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飯後含水輕咬 可降牙齒酸蝕風險

飯後含水輕咬 可降牙齒酸蝕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有兩個關於喝水的大問題:第一個是水喝太少,腸胃不好的人喝水更少,口內酸性自然容易偏高,口腔與肺部疾病自然也會比較多;第二個是水喝太急,俗話說「滴酒傷肝,斗酒傷胃。」斗水也會傷胃,喝水時一飲而盡咕嚕咕嚕地喝,大量的水沖刷胃壁,胃酸便會急著分泌,不僅對於水分的補充沒有幫助,更會影響腸胃健康。飯後含水咬一咬 可中和口中酸性飯後亦不可立刻刷牙,宜先以水漱口,讓口中酸鹼值回復中性。或含一口水咬一咬,和唾液混合後再吞下去,可以中和口中酸性,降低牙齒酸蝕風險。建議每小時含一口水,輕輕咬10到20下後慢慢吞,順便提醒自己放輕鬆。防蛀牙 快讓口內酸鹼值恢復接近中性食用甜食或有黏性的食物,平常沒有做好牙齒清潔的工作導致牙齒表面有牙垢,則蛀牙的可能性更會大大增加。口內酸鹼值在pH 5.6 以上,也就是口內酸鹼值接近中性時,口水會有足夠的鈣與磷提供牙齒自我修復的能力,所以盡快讓口內酸鹼值恢復接近中性,是減少蛀牙的不二法門,因此經常喝水、正確喝水與每日定時做好牙齒清潔工作,千萬不可馬虎。(本文摘自/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時報出版)

研究:睡姿與致癌有關係

研究:睡姿與致癌有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句成語叫「自作自受」,無論從字面上或引申意義來看,說得一點都沒錯。一個人睡在床的左側或右側,睡彈簧床墊或無彈簧床墊,蓋暖和的被子,或是房內開了一盞小夜燈,健康狀況都會隨之而不同。讓寶寶仰睡 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率一些關於新生兒的科學研究顯示,只要讓寶寶仰睡而非趴睡,就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率。至於我們大人則要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姿勢,而且這麼做永遠都不嫌遲。一家英國的連鎖旅館針對3,000名住客進行了一項調查,以得知睡在床的左側或右側,是否會對身心安適造成影響。結果顯示,睡左側的人,起床時心情較愉快、樂觀,也比較不緊張。根據數據,睡左側的回答者,有25%起床時,對人生有正面看法,睡右側的回答者則為18%。睡左側善於保護 睡右側較浪漫某些行為心理學家針對這點進行了研究,認為睡床左側的男性,生性善於保護他人,也比較實際;至於睡床右側的女性,生性則較浪漫多感。不過,這也與各地文化有關。在中國文化與風水研究中,睡在床右側與「陽」(責任與行動的同義詞)相連結,左側代表的是符合女性善感特質的「陰」。關於睡姿的問題,帶動了無數科學研究,而這些研究又徹底顛覆了醫學上的說法。幾十年來,我們都誤以為該讓寶寶趴睡,以避免寶寶因溢奶而窒息,時至今日卻已不同。所有醫生都建議要讓寶寶仰睡,因為這個姿勢能大幅減少新生兒猝死的風險。只要想想一個讓被子裹住的小寶寶,整個人陷進了過軟的床墊中,就可以明白,寶寶會有缺氧的危險。要是寶寶容易溢奶的話,可以在床頭下墊一大本厚重的書,使床墊微微抬高。肺癌與皮膚癌發生在身體左側機率較高我也建議有橫膈裂孔疝氣伴隨胃酸逆流的成年人,千萬別在餐後立刻睡覺,至少要等個2小時再上床。另外,喜歡在床上看電視的人,最好用2、3個枕頭墊著,讓自己呈半坐的姿勢。瑞典的豪柏格教授針對癌症發生率與睡姿相關性進行研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對於某些癌症為何傾向於發生在身體的某一側,他感到不解,其中有2種癌症尤其令他好奇,就是肺癌與皮膚癌。研究結果顯示,這2種癌症發生在身體左側的機率明顯較高,於是他試著找出合理的解釋。過程中,特別令他驚訝的是,通常較少受到陽光曝曬的身體部位(已知陽光曝曬是誘發皮膚產生黑色素瘤的危險因子),罹患這些癌症的機率反而較高,就女性而言是大腿與臗部,男性則是軀幹。他並注意到,日本並沒有出現這種身體左右側的差異與黑色素瘤的不尋常分布。床墊易讓某些部位產生黑色素瘤在其他的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床墊內的彈簧形成了一種電磁場反應區。但是日本人因為使用的寢具不同,並沒有這種現象──日式床墊是直接鋪在地上,並且從來不含金屬。科學家認為床墊的「彈簧」構成了一個電磁場接收區,而睡在上面的人便長期於夜間暴露在電磁場中。他們並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何身體的某些部位(男性是軀幹,女性是下肢與髖部),反而比受到陽光曝曬的部位,更容易產生黑色素瘤。就連電熱毯這種日常用品,蓋久了也可能會影響健康。美國阿貝爾教授研究了電熱毯與子宮癌的相關性,結果令人意外。他指出,夜間持續用電熱毯超過20年,罹患子宮癌機率較高。偶爾用電熱毯並不會有任何危險,不過,持續使用這種發熱保溫方式,還是會對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目前還沒有找到解釋的理由。(本文摘自/不吃藥,激活身體的自癒力/寶瓶文化出版)

控血糖 四季飲食這樣吃!

控血糖 四季飲食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採取飲食療法控制血糖時,蔬菜的選擇是最讓人期待的事。這邊提供一個好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真正的美食家,就像懷石料理那樣把當季蔬菜的美味,發揮到淋漓盡致。就用美食家的品味,大量採用當季蔬菜和菇類!在不同季節,品嘗當季盛產的鮮美。春天/薦富含水分的鮮洋蔥,生吃或做成醋物,品嘗起來都很美味。洋蔥可以抑制血小板凝結,幫助血液流動順暢,還能增加好的膽固醇。春天就是要選擇擁有水嫩光澤白潤肌的鮮洋蔥。夏天/天的好食材,一定非苦瓜莫屬了!對苦瓜的苦味和青草味著迷的人,一定等這個季節等到不耐煩了吧。料理方法當然是鹹蛋炒苦瓜最佳,或是加入蛋、豆腐、豬肉等高蛋白質食材一起調理、食用,汆燙後再涼拌也很好吃。加入少許的醋還能提升降血糖的效果。其他像是紅椒也對降血糖很有幫助。秋天/時就不能不提到降血糖的超讚食物—舞菇。其實菇類素來就具有抗癌、抗菌、降血壓的效果,但舞菇在降血糖方面的功效,可說是所有菇類之冠,遙遙領先。舞菇不只有膳食纖維,還含有獨特的萃取物—舞茸精(D-fraction)和多聚醣(X-fraction)。舞茸精可以提升免疫力,多聚醣則能控制膽固醇跟抑制膽固醇吸收。除此之外還含有各種維生素、菸鹼酸、鎂、鋅等等,而且不含卡路里可以盡量吃。最後再提醒大家一點,多聚醣很容易在水中溶解或遭到破壞,所以盡可能不要用水煮,也不要加熱太久。冬天/除了牛蒡、蘿蔔、紅蘿蔔等根莖類外,白菜和蔥也會變得更好吃。它們的膳食纖維含量非常可觀。膳食纖維不易消化,會減緩吸收速度,雖然聽起來好像不是件好事,但對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卻有卓越的功效。不僅可以減緩吸收的速度,對於延長熱量攝取的時間,也有一定的幫助。但即使是再好的食材,最忌諱的就是吃的速度太快,造成血糖值一下就快速攀升。細嚼慢嚥和延長吸收時間,有著一樣的效果。不過,現代社會中的季節感變得很微弱。到傳統市場去尋找當季蔬菜,說不定還有機會遇到新鮮食材的驚喜。6種降血糖的推薦蔬菜蔬果是穩定血糖的最有力幫手!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蔬果盛產,選擇當季的蔬果,不僅能獲得豐富的營養,更能享受蔬果的美味。1) 洋蔥/含有特殊的有機硫化物,還可增加好膽固醇,及清澈血液,抑制血糖上升。2) 苦瓜/含有豐富植化素,保健效果受到重視,對改善高血脂與控制血糖有助益。3) 菇類/含有舞茸精和多聚醣,可控制膽固醇吸收,也有助抗癌、降血壓。4) 豆芽菜/熱量低且纖維高,有助於醣質與脂質排出體外,改善高血糖情況。5) 綠花椰/含維生素ACE,可有效提升免疫力,具高抗氧化能力,且有助胰島素運作。6) 蘿蔔/豐富的消化酵素可強健腸胃,也有幫助血糖維持平穩,以及防癌的作用。(本文摘自/不被糖尿病殺死的57個方法/台灣廣廈出版)

掉一顆牙 恐導致脊椎側彎?

掉一顆牙 恐導致脊椎側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健康出問題時,身體往往會出現症狀,可能是疼痛或各種不適,但很多時候身體也會以不容易發現的結構改變來表現。比方說右側因為蛀牙而拔掉了一顆牙,如果沒有製作假牙,會因為吃東西不方便,而改用左側的牙齒來咀嚼食物,時間久了,牙齒的咬合平面會開始往左側偏移,頭顱也漸漸往左偏,身體的構造為了保持平衡,左側肩膀會抬高,但左側骨盆卻會往下,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脊椎側彎!脊椎過度異常 身體器官就會產生疾病人體會因為姿勢是否端正、牙齒是否脫落、身體是否受到外傷等各種原因,而讓身體的結構做出各種補償。當脊椎出現過度的彎曲或異常時,有問題的脊椎所負責的身體器官就會產生疾病,很幸運的,當人的身體出現了疾病,可以用藥物治療、可以調整骨盆、可以整脊椎、甚至可以調整頭顱,但最困難的是將牙齒調整回最符合人體需要的位置。因為牙齒移位後,不只是做好假牙或是種好人工植牙就行,還需要牙醫師將牙齒移回原來的位置,或是把磨損的牙齒補高,工程遠比其他醫療工作要複雜得多!牙齒支撐臉型與輔助發音牙齒不僅承擔了咀嚼的重責大任,也協助支撐臉型與輔助發音,更是身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掌握了身體最重要的位置感覺(本體感覺,例如閉眼時仍能感知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一旦結構發生問題,不是人工植牙就可以解決的。所以一定要把牙齒照顧好,牙齒脫落時,更要在第一時間將牙齒重建完成,以免造成更多的後遺症。(本文摘自/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時報出版)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我們認為食物才是最好的防癌抗癌藥。有研究顯示,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醫院接受各種治療或者服用各種特效藥物,而是應該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均衡攝取各種營養 才能有效防癌抗癌在臨床中,總有患者問我:「抗癌應該怎麼吃最好?」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祖先的書中就能找到準確的答案──平衡飲食,《黃帝內經‧素問》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了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才是保持健康和防癌抗癌的關鍵,這對癌症患者而言非常重要。1) 「五穀為養」是指蓬萊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等穀物和豆類,為養育人體之主食。「五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穀物和豆類同食,可以大大提高營養價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生長發育的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所以「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保證能「吃」是康復的一個基本條件,而五穀的攝入也是非常重要的。2) 「五果為助」是指桃、梨、杏、李、棗、栗子等多種鮮果、乾果和堅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還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質。「五果」儘量生吃,才能保證養分中的維生素不受烹調的破壞。堅果類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質類似豆類,可彌補穀類蛋白質的不足。所以五果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品。我建議癌症患者多吃各類水果。3) 「五畜為益」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穀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中的主要輔食。動物性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及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物質。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問我:「我能不能吃肉?」有患者怕吃肉加速癌細胞的擴散,所以,知道得癌後就改為素食主義者了,其實,癌症治療中,適當吃肉,對康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4) 「五菜為充」則指各類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蔬菜種類多,根、莖、葉、花、果均可食用。它們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B 族維生素,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有增食欲、充饑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癌變等作用,對癌症患者的康復十分有益。總而言之,癌症病人的日常飲食應堅持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的合理搭配,注意盡可能變換花樣,每天吃5至7種不同的果蔬,同時要多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避免吃過鹹、煙熏、醃製的食物,少吃油脂、糖、鹽,少喝酒。(本文摘自/抗癌名醫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養成10個好習慣 活化整體本能

養成10個好習慣 活化整體本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的本能分成好幾個階段;大致上可分成反射、習性、智慧三個層級。所有的本能,都是在同一體內連續不斷出現,並非由各個種類或類別「各自為政」。所有的本能都會跨越階層或種類而緊密結合;也就是說,訓練一項本能,也有助於提升另一項本能。便祕改善 也有增進免疫本能的效果調整呼吸本能,有助於消除壓力,壓力消除後,睡眠本能獲得滿足,睡眠品質便會改善,同時也對排泄本能帶來正面影響,治好便祕;便祕改善後,腸胃內部的環境也能獲得改善,不但可以提升消化吸收本能,也有增進免疫本能的效果。本能的作用,就像這樣「環環相扣」。既然每種本能都緊密的相連,不管從哪一項本能開始訓練都可以。訓練本能改善健康訓練本能的時候,不一定要從低層次逐步往高層次邁進。不管從哪裡開始訓練,都能有效改善健康,而且個別的成效,也會慢慢擴大到全身。因此,不管從哪一項開始都無妨。1) 調整「吃、喝、拉、撒」的生活節奏。2) 維持「空腹感」的生活。3) 注意要適度禁慾。4) 適度運動,「走路」最好。5) 保留「沉思時間」。6) 欣賞藝術,增加「人性」深度與厚度。7) 接觸大自然,找回「最原始」的心。8) 打造放鬆的環境。9) 白天吃得少,晚餐吃得好。10) 正視疾病,勇敢治療。(本文摘自/身體本來就會的11個自癒運動/采實文化出版)

過年懶在沙發上 頸椎壓力增7倍!

過年懶在沙發上 頸椎壓力增7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許多人容易蜷曲在沙發上,一坐就是好幾小時,不論是追劇、聊天、購物、逛社群,手機不離身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過年連續假期即將到來,許多人準備返鄉與家人團聚,但壞習慣如影隨形,不論是賴在床上、坐在餐桌、甚至翹腳滑手機,都有可能造成全身性痠痛,回家一趟反而收獲了滿滿的「腰痠背痛」!頸椎椎間盤壓力增為正常的3~7倍成大斗六醫院復健科醫師鐘毓婷表示,智慧型手機愈來愈普及,不論男女老少都成了低頭族,近年來增加不少復健科門診的患者,但即使病患接受復健治療,也是邊復健邊滑手機,所以治療的效果多半不佳。趁著年假,與親朋好友打麻將的機會很多,長久下來容易出現手腕、肩頸酸痛、手麻、甚至頭痛的症狀,另外,長期低頭使用手機,會造成頸椎過度前傾,頸椎椎間盤的壓力增加為正常姿勢下的3~7倍,久而久之可能造成頸部神經根壓迫,患者會出現手麻的情形,通稱為酸痛症候群。選擇有靠背的椅子 脖子自然伸直鐘毓婷醫師建議,坐著使用手機時應選擇有靠背的椅子,屁股要往後坐滿,讓背有妥善的支撐,眼睛和手機的位置應保持在視線往下45度的地方,脖子呈現自然伸直,維持肩膀不聳肩,減輕頸椎及肩膀的壓力,使用完畢應適時做伸展運動,如頸部的關節運動、肩膀的伸展,讓肩頸肌肉放鬆,減輕僵硬。使用50分鐘就要休息 簡易伸展春假期間,化身懶骨頭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有另一件大事要注意!久坐會讓脊椎處在屈曲的位置,背肌相對拉長,當突然改變姿勢時,就容易造成背部的肌肉拉傷,若病患開始感受到些微不適,但仍沒有適當的休息,在疼痛感大量積累之後就可能演變成慢性酸痛。鐘毓婷醫師建議,避免久坐致背痛,椅子與雙腳間應維持自然下垂至地面,調整桌子的高度至眼睛可以平視電腦螢幕,每使用50分鐘就要休息,簡易伸展,如站起來雙手互握身體向側邊屈曲、站起來甩甩手、或是做弓箭步伸展,都是可以放鬆伸展肌肉的動作。別讓一周的假期造成一輩子的困擾!為了不要讓全身痠痛壞了過年好心情,即使放假休息,姿勢一樣不能放鬆。只要記得定時起來動一動,提醒自己維持正確姿勢,就能簡單趕走痠痛! 

常頭暈 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常頭暈 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民癌上身?」時常頭暈目眩的詠萱,染患現今國民病-頭暈,沒想到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由於腫瘤會造成身體慢性出血,致使貧血情況發生,頭暈、目眩、蒼白、反胃、嘔吐、盜汗、食慾不振、手腳冰冷,以及揮不去的疲累感,更是其相關臟器的衍生反應,切莫輕忽。經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前幾名,已是國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姊今天不舒服,千萬不要招惹我!」當頭暈開始脹痛,自然容易感到煩躁易怒,此時,只要有點不如己意,自然就會暴跳如雷,甚至把脾氣加諸他人。心怡就有這樣的情況,平日就不太溫柔的她,似乎只要大姨媽一來拜訪,肚子疼不說,還會天旋地轉、暈頭轉向,不由得整個人地雷上身,因此也讓旁人無不避之惟恐不及,深怕不小心惹怒她!感到頭暈、疲憊 檢查後竟發現糞便有潛血反應《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根據中醫症型,頭暈、貧血基本上有三種成因:氣血兩虛、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此外風火上擾、勞心太過,也會影響疾病程度。一名年過七旬的婦女,從發生便秘,到後來感到頭暈、疲憊,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後,竟發現糞便有潛血反應。一般說來,糞便潛血篩檢是檢驗大腸癌的第一步,只要是陽性反應,廿人當中,就有有一人確診為大腸癌,可說比例極高。由於日益西化飲食習慣、晚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上國人愛吃紅肉、燒烤、醃漬等食物,冷熱酸辣不忌口,囫圇吞棗之下,腸胃長期遭受「凌虐」和「輕忽」,自然會有發炎反應,然而若能及時調養,在警訊發生之時,進一步藉由中醫食療入手,仍有改善的契機,恢復腸胃道健康,迎回彩色人生。頭暈目眩 可能是心臟出毛病根據醫學報導,若是經常感到胸悶、疲憊、頭暈、失眠、呼吸急促等情況,不只是腸胃道出狀況,心臟也可能正在發出求救訊號:供血不足。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相互關聯,一個器官有缺損,連帶其他器官都會受影響,因此治療上不能只著重一處,需要全面審視、全面調養。因此,除了不要讓腸胃不開心,也不宜讓心臟持續傷心!(本文摘自/顧好腸胃不生病  180道暖腸健胃抗加齡食療/博思智庫)

改變學習目標 不看成績看過程!

改變學習目標 不看成績看過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今的教育環境與制度相當重視成績,老師只好跟著重視成績,結果學生也不得不重視成績,成績優秀的學生便一帆風順,成績不好的學生則有如棄子。這種以成績來論英雄的方式,只要不是名列前茅的學生,就會一再被鑑定為「不如人」或「是個笨蛋」。將學習目標分為「達成」與「未達成」如此一來,老師的工作所產生的間接效果之一,將會是不斷幫助學生證明自己是笨蛋!這些被體制證明是笨蛋的學生,當然不喜歡來學校。如果能好好利用前述線上遊戲設計方式的智慧,將其使用於教育中,雖然看似有些弔詭,卻絕對是明智的。當考試標準不再以分數來計算,而是將每一個學習目標變為成就系統,區分成「達成」與「未達成」,學生便能透過一個又一個的「達成」來認同自己的優秀與成長。藝術素養教育展現社會知覺成就系統中,絕對不會只有數學與科學,這兩者當然很重要,但是完整的教育還需要包括藝術、人文、體育才行。到歐洲的城市走走,你會驚訝於都市景觀看來如此優雅,門前的花籃如此精緻,每一間屋宇用色如此大膽卻又協調,這是如何造就的?答案是藝術素養! 這是學校的藝術教育發揮影響效果, 一點一滴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所養成。例如,英國中學的多媒體課程,教學重點並非放在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如何操作,或是Final Cut Pro(影片剪輯軟體)的高階技巧,其教學目標一直都在於觀察社會、觀察自我,啟發學生如何用多媒體來展現一種社會知覺;至於各種軟體操作技巧,學生自己透過網路就可以學到,網路上學不到的,當學生覺得有需要時,便會主動向老師學習請教。滲入生活裡的藝術、人文、體育課程,讓學生變得較為完整而平衡,社會才有機會因平衡而永續向上,更能得到金錢難以買到的生活品質,這些難道不是教育的重大目標嗎?教育目標可以更寬廣不了解各地區的風土民情,不清楚各民族、各族群的歷史深度,也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是不會理解為何美國要將美元與黃金脫鉤?為何美國硬是要攻打伊拉克?中國發展「一帶一路」的大戰略為何?從過去到現在,世界各強權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沒落?為何是歐洲人殖民美洲,而不是美洲人殖民歐洲?工業革命以來,海權為何如此重要?到了新經濟時代,海權依然重要嗎?相關政策制訂者應該去思考: 這種種問題是否該是現今教育的必要課題,以及各行各業的未來主人翁,諸如媒體工作者或領導國家的菁英們,需不需要熟悉這些知識,從中培養一套邏輯思維。教育乃是「百年」大計,在制訂教育政策時,這百年兩字更是重要,值得深思。(本文摘自/教育這種病/時報出版)

成藥掰一半 仍超過孩子劑量!

成藥掰一半 仍超過孩子劑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兒童就醫及用藥處處都該謹慎,有時家長過於擔心小孩的病情,都希望立即看到「成效」,但是在拿到醫生處方的同時,你該注意的、該確認的、該怎麼餵食、該怎麼保存,這些細節,是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喔!摸黑餵食藥品非常危險多數小孩都害怕吃藥,當父母或長輩在餵食藥品時,要注意餵藥時小孩的情緒及藥品標示,小孩的身體是很脆弱的,若有任何閃失都將造成莫大的傷害,特別提醒在夜間餵食藥品的父母或長輩,不要為了節省電費或一時偷懶不開燈,而摸黑餵食藥品,拿錯藥品或看錯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絕對不可行的。以前有醫院曾發生人為疏失,將藥品劑量打錯,4CC的藥品,誤打成4顆,結果劑量太重,危害患者健康,所以在拿到藥品時,一定要跟藥師確認藥品的品名、劑量及用法,孩子的用藥量是以體重來計算,不能拿大人的藥品用手掰開切半給小孩吃,那樣的劑量很不準確,需要使用正確的量匙、滴管、量杯或專用的切藥器,這些餵藥的輔助工具,藥局都可以買到。飯前餵藥比較不會影響藥物吸收如何順利餵藥,尤其是2歲以前的小調皮,他們生病後,常會胡鬧不安,那時小天使往往變成小麻煩,此時,有些技巧是可以運用的。很多人以為飯前吃藥會傷胃 ,除非規定一定要飯後或飯中餵藥,多數的感冒藥品都可以在飯前餵藥,這樣比較不會吐出,影響藥物被吸收,而且孩子的胃部保護機制比大人好,多數的小孩用藥都可以在飯前吃,而且多數藥物都是一天吃4次,如果晚餐後吃藥,幼兒都習慣早睡,可能8、9點就睡了,這樣晚上服藥的時間過於接近,所以將晚餐那次服藥提前到飯前,這樣用藥時間較平均。近來有些醫改團體鼓勵兒童專用藥劑,其實液劑及粉劑都有優點,未必只能使用藥水,有些孩子甚至比較喜歡吃藥包,不喜歡口味雖甜,但味道走味的草莓、葡萄咳嗽藥水,並不是只有糖漿才是兒科專用的藥物劑型。勿亂用成藥退燒孩子生病時常用乙醯胺酚(成份品)來退燒,這個藥品有鎮熱解痛的功能,在台灣有糖漿及錠劑,雖然大人用藥也有這個成份(最常見的品牌即普拿疼),因兒童與成人藥量差異很大,尤其要注意避免過量問題,一般用法是每4至6小時使用一次。雖然這些兒童常用的感冒退燒藥在藥局都有販賣,但孩子高燒不退超過3天,背後原因可能很複雜,如癌症、細菌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可能會發燒,用藥前最好能夠給小兒科醫師確診,不能自己亂用成藥來退燒。在固定時間吃藥 勿擅自停藥一般人常指的「消炎藥」,即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非抗生素,這類止痛藥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感冒時,醫師也常開這類藥品,兒童用藥常是糖漿,但也有塞劑,無法吞藥的嬰幼兒就會用塞劑。抗生素是在細菌感染時才使用,但因為細菌會導致發燒,所以很多人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不需要用到抗生素,如果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則一定要在固定時間吃藥,也不能自己覺得已經退燒了,就擅自停藥,這樣會導致療程不完整,無法殺死細菌,產生抗藥性的菌株。(本文摘自/醫生沒告訴你的育兒迷思/台視文化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