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肌瘤作祟!棉條擋不了 經血狂流一個月

子宮肌瘤作祟!棉條擋不了 經血狂流一個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她的月經真的來整整一個「月」,原來是子宮肌瘤所害!一名34歲的楊姓女子,2年前開始經血量變大,漸漸的無法再使用衛生棉條,還曾因經血量多走在路上時,血順著腳而往下流的尷尬情形,所以後來就只能使用流量大的衛生棉,且需常常更換,讓患者非常困擾。前年初,經血來了30多天,導致血紅素過低,整個人暈眩緊急送醫輸血,所幸經手術切除近10公分的肌瘤,不僅解決經血過多問題,且受術後不到1年就發現懷孕了。此名女子與英國籍丈夫結婚後長居愛爾蘭,經由當地醫師檢查後,經血量變大,確診是子宮腔內外各長出1個2公分大小的肌瘤而造成,但醫師告訴她如要手術恐傷害子宮而造成不孕,因此只開了藥物來控制經血量。直到後來回台時,家人介紹到童綜合醫院看診治療,接受手術切除肌瘤。肌瘤近10公分大  手術需分多次童綜合醫院婦癌科劉錦成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子宮腔內的肌瘤因為長的很深入子宮腔內膜,所以整顆肌瘤近10公分非常大,只能先切除表層肌瘤,再施打3個月的停經針來讓肌瘤萎縮,肌瘤萎縮後再進行另一次子宮鏡手術將肌瘤完全切除,手術順利並未傷及內膜。而且,沒想到受術後不到一年時間,104年初就發現懷孕,讓她與先生非常的高興。經血量變多、莫名腹痛是徵兆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因肌瘤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的表現癥狀,如經血量多、下腹痛、頻尿、壓迫等症狀;像是個案的肌瘤是一種向子宮腔內生長稱粘膜下肌瘤,會引起月經過多、不規則出血、不孕和流產等情形,若長期經血過多還會導致貧血的發生。劉錦成也呼籲,若民眾發現經血量變大、腹部莫名疼痛、白帶不正常等情形時,應尋求醫師的診療,以解除身體的不適或避免症狀更加嚴重。

由恨生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易經歷4心境

由恨生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易經歷4心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在台東大學發生三名男大生遭綁架事件,其中一位23歲張姓男大生遭林嫌挾持21小時,過程中沉著與嫌犯應對,除了向媒體表達林嫌之訴求,也曾有林嫌情緒不穩定、用槍抵住張生頭部等驚險場面。獲救後張生曾表達有意在法庭為林嫌求情,讓人懷疑可能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台東大學也表示校方未來將安排這三名學生進行心理諮商。易依賴、感動者 為好發族群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兆瑋醫師表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犯罪的受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或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其好發之背景及族群,例如部分女性心理和情感上可能較容易依賴他人和易受感動、集中營的囚犯或戰俘、遭受性侵害、家暴或亂倫的受害者等。他指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特徵包含:1) 綁匪(加害者)為了某種原因而綁架人質(受害者),並得到人質認同。2) 受害者必須有真正感到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3) 在遭挾持過程中,受害者必須體會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4) 除了加害者的單一看法之外,受害者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並且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的心境,一般會經歷4個歷程: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2)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3) 同情/和加害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4) 幫助/給予加害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從過去大部分研究顯示,受害者面臨災難、創傷或重大壓力時,會顯現較多的心理障礙或甚至精神疾病發生,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鬱症、恐慌症、焦慮症與睡眠障礙等,其中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的比例最高,且上述疾病的共病性(comorbidity)亦高,創傷後的復原之路更是漫長。

助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走出創傷 14要點是關鍵

助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走出創傷 14要點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出現在部分女性心理和情感上較容易依賴他人,或易受感動、集中營的囚犯或戰俘、遭受性侵害、家暴或亂倫的受害者等;一開始受害者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危機而感到恐懼害怕,覺得身心受到威脅,但在與加害者長期相處後,由於並未直接受到生命威脅,且體認到對方的不得已或委屈,轉而開始同情加害者,並放棄脫逃、試圖安撫加害者;最後甚至出現協助加害者逃脫、向法官說情、與警方敵對等行為。不被理解 讓患者身心飽受煎熬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受害者在面對生存危機而掙扎產生一種心理防衛機轉的表現,然而在社會認知下常被認為荒謬而不可理解,會讓受害者受到大眾異樣之眼光,而身心也需承受極大的煎熬。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許兆瑋醫師表示,發生機率會隨著個人遭受災難、創傷或重大壓力事件嚴重度、個人心理素質和環境支持因素有所不同,但精神科審慎的評估並給予危機處理是相當重要的,包括9大心理急救目標:1) 以非侵入和同理心的方法建立人性聯繫。2) 提升立即和持續的安全性,並提供生理和情緒的支持。3) 引導使不知所措和心煩意亂的倖存者鎮定下來。4) 協助即時表達需求和關心,適時蒐集資訊。5) 提供表達需求的實際協助和訊息。6) 協助倖存者和相關支持網絡像是家庭、朋友、提供協助的來源聯繫。7) 支持倖存者正向的應對,並積極復原。8) 提供協助處理對於災害心理衝擊的訊息。9) 當離開時,確認持續並確保倖存者和其他支持來源有所聯繫。若有疾病症狀及功能影響之問題就應該適時給予治療及協助,包括精神科藥物治療、心理輔導或治療、家屬師長朋友的陪伴及溝通等將是協助個案走出創傷並獲得復原的關鍵,而與倖存者溝通應謹守5準則:1) 聆聽、尊重、回應恐懼及焦慮情緒,和病患的不確定性。2) 了解人們心煩的時候,常會專注在負面的事情上。在使用這五個「n」開頭的字時,要格外小心「no不」、「not非」、「never絕不」、「nothing沒有」、「none無」和含有負面的意涵的字眼,可能加深恐懼,而非減輕恐懼。3) 當傾聽病患說話時,表達真誠的照顧、同理心和同情心,並以實際行動表示。4) 要誠實、有道德感、坦白和持開放的態度。5) 避免混淆、前後矛盾的語言和非語言訊息。

脊椎注射骨水泥 搶救骨折長期臥床

脊椎注射骨水泥 搶救骨折長期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七十歲的吳先生在幾個月前跌倒後,造成腰椎壓迫性骨折。曾嘗試吃藥、復健,但疼痛都沒有緩解,一移動就會感到劇烈背痛,以致必須長期臥床,造成他身形消瘦、精神萎糜。到醫院經檢查,發現壓迫性骨折的脊椎不穩定,經接受微創骨水泥手術後,隔日即可下床穿著背架走動。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謝元貴醫師指出,隨著科技和手術技術的進步,現今有許多脊椎微創治療方式可解決背痛和腰腿痛的問題,如果病患因為其他身體因素不適合開刀或懼怕開刀,也可嘗試微創治療,減輕疼痛,提升生活品質。揮別腰背痠痛症頭 脊椎微創治療多樣化以下背痛、神經根痛、腰骨客關節痛、五十肩、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病人而言,可藉由特殊的治療針插到神經附近後,使用射頻電波將神經去敏感化,或將痛覺神經阻斷,進而達到疼痛治療。醫:無法取代傳統手術此外,中老年人常見疾病「坐骨神經痛」,事實上是椎間盤退化到形成骨刺,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病患腰痛、下背痛甚至引起神經根炎而痠麻到腳。謝元貴醫師也說,若在椎間盤開始退化但還沒有破裂以前,可以使用經皮氣化棒深入到椎間盤,可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並促進纖維組織的癒合,症狀約一週後會開始緩解。但他也提醒,這些微創疼痛治療並不能取代傳統的手術,因為背痛、骨刺及坐骨神經痛的病因複雜,建議先和醫師討論和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又麻又痛!腰椎間盤突出 盯上久坐族

又麻又痛!腰椎間盤突出 盯上久坐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臨床表現以坐骨神經痛、下肢痛、背痛為主。病患通常抱怨疼痛,甚至蔓延到一隻腳,但同時輻射到雙腳的情形則極為少見。而導致的原因有很多,久坐、缺乏鍛鍊,以及肥胖等。肥胖者也須當心 脊椎負重拉警報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黃鈺雯說,體重若超標,多餘體重增加脊椎的負荷,對腰椎和骨之間的過渡部位造成緊壓。此外上腹部周圍脂肪太多,當身體要保持自身平衡時,會使骨盆向前傾斜,脊柱則要向後傾,不能成為一條直線,以致下背部過度緊張而出現疼痛。一旦腰椎間盤突出,症狀包括下背部疼痛,打噴嚏、咳嗽及彎腰疼痛會加劇,有時疼痛還會輻射到腿部及足部,造成腳麻,嚴重時會走路困難,身體偏向一側形成跛行,甚至肌肉萎縮、大小便排泄困難。症狀輕微休息吃藥 惡化採取手術椎間盤突出可經由坐骨神經測驗、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確立診斷。若是症狀尚且輕微,可採保守治療,通常只要臥床休息二至三周,到疼痛完全消失,或是在臥床休息之外,加上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等。但若症狀日趨惡化,則需藉助手術治療,目前最常採行的有顯微或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椎板切除術和脊椎融合術。在術後照顧方面必須特別注意,臥床休息期間由他人協助翻身及日常生活,以減少背部肌肉用力的機會。術後3個月避免提重物、穿高跟鞋他也提醒,除臥床外,在任何場所都應穿背架以維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彎腰撿拾東西。另外要注意的是,3個月內應避免提重物及騎乘機車或腳踏車,女性患者更要避免穿高跟鞋,以免造成損傷,而工作性質需要久坐的人,應改變坐姿,並經常起身作短暫的走動。而待身體逐漸恢復,做健身活動最好採散步、徒步旅行,避免太劇烈的運動。

莫名頭痛噁心、四肢無力 恐是腦瘤警訊

莫名頭痛噁心、四肢無力 恐是腦瘤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瘤」是指腦組織局部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增殖而生成,其佔據腦部的有限空間或侵害正常組織並造成症狀。醫師也提醒,不論腫瘤的細胞型態是良性或惡性,只要成長到一定大小,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就會產生嚴重影響,當出現頭痛、嘔吐、四肢無力、視野缺損等徵兆就要當心。癌細胞經血液移轉 以肺癌最多 一般來說,腦瘤可分為原發性腦瘤、轉移性腦瘤。 以原發性腦瘤來說,即是從腦部細胞長出來的腫瘤,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 而轉移性腦瘤則是癌細胞透過血液,轉移到頭顱內的腫瘤。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林永上醫師指出,據統計,原發性腦瘤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中有九‧二人,臨床上轉移性腦瘤約為原發性腦瘤的15%。轉移性腦瘤以從肺癌轉移而來最多,其他依序是乳癌、消化器癌、腎膀胱癌、頭頸部癌、子宮癌,而發生率男性為多。一旦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轉移性腦瘤時,約有一半會因為顱內壓上升,產生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症狀,另有病患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四肢無力、視野缺損、失語症、平衡失調甚至癲癇發作。恐須同時用到多種治療方式林永上醫師也說,腦瘤治療方式非常複雜,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因應病患的需求,有時會同時用到多種治療方式。亦或常常還要轉介到其他專科,以團隊進行合併治療。

頭昏腦脹好難受!4食物減輕宿醉困擾

頭昏腦脹好難受!4食物減輕宿醉困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跨年元旦連三天假期,不少民眾選擇到餐廳酒吧狂歡,大口吃肉喝酒,當心每晚這樣毫無節制的喝,第二天你將面臨的是頭痛欲裂的早晨,伴隨嘔吐、口渴、嘴乾、發抖、暈眩等症頭。因此國外專家提供了解酒妙方,讓大眾隔天上班不再精神不濟,一整天覺得不舒服!急救法!多攝取水分  加速酒精代謝經過幾天假期的放縱,明天又到了需要上班的星期一,有收假症侯群不用說,最慘的是宿醉未醒,頭痛又想吐。根據統計,酒醉的人之中,有75%的人會產生令人不舒服的宿醉。所產生的狀況包括頭痛、噁心、嘔吐、口渴、嘴乾、發抖、暈眩、疲勞以及肌肉痙攣,對聲音敏感和情緒不好。而宿醉後,卻面臨隔天要起個大早上班的窘境,究竟該如何解除惱人的情況呢?別緊張,據國外專家指出以下這些食物都是有助解決宿醉的良藥:1)水/酒精會令身體脫水,造成口乾舌燥,因此多喝點水可以舒緩酒後不適,如頭痛、頭暈和想吐。2) 茶/薑茶、薄荷茶能減輕酒後的作嘔感和頭痛的狀況,而綠茶中的茶多酚能幫助肝臟分解酒精。3)番茄汁/據日本醫學研究指出,番茄汁可以降低人體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進而達到醒酒的效果。4)香蕉/宿醉後吃香蕉可補充損失的電解質,尤其是因酒精利尿效應而流失的鉀鹽。奇異果或運動飲料等其他富含鉀的食品也有同樣功效。

空汙嚴重防肺癌!定期電腦斷層篩檢早發現

空汙嚴重防肺癌!定期電腦斷層篩檢早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近期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上升成為嚴重的健康顧慮。細懸浮微粒與心血管疾病、肺癌、呼吸道症狀、氣喘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關係,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醫師提醒,空汙嚴重時減少外出之外,像是許多慢跑族喜歡在馬路邊跑步,吸進去的汙染物將會多出好幾倍,因此也建議肺癌高危險群患者也應定期接受電腦斷層篩檢。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胸腔外科鄒冠全醫師說,早期肺癌並無特殊症狀,除長期慢性咳嗽較為常見之外,其他症狀較為少見。多數肺癌症狀如胸痛、胸腔積水、呼吸喘等,都是晚期才會發現,此時已錯過黃金診斷及治療期,只能選擇化療及標靶治療等做為控制疾病的方式。老菸槍、家族史  一年一篩較保險傳統使用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但因X光的準確性差及對於早期較小的腫瘤診斷率偏低,導致1~2年後已進展成轉移性,恐為時已晚!因此近年來,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有利於發現早期肺癌,成為定期篩檢首選。鄒冠全提醒,對於長期吸菸及55歲以上有家族史的民眾,自身得到肺癌的機率是一般無吸菸者3~10倍,這些高危險群可考慮從40歲開始就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一年做一次;若非高危險群,如路跑族或常吸油煙的菜籃族,則可以約從45歲以上再開始做篩檢,若無異常,2至3年做一次即可。

美研究:生活有目標 早死機率降2成

美研究:生活有目標 早死機率降2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這句話常被拿來勉勵人們,及早訂定目標,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勇往直前,能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美國研究發現,生活有目標的人,可以降低2成的早逝機率,而且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也較低。研究人員分析了7年的調查數據,對象包括13.6萬名平均年齡為67歲的美國和日本老年人,評估他們生活目的感,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以及自我價值,並且對調查期間死亡人數,以及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活的有目標 更能延年益壽而研究證實,負面的思考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和早逝的風險,而積極態度可促進生理健康並延年益壽,而研究人員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有強烈的目標能使生活更積極,進而增加抗壓性;從行為學角度看,他們的生活方式會更講究科學,而這些都能減少疾病的發生。退而不休!6大招規劃新生活另外,許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後頓失目標,無所適從,而覺得無聊,甚至產生焦慮或憂鬱,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提供6大招規劃新生活。1)愈早準備愈好/從中年就該開始經營,退休時,才能有老本、老伴、老友,較不易得憂鬱症。2)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在這個過渡時期,有些人很難適應,尤其是男性,價值觀建立在工作上,所以可以選擇逐漸適應,慢慢退休。3)擔任志工/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4)終身學習/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5)多運動/如果原本就有運動的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若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行,增強體能。6)旅遊/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祕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和公園,都值得一遊。  

天冷熱敷墊夯!使用不當皮膚恐燙傷發炎

天冷熱敷墊夯!使用不當皮膚恐燙傷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氣候轉冷,許多手腳冰冷的民眾紛紛使用熱敷墊取暖。且有些人為了放鬆緊繃的肌肉,也會選用可以維持一定溫度的熱敷墊來達到治療目的,但食藥署提醒民眾,熱敷墊使用不當,恐燙傷或引起皮膚炎,反而得不償失!建議使用時溫度設在45℃以下,熱敷不超過20分鐘,避免用於頸部等皮膚較嫩部位,且嬰兒、孕婦、糖尿病患不宜使用。時遠離易燃物!牢記7要點保暖又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冬天使用醫用熱敷墊,既保暖又能減輕痠痛感,但要注意控制溫度和時間。而動力式熱敷墊為第一等級的醫療器材,是提供體表乾熱治療的電力醫用器材,可在使用時維持一定的溫度。在此也提供在使用熱敷墊時應注意「三要四不」7原則以確保安全:●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5℃以下;若是熱敷墊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者毛巾,熱敷溫度可調高至50℃。●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不能超過約15至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要小心位置/皮膚較嫩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因此需要注意使用熱敷墊的位置,以免燙傷。●不使用於嬰兒及對溫度感覺遲鈍者,例如孕婦、糖尿病患等。●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不以強力壓折及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不以別針或其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以避免觸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