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孕期體重 每月增1公斤最佳

孕期體重 每月增1公斤最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懷孕時怎麼吃,才會媽媽健康胎兒壯,是所有準媽媽最關心的事,其實也沒那麼難,簡單說就是:不愛吃的東西不要吃,很想吃的東西吃一點也無妨。心情好對胎教也有好處雖然是媽媽挺著大肚子,但肚子裡的寶寶可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所以有些時候不妨也聽聽長輩、老公的意見,不要太鐵齒,我在門診時,偶爾還要客串調解委員,協調孕媽和長輩、老公之間的不同意見,其實大家都想要平安度過懷胎10月,生下健康寶寶,有時各讓一步,皆大歡喜,心情好,對胎教也有好處,不是嗎?孕期體重要控制在10到12公斤之間懷孕到底該胖多少?這件事其實也隨時代而有不同看法,過去生下巨嬰好像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從現代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孕期胖太多真的不是好事,產後很難恢復身材還算小事,更糟的是可能引起許多後遺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超重的寶寶也可能會有青春期肥胖、且成年後罹患糖尿病的比例也會增加。所以現在婦產科醫師對於孕婦的體重控制是愈來愈嚴格了,現在的標準是希望懷孕時增加的體重要控制在10到12公斤之間,日本更嚴格,要求產婦體重增加要控制在10公斤之內。1個月平均增加1公斤最理想懷孕10月增重10到12公斤,大概就是1個月平均1公斤,若從孕期來分,一般會希望前3個月增加2公斤,中期3個月增加3到4公斤,後期則是增加4到5公斤,這是最標準的狀況,至於該如何做才能符合孕期體重的標準呢?大家可以仔細聽聽以柔的經驗,因為連續2胎以柔都只增加9公斤,堪稱是婦產科醫師眼中的模範準媽媽。這樣吃,很OK!1)優質蛋白要多吃/豆類製品、牛奶都是補充蛋白質最簡單方便的食材,喝豆漿也很好。肉類,魚類富含胺基酸,也是蛋白質主要來源,魚類還是選小型魚為主;肉類則是像牛肉、羊肉等紅肉類,鐵質也很豐富。2)食材要新鮮/食物只要離開生長環境,就會氧化和代謝,所以食材是愈新鮮愈好,有些採摘後馬上急速冷凍處理的食材,可暫停氧化和代謝,也可保鮮。任何食材要選當季盛產最理想。3) 食材要看得見/食品安全是現在很熱門的話題,吃東西也要眼見為憑,看不到食材與製作過程的加工食品,不知道裡面加了什麼,最好少吃。4) 食物選擇要多樣/蔬菜水果要新鮮外,種類和顏色也要愈多樣愈好,多元就是飲食均衡的重點。5) 烹調要簡單清淡/調味要清淡,不要太鹹,烹調還是以蒸、煮、燙和輕炒為主,保留食物的原味。以懷孕只胖9公斤為努力目標其實孕期體重控制,我也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是好不容易、甚至不惜動手術才把體重減下來,對於孕婦忍不住嘴饞,我很能理解,但還是要道德勸說,請大家學習以柔的精神,以懷孕只胖9公斤為努力目標吧!(本文摘自/瘦瘦養好胎/聲活工坊出版)

父每日吸菸20根 子罹癌率增42%

父每日吸菸20根 子罹癌率增42%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就如同大多數藥物,孕婦吸菸(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尼古丁)會透過血液將尼古丁傳送給胎兒,有吸菸習慣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尿液中的可替寧濃度幾乎與主動吸菸者一樣高,這些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後,體內的尼古丁濃度下降,尼古丁戒斷症狀也會隨之出現。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孕婦吸菸也會把氰化物與一氧化碳傳給肚子裡的寶寶,這2種化合物對發育中的胎兒非常不好,請記住,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身體組織所含的氧氣會因此大量減少,此外,尼古丁會使輸送血液給胎兒的血管收縮,進一步限制氧氣的供應。有吸菸習慣的母親所生下的嬰兒,體型比不吸菸的母親生下的嬰兒更小、更輕,頭圍也比較小,此外,懷孕期間吸菸也可能對嬰兒的大腦與心智功能產生長期(甚至永久)的影響,就跟喝酒一樣,一些研究已發現,懷孕期吸菸與孩子童年時期的語言、數學能力低落及過動症有關。懷孕抽菸 孩子染菸癮可能性增母親在懷孕期吸菸,生下的孩子成年後對尼古丁上癮的可能性也較高,有趣的是,孩子嘗試吸菸的可能性,並不受母親懷孕是否吸菸影響,但如果母親在懷孕時吸菸,孩子吸菸後染上菸癮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增加,這項發現暗示了影響個體嘗試吸菸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但是上癮的傾向與生物學特性的關聯可能較為密切。嬰兒出生之後,大腦仍需經歷相當的發育,因此也應該避免讓嬰兒及幼童接觸二手菸,研究顯示,母親若有吸菸習慣,嬰兒出現猝死症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可能是環境中的香菸煙霧所致,也可能是寶寶在出生前就因母體吸菸而遭受傷害,或者是懷孕期與產後接觸香菸的雙重因素。父親有吸菸習慣的孩子易罹癌研究也指出,父親有吸菸習慣的孩子,比父親不吸菸的孩子更容易罹患兒童癌症,牛津兒童癌症研究中心針對3000多個父母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是,父親每天吸菸超過20根,孩子罹患癌症的風險會增加42%,父親每天吸10~20根,風險增加31%,父親每天吸菸少於10根,風險則增加3%。(本文摘自/藥物讓人上癮/大家出版)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達菲建議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在螢幕前所觀看的內容表示好奇心、感興趣,去了解內容,以及裡面所播出的是否流行於孩子之間,而不要武斷地批評和說教,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對此有什麼看法,達菲說:「青少年喜歡當專家或老師,這會培養他們的競爭力,應對他們正投注的事物表達興趣,而別去說教。」釋出善意 建立起孩子的信心更甚於其他世代,當今的孩子們不是離開家庭,就是在家裡從事一些孤立的活動,藉由限制他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並且當他們在家時,也和他們聊聊所投入的活動(別做過頭了)──你可以在此同時釋出善意,並建立起孩子的信心。當然,在為孩子訂下使用螢幕時間限制的規則前,先檢視自己拿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黑莓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吧,帕姆最近看到一位父親噗通一聲坐在沙發上陪他的孩子,而他自己那天已經在電視機前待上4個小時了,她心想:終於可以有個很棒的親子時間了,沒想到這位父親拿出平板電腦繼續工作,遺憾的是,只是親近孩子,並不等同真正的關心。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或許可來個親子間的約定:在牆上釘一張圖表,在欄框上寫下你和孩子的名字,來記錄彼此待在螢幕前的時間,也藉此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此外,或許可以在家門口放一個箱子,每天限制大家必須將電子產品擱在那兒幾小時不用,至少在晚餐時間不要拿出來使用。有一位學校圖書館員成立了一個男孩圖書俱樂部,他很好奇、也同時注意到大部分加入俱樂部的男孩們,都來自社區內一個家族。他問這些父母們:為何這裡每個孩子都如此熱愛閱讀?他們回答說:「我們都嚴格地限制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1) 一般來說,建議每天讓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除非在你同意的特殊狀況下,讓孩子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這個訊息可以讓他們知道,在家裡,閱讀時間比在螢幕前的時間來得重要。2) 小學生不准在房間裡上網和看電視,這對大腦的影響和發展是不利的,科技只會剝奪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3) 嚴格遵守電影和電玩的年齡限制規定,在電腦上設定密碼保護、將電視機上鎖,或使用任何方法讓孩子們遵守你的規定。4) 可能的話,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聽音樂,並留意歌詞的內容,當你們碰到反感的題材時,問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別對孩子說教,詢問他是否想聽聽你的意見。5) 關掉電視機,而且晚餐時間不准使用行動電話,研究證實,晚餐時間會與父母親聊天的孩子,在校成績比較優異。(本文摘自/閱讀,逆轉男孩學習力/大好書屋出版)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謝天渝教授是台灣口腔癌的專家,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暨亞太卓越口腔醫學與發展中心主任。他曾發表多篇與嚼食檳榔和口腔癌有關的研究論文。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謝天渝教授表示,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嚼檳榔盛行的台灣,最近我們檢定口咽癌的時間趨勢,利用年齡—時間—世代分析方法(age-period-cohort analysis)來瞭解年齡、時間、世代效益對口腔癌及咽癌的影響。結果發現就時間效應而言,口腔癌發生率增加的速度較咽癌快,特別在年輕族群中,口腔癌和咽癌發生率的差距尤其明顯,另外,比較口咽癌歷年發生率和菸、酒、檳榔歷年消費量之趨勢,發現口咽癌──尤其是口腔癌──發生率之增加趨勢,和酒及檳榔消費量上升趨勢有平行關係存在。口腔癌82.7%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我們也曾分析703位被高醫診斷為口腔癌的病人,發現82.7%的病人有嚼檳榔習慣,當檳榔、菸、酒3種習慣都有時,得病年齡約為48歲,只有檳榔加菸,或檳榔加酒,或僅嚼檳榔得病年齡約為50歲。而沒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時則約60歲,換句話說,只要有嚼檳榔習慣,就可能讓你提前10年得口腔癌,此外,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病人的死亡相對危險率,比無此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者高出5倍左右。長期又大量吃 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我們分析口腔癌和檳榔種類、數量、嚼食時間之相關性後,發現得口腔癌者皆有嚼檳榔20年以上,每天吃超過30顆之經驗,僅嚼荖花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約占28%,而僅嚼荖葉檳榔為24%,荖花、荖葉混著吃為48%,顯示不管吃哪一種檳榔,只要是長期又大量,就是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因嚼檳榔而得口腔癌的病人,血中腫瘤壞死因子(TNF –α)的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而同樣得口腔癌但不嚼檳榔者,這種因數則高出正常人或高出因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甚多,表示其功能正常,此外,正常人的免疫細胞如果加上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素時,腫瘤壞死因子及一些免疫促進激素皆下降,由此可知,檳榔成分的確會使免疫力下降。檳榔塊使免疫力下降我們也曾作過檳榔及其添加物致突變性之研究,發現到檳榔塊(檳榔加紅灰加荖花)的致突變性最強、其次是荖花、再次是純檳榔,這表示檳榔本身即使不加任何添加物,也仍然有致突變性,從這些研究可知,檳榔塊成分不但有致癌及促癌作用,更會使免疫力下降,長期大量嚼檳榔者即使無任何病狀,體內的免疫力都受影響。(本文摘自/健康,從齒開始/大於創意出版)

每天快走30分鐘 有效降低血壓

每天快走30分鐘 有效降低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非藥物療法中,最強大的就是運動。規律運動,可以顯著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不過毋須擔心,運動並不等於要進健身房,只要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比如每天快走三十至四十五分鐘,一週好幾次。運動後 血壓降低可維持好幾個小時綜合其他十三項的研究結果,發現規律的有氧運動可平均降低收縮壓11.3毫米汞柱,以及舒張壓7.5毫米汞柱。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畢竟運動會使心臟跳動更快、更辛苦,一定會使血壓不降反升!這倒也沒錯:運動時,收縮壓的確會上升,舒張壓則沒有,然而一旦運動結束後,血壓往往降得比以前低,並可能維持好幾個小時。有項關於運動對中度高血壓男性的短期研究,發現運動後,血壓持續下降八至十二小時,而且有運動那天的血壓,比不運動時的血壓還低。規律運動 降低三酸甘油酯、血糖如果發明一種藥丸,可顯著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並能有效對抗骨質疏鬆和第Ⅱ型糖尿病、減肥、緩和憂鬱症,讓人看起來更加動人,減少死亡機率,你會要嗎?當然會!不幸的是,我沒有這樣的藥丸,但只要透過規律運動,你仍然可以獲得以上這些效果。規律運動還可以:‧降低血壓:顯著降低高血壓的罹患風險。‧減少LDL(壞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兩者偏高會導致動脈堵塞,易造成冠心症、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運動和久坐不動相比,總膽固醇可望降低24%,LDL則降低10%。‧提高HDL(好膽固醇): HDL攜帶膽固醇遠離動脈壁,運動可以提高HDL水平平均6%。‧降低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濃度太高,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降低血糖:血糖過高(糖尿病)會損害重要器官,包括腎臟、心臟、血管和眼睛。運動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身體有效率地利用葡萄糖。‧改善內皮功能:當血管內皮有問題,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運動有助於血管生成一氧化氮,使血管更有彈性地收縮放鬆,改善血流並降血壓。‧減少血栓形成:經常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小板形成危險的血栓,避免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消耗熱量,減少體脂,有助控制體重:肥胖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容易引發高血壓。‧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量:運動有助於心肌本身。‧有助壓力管理:運動有助於釋放壓力荷爾蒙,緩解緊張、減輕焦慮和憂鬱,那些都會提高血壓,並增加心臟額外負擔。 (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別互相比較 自信才是成功秘訣

別互相比較 自信才是成功秘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前公司有個同事很喜歡看戰爭片,連作夢都和戰爭有關,據他表示,他前世出生於軍人家庭,由於在戰亂中長大,所以從小就知道隨時會因為戰爭而犧牲性命,也許是受到前世記憶的影響,他此世經常夢到和戰爭有關的場景,或自己被敵人追逐的畫面,而且很喜歡看戰爭片,藉以滿足內心騁馳沙場的慾望。自信來自內心 不需要靠比較自我肯定現實中,他經常判斷對方是敵人或朋友,也喜歡拿自己和對方比較,想要跟人一爭長短的企圖心很強烈,他常喃喃自語:「這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依我的專業能力,我一定做得比他更好。」如果做同樣的事而別人待遇比他高,他就認為公司虧欠他,不懂得愛惜像他這種人才,比來比去,他樂此不彼,看在別人眼裡卻感到相當厭煩。自信來自於內心,不需要靠比較來自我肯定,只要自己有實力、肯打拼,還怕會輸給別人嗎?最糟糕的是一無是處,又不肯努力,再怎麼比也比不過人家,有個小孩發現一顆老鷹蛋,一時興起,將這顆蛋放在母雞的窩裡,看能不能孵出小鷹,如同小孩的期望,那顆蛋孵出了一隻小鷹,牠跟同窩的小雞一起長大,以為自己也是隻小雞。在自信的高度 可以自由飛翔每當牠看見老鷹的身影時,總是喃喃自語:「我若是能像老鷹那樣,自由地翱翔在天上,不知該有多好。」一旁的小雞聽到了,提醒說:「別傻了,你只不過是隻雞,不可能高飛的。」小鷹想想也對,於是回過頭和其他小雞追逐主人撒下的穀粒,後來,一位訓練師看見小鷹,將小鷹帶到屋頂上,認為由高處將小鷹擲下,牠自然會展翅高飛,不料,小鷹只輕拍了幾下翅膀,便落到雞群當中,和小雞們四處找尋食物。訓練師仍不死心,再次帶著小鷹爬上最高的樹,擲出小鷹,小鷹害怕之餘,本能地展開翅膀,飛了一段距離,又立刻飛了下來,加入雞群中爭食,再也不肯飛了,最後訓練師將小鷹帶上懸崖,當訓練師的手一放開,小鷹展開寬闊的羽翼,終於實現了牠的夢想,在天際自由翱翔。懷著必勝的信念 願望是可以實現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只要懷著必勝的信念,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願望是可以實現的,只知道等待別人的幫助,永遠也不會有成功的一天,該比較時才比較,不該比較時就別比較,如果不想每天活得辛苦,給自己太多壓力,請別做無謂的比較。(本文摘自/你有什麼好煩的?/哈林文化出版) 

社交笨拙?你可能有高智商!

社交笨拙?你可能有高智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閉症兒童自言自語、孤立在自己的世界裡,早期對於這種行為症狀有很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與成人精神分裂症很像,到了1980年之後,觀念有了改變,醫界發現發病年齡及病程型態也不同,確定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病是2個獨立的診斷,遂將自閉症歸類到「心理發展障礙」。能力出現緩慢或異常 為心理發展障礙當應該發展的能力出現緩慢或異常現象時,就稱之為「心理發展障礙」,例如出生時,我們就有健康的舌頭和雙腳,但是運用舌頭說話、運用雙腳走路的能力,必須等到大約1歲才開始發展出來,如果到了該說話和走路的時候,卻無法做到,出現了遲緩,這就是心理發展障礙。自閉症兒童則是屬於多重障礙造成心理功能發展障礙的原因,與父母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及養育方式都沒有關係,目前推測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性成熟有關,也就是屬於腦部的疾病,心理發展障礙症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是語言發展遲緩,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基本上都沒問題,唯獨語言能力發展有缺陷,而自閉症兒童則是屬於多重障礙,他們往往同時有語言發展障礙、情緒控制不好、人際關係欠佳等問題,又稱為「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兒童雖然具有多重障礙,卻也可能具有某項特殊天賦,早在18世紀末,就有報告指出,有些孩子呈現精神衰弱的症狀,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無法獨立生活,但數理及記憶能力卻超乎常人之上,遂將這些孩子稱之為「智障天才」。自閉症患者中 約10%擁有高智商已有研究證實,智能障礙與自閉症不同,儘管有自閉症合併智能障礙的個案,但臨床發現更多的自閉症患者智力其實是沒問題的,曾有研究推估,在自閉症患者之中,僅有約10%擁有高智商或特殊能力,也就是說,並非所有自閉症患者都是智能障礙,但也不是個個天才,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擁有的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就像在人群之中,大家的智商有高有低,都算是正常的範圍。有不錯的智能 卻笨拙於社交技巧在美國矽谷,據說有不少電腦工程師或其小孩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他們的共同症狀是擁有不錯的智能,卻笨拙於社交技巧,在台灣也有不少高智商兒童擁有亞斯伯格症的特徵,這些孩子從小就很會唸書,甚至擁有某項優於常人的特殊專長,但人際關係卻怪怪的,走在路上不太愛理人,鮮少與人打交道,生活能力稍嫌笨拙,有一點高功能自閉症的傾向。自閉症並不僅侷限在某些領域或行業裡,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不同經濟階級裡,罹患自閉症的人數皆有增加趨勢,醫學界關於自閉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展開,希望不久後的未來,我們對自閉症的世界,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摘自/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心靈工坊出版)

父母有酒癮 男孩上癮風險30%

父母有酒癮 男孩上癮風險3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任何人都可能依賴酒精,持續暴露在酒精下會改變大腦,產生酒精依賴性。每個人產生酒精依賴性及成癮的風險雖然不一,但是只要腦部長時間暴露在足量酒精下,身體都會產生酒精依賴。每天喝酒超過3到4杯 成癮機會增暫時撇開已知的酒精依賴危險因子不談,從數據上來看,一個人每天喝酒超過3到4杯,成癮的機會通常便會顯著增加,對女性來說,導致成癮的量大約是每天3杯,另一個一致的發現是,酒精成癮的人往往表示,他們喝酒是為了減輕情緒上或社交上的困擾。換句話說,如果有人想藉由喝酒來自我療癒,以逃避情緒或社交方面的問題,就特別容易染上酒癮,但是,借酒澆愁並不能解釋所有的酒精成癮,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選擇喝這麼多酒而導致上癮?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酒精依賴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酒精依賴,證據主要來自雙胞胎研究,這些雙胞胎的家長染有酒癮,但一出生就被沒有酒癮的養父母收養,這類研究讓研究人員得以釐清酒癮的先天與後天成因。清楚的是,酗酒有一部分來自遺傳,但單憑遺傳並不足以發展成酗酒,這些研究到目前為止的實際價值,是在容易產生酒精依賴的個體及家族身上找到共同的性狀或標記,這有助於辨認可能染上酒癮的個體,如果某人知道自己罹患這種病症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就可以對喝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家族有酗酒病史 風險幾乎增加1倍酒精成癮顯然就像糖尿病一樣,會在家族內流傳,家族沒有酗酒史的男性,發生酗酒問題的風險大約是10%,女性約為5%,然而,如果家族有酗酒問題的病史,風險幾乎增加1倍,例如,假設有個女性的一等親(子女、兄弟姊妹或父母)有酒癮,那麼她染上酒癮的風險將從5%上升到10%,以男性來說,若一等親有酒癮問題,他的風險就從10%提高到20%。父母有酒癮 孩子染上酒癮的風險也增加因此,男性及女性的風險都增加1倍,如果一等親、二等親(如叔伯、阿姨、姑姑、祖父母)及三等親(如表親、曾祖父母等)中的兩方有人酒精成癮,男性染上酒癮的風險便上升至30%,女性則上升至15%,因此,父母有酒癮,孩子染上酒癮的風險也增加,而男孩的風險又比女孩高。許多研究顯示,在酗酒問題嚴重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未來依賴酒精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男性特有的風險,雖然男女都可能因遺傳導致酗酒,但男性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似乎特別強烈,若一方的父親有酒癮而另一方則無,結果發現,父親有酒癮的人,受酒精傷害的程度通常小於父親沒有酒癮的人。(本文摘自/藥物讓人上癮/大家出版社)

唾液抗老?護牙10點須知

唾液抗老?護牙10點須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牙齦的保健首重清潔,務必要將齒縫間的食物殘留清除乾淨,使用器材以灌溉器和小毛刷最佳,前者使用水壓沖洗牙縫,後者因刷毛細小可前後刷洗齒縫,藉此減低病菌數量及其分泌的毒素,以保護牙齦,另外,建議使用鹽水刷牙漱口,對此,《禮記》中有「雞初嗚,鹹盥漱」的記載,顯示出老祖宗的智慧。有效又便宜自製牙膏 小蘇打粉加粗鹽保羅‧ 季斯(Paul Keys)牙醫師在1960年發現變種鏈球桿菌是蛀牙的致因,以及鹽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此菌,因此最有效又便宜的自製牙膏是小蘇打粉加粗鹽,紐約州的維克多‧蔡恩(Victor Zeine)牙醫師,提供以下方法來保護牙齦、預防牙周病:1) 注意飲食,避免食用糖和油脂,且多吃鹼性食物。2) 服用維生素、礦物質和草藥來增強免疫力。3) 維持良好的刷牙、漱口習慣。4) 每3或4個月檢查牙齒。5) 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6) 以乾淨手指按摩牙齦。7) 吃排毒餐排毒。8) 避免壓力。9) 多服用鈣和維生素C,保持牙齦健康。10) 閱讀有關順勢、芳香、花精療法的書籍,找尋有助健康的知識。「氣」的具體表示方式是唾液在我涉獵許多國外書籍後,更深切覺得中國文化中的醫療寶藏博大精深。在牙科方面,單單唾液一項就非任何西方醫學可以媲美,為何唾液那麼重要呢?中醫有三寶:精、氣、神,氣是抽象的概念或物質,它的具體表示方式是唾液。氣越足,唾液越豐足,另外中醫認為唾液是「陰津」,若存得一分陰津,則存得一分生命,而且有「舌如風乾荔枝死」的說法,即是舌乾無唾液,乾燥如風乾的荔枝一樣,生命枯槁矣!唾液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身體髮膚所以養生法一定有涉「甘津」一項,氣功修練者往往發現氣逐漸暢通後,口出津液,古代道家了解此生命要訣,故刻意栽培唾液,使之源源流出,再嚥下「存津液」,他們認為唾液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身體髮膚、打通血脈以氣養神,用現今科學觀念來闡釋,唾液有增強消化功能、抗老化的作用。唾液還具有唾液激素、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多種酵素、多種維生素,以及有止血和收縮血管功能的物質,除了幫助消化與殺菌外,醫學還發現唾液中含有腮腺激素,具有強化肌肉、血管的作用與解毒防癌的功效,前者能增加血管壁的彈性與保護骨骼、牙齒和結締組織,後者能破壞致癌物的毒性,另有一說是,滿嘴汞齊、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的口水可能很毒,所以,讀者應有整治牙齒口腔的好觀念,讓口水不再「毒」。(本文摘自/健康,從齒開始/大於創意出版) 

成功減醣第一步:豆腐當主食

成功減醣第一步:豆腐當主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人長年的飲食習慣中,少不了主食,只要一餐沒吃米飯,心裡就會覺得不踏實,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請務必嘗試以「豆腐」代替「米飯」,只要用「白色的食物」代替米飯,心裡就會踏實許多,豆腐含有優良的蛋白質與脂質,也有豐富的鈣質和維他命E,可以直接食用,若再多用點巧思,便能完全代替主食,達到減醣功效的第一步,就是將白飯換成涼拌豆腐或湯豆腐。可以擠乾板豆腐的水分後再料理此外,豆腐的口味清淡,適合做成各式料理,甚至能將豆腐做成炒飯,想以豆腐代替白飯或披薩的麵皮時,可以先擠乾板豆腐的水分後再料理,「豆腐炒飯」的做法是先將豆腐擠乾、捏碎後,與絞肉和蔬菜一同拌炒即可,若欲使口感更加清爽,可以把豆腐瀝乾後,先用平底鍋炒一下,使用薄鹽醬油調味,更能增添香氣。凍豆腐磨成粉狀 可代替麵包粉若要提升飽足感,建議選擇「豆腐豬排」,將瀝乾的豆腐捏碎後盛入碗中,再搭配現炸的豬排一起食用,由於炸豬排的麵衣含有大量醣類,要特別留意食用量,如果在家自製炸豬排,我建議用擦菜板將凍豆腐磨成粉狀,代替麵包粉,就能減少醣類的攝取量。豆腐搭配起士和納豆 可帶來飽足感豆腐也很適用於西式料理,如「豆腐披薩」,將豆腐切成1公分厚並烤乾,接著塗上披薩醬料,再與培根、起士一起烘烤,便能嚐到酥脆的口感,此外,還可以用烤過的豆腐搭配起士和納豆,不但能帶來飽足感,納豆本身更富含營養素,即使單吃也對健康相當有助益。(本文摘自/我想跟著名醫這樣吃,半年瘦10公斤/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