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成就達成 練習讓自己更快樂

成就達成 練習讓自己更快樂

(優活編輯部/綜合整理)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達到某些人生中的成就(如結婚、生小孩、找對工作、有錢),就會讓我們永遠快樂,而某些人生中的失敗或逆境(比如身體出狀況、沒結婚、沒什麼錢),會使我們永遠不快樂──我將這些看法稱之為快樂的迷思。迷思:「只要__,我就會快樂。」在這當中的一個迷思是:「只要__(請自行填入空格),我就會快樂。」只要我升職、結婚、有小孩、有錢……等等,我就會快樂,這類期望的錯誤處,並不在於達成這些夢想不會讓我們快樂,它們幾乎都會讓我們快樂。問題在於,即使我們完美地達成這些成就,它們也不會帶來我們所以為的強烈(或長久的)快樂。因此,當我們實現這些目標,卻沒有獲得預期的快樂時,我們會覺得自身可能出了什麼問題,或者以為只有自己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對事件的最初反應 迫使戲劇性反應親密關係陷入麻煩中,達成夢想,卻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工作改變,不再像往日一般,身體健康出狀況,心中滿是懊悔,上述種種重大挑戰,看起來似乎註定會對人生產生或好或壞的長久改變,但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夠清楚地告訴你,其實是我們的反應決定了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是我們對事件轉折的最初反應,導致危急關頭的發生,我們的最初反應,迫使我們選擇了戲劇性的反應方式,舉例來說,當我們發現工作不再能帶來滿足感時,第一反應可能是工作本身有問題,並且馬上開始找另一個工作。然而,更具長期效益的做法,或許是嘗試重新思考,或修正我們現今的想法跟感覺,而不是改變或重新考慮我們的工作。危機反應很重要 機會給準備好的人不論如何,你對危機做怎樣的反應很重要:研究顯示,機會的確比較青睞有準備的人,科學研究將帶給你更寬闊的視野(基本上是你獨特情況的全貌),並鼓勵你超越自身的期望,我無法告訴你該走哪一條路,但我可以幫忙提供工具,這樣你就能自己作出更健康、更明智的決定,我能幫助你成為有準備的人,一個知道快樂真正所在的人。(本文摘自/練習,讓自己更快樂:破除快樂迷思,讓生活更快樂,人生更充實/久石文化)

不是你的錯! 別把受虐合理化

不是你的錯! 別把受虐合理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你會懂得羞恥(shame)的滋味,也許,你一輩子都為羞恥感所苦,你會有羞恥的感受,很可能是因為自責(「如果我關心爸爸,他就不會打我了」),或因為你覺得受虐很丟臉(「我沒有為自己防衛實在太沒用了」)。受精神虐待 合理化惡劣對待以被性侵的孩子為例,不管他們聽到多少次「這不是你的錯」,依舊常常在某方面責怪自己──怪自己太順從,怪自己沒跟某人吐露實情,結果讓性侵繼續,怪自己行為或衣著不當而「勾引」加害者,或怪自己從中感受到些許身體上的愉悅。若是受到身體、言語或精神虐待,你可能怪自己「不聽話」,才會讓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生氣,所以他才會罵你或打你,小孩子受到虐待或忽視,通常會怪罪自己,因而在內心對自己說「媽媽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乖」或者「沒人要理我是因為我不值得愛」,即便長大成人也會持續這種合理化,忍受別人惡劣的對待。不敢表達憤怒 遷怒弱小你也會因為受虐的事情曝光而深感羞恥,假如你把受虐的事說出來,你會因為自己出聲抗議所招致的後果,譬如父母離異、讓傷害你的人去坐牢、家人要上法庭等等,責怪自己。受虐兒童會因為受虐而做出一些事,並對自己做出這些事感到可恥,比方說,也許是因為無法對施虐者表達憤怒,他們很可能會把憤怒發洩到更弱小的人身上,譬如弟弟妹妹,或對弱者施加傷害,他們可能變成學校裡的惡霸,忤逆權威人物,或有偷竊、吸毒或其他反社會的表現,曾遭性侵的小孩,很可能會把更年幼的孩子捲入性傷害之中,造成惡性循環。習慣受虐 恐成加害者你也會因為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而感到羞恥,譬如酗酒、嗑藥、性關係混亂或犯法,童年受虐的人,長大後可能會把對自己好的人推開,對自己的伴侶施以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或者讓受虐變成慣常模式,讓自己的孩子目睹虐待,或更糟的情況,就是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經受虐的人,可能會在精神、身體或性方面侵犯或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因為沒有照顧的能力而遺棄孩子。有了這樣的理解,你會原諒自己,最終能夠徹底消除在很多方面損害你的羞恥感,事實上,對大多數受虐者來說,羞恥感是受到虐待或忽視所導致的最具威力的影響之一,說不定還是最嚴重的一種。(本文摘自/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心靈工坊)

別裝了「假裝」就是社交的代價

別裝了「假裝」就是社交的代價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這句話大概是我一路上成長的最佳寫照吧,但誰又不是呢?哪有人想要把自己的生活變得像灑狗血劇情般的那樣複雜,我們不都是從一個簡單又單純連話都還不會說的小嬰兒一路長大,變成了一個被這無止盡的輿論世界擠壓成的一個見人說人話的複雜大人。開始接觸人群 學會假裝從我們開始接觸人群時,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大概就是「假裝」吧,就像是一台活生生可調整頻率的機器,用不同的話題,不同的邏輯,不同的語氣音調、表情反應來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只是有些人裝得比較深,甚至裝到走火入魔無法自拔,彷彿下一屆的金馬獎非他莫屬般的認真,有些人則淺,淺到他連敷衍你都懶得敷衍,習慣複雜模式 簡單格外珍貴習慣了這樣的複雜模式,所以「簡單」這兩個字也就顯得格外寶貴,就像你開始喜歡簡單的人,享受簡單的事,教往簡單的朋友,過著簡單的生活,做個簡單的自己,「簡單」是我們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時所擁有的第一個禮物,到最後卻也變成了最早遺失的幸福。成長要付出代價 保護僅剩的單純我們從簡單變化成複雜,再從複雜去追回簡單,但所有的成長都必須付出相等的代價,沒有人可以百分百的回到最初的那個單純,所以我們才要盡自己最大的力氣去保護那個自己心中僅剩的「簡單」。我們一路過關斬將的來到這裡,即使扮演過各種自己喜歡不喜歡的角色,但心中依然喜歡著簡單的人,簡單的事,簡單的朋友,沒有討人厭的心機,只有一顆簡單的真心,我知道現實生活中還是很難,但回到自己心中那個自己,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本文摘自/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布克文化)

活用大腦 你也能成為大考達人

活用大腦 你也能成為大考達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番茄鐘工作法,是鬧鐘設定25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心無旁騖地專注在1件工作上,然後休息5分鐘,再重複這個循環,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法。番茄鐘學習法 激發好勝心我的「番茄鐘學習法」非常簡單,首先,鬧鐘設定25分鐘,集中精神學習某1個科目,然後休息5分鐘,而在休息時間內,做什麼都可以,5分鐘後,重新開始學習25分鐘(讀書時要關掉手機),經過4個番茄鐘(相當於學習100分鐘,休息15分鐘)後,再休息一段較長的時間,約15到20分鐘。「番茄鐘學習法」是一種利用心理學的騙術,激發自己的「好勝心」,讓人不知不覺在設定時間內處理好事情,我讓2個孩子嘗試,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想要集中精神的意志力愈強,效率就愈高。隨意抽出15分鐘 1年多5475分讀書為了避免2個孩子虛度時光,改正他們在書桌前不念書、只是消磨時間的習慣,我開始利用「番茄鐘學習法」,1天只要從隨意浪費的時間中抽出15分鐘,1年就有5475分鐘,也就是有91個小時可以多讀書。循序漸進 活用零碎時間一開始,我並沒有要求兩個孩子要專心長達25分鐘,因為對尚未養成習慣的孩子而言,25分鐘並不算短,我為東柱設定的番茄鐘時間是10分鐘:10分鐘用功讀書,5分鐘休息,在這10分鐘內,專心研讀1個科目,之後,再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最長甚至可以達到30分鐘,番茄鐘學習法不僅可以讓兩個孩子活用瑣碎時間,也可以在短時間內,1次學習數個科目。一般來說,考生一天可以認真準備幾個科目呢?有些人只要1、2科就很吃力,有些人最多可以研讀4到5個科目,不過,我認為1天之內應該學習所有的科目,但是必須考慮孩子的成就表現和能力,適當地分配時間。例如,解題時間較長的數學,如果學習1個小時以上,背誦科目可以安排在30分鐘內,盡量不要太久。大腦專注力有限 平均使用才有效而且,好幾個科目輪流念,反而不會覺得厭煩,也能減輕疲勞感,因為大腦的注意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無法1次持續太久,此外,學習國文或英文後再學數學,或者在社會科部分先學歷史再學習地理,像這樣運用大腦不同領域安排科目,也很有效果,因為右腦和左腦平均使用時,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本文摘自/用愛翻轉逆境:工人老爸自學向上,將輟學兒子推向頂尖名校/大好書屋)) 

10年定律:高IQ不再是成功捷徑

10年定律:高IQ不再是成功捷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發現,IQ和成功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密切,如同前面提過的特曼教授的調查研究,芝加哥大學布魯姆教授針,對120個在各領域表現傑出者的研究,結論是每一位傑出者都經過10年到15年的努力,才到達職業、事業生涯的最高峰,這或許可以量化為「十年定律」或者「一萬小時定律」。披頭四 10年定律最佳代言所謂「十年定律」或者「一萬小時定律」就是成功來自10年或者10,000小時以上專注用心的練習,專注、用心的練習包括嚴師指導、關注和嚴謹的自律、自省的練習,用1天平均2小時專注用心地練習來算,10,000小時就是10~15年了。搖滾樂歷史上最成功的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就是10,000小時定律的好例子,1957年,16歲的約翰藍儂(John Lennon)和朋友在英國利物浦組成樂團,15歲的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14歲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先後加入,3個人都是吉他手,鼓手卻不固定,一直到1962年林哥史達(Ringo Starr)加入為鼓手。披頭四旋風 流傳半世紀從1957年開始,2、3年下來,披頭四不過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小夥子組成的搖滾樂團而已,但是從1962年開始出唱片,在歐洲巡迴演出,1964年到美國演出,轟動全球並引起「披頭四旋風」,擁有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歌,如〈我要握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蜜雪兒〉(Michelle)、〈嗨,裘〉(Hey Jude)、〈昨日〉(Yesterday)。半世紀以來,披頭四對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常龐大。我要強調的是最開始時披頭四得到一個機會,1960年8月,他們得到一紙在德國漢堡夜總會演出的合約,其實,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機會,漢堡也算不上搖滾樂重鎮,賺的錢也不多,夜總會裡的環境和氣氛也不怎麼樣,聽眾也不懂得欣賞他們。1年半努力 演出1,200小時但是,他們在那裡1星期7天,每天5小時不停地演出,從1960年8月到1962年底,一共去了漢堡5次,第1次演出了106天,每天5小時以上,第2次92天,第3次48天,一共演出了172個小時,第4、第5次加起來有92小時的演出,他們在1年半之內一共演出了270天,1,200小時,1,200小時有多久?一個普通樂團從組成到解散也不一定會演出1,200小時,那就是不斷努力、不斷磨練。(本文摘自/公民課該學的事: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時報出版)

驚!天婦羅來自葡萄牙?

驚!天婦羅來自葡萄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天婦羅油炸的真諦在於提升食物的鮮味和甘甜,而這也是天婦羅的特色,資訊傳播快速的時代,飲食文化在各地產生變化,不只麥當勞成為全球化的象徵和飲食,泰國菜、義大利披薩和中式餐飲也在世界各國流行。飲食交流 500年前就開始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只發生在現代,500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就為日本帶來不少的西方食物,研究發現,新的農作物,例如玉米、馬鈴薯、南瓜、辣椒和番茄都在此一時期傳入日本,也包括新式的食物,例如麵包、餅乾、蜂蜜蛋糕、天麩羅等。日語「天」,漢字寫成「天麩羅」,相傳是山東京傳所取的名字,「天」乃「天竺」,有外來食物的意思,「麩」是裹上小麥粉的麵衣,「羅」則有薄薄一層的意思,中文翻譯成天婦羅,是江戶時代的4大食之一,一般庶民都享用得起,從天婦羅可以看到文化交流,以及日本人如何轉化中國、葡萄牙所傳入的飲食文化。德川家康死於天婦羅?根據家康寵幸的「黑衣國師」崇傳所寫《本光國師日記》,記載退隱的家康與側近(親近的臣下)和隨侍到田中村獵鷹,發病之後回到駿府,沒有提到家康吃了什麼,但是《元和年錄》中卻記載家康在駿府郊外吃了胡麻油炸鯛魚,不久之後即發病,學者認為家康患有胃癌,消化與吸收能力本來就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吃炸的食物,才讓病情加劇。缺冷凍系統 醃肉炸魚保存有飲食史家走訪葡萄牙海邊的城鎮,發現一種食物「fritter」,將魚類裹上麵衣油炸,在當地餐廳和路邊小販都可以看到,再加上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因為缺乏冷凍的保存方式,通常都會把肉醃好,或者將魚炸過之後加以保存,綜合以上原因,研究者認為天婦羅可能從葡萄牙傳來。(本文摘自/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時報出版)

揭密:最佳食品配方

揭密:最佳食品配方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經驗法則很適合應用在食品的生產製造上,無論你是自行製造或委託代工廠執行。舉例來說,假設現在要製造某樣具有3種口味的產品,每種口味分別算1個新的批量。每一次製程結束之後,就必須清理機臺,這個工作非常耗時,而時間就是金錢,因此,如果你打算每個品項只製造100件,單位成本通常就會變得過高。獨特口味 小規模驗證概念在自家廚房少量製作的美味食物,一旦大量製作之後,味道可能會整個改變,根據食品的精緻程度及食品科學技術,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你研發大規模生產用的配方:•食譜研發個人工作室對於製作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以及原物料之間如何交互作用,有其專業的知識和技術。上網搜尋「烹飪顧問」和「食品科學」這類的詞彙,就可以找到許多食譜配方的顧問,例如瑞秋‧柴姆瑟(同時有食品科學與烹飪藝術方面的專長)。你也可以參加各大學設立的創業者計畫、食品專家研究組織,或是尋求烹飪書籍的作者和廚師,以及食品開發公司離職員工的協助。• 許多代工廠提供產品研發或諮詢服務,通常以鐘點計費,有些代工廠會將大批量配方的測試費包含在整體製造費用當中,有些則另外收取測試費。•大型產品研發公司,例如「CCD創新」(CCD Innovation)、「馬特森」(Mattson)和「ABC研究實驗室」(ABC Research Laboratories),比較適合資金充足的創業者。•自行研發:實驗各種配方,鑽研彼此間的差異,改造獨特口味,想出你的小規模概念驗證。分析每個步驟並分毫不差地測量配方當中的各個成分。多下點功夫,想辦法刪除各種可變動的生產成本,例如在杯子蛋糕上手灑配料的動作,像這樣在每個製程會出現的人工成本經累計之後,會變成一筆不算小的支出。仿照實際設備、批量處理原料處理較大的批量時,盡可能仿照實際的設備和批量來處理,有可能成品會與你想像的相去甚遠,特別是那種過程中需要加熱和分階段進行的製程,假如製作的是乾燥的辛香料、餅乾預拌粉和綜合點心預拌粉這類食品,按比例調高批量相對而言就容易得多,因為其中不會牽涉到任何化學作用。 (本文摘自/現在就當美食創客!75位食品達人教你從無到有的實戰創業密技/寶鼎出版)

對抗潛意識 我思故我在

對抗潛意識 我思故我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神祕之戲劇是在如火山口的深處,我的內在深處是一座火山,噴出無形狀與無差異的熔岩,我的內在誕生出混亂的孩子,來自原始之母,進入火山的都會變成混亂,然後融化,他所形成的將會溶解,與混亂的孩子重新混合,那孩子有黑暗的力量,統治與挑逗,強迫與誘惑,神聖與邪惡,這些力量從各方面超過我的確定與限制,透過在我之中發展出有關它們的存在與特質,讓我與各型態、各種距離的存在與事物聯繫。原始起源 我是世界的一部分因為我墜入了混亂的源頭,最原始的開端,與原始起源融合讓我精鍊出新生,同時是過去與未來,我先到我內在的原始起源,但因為我是世界的物質與構成的一部分,所以我也進入了世界的原始起源。我當然以已確實形成的個體參與了生命,但只有透過我成形而確定的意識,因而是在成形而確定的整個世界的一部份之中,而不是現在所給予我的未成形與不確定的片面世界之中,不過這只是給予我的深處,不是我那意識已經成形確定的表面。愉悅是摧毀的力量 沒有定義我的深處力量是先決與愉悅,先決或先思是普羅米修斯不帶成見地把混亂變成形態(form)與定義,挖掘渠道,把客體放在愉悅之前,先思(Forethinking)也是在思考之前,但愉悅是慾求與摧毀形態的力量,它自己沒有形態與定義,它喜愛它抓得住的形態,摧毀抓不住的形態。先思是視力,但愉悅是盲目,它無法預見,但碰觸到什麼就會慾求,先思本身沒有力量,因此不會活動,但愉悅是力量,因此會活動,先思需要愉悅才能成形,愉悅需要先思才能成形。愉悅不被干涉 終點是死寂如果愉悅沒有形態,它就會溶解成無數無力的碎片,迷失在無止盡中,如果形態無法包含與壓縮愉悅,就無法到達更高處,因為它總是像水一樣從高往低流,所有的愉悅如果不被干涉,都會流入大海深處,終點是死寂又無盡的空間。(本文摘自/紅書:讀者版/心靈工坊)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影響力強大的營養學、生活資訊和醫療系統的標準醫療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在廣大的醫療系統中,遍尋不著科學證據支持營養學的影子,我的醫學訓練讓我理解到這一點,但在情感上,我一直沒能真正體會到醫療體系中這個不完整的部分──直到這件事發生在我眼前!在我剛開始受訓的某一天,我遇見一位病人,教給我寶貴的一課。糖尿病晚期 流失很多蛋白質就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住院醫師不經意地看到我,要求我去看一位糖尿病女性患者,他把我拉到一旁,說這位女士已到了患病晚期階段,她從尿液中流失很多蛋白質,過去一年裡做過雙側膝下截肢手術,住院醫師告訴我:「她來日不多了。」我走進病房,看見電動輪椅上一位中年女性,幾乎占去了無菌檢驗室(空間本就很有限)的大部分空間。我坐下後開始詢問她的病史:「何時做的手術?」「最近發生過任何問題嗎?」「今天就診有沒有任何想描述的症狀?」都是些例行性的問題,我對於那個初次互動的最後記憶,就是她身體上那些完完全全無可挽回的傷害。無法走路、購物、自我清潔她再也無法走路,再也無法像我一樣輕鬆地面對這世界,購物、外出、工作、做菜、洗澡、自我清潔等等,對她來說肯定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問她好不好似乎空洞又老套,了解她的狀況卻還要明知故問,實在太可笑了!我走出檢驗室,和督導住院醫師簡短地聊了一下,說那位病患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她失去雙腿後不斷遭遇到困難,我又跟那位住院醫師走回檢驗室,看著他做一些精細、技巧性的病歷和身體檢查,接著我們更深入探討那位女士術後的情緒狀態:她在家裡過得如何?她對自己的生活應付得來嗎?她的心境如何?情緒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改善現狀 不被現實擊垮我站在那兒聽那位病患述說她的苦日子,但她也表示正在尋求改善現狀的方法,她並未被現實擊垮,是個不輕言放棄的女性,她曾參加過為身障人士辦理的職業訓練計畫──重點並不在於錢,而在於她能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她要證明自己是有貢獻的,一定能對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本文摘自/救命飲食人體重建手冊/柿子文化)

想要超越 不生氣要爭氣

想要超越 不生氣要爭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屏東東港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小鎮的居民多以捕魚或務農為生。父母是小生意人,在我上小學前,父母在市場邊擺攤過日子,經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在街上開1家小電器行,記憶中母親永遠是全家第1個起床、最後一個上床的人,她和父親每天工作15、6個小時。有錢賺不怕苦 賺錢不怕腳酸當我稍微長大懂事時,曾問父母,這樣無日夜的工作,不累嗎?他們用一句臺語諺語告訴我:「有錢賺不怕甘苦、賺錢不怕腳會酸……」,這些話是我對生意人最初的印象,雖然只是一間小店,記憶中父親每天仔細的記帳作帳,毫不馬虎,所有收支的費用,每1條帳目清清楚楚,耳濡目染,我承襲了父親的成本觀念。殺價不是排斥 只是怕吃虧身為長子,從小上學後,一有空就幫忙父母看店做生意,碰到顧客買東西殺價,總是不好意思,那時問父親:「為什麼每個顧客嫌我們東西賣的貴?何不把價錢訂低一點、賣便宜一點?」父親摸我的頭說:「憨囝仔,客人買東西殺價是正常的,因為買東西的人總是怕吃虧、怕被騙、怕買貴,不嫌1、2句不安心。」有了小時候和顧客交手經驗,在踏入社會到美商臺灣必治妥公司當業務代表,甚至後來創業,碰到客戶對我的產品或價格挑三撿四、努力找缺點時,我一點也不生氣,還會耐著性子站在對方立場,慢慢地解釋到對方可以接受為止,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排斥我或是我的商品,而是深怕吃虧。激將法 刺激向上向善父母親總是從早到晚忙著做生意,很少有多餘時間管教子女,這讓我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不管是在生活上或是課業上,以不讓父母操心為原則,而且看著父母努力打拚,改善家中經濟,得以從腳踏車代步換成騎摩托車,激勵我要努力讀書,希望將來能開汽車。我的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教養孩子的方式從頭到尾只會用「激將法」,所以不管我表現得多麼好,他們常常能找到親戚、朋友、鄰居中的某某某比我棒、比我行,來刺激我向上向善。(本文摘自/迎變:李成家正向成功思維與創業智慧分享 輯一 爭氣/大家健康雜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