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驚!膳食纖維不足 細菌吃腸子!

驚!膳食纖維不足 細菌吃腸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飲食越來越趨向精緻化,除了忙碌的上班族常隨便以飯糰、三明治果腹,另一族群則是討厭吃青菜,另外,還有永遠在節食的女性 ,常會以現打果汁當成一餐。但你知道就算喝現打果汁,攝取的纖維量通常也是不足的,反而攝取了不少糖分,長期下來對健康並無助益,還有可能拖垮身體!根據統計結果,約有九成的人平均膳食纖維攝取量遠低於衛生福利部所建議的每天25~35g。在最新的國際頂尖期刊 Cell指出,研究發現若在缺乏纖維的飲食模式中,易導致腸道內細菌群分解腸壁黏膜,使腸壁黏膜變薄讓病原菌趁虛而入,造成腸道發炎甚至可能引發癌症。低纖維飲食造成腸道黏膜層變薄「黏膜層」是腸道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道防線堅固與否是關鍵 。腸道內細菌可利用膳食纖維生成脂肪酸,保持黏膜層的厚度。同時也阻隔病菌入侵腸道以確保腸道健康。在研究中顯示,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模式中,腸道菌群會利用宿主腸道本身分泌的黏液醣蛋白作為營養來源,導致腸道黏膜屏障被侵蝕破壞,而造成壞死性腸炎,甚至可能引起大腸癌病變。攝取適當的纖維 可保腸道的健康飲食習慣除了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外,也會影響到健康,忙碌的生活中或許較難攝取到足夠的纖維質,除了天然食物以外,也可透過保健食品攝取纖維質,保持腸道健康,其中燕麥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可在腸道有較長的停留時間,不但可刺激腸壁上的免疫細胞活性,提升免疫系統機能,有助於對抗外來病原和癌症,特別是大分子β-葡聚醣(分子量2000kDa)的幫助較明顯,也可以減緩腸胃吸收脂肪速度,助於保持身材,一舉數得。

狂滑手機致肩頸痛 恐因頸椎退化性關節炎

狂滑手機致肩頸痛 恐因頸椎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季節正式進入冬季,常聽人說天氣一變化膝蓋關節就會跟著疼痛,這是因為身體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其中,因關節靠近身體表面,關節肌腱因此容易受到拉扯,膝蓋就會產生不適感。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但你知道嗎?長時間緊盯電腦、滑手機,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尤其是頸椎部位唷!年輕族群好發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以往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軟骨磨損所致,且大部分是50~60歲以上的年長者較易罹患,但近年來卻有年輕化的趨勢,40歲以下罹病的族群急速增加,好發部位以頸椎最多,其次為腰椎、膝部。而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因素為的為不正常的姿勢、頸肩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或某一動作太頻繁、缺乏適度運動,但也有部分是因為椎間盤突出、頸椎狹窄、或頸椎的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因此提醒民眾,若出現肩頸僵硬等不適症狀時,如肩頸特別僵硬或痛感明顯,建議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期。2招教你減輕頸椎壓力負擔要遠離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可以透過伸展活動肩頸,平時也別太常坐在椅子上,不時要起身走動,才能減輕對椎間盤所造成的壓力負擔,以下2招提供給民眾參考:1)頸部加強運動/第一先坐正,收下巴,將右手放在左耳上方斜側拉頸部肌肉致出現緊繃感,持續5秒;第二維持牽拉的姿勢下,用脖子與手同時反方向施力,停留5秒;第三則是回覆原本直立姿勢,休息5秒。建議左右各5~6次,至少早晚做一次。2)調整枕頭/將浴巾捲起約1個拳頭厚,在睡覺時作為輔助,讓頸椎有支撐,肌肉能放鬆休息,方式有兩種,第一是將浴巾捲稍固定,平放於脖子後方;第二則是將浴巾捲由脖子後方往耳前方繞過,於額頭處固定,平側躺時頸椎皆可獲得支撐。伸展運動+肌力 輔以葡萄糖胺護頸椎提醒民眾,要多保護自己的頸椎,避免連續長時間使用電腦、不良姿勢、及不當運動傷到頸部,平常可做伸展柔軟操,訓練肌肉力量。目前退化性關節炎都是採多方向治療,包括藥物、非藥物等治療,必要時才須採用手術治療,此外,民眾也可以透過關節保健藥物做關節治療,根據美國FDA在2009年發表的研究指出,葡萄糖胺是人體軟骨組織的一種物質,適度補充葡萄糖胺能延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其中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提醒民眾,應多認識藥品和食品的效用差異,服用前也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健方式。(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剛動過外科手術的患者,較容易罹患罕見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特別是因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肌肉會逐漸無力​、引起全身麻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分析20年數據資料,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學:臨床實踐〉醫學期刊(Neurology:Clinical Practice)。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大約每10萬人,才有一人得病。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包括肌肉會逐漸無力,有時還會引起全身麻痺,當影響到呼吸,便可能致命。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有關多數人認為,這種疾病是免疫系統造成,而任何人都可能產生這種疾病,不過過去研究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與一些疫苗有關。茲卡病毒與格林-巴利症候群也有關聯性。研究團隊觀察1995年到2014年間接受外科手術後兩個月內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發生率,這段時間共有208人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平均年齡55歲,其中有31人患病前剛接受外科手術,手術與發病時間平均間隔19天。癌症患者手術後 罹病風險增加約7倍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這31名患者中,61%是癌症患者,還有29%的人有自體免疫疾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接受手術治療6個月內,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風險增加約7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動手術後,罹病風險則增加約5倍。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神經科副教授莎拉‧霍克分析,有些人體質較為敏感,接受手術後,可能是手術本身或麻醉帶來的壓力,引發身體免疫反應,進而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霍克提醒,在5萬台手術中,只發現31名患者後來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這種狀況還是算很罕見。患者若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千萬不要因為這篇研究而逃避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嗝險害命 腎友「藥」小心!

打嗝險害命 腎友「藥」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打嗝打不停,吃藥後竟險喪命!一名80歲老爺爺患有腎臟病,到診所看診後竟然昏迷,送到醫院時昏迷指數只有3分,原來老爺爺在昏迷前吃了藥,雖然救回一命,卻必須長期洗腎!醫師表示,患者服用的肌肉鬆弛劑,對腎臟病患來說易引起嚴重副作用,看病時應告知病史,避免無法挽回的後果。腎病患者難以代謝 有嗜睡、頭痛副作用衛服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旻叡表示,爺爺是慢性腎臟病第5期患者,打嗝服藥後開始步態不穩、嗜睡,送醫後腎功能已經衰竭。診所醫師開立的肌肉鬆弛劑(baclofen)是很普遍的用藥,但是,腎臟病患易引發嚴重副作用,老爺爺就是誤食該藥而險喪命,腎臟病患不能不慎。蔡旻叡醫師指出,用於治療打嗝,抑制打嗝的反射的神經傳導藥物,因作用在大腦並從腎臟代謝,有腎臟病的人,難以代謝排出體外,在大腦中的濃度會越來越高,造成神經毒性,進而產生嗜睡、頭痛、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甚至意識混亂或昏迷。看病告知病史 告知過敏反應蔡旻叡醫師表示,腎臟病患吃藥一定要特別重視用藥安全,到不同的醫療院所看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自己的病史,醫師才能避免開立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或可能進一步惡化腎功能的藥品,也才能選擇最適當的藥品劑量。避免吃藥釀危機,彰化醫院品管中心副主任黃聖剛指出,不只是腎臟病患,病人跨不同醫療院所就醫時,最好要攜帶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並告知醫護用藥過敏及副作用反應,才能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

暖「心」過冬 長者必作4件事

暖「心」過冬 長者必作4件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溫直直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風險,保暖防寒要做好!當氣溫降低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根據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約1~2成,應謹慎注意天冷影響!早上8~-9點後、晚餐隔1個小時再運動早起運動要注意!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等,早上8~-9點以後等太陽露臉再出門運動,晚餐後也應至少隔1個小時再運動。無痛性的心肌缺氧 冒冷汗、嘔吐要注意健康署提醒民眾,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的症狀是突發嚴重胸痛,但也有部分病人是無痛性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性而輕忽了其他表徵,進而延遲就醫時間,因此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的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減少誘發心臟病4措施:1) 隨手添衣暖身心/今年冬天冷熱交替頻繁,65歲以上長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出門採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2)  早起運動曬太陽/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對於高危險群,最好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3) 規律服藥天天量血壓/提醒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4) 注意徵兆搶時間/台大醫院醫師王宗道表示,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另外更年期女性民眾,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的症狀,民眾不易分辨,如有上述症狀時,也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醫訊/免費塗氟活動──從齒健康預防蛀牙大作戰

醫訊/免費塗氟活動──從齒健康預防蛀牙大作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寒暑假期間,兒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此時若疏於口腔照護,恐更易罹患蛀牙。而蛀牙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牙齒、細菌、食物和時間等四大因素。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以減少發生蛀牙機會。為降低齲齒率及落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政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將於寒假期間舉辦6-12歲學齡兒童免費塗氟活動,利用寒假106年1月16日至1月26日止,週一至週五上午09:00-11:30、下午13:30-16:00,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中興、陽明、忠孝、仁愛、和平、婦幼)同步實施。接受塗氟的學童需掛號但不需繳交掛號費,請家長把握機會,攜帶私章、戶口名簿及兒童牙刷,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牙醫師共同守護您寶貝的口腔健康。名稱:免費塗氟活動──從齒健康預防蛀牙大作戰時間:106年1月16日至1月26日 週一至週五上午09:00-11:30、下午13:30-16:0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中興、陽明、忠孝、仁愛、和平、婦幼)同步實施洽詢: 院區名稱 聯絡電話 聯絡人員 忠孝院區 1999或2786-1288轉8201 許毓庭 小姐 中興院區 1999或2552-3234轉6201 施韋伶 小姐 仁愛院區 1999或2709-3600轉3258、3262 孫庭馨 小姐 陽明院區 1999或2835-3456轉6236 廖羿綺 小姐 婦幼院區 1999或2391-6471轉2201 楊莉貞 小姐 和平院區 1999或2388-9595轉2301 鍾明玉 小姐  

顧好面子!3D列印重建完美下巴

顧好面子!3D列印重建完美下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D列印創造無限可能!57歲的陳先生下牙齦有腫塊,確診為第四期的鱗狀上皮癌,醫師利用「3D列印輔助下顎骨重建手術」重建將要被切除的右下顎。病人術後恢復良好,於術後1個月回診,其右側下顎外型與左側幾近無異。可重建出跟近乎一致的角度和弧線由於電腦斷層攝影以及核磁共振造影的普及,病患身體的解剖構造均可以輕易的數位化,3D列印技術重建下顎骨,經過精密的計算,可重建出跟對側下顎骨近乎一致的角度和弧線。和傳統手術相比,經過3D列印的輔助,可以讓醫師做出幾近完美的下顎,而且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讓手術能夠更順利的完成。在過往只能於電腦螢幕上看到的病人影像,如今可以栩栩如生的在醫師及患者手上仔細地解釋病情。醫師也能於術前實際看到病灶位置,而並非只是在腦中想像,大大提升了手術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大大提高手術效率、成功率外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尤為重要,因此利用3D實體模型做術前的模擬以及解釋,也能大大提高手術效率、成功率的好方法,針對一些需要複雜重建的患者,例如先天性畸形、廣泛性腫瘤切除或是嚴重創傷後重建,外科醫師大多依據個人經驗,配合電腦斷層影像來進行手術,因此手術成功關鍵為外科醫師的臨床經驗。3D列印利用工程軟體的後製,將病人術前的電腦斷層影像,進行切割位移與鏡像對稱處理,檢並利用3D列印實體模型規劃手術路徑並分析手術時可能發生的情況,與傳統手術相比,輕鬆就能達到大幅降低手術時間且得到完美對稱的手術結果。 

諾羅肆虐 全年齡層都當心!

諾羅肆虐 全年齡層都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嘔吐、發燒,我是食物中毒了嗎?近日鄰近日本,韓國,北京等地急性腸胃炎病例遽增,原來是天氣轉冷後,進入傳統病毒性腸胃炎的旺季,諾羅病毒感染俗稱腸胃型感冒的重要病源,無論幼兒、小孩、成人,甚至老人等全年齡層都可能致病,民眾應多加注意。嘔吐物、排泄物、飲食都可以傳播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醫師表示,人傳人多經由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飲水或食物,甚至吸入產生的飛沫,患者接觸過的環境等都可以傳播,也可能食入受汙染未處理好的食物而感染,傳染力極強,不但在社區傳染,也可能在養護機構,幼兒園等密集單位群聚感染!每年12月至隔年2月為病毒性腸胃炎的高峰,南投醫院院長、腸胃科專科醫師洪弘昌表示,老人、慢性病患等可能因嘔吐腹瀉,而產生脫水或電解質失衡等併發症,民眾宜多注意,症狀多以腹瀉,嘔吐為主,偶爾伴隨頭痛,發燒,腹痛等症狀,多數人接受症狀治療可自行康復。注意自身衛生習慣、避免生食南投醫院小兒科醫師阮偉提醒,近期兒科門急診偶有病毒性腸胃炎小兒就診,幼兒容易因上吐下瀉而脫水或其他併發症,家長宜多注意,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目前並未有疫苗可做預防,唯有自身衛生習慣和避免生食等習慣做起,才能有效防範。 

智齒該拔嗎?聽聽醫師怎麼說

智齒該拔嗎?聽聽醫師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易清潔、沒有咀嚼用處又容易腫痛,有近7成民眾都有拔除智齒的經驗,民眾常因智齒腫痛或矯正需求被轉診到口腔外科評估拔牙,拔牙不慎是否會引起神經損傷?到底什麼樣的智齒需要處理,又怎麼樣的智齒一定要拔除呢?易堆積細菌與食物殘渣 產生蛀牙、牙周發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口腔外科醫師楊方瑜表示,若智齒有發育,常因下顎空間不足造成清潔上的死角,臨床上常見智齒沒有長出來的狀況,易與前面一顆臼齒間堆積細菌與食物殘渣、產生蛀牙、牙周發炎、骨頭破壞,甚至形成囊腫病變、蜂窩性組織炎。病人本身清潔能力是考量拔牙的要素楊方瑜醫師說明,在評估要不要拔牙時,為避免成為潛在的感染或病變風險,除了是否已經產生病灶,病人本身清潔能力也是考量要素,術後最常見的問題為腫痛、下唇下巴麻木、第二大臼齒或牙套受到影響等狀況。半年一次定期檢查、注意清潔牙痛要人命,拔牙腫痛雖然不像神經抽痛,但按時服藥及冰敷後,通常也需要經過一周才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下唇下巴麻木的問題則與智齒牙根與下齒槽神經的構造位置有關,有時在術前的X光片檢查可以約略判斷出,有時候基於安全需要額外照牙科的電腦斷層判定。楊方瑜醫師表示,照顧智齒須有防範未然的概念,除了半年一次的定期檢查外,更要做好心理準備,在適當的時間拔除智齒,比如不然,若等到智齒腫痛起來,或是第二大臼齒因為清潔不易而蛀牙或牙周病破壞了,更是得不償失。

牙痛火氣大?竟是根尖囊腫!

牙痛火氣大?竟是根尖囊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火氣大、體質燥熱的人,有時冬日吃補容易因為活血循環加速,造成嘴巴破洞、牙齦浮腫問題,此時許多民眾會自行購買成藥消炎,但若是出現單顆牙齒腫痛、甚至合併有膿包現象,醫師提醒,可能是牙根受到細菌感染造成的「根尖囊腫」發炎現象,嚴重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不可輕忽!單顆牙齒有腫脹感 伴隨芽孢台南市立醫院牙髓病科醫師黃致翔表示,一般的火氣大導致牙齦腫脹,大約會表現在整片牙齦,位置也會靠近淺層,只要加強清潔問題就能解決,但若發生根尖囊腫,患者會感到單顆牙齒有腫脹感,伴隨芽孢,雖然藉由藥物治療會有短暫緩解,但停止供給藥物後又會復發,此時尋求醫師協助將是唯一選擇。根尖囊腫好發率約15%,主因與牙髓受感染的程度有關,大部分是因為牙齒神經受到感染或外傷無治療,骨頭裡會形成慢性囊腫,慢慢導致單顆牙齒腫痛現象,醫師提醒,小孩也可能會得到根尖囊腫,切勿輕忽。生理期、孕期牙痛 主因在荷爾蒙出現短期的牙齦浮腫問題別慌!有些女性生理期時也會感到牙齒腫痛,黃致翔醫師表示,女性荷爾蒙量突然增加時,相當於牙周病細菌獲得足夠的養分支持,會在生理期時造成牙周病的細菌大量增加,孕期婦女常牙痛、牙齦出血也是肇因於女性荷爾蒙。定期檢查是預防根尖囊腫的唯一方法早期因手術方式的限制,根尖囊腫復發率高,傳統手術的成功率只有5~6成,而現因科技革新,可以將看不見的細菌也一併清除,因此現在的手術復發率低,約9成患者癒後狀況佳,僅1成機率復發,情況少之又少。黃致翔醫師表示,預防根尖囊腫主要在遠離感染源、注意牙齒外傷,基礎潔牙的貢獻有限,因此民眾的定期檢查將是預防根尖囊腫的唯一方法,每半年為檢查牙齒的最佳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