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愛抖腳 竟是貧血害的!

愛抖腳 竟是貧血害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盛行率約3%到15%,大多是中年之後才發病,而且以女性居多,是男性的2倍,臨床上,病人多是因為腿部有麻脹與灼熱感,而會出現愛抖腳的不寧腿現象,進一步就醫更是發現,有很多病人是因為缺鐵性貧血所導致。 腿部不適感在休息時會更嚴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不寧腿症候群病人經常會衝動的想動一動腿部,而且會在下午或晚上時較常發生,腿部不適感在休息時會更嚴重,但是即使在清醒時也都會出現,起床走動或抬腳踢腿,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愛抖腳、腿部麻脹與灼熱感不寧腿症候群除了會有愛抖腳症狀,還有腿部麻脹與灼熱的不舒服感,有不少病人會為了解決這些不適感,竟然吃了一大堆止痛藥,結果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也有人為了要改善睡眠品質,吃了好多安眠藥,最後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不寧腿症候群。 貧血、腎功能差、糖尿病病變也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往往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去就醫,蔡睿蘋醫師指出,治療不寧腿症候群主要是使用多巴胺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也會開給助眠藥物,大約服用1週就會有反應,即可慢慢停藥,但是,由於不寧腿症候群有次發原因,可能是因為貧血造成,腎臟功能不好,或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有可能合併不寧腿症候群,就要再針對病因再做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預防流感,近期各級學校陸續安排學生校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針對校園集體接種可能產生的暈針,疾管署呼籲,校園集中接種省事又方便,提醒尚未接種流感疫苗者儘速接種。聚集性暈針 亦稱集體心因性疾病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大規模疫苗接種時,會有聚集性暈針現象,亦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放鬆心情校園集體注射時,偶有學生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建議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如果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在學校應通知醫護人員及學校老師,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開打至10月23日止,接種數已逾290萬劑,與去年同期相比多了近98萬劑,校園(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至3年級學生)已接種75萬人,目前校園接種按各縣市安排時程,持續接種中。勤洗手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疾管署呼籲,打疫苗是於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都是罹患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在流感季來臨前,趕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平時也應落實勤洗手,出現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防流感病毒侵襲。 

黃疸、皮膚癢 誤認癌症險挨刀

黃疸、皮膚癢 誤認癌症險挨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74歲男性林先生,因黃疸、皮膚癢、胃口不好,就醫尋求協助,被醫院診斷罹患胰臟癌,林先生轉至別院進一步尋求協助,經由胃腸肝膽科醫師診斷後,發現林先生並非罹患胰臟癌,而是較為罕見的「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服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免去開刀的風險。與胰臟癌症狀相近 有些會合併胰臟炎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建華主任表示,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與胰臟癌的症狀非常相近,過去若沒有接觸過此類型案例經驗的醫師,很容易就將患者視為胰臟癌病人,而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等到病理切片結果出來後,才發現病患所得並非癌症,白白挨了一刀。陳建華主任進一步說明,林先生所患的病,稱為「自體免疫性膽管炎」,正式的名稱為「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膽管炎」,此類患者,有些會合併有胰臟炎,這類疾病的診斷,需藉由「影像」、「血清」檢查,以及盡可能取得組織的「病理」檢驗,才能有較為正確的診斷。都有黃疸、腹脹、食慾不佳、體重減輕透過「影像」,則可觀察膽管附近被波及的器官,是否呈現腫脹,若是膽管炎,會造成膽管狹窄、長度較長,此部分可以與是否為膽管癌區分,另外,患有這類疾病的病人,其症狀與胰臟癌非常類似,很難區分,因為兩者主要皆有黃疸、腹脹、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等症狀,須有更進一步鑑別診斷才能區分。使用類固醇治療 根據體重給劑量若高度懷疑或是已經確診為這類型免疫性膽管炎的病人,可以使用類固醇進治療,根據患者體重給予30~40毫克的劑量,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治療中可根據病患的反應,逐步降低劑量,3個月後停藥追蹤檢查。膽管擴張、狹窄端較長 要進一步檢查「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症」是一種體質性疾病,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陳建華主任建議,如果民眾有上述症狀出現,且電腦斷層影像中,胰臟出現如香腸般的腫大,胰管卻無擴大,但合併有膽管擴張、狹窄端長度較長,以及血清中G-免疫球蛋白數值較高,要高度懷疑有這個病灶,務必進一步檢查,以免白白挨刀。

新式胸腔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失血少

新式胸腔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失血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不到40歲的女子,在1年前員工健檢胸部X光檢查,意外發現右胸壁有一肋膜腫瘤,今年8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已增大到2公分,因懷疑有惡性可能,經醫師取得個案同意後,給予新式「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個案復原良好,術後2天出院,病理切片檢驗報告,則顯示為一少見的良性肋膜纖維瘤。腫瘤增大至2公分 深入壓迫肺臟根據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位於右側胸壁內第6、7根肋骨之間,增大至2公分,深入壓迫肺臟,因而病患平常就會有胸痛症狀,且肋膜腫瘤易有癌變可能,醫師建議盡快手術切除。由於腫瘤位於胸壁,若以傳統於胸腔側面開口的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考量器械旋轉角度較大將會明顯擠壓肋骨及神經,病患於術後較容易發生慢性疼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評估後,決定以新式、相對能避免併發慢性疼痛的「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傷口僅2公分、失血量少個案手術時間不到1小時便順利切除腫瘤,傷口僅2公分、失血量少,不需住加護病房,手術當天即可進食、下床活動,後續也未併發慢性疼痛,未來只要每年定期追蹤,個案滿意手術及預後品質。健檢有異常數字、出現症狀 盡快就醫健檢普及、診斷技術進步,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發現早期病灶,然而肋膜腫瘤病因不明,個案臨床也僅呈現胸痛症狀,陳百璽主任強調,健檢有異常紅字,或身體已經出現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將腫瘤對身體的傷害降至最低。

青春期的私密處保養 2迷思容易犯

青春期的私密處保養 2迷思容易犯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女性的一生有幾個重要階段,青春期就是其中之一,青春期的女生,在月經初潮過後,身體也開始跟著產生變化,也因邁入愛美的年紀,會長時間穿著緊身牛仔褲,而這樣的行為卻會為私密處帶來不少傷害。究竟邁入青春期的女生,該如何保養私密處呢?就讓醫師來為你解答!黴菌、細菌、滴蟲 我到底是哪種感染?陰道常見的感染菌種多半以細菌、黴菌及滴蟲為主,這三種感染的症狀也會有所不一樣,婦產科醫師林佩萱說,私密處若被黴菌感染,除了會癢及刺痛之外,分泌物會有類似乳酪塊狀及豆腐渣般的外表;倘若是被細菌感染,一般是以分泌物增多變黃及有明顯異味為主;而若是滴蟲感染,分泌物則會呈現黃綠色及惡臭,及可能伴隨解尿疼痛。細菌及黴菌陰道感染除了使用陰道塞劑外,複雜性感染或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可使用口服抗生素約1至2星期治療;滴蟲感染的話,就須以口服藥物1星期,特別注意的是性伴侶也需要一併治療。2項錯誤習慣 你也常這樣做嗎?女性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幾次私密處感染,不過若是出現反覆感染,就要懷疑自己的生活習慣可能出現問題喔!讓林佩萱醫師揪出背後的不速之客!1)愛用護墊臨床發現,私密處反覆感染的女性,因為在意分泌物變多,會傾向使用護墊保持私密處的乾爽,殊不知,護墊的使用反而讓私密處變得更悶熱潮濕,無形中增加私密處感染的機會。2)不當灌洗私密處很多女性會利用沐浴乳等含皂的清潔劑來清洗私密處,別忘了皂是一種鹼性的清潔劑,用來清洗私密處反而造成菌種無法平衡,感染問題也較難痊癒。預防私密處感染 醫師教妳這樣做!談到私密處的預防,林佩萱醫師說,除了剛剛談到的適當釋放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平時不使用護墊、勤換衛生棉之外,飲食方面應力求均衡,因為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人的免疫力自然能夠提升,就有抵抗任何細菌、黴菌的能力。不過,針對容易反覆感染的女性,適時補充益生菌保健品就顯得重要,診間很多患者都會說自己有吃益生菌的習慣,其實他們指的是針對腸道的益生菌,而非女性私密處專用之乳酸菌。至於坊間女性私密處乳酸菌品牌那麼多,到底該怎麼選擇?林醫師解釋,民眾可以注意乳酸菌品牌有沒有SNQ國家品質認證,另外,就是「有無人體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預防陰道感染有所幫助。 

氣滯血瘀 蟹足腫「針」有效

氣滯血瘀 蟹足腫「針」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吳姓女患者因車禍造成右腳膝蓋外傷合併骨折,進行手術治療並住院後康復出院,雖然傷口縫合照護良好,並且長時間使用除疤凝膠或貼美容貼布,但因體質特殊,傷口還是留下明顯的疤痕,後來為了調整體質到醫院中醫科看診,醫師建議蟹足腫可使用針灸處理,針灸治療的2個多月,蟹足腫變的又淡又平。3次針灸後傷口癒合 1周後疤痕更平整另名36歲劉姓女患者進行除痣手術後,右肩上的傷口因為天熱流汗滋生細菌、皮膚拉扯裂開等情形,已經進行過2次縫合手術,本身也有蟹足腫體質,傷口疤痕經過2次手術後卻無法癒合還化膿,經朋友介紹改由中醫科治療,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利用針灸進行治療,3次針灸後傷口已癒合,1周後疤痕也修復得更平整。敏感、流汗、盥洗或天氣驟變 會不舒服蘇永玄醫師表示,人難免都會因為跌倒、撞傷、擦傷刀割傷受傷,嚴重可能會骨折、頭破血流,經過治療或手術後,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留下些許疤痕,如果疤痕位在顯眼處,如臉上、頸部、手臂、手掌等,不僅影響美觀,體質敏感的人則在活動後因為流汗、盥洗或天氣驟變時,會感到不舒服,因而受到傷口疤痕困擾。局部給予刺激 促進血液循環蘇永玄醫師指出,目前治療疤痕或蟹足腫的方法,最常見的是類固醇注射,亦可選擇冷凍治療、矽膠片敷貼、染料雷射、脈衝光等等,也有因為傷口疤痕嚴重而直接再動一次手術切除。蟹足腫是因疤痕局部氣滯血瘀較為嚴重,針灸用意在於局部給予刺激並促進血液循環、汰舊換新,吳姓患者膝蓋內側的疤痕原本和手腕一樣明顯,在針灸治療2個多月,蟹足腫變的又淡又平,而劉姓患者的肩膀傷口與疤痕在手術3個月後仍無法癒合完全,經針灸治療後改善很多,醫師呼籲,任何治療不變的原則,都是愈早治療效果愈佳。

求救!外遇型精神疾患增3成

求救!外遇型精神疾患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的許小姐(化名)離婚後育有一子,參加同學會聚餐,巧遇曾經讓她心動的男同學,重逢後兩人相談甚歡、舊情復燃一發不可收拾,並開始使用通訊軟體頻繁聯絡,分享彼此多年來的心路歷程,甚至發生性關係。外遇型精神疾患 發脾氣、失眠、無食慾某次出遊外宿旅館,許小姐趁男方淋浴時翻看其證件,赫然發現對方已婚,雙方為此大吵一架,男方的態度變得愈來愈冷淡,甚至封鎖她的所有社群帳號,也避不見面,讓許小姐相當焦慮及憤怒,莫名亂發脾氣,甚至失眠、沒有食慾,更影響就讀國中的兒子,求助精神科醫師,確診罹患「外遇型精神疾患」。社群網路興起 外遇型精神疾患增3成開業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社群網路跟人際關係複雜度愈來愈高,對於婚姻的威脅也日趨明顯,根據美國婚姻律師學會的調查顯示,近2成的離婚案件跟社群網站有關,其中有相當多案例,是透過社群網站和分散多年的舊情人聯繫上,雙方重燃愛火導致介入婚姻的問題。從臨床觀察,從過去因感情、婚姻衝突引發睡眠障礙、焦慮及憂鬱等症狀而求助精神科的比例就相當高,近來更因社群網路興起引起的「外遇型精神疾患」更激增3成,值得社會大眾高度重視。及早就醫 諮詢合併藥物可改善楊聰財醫師指出,「外遇型精神疾患」屬於適應障礙症之一,治療上會採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透過心理治療讓患者紓緩負面情緒,協助進行正面思考,同時搭配藥物積極改善失眠、焦慮及憂慮等症狀,避免進一步惡化,夫妻雙方如果有意願尋求專業協助,進行伴侶協談也是可行的改善方案。

長短腳少女 每10萬人有4.9個

長短腳少女 每10萬人有4.9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兒童竟然也會得關節炎!剛升大一的女同學姵瑩,國小3年級開始出現髖關節發炎疼痛,睡覺不敢翻身、洗澡無法自行脫衣、甚至上廁所都需要媽媽幫忙攙扶,因為習慣性脫臼與長短腳等問題,姵瑩無法爬到3樓就寢,只能睡在1樓客廳,因為身體病痛時常無法參與體育課,又因受傷的部位不明顯,常被同學們誤會她愛偷懶、無病呻吟。好發部位膝關節占59.5%、腳踝42.1%姵瑩自發病開始,尋求中醫整骨,病情卻反反復復,後來接受醫院精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罹患「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疾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表示,據統計,每10萬人中約有4.9~15.7人,每年約新增123名病患,男女比7:5,好發部位膝關節占59.5%、腳踝42.1%、手腕34.4%、手指關節27.7%。延誤治療 可能導致骨頭發炎、萎縮葉國偉理事長提醒,16歲以下孩童出現關節發炎,伴隨紅、腫、熱、痛,難以活動達6周以上,父母應懷疑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只要掌握黃金治療期,仍有機會恢復到發病前的靈活度,若不幸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骨頭發炎、萎縮,長短腳,影響行動,若忽略兒童關節炎,還有可能對視力造成影響。放寬藥物在家施打年齡 13歲降至2歲針對治療方法,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疾病修飾藥物,若控制不佳,則可用生物製劑治療,自本月1日起,健保署更放寬其中一款藥物在家施打年齡,從13歲降至2歲以上,讓更多患者可以更早重拾正常、快樂的童年。控制關節炎 看對科別、積極治療葉國偉理事長表示,父母應適時觀察孩子活動狀況、關節腫脹情形,並陪伴孩子積極面對疾病,若懷疑有兒童關節炎症狀,應至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進行診斷,控制關節發炎情形,及早治療才能預防更深層的破壞,看對科別、積極治療,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

C肝死路一條?延誤治療才會!

C肝死路一條?延誤治療才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彰化秀水鄉等8個鄉鎮,C型肝炎罹患率偏高,其中又以秀水鄉、大城鄉、溪湖鎮的比例較高,許多患者害怕治療過程,導致整體治療率極低,事實上,C肝應尋求專業協助,否則等到不舒服時,通常已經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C肝是可以治好的,不像B肝只能控制,目前的健保給付治療可達8成左右的治癒率。花了5年說服接受治療 竟快肝硬化一位60幾歲的阿婆,雖然知道自己患有C肝,卻總以「鄰居說治療很辛苦」,「隔壁有人因為治療死掉了」藉口推拖,醫師花了5年的時間才說服對方接受治療,阿婆的檢查報告都已經快肝硬化了,醫師心急如焚,用盡各種方式說服她接受治療,終於在去年完成療程,目前已經治癒。 空腹、捐血檢查 可知是否患C肝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楊基滐表示,C肝的治療率平均只有1成左右,探究不治療的原因,以「不知道」佔最大宗,一是不知道自己有C肝,另一個是不知道可以治好,楊基滐副院長呼籲,只要空腹到醫院檢查,或者去捐血也會知道自己是否患C肝,C肝已有不錯的治療方法,且治癒率極高。為了等新藥 延誤時機恐致肝硬化肝病是國病,楊基滐副院長強調,知道自己是否患有BC肝就跟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一樣重要,一旦確認患有C肝,建議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因為C肝是可以治好的,現有的健保給付治療成效表現很好,部分患者為了等待新藥,不積極治療,患者若一味等待反而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埋下惡化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全脂奶升血脂?糖飲更可怕!

全脂奶升血脂?糖飲更可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脂乳品更營養,卻更容易讓膽固醇上升?,若補充鈣質的乳品有健康上的疑慮,是否該停止提供乳品給孩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血膽固醇並非單一食物就能影響,鈣質攝取對學童的成長發育相當重要,不該因噎廢食不喝乳品,反而更應注意炸物、高油食物、含糖飲料等,對孩子的健康影響更大。奶油、內臟、肥肉 更易生成膽固醇董氏基金會強調,均衡飲食不能只看單一類食物,必須考量整體的攝取狀況,全脂乳品因飽和脂肪含量相對高,的確比低脂、脫脂乳品更容易升高血中膽固醇,但影響程度卻遠不如人造奶油、內臟、肥肉等,不健康的食物烹調和加工方式,如熱狗培根、炸雞糕餅,含較多飽和脂肪,更易生成膽固醇。高油、高糖 也會造成骨鬆董氏基金會表示,高油、高糖飲食除了導致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率,更常被忽略是造成骨質疏鬆的隱形殺手,易導致體內鈣質流失,阻礙鈣的吸收率,若孩子常吃高油食物、喝含糖飲料,鈣質又攝取不足,易導致體位橫向發展長不高,並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率。學童每天攝取1~2杯240c.c.的乳品乳品含鈣豐富,還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豐富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建議學童每天攝取1~2杯240c.c.的乳品,董氏基金會建議,乳品應優先選擇乳含量100%的品項,如純鮮乳、原味保久乳、奶粉等,三者營養價值差異不大,只是加工方式不同使風味有些微差異。常吃飽、脂肪較高 建議喝低脂或脫脂選全脂或低脂則需考量個人飲食狀況,如果平日常吃飽和脂肪較高的食物如炸物、糕點餅乾、麵包、肥肉、燴飯、炒飯、焗烤等,或是有三高問題的人,建議喝低脂或脫脂,雖然乳品除去脂肪時,也減少脂溶性維生素A、D、E、K,但可從全穀、堅果和蔬果等攝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