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常有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而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排出體外。因此要如何由飲食來控制痛風是很重要的課題。本次講座內容將由營養師施淑梅,介紹患者如何藉由適當的飲食來調控及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情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痛風飲食知多少?時間:105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122-23號B2)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睡5小時比睡7小時 肥胖比例高15%

睡5小時比睡7小時 肥胖比例高15%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人提供你一種藥丸,幾天內就能讓你感覺平靜、更有活力,而且是免費、沒有副作用的,你可能會接受它。如果他們告訴你,這個藥丸可以對抗憂鬱、縮小腰圍、提升你的專注力與工作生產力,並且調節你的荷爾蒙及增強免疫力,你可能會懷疑他們或許過於誇大效果了。然而……睡眠可以提供以上所有的好處,而且不限於此。但是,我們總還有一些需要觀賞的影集、必須擬稿的緊急電子郵件,以及待分類的換洗衣物。於是,睡眠就被擱置在一旁。或許多半是因為我們自青春期開始就懷有根深蒂固的感覺,那就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另外,我們也總認為之後可以「再補眠」。但事實上,你卻做不到。睡眠不足的人反應更慢 容易使大腦和皮膚老化許多人拒絕優先處理身體的基本需求,結果終其一生都受到哭求休息的身體和心靈所牽制。睡眠不足,使你感到懶散與易怒。據報導,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堪負荷,也很難維持健康的體重。美國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相較於晚上睡滿七小時的女性,晚上只睡五小時的女性,肥胖比例高出百分之十五。相較於充分休息的人們,睡眠不足的人反應更慢,並且容易使大腦和皮膚老化。當我們過度疲勞,就無法獲得大多數人渴求的清晰神智與活力,因為不管你喝下多少含有維生素B的飲料或濃縮咖啡,不足的東西仍是不足。更糟的是,我們試圖用來彌補差距的物品,包括糖、咖啡因、震耳的音樂與明亮的燈光等,只會使問題更惡化,讓我們愈不容易獲得需要的休息。你可能早就知道這一切了,但要改變習慣很困難,也許你需要更有說服力的東西。睡眠讓你的身體可以自行療癒。我們以為睡眠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但許多研究都顯示,在一些睡眠階段,大腦的某些部分遠比請醒時還活躍。睡眠幫助身體增加自癒力當你休息時,身體和大腦都在忙著自我修復與重建。促進細胞重組與再生的生長激素會釋放到血液中,也是特定免疫細胞的產出高峰期。睡眠還能幫助調節與體重增加有關的荷爾蒙。一項針對睡眠不足的男性研究發現,當他們睡得更少,促進食慾的荷爾蒙激素就會增加。睡眠能使你的心跳和呼吸變得和緩,降低血壓,也會改變你的腦波頻率。δ (Delta)波是頻率最慢的腦波,它與深層修復有關,只出現在深度無夢的睡眠周期中。當你進入深度冥想狀態時,腦波也會有類似的經歷。δ波的產生,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降低有關。(本文摘自/擁抱平靜:在每次呼吸中享受生命/大好書屋)

散步防肥胖?快用大自然治百病

散步防肥胖?快用大自然治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森林療法的歷史有多久?這是一門新興學問,在科學上是一個新的名詞,可說是最近才開始的療法;但也可說是自人類在地球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活動。有醫學始祖之稱的希波克拉底斯,留下「大自然能治百病」這句話,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不乏見到提倡利用樹林為藥的記載。森林療法分成4個領域,即 1) 森林散步──森林浴、森林遊憩。2) 復健。3) 心理諮商。4) 保育、教育。強健身心也是一種治療換言之,森林療法是由多種領域與療法組合而成的治療方式。例如,森林遊憩的內容不僅是森林浴,還包括自然體驗【譯註:nature game是美國的Joseph Bharat Cornell於1979年在其著作《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一書中提到的一種自然體驗】和運動。在森林裡遊憩能強健身心,也是一種治療(用在身心障礙者身上,則稱為治療式遊憩)。至於復健的內容,以歐洲的「地形療法」為例,利用森林內高低起伏的地形,讓患者徒步在預設好的復健路線上。步行與散步路線,則依傾斜角度及距離區分成不同的難易度,再根據各人的體重計算消耗的卡路里。在德國,這種地形療法被當作一種醫療復健,適用於醫療保險,簡言之,是利於健康保險的森林復健。森林散步可預防肥胖症至於在英國及瑞典等地,標示出步行消耗卡路里的森林散步地圖,最近也有增加的趨勢。近年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糖尿病患者及生活習慣病患者不斷增加,根據統計,肥胖患者也逐漸增加。歐美國家多將肥胖視為「肥胖症」,將肥胖者視為病患,而森林散步正是預防及治療這些疾病之道。另外,從心理、諮商層面而言,有一對一諮商、團體諮商,以及獨自在森林裡審視自己的自我諮商。三種方式都是在森林中散步,藉由長椅、小屋、殘枝枯木,或坐在林地上眺望森林景致與樹梢(稱為樹冠,英文是crown,德文是krone),藉以達到療癒的效果。進入森林彷彿能重新自我檢視森林是遠離人類社會塵囂,適合獨自探索內心的地方。我們平常面對的不僅是飛機和汽車的噪音,還有充斥四周的手機聲和街頭吵雜的聲音,你我當下身處的喧囂社會就是如此。於是,進入森林就彷彿進入一個能重新自我審視的環境。最後,就保育的內容而言,前面提及擁有森林環境之校舍與庭園的森林幼稚園是最好的例子。在日本也有在戶外度過一天的活動,像「戶外保育」、「晴空保育」等,但是真正每天都在森林活動的幼稚園和育幼院為數不多。溝通能力強、生活步調改善只不過民眾都逐漸明白,為了配合幼兒充沛的成長力,讓他們每天在森林裡活動,對其發展階段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且能帶來良好的保育效果。例如,森林幼稚園的幼童會有以下特徵:溝通能力特別發達、白天活潑好動、夜晚能安靜入眠(生活步調獲得改善)、更加愛護大自然等。(本文摘自/療癒之森/張老師文化)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美國兒科醫學界持續呼籲成人不要讓未滿兩歲的孩子看電視,但似乎只在父母心中起了小小漣漪,現在仍然有近90%的美國小孩2歲之前每天看電視一到二小時,臺灣的現象也差不多。近日澳洲政府釋出將制訂法律限制兩歲以下孩子看電視的訊息,雖然尚未定案,各方阻力也是重重,但我仍然十分敬佩澳洲政府對國家幼苗的重視。看電視可能減少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2009年澳洲政府委託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手冊,是一本鉅細靡遺的育兒指引,其中有關看電視的問題只是諸多內容當中的一小部分。手冊中提出禁止幼兒看電視的原因,包括可能減少他們從事遊戲、社交接觸與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視線定焦於平面螢幕會影響視力發展,以及減少專注力的時間。在先進國家,看電視成了孩子除睡覺外花費最多時間的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已建議(沒有禁止,只是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孩子每天不得超過2小時,且只看優質兒童節目。不同的是,澳洲政府因使用「禁止」的字眼,引起較多關注。看電視解決問題 只會惡性循環為何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勸導父母別讓小小孩看電視,卻起不了作用?實在是現代父母太過忙碌,為了得到喘息的時間,只好將孩子交給電視保母。也有些父母抱怨,空氣汙染嚴重、社會事件頻仍,家長還能帶孩子去哪裡?藉此合理化幼童看電視的行為。更有父母認為自己也是看電視長大的,也沒有變笨。父母的這些想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問題,照顧者的無能為力,雖然情有可原,但以看電視來解決問題,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當孩子從不當的電視節目中養成暴力、攻擊行為,再想管教孩子就事倍功半了。到底看電視對幼兒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從3個面向分析:• 電視影像本身的影響1) 聲光刺激/電視螢幕的閃爍光影、變換畫面、快速剪接等聲光效果,對幼兒正在發育的大腦不利。2) 影響視力發育/嬰幼兒時期視力還未發育良好,他們需要東看西看,獲得全視野的發展,而看電視會讓幼童的視線集中在一個框框內。另外,幼兒事實上是有點「遠視」,因此無法看清楚電視上的內容,當然就無法吸收所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資訊,反而會影響視力的正常發育。• 節目內容的影響1) 語言發展遲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電視學語言,但是孩子從生活環境裡學語言會更快。電視是單向的「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對談與互動,反而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2) 無法專注/當孩子適應了電視的過度刺激,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就顯得平淡,也就引不起他的興趣和投入。根據研究,三歲以下的孩子電視看得越多,到七歲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衝動的機率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在其他房間遊戲,電視的背景聲音也會影響孩子遊戲的專注力,增加衝動行為的機率。3) 認知或閱讀障礙/雖然有實驗證明《芝麻街》(Sesame Street)之類的兒童節目對三歲以上的孩子是有幫助的,但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效果卻恰恰相反。研究顯示,三歲以下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力也越差。看到一串數字,能夠記住的長度也不如同齡孩子,這些能力的下降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和成就。4) 價值觀扭曲/卡通中的暴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充滿商業行為的廣告,也會誘惑孩子消費,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電視造成間接的影響1) 親子關係疏離/幼兒花費過多時間看電視會大幅減少與家人的言語互動。研究顯示,打開電視會讓家庭減少80%以上的語言溝通。雖然有些父母會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但此時的父母多數是為了休息,而很少和孩子互動、學習,處於「人在心不在」的狀態,不但無法增進孩子的身心成長,反而錯過孩子重要的發展階段,虛擲寶貴的親子時光。2) 運動不足/全世界的肥胖兒都在增加,電視與垃圾食物難辭其咎。長期看電視的孩子運動不足,容易肥胖,也容易懶散、被動。研究證明,肥胖兒中除了10%是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遺傳,剩下的80%皆屬單純性肥胖,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愛看電視。剝奪其他活動的時間:嬰幼兒階段是腦功能發育階段,需要均衡的腦部刺激,才能衍生更多的腦神經迴路與連結,如果長時間看電視,相對的就減少了玩沙、溜滑梯、扮家家酒、玩黏土、畫圖等活動的時間,而這些活動對孩子的全面性發展很重要。有些父母會想提供教學光碟讓孩子觀看,是誤以為這些影片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益。然而根據研究,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論觀看哪種教學光碟,皆無法使孩子更聰明,反而增加上述所提及的不良影響。多數研究還是建議,幼兒三歲以上才可以看電視,傷害較小,但仍需注意每天應以一小時為限。(本文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不打不動氣 讓孩子乖乖刷牙

不打不動氣 讓孩子乖乖刷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問題1) 孩子非常討厭刷牙,甚至會大叫「我不要!」怎麼辦?孩子還沒辦法自己刷牙,所以每天都要提醒他「來刷牙吧」,可是他每天的反應都是大叫「我不要」,必須不斷要求他「乖乖地別亂動」!問題2) 每次餵孩子吃藥,就會變成一場「母子追逐戰」?孩子討厭吃藥,即使容易入口的糖漿他都很排斥。只要孩子一感冒,餵他吃藥就要追趕跑跳碰,簡直令我一個頭兩個大。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運用體力優勢 教孩子別任性不管遇到任何一種不想讓孩子亂動的狀況一樣,可以先把孩子的頭夾在大腿之間,這時候若是孩子的手能自由活動,就容易跑掉,所以要用大腿壓住孩子的手。總之,設法避免孩子暴走。這時必須注意,雖然要確實抓住孩子,但絕不能擺出一臉可怕的神情。就算孩子哭鬧大叫,也不要大聲斥責。反而應當更溫柔地微笑說:「乖—嘴巴張開。」如果這時候媽媽一副兇神惡煞壓住孩子,他更會感到討厭而反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如果孩子不再掙扎扭動,媽媽也要稍微放鬆力量。就像剛剛牽手的例子一樣:「當孩子習慣這種牽手方式,不會再甩開你的手,而且能夠好好地和你一起走路時,就稍微放鬆手的力道。」這是相同的道理。反抗沒用 才能養成好習慣當孩子放棄掙扎時,媽媽也斟酌減輕力道,讓孩子處於輕鬆的狀態。這麼一來,討厭刷牙及吃藥的抗拒感就能降低。當然,刷牙和吃藥之後,一定要好好地給予讚美。只要經常重複這個練習,有一天不需要再費力固定孩子他也不會亂動,能自己乖乖刷牙,或乖乖讓媽媽餵他吃藥了。當然,要是孩子中途又開始亂動、想要逃走,爸媽就要再用點力氣固定他。這是父母和孩子的毅力比賽,看是父母先放棄,還是孩子先放棄。當然,父母的毅力一定要比孩子強,直到孩子放棄為止。忍耐是矯正壞習慣的必要方法刷牙或吃藥對孩子來說並非有趣的事。和其他好玩的事搭配利誘雖然也很有效,但是這些「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的習慣」,必須讓孩子經歷「即使反抗也沒用」的學習。像這樣有效運用成人體力、體型的優勢,能夠讓孩子當場記住「必須要忍耐」。這是矯正孩子令人在意的壞習慣或行為時,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的「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出版)

避免雙腳變形 挑鞋指南看這邊

避免雙腳變形 挑鞋指南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問孩子穿什麼樣的鞋子最舒適,通常孩子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因此父母一定要積極學習選鞋重點,配合一年比一年大的腳部尺寸,為孩子選擇最合腳的鞋。買鞋應確認腳掌在鞋子裡的活動空間放眼日本鞋店,童鞋只占一小區,品項數量和尺寸種類的選擇性也很少。大多數父母是從設計性來選擇童鞋,再加上剛剛說過、認為「小孩很快就會長大」的刻板觀念所影響,通常會買尺寸稍大的鞋子給孩子。孩子本身也無法判斷什麼樣的鞋子穿起來舒適,因此只要鞋子上印著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就會想買。每次我觀察兒童試穿鞋子的情形,發現父母通常只會問「鞋子會不會太緊?穿起來會不會痛?」,並不會讓小孩穿著新鞋走動、奔跑,也沒確認腳掌在鞋子裡是否有活動空間。只要孩子回答不緊、不痛,便會直接購買。日本人買鞋 僅51.5%會試穿根據一項1998年秋天,在德國與日本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買鞋時會在店內試穿的比例,德國人為100%,日本人卻只有51.5%(這項調查的調查對象較少,樣本數也不一,結果僅供參考)。在歐美國家,兒童買鞋時,父母和小孩都很謹慎,會花許多時間仔細試穿。花一個小時左右試穿也不足為奇。歐美國家的鞋店也都設有寬敞的童鞋專區,尺寸選擇很豐富,不只可從腳掌長度來選擇,有些店還準備了「窄版、正常、寬版」等三種鞋型。此外,許多鞋店還聘請了擁有足部專業證照的店員,他們會先用測量器測量孩子的腳型,再推薦適合的鞋款。魔鬼粘式的鞋款 容易扭傷或挫傷另一個日本與歐美國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日本小孩喜歡穿魔鬼粘式的鞋款,歐美國家的小孩則喜歡穿綁鞋帶的款式。魔鬼粘式的鞋款雖然穿脫方便,但運動時不容易固定腳部,腳掌會在鞋子裡滑動,很容易扭傷或挫傷足關節。另一方面,綁鞋帶的鞋款能固定腳部,避免腳掌在鞋子裡滑動,使鞋子和腳部融為一體,大幅降低因扭傷或挫傷而拉傷韌帶的風險。而且還能避免腳趾無謂的彎曲踩踏,亦可達到預防腳趾變形的效果。最理想的狀態是 每年穿壞兩到三雙鞋有些歐美國家的父母,從小就會教孩子脫鞋時一定要先解開鞋帶,這個動作可以增加鞋子與腳部的貼合度。很多父母都沒有耐性等小孩花時間綁鞋帶,但這個等待是值得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學會自己綁鞋帶。許多三到五歲的歐美小孩都會自己綁鞋帶,這就是從小教導的成果。更棒的是,也能幫助孩子了解鞋子的功能,增加相關知識。根據統計,一般家庭長大的小孩,通常一年會穿壞兩雙鞋。若以一年兩雙鞋來計算,18歲時將會穿壞36雙鞋。事實上,最理想的狀態是,每年穿壞兩到三雙鞋。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走路和步行方法,這些習慣會影響鞋底的磨損程度。長期穿著一邊磨損得較嚴重的鞋子,將會導致身體歪斜,習慣不平衡的身體姿勢與走路姿勢。(本文摘自/縮下顎,肩頸腰都不痛,頭痛失眠自然好!/野人文化出版)

正確呼吸 從挺直上半身開始

正確呼吸 從挺直上半身開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有許多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有些方法是基於科學根據發展而成,也有些方法是基於個人主觀研究出來的,以提升「呼吸品質」為目的的健康法是最容易實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長時間維持運動 避免呼吸影響心情自古各界就一直提倡呼吸的重要性,近來呼吸對於身體和精神層面的功效更是備受矚目。呼吸不只能改善身體機能,還能改變一個人的個性與想法。日本足球國家代表隊選手長谷部誠的著作《重整心情》在日本掀起一股熱潮,重整心情也就是要調整呼吸。無論從事任何運動的運動員,都會利用跑步鍛練心肺功能,不僅能長時間維持運動效果,還能避免呼吸紊亂影響心情,減少判斷錯誤的情形發生。代償的呼吸模式 肩頸痠痛的原因現代人由於身體活動量急速減少,相當於身體引擎的心臟和肺臟機能日益低落。此外,許多人平時彎腰駝背,長期壓迫腹部,漸漸無法使用橫隔膜呼吸。此時附著於胸廓的肩頸肌肉(呼吸輔助肌)就會取代橫隔膜的功能,補充吸氣量。這個由肩頸肌肉代償的呼吸模式,就是造成慢性肩頸痠痛的原因之一。曾有專家指出,到醫院門診掛號求醫的患者中,超過七成的比例是呼吸模式出了問題。一旦呼吸模式有問題,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式或從事何種運動,都會降低效果。呼吸與姿勢互相牽動影響,一方出問題就會影響另一方。自律神經幫助調節呼吸、循環若不改善姿勢就無法改善呼吸,只要學會挺直上半身的正確呼吸模式,就能增加運送至全身的氧氣量,不僅能促進細胞活化,還能漸漸消除肩頸痠痛問題。24小時持續運作的自律神經,幫助人體在無意識之中調節身體機能,維持呼吸、循環、消化、排汗、體溫調節、生殖功能、內分泌功能與代謝等生命活動。呼吸可以受到意識控制 產生明顯變化這個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稱為「體內平衡」,體內平衡可以說是人體的「生命維持裝置」。在生命維持裝置中,只有呼吸可以受到意識控制,產生明顯變化。正因如此,呼吸可說是具有特殊意義與價值的健康法。某位專門研究呼吸系統的知名權威曾說過:「就人類意識而言,呼吸不過是維持身體運作的一環罷了。不過,我們若能超越意識的制約,呼吸就能為我們的人生建立全新根基。」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專家在鑽研呼吸的運作機制,亟欲了解身體與心靈的未知領域。(本文摘自/縮下顎,肩頸腰都不痛,頭痛失眠自然好!/野人文化出版)

驚!睡多睡少都恐增死亡率

驚!睡多睡少都恐增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02年美國一本非常具有權威性的雜誌《一般精神科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曾針對數百萬美國人進行一項有關睡眠時數與死亡危險性的關係研究,發現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當睡眠時間過短(每天少於三小時)或太長(每天超過九小時),死亡率都會相對提高。疾病引起的身體疼痛 嚴重影響睡眠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率的增高,不盡然是因為睡眠時數過多或過少所造成的。睡得太少,通常是因為身體疾病的關係,例如阻塞性肺病或氣喘症患者,晚上常常會咳嗽到無法入睡。癌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身體疼痛,也會嚴重影響睡眠。在這種情況下,其死亡率偏高往往起因於疾病,而不是失眠本身。不用太在意睡眠時間的長短至於睡得太多的人,可能因為體力比較虛弱,或是藉由睡眠恢復體力的效能變差了,所以需要比較長的睡眠時間來補足元氣。其死亡率也常跟身體狀況不佳有關,而不是因為睡得太多。所以,不管男性女性,不用太在意睡眠時間的長短,只要注意身體的其他健康問題是否影響了睡眠品質,若是,就需要先行治根,等到身體疾病治療好,睡眠品質自然跟著改善。(本文摘自/夜夜好眠/心靈工坊出版)

正面思考力量大!強健心志3訣竅

正面思考力量大!強健心志3訣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整理出幾個能有效鼓勵心志的要點,請務必閱讀並參考。1) 養成開朗積極思考的習慣/為強化心志,首要之務便是培養將所有事務往積極正面方向思考的習慣。也代表經常鼓勵自己,溫婉地與他人來往並體貼他人。就某個角度來說,心志全靠自己養成。只要願意便能自行提升;若是自己都認為辦不到了,一定無法達成。每天從早晨到夜晚,帶著悲觀與憂慮的時間越長,心志很有可能越容易萎靡不振。我建議大家反過來嘗試看看,不論處於多麼惡劣的環境或身體狀況,不屈不撓、盡力懷想正面的念頭。若願意試著親切對待他人,並試著思考該怎麼樣才能為更多人帶來幸福,自然能逐步激奮心志。2) 釐清人生之目的/不論病徵種類輕重,想辦法弄清楚自己活著的目的及真正想完成之事。可以從慢慢回顧自己過往的經歷開始著手;或許得花上一些時間,但是應該能藉此審視出自身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另外思索眼前最放不下的是什麼事〈與自己的壽命或生命相關的除外〉,說不定也能成為一個好提示,幫助你發現人生目標。3) 對未來抱持希望/這裡說的未來,指的是身處來世以及死後世界的未來。瞭解死後世界存在的道理,明白人雖死也不死,自然能燃起希望。肯定死亡,便能積極度過餘生。(本文摘自/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九韵文化) 

健康久久 每天記得對身體表達感謝

健康久久 每天記得對身體表達感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建議各位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對萬事萬物懷抱感謝之情的習慣。同樣的環境之下,有人終日怨天尤人、心情鬱悶地過活,有人將「謝謝」掛在嘴邊、懷著感激情緒度日;這兩種人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差距極大,時間拉長一些,兩邊的健康狀況亦將變得大相逕庭。有一個關於感謝的訣竅。面對任何事都站在對方的立場,試想其心情。那麼便可發現自己蒙受了多大的恩惠。找機會一起練習看看吧!感謝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每天努力不懈地工作。心臟盡力將血液推出、腸與胃負責消化食物並吸收營養、腎臟則努力地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轉化成尿液以排出體外、雙手在學習或工作上幫我們很大的忙。而當我們要四處移動時,更少不了雙腳的支援。請在每一天即將結束之時,例如晚上洗澡的時候,對構成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道謝。不僅要感激內臟,也請試著向雙手或雙腳,以「謝謝你今天也努力運作,幫了我很大的忙」的話慰勞。對魚一樣表達感謝/蔬菜、水果、魚或肉都具有生命,我們接收了這些生命才得以存活。所以,在用餐時也該站在食物的立場考量,試著對「它們」表達感謝之情。舉例來說,假設看到晚餐的主菜是鹽烤秋刀魚,首先我們要試想「成為菜色之秋刀魚的立場」。如果我是這條秋刀魚,肯定是在海裡自在悠遊比較快樂。然而我卻被漁夫的網子給撈了起來,最後被端上餐桌。我想秋刀魚會因此感到「真遺憾」、「不甘心」、「好痛苦」吧!這麼一來,當我要動筷享用秋刀魚時,難免會想對它獻上一句「秋刀魚,抱歉了」對吧?我接著再補上一句:「秋刀魚呀!你就進到我肚子裡、化為我的血肉,與我一起為世上的人們服務吧!」秋刀魚肯定會覺得很開心地想著:「太棒了,那我就跟這個人一起努力吧!」並且確實轉化為體內的營養、行遍全身,而食用秋刀魚的我亦將獲得更多精力。不過,要是不願意這麼想,而只是顧著抱怨「這魚燒焦了,有致癌物。」、「這條秋刀魚冷凍過了,肉質也不是很厚實。」等,秋刀魚將頓失立場。「待我進到這個人的身體裡,我才不要成為這個人的血肉哩!我要馬上化為排泄物離開這裡。」總覺得秋刀魚會想如此宣言呢!感謝腳踏車!?/即便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請您對它表達謝意。我每天往返家裡與工作場所的醫院,全靠腳踏車。某天我才突然察覺到,當我結束工作、走到停腳踏車的地方時,發現腳踏車正在等著我來找它呢!霎時覺得它頗為「可愛」。畢竟它可是一句怨言也沒有,一直待在這兒等著我呢!由於疼愛之情滿溢,我不禁拍拍坐墊,對它說了聲「久等啦!」接著我感受到腳踏車傳達出來的喜悅。待我坐上腳踏車、踩動踏板之後,它也「叮鈴、叮鈴」地開心奔走著。「這個醫生,是不是腦子燒壞啦?」還請您千萬別這麼想。感謝是能在各種時機執行、用來確認自身幸福的行為。懂得表達感謝,包圍自己的世界將隨之變得更加美好。(本文摘自/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九韵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