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訊/骨盆腔放射線治療之復健運動

醫訊/骨盆腔放射線治療之復健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經歷過骨盆腔部位放射線治療的癌友﹙腸癌、膀胱癌、婦癌、攝護腺癌等﹚可能會有糞便失禁、尿失禁等副作用,除了藥物的控制外,可以自我訓練凱格爾運動讓骨盆底肌肉強壯有力,改善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本課程由物理治療師林祐任,講解及實際操作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改善骨盆底肌肉鬆弛,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骨盆腔放射線治療之復健運動時間:1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上午11:00-12: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122-23號B2)洽詢:02-8966-7000轉1709

過敏原降最低 這9招必學!

過敏原降最低 這9招必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環境中有許多會誘發氣喘的因子:塵蟎、香菸、黴菌、油煙、空氣汙染、蟑螂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塵蟎的防治。以下提供多種方法來滅絕塵蟎與其他致敏原:1) 降低室內溼度/當室內溼度在50%以下的時候,塵蟎和黴菌這兩大致敏元凶會很難繁殖,活得很不好。因此,當孩子去上課,或者長時間離開房間時,請使用高效能除溼機除溼。要注意的是,太乾的空氣也會引發氣喘,所以孩子一旦回家,就把除溼機關掉,窗戶打開通風。總而言之,就是「房間裡面沒有人的時候才除溼」。2) 丟掉地毯、厚窗簾布、沙發坐墊、彈簧床及填充玩具/這些東西都是塵蟎生長的溫床,請趕快搬走,改用皮革材質、塑膠材質,或以木製家具取代。若無法移除彈簧床,須使用防蟎套將床墊、枕頭、棉被全部包起來,這非常重要。很多母親捨不得花這個錢,展現阿信的精神天天洗床單,這樣做完全是白費功夫。塵蟎都躲在床墊裡面,光洗床單是沒有幫助的。3) 不要再抽菸了/很多爸爸以為去陽臺抽菸就沒事,即便如此,也很難讓屋內是個無菸的環境。長期暴露在有菸的致敏原下,孩子的氣喘不容易改善。4) 寢具的洗滌/包上防蟎套之後的床鋪,您可能會再套上一個孩子喜歡的漂亮床單。這些床單枕套需每星期用攝氏55度以上的熱水或烘乾機先處理十分鐘,或者使用殺蟎化學製劑後,再以清水洗滌乾淨。這樣做是藉由加熱或化學藥物來殺死床單上的塵蟎。請注意:殺蟎化學製劑絕對不能取代防蟎套!5) 高效能粒子空氣過濾(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即HEPA)系統/市面上有HEPA系統的吸塵器,也有HEPA系統的空氣濾淨器。使用這些可以稍微減少空氣中飄浮的灰塵與塵蟎,經濟上許可的話,可以每個房間放一臺。6) 每週清理冷氣及濾網/此步驟可去除灰塵、碎屑及黴菌過敏原。7) 不要養寵物/狗毛、貓毛都是讓孩子氣喘的過敏原。8) 如果可以,搬離汙染的都市也是一個不得已的方法。9) 大掃除時,塵蟎過敏的病人應在清潔時及清潔後一小時內遠離該處,因為此時致敏原是滿天飛舞。(本文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寶寶玩具怎麼選?4點要注意

寶寶玩具怎麼選?4點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購買玩具時要找符合安全標準的、品質比較好的玩具。如果在外包裝上或標籤上看不到安全標章就不要買。不過,如果孩子不按照製造商建議的方式去玩,還是有可能受傷,這種情形也是防不勝防,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你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安全玩具的選擇!就算只是很簡單的玩具,也可能有潛在的危險,遵守下列安全玩具守則,才能讓孩子玩得安全。至於實際採購玩具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呢?1) 要先詳閱標示內容/先看看是否有「ST 安全玩具」標誌,及標檢局檢驗合格標識,商品標示內容也要清楚。消基會公認的商品標示內容應包括玩具名稱、製造廠商的資料(名稱、地址、電話及營利事業統一編號),進口者也要標示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商資料。另外,主要成分或材質、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項也要寫清楚才是合格的,至於有可能危害使用者安全或健康的玩具,也要標明警告標示。2) 是否有容易脫落的配件/如果是購買給3 歲以下寶寶的玩具,包裝或產品上最好不要有比50 元硬幣還小的零件,或是太小的配件,因為寶寶有可能會誤食或塞入喉部而造成哽塞。3) 玩具的結構必須堅固/用手親自觸摸,檢查玩具的結構是否容易破碎,看看表面或外觀有無毛邊、銳利邊緣。你可以試著用毛邊劃在指甲面,看看是否有痕跡,或是用紙壓在邊緣處,如果會劃破的就不要購買。另外,用手壓壓檢視結構的穩固性,或是用手拉拉看是否會斷裂或脫落,特別是填充玩具,要用力拉一拉、檢查縫線的強度及牢度,才能避免寶寶挖出填充物吞食。一些會發出刺耳聲響玩具,也盡量少讓寶寶接觸以避免損害聽力。4) 慎選玩具的材質/玩具的材質也是安全性的考量之一,像是附拉繩的玩具,繩線長度不要超過30 公分,否則有可能會纏繞寶寶的頸部,非常危險;玩具表面之塗料不能容易脫落,如果寶寶舔咬吞食,可能會導致金屬中毒。(本文摘自/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台灣廣廈出版)

別再吃藥 找回睡眠主控權!

別再吃藥 找回睡眠主控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近年來國內外對失眠症用藥的研究,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安眠藥的使用原則:1) 由醫師/醫療人員所建議的有效最低劑量開始服用。2) 如果需要服用安眠藥物一段較長時間,應該採取間隔投藥,每週二至四次。針對特別有睡眠困擾的夜晚,或是特別需要良好睡眠的夜晚,將藥物保留到那時服用。3) 對於大多數的病患而言,通常需要服用三到四週的藥物。4) 絕對不可擅自增加醫師的處方劑量。5) 在未告知醫師之前不要自行停藥。6) 當服用安眠藥時,晚上要避免飲酒。7) 服用安眠藥的同時,也要配合良好的睡眠習慣。8) 服用安眠藥時,應計劃睡足六到八小時。因為即便現在的藥效再短,但是其半衰期都在二至四小時左右,如果太晚吃或睡不足,隔天起來容易昏沈反而危險。9) 當藥物功效不再、產生其他副作用,或者病情有所變化,都應隨時和醫師討論。10) 須定期回診。減量到一個星期只需使用兩顆半另外,使用安眠藥物我們可以掌握「當用則用、能省就省」(as needed use)的治療原則。假設慢性失眠症的患者每天都要吃一顆助眠劑才能安穩入睡,估計起來一個星期要吃七顆。但在認真練習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之後,就有機會可以減量到一個星期只需使用兩顆半的劑量,而且生活品質一樣好,這就是「當用則用、能省就省」。這個方式可以降低對藥物依賴性,將睡眠的主控權盡量回歸到當事人身上。試著以非藥物的方式協助入眠要藥物減量,一開始可以在每個星期選擇心理負擔較輕的一兩天,練習不用藥的方式來幫助入睡,比如週末不用上班,就可以利用星期五晚上試試看。決定不用藥的當夜,可遵循睡眠衛生與身心放鬆等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來協助入睡。有了成功經驗之後,技巧愈來愈熟練,除非有特殊情形,不然可以每天都試著以非藥物的方式協助入眠,增加不用藥的信心。這是「能省就省」的原則。如果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測當夜很可能會嚴重失眠,例如白天上班時被主管責罵,一整天心情很差,晚上鐵定睡不著,那麼當晚最好先練習放鬆半個小時,若練習過後還沒睡著,就要當機立斷起床吃藥,不需要硬撐,因為在猶豫不決間,可能時間飛逝,一下子又是半夜兩三點,這時可能會開始擔心第二天精神不濟,更加緊張,因此倒不如以藥物幫助自己一夜好眠,天大的困難都等到明天睡醒再來解決。睡前可以先試著練習放鬆技巧如果隔天特別需要精神飽滿,例如要考試或比賽、有重要會議或活動、要長途開車等等,也最好當機立斷的服藥。同樣的,在睡前可以先試著練習放鬆技巧,如果半個小時之後還是睡不著,就趕快吃藥,一旦決定吃藥就不要拖,不需要浪費時間猶豫。這就是「當用則用」原則。藥物治療只要採用「當用則用、能省則省」的原則,並以認知行為治療互相搭配使用,藥物就能成為很有效的助眠工具,不需依賴,也不需要抗拒,大大降低服用藥物的心理擔憂。(本文摘自/夜夜好眠/心靈工坊出版)

新手爸媽5問 解答看這邊!

新手爸媽5問 解答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規律作息會導致孩子未來缺乏抗壓性及彈性嗎/不會。理由就是孩子不會過著永遠規律的生活,媽媽也是漸漸隨著月齡調整寶寶清醒、飲食時間,有著彈性。孩子是人不是機器,育兒之初之所以要規律,是為了調整孩子的生理時鐘和從混亂中讓媽媽和孩子雙方找到可以安心的規律生活,只要孩子發生異狀,媽媽能輕鬆發現並即時處理。有些媽媽覺得嬰兒要抱在懷裡、背在背上才是給孩子安全感,結果孩子只要短時間離開媽媽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感(環境被改變),反而造成抗壓力低;但是規律生活不需要將孩子二十四小時抱在懷裡也可以給他安全感,因為孩子知道媽媽隨時隨地都了解他並解決他的需求,抗壓力也較高。2) 規律作息→自行入睡→戒夜奶,為什麼是作息最優先/規律作息是戒夜奶的最佳捷徑,必須先規律作息並讓寶寶有白天活動和夜晚長眠。當寶寶習慣晚上是長長的睡眠後,等身體能負荷長時間的夜晚睡眠自然不再需要起床討奶喝。作息調整得宜,整個育兒過程就會很順遂,新生兒喝完奶玩累後不太哭就會自行入睡,作息調整很好的寶寶也可以很輕鬆就學習到自行入睡。發生問題時,也同樣要將問題一一檢視,因為寶寶不會說話,更需要媽媽細心觀察,一旦規律作息做得好,自行入睡、睡眠訓練就會較順利且寶寶哭聲會降到最低。3) 為什麼寶寶要入睡時都會一直摩擦臉(左右一直轉)、搖頭(左右轉)或摩擦後腦勺(仰睡),這樣鼻子會不會扁掉或磨破皮/新生兒入睡時都是先淺眠而後進入深眠,想入睡時並不會闔上眼睛,反而是眼神呆滯,開始跟床單摩擦或趴著搖頭。建議鋪床的浴巾盡量不要用新的,即便是新的也要多洗幾次,讓浴巾柔軟一點,比較不會磨破皮。4) 要定時喝奶,也要定量喝奶嗎/不用,寶寶跟成人食量一樣也會忽大忽小,餵奶喝到寶寶不願意再喝就停止再餵。5) 把手靠近臉頰放入寶寶嘴唇,他會出現循乳、吸吮動作,這是肚子餓的意思嗎/不一定!這稱為覓食反射與吸吮反射,是天生的本能,常讓新手媽媽誤以為寶寶不停想喝奶;有些媽媽也經常誤將寶寶淺眠醒來睡不回去、不舒服、尿布濕的哭聲當成肚子餓的哭聲,聽到哭聲就趕快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自然養成固定的飢餓循環,於是寶寶肚子餓的哭聲都會在你預期的時間點,你也更容易察覺到寶寶異常的狀況,不會手忙腳亂、一整天都在餵奶。(本文摘自/管他百歲千歲,能帶好孩子才是萬歲/所以文化出版)

喝茶溫度過高 增2倍致癌率!

喝茶溫度過高 增2倍致癌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知道每天所喝的飲料,可能將你一步步推向癌症嗎?怎麼喝才能遠離致癌危機……水份是人體每天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夏天人們喜歡喝冰涼的汽水飲料來消暑,冬天則喜愛喝熱騰騰的熱湯、熱茶來取暖,但你可知道這些飲品,在某些情形下飲用,可能讓你的致癌機率大大提高。1) 喝熱茶增加食道癌機率至少2倍?伊朗格列斯坦省(Golestan)的食道癌比率是全世界之冠,人們習慣喝熱茶,很少抽菸或喝酒,研究人員記錄了871名民眾抽菸、喝酒和喝茶情況,發現近期之內,有高達300名民眾被醫生診斷為食道癌,其中很大的關聯性是他們都喜歡喝熱茶。正解/高溫食物可能破壞食道黏膜,誘發罹癌機率。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翁孟仕解釋,高溫食物會破壞口腔、食道黏膜,提供致癌因子進入組織的機會,因此提高罹癌機率。另一方面是細胞本來就有修復機制,黏膜破壞時,免疫細胞會開始進行抵抗外來物及修復作用,高溫食物破壞食道黏膜的機會高,常會刺激細胞,反而有誘發此處細胞不斷增生的可能性。飲食建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侯雅苓營養師提醒,喝茶的溫度在攝氏65~69度左右的致癌率,是喝茶溫度在攝氏65度以下民眾的2倍,而喜歡喝溫度在攝氏70度以上的致癌機率是不喝溫茶民眾的8倍之多,所以若喜歡喝熱茶,茶溫最好為65度以下。不只喝熱茶,火鍋、濃湯、稀飯、湯麵、熱開水等熱的液體都要涼一點再喝較好。2) 喝汽水增食道癌機率?國際間多個醫學研究單位最近提出報告,指喝太多碳酸飲料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危險。一組研究人員分析美國人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飲食習慣發現,美國人在2000年對汽水等碳酸飲料攝取量,與1946年相較,增加超過了4倍半,結果美國白種男性罹患食道癌的個案大增5.7倍。正解/的確如此。侯雅苓營養師解釋,食物從食道要進入胃的地方,有一處括約肌,目的是不要讓胃液回流到食道,但是高糖、高油脂、咖啡、酒精食物,很容易讓括約肌鬆弛,誘導高酸性的胃液回流到食道,所以可能增加食道癌機率。飲食建議/侯雅苓營養師指出,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僅能降低飲食量,同時可避免吞食未完全咀嚼的食物,避免胃部堆積太多食物而延長正常的胃排空、增加胃消化的時間,引起回流。吃飽之後,最好適度散步,幫助消化,不要立即躺平睡覺。3) 咖啡1天4杯,罹乳癌機率高?先前有研究發現,適量咖啡,可降低罹癌機率,但醫界現在出現新說法,擔心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刺激雌激素異常增加,導致女性乳房病變。正解/是否會罹癌,尚需更多研究來探討。翁孟仕助理教授指出,早期研究發現,飲用咖啡因含量在100~200的飲料,會增加胎兒體重過輕、先天畸型的情況,含量更高,比例更高,但是否有罹癌的可能,尚未有明確的研究報告提出。不過咖啡含有興奮劑,下午4點以後,就要避免飲用,有心悸者,更需謹慎。飲食建議/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及侯雅苓營養師表示,每天咖啡飲用量不要超過3杯。最好喝不加奶精和糖的黑咖啡,或用鮮奶取代奶精,將更健康。4) 女性每日1杯酒,罹癌機率多13%?英國一份最新報告指出,每日1杯酒,會使女性罹患多種癌症的機率增加13%,即使飲酒量少於1杯,引發癌症的機率仍可能增加。更別提飲酒過量所導致的乳癌、食道癌、喉癌、直腸癌和肝癌風險。正解/「每日適度飲酒」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是否會引發癌症,需更多研究證實。翁孟仕助理教授指出,之前有研究顯示,飲酒過量會罹患肝癌及心血管疾病,但是否會引發癌症,本篇報告的內容不盡完備,需更多的研究證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飲酒過量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飲食建議/賴基銘醫師及侯雅苓營養師強調,飲酒不要過量,酒精濃度不要太高。若要飲酒,紅酒、含多酚類的酒較佳。5)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胰臟癌風險加倍?美國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科學家對新加坡6萬人進行研究,一共花了14年的時間追蹤調查60524名男女的健康狀況,其中有140名志願調查者罹患胰臟癌,每週喝2次或更多含糖飲料的人罹患此癌的機率比別人高87%。正解/的確如此。常喝含糖飲料,包括蜂蜜都是一種糖類飲品,攝取過量糖分,影響胰導素分泌,細胞會有過勞或發炎情形,罹患胰臟癌機率大增。飲食建議/若要喝飲料須懂得節制,白開水還是最好的飲品。(本文摘自/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強身健體 5大抗癌食物必吃

強身健體 5大抗癌食物必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時代週刊Time曾刊登一篇集合多位營養學家知識的文章,指出人體內氧自由基不斷增多,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有5種對抗氧自由基能力特別強,可延緩衰老、抵抗疾病的食物,如果正確食用,不但可以強身健體,還能預防多種疾病。這5種食物分別是︰番茄、菠菜、花椰菜、蔓越莓(小紅莓)、大蒜。多吃蔬果都對防癌有益國內最早把這訊息帶到台灣宣傳的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兼任教授潘懷宗表示,這幾年下來,醫學界仍認為這5種食物具有防癌功效,但要注意的是「防癌,而非抗癌」。這幾種食物營養成分較多,較能預防疾病,但其他蔬果一樣好,只是成分稍微少一點。像黑莓就有類似蔓越莓的功效;除了花椰菜,其他十字花科菜類和葡萄皮、葡萄子裡都含有類黃酮,能抗氧化;而所有深綠色葉菜也都媲美菠菜,含有營養成分,總之,多吃蔬果都對防癌有益。以下將詳細介紹這5大好食物,到底含有哪些寶貴的成分?怎麼料理,才能發揮最大抗氧化功效?1) 番茄/美國人愛說:「每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歐洲人卻說:「天天吃番茄,不必求醫師。」番茄的纖維質可幫助預防結腸直腸癌。所含的大量茄紅素(lycopene,是種類胡蘿蔔素)則被證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對抗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減少癌症發生,如子宮頸癌、膀胱癌、胰臟癌,還有男性的前列腺(攝護腺)癌。其次,番茄還含有養顏美容的維生素C,並含有β胡蘿蔔素可預防老化,也含有合成細胞DNA所需的葉酸、降血壓的鉀,及能整腸健胃的有機酸。建議吃法/直接生食,能吃到最多的維生素C。而加工過的番茄產品,如番茄汁和番茄醬,所含的茄紅素則易被人體吸收 。 2) 菠菜/菠菜營養豐富,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譽。1斤菠菜相當於2個雞蛋的蛋白質含量,菠菜不僅含大量β胡蘿蔔素,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質和鉀質的極佳來源。食用菠菜的好處有β胡蘿蔔素可預防多種癌症和心臟病,降低罹患乳癌、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機率;而葉酸可幫助防止胎兒先天缺陷及出生體重過輕,並預防某些癌症和心臟病;鉀質有助維持細胞內的電解質平衡,促進心臟功能及血壓正常;維生素B6、C有益免疫系統;鐵質可助預防缺鐵性貧血;鈣質和鎂質能建造強壯的骨骼和平衡血壓;菠菜紅色的根中含有一般蔬果缺乏的維生素K,有助於防止皮膚、內臟出血。此外,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利於清理人體腸胃的熱毒,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而可預防便祕,使人容光煥發。建議吃法/菠菜炒小魚乾,既有豐富的維生素C又富有鐵質。國外抗氧化性測試發現,若能每天吃30克左右的新鮮生菠菜,勝於吃1.25克的維生素C和喝270克紅葡萄酒,所以菠菜被推崇為十大養顏美膚食物之一。3) 花椰菜/花椰菜是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硫素(Sulforaphane),這成分可刺激體內抗癌酵素(phaseⅡ酵素)的製造。也就是說,蘿蔔硫素可幫助人體細胞抵抗致癌物的侵襲。除此,花椰菜還含有大量的強力抗氧化劑、維生素C,以及豐富的鉀質、纖維質,和其他的必需維生素及礦物質。花椰菜又可分為白花椰菜及綠花椰菜(青花菜),白花椰菜的槲皮酮是一種強力抗癌物質,能使許多致癌物質失去活性。綠花椰菜能提高身體的自然抗癌系統。過去10年的研究顯示,綠花椰菜特別對於大腸癌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建議吃法/清炒綠花椰菜及白花椰菜,加入切片胡蘿蔔,顏色豐富營養滿分。4) 蔓越莓/蔓越莓又名小紅莓,是最受歐美女性重視的天然水果,享有水果中紅寶石的美譽。其含有熱門的抗氧化物——前花青素,藉由特殊的抗氧化能力、以及自由基清除者的條件,可避免細胞受破壞並維持細胞的健康與活力。美國藥典記載,蔓越莓是對付膀胱炎、尿道感染有效的輔助品,可防止細菌附著及感染尿道。有研究指出,女性若能經常食用蔓越莓果汁和優酪乳兩種食品,將可大大降低女性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達70%。建議吃法/每天飲用2~3杯蔓越莓汁,可顯著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也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又稱好膽固醇)。5) 大蒜/在古埃及時代,大量的奴工被發配去建造金字塔,為維持體力,法老王發給奴工大蒜。大蒜中含有各種硫化物,這也是其散發特殊氣味的原因。其中重要成分是大蒜素及增精素,它們具殺菌效果。大蒜中的硫化物還具有強烈的氧化還原作用,可抑制脂肪過氧化的作用,減少自由基產生,並可有效地降低壞的膽固醇,提高好的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且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建議吃法/每天可吃生蒜1瓣(5克);熟蒜則2~3瓣(10~15克),大蒜最好咬碎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表示,吃燒烤類食物時可配生大蒜或生洋蔥,稍微中和燒烤類含有的致癌物質,因此,生蒜配烤香腸可說是內行人的吃法。(本文摘自/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打擊體脂 低GI飲食法大公開

打擊體脂 低GI飲食法大公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什麼是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值?它的數值高低又如何判斷?GI 值主要是指食物吃進去後,血糖上升的數值,而葡萄糖是最容易使血糖快速升高的成分。澱粉類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澱粉酵素分解,轉化成葡萄糖的小分子形態,被人體腸胃吸收,進而使血糖上升,血糖上升會促使胰臟釋出胰島素。關鍵點就在於胰島素接下來的作用。低GI 飲食 在質不在量打個比喻來說,胰島素像是體脂肪銀行的金庫鑰匙,大量的胰島素會將葡萄糖轉化成體脂肪,並定存在身體,促使體脂肪率漸漸飆高。當血糖快速被定存後,又會造成血糖下降,血糖一下降又開始感到飢餓,會更想大吃一頓?如此循環下,血脂肪濃度愈來愈高,形成了我常說的「食物三高口訣」─高GI、高吸收、高定存體脂肪。換句話說,採用低GI 飲食法就是多吃可活存的食物(低GI 食物),少吃會被定存的食物(高GI 食物)。正確的低GI 飲食,是在選擇食物的「質」,而非食物的「量」。維持體力 5觀念要注意要特別注意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數會因不同的加工烹調方式、食材大小,以及生、熟度等等而有差異。因為攝取的熱量必須維持在人體所需食物總熱量的範圍內。因此,選對食物種類便很重要,也才能吃得好又吃得飽,真正達到體重管理、控制血糖血脂肪濃度及肥胖的效果。不管採用哪一種飲食法,都需要建立正確的體重管理觀念,我總是不厭其煩地,不斷地提醒個案:1) 體重管理成功絕非一蹴可幾。2) 要做好體重管理必須是全方位,非單一的方法就能達到目的。3) 用自己的生活去做體重管理,才會長久不復胖。4) GI 食材吃得對,規律用餐或定時少量多餐。5) 做體重管理要會判讀數據,不要隨便節食。5個觀念基本觀念都正確了,就算不配合運動,也能維持新陳代謝率不會快速下降,並能維持體力及有好氣色。(本文摘自/體重管理自己來,快樂享瘦一輩子/本事文化出版)

劇毒卻無症狀?根管治療要小心

劇毒卻無症狀?根管治療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一種局部感染的終極模式。一種細菌聚集在體內一個點,隨後引起疾病中的一個或多個遠端部位,在病例中,細菌毒素的傳播是疾病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細菌本身。感染部位往往無相對症狀儘管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會在體內遠處部位產生劇烈的有害影響,毒素的實際產生點往往是隱藏的。再次參照Cecil醫學教科書:「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幾乎肯定是金黃色葡萄菌產生的一種或多種毒素所引起,在感染部位往往無相對症狀。」換言之,實際感染部位可以感染到身體的其他部分,並使之中毒,而不在始發位置表現出任何症狀。根管治療牙齒,和衛生棉條之間的比較,是在說明細菌及毒素從初始感染到後續散佈的機制。它強調一個沒有免疫系統的環境,所滋生的微生物與其巨大的破壞性。這也證明,根管治療牙齒是如何呈現劇毒,但仍然「無局部症狀」的情況。牙髓組織壞死 免疫系統便不存在了當正常無菌牙髓管遭受細菌感染,而造成痛苦時,醫生幾乎總是會進行根管治療。這些細菌侵入牙髓,遷移下來到根管空間,和無數牙本質小管組成的多孔牙齒結構中。在那裡,就像使用衛生棉條,細菌繼續在溫暖、潮濕、黑暗的環境中成長。更有甚者,一旦牙髓組織壞死,免疫系統便不存在了(如同衛生棉條)。因為沒有血液供應,以有效的輸送到感染區,所以抗生素也幫助不大。就像用衛生棉條一樣……,死牙內有細菌,但無免疫系統。根管治療 能引發低程度的中毒性休克較新的棉條設計,還有頻繁的更換,能顯著降低與棉條相關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風險。而根管治療牙齒的問題是,牙齒是你在身體的一部份,並不能動不動就換。受感染的牙齒只要還在,就會是個持續性的感染熱門點,有引發整個身體疾病的風險。感染牙齒的主要細菌是鏈球菌,與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菌種不同。但是在缺氧時,如根管治療牙齒的情況下,它們常常產生非常致命的毒素,能引發連續低程度的中毒性休克。這種情況取決於遺傳,或受影響的病人身體上「弱點」,最終會表現在相當多不同的疾病上頭。(本文摘自/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博思智庫出版)

美肌就用膠原蛋白?醫:無效

美肌就用膠原蛋白?醫:無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別名「膠原纖維」的膠原蛋白是蛋白質的一種,是皮膚不鬆弛的基礎元素。皺紋就是因為膠原蛋白減少、劣化所產生的,所以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只要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魚翅等食品,就能使皮膚有張力不鬆弛。但是,從進食中所攝取的膠原蛋白,若要使體內吸收,就必須要分解成胺基酸才行。食物中攝取膠原蛋白 體內也不會有效以分子的大小順序來排列是蛋白質、膠原蛋白、胜肽、胺基酸,經口而入的膠原蛋白,會先被分解成胺基酸,然後被分配到全身上下各處,以骨骼及肌肉等各種不同形式來使用它。總而言之,即使你吃下了膠原蛋白,也不會增加皮膚上的膠原蛋白。而且,膠原蛋白主要是由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等3種胺基酸所構成的,這三種胺基酸人體本身就能夠製造出來,所以即使攝取膠原蛋白食品,在體內也不會有膠原蛋白的功效。新陳代謝的循環週期大約是28天紫外線是皮膚長斑點的主因。為了保護皮膚的角化細胞(Keratinocyte)的核心,就會形成黑色素(色素),當有黑色素的細胞無法代謝而殘留下來的就是斑點。細胞生成後進行分裂,往表層推擠出去,進而變成沒有核心的角質剝離脫落,這就是皮膚的新陳代謝循環週期。年輕健康的皮膚,新陳代謝的循環週期大約是28天,由於年齡增長代謝能力降低,循環週期停滯就會形成斑點。皮膚表面的水分不足 乾燥出現裂紋斑點及較淺的皺紋是因表皮的損壞,而較深的皺紋則是因為真皮的損壞而產生的。真皮大多由膠原蛋白所構成,而膠原蛋白就是被譬喻為橡膠或是彈簧一般具有彈性,是皮膚的重要支柱。這部分也會因為紫外線的照射,而使生成機能受到損壞,使膠原蛋白減少、劣化以至於塌陷。較淺的皺紋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水分不足,導致乾燥而出現裂紋,這隨著年齡增長,角化細胞的天然保濕因子(被稱為NMF的胺基酸比例較高的水溶性成分,吸水性.保濕性極高)與連接角化細胞的細胞間脂質減少所引起的。水嫩肌膚要素 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 造成斑點、皺紋的原因,除了紫外線及乾燥之外,還有因活性氧所引起的肌膚機能變化、維他命及蛋白質的不足、睡眠不足等等。切忌營養不均衡的飲食以及壓力過大的生活,再來,為了使肌膚機能活性化與促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濕及良好的血液循環。培養規律正確的睡眠習慣請維持規律的三餐飲食習慣,從肉類及魚類等食品攝取蛋白質,從蔬菜及水果中攝取維他命C及維他命E。皮膚的新陳代謝是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進行,請培養規律正確的睡眠習慣,好好地消除身體的疲勞吧。另外,較淺的皺紋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水分不足及乾燥所造成的裂紋,除了使用防止乾燥的化妝水及保濕乳液,也要注意能使肌膚機能活性化的血液循環是否良好。也可使以熱毛巾來溫熱臉部並做按摩,用指腹溫柔地按摩來消除皺紋。(本文摘自/自然醫學博士教你真健康常識/蘋果屋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