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5步驟記下來!癲癇發作不驚慌

5步驟記下來!癲癇發作不驚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37歲的Vivi小學一年級時,在注射日本腦炎疫苗後感到視線模糊、大腦出現刺痛感,經精細檢查後竟被確診為癲癇患者。因為當時癲癇衛教觀念不足,Vivi無法跟上體育課、參加戶外教學、課後輔導,連跟朋友出去玩都受到限制。當時因為不想被其他同學嘲笑,用藥不規律導致發作頻率高。24歲時,她在醫師的建議下,漸漸減低藥物劑量,現在癲癇控制良好,停藥後已有6~7年沒有發作。癲癇可能與遺傳、腦炎、外傷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醫師指出,癲癇致病的原因眾多,可能與遺傳基因、出生狀況、嬰孩童時期有無痙攣、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等有關。很多時候無法確切找出病因,此時除了身體、血液、神經和腦波檢查外,更需施行其他更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認病灶。吳禹利醫師指出,癲癇患者中約有3成為頑固型癲癇患者,頑固型癲癇患者需併用多種藥物治療來降低其發作頻率及程度。70%的癲癇患者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疾病,呼籲患者應長期遵照醫囑,定期追蹤。當兒童癲癇2年未發作、成人癲癇3年以上未發作,即可驗證癲癇已穩定控制。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醫師關尚勇表示,癲癇患者透過藥物與手術等治療,一樣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5簡易口訣記下來台灣癲癇醫學會前理事長莊曜聰表示,許多民眾甚至是癲癇家屬對病症存有錯誤觀念,最常見的為遇到癲癇發作時,會強行掰開患者的嘴,以手指或是其他物品塞到口中來避免咬斷舌頭,但癲癇患者發作時舌頭往內縮,可能會咬到的是舌頭外緣,若放置堅硬的物品到口內,可能會造成牙齒斷裂、下顎受傷。呼籲大眾,遇到癲癇發作時不需要驚慌,透過簡易口訣就可幫助癲癇患者:1) 移/將患者附近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下。2) 勿/勿強行壓患者肢體的抽搐,勿將硬物放入患者口中。3) 側/將患者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以免堵塞呼吸道。4) 陪/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的情況,並給予安慰。5) 送/患者連續抽搐5分鐘以上,或發作間神智不清,須將患者快速送醫治療。

講座/靈活關節力 輕鬆打通關

講座/靈活關節力 輕鬆打通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上下樓梯是否覺得痠痛?無力?保養膝蓋跟年齡沒有關係,每天走路也會磨損膝蓋,關節骨骼負擔了人體全身的重量與活動的靈活度,如何告別關節卡卡骨頭酥?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脊椎關節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因為一場意外讓他從高處墜落,造成腿部斷裂受傷,靠著自己持之以恆的復健訓練,再度成為全國大專盃杯武術冠軍!鄭老師將分享如何藉由基礎的保養及飲食,養出關鍵好骨力,讓你輕鬆四處趴趴走不再是夢想。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名稱:靈活關節力 輕鬆打通關時間:106年4月20日(四)下午19:00-21:00地點:誠品敦南店 B2視聽室(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B2,捷運忠孝敦化站)洽詢:02-2362-6068 或 2362-6057線上報名 http://www.camelia.com.tw/hot_223867.html

防肝氣過旺 清明飲食這樣吃

防肝氣過旺 清明飲食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內的肝氣隨著漸濃的春意變得越來越旺,在清明時達到高潮。常言道「過猶不及」,肝氣過旺會引發脾胃的不良反應,妨礙食物消化,還可能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引發各種疾病。所以要涵養腎水,腎水可收斂肝陽,防止肝氣過旺。節氣食俗:吃青團,炸饊子,食螺螄吃青團/清明時節,江南一帶素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是用漿麥草搗爛後擠出汁後,和水磨純糯米揉和,加上糖豆沙和糖豬油做餡製成的小點心。青團油綠如玉,糯香綿軟,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青團也是人們用來祭祖的必備食品,所以這種食俗保留至今。炸饊子/中國南北地區在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這是一種很古老的食物,通常以糯米粉或麵粉搓成細繩,彎曲如環,在油鍋中炸製而成,香酥無比。南方的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粉製成。北方饊子灑脫大氣,常以麥麵炸製,風味各異。食螺螄/清明時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期,這時的螺螄最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做法多樣,煎炒烹炸、燜溜熬燉,十八般做法樣樣皆可。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是「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此外,中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清明粑等多種多樣營養食物的習俗。寒食節吃冷食 恐阻礙陽氣升發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養肺的食物,如益肝和中的薺菜,利五臟、通血脈的菠菜,健脾補肺的山藥。而喝「明前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提神醒腦的作用。飲食調攝要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老年高血壓者要低鹽飲食,並增加攝取鉀。清明飲食要保護脾胃,但清明節又被稱為「寒食節」,人們習慣在這天禁火吃冷食。不過吃冷食會損耗和阻礙陽氣的升發,不利於脾胃運動收縮,所以飲食需適度,以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飲食宜忌宜/1) 清明時節多雨陰濕,乍暖還寒,飲食宜溫。多吃蔬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白菜、蘿蔔也可多吃。2) 多吃護肝養肺的薺菜、菠菜、山藥。3) 宜吃清涼寒性食物,減少甜食和熱量高的食物。4) 春天韭菜可暖身,也可吃性味平涼的食物如銀耳、香菇、牛蒡、草魚、香蕉、橘子等。忌/ 1) 忌食雞、筍,能動肝火,導致咳嗽和高血壓復發。2) 避免辛辣寒涼的食物。3) 患慢性病者忌食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羊肉等發物。清明常見病飲食指南古代醫學家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此時新陳代謝旺盛,身體感到輕健,精神振奮且充滿活力,但仍要注意各種皮膚病及慢性病的侵擾。節氣常見病症的飲食指南春季皮膚炎/泥螺、莧菜、薺菜、萵苣、馬齒莧、無花果、蘿蔔纓等食物含光敏性物質較多,可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故過敏體質者應少吃。風疹/多吃新鮮蔬果,攝取維生素。最好不要吃甜食和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花粉症/慎食辛辣刺激的辣椒、山葵、芥末等,以免加重病症。食用枸杞、蛤蜊、蜆、芹菜可減輕黏膜炎症,緩解眼睛充血。輔佐發汗的有葛根、肉桂等。多吃含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E,以及含多酚、類黃酮的食物,如紫蘇、蘿蔔、糙米、蕎麥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應選用易消化,熱量足、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麵粉、豆漿、魚、瘦肉等。戒刺激性的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潰瘍患者可常吃香蕉、蜂蜜、果菜汁、洋粉凍等來潤腸。(本文摘自/按節氣顧五臟,吃出好體質/時報出版)

改善下背痛?類固醇針效果僅1個月

改善下背痛?類固醇針效果僅1個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有慢性下背痛困擾,有些人想注射類固醇針舒緩不適,法國一項研究發現,對於舒緩下背痛,類固醇針只有短期效果,若是慢性、長期下背痛,則類固醇針的幫助不大。1針類固醇 效果持續約1個月法國研究人員針對135名因為椎間盤、下脊椎骨之間有發炎反應,導致下背痛的患者進行研究。研究顯示,下背痛患者打1針類固醇後,止痛效果約持續1個月,之後效果就會遞減。1年後,無論有沒有注射類固醇,兩組都沒有明顯差異。椎間盤發炎 患者平均持續6年下背痛 類固醇主要作用在於減緩椎間盤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背痛。研究首席作者法國笛卡爾大學物理與復健醫學助理教授克莉絲泰勒‧阮指出,目前醫界廣泛運用類固醇針劑改善慢性、長期下背痛,但研究證據並不支持這種做法,這項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不謀而合。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團隊運用核磁共振攝影(MRI)篩選出因椎間盤發炎導致慢性下背痛的患者,患者下背痛困擾平均持續6年之久,其中一半的人注射類固醇針劑,另一半則沒有注射針劑。12個月後 兩組患者所差無幾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一個月後,注射類固醇針劑的患者當中,約有55%的人下背痛有所改善,相較之下,沒有注射類固醇的患者,則只有33%症狀改善。不過12個月後,兩組患者就不再有差別。克莉絲泰勒‧阮表示,舉例來說,不管有沒有打類固醇針,一年後,患者椎間盤發炎、生活品質低落情形,或焦慮、憂鬱程度、止痛藥使用量等都相差無幾。多數患者都能接受注射類固醇針,也都同意必要時可以注射第二劑。研究結果也發現,注射12個月後,患者並沒有出現感染、組織受破壞或鈣化等問題。改善疼痛、認知行為療法 舒緩下背痛國外醫學專家認為,治療慢性、長期下背痛時,醫師要找出肌肉骨骼病因,有時其他原因也會讓疼痛加劇,像心理困擾、對疼痛的恐懼,甚至教育程度較低等,都會影響疼痛強弱,治療慢性下背痛不只針對疼痛症狀,也必須合併認知行為療法,才能真正幫助舒緩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降低乳癌威脅 只要忍痛5分鐘

降低乳癌威脅 只要忍痛5分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溫翠蘋的妹妹104年罹患乳癌,但因為中途接受其他非正規療法,病情惡化於近日病逝。事實上,乳癌的早期治癒率逾9成,乳房完全切除手術對大多數女性生理及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只要早期發現,患者與醫師可一同討論最佳治療方式,一樣可以保留乳房。術前治療可將腫瘤縮小 保留大部分乳房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表示,乳癌已朝個人化治療發展,除了考慮腫瘤狀況,也會依病患個人情況,施以手術或手術前化療結合其他療法等選擇,病友可以更安心接受正規抗癌治療,女性不必擔心手術就一定會失去乳房,選擇術前治療可以將腫瘤縮小,保留大部分乳房。乳癌年輕化 女人要珍愛自己衛生福利部社區健康部副護理長劉美玲表示,最近在乳房門診發現患者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醫學證實,乳房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是一種低劑量X光透視的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除可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降低死亡率外,還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檢查過程中,女性放射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獲得清晰的影像,會依個人耐受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疼痛感。許多婦女常因害怕疼痛而拒絕受檢,因此錯失第一時間能夠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的時機,進而延誤了治療,失去寶貴生命。只要疼痛5分鐘 就能降低生命的威脅婦女朋友若能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積極治療,只要疼痛5分鐘就可以得知有無癌變,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透過補助計畫與宣導,鼓勵婦女朋友關心自己的健康,定期接受檢查,以降低乳癌對生命的威脅。 

活動/婦癌篩檢揪團送獎金活動

活動/婦癌篩檢揪團送獎金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配合國民健康署預防保健服務,柳營奇美醫院即日起至12月20日止特舉辦婦癌篩檢揪團送獎金活動。凡是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揪團達指定人數(乳攝滿5人,子抹滿10人),並於1個月內在醫院完成篩檢(不包含巡迴車),就有機會獲得2000元獎金。歡迎有意願的婦女,來電或至柳營奇美醫院61號篩檢站報名,若是有其他相關癌症篩檢問題,也歡迎來電洽詢,諮詢專線:(06)6226999轉77141。名稱:婦癌篩檢揪團送獎金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2月20日止地點:柳營奇美醫院61號篩檢站洽詢:(06)6226999轉77141

想要高挺鼻 亂捏恐致中耳炎

想要高挺鼻 亂捏恐致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小孩沒有高挺的鼻樑,也有許多的年輕男女擔心自己的鼻形不夠完美,試圖利用捏鼻補足先天不足,然而醫師表示,經常捏鼻梁容易影響呼吸、導致鼻腔受傷!經常捏鼻梁恐影響呼吸、引發中耳炎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嘉表示,新生兒因為頭型比力的關係,鼻梁看起來都是塌的,直到青春期才會逐漸發育、固定臉型。此外,嬰幼兒鼻道狹窄,經常捏鼻樑容易影響呼吸。另外,假如造成鼻子發炎感染,就可能會引起中耳炎。嬰幼兒的耳咽管較粗、較短、較直,如果經常捏鼻樑,很容易使鼻腔內的分泌物逆行進入耳朵,進而引發中耳炎。嬰幼兒的鼻樑骨尚未完全骨化,組織容易受外力受傷,這個階段的鼻腔黏膜血管較豐富,比起大人更容易出血受傷,如果經常捏鼻樑容易損傷鼻腔黏膜和血管降低鼻腔的防禦功能,鼻腔也會因此遭受感染。網路各式的鼻矯正法寶 並非真的有用除此之外,網路上充斥許多鼻樑增高器或是矯正鼻孔的法寶,陳俊嘉醫師表示,鼻樑的高度是由鼻骨決定的,而鼻頭及鼻孔的形狀,則是由下半部的鼻軟骨決定。使用矯正器當下可能因外力可能造成軟組織外表的改變鼻子感覺變挺了,但因鼻軟骨有很強的記憶恢復力,不久就會恢復原狀。過去有許多矯正失敗的鼻樑案例,解決鼻子問題的方式從玻尿酸的微整、脂肪填充到各式各樣的隆鼻手術都能滿足不同需求。想要有一個漂亮的鼻子,必須諮詢合格有經驗的整形外科或醫學美容專科醫師,才能安全有保障。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歲男童突然腹痛,且吃完東西沒多久就吐,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但症狀持續3天無明顯好轉,經由腹部X光檢查發現,男童左上腹阻塞大量腸氣,電腦斷層則顯示遠端小腸阻塞合併部分缺血,白血球數值升高,腹部有壓痛合併反彈痛情形,緊急開刀後病人恢復良好。梅克爾憩室合併發炎 繫帶沾黏小腸阻塞成大醫院外科部醫師蘇哲民表示,術中發現男童位於迴盲瓣近端約60公分處6公分長的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合併發炎,頂端產生繫帶沾黏至腹壁造成小腸阻塞及約30公分小腸缺血性變化。於是施行部分缺血小腸切除合併吻合手術。2歲以下 無痛性血便最常見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迴腸遠端憩室,以胃黏膜組織最常見,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在先天性胃腸道畸形中最常見,發生率約2%。典型梅克爾憩室長約3-5公分,大多數位於遠端迴腸腸系膜對側緣,距迴盲瓣約60-100公分的範圍,血液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之單獨分支。梅克爾憩室屬於真性憩室,臨床上多無症狀,往往出現併發症就診時才發現。有症狀者多為2歲以下,男女比發生率約為2:1,以無痛性血便最為常見;青少年及成年人則以腸阻塞表現為主。腸阻塞最常見 包含噁心、嘔吐症狀腸阻塞是最常見併發症,常突發腹絞痛,伴有噁心、嘔吐、腹脹、腹部壓痛,其中以腸套疊因素引起的腸阻塞最常見,其餘有腸扭轉、腸沾黏、嵌塞性疝氣、憩室內結石。其他併發症則包括消化道潰瘍、出血,約占所有併發症的25-50%,主要係由含有壁細胞的異位胃黏膜所分泌的胃酸所造成的,以及急性憩室炎,室破裂等。保守治療對於大部分單純性憩室炎都適用,包括禁食、點滴輸注、抗生素治療等。但如有反覆憩室炎,或是併發腸阻塞、穿孔出血、腹膜炎、膿瘍等,則需手術治療,須視病況和部位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曾女士1年前摸到乳房有無痛腫塊,最近發現乳頭不時的流出分泌物,曾女士僅以紗布敷在乳頭部位,直到疼痛難當,才到醫院檢查,檢查後發現這名患者腫瘤長大到5公分,已經侵犯到乳頭、連腋下也有淋巴轉移的現象。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有機會保留乳房阮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主任施昇良表示,考量到乳房大小,開刀恐造成胸部皮膚破損、不利乳房重建,醫師決定先給予患者化療加上標靶治療。半年後腫瘤不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曾女士也因此保留右側乳房與前胸大部分的皮膚,進行乳房植入物重建手術後,快速恢復自然的外觀。另有一位36歲王姓媽媽,產下第三胎後過了哺乳期,左側乳房仍有腫脹、輕微疼痛感就醫後發現是一至二期間的乳癌,所幸腫瘤範圍尚未侵犯到乳頭、乳房皮膚層,經過小部分切除術,以及半年的化療加上雙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完全消失,並且也保留完整乳房。過去手術未考量東方女性嬌小體型施昇良醫師表示,雖然藥物研發和治療計畫不斷更新,但是女性乳癌死亡率始終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乳癌篩檢率僅4成左右,其次是有些女性即使乳房已經出現異狀,卻因擔心外觀變化,寧願拖延不願就醫。過去先開刀施行全乳切除術、再化療的治療方式,並未完整考量到東方女性的嬌小體型,加上如果患者乳房大小的考量,手術切除後容易導致乳房變形,使得不少患者聞之卻步、拖延病情。施昇良醫師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在乳房發現異常腫塊、凸起、分泌物,應儘速就醫。年滿45歲到65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且有家族史等乳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千萬不要相信偏方或自然療法,患者對於治療無需太多恐懼,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計畫,存活率可大幅提升。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小妹2歲半時看東西總是無法正視物品,媽媽也發現他走路姿勢怪異,到醫院就診後發現醫師發現,張小妹雙眼皆水晶體混濁,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快3歲時張小妹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3歲半時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4歲2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透過配戴眼鏡及定期追蹤,目前張小妹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1/3患者與母親懷孕時不良習慣有關台北慈濟醫院醫師鄭涵之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其中1/3至1/2的患者與遺傳有關。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此外,有1/3成因與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有關。其餘1/3則為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時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程度高的患者有明顯眼球震顫情形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3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3歲時會發展到0.5、0.6,4歲時發展到0.7、0.8,5、6歲時視力能達到1.0。鄭涵之醫師表示,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看東西歪斜、不自然擺動 父母要警覺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因此父母若觀察到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此外,鄭涵之醫師也呼籲若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