水、多運動、飲食均衡等方式預防外,最好的方法就是疫苗接種。成人最常見的疫苗,主要為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他指出,流行性感冒比一般感冒症狀嚴重,常有發燒、頭痛、全身酸痛,且較常併發肺炎甚至多重器官衰竭。隨著WHO每年預測的流行菌株不同,每年流感疫苗所預防的病毒株不同,保護力也只限當年度。因此流感疫苗必需每年施打。至於公費施打的對象為65歲以上老年人、50歲以上有高風險慢性病患、以及有重大傷病卡者。至於肺炎鍵球菌,則是社區性肺炎最常見也是最兇險的致病菌。目前公費施打的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對象為75歲以上,且65歲之後未曾施打過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之老年人。

北市1.5萬童疑發展遲緩 卻有1成拒早療

北市1.5萬童疑發展遲緩 卻有1成拒早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隻雞慢啼」這句話常讓國內許多家長帶有迷思,認為孩子遲緩現象不必過度擔憂,長大自然就會好,而未及時介入。根據統計,台北市六歲以下的兒童,推估約有1.5萬名疑似發展遲緩,但每年僅約2000多名接受評估鑑定,而且約有1成家長拒絕政府單位介入,不需要早期療育相關資訊及協助。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分析,他們拒絕政府單位介入的原因,除了家庭功能尚佳,可自行連結資源外,大部分是因為擔心個資外流或標籤化、不瞭解所能獲得的協助及資源、家中長輩反對等。研究:療育要趁早 3歲前是關鍵另外有研究顯示,3歲之前接受1年療育,會勝過之後才接受療育的10年成績,因此,相關資源能否及早介入相當重要,若孩子有遲緩現象或其他異常的表現,建議家長要趕緊進行發展評估,並視需要提供服務或治療。融入居家生活 5大招強化早療訓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早療團隊指出,家長可以營造「適合孩子學習、發展」的情境,將療育重點融入在日常活動中,並提供了5大招,讓孩子在生活作息中即能發展及學習各種能力。1)在能力範圍內,讓孩子獨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動,像是進食、穿脫衣服、如廁、盥洗、收拾玩具等。2)在學習初期,少用命令式的口氣指導,當動作執行不夠完善時,勿嚴厲糾正錯誤,而是多鼓勵,慢慢從而增進其喜好、信心與能力。3)將療育練習放在日常活動中,像是若要練習從躺姿坐起來,可以在每次換完尿布或餵完奶後,讓他自己坐起;又如練習手指抓握物品,可以讓孩子拿取大人手中或盤子內的小餅乾。4)若孩子已上幼兒園,多跟老師維持聯繫,以了解適應及學習狀況,配合學校同步在家養成各種生活常規。5)若需要使用輔具,須落實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學習如何使用,在家中指導孩子正確方法,包括生活輔具(特殊奶嘴、湯匙)、學習輔具(特殊剪刀、筆套)、休閒玩具(如特殊開關玩具)。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不論是女性看待男性或反觀對方,只要看見另一半抽菸便會扣上幾分;若再加上嚼個檳榔,恐怕心理分數掉到谷底!其實這兩者,除了有損他人印象,更是讓健康亮紅燈的罪魁禍首!9成口腔癌嚼檳榔所致 位居男性死亡第4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我國十大癌症死因數據顯示,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為台灣男性第4位,且每年有超過2千7百人死於口腔癌;不只中年人深受其害,連青少年也難逃魔掌。研究顯示,台灣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9人就有嚼檳榔習慣,可見檳榔正是造成民眾罹患口腔癌的主因;不只如此,國民健康署針對青少年嚼檳榔行為調查指出,國高中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多為家人、朋友,原因則是好奇居多。檳榔素產生幸福感 重複嚼食難斷事實上,過去大家誤認嚼檳榔不會成癮,但許多研究都證實,檳榔成份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在嚼檳者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機率;而檳榔素更會使人產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重複且持續嚼食,會產生渴望及依賴、耐受性;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戒斷症候群,如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對此,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為避免口腔癌發生,最好且有效的方法即是拒絕。她呼籲,若有嚼檳榔習慣者,應藉由定期篩檢,及早發現病症、治療;而政府也針對有吸菸或嚼檳榔者,自30歲起每2年1次免費篩檢,有嚼檳榔之原住民可提早自18歲開始,同樣也是每2年1次免費篩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