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奧運主場巴西 茲卡病例13萬

奧運主場巴西 茲卡病例13萬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巴西里約奧運即將在8月5日展開,為維護選手出賽期間的健康安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也已指派防疫醫師鄔豪欣至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另外也開放代表團成員茲卡病毒檢測服務,確保選手健康奪牌為國爭光。疾管及體育署合作 檢測茲卡本屆奧運我代表團超過100餘人,疾管署與體育署密切合作,由防疫醫師參與代表團疫情策略會議,代表團於本周授旗後陸續前往巴西,醫師將於21日授旗儀式當天赴國訓中心,再度指導團員茲卡病毒預防措施,為確保代表團成員返國後的健康,疾管署亦與體育署合作,以專案方式協助有意願之代表團成員檢測茲卡病毒。里約 發生率前3大城市巴西今年截至5月7日累計約13萬8千例茲卡病例,每10萬人就有約67.6人感染,奧運主要舉辦地里約熱內盧約病例數約占全國總數28%,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0.8人,為發生率前3大城市。發燒、皮疹 症狀類似登革熱巴西5月初茲卡病毒感染單週病例數已較2月中下降87%,近期流感季較往年提早報到,主要以A型流感為主,除了茲卡病毒外亦需注意流感威脅,感染茲卡病毒常見發燒與皮疹,另外包括關節炎、眼窩痛、嘔吐等症狀,與登革熱十分類似,一般將茲卡病毒視為較輕微的登革熱。孕婦別去東南亞 中南美雖然南半球蟲媒疾病傳播風險降低,但仍無法排除感染茲卡病毒風險,疾管署再度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東南亞及中南美洲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須前往,返國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留心鼻竇炎 併發症恐致死

留心鼻竇炎 併發症恐致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呼吸不順、咳嗽不止、鼻塞、擤鼻涕時有黃或綠色鼻涕,可能染上鼻竇炎,鼻竇炎若誤當感冒,長久不治療,除了演變成慢性鼻竇炎外,也要多注意併發症的發生,由於鼻竇分布於前額、眉心、兩側臉頰靠近眼眶處,因此當疾病惡化便會波及鄰近鼻竇的重要器官,鼻竇炎併發症如下:˙ 顱內 /腦膜炎、硬腦膜下囊腫、海綿竇栓塞。˙ 眼眶 /眼瞼、眼眶之蜂窩性組織炎、眼眶囊腫、骨膜下囊腫、壓迫視神經而  致神經受損。˙ 咽喉或肺部 /鼻涕倒流引起咽喉炎、扁桃腺炎、支氣管炎。˙ 骨髓炎 /是受各類病菌感染所引起,以化膿性的細菌居多的骨髓發炎症狀。˙ 牙齒 /上排牙齒尤其是後排臼齒,拔牙時可能形成永久性的小孔。眼腫、喪失嗅覺 嚴重恐失明鼻竇炎症狀多為鼻塞、流鼻涕、頭痛、鼻腔脹痛為主,也可能有牙痛、眼周脹痛,或合併有眼睛腫脹、喪失嗅覺,嚴重者恐導致失明,甚至致死等情形,由病人病史及症狀與理學檢查,必要時配合鼻竇內視鏡檢查及切片,或是鼻竇X光攝影、電腦斷層(CT),以確定診斷。 患鼻竇炎3個月 藥物治療為主至於急性病毒性鼻竇炎治療的方針,通常為症狀療法,以緩解病人目前病狀為主,急性細菌性鼻竇炎,一般的抗生素治療週期為14天,患慢性鼻竇炎大於3個月,以藥物治療為主,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時需要手術來治療,其目的是減輕鼻竇之阻塞,提供鼻子及鼻竇足夠的通氣與引流。不隨意停藥 易生抗藥性細菌現今因為醫療的進步及保健觀念提升,鼻竇炎是可以治癒的,急性鼻竇炎引起不可輕忽,建議盡快就醫,就醫後不可因病情稍有好轉而隨意停藥,如此會容易產生有抗藥性的細菌,病患不容易痊癒。  

想控糖 就喝這六種水?

想控糖 就喝這六種水?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雜誌上發表了一則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可能走入歷史,未來只要透過胰島素貼片就可以幫忙。而除了醫學研究上的突破,其實臨床研究也證實,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的確可預防或者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營養師余朱青說,台灣飲食習慣多澱粉,因醣類攝取量多,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知,使得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跟著上升。3類型紅燈食物 糖尿病患者少吃為妙糖尿病若長期控制不佳,容易造成視網膜病變、神經受損、中風等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除了要以低油、高纖為原則,以下3種類型食物要少吃為妙:1)精緻糖、澱粉的食物和飲料:白土司、洋芋片、白麵包、糖果、汽水、可樂、煉乳、罐頭水果、果醬、蜜餞、蛋糕以及餅乾等。2)高動物性油脂食物:豬油、牛油、奶油、動物內臟、煎炸類食物。  3)醃漬類的醬菜、罐頭和加工食品。日常生活中常見6種控糖食材由於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需嚴格控制,吃多怕血糖升高、吃少怕營養不足,這樣的狀況著實讓不少糖尿病患與家屬傷透腦筋,究竟有沒有營養足又幫助控糖的食物呢?以下6種提供參考:1)黑豆:富含花青素,其抗性澱粉、蛋白質和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而且黑豆的升糖指數較低,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2)秋葵:秋葵黏性汁液裡,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阿拉伯樹膠、半乳聚糖,這3種成分皆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胃抑制糖類吸收,及腸胃道消化代謝。3)桑葉:桑葉中所含的DNJ(桑葉生物鹼)及槲皮素成分能預防食物在小腸中被分解成葡萄糖,有助降血糖。4)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抗性澱粉,有助提高代謝,膳食纖維含量高,也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5)牛蒡:牛蒡成分中含有『皂苷』,能吸附並帶走體內膽固醇和脂肪,其多酚類植化素能促進血糖、血脂的代謝。6)杜仲:含有杜仲膠、生物鹼、配醣體、維生素及礦物質。有研究數據指出,除了改善降血壓,還可以分解膽固醇和中性脂肪,有補肝腎、強筋骨等幫助。這6種食材並不難取得,但在選購與自製上,又是一大工程,因此,不少人會選擇市面上方便且易沖泡的成份茶飲,然而產品多樣化,建議選擇產品有經農藥、西藥、防腐劑、重金屬等4大項目檢測並通過的廠商,對民眾來說多一分保障就多一分健康。

玩得盡興! 旅遊醫學4大措施

玩得盡興! 旅遊醫學4大措施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期旅遊旺季已到,旅遊人數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病媒傳播隱憂,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醫療衛生單位,也都呼籲各國重視旅遊醫學的相關議題,旅遊醫學是一門經由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與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來確保國際間旅客健康的學問,所涵蓋的內容包括了傳染病學、航空醫學、疫苗學、各類慢性病及內外婦兒等等領域的全科醫療,所以自然地成為家庭醫學界最新發展的趨勢。50%至70%旅遊者 曾有健康問題旅遊本是輕鬆愉快的事情,但其中也潛在著不少的風險,除了地區性原有傳染病之傳播外,尚有新興傳染病的陸續出現,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新型A型流感H7N9以及近來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根據國外統計,50%至70%的旅遊者在旅程中曾出現健康上的問題,而5%的旅遊者在旅程中需要尋求醫療的協助。透過教育和行前預防措施 降低風險輕者如水土不服、腹瀉,較嚴重者如因交通,或特殊活動所導致意外事件,甚至感染性疾病和當地的傳染病,除了有損個人健康外,更會導致境外移入傳染病,而對國民健康構成威脅,然而,旅遊醫學的存在,是透過教育和行前預防措施,來降低旅遊者風險,也一同保障國人的健康,所提供的門診服務如下:1) 旅遊前的諮詢評估以及預防接種。2) 旅遊期間各疾病的預防與處理。3) 旅行者旅遊時隨身藥品的建議。4) 旅遊後身體狀況的追蹤與治療。出發前4到8週 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出門在外,無論是度假觀光、商務洽公或是求學,人人都想要有一趟自在愉快的旅行,建議在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前預留一點時間,請於出發前的4到8週來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以確保旅遊期間的健康,減少旅遊相關危害的發生,讓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層保障,玩得更加盡興。  

別再肆「瘧」 ABCD4大撇步

別再肆「瘧」 ABCD4大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在國際旅遊裡,造成最多死亡的傳染性疾病是瘧疾,瘧疾這一古老存在的疾病,雖然台灣自1965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為瘧疾根除地區,然而,每年仍有約20幾例的境外移入個案,主要來源為非洲與東南亞,且多因公務、經商工作而暴露感染。呈現似感冒症狀 如:發燒、頭痛瘧疾是因為感染瘧原蟲而引發的疾病,透過病媒蚊叮咬來傳播,全世界已知瘧原蟲種類超過100種,其中4種發生於人身上,分別為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形瘧,感染瘧疾的患者,早期常呈現與感冒難以區分的非特異症狀,例如: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無力、疲倦等等。瘧疾重症 併發休克甚至死亡後續可能再出現噁心、嘔吐、咳嗽、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若感染的是惡性瘧,可能迅速進展為瘧疾重症,併發急性腎衰竭、癲癇、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切記,一旦進入瘧疾流行區,有被瘧蚊叮咬的機會,就會有感染瘧疾的可能性,強烈建議所有旅客,在行前,請諮詢專業旅遊門診,掌握最新旅遊醫訊,準備預防用藥,避免帶回不想要的病菌,可依循預防瘧疾小撇步-ABCD,來做好預防工作:● A-Awareness the malaria risk/了解此行可能面對的瘧疾危險性。● B-avoid mosquito Bite/避免蚊蟲叮咬 。● C-Chemoprophylaxis/正確使用預防用藥。● D-propt Disgnosis/及時的診斷。此外,若由瘧疾流行區回來,特別是3個月內(甚至1年內),若有感冒症狀,都應立即就醫告訴醫師曾至瘧疾流行區,已獲得最快速正確的治療。 

抗初老保養首重「防曬」

抗初老保養首重「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肌膚老化從25歲開始,但老化的徵象還沒有顯現,對於還沒出現老化現象的肌膚要格外的注重抗老保養,因為一旦老化現象出現就很難挽回,現今的抗老化保養已經從逆齡保養進階到凍齡保養,所以抗初老保養就顯得更重要了。大中華美容醫學醫護學會理事長蘇亮妃指出,抗初老保養首重「防曬」,陽光中的UVB可造成肌膚曬傷及皮膚癌;UVA可使人曬黑,且UVA穿透力最強,可達皮膚的真皮層,使彈性纖維損傷,是造成皮膚老化最大的元兇之一。UVA穿透力強,即使處於室內亦不能倖免,因此擦防曬乳液,撐傘、戴帽均是最基本的防曬之道。甚麼是防曬係數呢?蘇亮妃說SPF指的是防曬品對中波紫外線UVB的防禦能力;PA指的是防曬品對長波紫外線UVA的防禦能力。在挑選防曬產品時不能只看係數,以為係數越高就代表防曬力越好,應特別注意是否有同時針對「UVA」和「UVB」的防曬功效,才能預防肌膚曬黑曬老。蘇亮妃提醒,現在有許多輕熟女和熟女會嘗試果酸換膚、雷射除斑、彩衝光等醫學美容療程,術後更應該要注重防曬,避免反黑現象,但由於此時肌膚角質層較脆弱,較容易有敏感、乾燥的現象,除了選擇同時能抗UVA及UVB的防曬乳外,建議可選擇添加舒緩抗敏、抗炎成份的防曬品,可使敏感肌膚防曬同時可以得到舒緩鎮定。紫外線、環境與空氣髒汙每天不斷累積傷害我們的肌膚,如果無法建立完美防護罩阻隔刺激傷害,再怎麼認真保養也無濟於事。抗初老保養首重「防曬」,但防曬的要點還是要勤擦才能有效阻隔紫外線喔! 

銀髮族危機! 重聽恐致失智

銀髮族危機! 重聽恐致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是否曾因老人說話大聲而觀感不佳?具內政部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劇增, 民國103年底已達12%,全國老化指數達85.7%,顯示人口結構越趨不平衡,有關老人安養及疾病預防問題,為首要重視項目,而其中除了癌症等致死病因,聽力與視力的退化也是一大隱憂。全台聽損者12萬  逾60歲占7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3成發生聽力退化,而85歲以上更高達5成,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聽力損傷者約12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占比例約75%,一般來說,45歲後,聽力的清晰程度會逐漸下降,有時甚至時常伴隨耳鳴、嗡嗡聲,或者活動時失去平衡等狀況。鳥鳴聲、電話鈴聲 高頻音聽不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奕輝指出,老年人聽力障礙中,老年性重聽為常見原因,是聽覺系統因衰老而產生的聽覺障礙,如鳥鳴聲、電話鈴聲等高頻率聲音會特別聽不清楚,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葉文英表示,失去視覺會讓人缺乏安全感,但失去聽力則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社交及溝通,使得人越來越封閉。影響認知溝通 加速生理退化另外,因老人聽力受損,家人與其交流機會困難,進而較少關心,恐會導致失智風險升高,聽不懂旁人在說什麼,不容易融入話題或其他活動因而產生困難,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心理層面的問題產生後,可能會進一步再影響生理機能加快退化,國外有些研究甚至提出聽損與老年癡呆症之間的相關連性。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9歲朱姓女學生,左耳天生重度聽力損失,右耳則是重度聽力損失,在媽媽的幫助下,從小一個字、一個字訓練口語和咬字清晰度,上周開刀,自右耳植入人工耳蝸,目前復原良好,另一姜姓女學生,天生聽損,因為聽力不佳而放棄赴國外進修的機會,來台手術後聽語能力進步許多,已爭取到前往巴黎當交換學生的資格。植入人工耳蝸 2歲前為黃金期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電子耳),被公認是治療聽力損失最有效的方式,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醫師陳光超表示,雙邊極重度聽力損失的病人,植入人工耳蝸是最理想的選擇,2歲前為黃金時期,大腦會發展出最佳的聲音解析度及語音辨識度,進而獲得最佳溝通能力,人工耳蝸中心迄今收治的病患中,手術年紀最小的病人為8個月大,其中小於3歲半的病人有50位。提升語音辨識度 定位的精準度耳蝸中心醫師陳冠華更進一步說明,雙耳共同植入電子耳的優勢,在提升語音辨識度及定位的精準度,尤其是在較吵雜的環境之中辨識語音和定位聲源,這對成人、特別是老年退化型的聽損病患格外重要,根據研究,比起單耳,雙耳植入在安靜環境下可提升11%的語音辨識度,吵雜環境更可提高16%,而在提高聲音的品質、音樂的賞析能力上也有極大的助益。避免危險 可降低失智罹患率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國人女性平均壽命83歲,男性77歲,亦即如果病患屬於後天聽損者,包括許多聽力退化的老年人,或者因疾病而失聰的患者,如果能夠接受治療,可不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除了避免危險,也可大幅降低失智的罹患率。 

低劑量掃描 肺癌細胞現原形

低劑量掃描 肺癌細胞現原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0000人,超過7000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死亡人數的總合還多,其中腺癌是肺癌當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不抽菸的患病者中最常見的類型,不抽菸的主婦,若時常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當中,得到肺癌的比率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掃描無死角 可見0.2公分病灶澄清醫院放射線科醫師李宗憲表示,曾有研究指出,肺癌在0.5公分以下,很難在一般胸部X光檢查時被發現,而毛玻璃樣結節甚至到2公分,胸部X光片有可能還看不到,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可以敏銳到看出0.2公分的病灶,並且沒有任何的死角,對於及早發現肺部病變有很大的幫助。發現率升至3成 治癒率達100%如果肺腺癌被發現時病灶很小,必需透過染色定位才能被內視鏡看到,這種肺腺癌切除手術,以染色定位進行,以前早期肺癌發現率低於2成,而現由於低劑量胸部斷層檢查的使用,早期肺癌發現率提高至3成以上,治癒率達100%。咳血、胸痛3周 立即就醫澄清醫院家醫科醫師王俊堯強調,肺腺癌最可怕的地方,是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的症狀,有將近6成的肺腺癌病患發現時,都已經到了第4期,呼籲民眾要有定期做肺部檢查的習慣,民眾若出現咳嗽、咳血、胸痛、背痛、發燒不退、體重減輕等症狀,且症狀持續3周以上,就應立即就醫確認是否罹癌。60歲以上好發 存活率少於2成晚期肺腺癌於60歲以上為好發年齡層,存活率少於2成,為一項需長期抗戰的慢性疾病,患者需定期回診檢查,除了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策略,更應於接受治療前主動向醫師說明目前身體狀況。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有幼兒滿3歲還不會說話,時常反應慢、不理人,家長多以為是內向、害羞,可能是聽力作祟,根據調查,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盛行率約在6%~8%,其中重要關鍵在於聽力受損或天生聽力障礙。出生1日內可檢出 發生率為4‰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根據研究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約為千人內有4到6名兒童,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自101年3月15日起,國健署補助本國籍出生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2年,篩檢共36萬383人,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為2.8%。1歲至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覺口語師李韵葳指出,聽力損傷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聽損兒通常仍有殘存的些許聽力,但若不及時矯正,未來可能對於其口語表達能力有影響,比方無法說出一個完整句子,以致表達不周、旁人誤解等等。注意力鬆散 有學習障礙兒童聽損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並且為一種重要的疾病,目前雖然已全面性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檢,聽力檢驗平台可以偵測早期聽損,更可以發現晚發性聽損,3歲前為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若發現需及早治療。另外,學齡兒童的聽力障礙,其症狀通常只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為主,課程中或許會無法集中而干擾其他同學,通常學童自己不自知,因此也經常為家長及老師所忽略,甚至可能會誤認為過動而被處罰,長久可能導致不願與人溝通交流,對往後人格發展、社會化互動皆有重大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