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每天多站2.5小時 一年可望瘦下14公斤

每天多站2.5小時 一年可望瘦下14公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其實運動之外的日常活動量,與預防及解決中年肥胖問題,有相當大的關聯。近年來,美國研究專家指出,肥胖的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比平常人少消耗350卡的熱量。以實際統計數據來說,消耗熱量的差距,相當大的原因在於:肥胖者一天站立的時間是373分鐘,坐著的時間是571分鐘;而平常人一天站立的時間是526分鐘,坐著的時間則是407分鐘。一天少消耗350卡的熱量,一個月就等於比別人多囤積10500到10850卡的熱量,一年下來,就等於是12萬7750卡。這些熱量如果全部換算成體脂肪,相當於一年就胖了14公斤。因此,要預防肥胖、保持身體健康,在生活中最好能夠養成勤勞、多動的習慣。尤其是辦公室工作居多的上班族,更要特別留意。(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全臉補水時代來臨 讓玻尿酸發揮極致

全臉補水時代來臨 讓玻尿酸發揮極致

(撰文/Lucia Huang) (專家諮詢/美麗境界診所-馮愛真醫師、朱家緯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為了不讓臉部肌膚看起來乾燥沒有彈性,藉由玻尿酸療程改善肌膚狀態) 隨著年紀增長,臉部肌膚保水能力下降,肌膚也變得越來越乾燥,細紋、皺紋也跟著出現,年齡的增長雖然是造成臉部肌膚乾燥的原因之一,但現代女性,因工作關係,時常需要上妝,使用各類型的化妝品,臉部肌膚提早面臨乾燥問題。為了不讓臉部肌膚缺水而乾燥沒有彈性,不少愛美女性會利用玻尿酸療程改善肌膚保水狀態,除了應選擇有口碑經驗值得信賴的醫師外,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術後成效的關鍵呢?就讓朱家緯醫師與馮愛真醫師來告訴你。 人體原有玻尿酸 隨著年紀遞減   (日曬、生活壓力等原因,讓肌膚變的無彈性、無光澤,逐漸走向老化之路) 玻尿酸廣泛存在人體中,包含真皮層、關節、血管、細胞外間質、皮膚、組織等處,主要功能是「保水」,1公克的玻尿酸有500至1,000倍的吸水能力,可以吸收500至1,000c.c的水分,而體內的玻尿酸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體內水分、結締組織的潤滑與構成黏液組織。 然而,皮膚內的玻尿酸會隨著老化而流失,皮膚中的玻尿酸一般在18~20歲之間達到最高含量,因此,在這段時間的肌膚是有彈性又看起來水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玻尿酸就開始減少。除了自然老化因素之外,日曬、生活壓力等原因,讓肌膚越來越沒有彈性,變得乾燥黯淡,逐漸走向老化。 玻尿酸除了注射局部 開始臉部肌膚全面補水 以往對於玻尿酸的注射,是醫師利用針筒以手控的方式在臉部肌膚進行定點注射,若臉部肌膚同時有多個部位需要玻尿酸補水,就必須在臉部小間距的逐一注射,相當耗時費力。 目前市面上有引進了韓國新型儀器,專利研發5針探頭,可控制注射皮膚深度,讓注射物均勻分布,由於針孔較細故施打後的疼痛感較小,5針探頭也能減短注射過程。透過此儀器能將玻尿酸,以一次多點注射的方式至皮表下1.5mm處,針對皮膚缺水問題,改善細紋、皺紋等老化症狀。 玻尿酸施打夯 安全怎麼顧?   (玻尿酸多久打一次? 建議3~4週可施打一次全臉補充玻尿酸) 朱家緯醫師表示玻尿酸注射的安全性穩定,因為玻尿酸本來就是人體的組織成分,只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玻尿酸會逐漸流失,才導致皮膚鬆弛。以全臉施打玻尿酸到皮下淺層來達到保溼,對於肌膚乾燥有明確的改善,但以往的注射方式對於表層補水很難平均,現在透過韓國新型儀器,解決了平均多點施打,也縮短治療時間, 疼痛不適感相較降低了許多。 至於玻尿酸補水療程多久一次?朱醫師說,若是出席重要場合,例如婚宴或是尾牙,想讓臉部狀況保水不脫妝,可以前一週接受施打,若是要達到長期保水,建議3~4週可施打一次全臉補充玻尿酸,連續3次之後大約有8~12個月臉部鎖水度有較明顯的改變。但朱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如有注射微整形填充物治療之患者應事先告知醫師,需求與期望應充分溝通,才能避免認知上的差異。 全臉補玻尿酸 術後修復注意事項  馮愛真醫師表示,進行全臉補水是以密集平均的方式將玻尿酸注入於表層肌膚,由於使用的針頭細小,約半天時間臉部針孔就可收乾,療程中加入傳明酸使用,除可以淡化黑色素,還可以穩定小針孔的出血狀況,療程後濕敷約15分鐘,術後可上薄層的消炎藥膏。最重要的是,傷口需保持清潔,居家保養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成份,選擇注重保濕成分的護理。若有化妝需要,得先確定傷口癒合,若是在依照醫囑的步驟下照護,仍覺得復原情形緩慢應立即回診。 馮醫師也特別提醒,進行玻尿酸全臉補水後,後續的保養品要選擇能保濕、修復、鎖水的為主,例如EGF或SCA等成分,也要注重防曬避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日常飲食要多補充水份與蔬菜水果,若長期處於冷氣開放的空間,更需留意臉部皮膚健康保濕,醫美術後不疏忽保養程序跟日常護理,才能夠維持術後保水的效果。

寒流威脅 3招避免心疾、中風發作

寒流威脅 3招避免心疾、中風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強烈大陸冷氣團寒流來襲,臺北市衛生局提醒,當溫度降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呼籲民眾一定要加強保暖;衛呼籲長者及三高、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以及有家族史的民眾,外出時做好保暖措施,並多注意飲食、運動及氣候變化,控制好三高,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胸悶痛、呼吸困難是徵兆依據103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位居之第2、第3及第8名,佔死亡百分比近四分之一。因此,提醒如果民眾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此外衛生局也提供民眾3大禦寒保健措施,有助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1)注意保暖/不論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再進行活動。民眾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避免深夜或大清早出門,建議長者結伴運動並先暖身。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運動。隨時保持全身血液循環順暢,手套、襪子、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都很重要。2)定期監測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要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另每日早上起床一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3)泡湯提醒/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泡湯時間勿超過15分鐘,溫度勿超過40℃,避免獨自在個人池,最好有親人陪同,起身時動作放慢,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這種方式最危險。避免剛喝過酒,或吃大餐後馬上泡湯,怕心臟負荷不了,更易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

懷孕好辛苦!7穿搭訣竅 降低不適症狀

懷孕好辛苦!7穿搭訣竅 降低不適症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懷孕初期會因為荷爾蒙變化產生不適,後期又因為體重增加、子宮脹大而產生各種痛症。降低雙腳疲勞的鞋子、選購孕婦內衣、安穩支撐胎兒體重的舒適腹帶,都是孕婦們不可或缺的輔助品,讓長達10個月的孕期不再那麼辛苦。鞋子1)必備運動鞋及室內鞋/一旦懷孕,首先要更換的就是鞋子。因為懷孕女性的平衡感及爆發力下降,合適的鞋子將會成為孕婦們輕鬆行走的最大功臣。具有鞋帶、可調整鬆緊度,內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運動鞋,是最適合孕婦的鞋款。在家時也可以穿著襪子或室內鞋來保護腳掌為佳。2)低跟娃娃鞋易造成小腿痙攣/懷孕期間因體重增加,原本內凹的足弓逐漸變厚,腳底的肌肉變得扁平,導致雙腳肌肉負擔過重。引起小腿痠痛、痙攣、麻木等症狀。若想要穿此類鞋子,建議可以選擇內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款,穿上襪子,或者在腳跟下方墊一片海綿,盡量增加踩踏時的柔軟度。3)避免穿著高跟鞋/懷孕時下半身血液循環不佳,雙腳容易浮腫,如果又穿上擁擠的高跟鞋,就會加重腳部的疲勞感。另外也會影響孕婦的體型平衡而引發腰痛,還是以舒適柔軟的鞋子為佳。孕婦內衣1)配合胸部的變化/懷孕後胸部會首先出現變化,如同經期前症候群,胸部會變得腫脹沉重,乳頭敏感疼痛。有些孕婦因為胸部尺寸增大,以前的內衣變得窄小而乾脆不穿,但隨著乳房越來越大,不穿內衣反而會讓乳房鬆弛下垂。皮膚一旦失去彈性,就很難恢復原狀。即便麻煩,也要重新選購適當的新內衣。2)試穿後選購/懷孕初期買的孕婦內衣,可能到了懷孕中後期,又變得太小不舒適。懷孕5 個月後,如果乳房不再大幅變化,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胸圍,確實留意罩杯尺寸,試穿過後再行選購。懷孕中、後期就先買可以穿到生產完的哺乳內衣,也是聰明節省的好方法。選購時應以不壓迫乳頭,脹奶時也不會太緊的寬鬆尺寸為佳。款式則以下圍較長、側邊較寬的設計,較能支撐在懷孕期間脹大沉重的胸部。孕婦內褲選擇可包覆腹部的款式/懷孕時,體內的雌激素以及子宮頸部的黏液密度同時增加,造成許多分泌物。這些分泌物是為了保護胎兒不受病毒感染的現象,會不斷持續分泌到分娩。一般內褲太薄,很快就會被大量的分泌物浸濕,最好能不時替換。若覺得麻煩,免洗內褲又太浪費,可以選擇孕婦專用的厚底內褲,毛巾材質可確實吸收分泌物,可包覆腹部的款式也能讓肚子保持舒適溫暖。托腹帶必要時才使用/懷孕時使用腹帶,可分散腹部的重量、舒緩腰痛。不過再怎麼設計優良的腹帶,還是有一部分壓迫著腹部。因此應在長久站立、大量活動等必要時偶爾使用。腹帶的作用並非腰部支撐帶,而是減輕身體負擔的輔助工具。只要透過規律的運動及正確姿勢,確實強化身體肌群,即便不用腹帶,身體自然也能負荷母體與胎兒的重量。進行懷孕瑜伽時,為了保持身體的靈活度,也不建議採用腹帶。(本文摘自/超模瑜伽老師的懷孕安胎瑜伽/采實文化出版)

飲食、運動規律 婦不到50歲竟骨質流失

飲食、運動規律 婦不到50歲竟骨質流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43歲的上班族女性平時注重養生,飲食均衡且有運動習慣,二年前骨密度檢查為0.77(相當於T-Score=-1.1),但在去年復檢時,骨密竟像雲霄飛車般快速下滑到0.58(相當於T-Score=-2.0),僅一年骨鈣竟流失12%!醫師表示,骨質流失無聲無息,平時就應注意生活習慣及鈣質攝取,延緩鈣質流失。骨質30歲開始流失 50歲達高峰振興醫院骨科朱唯廉醫師表示,國人的飲食習慣中普遍缺鈣,在骨質逐年流失及少鈣的雙重影響下,不到50歲就因此就醫的個案已不再是特殊案例。且骨鈣流失沒有症狀,許多人更是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骨質流失嚴重。朱唯廉醫師指出,骨質從30歲起每年流失0.5%~1%,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而50歲則是3倍或更多。最新國際研究指出,50歲停經女性將面臨骨質流失高峰,50~59歲的骨質流失率,相較40~49歲增加22倍。均衡飲食+鈣片攝取 延緩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多為無聲無息,因此民眾容易忽略平日攝取足夠鈣質的重要性,朱唯廉醫師建議,攝取足夠的鈣質可延緩鈣質流失,平日從食物中攝取鈣質外,若不足時可搭配鈣片,補足每日所需攝取量1,000mg;同時攝取維生素D3幫助鈣質吸收,及鎂鋅銅錳等礦物質幫助鎖住鈣。愛喝咖啡、吃外食 9成女性鈣不足骨質流失為不可逆,加上近年來國人飲食生活型態改變,上班族早餐和午餐都外食及喝咖啡等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鈣質攝取不足,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的調查統計皆顯示,18歲以上的女性高達9成鈣質攝取不足,在骨質流失、缺鈣的雙重加速下,國內40歲以上女性,恐提早面臨因骨質流失而造成的風險。國人對於補鈣的態度多為亡羊補牢,總是等到發現問題後,才來積極攝取鈣質。若要有效延緩鈣質流失,每天需攝取1,000mg鈣質。根據統計,國內女性每日平均從食物攝取鈣質不到600毫克,可以說是不及格。對於忙碌的女性上班族,朱唯廉醫師建議,除了均衡飲食外,規律的運動、充足的日曬也是同等重要,此外,適當補充鈣片,也能補足從食物中攝取不足的量。

產後漏尿溼答答 雷射改善生活品質

產後漏尿溼答答 雷射改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婦女尿失禁是個令人難以啟齒及尷尬問題。根據統計大部分婦女首次尿失禁發生於懷孕過程及生產後,隨著產後半年恢復期,仍然有一定比例婦女深受尿失禁困擾。以往醫師多建議縮肛運動是治療方式,但現代婦女礙於生活忙碌,無法持之以恆執行運動,尿失禁情形日益嚴重且生活品質大受影響。25%婦女「歹勢」就醫據統計20至59歲的婦女中,約有5分之1的婦女長期受尿失禁所困擾。可惜的是僅有約4分之1的婦女會因此而尋求治療。婦女尿失禁如應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常見原因為歷經懷孕、生產或長期處於腹壓增加(像是便秘、咳嗽或勞力工作者),甚至年紀增長老化導致骨盆底陰道壁鬆弛等都有相關。高醫婦產部林冠伶醫師說,近年來,對於尿失禁保守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即是陰道雷射治療,透過雷射光熱效應,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而在高醫婦女泌尿中心初步報告,陰道雷射治療後,超過70%的病人在治療後120天不再感到濕答答。但他仍提醒,婦女尿失禁治療方式的選擇必須與醫師配合,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

熱衷選舉壓力大 她月經失控天天見紅!

熱衷選舉壓力大 她月經失控天天見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選情也影響月經周期?醫師指出,最近有名剛滿20歲「首投族」的陳姓女大生,因為支持某候選人,選舉活動都參加,每天也僅盯著網路看選情,持續3個月的緊繃情緒,導致月經量突然變得少而稀,色澤變淺。另外也有名婦人因為幾乎天天見紅,點點滴滴,護墊要用整個月,各種月事問題讓熱衷選戰的女性困擾不已。壓力、生活習慣改變  恐影響月事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彥仁醫師指出,月經正常規律的報到,是女性身體健康的指標,如果壓力大、焦躁或生活習慣改變、劇烈運動等,確實會影響月事,無法正常排卵造成不規則出血,中醫師會根據經血的量多量少、色澤的深淺濃稠來作辨證論治。陳彥仁指出,異常月經在中醫多半以溫和方式,讓身體恢復平衡狀態。治療重點前期在活血,主要是正本清源、查察病因病機,後期則著重經期調整,調理脾肝腎為主,以改善體質、調節荷爾蒙。作息調整好為首要 四物飲品經期完再喝而選舉結果已經底定,患者要減少月經困擾,需應讓生活恢復規律,飲食及睡眠正常;若是生活習慣、排便與睡眠突然改變或是進行劇烈運動、減重等,都可能使經期改變。另外,有些富含雌激素的營養食品,也有可能會影響經期,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醫師。 因此他也呼籲,一般女性民眾要讓經期正常,主要需從情緒管理做起,適時的放鬆心情,還有平時少吃冰冷食物或飲料,可喝溫熱的茶飲,藉此舒緩心情。另外相關的四物飲品或燉品,因為具有補血與活血功效,所以建議在經期結束後食用比較適合。

半途而廢!C肝治療副作用多 新藥解套

半途而廢!C肝治療副作用多 新藥解套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肝病素有台灣的國病之稱,而C型肝炎是除了B肝之外,導致肝硬化與肝癌最重要的病因,根據流行病學估計,台灣罹患C型肝炎的患者約有60萬人,且其中有20%可能演變成肝硬化,接受治療的卻只有五分之一。肌肉痠痛、失眠焦慮 常讓治療中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高嘉宏教授表示,C肝患者接受傳統標準治療,擺脫肝炎的機率可達8成,然而治療時間長達半年至一年,尤其針劑的長效型干擾素加上每日口服藥物副作用多,台灣雖有高達4成患者達到健保給付的標準,仍不願意接受注射針劑治療,而發燒、肌肉痠痛、頭痛、掉髮、噁心嘔吐、失眠焦慮等副作用,也是讓患者無法持續接受治療的主要原因。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劉振驊醫師說明,C型肝炎病毒總共有1~7種基因型,目前仍沒有一組藥物能治療所有基因型,在干擾素治療時代,最難治療的是第一型基因型,其中治療上最棘手的是基因型1a為主,而台灣患者以基因型1b最多,約占了6~7成。新藥治療期縮短 治癒率更高然而C肝治療已有劃時代的進步,劉振驊醫師剖析,新的療法為藥丸顆數較少的口服藥,不需打針,治癒率也自過去約75%至85%,大幅提升至95%以上,治療週期更自24~48週縮短至8~12週。今年59歲的嘉義病友林先生,民國99年現患有C型肝炎第一型,開始自費治療,然而吃藥加上打干擾素的治療方式,產生諸多副作用,例如在冬天時全身會非常癢,常常覺得全身無力、發燒、掉頭髮、食欲不振、頭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歷經了各種身理不適與心理煎熬,三個月後回診檢查,病毒量還是上千萬,讓林先生非常擔心。而後轉診至高嘉宏醫師門診,改而採取全新口服療法,一天服藥一次,經過一個禮拜抽血檢查,病毒量竟馬上降到三百多,第二個禮拜檢查已經完全測不到病毒,持續吃三個月後,目前只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身體狀況也恢復的非常健康,讓林先生大讚,全口服新藥讓他完全沒有跟病毒對抗的艱辛過程與副作用,也完全不會影響到生活、工作,一樣可以正常上班,宛如重獲新生。目前健保尚未給付這類治療藥物,病人須自費使用。

當心!腸病毒71型現蹤 新莊列高風險區

當心!腸病毒71型現蹤 新莊列高風險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病毒蠢蠢欲動!新北市出現自102年來首例腸病毒71型個案,衛生局指出,腸病毒71型容易併發重症,已將新莊列為高風險區,該區幼兒園、托育(嬰)中心一星期內,同一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有2名以上幼童診斷為腸病毒,將強制停課7日。新北三年來首例個案 衛生局籲加強防範衛生局表示,個案是名家住新莊14歲男性,104年12月28日高燒不退及腦膜炎就醫住院,105年1月2日康復出院,檢體經疾管署確認為腸病毒71型。腸病毒有60多種型別,每年大約於4至9月間流行。監測資料顯示,當社區流行型別為腸病毒71型時,容易出現重症個案。衛生局疾病管制許玉芬科長也說,腸病毒71型易併發腦膜炎等,造成死亡率較高,而新北市自2013年後就未曾發現病例,去年新莊病例為3年來首例。加上目前全國部份縣市陸續在社區中檢驗出71型陽性個案,顯示仍持續流行,呼籲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等各項預防措施,不可輕忽。

超級寒流來襲 嚴防心臟病、中風發作

超級寒流來襲 嚴防心臟病、中風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周末受到寒流南下影響,各地區氣溫明顯下降。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特別呼籲長輩,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的長輩一定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泡湯應有人陪 不超過15分鐘為宜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提醒,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為遲緩,在寒流來襲這幾日,建議長輩暫不出門,另外,家人要特別關照長輩的起居與活動,配合人體的生理時鐘,早晨起床動作要慢一點,起床後可以先喝一杯溫開水來調節生理機制與禦寒。另有民眾欲上山賞雪並順道泡湯,國民健康署提醒,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以15分鐘為限,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泡湯後也要注意勿太快起身,以免發生暈倒意外。邱淑媞署長提醒民眾,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2小時再進行。死因逾3成為心血管疾病造成103年衛福部死因統計,共有46,440人因為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而死亡,佔總死亡人數28.5%,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當溫度降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管收縮使血壓容易不穩定,這樣的現象會增加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進而增加冠心症等心臟病及梗塞型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特別呼籲有三高疾病的民眾,不要因為假期而忘了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另寒流期間,在飲食定量並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多喝溫熱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以嚴防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形,一定要儘速送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