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解決菱角臉 3D列印客製下巴

解決菱角臉 3D列印客製下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來自馬來西亞的小菲擁有10年微整資歷,歷經多次手術的她,從額頭、雙頰、下巴等部位臉上佈滿注射填充物與矽膠植入物,小菲的下巴也因為注射多次玻尿酸、微晶瓷,甚至還墊了矽膠下巴,導致下半臉嚴重扭曲。經過電腦斷層掃廟影響可看出矽膠膜已壓迫骨骼甚至傷及神經。醫師利用3D列印技術印出客製化下顎骨,傷口小於3公分,不傷害骨頭神經且線條自然。3成女性有10年以上微整形經驗開業診所院長張博全表示,門診中至少3成女性有10年以上微整形經驗,平均每人臉上堆積至少15c.c以上的填充物。然而,因微整形並沒有辦法做到精準的評估,而選擇傳統墊下巴手術則受限於植入物建模的尺寸與規格,導致植入物不自然,術後容易變成「菱角臉」、「假下巴」微整形恢復期短,為許多女性臉部雕塑首選,醫師提醒,不管是何種微整形注射,在被人體完全吸收前,都有取出困難的疑慮,再者由於反覆過量施打,不僅會造成組織纖維化、臉型線條怪異,更難以將變質組織取出,形成無可挽救的局面。3D列印不容易位移或拉傷下顎神經張博全醫師表示,微整形沒有辦法做出五官立體感,而傳統墊下巴手術,容易在下顎部位的下巴模有線條不順、容易滑動的問題。3D列印不只不容易位移或拉傷下顎神經,傳統手術的嘴麻等後遺症也都不會出現。張博全醫師提醒,殘留的填充物會成為崩壞的根源,墊下巴手術是ㄧ個需要美感及技巧的手術,微整後想改做永久手術是有困難度的,由於無法精確判讀注射前的原本樣貌,容易造成調整臉型上的誤差,因此,術前尋求專業整形外科醫師的評估,術後遵照醫師囑咐,才能維持最佳的治療效果。

紅斑脫屑 內服外用治「皮癢」

紅斑脫屑 內服外用治「皮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6歲游先生只要面臨氣候變化,太熱容易「皮癢」搔抓流血,太冷身體也容易突然發癢,洗澡用冷水、熱水都不行。患者被皮膚紅斑、脫屑問題困擾多年,小腿、軀幹發到上肢,幾乎全身皮膚都被侵犯,診斷為「色素性紫靛性皮膚病」。經持續以內服、外用方式治療4個月,皮膚恢復正常。老年男性體弱 陽虛、血需要小心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莊佳穎表示,針對這類皮膚病,中醫分為幾種證型:一是受氣侯影響的「風熱、風濕」。二是更年婦女的血熱。三是中老年男性因為體質虛弱,陽虛導致的虛火、或是因為血虛導致的血虛生風。 患者屬於陽虛導致虛火,合併血虛導致血虛生風,兩種合在一起的症狀,在治療上給予黃耆、當歸、乾薑等藥物溫補,提升身體正氣,加上黃芩、牡丹皮、銀花涼血熱的藥,不到4個月治癒,游先生現在甚至可以泡溫泉。內服外敷 可清熱消炎改善紅斑 莊佳穎醫師提醒,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發現逐漸擴散的紅斑性癢疹,一到季節變化、晚上會特別容易癢起來,病程持續幾個月,甚至1、2年就要懷疑可能是「色素性紫靛性皮膚病」,應就醫診斷治療。中藥搭配外用製劑,可以清熱消炎,等到發炎症狀與紅斑改善後,改用以馬齒莧、無患子為主的洗劑,可以讓皮膚不那麼敏感,隨體質慢慢調整,讓皮膚逐漸恢復健康。

打噴嚏背痛?椎間盤突出!

打噴嚏背痛?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盧姓男消防員,因工作需要時常爬高爬低,不時出現脊椎疼痛情形,實施物理治療一年後,疼痛狀況改善,沒想到半年前脊椎疼痛情形又開始出現,而且問題更嚴重,連打噴嚏、蹲下、起床或睡覺時都感覺到脊椎的疼痛,整個人坐立難安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作息。椎間盤突出合併脊椎移位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徐少克醫師表示,患者的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椎移位,安排進行脊椎精準微創融合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並放進人工椎間盤支架將移位部位復位並固定,術後恢復良好,住院5天即出院返家休養,生活品質沒有受到影響。減少造成癱瘓機會 安全性也高徐少克醫師指出,脊椎精準微創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來說,因為術中不須干擾神經幹所以對神經幹損傷機會小,減少造成癱瘓機會,安全性也高。手術時減少破壞正常的組織結構並且不破壞脊椎整體支撐結構,術後不需要穿笨重的鐵衣未來也不易發生臨近脊椎受力過大而提早壞損,相對傳統手術後遺症也相對減少很多。出現背、腰、腿疼痛 微創手術恢復快手術對於老人家的心臟負荷不是問題,近5年已經有超過250位80歲以上的老人家接受微創手術,術後體能狀況變化不大恢復較傳統手術快的很多,大多5天內即可出院,使患者能提早返回工作崗位與恢復正常生活。徐少克副院長呼籲,民眾若出現背、腰、腿等相關脊椎疼痛問題時,應儘速就醫檢查,可選擇經由微創方式進行手術,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家蜂無害?過敏者3自保秘訣

家蜂無害?過敏者3自保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2歲陳姓婦人想自採蜂蜜食用,卻不慎在家中被溫馴的蜜蜂螫到臉部,沒想到竟引發過敏性休克昏迷倒地,婦人到院時呈現呼吸困難導致臉色發疳、血壓降低非常危險,醫師立刻給予插管,並施打腎上腺素以及抗過敏藥劑等治療。只要一隻蜜蜂 都有可能嚴重過敏性休克童綜合醫院急診室醫師邱永偉表示,一般民眾都會認為虎頭蜂螫相當兇惡可怕,採蜜的家蜂是溫馴無害的,這觀念卻並非正確。這名婦人因為兒子在住家頂樓養蜂,已經是第3次遭蜜蜂螫。由於患者本身體質對於蜂毒相當敏感,因此容易導致休克甚至送命。全身蕁麻疹、眼眶浮腫、乾咳邱永偉醫師指出,大多數蜂螫傷僅產生局部腫痛,而少數個案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遭蜂螫後出現過敏反應的主要症狀包括局部發癢及全身蕁麻疹、眼眶浮腫、乾咳、喉嚨或胸部有緊縮感覺,嚴重時會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導致休克昏迷等,通常在蜂螫後2-3分鐘就產生反應。被蜂螫時的3自保訣竅邱永偉醫師提醒,第一次被螫而有過敏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因為蜂螫之後對蜂毒會產生抗體,而以後如果再次被叮螫,無論蜂螫次數多寡,甚至只要一隻蜜蜂,並都有可能發生嚴重性過敏性休克,需要特別注意防範。邱永偉醫師提醒,民眾被蜂螫時,有3自保訣竅:1) 不要直接用手擠壓也不可在傷處抓癢,以免再次刺傷或注入更多毒液。2) 建議使用多量清水洗淨叮咬部位,一方面避免感染、除去毒液、冷卻紅腫熱痛現象,另一方面可除去蜂隻留下的費洛蒙,避免吸引更多蜂隻前來叮咬。3) 如果還有殘餘螫針及毒液囊必須使用鑷子夾除,以免毒囊會持續收縮注入毒液。若一旦出現任何過敏反應而身體不適時,就必須立即就醫避免致命危機。

公益/義賣活動用愛點亮小媽媽的天空

公益/義賣活動用愛點亮小媽媽的天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今社會型態已轉變,家庭模式越趨多元,單親家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有些單親家庭需由一方背負著工作與家庭,負擔較為沉重,容易衍生經濟、照顧等問題。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將於4/17(一)上午辦理義賣活動,當日義賣所得除了捐入院內社服基金以幫助貧病的就醫民眾外,並將部分所得捐贈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院方邀請民眾一起用愛點亮小媽媽的天空,讓單親家庭也可以勇敢追求幸福。名稱:義賣活動時間:106年4月17日(一)上午9:00-11:30地點: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一樓大廳(南投縣南投市復興路478號)

寶寶不是找我麻煩 寶寶是身陷麻煩

寶寶不是找我麻煩 寶寶是身陷麻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她只知道她不舒服,但不知道是為什麼。她唯一能表達的方式就是哭;她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人可以幫她,所以要哭給這個人聽。by深白身分/爸爸那時小川、小石剛出生,老婆還不能太操勞;我陪她住在月子中心,把整個電腦系統帶進去工作。某天晚上,我彈白先勇紀錄片的鋼琴主題曲,彈到已經被打槍過十幾個版本了,妹妹小石突然爆哭。老婆疲累地睜開眼睛,我揮揮手示意「我來」,抱起了妹妹來哄。沒想到完全哄不停,還吵到連原本熟睡的哥哥小川都開始皺起了眉頭,眼看就要被吵醒;不巧腦海中又突然閃過一句鋼琴旋律,卻沒有手可以回去彈……「美眉為什麼要找把拔麻煩!」這句話正要冒出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以前寫的一個極短篇寓言─我在火車上。突然頭劇痛,痛到我蹲下來哭。旁邊的乘客問我:「你怎麼了?」我哭著說:「我不知道。」乘客又問:「有感冒嗎?發燒嗎?我可以怎麼幫你?」我只能無助地搖頭說不知道。看著我一直哭,乘客突然惱怒了:「你為什麼要找我麻煩?」我突然了解當年寫這篇寓言想說的:「寶寶不是找我麻煩,寶寶是身陷麻煩。」她只知道她不舒服,但不知道是為什麼。她唯一能表達的方式就是哭。她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人可以幫她,所以要哭給這個人聽。她只是單純地哭。我收起本來要冒出口的話,繼續哄著小石。結果呢?無效。小石繼續哭,小川被吵醒也一起哭;我只好把小川抱到老婆旁邊讓她側身哄,自己繼續哄著懷裡這顆小頑石。忘了是怎麼結束的,只記得結束之後,夫妻相對苦笑的表情。但正面思考本來就不是用來讓難題消失不見的。它只是讓我們可以用比較輕鬆的狀態渡過難關。很慶幸我跟老婆到現在,都還沒有對寶寶們說過半句不滿或抱怨。雖然有人會說:「還不到半歲,之後你們就知道了⋯⋯」或許吧。但總是要提醒自己:「寶寶不是找我麻煩,寶寶是身陷麻煩。」已經預期會很累,但開始後比想像中累;已經預期會犧牲一些,但開始後犧牲得更多;已經預期會有溝通衝突,但開始後衝突比想像中更多⋯⋯by深白(本文摘自/我看你看我:從孩子眼裡,看見再一次成長的自己/三采文化)

飛蛾撲耳 第一步驟先滴油!

飛蛾撲耳 第一步驟先滴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市一名50歲男子昨晚坐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突然覺得耳朵有異物感,發現有蟲衝入耳朵,慌亂下男子嘗試掏耳朵,利用手指頭、棉花棒想將昆蟲挖出,沒想到不但沒有把蟲挖出來,耳朵已被自己挖得滲血而且疼痛變得更嚴重,緊急就醫,醫師夾出一隻約1公分大的蛾,雖然奄奄一息但翅膀還在震動著,醫師將蟲蟲活捉,也解決了男子的困擾。蟲蟲入侵先滴甘油球靜置5分鐘再拉出來昆蟲誤入耳道的情形其實很常見,可能造成耳鳴、苦不堪言,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黃士賓表示,若有昆蟲不小心跑到耳朵裡並出現刺痛感,當下先將甘油球滴入患者的耳道中,靜置5分鐘後,再使用耳鏡和夾子將蛾拉出。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也分享,有患者來院急診表示耳朵有異物,結果夾出蟑螂。由於民眾在不明異物進入耳朵時,會習慣性的去挖耳朵,但這樣自行試圖將異物挖出的行為是會傷害耳道的,可能會因此不慎挖破耳膜,引發外耳道炎、耳膜穿孔,嚴重可能會導致聽力受損。可先引誘昆蟲再滴油入耳道因為昆蟲有趨光性,醫師建議當民眾發生此類狀況時,可以持手電筒照耳朵,引誘昆蟲出來,或者是將幾滴麻油或橄欖油等食用油滴入耳道,先將昆蟲淹死後再至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取出。

講座/眼部疾病與用藥介紹

講座/眼部疾病與用藥介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每天用眼的時間不知不覺中變長了,如果你(妳)是喜歡玩手機的低頭族、工作需要緊盯螢幕的電腦族或是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眼鏡族,當心眼睛疾病找上身。適度的眼睛休息對於長時間用眼的民眾來說相當重要,除了近視年輕化外,過去認為的眼疾年齡也在下降中!本次的講座中藥師將在課程中與您分享常見的眼部疾病及用藥觀念,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眼部疾病與用藥介紹時間:106年4月26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承重關節未保養 恐致退化性關節炎

承重關節未保養 恐致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機器用久了會磨損,關節用多了、用久了一樣會磨損老化。所謂退化性關節炎,即關節面的軟骨磨損、老化而造成疼痛、發炎、關節變形的疾病。若發生在膝關節,剛開始關節附近會痠痛與肌肉變緊,活動或輕壓關節時會痛,接著,剛起床時會覺得關節活動很不靈敏,膝蓋愈來愈疼痛與腫脹,活動時甚至會感到無力可施,蹲不下去站不起來。時間愈久,膝關節變得極度僵硬無法活動,患者會無法行走,需要以手術矯正。骨科常見退化性關節炎 承重關節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有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軟骨細胞剝離來不及增生,造成軟骨層變薄,關節間隙變小,甚至磨損到軟骨下方的骨頭暴露出來或壞死形成骨囊腫。不過現代人由於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不僅會發生在膝關節全身活動量大或需承擔重量的關節都可能發生,例如:指間關節、肩、肘、腕、脊椎、髖、足踝等,另外創傷、骨折或關節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及化膿性感染等後遺症,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如體重過重、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性疾病,也較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抬腿+復健運動 強化下肢肌力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肌肉功能受損及本體感覺變差而產生下肢功能障礙。最常衛教病人的運動為抬腿運動,即所謂的等張訓練。病人平躺,一腳彎曲另一腳伸直,伸直的腳抬起懸空維持5秒鐘再放下,一回做15至20下;另外,可於趴姿及側躺做同樣的訓練。大約2至4週後甚至可在腳踝上綁上沙包以加強訓練強度。此外,過去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然而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因此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葡萄糖胺助舒緩關節炎 認明藥品級葡萄糖胺在眾多舒緩關節炎的方式中,以葡萄糖胺最廣為人知,但多數民眾仍無法正確辨別與選擇。葡萄糖胺目前可以分為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以及保健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但僅以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具有治療的作用,建議民眾使用前先諮詢骨科醫師或藥師較為妥當。不過若身體出現關節不適等症狀,還是要尋求專業的骨科醫師,做仔細的臨床評估。醫師會依據個人身體及臨床情況的不同,給予合適的醫療建議。(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深呼吸紓壓 關鍵因素找到了

深呼吸紓壓 關鍵因素找到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緊張時深呼吸,可以放鬆、穩定情緒,當呼吸速度加快、呼吸變淺,就會越來越緊張,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腦幹中有一小部份神經元負責連結呼吸頻率與身心狀態,深呼吸、呼吸頻率變慢時,由於這些神經元發揮作用,身心狀態就會較為放鬆、穩定。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Science)。175個神經元 連結呼吸、身心狀態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去除老鼠大腦部分神經元後,意外發現,這些老鼠的呼吸和緩許多,經過幾天後,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老鼠情緒變得非常平靜、穩定。研究首席作者為凱文‧葉寇之前為史丹佛大學研究生,目前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他表示,老鼠到達新環境,通常會東聞聞、西嗅嗅,一直探索環境,但這些老鼠只是坐著,自顧自地理毛,這代表牠們的情緒很穩定。這些微小神經元位於腦幹深處「前鮑氏複合區」,數量有175個,可將呼吸與放鬆、專注、興奮、焦慮等情緒連結在一起。不只老鼠有這些微小神經元,人類大腦也有,結構也非常相似。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傑克‧菲德曼指出,這項研究從細胞、分子層面著手,讓人更了解整體情況如何運作。運作過度 就會引發焦慮、沮喪情緒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神經元會將所收集到的資訊傳遞至腦幹「藍斑核」區域,藍斑核就好像預報中心,大腦每一區域都會接收到藍斑核所發出的預報訊息,進而展開像維持專注力、將人從睡眠中喚醒等各項行動。若整體運作過度,就會引起焦慮、沮喪情緒。研究作者表示,當有些事物干擾呼吸,或讓呼吸加速,大腦必須馬上掌握情況,這175個神經元就是在告訴大腦其他部位到底發生甚麼事情,這非常重要。希望透過研究成果研發新的治療方式,幫助民眾減輕壓力、憂鬱與其他負面情緒。(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