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傻瓜電擊器 猝死的救命符!

傻瓜電擊器 猝死的救命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名34歲男性開車時突然呼吸急促,隨即昏迷猝死,同車乘客求救後,開始施行心肺復甦(CPR),救護車到達後由緊急救護技術員EMT接手CPR,並置放傻瓜電擊器(AED),AED顯示建議電擊,在給予電擊後持續CPR一直至醫院急診。即時CPR、確認心室顫動或過速很重要急診的心電圖顯示病人有心室顫動,急診醫師給予氣管內插管,持續CPR及再次心臟電擊去顫,病人總算恢復呼吸心跳,轉住院治療後逐漸恢復意識,並在裝上永久心臟去顫器後順利出院。成大醫院急診部高嘉隆醫師指出,人類的腦部只能忍受缺氧5至6分鐘,因此當發生猝死時,即時的CPR和確認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過速相當重要,即時的CPR可增加腦部血流避免腦部缺氧,AED可以協助判定是否為心室顫動,並協助電擊整流讓心臟恢復原本狀況,增加救活的機會。AED可以自動判別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過速目前台灣的公共場所均設有AED,只須按照其語音提示就可以順利操作,高嘉隆醫師表示,最重要的是,AED可以自動判別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過速,只有在這2種情形時會建議電擊,若判斷為其他心臟電氣活動或是完全無心律時,AED也會告知不建議電擊,不用擔心會電擊到不須電擊的患者。猝死為心跳突然停止血流供應,最常見的原因是因心律不整所引起,特別是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其中又以心室顫動最為嚴重,正常狀況下的心臟收縮,是由心房發出的電氣指令經由心臟中的電器通路傳達到心室,進而讓心肌細胞收縮將血液送達全身。

簡單自我療癒 不吃藥也能好

簡單自我療癒 不吃藥也能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去,我一直誤以為只能在睡眠中暗示患者,所以總是試圖讓他們入睡,自從發現沒那個必要後,我就不再這麼做了,以避免患者每次被告知要進入睡眠狀態時,都會感到恐懼不安,這會讓他不由自主地產生非自願性的抗拒。告訴病患不會讓他睡 反會得到信任反之,如果你告訴病患說你不會讓他睡著,因為本來就沒那個必要,這反倒會得到對方的信任,整個過程他會聽從你的指令,不會感到害怕或產生不可告人的想法,如果這不是患者第一次進行暗示試驗,患者或許會被你單一而沒有變化的聲音安撫,進入深層的睡眠,而且醒來時會很驚訝自己睡著了。如果有人對此抱持懷疑¬¬──一定會有,我會對他們說:「到我這邊來,看看我們做了些什麼,你會被事實說服。」千萬不要認為只有用我所說的方法才能進行自我暗示,那些不知道什麼是自我暗示,也沒有任何準備的人,其實也可以進行暗示,比方說,醫師只憑自己的頭銜就能對患者產生暗示性的影響。激發自我暗示 還是可以治癒如果醫師告訴患者自己愛莫能助,他的問題已經無藥可醫,就會在患者心裡激發自我暗示,將可能導致極慘痛的後果,但如果醫師告訴患者病情確實很嚴重,不過,只要透過照顧、時間和耐心,還是可以治癒,有時候、甚至經常會在患者身上看到令人驚訝的結果。再舉一個例子:如果醫師在幫患者檢查、診斷之後,開了處方卻沒有任何的說明,那麼,這個處方的效果便不會太大,反之,醫師要是向患者解釋每種藥物必須在什麼情況下服用,會產生什麼效果等等,則這些藥物的效果幾乎都能夠顯現出來,如果這裡有醫師或藥劑師同行的話,我希望他們不要把我當作敵人。重視衛生條件和養生方法就能痊癒其實,我希望有關暗示的理論和實際研究能列入醫學院課程,這對患者和醫師本身都有極大好處,另一方面,在我看來,每次患者去看病時,醫師都該開給他藥物,即使沒有這個必要──患者去看病,其實是想被告知有什麼藥可以治癒他的病,他不知道,也許只要注意自己不太重視衛生條件和養生方法就能痊癒──他想到的只有藥物!如果醫師只告訴患者如何養生,而不開立藥物,患者一定會感到不滿,他會認為,自己特地跑來請教醫師,卻得不到任何幫助,因此會轉而去找其他醫師。(本文摘自/暗示療法的奇蹟:一種喚醒你內在身心療癒的力量,效果非常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胃癌?腸癌?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

胃癌?腸癌?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台灣大腸癌人數每年約15000例,胃癌人數每年約發生3700例,胃癌及大腸癌是好發於腸胃道的癌症,但是你聽過胃腸道基質瘤嗎?長在哪裡?有哪些症狀呢?雖然「胃腸道基質瘤」也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但到底該歸類為腸癌還是胃癌呢? 平均發病年齡60歲 非常棘手的病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消化道腫瘤裡面比較少見的腫瘤,生長在消化道的肌肉層,和一般的俗稱的胃癌、大腸小腸癌不一樣,每年的新發個案不會超過350~400例,平均發病年齡大概在60歲,男女比例差不多,目前仍不了解好發原因,也不清楚危險因子,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病症。與一般腸胃狀況相同 胃出血、解黑便莊捷翰醫師表示,因為症狀並不明確,所以幾乎沒有預防的方法,有些患者甚至到腫瘤已成長到10幾公分大時,才因腹痛就醫,由於「胃腸道基質瘤」的病症與一般腸胃狀況大致相同,通常表現在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胃,因此最容易腸道出血,解黑便血便。標靶治療服用3年 降60%癌症風險針對腫瘤比10公分大、腫瘤分化化較差,或者長在小腸大腸的患者,術後的復發率比較高,約50%的病患,患部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若不管腫瘤大小及發生位置,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手術後使用標靶治療,服用3年可以大大減少復發風險。若腫瘤無法切除乾淨,標靶治療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臨床實驗指出,服用基利克,可以讓癌細胞不會繼續分化,降低60%癌症的風險,對於高風險病人,包含腫瘤大於10公分、分化較差、腫瘤長在大腸小腸間的患者,每天需服用4顆藥,服用3年,可預防高復發風險。

生技老兵宋台生 談翻轉台灣生技業關鍵

生技老兵宋台生 談翻轉台灣生技業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可能許多人對於這位突然興起的生技大老非常好奇,認為以創投起家的投資家,怎會一下子就跳入新藥領域?對此,生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宋台生帶點玩笑的表示:因為我是一個低調做事的人。其實宋台生在業界資歷已超過30年,做過產品,親自在生技製藥第一線帶兵打過仗;也曾協助新加坡發展生技產業,成立研究機構從零開始;做生技創投時,他看過的新藥公司案件多達五千家,多樣性的產業經驗背景,磨亮了這位生物博士的投資眼光,加上專業的生物學術背景,讓他比一般單純的專業經理人,更容易也清楚了解新藥產業,跨入時無縫接軌沒有障礙。台灣生技隱憂 充斥偽科學無專業利基在生技界打滾多年,宋台生多年累積的所見所聞,讓他開始思考跨入生技產業,在2012年成立生華生技,希望這間以創新為核心價值的公司,能影響甚至改變台灣的生技產業。宋台生直指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絆腳石,其實是充斥著「偽科學」。即使是做研究工作,有一些計畫可做,但不做也沒有大的影響,若硬做這就是所謂的「偽科學」。做藥也是一樣,台灣市場充斥著很多似是而非的藥,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很不科學、很不健康的。台灣把生技產業 淪為代工產業這幾年台灣的生技公司如雨後春筍大量冒出頭,卻鮮少具有足夠的醫學專業和前瞻性視野,無法滿足真正市場的需求。宋台生進一步分析台灣現況,他認為台灣把生技產業淪為代工產業,短視只想要有立即的收入,少有市場首見(First-in-Class)新藥研發。宋台生說,韓國已經發展出不少新藥,所以很多外國投資人願意把錢投在韓國,台灣也要證明有能力可產出真正的F    irst-in-Class新藥,前提要把人力、資源、政策等力量,集中在研發新藥上面,這才是對台灣真正有價值的事。投入生技產業是因為它困難 不是因為它容易宋台生說:「發展生技產業是因為它困難,不是因為它容易,容易的事做了等於沒做。唯有如此,生技產業才可能有發展,到那一天,我們才有可能驕傲的說,台灣的生技產業在全球發展中還是很不錯的。」 

新藥等太久 恐致肝硬化風險

新藥等太久 恐致肝硬化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桃園醫院近3年來在桃園監獄和台北監獄進行收容人C肝篩檢與治療,針對獄中感染者進行健保給付治療,以長效型干擾素注射搭配抗病毒藥物,C肝受刑人治療成果顯著,治癒率超過8成。合併2種病毒 10幾年就會很嚴重由於2家監所的受刑人多半是以藥癮為主,因為施打毒品共用針頭注射入獄,此類獄友多半合併C肝及HIV病毒,在台灣,有這2種病毒的感染者將近1萬人左右,若是單純C型肝炎,大約20~30年會演變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一旦合併2種病毒,大約10幾年就會惡化很嚴重,因此及早治療是重要關鍵。桃園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鄭健禹分析,2家監所的受刑人平均年齡約35~40歲左右,多半是剛感染C肝的頭幾年,趁早治療成效佳,由於監所內屬封閉型環境,加上獄中是團體生活,獄友也會互相加油打氣,完成療程,幾乎就能讓C肝痊癒。有藥癮者幾乎有C肝和HIV病毒鄭健禹醫師發現,有藥癮者幾乎等於有C肝和HIV病毒,濫用毒品通常2種病毒會一起感染,統計發現,2家監所的C肝加起來約有300人,合併HIV的病人大約250人,2個病毒交互作用複雜,會讓肝病快速惡化,若等到症狀嚴重才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大。因新藥的副作用小、治療快速,許多患者為了等待新藥,而埋下惡化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且未來新藥的給付時程未定,不一定會全面放寬,醫師也呼籲受刑人應該趁年輕趕快治療,治癒後未來在社會上好好工作,成為有生產力的人,才能回饋社會。

肉鬆油脂超多 糖友應少吃!

肉鬆油脂超多 糖友應少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肉鬆是很好吃的食品,小孩若是生病沒有胃口時,媽媽就會買肉鬆搭配著稀飯給孩子吃,甚至是老人家牙齒不好,也多會愛吃肉鬆,不過,營養師提醒,肉鬆是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尤其是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 糖尿病+腎臟病+控油者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施桂梅表示,肉鬆是加工食品,在製作的過程中,會用到很多油、醬油、糖與鹽調味料,一般糖尿病患者與腎臟病患者則是不適合吃這些加工食品,至於要控制油份攝取者也較不適合吃肉鬆,因為肉鬆確實是含油脂量較多,還有小孩子也最好少吃。 易使血糖上升 影響腎功能施桂梅營養師指出,加工食品所使用的糖與鹽含量會較高,糖尿病人易血糖上升,腎臟病人會因為吃太多鹽不易排出,而影響到腎功能,甚至加工食品會添加磷酸鹽使口感變好,腎臟病人都不宜吃,而且腎臟病人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所以蛋白質的來源應該要以天然的為宜。 添加豌豆粉 增量不致癌另外,網路上甚至有指稱吃肉鬆會致癌,對此,施桂梅營養師認為不致於,她說,吃肉鬆不致於會造成致癌的危險,而有些廠商會在肉鬆的製作過程中,添加豌豆粉,這只是會增加肉鬆的量,並不會有致癌的疑慮,倒不必擔心,不過,要吃肉鬆最好還是選購有信譽的大品牌才有保障,或是自行製作肉鬆也較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跌倒 過敏藥物恐為兇手!

常跌倒 過敏藥物恐為兇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10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3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歲以上長者更高。再次跌倒比沒有跌倒的人高3.8倍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過敏藥物、肌肉鬆弛劑 恐為跌倒嫌犯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在家不活動 再截肢率達3成

在家不活動 再截肢率達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2歲的沈先生,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衰竭合併血液透析病史,3個月前發現右大足趾出現潰瘍壞死壞疽傷口,先到醫學中心求診,後找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診治,經檢查發現,右腳動脈嚴重鈣化阻塞,且已有輕度發燒,嚴重度評估為第6期,需立即打通血管,控制感染,才能有機會保住右腳。截肢手術引發的死亡率高達3成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8千人截肢,而超過一半的病人截肢前,未做血管循環評估,輕易放棄有機會可以挽回的腳,雖然截肢可以快速解決這類難醫的傷口,但是截肢手術引發的死亡率高達3成,而截肢端傷口的癒合率僅6成,此外,截肢後能靠義肢活動的病患往往不到4成,多數患者長時間在家不活動,再截肢率更高達3成。截肢會降低求生意志、縮短壽命因此,截肢的結果除了增加家庭照護負擔及社會醫療成本,更是降低患者尊嚴及求生意志,進而縮短患者壽命,絕對是醫療結果的下下策,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盡力保留病人肢體,才能維持原來生活品質。 3年來,3年來到安南醫院求診的嚴重下肢動脈阻塞患者(均為第4期以上)已有466位,其中50%是洗腎病患,透過慢性傷口小組的聯合照護模式,已經成功挽救了440條腿,僅6%病患須接受截肢。 

走路像鴨子 竟是髖關節脫臼

走路像鴨子 竟是髖關節脫臼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初學滑直排輪的8歲女童,屢屢摔倒,一直感覺右邊腹股溝疼痛,後來走路出現一跛一跛情況,就醫後經X光檢查發現,該女童的右側髖關節半脫臼,醫師提醒,髖關節半脫臼如未妥善治療,有可能會導致脊椎側彎或走路外八字的嚴重後果。假性長短腳 右腳有些微較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董莉貞表示,經髖關節外展理學檢查發現女學童的右側腹股溝部位有疼痛現象,而兩腳已出現假性長短腳,右腳有些微較短,強烈懷疑是髖關節的問題。做X光檢查,證實是右側髖關節半脫臼,從影像可以看出她的股骨頭有部分跑出髖臼之外,才造成腹股溝疼痛及假性長短腳現象,由於病情並不嚴重,建議立即進行復健治療。徒手進行髖關節展延並加強臀肌力量復健治療部主任蔡永裕指出,由於該女童的髖關節半脫臼導致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是一跛一跛走進復健治療部,經短波治療儀增加關節的延展性,再徒手進行髖關節展延運動並加強臀肌力量,讓半脫臼的髖關節即早恢復到原來的活動度,經持續2週復健治療,該女童已恢復正常走路姿態。臀部橫向皺痕不對稱 即早求醫孩童罹患髖關節半脫臼並不容易,除了先天性外,有可能因經常性的撞擊所造成,如果未接受妥善的復健治療,可能會導致脊椎側彎、跛行,董莉貞醫師強調,至於先天性的髖關節半脫臼,家長要細心觀察,如發現小孩兩側臀部橫向皺痕不對稱、長短腳、走起路來外八字像鴨子走路一樣,就要即早求醫,接受最適當的治療。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環境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傷到腿部、肩膀、髖部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 需石膏固定8週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療。手術2週內能起床的病人 恢復機會高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