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寶可夢治憂鬱?醫:只是暫時

寶可夢治憂鬱?醫:只是暫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近期最火紅的話題就是「Pokémon Go」,一款由美國軟體公司製造的遊戲,透過手機全球衛星系統功能,並以日本設計的神奇寶貝專營權為基礎,將真實與虛擬世界連結,鼓勵玩家誘捕、戰鬥和訓練神奇寶貝。研究指出,社會孤立和感到較孤單者的死亡率較高,而Pokémon的玩家認為,該遊戲讓他們與不可能會說到話的人有互動的機會,減少孤獨感,報導指出,雖然該遊戲有緩解孤獨感和憂鬱的效果,但就健康而言,缺點在於,玩家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周遭的環境,會不管周邊警告。久坐體能與體態不佳 易有疲憊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詹佳真指出,久坐代表身體缺乏運動,體能狀態與體態不佳,且易有疲憊感,進而對自己的身體與形象沒有信心,長期將自己侷限於室內環境,當出現負面思考時,更易聯想起不愉快的回憶,因而產生對未來的擔憂,造成負向思考的惡性循環。快樂來自虛擬成就 情緒改善只是暫時如果能走出戶外與運動,生活會出現新的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提升快樂情緒,即使只是走路或做家事,都能因為完成任務,提升自信與自我掌控感,詹佳真醫師也提醒,雖然有許多玩家因為該遊戲突破原本的社交障礙或憂鬱症狀,但需注意的是,若快樂感主要來自虛擬情境的成就,情緒的改善只是暫時的。群聚效應 易影響公眾安全與健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任何遊戲或新科技,通常影響的是小眾群體,但寶可夢一推出就有非常多的使用者,當使用者多,同時有群聚效應時,就容易影響公眾的安全與健康,最常聽聞因為沒有注意交通號誌而引起意外事故,在玩該遊戲時需要注意周遭情境,例如:玩遊戲的時間過長,是否會讓人忘記原本該做的事,或有些禁行與危險的場合,就該有所規範。

羊水栓塞 產婦須大量輸血

羊水栓塞 產婦須大量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產婦出現羊水栓塞的病例並不常見;但是,卻可能會要人命!而要能救活發生羊水栓塞產婦的關鍵,則是需要靠大量的輸血搶救,而且醫護團隊緊急應變能力也要非常敏捷,才有可能救回一命。 救不回來 醫病關係緊張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會發生大約10例產婦羊水栓塞案例,而只要碰到產婦羊水栓塞,醫護團隊往往是人仰馬翻,而且還有可能會搶救不回來,致使醫病關係非常緊張。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育倫表示,誰都不想碰到羊水栓塞,但是就曾經碰到過,而且搶救一名羊水栓塞的產婦,可能自己就要老十歲! 子宮血流不止由此可見羊水栓塞的危險性!蔡育倫醫師指出,肺栓塞是血塊堵住肺部血管,而羊水栓塞則是會造成身體出現巨大變化,全身性的凝血功能異常,且會誘發子宮收縮不良,一直流血不止,進而造成產後大出血,你可想像子宮是一個大血管,則其失血情況有多可怕! 產婦突然無意識 得剖腹產婦發生羊水栓塞的原因目前尚不明;蔡育倫醫師進一步指出,原本還好好在待產的產婦,下一秒就出現羊水栓塞,羊水跑入循環系統超過幾十CC,就會產生一連串身體反應,而其症狀則是會造成產後大出血,這時得立即進行剖腹產,否則幾分鐘內,產婦就會突然沒有意識。 要比出血情況輸更多血搶救羊水栓塞的產婦就是要大量輸血,蔡育倫醫師強調,輸血就是要比出血情況更多的血液提供,評估產後大出血時若是會流2000CC,則要提供3、4000CC血才夠,1小時流1000CC血,則1小時就要輸1250CC血,並且要打很多條點滴來輸血,否則一休克就找不到血管。 打很多條點滴來輸血 補充凝血因子與血小板不只是要幫產婦打很多條點滴來輸血,而且還要有很多人力來幫忙按壓輸血袋,如果院內血液不夠,還得立即去捐血中心找血。蔡育倫醫師說,碰到產婦羊水栓塞,通常是人力物力都要投入,否則救不起來,而除了輸血之外,宮縮藥只是輔助性,因為輸進健康的血液,就可以讓她維持生命,能夠補充凝血因子與血小板,這樣才能讓其恢復凝血功能,也才能止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減法醫美系列》隆乳選擇多 醫:專業評估很重要

《減法醫美系列》隆乳選擇多 醫:專業評估很重要

(撰文/黃雅芬) (諮詢/凱薾診所整形外科吳峻豪醫師) (圖/優活健康網)   (圖說:擁有完美胸形是每個愛美的女性所追求的。) 最近,美國知名女星泰勒絲一組在海邊戲水罩杯升級的照片,引爆了粉絲間對於泰勒絲隆乳與否的論戰。根據統計,全球整形外科手術比例以隆乳手術位居第一,然而,隆乳方式那麼多,要做的自然不被發現,也要兼顧安全又少後遺症,關鍵因素到底是甚麼呢?胸部整形整得越大就越好嗎?哪些族群的人其實是不適合隆乳?就讓專業的醫師來告訴你吧!  整形外科吳峻豪醫師門診觀察,近來豐胸女性族群,已不像以往是為了取悅另一半而隆乳,有一部分年輕族群是為了提升自信、讓穿衣服更好看;另一部分求診的則是產後胸部萎縮的媽媽群。而現代女性隆乳的訴求不僅是罩杯升級,更強調整體的自然與完美的胸型。 隆乳材質多樣化 隆乳方式再進階   (圖說:隆乳材質多樣,需評估自身需求與醫師溝通,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 吳峻豪醫師表示,目前常見的醫美隆乳方式主要有鹽水袋、果凍矽膠及自體脂肪隆乳三種。隆乳材質不同,適合族群也不同,民眾應先了解每一種隆乳方式的優缺點後,再依照個人的需求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隆乳方式。 1)鹽水袋:是屬醫療等級的矽膠,內容物為生理食鹽水,原理是將空的水袋置入隆乳部位後再打注入生理食鹽水,鹽水袋的觸感比較厚,而且邊緣較易產生皺摺,所以易被觸摸出來,感覺較不自然。另外,破損滲漏率也較高。 2)果凍矽膠:內填物較高醫療等級的高凝聚型矽膠,材質軟具有黏稠度,放置在隆乳部位時,和人體組織相似,較有自然的垂墜感,彈性較佳,也較不容易產生皺摺。依材質可分為光滑面圓盤形果凍矽膠、絨毛面圓盤形(又稱蜜桃絨)果凍矽膠及水滴型絨毛面果凍矽膠,三種各有其優缺點。絨毛面的表層絨毛顆粒可以讓義乳與組織產生多方向性的貼合,減少莢膜收縮,術後較不需要按摩,與組織貼合度良好,目前已有學術文獻指出,絨毛面義乳會降低夾膜孿縮的發生率。 3)自體脂肪隆乳:原理是將自身體內的脂肪抽取出來後再回填至胸部,在外觀或觸感上最為自然,缺點是部分脂肪容易造成鈣化。 民眾在術前要與專業醫師進行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每個人的體質、條件後,提供建議隆乳方向。另外,若目前身體有感染情形、糖尿病、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疤痕容易增生,及懷孕或哺乳中的民眾皆不適合隆乳手術。 隆乳手術成功關鍵:術前、術中、術後做足功課   (圖說:術前、術中、術後做足功課,降低隆乳手術風險。) 針對隆乳手術能否成功的關鍵,需同時考量醫師技術、經驗等因素,如手術前利用3D模擬高解析影像,能夠進行多角度全身模擬,而手術中也能利用全程內視鏡輔助手術,以更科學的方法,不再用「經驗」去「猜」要放多大的義乳,讓醫師能夠準確地評估手術預期結果,降低手術前溝通不良而產生的風險與手術糾紛。而民眾最在意的術後照護,吳峻豪醫師也提出以下4點讓民眾參考: 1)術後2週內應避免提重物及手臂伸展超過90度以上。 2)術後局部瘀血可能維持2週或更久,消腫時間大約在3~6週之間。 3)術後2週可恢復日常工作,劇烈運動宜在術後1至1個半月才可施行。 4)術後第8天起至半年,持續按摩每天4至6次,每次15分鐘,可加速胸部軟化及降低莢膜攣縮的機會,但若是民眾式進行絨毛面水滴型果凍矽膠隆乳,則不需按摩。 隆乳一直是熱門的整形話題,女性對於隆乳也不再是以他人美感為目的,轉而追求專屬自己的獨特美。然而,隆乳真的是做越大就做好嗎?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應與民眾術前溝通後,評估適合的隆乳方式,並以適當、適量、精準為前提,以最少的調整,為民眾帶來最大的整形效果,也就是所謂的「減法醫美」。而民眾除了評估自身條件外,也應做好詳盡的術前溝通,另外,隆乳考驗著醫師的精準度、熟練度、經驗等,民眾應選擇專業有口碑的診所,較能降低手術糾紛的風險性,而是否由專科醫師操刀,也是民眾該考量的課題之一。 隆乳重做比例高 「二次隆乳」須正視   (圖說:二次隆乳比例增,風險高,務必尋找技術純熟且經驗豐富的醫師。) 過去的隆乳方式,多數是透過植入鹽水袋或矽膠,但體內植入外來物,再加上隆乳後往往術後按摩時間不夠充足,易造成莢膜攣縮,因此目前二次隆乳的患者比例有增多的現象。另一方面,先前做的義乳,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因自身對形狀感到不滿意,也是進行「二次隆乳」的族群,吳峻豪醫師表示,二次隆乳手術的難度與風險,較第一次隆乳手術高,建議尋找技術純熟且經驗豐富的醫師,透過專業仔細的評估後,再來考慮手術的進行。 雖然許多女性夢寐以求是擁有一對傲人的雙峰,但安全還是為首要考量,切勿一昧追求改變,讓自身處於整形的風險中。無論選擇那一種隆乳手術,請務必慎選臨床經驗豐富的整型外科專業醫師。建議民眾第一次隆乳前,一定要做好相關功課,包括評估自身體質是否適合做隆乳手術、術前與醫師進行詳盡的諮詢與溝通,選擇有口碑的診所來降低手術相關風險。

夏季擠公車通勤 最怕密閉空間有「異味」

夏季擠公車通勤 最怕密閉空間有「異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季氣溫特別潮濕悶熱,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民眾來說,頂著炎熱的天氣,在公車捷運上人擠人,滿身黏膩真讓人不舒服,若此時又面臨有多汗、狐臭狀況的乘客,在密閉空間裡,可真是苦不堪言。狐臭主要是因頂漿腺的分泌物經細菌分解後產生,想要改善狐臭,要從根本著手,目前外科手術是以微創旋轉刀手術將頂漿腺腺體刮除,並抽吸取出,以此改善狐臭狀況。頂漿腺分泌物+細菌分解 成狐臭主因為什麼人體會有狐臭發生呢? 整形外科林莉穎醫師表示,狐臭屬於個人體味,具遺傳傾向,主要是皮膚下頂漿腺分泌旺盛。頂漿腺是人體汗腺的一種,分佈於腋下、陰部、肛門、乳頭和肚臍等部位,會分泌黏稠且乳黃色的液體,與分佈於全身、分泌透明無色汗水的小汗腺不同。頂漿腺的分泌物含脂肪酸,當分泌物從毛囊根部沿著毛髮排出至皮膚表面,經由細菌分解後,便產生惡臭異味,再加上腋下部位環境較溫暖潮濕,易成為細菌繁殖溫床,加快頂漿腺分泌物分解速度,狐臭異味問題也較嚴重。從根本解決 微創旋轉刀刮除頂漿腺腺體林莉穎醫師說明,想要改善狐臭,除了保持腋下皮膚清潔乾燥,盡量穿著輕薄透氣衣物外,減少頂漿腺腺體數量才可以從根本治療狐臭。以目前外科治療手術來說,是以微創旋轉刀進行頂漿腺的刮除,主要原理是運用骨科關節內的電動器械與整形外科抽脂技術做結合,透過專業醫師操作,將皮下的頂漿腺刮除後抽吸取出,有助改善腋下狐臭。林莉穎醫師還說,有別於傳統手術產生的傷口長度,微創旋轉刀刮除能將刀口控制在1公分內,減少術後傷口恢復時間,所產生的疤痕也較不易被察覺。詳細諮詢 尋找適合自身方法雖然狐臭對自身健康並無影響,其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如果民眾覺得影響到生活或人際關係時,建議到醫院檢查與諮詢,並評估是否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狐臭的方式也日新月異,從傳統手術、肉毒桿菌、微波熱能除汗術、到微創旋轉刀刮除,民眾在選擇治療方式時,除了評估自身狀況,也應與醫師詳細討論,減少術後風險。

沙啞、說不出話 男氨氣中毒險送命

沙啞、說不出話 男氨氣中毒險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0歲男性,在某工廠擔任司機,某天下午工廠在進行補充氨水業務,廠房非工作人員禁止進入,個案因為發現某同事下落不明,急忙協尋,在無安全保護的狀況下,由後門進入廠房,進入只聞到淡淡的酸味,大約20幾分鐘後,沒有找到同事卻不醒人事,隨即送醫就診。說話喘鳴聲、沙啞、肺損傷初步診斷為不明氣體中毒,該病人就醫後發生呼吸困難症狀,給予治療插管及呼吸器治療,住院數日後恢復良好出院,經數月後得知另一罹災個案,化驗結果為高濃度氨氣吸入導致窒息。氨氣為無色、鹼性刺激氣體,易溶於水,可以用於製造化肥、製冷劑等,一般不易導致中毒,濃度過高時會有刺鼻味,導致眼、鼻不舒服,對皮膚黏膜有侵蝕性,中毒者可能會有說話喘鳴聲、沙啞、說不出話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肺損傷、呼吸衰竭,意外情形吸入過多時可能造成中毒,也會有氣道阻塞、呼吸困難、皮膚黏膜灼傷等。劇烈咳嗽、心悸、胸悶遇到緊急狀況,為預防氨氣中毒,必須先保護自身安全,再施救他人,可以口鼻掩蓋濕毛巾,迅速離開事故現場,離開事故地後,可以將衣物脫下,避免皮膚受到侵蝕,在高危險環境工作的人,對於氨氣外漏經常無知覺,因此當氨氣開始侵入身體,許多人等到劇烈咳嗽、心悸或者胸悶才有所警惕。保護氣道 給清淡、流質食物氨氣中毒目前沒有特別的解毒劑可以使用,主要是以支持療法治療,支持療法包含吸氧,協助保護氣道,擴張氣管以保持足夠空氣流通,氨氣中毒者治療後因吞嚥功能未恢復,在飲食方面可以給予清淡、流質的食物。 

長照住民泌尿感染 死亡率增至23%

長照住民泌尿感染 死亡率增至23%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5歲女性有糖尿病病史,長期失智症已臥床數年,因發燒,消化變差,血糖不穩,尿液明顯變混濁而就診,尿液檢查為膿尿,尿液培養為大腸桿菌引起之泌尿道感染,經口服佐淨菌(levofloxacin)治療後症狀改善。大腸桿菌最常見 佔50%~70%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約佔50%至70%,近年來多重抗藥性大腸桿菌的比例增加使得治療面臨挑戰,一般常用口服抗生素,如佐淨菌,喜復黴素常有治療失敗的經驗,這時醫師在住民診察時的臨床判斷更顯重要,決定住民在機構內接受治療,或是轉送至急性醫療機構作後續照護常常影響整體預後。10%併發敗血症 死亡率增至23%長照住民泌尿道感染中約10%會併發敗血症,整體死亡率可增加至8%至23%,此合併症常發生在長期導尿管使用的住民,預防之道包括仔細評估導尿管使用住民,儘可能移除導尿管,此外也藉由攝取適量蔓越莓配方,其中的初花青素(PAC,proanthocyanidin)成份,具有預防大腸桿菌對泌尿道上皮細胞吸附的效果,減少泌尿道感染發生。台灣醫策會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數據顯示,醫學中心導管相關泌尿道感染密度為4.68‰~8.19‰,且研究顯示導尿管多存留1天,導致菌尿症發生率就會增加3%~10%,超過30天,所導致菌尿症的發生率就會增加至100%。成人每日 每公斤攝取30c.c.水量泌尿道感染是長照機構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住民的臨床症狀表現不典型,一般情況下容易忽略,藉由醫師判斷,加上即時適當抗生素治療可減少併發症發生,針對敗血症高風險族群未能及時轉介住院治療,死亡率仍高不可輕忽。預防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攝取水分,依照衛福部指示,成年人每日水分攝取量,簡單公式為每公斤體重需攝取30c.c.的飲水量,若體重為70,則應攝取70x30=2100(ml)的水分,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數,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會降低很多。 

忘了自己是誰! 網路成癮

忘了自己是誰! 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現今資訊科技的發達、技術的突破及普及化,無邊界的網際網路成了人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無論在人際溝通、朋友互動、購物買賣、知識交流上,均有一定程度的依賴,隨著網路使用人口的迅速增加,已影響了現實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等。成癮指標現象 失去角色功能過度網路使用,嚴重易導致網路成癮,成癮的指標現象之一就是失去角色功能,學生若失去角色功能代表無法學習,包含無法正常上課與參與學校作息,為避免青少年因學業倦怠造成過度上網而導致憂鬱情緒,應積極從鼓勵青少年參與學校與建立學習動機著手。鼓勵的方式可以結合助人的概念,例如跑操場一圈就捐一元的公益運動,或給予實質的增強,如跳繩十分鐘,就能打電動十分鐘,甚至在數位使用的時間上做自我管理,例如:真實記錄使用時間,發現自己的上網時間過長,而執行其他活動或學業學習的時間過短。賀爾蒙改變 女性的不適大於男性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女性憂鬱傾向高於男性,是其他研究共同有的現象,青少年階段因賀爾蒙改變,對女性造成的不適與影響大於男性,女性與同儕面對面的交談較多,較容易分享壓力與情緒,而男性因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較女性擅長於汽車、機器或電玩,所以男性網路成癮較女性嚴重。找到適度、有助益的使用方法既然稱該世代的青少年為「數位原生代」,他們使用行動裝置或社群的確無可避免,且有許多學習與愉快的社交經驗都來自於數位科技,因此父母的重點並非排斥數位科技,只要看到孩子上網或打電玩就大聲斥喝,或立刻有憤怒情緒,應該要和青少年找到適度的、可接受的或有助益的使用方法。

一肚子大便 小心滿臉豆花

一肚子大便 小心滿臉豆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年輕女性不喜歡在外面上廁所,因此時常憋尿,有時還可能因為沒有時間、環境不佳等因素忍住便意,想到乾淨的場所再上,本來健康的腸道可能會阻塞過多的宿便,也可能會造成腸子不正腸蠕動,不產生便意也越會來越感覺不到便意,長時間下來就會形成便祕體質。精製澱粉、高脂 致排便量不足當腸道傳遞便意的訊息,身體會有感覺,因此不應該忍住不上,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也會變得乾硬,難以排出,若便秘狀況嚴重,也有可能引起大腸憩室炎,因為食用過多精製澱粉、高脂、高鹽食物,造成排便量不足、大便黏住馬桶等情形都是身體的警訊。1周內大號少於2次 為便秘7天之內上廁所少於2~3次就可以斷定為便秘,長時間便秘,糞便停留在腸道的皺接處,會形成宿便累積在腸道,若停留在腸道的時間過久,恐會發生病變,另外,慢性病引發的末梢神經遲緩,也會造成排便障礙。排便不規律 肌膚新陳代謝慢腸道蠕動不通,不但不會有規律的排便,也會造成肌膚新陳代謝跟著變慢,囤積髒物質,身體無法排出毒物,也可能導致長青春痘、胃口差、口臭等現象,常見改善宿便的方式為服用酵素,酵素是一種 含有大量纖維素,可以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奇異果、香蕉、木瓜助排便腸胃蠕動不佳,也可以透過日常飲食來幫助排便,如奇異果,富含膳食纖維可以軟化糞便,香蕉可以潤腸通便,木瓜也能夠幫助消化,便秘者平時要遠離濃茶、咖啡及重口味、辛辣物,避免破壞腸黏膜,營養素吸收不均勻。

呷老倒縮? 是骨質疏鬆啦!

呷老倒縮? 是骨質疏鬆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呷老倒縮」是許多老年人常開的玩笑,年紀大了之後,駝背的問題不僅造成身高倒縮、身形佝僂,導致行動不便、走路也變得更緩慢,骨質疏鬆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受身體其他各因素的影響,導致骨質開始流失、骨密度降低,如果沒有即時補充鈣質、注意營養,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的併發症。日晒、規律運動 能夠強化骨骼近年來骨質疏鬆的年齡層逐漸下降,現在年輕人飲食習慣改變,外食比例高,高脂、高鹽食物不只會造成腎臟負擔,更會影響鈣質吸收,醫師表示日晒、規律的運動能夠強化骨骼,另外,定期進行骨質密度的測量,也能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骨質流失 導致骨頭變薄變脆南投醫院副院長鄭明德表示,骨質疏鬆是因為骨質的流失,導致骨頭變薄變脆,骨質疏鬆不太會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往往等到駝背、身高變矮甚至是骨折才發現事態嚴重,且骨質一旦流失便很難再恢復,因此預防很重要,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骨密度的檢查,保障健康。1次骨折後 有4成機率發生第2次老人一旦發生第1次骨折,就會有4成機率發生第2次,因此平時要作好骨骼保養,定期測量骨密度,平時可以多到戶外進行運動,因為日晒可以幫助身體獲得微生素D,維生素D能幫助身體有效吸收鈣質,保住骨本,而運動能夠強化骨骼健康,更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攝取高鈣食物,來遠離骨質疏鬆症。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第1次吃檳榔,是國中時期1次寒假陪父親外出工作,當時天氣很冷,父親體貼的遞來1顆檳榔說道:「吃這個比較不會冷!」,自此之後,陳先生養成了嚼檳榔的習慣,直到口腔出現病變後,驚覺檳榔對自己的影響,才戒掉嚼食檳榔。第1口檳榔來自家長 佔42.7%國民健康署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的第1口檳榔大多來自家人及長輩,約佔42.7%,其次才是同學及朋友的35.8%,高中職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儕為主,約佔56.3%,其次才是家人及長輩約佔26.3%,可見家人及朋友,是影響年輕學子嚼檳榔與否的關鍵因素。嚼檳榔10年 致癌又成癮 檳榔,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的第1類致癌物,即使不含添加物,檳榔子即對人體致癌,研究亦發現檳榔的主成分含檳榔鹼,長期嚼食會上癮,成癮後就很難戒除,若是民眾每天嚼食10顆檳榔、持續10年以上,就算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一旦檳榔成癮,無異於慢性自殺。 口腔癌發生中年 經濟陷困境在建築業工作的42歲葉先生,平常工作時與工人們一起嚼檳榔、抽菸不以為意,直到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才發現舌頭有病變,幸好早期發現將病變處部分切除,舌頭得以保留,檳榔禍害不只危及自身,更危及家庭。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此時患者多為家庭經濟來源,罹病後沒有收入且需長時間治療及復健,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家長及長輩們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也請盡快戒檳榔,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讓自己及全家人遠離檳榔的危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