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唯有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Q尹老師:我兒子自從出生幾個月後,就讓婆婆帶回了老家。看了您的書,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現在孩子要上幼稚園,回來了。由於孩子從小和奶奶在一起,而且我婆婆是那種包辦溺愛型的人,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使我和孩子在一起,婆婆也總是在旁邊跟著。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和奶奶特別親,去哪兒都找奶奶。因為我工作比較忙,孩子每天去幼稚園還是婆婆接送。回家後我幾乎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卻總是不願意和我親近。只要順著他就沒事,一感覺和我在一起沒意思就要去找奶奶。而且他上幼稚園已經有一個月了,每天去了都要哭半天,哭的時候也是一直要找奶奶,從不說找媽媽。一開始我都是好言安慰他、陪著他,可是他也沒有好轉,所以我現在態度就比較強硬,想把他「搶」過來,但我又擔心,這樣會不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請尹老師指點!A尹建莉這位年輕媽媽,你好:恕我直言,見過強盜,也沒見過你這麼強盜的。一個小孩子從混沌中來到世界上,從他記事起,就只有奶奶天天在他身邊,他當然和奶奶親近,別的人,他知道誰是誰呀!算一算從孩子來到世界上,你和奶奶各自在他生命中的陪伴時間。如果你在孩子的世界中出現的頻率只是一個「路人甲」的概率,那麼你於孩子來說就只是一個過客,憑什麼現在孩子一回到身邊,不過一兩個月,就要求孩子對你這個只見過幾面的「陌生人」有親近和依戀?你自己不帶孩子,生了孩子跟沒孩子似的,當別的年輕媽媽親自帶孩子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時,你當時一定對自己的「輕鬆自在」很滿意吧,那時你有過抱怨嗎?現在,你已意識到把孩子送回老家不對,但你僅僅止步於後悔,卻沒有想著自己去做點什麼,稍微對孩子用點心,就覺得自己很努力了,當孩子沒達到你的預期時,就再次把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本能反應看作是一個錯誤,居高臨下地等著他自己「好轉」,一旦孩子「好轉」不了,你就「態度強硬」——你憑什麼這樣呢?就憑你生了他一下,就變成了「有理」?你既不需要為他付出時間和精力,又要享受他對你的依戀和親密,有了問題還去怪他——孩子天生就欠你的啊?無法逼迫別人喜歡自己用傷害性的辦法逼迫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連成年人都做不到,有誰會喜歡一個對自己不友好的人呢!你卻對一個小孩子採用「態度強硬」的辦法,逼他討好你。如果不是擔心孩子心裡留下陰影,難道你會一直做下去,甚至更強硬?容我有些不道德地猜想,你可能還暗暗「嫉妒」奶奶吧,孩子對奶奶的依戀讓你不舒服,讓你心理失衡了,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更希望你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奶奶過度溺愛固然不對,但這不是你目前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你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你如何儘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恐怕你和婆婆的關係也難處理好,而這可能又會影響到你們的夫妻關係。總之,這不是個孤立問題,可能會牽扯出更多關聯。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 才會釋放依戀母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建立的第一種關係,也是一個母親最能從中獲得至真至純、無私母愛的深刻關係。我理解你想要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願望,哪個母親不想得到這份享受呢?但你一定要明白,親子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不在孩子那裡。雖然幼兒對關係中的愛與不愛有著最靈敏、最直接的感知力,但他對關係的把握卻無能為力——雖然他心底深處渴望著母愛,卻不能有意識地去被動自己對母親親近。唯有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所以,從現在開始,你不要再去怪孩子,不要對奶奶心存芥蒂,也不要再糾結自己前面做得不夠好。你要把一切怨氣和負面情緒消解得乾乾淨淨,心地單純地善待每個人、感恩每個人,包括自己。尤其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愛和自由這幾個字很簡單,做到了卻不簡單。這是你面臨的最大功課,可能需要你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做。當孩子覺得他不再需要刻意討好媽媽,確信無論他如何表現,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都不會有絲毫減損,哪怕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媽媽也不會責怪他,那麼他才能真正放鬆下來,放下戒備,和媽媽親密起來。這樣,你才能從孩子世界中的「路人甲」晉升為主角,真正品嘗到做媽媽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

勞心燒腦 米、麵主食不可少

勞心燒腦 米、麵主食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中醫的角度來說,「脾主思」,所以「思考」這件事是放在「脾」系統來運作的,也就是在「心下」這個部位。「思考」是對於無形的事理做分解,而「消化」則是對於有形的食物做分解。兩者的作用力道是類同的,所以被化歸在一樣的系統來認識與理解。至於大腦則被視為只是一個訊息交換的中心,把感受、刺激與行為反應在大腦做聯結、轉換與交流。腎系統主要在收藏養分和能量當大腦在快速交換資訊,例如進行重度思考或做出大量情緒反應、接受大量感官刺激的活動的時候,就像手機在通話時會發熱一般,耗去大量的養分,並且產生許多廢熱。按照中醫對身體的理解來說,「大腦」被視為腎系統之中的一環,而腎系統又是一個主要功能在收藏養分和能量,不喜歡發熱與發散的系統。這類的「重度思考」、「情緒反應」、「感官刺激」的活動,甚至是任何會強度刺激大腦運作或產生內分泌的活動,像是吸食興奮劑或是長跑,自然對於腎系統,特別是大腦,會較為不利。大腦經常性、長時間的接受強刺激之下,對於一般性的外界刺激便越來越無感,身體就會越來越偏好能夠引起重度感官興奮與刺激的活動,情緒反應表現會越來越強烈,許多在現代被歸類為性、暴力的衝動行為表現,以及行為無法自主控制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常見。勞心的工作 需要米、麵主食補充脾胃的津液我經常提到「大質量分散能量」的原則。勞心的工作、重度的思考,一樣需要大量的米、麵主食來補充脾胃的津液,潤滑內臟在津液耗竭之後產生的枯燥,吸收內臟過度運作所造成的廢熱,平復過度刺激、興奮的大腦運作狀態。適度的四肢活動,解飢而溫通腠理,同樣有助於身體把廢熱透過背後的太陽經以出微汗的方式排除。否則,廢熱最後會集中至胃裡,不能散去。如果「胃氣生熱」的問題最後是透過頭頂冒出,頭髮先是會變得細軟、易斷,髮根容易脫落,頭皮容易出油,最後就是養分缺乏,落髮速度大過生髮速度。或者雖然廢熱的產生量還不算大,但是血中的養分已經無法透過津液來補充,血中的養分不足也會造成頭髮快速變白的狀況。(本文摘自/太極米漿粥/時報文化) 

肩胛骨放鬆操 躺著做更有效

肩胛骨放鬆操 躺著做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筋膜」被稱為「第二骨骼」 最近,「筋膜」似乎越來越受到關注了。筋膜指的是包覆肌肉的膜層,主要是 由膠原蛋白組織重疊而成的。此外,除了肌肉以外,筋膜的包覆也擔負起支撐 骨頭、內臟、血管、神經等體內一切部位的角色,因此也被稱作「第二骨骼」。 筋膜的「解放」 舒緩肌肉緊繃我們能夠若無其事地反覆做出任何動作,都是由於筋膜包覆住肌肉,才得以順暢。另外,運動不足、年齡增長、駝背或盤腳等生活習慣都會成為筋膜沾粘、 收縮或扭曲歪斜的原因。如此一來,體內的筋膜就會相互拉扯,肌肉也變得僵硬,身體也會產生歪斜。更進一步甚至造成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動的不順,關節 也可能會出現疼痛。 正如前面所述,由於筋膜具有支撐內臟器官的作用,若是內臟被壓迫, 也可能產生功能衰弱的情況。為了預防這樣的情況,就得著重於筋膜的「解放」。透過放鬆沾粘的筋膜,藉以舒緩肌肉的緊繃,促進血液循環與淋巴流動。 因此,「肩胛骨放鬆操」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肩胛骨容易受到姿勢不良或身體使用習慣的影響,而使筋膜也容易發生 收縮或歪斜扭曲的情況。因此,藉由肩膀與手臂的擺動來放鬆沾粘的筋膜, 逐漸消除筋膜相互拉扯的情形,如此讓身體的歪斜獲得改善,也就能預防全身 的疼痛與僵硬。本書所介紹的體操大多具有放鬆肩胛骨周圍筋膜的效果,所以 稱為「肩胛骨放鬆操」。放鬆肩胛骨 就能拓展可動範圍鍛鍊體幹,塑造不疼痛的身體 「肩胛骨放鬆操」 可望達到調整體幹平衡的效果。一說到體幹,大多數人腦中會浮現身體中心部 位的印象。但事實上,體幹是指除了手、腳、頭部以外的身體部位,也就是所謂的軀幹。當我們身體的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時,就會產生僵硬或疼痛,如果不使用肌肉的話,就會越來越衰弱退化。此外,肩胛骨一旦無法維持左右平衡, 姿勢就會整個歪斜了。因此,只要進行「肩胛骨放鬆操」,就能拓展肩膀的可動範圍,肩胛骨周圍的肌肉也就能逐漸獲得舒緩。如此一來,血液循 環和淋巴流動將得以改善,新鮮的氧氣和營養也會在體內流通,進而增加 體幹的柔軟度,促使身體逐漸變得柔軟輕快。包覆肌肉的筋膜。事實上,骨頭、內臟、血管或神經等 體內所有器官部位都會被筋膜所包覆支撐著。如果筋膜 歪斜扭曲或收縮的話,就會引起疼痛、僵硬等不適症狀。肩胛骨周圍有 34 條肌肉密集分布 背部的左右各有兩個倒三角形的骨頭就是肩 胛骨。全身的骨頭只有鎖骨會直接連結肩胛 骨。在肩胛骨左右兩邊周圍總共有 34 條肌肉。 因此,肩胛骨的擺動會連動著全身的骨頭。 壓力 | 咳嗽.五十肩.自律神經 以舒服的力道來敲打就能放鬆 人在心情安穩時,呼吸就容易變得淺短。用拳頭敲打可以刺激深度呼吸的 穴道,即可以舒緩身體的緊繃感。請依照﹁T 字部位﹂,在自然呼吸 的狀態下,使用容易施力的慣用手來敲打。 想要加強力道的人也可以用拳頭的關節來敲打。 腰痛 | 肩膀僵硬.體質寒冷.膝蓋痛.股關節痛 放鬆連結肩胛骨的骶骨周圍筋膜 位於左右兩邊臀部之間的骨頭就是骶骨,它承受了全身的活動,可 以說是身體的地基,骶骨周圍的肌肉僵硬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之一。 在舒適的狀態下反覆進行此動作,藉以讓股關節能夠達到旋轉的效 果。右旋轉後再進行左旋轉。(本文摘自/躺著做的肩胛骨放鬆操/太雅出版)

禁吃垃圾食物 家長快試試2作法

禁吃垃圾食物 家長快試試2作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想讓孩子對垃圾食品感興趣,可以借鑒2種做法:1.家長做榜樣,做堅定的零食戒斷者;2.主動給孩子買各種零食,「不鼓勵也不禁止」。◇Q尹老師,你好:我的孩子現在上幼稚園大班,感覺他突然到了狂吃的階段。每天從幼稚園接了回家,他就不停地要吃東西,只吃茶几上放的那些垃圾食品,到正式的飯菜上桌了,他倒不想吃了。我一直不願意他吃垃圾食品,但管不住奶奶經常從超市亂買給他,買回來我就沒辦法了,奶奶經常偷偷給他吃。現在我在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時問他想去哪裡,他總是說去超市,買吃的。我害怕愈管愈糟,可又覺得不能不干涉,總不能任憑他吃這些東西吧。我該怎麼做呢?希望得到你的回覆,謝謝你!尹建莉你好:垃圾食品確實是現在家長們要面對的問題。我知道有的家長自己不會給孩子買市場上販售的垃圾食品,但遇到別人熱情地給孩子遞來的油炸、膨化或染色食品時,往往因為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就讓孩子接受了。有的是一家人自己意見不統一,奶奶買了垃圾食品,媽媽不准吃,奶奶又背後偷偷給孩子吃,比如你家。還有家長既往家裡買垃圾食品,又不讓孩子多吃,或自己吃而不讓孩子吃。這些分裂行為都會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有可能激起他對垃圾食品的好感。這件事也曾讓我頗費心思,以前也很介意,特別不願意女兒吃垃圾食品,對她的零食控制較嚴。後來經過一些事情,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覺得我對此太「如臨大敵」了,應該是沒必要。所以下面給出2個案例,吃與不吃,如何控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參考一下。一、口味從小培養 一日三餐認真吃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堅定的零食戒斷者,基本上不允許孩子吃零食,尤其是那些垃圾食品,但她不是簡單粗暴地限制,一直採用隔絕的方式,讓女兒不接觸那些東西。她認為一個人的口味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平時認真給孩子料理一日三餐,做的菜可以出食譜了,色香味俱全,從不把垃圾食品帶回家,也從不讓孩子吃外面的東西。她平時為人隨和,但遇到有人往她孩子手上遞任何吃的東西,她都一概拒絕,哪怕得罪人也不肯通融一次。為了避免孩子看到這些零嘴而眼紅,她對孩子說:「這些東西既沒營養又有害,咱們看都不看它一眼!」說這話時,口氣裡表示出很同情那些亂吃東西的人,讓孩子覺得吃那些東西真是不幸。因為她們母女關係非常融洽,孩子很願意聽媽媽的話,所以她的孩子後來再遇到有人遞上零嘴時,不但不要,甚至眼睛都閉上了,她的孩子確實這方面習慣一直很好。二、不鼓勵也不禁止收到你的來信時,正好看到了另一位家長的一個育兒分享,說的也正是零食的事。她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分享給你看看。她的孩子現在約6歲,下面是這位家長寫來的內容:關於零食,我曾經視為洪水猛獸,禁止女兒吃這吃那,我認為零食都是垃圾食品。可是我不給她吃,不代表別人不會給她。她爸爸、舅舅就是自己愛吃零食,也喜歡給孩子吃零食的人。女兒一旦接觸了這些,就表現出極度喜歡,總是吃得津津有味。每次這種時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心裡很不樂意,雖然也不會公開制止,但孩子應該能感覺到我的不情願。煩惱了一段時間後,我主動買了很多零食,果凍、海苔、餅乾、糖果,滿滿地擺在茶几上,她觸手可及。有的孩子吃零食是出於好奇我抱著「不鼓勵也不禁止」的態度觀察著。發現她其實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喜愛零食,她吃這些東西,常常是出於好奇。她會打開來放進嘴巴嘗一會兒,然後吐掉,再打開別的糖果吃吃看,真正完整吃進去的很少。優酪乳這瓶開了,喝上幾口再開一瓶。即使我告訴她「這2瓶是一樣的」,她也不買帳,依舊堅持打開,自己確認。於是我在給她買回東西時,告訴她「這是洋芋片,是番茄味的,那個是燒烤味的」。她會把所有的東西都打開看看,有的打開吃不了就壞了、扔掉了。家人經常覺得孩子太浪費了,意見很大,我倒是不以為然。浪費一點東西,來滿足她的認知欲望,這是成長需要,值得!孩子總是不按常理出牌,吃果凍,她可以一口氣吃3個,但是接下來,她可以好長一段時間無視果凍的存在,即使主動給她,她也會連連擺手「不要不要」。對別的零食,也是一樣,並沒有非吃不可的東西。於是我懸著的心放下來,感覺孩子真是很有節制,很懂得自我調節。自我調節 對零食保持自然心我覺得上面2位家長的做法都可取,不妨借鑒。最差的做法是,一邊家裡零食不斷,一邊控制著不讓孩子吃,讓孩子不知所從,那樣才容易激起孩子的興趣,使他一直欲罷不能。只要孩子內心沒有對零食的極度匱乏感,心理健康陽光,孩子們一般都能自我調節,對零食保持平常心。而且,我們的肉體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和排毒功能,只要不是過分,對身體健康不會有太大影響。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每周飲酒5次以上會使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增至3倍。一般來說即使血液中導致疼痛與發炎性關節炎的化學物質濃度相同,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還是遠低於男性。痛風不再是老男人的專利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痛風是老年男性的疾病,其實隨著年齡增加,女性也會罹患此病。最近的美國營養調查發現女性在她們60多歲時,痛風罹患率約是4%,而男性在80幾歲的時候是6%。在這些首次進行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的其一,就以性別來研究痛風,研究者們發現女性就跟男性一樣,年齡、肥胖、高血壓、酒精與利尿劑等,都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體重增加也會使罹患痛風的風險上升痛風是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在關節與其周邊組織形成結晶時發生,發炎與腫脹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痛苦。大腳趾、膝蓋與踝關節是痛風最常發生的部位,常在夜間發作。疼痛與腫脹會在幾天後消失,不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們將會再度發作。為了更加了解性別對痛風的影響,來自波士頓醫學大學的研究者們以2,476女性與1,951位男性為調查對象。平均追蹤年數超過30年,304個痛風案例,當中有1/3便是女性。不管是哪個性別,痛風的發生皆會隨著著尿酸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不過當中的關聯性是男性較強。女性寫中尿酸濃度大於5mg/dl的時候,發展成痛風的風險顯著低於有著同樣血液尿酸的男性。對女性來說 高血壓和利尿劑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從研究者們發現的性別差異來看,比起於男性,女性有滿高比例有高血壓的問題,而她們會接受利尿劑的治療。而此發現對女性來說,高血壓和利尿劑是較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每週飲用超過7盎司的酒精(約略是5杯酒),會使男性的風險增加為2倍;女性則增加為3倍。若是大量飲用啤酒,男性增加機率為2倍,女性則大大的增加為7倍。啤酒含有高濃度的嘌呤(Purine),在體內代謝後會變成尿酸。不過為何女性飲用啤酒後的風險會遠高於男性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此外,採取荷爾蒙替代療法似乎能降低女性痛風的風險,不過這項關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雌激素被認為能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荷爾蒙替代療法能減少痛風的風險。痛風風險與飲食的關係嘌呤(Purine)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普林」。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體內累積過多嘌呤無法順利從腎臟透過尿液代謝出體外的話,將會轉變成尿酸並結晶推積在體內,進而形成痛風。許多人把痛風與攝取大量肉類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富含有嘌呤的內臟。然而在此研究的資料裡,飲食卻不是主要的危險因子。在某年齡層中,女性越來越有罹患痛風的傾向。女性必須知道在她們更年期之後,痛風罹患風險會增加,在這個時候,通常體重會增加,而且喝的酒也比年輕的時候多。這些都是增加痛風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痛風的發生,維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然後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食在健康小秘訣/痛風患者除了酒精之外,也應當心其他高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發芽豆類、動物內臟、魚、蝦、貝類、海鮮、蘆筍、紫菜、香菇、以及肉汁、火鍋湯頭等,才能盡量避免痛風復發。(本文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改善健忘 自製發酵食品做得到

改善健忘 自製發酵食品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某病患吃素多年,並且很喜歡吃醬菜,平常就只是以飯配醬菜。但正確的飲食應該要吃新鮮的蔬果,如果有保留青菜的考量,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許瑞云醫師就建議可以泡菜取代菜乾。因為泡菜在發酵的過程中,可以產生有益菌及維他命B12,對人體很好。補充維他命B12改善健忘許瑞云醫師說明,很多吃素者,容易缺乏維他命B12。有一位老人家吃素吃了20幾年,有一陣子還出現失智的症狀,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後來,檢測維他命B12發現數值過低,於是請他多補充維他命B12,3個星期之後,他不再健忘,顯得很開心。食用發酵過的食品不但可以補充維他命B12,其中的有益菌對身體也很有幫助。許醫師表示,像有機納豆、有機蔭油、有機味噌、天貝、泡菜、回春水、豆類優格……等,都是好食物,不但營養較高也較容易消化,非常適合孩童及老年人食用。許醫師提供以下幾種自製發酵食品的方法,不論是否吃素,都很適合食用。■ 甘蔗水:放在室溫中1到3天即可發酵(視室溫而定,天氣熱只需一天),可產生很多有益菌,有點微酸。■ 泡菜:取一顆高麗菜,切成一半。一半用果汁機打成泥狀,與另一半泡在一起悶個一、兩天,它會開始發酵變酸,製成後放置冰箱2星期內食用完畢即可。■ 回春水(有點寒,適合溫暖或熱天喝,冬天不適合)1. 選沒有處理加工過的小麥(wheat berries),最好選有機農場栽種的小麥。小麥分春麥和冬麥兩種,冬麥礦物質高,營養較好,但發酵較慢一點,各有所長,任選一種。2. 小麥洗淨放在玻璃瓶或瓷碗裡泡水過夜。水需使用過濾水,去除金屬和農藥的汙染。3. 第二天將水倒掉,用蓋子輕輕覆蓋著碗口,發芽一到兩天(視室溫而定,高於25℃一天即可,否則放個兩天),然後加入2倍的水(一杯小麥芽、兩杯水)放在室溫24小時即可飲用。4. 第二次加水,再重複3.的步驟,可再飲用一次。所剩小麥可當作酵母發酵,譬如:將小麥打成泥狀當作發酵麵糰做麵包,或是做麵餅皮。■ 豆類優格:豆類優格是一項很好的有益菌來源,有益菌可維持腸道健康,防止病變。尤其是吃較多肉類的人,或是施打抗生素後的病人,有益菌可以幫助腸道增加好菌、減少壞菌。做法如下。1. 將傳統的黑豆或黃豆,浸泡一天或過夜。2. 浸泡過的水需倒掉,不可食用。接著,將豆類煮熟,並使用果汁機將豆子打成汁。水的分量視自己食用優格的口味而定,如果喜歡吃稠一點,水放少許。若想吃稀一點的優格,水就放多一點。3. 使用燜燒鍋將豆汁煮至42℃左右,加入一包買來的有益菌種,放置六到八個小時即可。我自己在製作時,都是拿著溫度計在量的。因為40~43℃的溫度,最有利於有益菌的生長。若溫度很難控制,盡量不要超過45℃,有益菌應該都還能存活。4. 味道有點微酸,怕酸的人可加一點糖蜜。5. 製作完成的優格,放置冰箱冷藏,七天內食用完畢。最後,可留下一點當作下次製作的菌種。(本文摘自/哈佛醫師養生法,由平安文化發行)

天然的鴉片 曬太陽好處太多了!

天然的鴉片 曬太陽好處太多了!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避開太陽,有時候會像是節食時想避免把新鮮出爐的巧克力餅乾吞下肚一樣。你的大腦裡有個聲音開始對你說話,慫恿你(相當潛意識地)小小地咬上一口餅乾;或者說,在這個比喻的例子裡,就是讓你的身體接觸到一點點陽光(只要幾秒鐘而已,不會傷害身體的!),此時餅乾的味道──或是曬太陽的感覺──總是特別美好,讓你吃到停不了口,或是忍不住要一直沐浴在陽光下。小咬幾口可能變成全部吞下肚,小曬幾秒鐘可能會變成好幾分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陽光感覺起來那麼棒美好呢?曬太陽可以提供天然的快感那種曝曬過紫外線之後帶來的幸福感,是身體上真正的感覺,而且可能早在我們變成人類之前,就已經根深柢固地嵌進我們的DNA裡。曬太陽會刺激身體釋放一種「感覺良好」的物質,提供了天然的快感,這類物質像是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β-腦內啡(beta endorphin),算是人體的天然鴉片。(吃餅乾也可以得到等效的反應,釋放出相同的荷爾蒙,構成那種最熟悉的陶醉感。)陽光也會抑制像褪黑激素那樣的荷爾蒙,這類荷爾蒙會讓你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有「消沉」的感覺。陽光對心理狀態的影響是長期的以前我們認為釋放這些荷爾蒙的動作始於下視丘,它是我們腦部的情緒指揮中心,也是數不盡的荷爾蒙反應的發源地。不過最近科學家已經解開了這個祕密通訊服務之謎,發生之處其實就在你的你的皮膚細胞裡。事實證明,我們的皮膚和神經系統共用同一種我們才剛剛開始瞭解的語言。舉例來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控管情緒的荷爾蒙鑰匙,可能並非大腦的獨家產品,它們也可以經由曝曬過紫外線的皮膚細胞生成,然後進入血液中,再傳送至大腦──現在這條通路成了雙向道。陽光對你心理狀態的影響,絕對不只是短期的而已,它幾乎能完全控制你生活的生物節奏──體溫高低點的日常模式、警覺性的高低、睡眠模式、荷爾蒙的分泌,以及其他基本的生物功能,像是什麼時候想吃東西等,它甚至還會成為你老年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素。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些關聯之處,一路上我還會進一步提到與維他命D的關聯。(本文摘自/健康是曬出來的:維他命D之父的養生報告/時報出版)

胸大易得乳癌?解答10大問

胸大易得乳癌?解答10大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坊間耳語、傳聞,加上網路搜尋資訊便利,許多有關乳房病症或乳癌錯誤的訊息到處流傳。不實的傳聞增添乳癌防治的困擾,女性朋友道聽塗說也常引起不必要的驚慌,甚至誤導觀念而疏於防範。針對這些似是而非的傳言,我覺得有必要導正,建立女性朋友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觀念。Q1)胸部大或有副乳的人比較容易得乳癌?錯!胸部大小跟罹癌機率無關。但胸部豐滿的女性有腫瘤可能比較不容易以觸診摸到,發現時情況通常已較為嚴重。同樣地,有副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因為副乳有乳腺,所以要注意定期檢查。Q2)穿調整型內衣會得乳癌?錯!有傳言指出,常穿調整型內衣會壓迫腋下淋巴瘤,進而導致乳癌,這項說法並非正確。穿著太緊的內衣確實可能造成乳房疼痛或磨擦紅腫、破皮,但不會導致乳癌。Q3)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我才會得乳癌。我的家族中沒有人罹癌,所以我不用擔心?錯!遺傳只佔乳癌的10~15%。換句話說,85%罹患乳癌的婦女都不是來自有罹患乳癌的家族。所以,即使家族裡沒有人罹患乳癌,每年還是要做一次的乳癌篩檢。Q4)我沒有什麼乳房不適,不需要做乳癌篩檢,自己檢查就好?錯!國人普遍認為「沒有任何不適,就不需要做篩檢」。其實,乳癌篩檢的目的在於「沒有症狀之前就能及早發現,以達及早治療之效」,這樣才能讓癌症對生命的危害降到最低。而自我檢查不容易發現早期乳癌,一旦摸到硬塊,通常都已經是乳癌二期了。因此,女性朋友除了每個月的乳房自我檢查之外,一定還要定期做乳癌篩檢,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Q5)我的乳房有囊腫和鈣化點,以後會變成乳癌嗎?六成以上女性都會有乳房纖維囊腫的經驗,如果確定是乳房囊腫,不會變成乳癌組織。除非是當時診斷錯誤,超音波報告為乳房囊腫的女性,最好繼續追蹤。如果檢查是有微細鈣化,就一定要做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因為有某些特殊鈣化點仍有20%的機率轉化乳癌。Q6)良性乳房腫瘤不會變成乳癌?錯!少部份良性腫瘤多年之後,還是有若干可能會變成乳癌,跟正常組織的機率是一樣的。Q7)我罹癌至今已超過五年,所以我的乳癌不會復發?錯!乳癌雖然最常見在2~3年之間復發,但是它其實是會在任何時候復發。根據統計,75%的患者在6年內復發,另外25%的患者可能在10年內復發。Q8)如果我的乳房裡面有一個硬塊,那就一定是乳癌?通常摸到的乳房硬塊大部分不是乳癌。它們可能是囊腫、或是良性的纖維囊腫、或是纖維腺瘤。但硬塊也有可能是癌前病變,必須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總之,摸到乳房有硬塊時,先不要驚慌,進一步接受檢查才是正確的方法。Q9)聽說乳癌多半是不痛的,我的乳房硬塊會痛,所以應該不是乳癌?大部分的乳癌硬(腫)塊是不會痛的,但是痛或不痛並不能斷定是或不是乳癌。也有些婦女認為不會痛的硬塊就不是乳癌,這是錯誤的觀念。痛與乳癌,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連,只要發現乳房有硬塊都應盡速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Q10)我的乳房攝影結果正常,所以我不必擔心會罹患乳癌?乳房攝影能檢出大部分的乳癌,但那只是篩檢的工具而已。每5個乳房硬塊當中就有一個是乳房攝影照不出來的。所以,女性每一年都要找專業醫師做一次乳房檢查。如果發現有硬塊,即使上一次的乳房攝影結果正常,也一定要盡快就醫。(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我罩你!跟寵物做朋友培養同理心

我罩你!跟寵物做朋友培養同理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親近動物、跟牠們做朋友,有助於培養同理心,並建立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動物就像是我們的鏡子。艾力克說:「我們都是地球上的生物,人類應該牢記這一點。」當我們參觀動物園、凝視老虎寶寶的臉,就是在跟牠建立連結;與上帝創造的生物建立連結,提醒我們也是上帝所創造的。從小隻的寵物開始飼養 培養經驗在家裡飼養寵物,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成長經驗。孩子不再只是被照顧者,相反地,他們必須接近寵物的餐盤,照顧另一個生命。小隻的寵物,像金魚、倉鼠、蠑螈,是不錯的起步;直接從養貓或狗開始也可以。家裡養狗聽來挺麻煩的,但卻可以為家庭帶來許多歡樂。佩姬說:「孩子要求我讓她們養一隻狗。她們求了好多年,我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從沒飼養過狗,不知道怎麼挑選、訓練和照顧狗兒。因此,我和孩子們約定,如果她們這個學年拿到好成績,我們暑假就去挑選一隻狗──這一招挺有效。」把寵物視為自己的責任佩姬不只承諾以養狗做為學業獎勵,她和女兒們還利用這一年的時間,研究狗兒的品種和訓練技巧。暑假前夕,她的女兒們得意地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她們可是像狗兒一樣受過訓練的。「當我們對狗兒有些認識後,養狗就不那麼令人生畏,反而有許多原本意想不到的樂趣。」佩姬說。「我們真的預先做了很多功課──孩子們把寵物視為她們的責任;她們真的很想擁有牠。我們甚至參加訓練課程、閱讀書籍、幫忙照顧朋友的狗兒;孩子們懂得愈多,愈確定自己真的想養狗。這件事確實進行得十分順利。」養寵物讓兩姊妹有了良性競爭一隻名叫可可亞的棕色拉薩犬,成為佩姬家裡可愛的新成員;不出所料,過程一切順利。佩姬和女兒們事先做了很多功課,訓練小狗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游刃有餘。這要歸功佩姬的遠見,她要求孩子在養狗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全年保持好成績並不容易;一隻狗是不小的獎勵。事實證明,佩姬激勵孩子的方法深具智慧,因為她們願意為渴望已久的寵物而努力。「我希望她們明白養寵物是長久的承諾,需要長時間的準備,並且認真投入──要求孩子們為成績加倍努力也奏效。這變成一種習慣,她們的成績本來就不差,但如今在學業上更加認真、專注。成績進步了不說,連做事的品質也改進了;姊妹之間也以良性的方式競爭,她們必須一起信守承諾,不然就會讓對方和自己失望。她們的確值得擁有可可亞;而且,真的,可可亞為家裡帶來了好多歡樂。」(本文摘自/向藝術家看齊/大好書屋出版)

髒過馬桶 口罩記得每周要洗

髒過馬桶 口罩記得每周要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有人做過調查,研究日常生活用品中藏有的細菌量。日常用品中細菌數最多的,其實是刮鬍刀,亦包含女性使用除毛刀。如果經常清洗,保持乾燥就還好,但事實上男性所使用的電動刮鬍刀,其實很少清洗,所以細菌量最多。毛巾每使用40天就應該要丟棄 第二名是口罩,因為口罩不只隔絕了空氣中的髒東西,覆蓋於自己臉部的這一面,也經常藏有口腔內的細菌等。所以如果口罩是用布製材質的話,每個禮拜一定都要清洗一次。另外,毛巾每使用40天就應該要丟棄,因為許多人浴室內並沒有對外通風,所以如果毛巾沒有擰乾,長期處於半乾燥狀況,環境又潮濕,所以很多人的毛巾會發黴或者是會臭,這就是代表毛巾上已經有很多的細菌。平常清潔時,可以用類似洗被套的方式,洗完之後再曝曬,就能減上毛巾上細菌殘留。家中常見物品細菌數排名一覽表1)刮鬍刀/刀片每次使用後須徹底清洗。2)口罩/每週清洗,並加強曝曬。3)牙刷/每三個月更換一次,每次使用後須徹底清洗。4)枕頭套/每週清洗,並加強曝曬。5)安全帽/每週把安全帽倒放在太陽下曝曬三小時。6)毛巾/每40天更換,每週清洗並增加曝曬。7)話筒、手機/每週擦拭話筒及機身。8)鍵盤/利用「吹塵球」噴出灰塵,再除菌。9)粉撲/每週清洗粉撲,陰乾後再放入粉盒。10)馬桶蓋/每週清潔除菌。(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