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腳趾關節腫痛 竟是腎結石徵兆

腳趾關節腫痛 竟是腎結石徵兆

(優活健康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的雷先生在聚餐隔日,發覺右足拇趾關節腫痛而至門診求診,門診抽血檢查血中肌酐酸為 1.0 mg/dl,尿酸 11.5mg/dl,尿液檢查有潛血及尿酸結晶,醫師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腎臟超音波檢查更發現兩側腎臟皆有腎結石。經戒酒、飲食控制及規則藥物治療,2個月後門診追蹤尿酸值下降,腎臟功能改善,肌酐酸下降,痛風也較少發作。高尿酸無症狀 也會增加動脈硬化風險76歲的蕭先生為慢性腎臟病和長期痛風病人,今年6月發現左上葉肺炎,進一步接受肺結核藥物治療。出院後於門診追蹤發現病人腎功能持續惡化,疑似病人的結核藥物導致持續尿酸偏高。調整藥物、飲食控制及規則降尿酸藥物治療,2個月後腎臟功能改善。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林孟德表示,高尿酸血症除了容易造成尿酸結晶導致關節發炎引起急性痛風外,也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長期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即使無痛風發作,卻會增加動脈硬化疾病、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風險。尿酸值高於8.5 mg/dl  腎衰竭風險高8倍血中尿酸高、尿量少且濃縮,酸鹼值低,易造成尿酸結石,倘若結石阻塞至輸尿管,會造成腎絞痛、感染、甚至腎功能損傷。日本學者對近5萬名日本男性鐵路工作者進行研究發現,血中尿酸值高於 8.5 mg/dl 者比尿酸值正常的人,發生腎衰竭的相對風險高達8倍。高尿酸血症造成的腎病變包括尿酸鹽結晶導致腎結石、急性尿酸腎病變、慢性痛風性腎髓質病變。止痛藥、清水仙素、類固醇對降尿酸都無幫助另外,飲食習慣也是控制病情重要的一環,內臟類、魚肉類、啤酒及含果糖飲料都附含高普林,患者宜儘量減少攝食富含普林的食物。急性痛風發作使用的止痛藥、秋水仙素甚至類固醇,對降尿酸無幫助,僅限短期使用,痛風改善就應停用;若飲食控制無效長期高尿酸則建議服用藥物,對於慢性腎臟病人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效果較差且有腎結石風險。建議慢性腎臟病及高尿酸血症病人定期追蹤尿酸、腎功能、尿蛋白、膽固醇、血糖與血壓;不要認為痛風發作才就診,要定期追蹤血液尿酸濃度,高尿酸亦是導致腎功能惡化重要因子,若合併三高症狀也應定期追蹤控制。 

一笑就喘咳?肺阻塞可自我檢測

一笑就喘咳?肺阻塞可自我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64歲的何先生,曾經是菸齡30年以上的老菸槍,6年前開始出現嚴重咳嗽、咳痰,連走路都會喘。即便戒菸成功,這些症狀都沒有消失,甚至持續惡化,嚴重到每講兩三句話就猛咳嗽、走短短十公尺的路就會喘,甚至一笑起來就會開始喘咳,咳到無法入睡,生活品質越來越差,甚至因為害怕異樣眼光,連社交場合也都放棄。雖然嘗試控制病情,經過治療卻沒有改善。因緣際會下接受肺功能復健,服用肺阻塞專屬藥物後,症狀改善許多。正確治療配合適量運動 有效控制病情正確的治療很重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監事暨自在呼吸健康網召集人林慶雄醫師表示,肺阻塞雖然無法痊癒,但是透過正確積極的治療,配合適量運動,就能有效控制病情。現在何先生不僅擺脫咳嗽,更養成每天爬山的習慣,讓他的『第二人生』不再氣喘吁吁。全球每10秒鐘,就有ㄧ人死於肺阻塞(COPD)!WHO 2011年報告指出4大非傳染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佔全球死亡人數63%,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簡稱肺阻塞)為全球重要的致病與致死原因。民眾可藉整合網站自我檢測風險肺阻塞(COPD)是慢性呼吸道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因空氣中的有害微粒,如吸菸、空氣汙染、在工作環境中吸入粉塵、煙霧或化學物質引發肺臟與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反應。全台有超過百萬人罹病,患者多為中壯年、以男性居多。為了有效防治,透過政府、專業學會與民間共同推動,才能成功防治肺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打造大型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整合型醫療網站(http://www.asthma-copd.tw/)。內容涵蓋疾病基礎認識、診斷、治療、照護等資訊,民眾可自我檢測以自身是否有罹患肺阻塞(COPD)的風險,若為高風險者應盡快到醫院尋求專業醫療意見。

講座/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

講座/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草藥是天然產物且為中華民族5000年流傳下來的瑰寶,它累積了中國祖先們數千年以來的智慧結晶,從身體的調理到肌膚保養,帶領來賓們透過東方草本植萃溫和地呵護自己,讓光采由內煥發,擁有紅潤透白的健康美肌,以全新的自己,迎接新的一年!由人氣中醫師鄒瑋倫,根據中醫的角度及古老漢方智慧,分享從料理、漢方(藥材〉、保養手法,如何解決及應對熟齡女性在身體、肌膚遇到的問題。因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名稱: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時間:4/14(五)晚上7:00~9:00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6F視聽室(台北市松高路11號6樓,捷運市府站2號出口)洽詢:02-2362-6068 或 2362-6057/線上報名http://www.camelia.com.tw/custom_48618.html

嚇!早婚恐為子宮頸癌高危險群

嚇!早婚恐為子宮頸癌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健署推出的免費四癌篩檢中,子宮頸癌篩檢年齡是年滿30歲女性。日前有一名27歲女子,年紀輕輕就已經有2個小孩,都沒有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最近竟然發現已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醫師提醒,若是已經有性行為,應及早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年紀不是判別得病的標準衛福部桃園醫院社區健康部副護理長劉美玲表示,這名罹患子宮頸癌的年輕女子有抽菸喝酒的習慣,而且有子宮內膜異位以及子宮外孕的病史,生了2個小孩,但是之前都沒有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大家都以為這麼年輕不會得到癌症,很多人就會疏忽。 性行為太早、早婚、性伴侶多為高風險群其實,子宮頸癌有高風險族群!劉美玲護理長指出,年紀比較早就有性行為、早婚、性伴侶多,都是罹患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這名女子還不到30歲,就已經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主要還在於其很早就已經有性行為,以及有子宮內膜異位病史,而且還疏忽出現分泌物等異常狀況。 大部分人會痊癒、少部分會有癌前病變劉美玲護理長進一步指出,因為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大部份人感染後會痊癒,少部份人感染後會有癌前病變,並持續發展為子宮頸癌。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女性,有推出子宮頸癌免費篩檢,因為30歲以上女性大多已經有性行為。子宮頸抹片、疫苗接種可達雙重保護 所以,千萬別疏忽身體所出現的細微變化,如果是年紀輕輕很早就有性行為的女性,最好是能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目前也有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可以防範子宮頸癌,藉由子宮頸抹片與疫苗接種,可以讓女性健康達到雙重保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母乳恐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的最新研究指出,每毫升母乳中有1微克果糖的增加,與嬰兒增加約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有關。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並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攝取果糖可能提升寶寶日後過重的風險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嬰兒攝取過多糖分 恐對成長過程有傷害嬰兒應攝取對成長有益的乳糖,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攝取高劑量的糖份,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面臨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等慢性病問題。含有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但這些好處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根據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父母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對嬰兒造成的健康威脅。因此,Goran建議母親,在懷孕及哺乳期間應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資料來源/Nutrients‧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3好習慣 讓你「腸」處過人

3好習慣 讓你「腸」處過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胃不順、便秘、腹脹,你也是「腹愁者」嗎?工作壓力大導致腸胃負擔時有所聞,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台灣勞工的腸胃狀況呈現「M型化」現象。全台90.8%上班族表示腸胃不順暢,更進一步發現便秘、腹脹、腹痛、腹瀉等問題的「腹愁者4大職業」。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腸胃3好習慣」,降低M型化腸胃問題,別讓健康蒙上陰影!腸胃問題M型化 職員易便秘、主管多腸瘜台灣癌症基金會近期針對25-59歲上班族調查,發現腸胃問題M型化趨勢。在2,550位受訪上班族中,主管階級者發現瘜肉率高達12.85%,職員則為3.97%。而反映腸胃不順暢問題者中,職員反映此問題者高達91.6%,其中便祕問題差異最為明顯,有44.8%表示有便秘問題,高於主管職者的34%。職級越高、飲食不固定 有逐漸上升趨勢探究原因進一步發現,腸胃不適上班族,1周用餐時間不固定達3天以上者達40.5%,腸胃健康者表示有飲食不固定習慣者僅為29.8%。同樣差異也發生於宵夜習慣中,腸胃不適上班族,一周宵夜習慣達3天以上者為31.36%,比例高於腸胃健康上班族的19.14%。在職級差異上,也可看出職級越高者,飲食不固定與宵夜習慣比例有逐漸上升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強調,腸胃該休息的時間則繼續讓腸胃加班,長久下來都有可能影響諸如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的產生。尤其大腸瘜肉好發年齡有下降至50歲以下趨勢,因此提醒上班族須重視腸胃問題M型化的可能影響。 台灣癌症基金會再次呼籲,一起響應「腸胃3好習慣」,分別是:1)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並提高蔬果攝取量。2) 菌相平衡,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3) 飲食清淡,少油膩/飲食烹調減少高油與重口味的調味習慣,減少腸胃負擔。尤其過油、過重的調味,也會影響菌相平衡,讓腸胃負擔加重。

研究:吃個早餐也能減肥!

研究:吃個早餐也能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匆匆忙忙起床,早餐常常來不及吃?現代人上班上學趕趕趕,難以認真地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然而研究顯示,天天吃早餐並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長期下來更有助於降體脂肪、控制體重。據2015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相對於只吃3克蛋白質的學童來說,吃18克蛋白質的學童脂肪平均消耗量會高出16%、醣類代謝在餐後第4小時會高出32%,而且飢餓感降低14%、飽足感增加32%。吃早餐助穩定血糖 降低慢性病發生率2009年發表於《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顯示,沒吃早餐時,午餐前血中游離脂肪酸(FFA)濃度和午餐後血糖都上升;但有吃早餐時,午餐前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較低,且午餐後血糖上升幅度會減少95%。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增加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濃度上升;而從研究可見,吃早餐能抑制午餐前的游離脂肪酸濃度,有助於穩定血糖、減低肥胖和慢性病發生率。早餐單喝果汁 血糖容易波動玉許惠主任建議,盡量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茶葉蛋、原味低脂乳品、無糖優酪乳和無糖豆漿,而飯糰和三明治可挑選瘦肉如鮪魚、烤雞等內餡。盡量避免油炸及加工肉品。另外,想喝咖啡可選擇拿鐵,但要注意奶茶裡如果添加的是奶精,不但無法補充蛋白質,還容易攝取過量油脂;也別單喝一瓶果汁當早餐,人造果汁反而容易讓血糖波動大。許惠玉主任再次強調,因為身體在前一天晚餐後,整晚處於空腹狀態,如果隔天又沒吃早餐,等到午餐時往往已餓過頭,產生彌補心態吃下比平常更多份量,還會特別想吃鹹甜重口味等易胖食物;即使再忙再趕著上班,還是別忘了吃含有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早餐!

下體異物感 原來是子宮脫垂

下體異物感 原來是子宮脫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奶奶育有6個小孩,半年前自覺下體有下垂感,甚至感到有東西脫出來,下體常因此磨擦疼痛、甚至解不出小便。醫師以藥物及子宮托塞作治療,沒想到2個月後,陳奶奶的下體發炎、紅腫、破皮嚴重,確診為子宮脫垂第四級合併尿路阻塞及尿失禁。醫師以人工網膜進行子宮與膀胱懸吊及骨盆底重建手術,術後陳奶奶傷口癒合良好。症狀有腹脹、異物感、腰酸背痛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劉榮啟表示,發生骨盆腔器官脫垂的原因與自然產次數多、胎兒太大、以及更年期後賀爾蒙變少、皮膚彈性變差、膠原蛋白減少有關。生活中若有常提重物、常需用到腹部力量、慢性咳嗽、及遺傳疾病體質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只要是子宮、膀胱、腸子,這些器官滑脫掉到陰道裡或外面,都屬於下垂的狀況。通常伴隨腹部脹、痛、痠、異物感、腰酸背痛、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症狀。產後婦女記得做提肛運動因此劉榮啟醫師建議,一定要透過詳細評估,並配合內診、超音波、電腦排尿檢查等,才能在治療時一次解決多種器官脫垂的問題。由於骨盆腔器官脫垂常會有2種器官以上的脫垂狀況,想要預防骨盆腔器官脫垂,婦女產後要記得做提肛運動、避免長時間提重物以及減重。由於好發年齡通常是更年期後及中老年婦女,加上長輩面對此問題常難以啟齒而延誤就醫,因此劉榮啟醫師提醒民眾,要主動多關心家中長者,幫助她們遠離病痛。

12週治癒C肝 選對藥物治癒率達9成5

12週治癒C肝 選對藥物治癒率達9成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肝是慢性肝炎的病因,會導致肝臟受損而纖維化,最終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教授暨附設醫院肝膽內科主治醫師戴嘉言指出,「現在全世界對C肝治療很重要的看法是,必須在還沒產生嚴重的肝纖維化前就治療完成,以明確地達到避免導致肝硬化併發症產生、預防肝癌,肝臟受損的進程可就此喊停。」任何新藥在上市前都會經過嚴格、縝密的試驗,證明安全性後才能上市,但在治療過程中,仍然需要追蹤肝指數,才能用藥無虞。一般建議,在藥物使用前期,兩週內都要回診,甚至可以密集的每週回診一次,讓專科醫師審慎評估患者對該藥物的適用性,讓治療順利完成。健保已核C肝新藥 使用前應徹底了解患者病史目前C肝的治療選項中,對於適合使用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的患者,因健保給付藥費,因此仍建議可考慮繼續使用,除非是曾經治療完成但失敗無法繼續使用時,且肝纖維化顯著(F3、F4)時,即可接受今年初健保署已核准開放的C肝全口服新藥。戴嘉言醫師表示,「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是針對第一型病毒的C肝病患,但如果曾經患有嚴重的肝硬化患者,使用上要非常小心。」戴嘉言醫師提醒,接受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前,醫師與患者都必須徹底了解病史;「再者,由於任何藥物都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因此無論使用哪一類口服新藥,都必須在事前做好查詢工作,對於必要性藥物做適當的調整。」此外,現行開放的兩款C肝全口服新藥,適用的基因型不同,其中有一類必須進行抗藥性突變病毒 (RAS)檢測,治療前檢測為必要程序,不可貿然使用。C肝治療越早越好 民眾也應有自我警覺戴嘉言醫師認為,C肝治療最好越早治癒越好,目前健保署給付的口服新藥,治癒率已達95%以上,且療程可縮短至最快12週即可治癒,只要在使用前做好完整的治療前評估、治療期間持續追蹤,應能達到良好且滿意的治癒效果。「當然,患者本身也要有高度警覺性,避免擅自停藥或服用其他可能傷肝的藥物,且與醫師配合治療,就能安全用藥,期許未來健康美好的人生。」

跌倒險截肢!下肢動脈硬化作祟

跌倒險截肢!下肢動脈硬化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下肢冰冷、腳麻、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年前不慎摔倒,造成腦部大量出血而辭世。一名患有糖尿病及長期洗腎70歲的老婦人,近日半夜起床如廁,不料突然雙腳癱軟,直接摔倒在廁所內,就醫後發現手部除了骨折外,還有「下肢動脈阻塞」症。若不盡早治療,血管壞死恐成拜血症,所幸經過手術之後,患者情況已好轉許多。老人常跌倒 有可能是老化、血管病變老年人常見的跌倒,主要可分為老化、步態不穩或是居家環境等因素;老年人步態異常不僅是老化影響,與本身潛在病變更是大有關係,尤其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病變,如果沒有控制得宜,極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病況嚴重時,將面臨截肢命運。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下肢動脈阻塞是因為粥狀動脈硬化造成,因下肢動脈阻塞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患者常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的症狀,尤其是走路時會出現腿部疼痛,進而導致間歇性跛行症狀,走沒幾步路覺得腿部不適,休息後疼痛會緩解,故容易遭到忽略;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 提升治療安全性陳偉華部長表示,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特殊的構造設計,更能抵抗壓力、減少支架斷裂機率;且延展性佳,能夠使用在不同血管部位上,且表面運用生物穩定聚合物,讓支架上藥物得以緩慢釋放,作用可長達近300天,降低且穩定的釋放藥物濃度,經國外臨床實驗證實兩年通暢率高達92.5%,安全性更高。陳沂名醫師補充說明,由於目前塗藥支架屬自費項目,許多患者經濟考量之下,近八成無法選用塗藥支架。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藥物濃度低,藉由藥物釋放,達到抑制內壁增生的效果,折損率也遠比金屬裸架來的低,大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再加上塗藥支架的長期通暢率高,患者可較無須擔心在阻塞的問題,以及低併發症發生,未來在使用上能夠讓患者更加放心。遠離危險因子  降低再阻塞風險陳沂名醫師提醒,若家中有年長者或是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容忽視下肢問題,如有間歇性跛行、下肢常冰冷、腳麻等「下肢動脈阻塞」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陳偉華部長也呼籲民眾,應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多運動,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防止疾病惡化,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甚至降低死亡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