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三餐到啟蒙教育,幼兒的生活起居樣樣都需要父母,父母是最容易能觀察到孩子的第一線,若孩子到了3歲都還是活動力低、肌肉控制能力低、話說不好,家長應懷疑是否為發展遲緩。發現跟同儕的落差 才就醫評估「家裡的小寶貝恩恩今年3歲了,卻還不會跑、不會拿湯匙吃飯、只會簡單的單詞」,有些家長觀察到孩子的情形,對孩子的狀況雖然有些擔憂,但又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心理壓力下,許多父母甚至認為「長大就會好」,等到在家中的寶貝進入了幼兒園,發現跟同儕的落差,才至醫院進行聯合評估孩子是否疑似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許多家長害怕自己與孩子被貼標籤而不敢帶孩子至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進行鑑定診斷、療育服務,但治療師強調,其實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減少壓力與挫折。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醫院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針對孩子特別開闢一個專屬兒童的復健治療環境,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使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在友善的環境、專業的醫療品質中,促進發展狀況、提升潛在能力,讓家長們能夠安心的陪伴孩子成長。復健科周建文主任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積極安排復健,遲緩狀況是可以獲得改善的,家長千萬不要視而不見,只要經過早療,能減輕障礙程度並大幅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   

薑黃怕光 隔絕光害效果更佳

薑黃怕光 隔絕光害效果更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薑黃素對健康頗有助益,然而市面上薑黃素相關食品琳瑯滿目,價格落差也很大,常讓民眾眼花撩亂,薑黃素來自薑黃,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薑黃素品質、薑黃素濃度。薑黃達人戴茂良提醒,千萬不要讓薑黃粉接觸塑膠用品,薑黃中的油脂會與塑膠產生交互作用,只要2星期到1個月,其中的塑化劑就可能進入產品當中。薑黃素濃度較高 養生效果較佳​戴茂良指出,一般民眾購買薑黃產品時,多以價格為首要考量指標,事實上,薑黃產品重要的關鍵在於薑黃素濃度多寡,從薑黃品種、採收時機、加工方式等,都深深影響薑黃素濃度。民眾選購薑黃素產品時,一定要確認薑黃素濃度多寡,薑黃素濃度較高,養生效果較佳。戴茂良分析,薑黃種類當中,以紅薑黃、秋薑黃為主流,有些人將薑黃洗乾淨,曬乾,切一切再磨成粉,也有人是以高溫烘焙,這些加工方式都可能影響薑黃素濃度,若以低溫烘焙方式,薑黃素濃度較能維持穩定。另外,種植薑黃時,必須等所有葉子都乾枯才採收,薑黃素濃度才會比較高,一旦採收時機不對,薑黃素濃度也會變少。薑黃顏色長時間保持鮮豔 要提高警覺​前一陣子,薑黃相關產品含重金屬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戴茂良對此表示,有些薑黃品種看起來顏色較暗,因此部分薑黃素廠商就會添加一些人工色素、化學添加物等,以提升賣相,因此便衍生重金屬問題。薑黃素是一種天然色素,很怕光,大約1個星期到1個月就會逐漸褪色,民眾若發現薑黃顏色長時間保持鮮豔,就要提高警覺。戴茂良補充,裝薑黃素的罐子也很重要。由於薑黃素怕光,因此瓶罐必須可以阻隔光線傷害,薑黃素濃度較不會受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投入課外活動逾1年 未來收入較高

投入課外活動逾1年 未來收入較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說過,這樣大膽的建議來沒有完整的證據可以佐證,但我覺得目前為止的研究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他們都清楚顯示,孩子在明智的芭蕾舞教練、足球教練或小提琴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培養恆毅力。課外活動 有挑戰性可激發內在動機首先,研究人員讓孩子配戴傳呼機,這樣一來,一整天都可以提醒他們記錄自己在做甚麼以及當下的感受,孩子上課時,他們的記錄顯示,課程的挑戰性很高,但他們無心向學,相反的,當他們和朋友玩在一起時,他們覺得沒什麼挑戰性,但很有趣,至於課外活動又是如何?孩子們參與體育活動、演奏音樂或排練學校戲劇時,他們覺得那些活動有挑戰性、也很好玩,除了課外活動,孩子的生活中沒有其他的經驗可以同時提供挑戰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多參與課外活動 各方面指標都比較好這項研究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上課很難,但是多數孩子覺得沒有樂趣,與朋友一起玩樂很有趣,但是不難,但是芭蕾呢?芭蕾可以兼顧2個,有跳戰性又很有趣,當下的體驗是一回事,長遠的效益又如何?課外活動有顯著的效益嗎?無數研究顯示,比較投入課外活動的孩子,幾乎各方面指標都表現得比較好,例如成績較好、較有自信、比較不會惹上麻煩等等,這裡有些研究是長期研究,也就是說研究人員追蹤好一段時間,觀察孩子長大以後的情況,這些長期研究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多參與課外活動,未來的結果更好。大學畢業的機率、就業高很多心理學家瑪歌‧嘉德納的研究為長期課外活動的效益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證明,加德納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合作研究者一起追蹤1,1000名美國青少年,直到他們26歲,他們想了解高中參與課外活動2年、而不只1年,對成年後的成就有什麼影響。結果顯示,投入課外活動1年以上的孩子,大學畢業的機率高很多,年輕時也比較主動投入社群活動。孩子每周投入課外活動的時數,也可以有效的預測他們未來的就業率較高,收入較多,不過這點只適用在參與課外活動2年的孩子身上,只參與1年並沒有這種預測效果。(本文摘自/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天下雜誌出版)

水喝太少 竟長出6公分結石!

水喝太少 竟長出6公分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尿濁、解尿痛不當回事,翁膀胱竟藏大結石!70歲陳姓男患者,在40歲後出現尿液混濁情形,隨著年紀增長感覺膀胱越來越無力、長期受頻尿困擾,只要一坐下沒多久就馬上又想上廁所,最近一個晚上要起床如廁5、6次,且解尿時出現疼痛情形,10年前還曾自行解出小石子,但患者並不以為意。尿流速慢 膀胱竟有6公分石頭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陳祥來發現患者最大尿流速每秒只有7毫升(正常值應該為每秒15毫升),進行靜脈腎盂攝影術檢查後,確認陳先生罹患膀胱結石,且結石已有6公分大小,就像膀胱內部長了一顆奇異果大小的石頭,因結石太大,因此安排進行膀胱取石術,取出形狀與顏色、大小皆如奇異果般的6公分結石。發生原因複雜 與飲食、體質有關陳祥來醫師表示,因患者曾接受心臟血管繞道手術,因為擔心喝太多水會導致心臟衰竭或是肺水腫,讓原本需限水的病患因而更減少的水量的攝取,可能是導致尿路結石情形加重的原因之一。只要在泌尿系統如腎臟、輸尿管或膀胱出現礦物質結晶沉積,都稱為尿路結石,結石發生原因複雜,但大多與飲食、體質、遺傳及生活型態有關,另外,某些症狀如高尿酸血症、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也容易產生結石。多喝開水、鹼性水 勿長時間憋尿陳祥來醫師呼籲,飲水量不足、憋尿等都容易產生結石,因為排尿解不乾淨,合併尿路感染容易促成膀胱結石,平日應多喝開水或鹼性水,勿長時間憋尿,以減少結石的風險。

斷指泡機油1小時 顯微手術成功接回

斷指泡機油1小時 顯微手術成功接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3歲外籍病人被操作中的機台切斷手指,因擔心被遣返回國、失去收入,不敢尋回斷肢,在受傷後自己到醫院請求協助,後來委託同事在機器底層找回浸泡逾一小時的斷指,經過顯微手術成功接回斷指,並恢復活動功能。顯微手術適當清創 建立多套血液循環受傷的斷指為無名指的第一節,被機油浸泡的變成黑色,除了全變黑色的指結外,連指甲都毫無血色,所幸經過手術後,外觀已與其他四指無異,並可正常活動。    佳里奇美醫院整形重建外科主治醫師林祐丞表示,斷指浸泡在機油中這麼長的時間後才進行接合的例子並不常見,沒有人知道長時間的機油浸泡對斷肢會造成什麼不可逆的傷害,顯微手術中除了適當的清創,也藉由建立多套血液循環的方式增加存活機會擔心沒工作隱匿 恐致不可逆傷害內政部統計,104年6月底,我國東南亞外勞人數突破57萬9千人,而根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有8成以上的外籍勞工存在語言不通及管理上的問題,這些外籍勞工是工安意外的高危險群,如這名患者的情形發生的可能機率很高,可能因為沒有健保、擔心沒工作而隱匿不報,對受傷部位而言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佳里奇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祐丞提醒,許多外籍勞工遠渡重洋來台灣工作,往往都帶著缺損的肢體離開。這些工廠裡的外籍勞工,因為語言不通而容易被忽略,但年輕的生命是珍貴的,互助合作、互相關心才能預防憾事發生。

軍官O形腿 關節退化害的!

軍官O形腿 關節退化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5歲許老先生為職業軍官退伍,長年飽受膝痛所苦,連腳踏車都無法騎,前幾年不僅無法上下樓梯,走路也開始出現「0形腿」,吃止痛藥不見效,3年前因寸步難行就醫,剛開始打玻尿酸稍有改善,但不到半年膝蓋又開始疼痛,後來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立即可以下床,隔日就出院,2周後就騎著單車趴趴走,甚至到澳洲爬山。每10個老年人 有7個受膝關節炎之苦老年人膝蓋問題雖不會馬上致命,卻會慢性影響生活品質,並與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並列為造成老人失能的前4大疾病,據統計,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老年人,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帶來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的限制,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台北中山醫院骨科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經過多年的使用,造成軟骨磨損、滑囊發炎及增生,高達85%的患者膝關節疼痛,問診後發現超過90%患者會自行吃止痛藥,另外也有超過50%成老人家,誤以為補鈣可以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降軟組織破壞吳濬哲醫師表示,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擔心「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傷口大、開刀危險性高,加上顧慮術後會增加子女或家人照顧的負擔而選擇放棄手術,而目前「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只針對部分磨損、壞損的關節做磨除,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拉扯和破壞。

嚇!床鋪過軟竟成嬰兒猝死主因

嚇!床鋪過軟竟成嬰兒猝死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嬰兒趴睡致死時有所聞,而床鋪太軟竟為主因?12月至今,已有3位嬰兒因為趴睡窒息,家長們應注意不要讓1歲以下的嬰兒單獨趴睡,趴睡是造成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為避免臉鼻陷入床鋪導致窒息,盡量不要選擇過軟的床鋪、被褥。趴睡、兒虐都會導致猝死率提高某些新手媽媽會疑惑,醫生說趴睡可以讓寶寶的運動神經發展得更好,也可以有好看的頭型,但研究顯示,趴睡確實會提高嬰兒猝死率,除了睡眠問題引發的嬰兒猝死問題,兒虐問題也是一大隱憂。研究資料顯示受虐性腦傷佔所有兒虐案件10%,死亡率可達25%。一般生活中的玩耍,如幼兒在大人膝蓋上晃動或輕輕拋起等動作雖具有危險性,但不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的腦傷,除非是受虐性腦傷等搖晃力道十分強烈、使得兒童頭部承受猛烈的頭頸部劇烈運動,才會造成腦部損傷。嗜睡、劇烈嘔吐、抽搐、煩躁不安重大兒虐案件分析中指出約2成致死案件,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嬰幼兒強烈哭泣,引起照顧者的挫折或怒氣,以握住手腳或肩膀的方式劇烈搖晃或甚至投擲嬰幼兒所導致,臨床症狀包括:嗜睡、劇烈嘔吐、抽搐、煩躁不安、沒有反應、甚至失去意識。受虐性腦傷可能導致死亡或嚴重的永久性神經系統後遺症,包括腦性麻痺、心智發育遲緩、眼盲、癲癇與學習障礙等。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張鈺孜強調,常見的疑似兒虐個案,由於身體並無明顯外傷,易被社會大眾忽略,然而,台灣每10分鐘有一位兒少被通報虐待或疏忽,因虐待、疏忽致死0-3歲嬰幼兒即佔了8成。經濟不穩、情緒失當、哭鬧難安撫研究分析指出兒虐致死的可能危險因素,除了父母親年輕生子外,家中經濟不穩定、照顧者情緒控管失當、孩童本身容易哭鬧難安撫、未能滿足父母期待或願望的兒童、父母親婚姻或情感關係不穩定、家庭本身缺乏支持系統等等都是其中因素,值得我們關切。

「蔬醒」一下 可降14%碳排放量!

「蔬醒」一下 可降14%碳排放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蔬食健康又環保!為推廣「111世界蔬醒日」,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呼籲「讓身體做菜廚、不做藥廚」,吃菜好處多,偶爾斷食幾天不吃肉,就能淨化身體、讓身體遠離疾病,研究顯示,每人每周吃一天素,還可有效降低14%碳排放量!「純粹」飲食 藉由吃菜讓腸胃休息一下學界正推廣一周一次的素食日,某些小學也正興起這種作法,希望藉由日常飲食,矯正學童攝取的熱量、油脂,在學校也能享受一天「純粹」飲食,並非完全無油脂,而是要藉由吃菜的這天,讓腸胃休息一下,自己做好體內環保。吃素吃得正確 不會營養不夠林名男副院長現場表示,以預防醫學的飲食健康觀念,吃素只要吃得正確,就不會有營養不夠的問題,本身為家醫科醫師的他,根據臨床經驗中發現,許多有慢性疾的患者,都是與平日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甚至位居國人的頭號殺手大腸癌,也都是長期過多肉量所導致。每人每週都吃一天素 能減少14%碳排放量吃素還可救地球!林名男副院長指出,畜牧業的碳排放量驚人,若是全球70億人每人每週都吃一天素,就等於有10億人吃素,能減少14%因飲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只要大家能夠減少肉食,即可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蔬醒日活動中,慈濟志工還將特製的堅果三明治與現場民眾分享,其中材料包括金針、堅果、海帶、五穀粉、糖等做成的醬,讓大家在品嚐健康又營養的蔬果料理時,還能達到體內環保。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便便學問大,雙重檢查才是腸癌「黃金」標準!55歲林女士,2016年11月底糞便潛血陽性,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降結腸惡性腫瘤,隨後接受微創腹腔鏡左側大腸切除手術,術後第8天出院。病理診斷為第一期,術後亦不需注射化學治療藥物。林女士一個月內檢查、手術一氣呵成,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好案例。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 盡早就醫2年前藝人余天次女患直腸癌、豬哥亮患大腸癌讓大眾逐漸開始正視飲食導致的癌變問題,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周易韋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個月內如果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等情形一定要盡早就醫,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測與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程序。大便習慣突然改變 恐為腸癌徵兆周易韋醫師表示,觀察大便能清楚知道身體狀況,如果平常排便順暢突然不順暢,或者糞便不成形,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只要幾個月內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血便、大便變細、想排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體重減輕,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不可不慎。少肉多蔬果 定期運動、避免燒烤大腸癌發生原因,飲食西化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現代人多以外食為主,食用蔬果比例低,再加上吃太多肉、油脂,大腸癌可能悄悄上身,定期篩檢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50歲以上的民眾享有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周易韋醫師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不代表安全,如有任何懷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標準。除了積極篩檢預防,平時飲食也應少肉多蔬果,定期運動,避免燒烤、油炸食物,多吃大量纖維素的地瓜、高麗菜、含有水溶性纖維的蘋果、以及有豐富花青素的藍莓等食物,豐富的膳食纖維會與腸道膽酸結合,加速糞便排泄,減少腸道接觸致癌物。

諾羅群聚感染 急診比例激增

諾羅群聚感染 急診比例激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400名學生聚集感染諾羅,疾病管制署表示,因其傳染性強,未來極有可能造成大規模流行!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截至1月8日共通報13起腹瀉群聚案件,有症狀人數達679人,通報案件的發生場所以校園為主,其次為餐飲旅宿業。天冷病毒活躍 勤洗手並擦乾天氣漸冷,腸胃型病毒活躍,目前已進入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提醒民眾應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餐前洗手並擦乾是最重要的觀念,學校及餐飲業應加強管理防治,以防範大規模校園流行發生。近4週就診比例呈上升趨勢疾管署指出,近4週(2016年第50週至2017年第1週)諾羅病毒相關腹瀉群聚事件發生場所以校園為主,約佔76%;其次為餐飲旅宿業約佔12%,其餘分別發生在公司、人口密集機構、家庭或補習班等機構場所。近4週急診急性腹瀉監測資料顯示,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3.86、4.07、4.32及5.14,呈上升趨勢。注意環境整潔 避免手觸口鼻感染力超強!在外用餐要小心,諾羅病毒群聚事件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常造成大規模群聚事件發生。民眾在外用餐一定要注意用餐環境、餐前整潔、個人衛生,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病患應在家休息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防止病毒傳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