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美蛀牙率高 竟是瓶裝水害的

美蛀牙率高 竟是瓶裝水害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瓶裝水的檢驗結果令消費大眾震驚。根據政府訂定的標準,大多數瓶裝水都合格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化學物質、微生物、輻射性物質的容許標準,與環保署一樣嚴格。但是,你捧著鈔票去商店購買質純、天然的瓶裝水,卻發現它的安全標準與自來水一樣,心裡難免失望。唯一的差別是,自來水公司必須每年公佈水中溶解物檢測結果;瓶裝水業者卻每年花費千百萬美元,說服消費者無須知道檢驗結果,並遊說立法機構可以不在瓶身標示溶解物含量。喝加氟的自來水蛀牙病患比率高瓶裝水幾乎都不含氟化物──這也是它的賣點之一。但是,部分牙醫師指出,只喝瓶裝水的兒童比較容易蛀牙。因此,少數幾家瓶裝水業者在水中加氟,以兒童為銷售對象。全美約七成的民眾喝加氟的自來水,但歐洲國家的自來水都不加氟,美國的蛀牙病患比率遠高於歐洲。有些人認為,加氟產生的氟化物有害人體健康。事實上,自來水中的氟含量遠低於危害人體的程度。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固然呼籲兩歲以上的民眾都使用氟,但提醒我們經由牙膏及漱口水使用。瓶裝水和自來水的另一個不同點為,環保署要求自來水必須消毒,並檢驗其中的消毒劑副產品和微生物含量。而礦泉水取自地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為不可能含有消毒劑副產品和微生物,因此無須檢驗;瓶裝淨化水和蒸餾水取自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也無須檢驗。事實上,淨化水工廠雖然擁有先進過濾設備,未必妥適保養。骯髒的濾水器會污染水,而不是淨化水。瓶裝水工廠約五至十年才接受一次抽檢自來水公司每年檢驗水質數千次,並向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主管單位報告檢驗結果。瓶裝水工廠也自行檢驗(雀巢公司每天檢驗一百次;全美最大的蒸餾水送貨到府DS水公司一天檢驗四次),並偶爾接受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抽驗。食品藥物管理局認為,各個瓶裝水工廠的自我控管相當良好,不必經常抽檢。而且抽檢的時候,只檢驗特定項目,而不是全盤檢驗。房屋能源及商業委員會(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於二○○七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沒有訂定制式化的抽驗程序,沒有檢查工廠的自我檢驗報告,也沒有檢查品質控管的情形」。前食品藥物管理局助理局長威廉•哈柏德(William K. Hubbard)指出,瓶裝水工廠約五至十年才接受一次抽檢。長期飲用瓶裝水可能會讓身體變糟還有,如果瓶裝水工廠的產品只在該州販售,不受食品藥物管理局法規的規範。國際瓶裝水協會(International Bottled Water Association)總裁約瑟夫•多斯(Joseph Doss)指出:「但是幾乎沒有符合這個條件的工廠,因為水、瓶子、瓶蓋、標籤都必須生產自同一州」。如果真有符合這個條件的工廠,雖不受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法規的規範,也必須受該州瓶裝水法規的規範。但是,美國每五個州就有一個州沒有訂定瓶裝水相關規範,而且各州內容差異極大。幸好,國際瓶裝水協會每年都對會員的產品進行檢驗,而且檢驗標準嚴苛。譬如,國際瓶裝水協會的大腸桿菌容許值為零,食品藥物管理局則訂有容許值。不幸的是,並非每個瓶裝水業者都是國際瓶裝水協會的會員(雀巢為會員,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並非會員),而且該協會的規範沒有法律強制性,消費者也無從得知檢驗結果。因為喝自來水引發疾病的案例,通常人數眾多而且集中某區域,因此容易引起大眾注意。相對地,喝瓶裝水引起疾病的案例則人數少而且分散(美國約有百次回收瓶裝水的紀錄。非洲、亞洲、歐洲則有眾多喝瓶裝水致病的案例)。美國或許真的沒有喝瓶裝水致病的案例,又或許有案例但沒有通報。產品發生問題進行回收的時候,消息總是很晚才曝光。有問題的瓶裝水並非一定讓人拉肚子或感染腸胃炎。但就長期而言,狀況可能更糟。二○○六年,暢銷西紐約州的某瓶裝泉水被驗出含有二五ppb致癌溴酸鹽(環保署的容許值為一○ppb)。業者立刻進行全面回收。溴化鹽是消毒用溴與臭氧結合的副產品,飲用溴酸鹽超過容許值的水一個月,身體即出現異狀。(本文章摘自:別喝瓶裝水!,由商周出版社發行)

爸媽放輕鬆 這樣教「性」不尷尬

爸媽放輕鬆 這樣教「性」不尷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養小孩,什麼事情都得教。學走路要教,握奶瓶要教,吃飯要教,還有大小便也要教。但為什麼唯獨對性教育,大家卻難以啟齒?如果與小孩將來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都得教,那麼「性」當然也非得教不可。孩子出生前就已經接受性教育煩惱如何開始與孩子談論性,就是性教育的第一步。完全不必擔心講得對不對,也不必擔心開始的時機對不對,因為身為父母的我們至少沒有選擇逃避或裝傻,而是已經下定決心去思考或準備。不管妳是否有意識到這一點,其實孩子從在母親肚子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接受性教育了。從期待孩子是男孩或女孩的心情開始,一直到生產後對待不同性別孩子的態度差異,還有包括長大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孩子隨時都在聽、看、學習如何看待與處理「性」這件事。孩子表達出對「性」的好奇時父母應盡力答覆等孩子學會說話後,只要看到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就會開始問:「這是什麼?」那時父母會覺得孩子用小手指著東西發問的模樣很神奇,所以會盡己所能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我認為父母碰到孩子表達出對「性」的好奇時,應該秉持相同的心態,在教導性知識時同樣盡力答覆。Q 我的女兒曾在幼兒園上過幾次性教育的課,從此開始對性產生興趣,在家也越來越愛問問題。所以我有些納悶,跟尚未對性產生好奇的小孩進行性教育,會不會太早了一點?請問現在除了讓她知道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外,還需要更進一步告訴她關於性的具體知識嗎?覺得「性」教育有需要,但卻又令父母裹足不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聽到「性」,就聯想到生殖器、做愛、黃色書刊這些詞彙呢?也許是覺得和孩子談論這些內容不太恰當吧。不過另一方面卻也讓人擔心,這樣是不是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好奇心?然而「性教育」並非只是單純與性器官或性行為有關而已,還包含了一些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性科學知識或資訊,以及對性相關行為或想法的討論,甚至更進一步包含人與人之間對性的彼此尊重及相互配合的部分。「性」教育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可以集中一次學習;也不是在發生和性有關的行為問題時,去接受幾個小時教育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性」是一種從幼兒時期起,就必須持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心去熟悉、學習的生活教育。藉此教育孩子對性以外的各種靈敏度近來的性教育,都會盡可能採取多元的角度處理,尤其特別注重加強培養孩子對身體的感覺,讓他學會如何確定自己身體的感受,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在碰到各種性暴力時,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這種性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孩子體認到與他人的關係溝通及自我表達的方法有多麼重要,而且除了性意識的決定權外,還要藉此教育孩子對「性」以外的各種感受靈敏度。所以性教育絕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以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來解釋懷孕及生產,然後就簡單帶過,而是應該要在說明這些過程的同時,還能將話題擴大到關係、家族與照料的討論,隨時把性教育連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育的同時會連結到對他人的體貼與尊重所以性教育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而已,它還牽涉到「我是什麼樣的存在」以及「我該如何與其他人產生關係、如何溝通」等問題,就如同「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珍貴」、「自己的感覺很重要」、「我不該遭到性暴力對待」一樣,其他人也期待受到相同的尊重,這就是性教育所要強調的重點。也因此,性教育在教導人們「自己是珍貴個體」的同時,很自然就會連結到對他人的體貼與尊重。如果可以接受這種完整的性教育,我們的孩子就會比較獨立,將來長大也會比較懂得尊重他人。能夠正面看待自己身體的孩子,相對也會是一個自尊感較為強烈的孩子。因為自尊感通常與愛惜自己的身體有關。只要想到能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對自己身體的尊重,就益發覺得應該盡早讓孩子接受性教育。(本文摘自/這樣教,性哪裡會尷尬? /太雅出版社)

十穀養生法 這4族群要當心

十穀養生法 這4族群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任何的情況都可以吃十穀嗎?許多網友不免有此疑惑。列舉4種特別需要注意的情況,加以說明。1) 孕婦可否吃薏仁?大部分的中醫師說孕婦不可以吃薏仁,以免流產,但報上曾經有一位中醫師獨排眾議,認為此說是無稽之談。為了安全起見,我建議懷孕中不吃薏仁,待產後,再於十穀米中添以加薏仁。2) 胃不好的人能喝十穀米漿嗎?胃不好可以分為消化不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多喝十榖米漿;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可以喝十穀米湯,但是必須配合食用鹼性食物,例如菠菜、海帶和蒟蒻。3) 洗腎及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十穀米食嗎?洗腎病患絕對不可以吃十穀米食,糖尿病患可以吃十穀米食,但應酌量(例如半碗)不應過量。4) 大腸手術或胃部有部分切除的病患,是否可吃十穀米食?大腸手術完後兩週,應讓縫合傷口復原後再喝十穀米漿,胃部分切除病患,也應休息至少一個月,待復原後才可以喝十穀米漿。慢性腎臟衰竭及尿毒症洗腎的病人,並不宜吃十榖,因為全穀類含有高磷及高鉀會降低鈣的吸收及全身皮膚搔癢,惡化腎性骨病變;高鉀會影響洗腎的效果,甚至造成心律不整。預防現代文明病 十榖雜糧養生最方便全穀類食物含有大量纖維素,有助於腸胃蠕動及預防大腸癌,但是過量的纖維在腸道中會吸收水分,體積會膨脹,對於腸道手術後或腸胃功能不佳的患者,會有脹氣的現象。此外,過量的纖維素會干擾鈣、鐵離子的吸收,所以貧血、骨質疏鬆,或正在服用鐵劑、鈣片的人,不宜攝取過量的十榖雜糧。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十榖雜糧對一般人來說,利遠大於弊不必因噎廢食,可以放心大膽的吃。十榖是飲食療法,也是最簡單最自然的自癒療法,只需要耐心與毅力,是預防現代文明病最方便的養生療法!注意事項:‧ 以漸進的方式,將精食、速食、重食(重口味)的飯食習慣漸漸改為粗食、慢食、輕食(重原味)。‧ 對於慢性腎臟衰竭及尿毒症洗腎的病人,不宜吃十榖。‧ 三歲以上的小朋友可以全面實施十穀療法,如十穀米漿。‧ 凡事貴在有恆的信念,切勿因為覺得麻煩就中斷十穀養生法。(本文摘自/十穀養生健康法【修訂版】/晨星出版)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眼前是一桌豐盛的佳餚,包括香噴噴的白米飯、美味的紅燒排骨、清脆的花椰菜、甜美的羅宋湯、綜合水果盤,請問你會先吃哪一種食物?這不是請你做心理測驗,而是,由你的進食順序可以看出,你容不容易發福?容易發胖的進食順序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飲食習慣都一定是先動筷子吃飯,然後,配一些肉、魚,很多人就這樣地把一碗飯吃完了,最後覺得自己沒吃到蔬菜有罪惡感,所以就隨便夾幾口吃一下;之後再喝湯及吃水果。不過這樣的進食方式真的比較容易肥胖,因為先吃大量的精緻的米食,一方面很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二方面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並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一分泌以後,也很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減重者要調整進食順序如果我們每一餐可以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緩慢,不但能舒緩高血糖的問題,也能減少胰島素的快速分泌,不讓脂肪堆積得太快;所以,把握進食順序也是減重者應該注意的飲食細節:順序一:先吃蔬菜我自己有一個飲食習慣,就是每一餐我會拿一個盤子,把餐桌上所有我能看到的五顏六色的蔬菜都夾到我的盤子中,每餐一開始我吃的食物就是這盤五色蔬菜。減重者一定要把握著一個原則:「熱量密度」愈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又是高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含有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植化素」。我們可以把蔬菜想成在胃壁放置一個「柵欄」,這個「柵欄」可以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這對於延緩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幫助。記得蔬菜的烹煮方式應盡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是肉燥。順序二:喝湯吃完那一盤蔬菜以後可以喝一些湯,幫助剛剛那一盤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但記得在減重時,不要喝太多「濃湯」,應盡量選擇清湯為宜。順序三:吃肉、魚、蛋等蛋白質食物此時,你的胃已經快要半飽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補充每日的蛋白質需要,但要記得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溫油炸、煎的方式,因為不僅熱量會增加,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滷、蒸、燉的方式。順序四:吃米飯我們習慣吃白飯,但白飯滿容易讓血糖上升, GI值算是不低的食物,選擇最後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而且,此時應該不會感覺很餓了,就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過我們也不能不吃澱粉,所以最後再來吃飯這種方式,不但能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如果,能把白米飯換成五穀飯或是糙米飯,對於體重控制更是有幫助。順序五:最後吃水果很多人會覺得飯前吃水果能幫助消化,但若以減重的概念來看,我建議水果放在最後吃,因為水果多含單醣,而且很多水果的甜度很高是屬於高GI的食物,若是空腹吃水果,其實很容易使血糖上升,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時,建議多選擇甜度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番茄等。稍稍調整你的進食順序,你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喔!(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

吃了就拉?獨家秘製恐違法

吃了就拉?獨家秘製恐違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減肥是否只追求快速達到成果?相信拉肚子可清腸道、排毒?皮膚還會消斑變美?還有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快速瘦身的偏方,來者不拒?如果你再這樣置之不理的話,後果會不堪設想的喔!嚴重腹瀉的減肥產品常含有過量的番瀉甘台灣有種奇怪現象,不當的減肥商品常用食品方式銷售,民眾只要看到是「食品」就像吃了定心丸,自己狂買不夠,還「呷好倒相報」介紹朋友買。且違法商品的價格常比合法的減肥藥還貴上好幾倍,但仍賣翻天。業者宣稱獨家祕製的減肥梅、減肥茶,裡面不外乎一些陳皮、山楂或茶葉等含咖啡因物質,有些含像車前子的粗纖維,讓人有飽足感或促進腸胃蠕動;但嚴重腹瀉的減肥產品,通常是含有過量的番瀉甘。容易讓體重有暫時下降的假象番瀉甘是從番瀉葉萃取出來,因為不用處方箋,很多業者偷偷加在茶包、蜜餞中,所以會讓人狂瀉不止,而有體重暫時下降的假象。業者如果有添加番瀉甘一定要標示在產品包裝外,同時要標示劑量及可能的副作用,如果每日使用劑量超過12毫克就算是藥品。問題是很多業者偷偷加在其中,但民眾誤以為是天然植物萃取就放心吃,以為是零食就隨手吃,不知不覺食用過多。實際上利用這種瀉劑,會有腹絞痛的問題,而且常有人一天拉肚子十幾次,結果電解質不平衡。如果女生正值生理期或懷孕初期,還可能會造成子宮收縮、子宮出血。如果預備懷孕,不要輕易吃這些來路不明茶包或蜜餞,有時它們可能用清除宿便、腸道大掃除等方式欺騙民眾,有疑問時也可以送交各縣市衛生局檢驗。熱量計算減肥的黃金處方就是運動、控制熱量,7,700大卡熱量相當等於1公斤。如果一天可以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每週就可以瘦0.5公斤。肉包一個有200大卡、筒仔米糕一份有400大卡、一包泡麵有400多大卡,改掉吃零食習慣就可以減少多餘熱量攝取。舉例來說,吃一個布丁,要騎腳踏車一小時才能銷耗掉熱量。當你開始每天運動多消耗200大卡的熱量(例如快走一小時),六個月後總共可累積消耗36,000大卡,大概可減輕約4.6公斤的體重。維持運動的習慣還有一個祕訣,運動時最好有伴,有夥伴也較能督促自己有動力去運動,這樣運動習慣會較持久,運動時也可以哈啦,較不無聊。(本文摘自/恐怖家庭醫學/大牌出版)

學會超短眠 可利用時間多2倍

學會超短眠 可利用時間多2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學會短時睡眠前後,生活最大不同是,學會後你將會察覺時間的無窮潛力。以旅行為例,短時睡眠前,為了前往當地而花很長一段時間在交通上;到達後,先進旅館登記住房,再稍微從事觀光活動,晚上便回到旅館用餐、就寢。短時睡眠後,便有時間在夜晚的街頭發現不同的樂趣,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養成超短眠後對於時間的感覺也會與以往不同再者,當我還是上班族時,上級指派相同的任務,要我們在某個日期前完成時,除了我以外的人,都為了在期限內完成任務而拚死拚活,其他活動也都全都停擺,但我非但可以完成平日的例行公事,還能用加倍的速度完成任務,然後用剩下來的時間提高工作品質。過去我習慣在遲到前一刻才抵達公司,但自從養成短時睡眠習慣後,我變成最早進公司的人,不但工作上的評價變高,同事之間的交流也更加熱絡。養成短時睡眠的習慣,就是將睡眠時數替換成活動時數,所以「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增加」這一點是大家都能想像的。養成短時睡眠的習慣後,對於時間的感覺將會和以往完全不同,最具象徵性的事例,是一名學員打來的「客訴」電話。那是在某個冬天深夜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提出怨言的,是一名嗓門很大、長得凶神惡煞,經營一間中小企業的學員。「啊,您好,我是堀大輔。發生什麼事了嗎?」「還問我發生什麼事了!喂,這個冬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結束啊?」少睡3小時 可利用的時間仿佛增加2倍這名學員很怕冷,一直期待春天來臨。雖然這是個蠻橫不講理的客訴(說是客訴,其實更像是玩笑話),但學會短時睡眠後,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的循環,就是會變得這麼漫長。還沒體驗過短時睡眠的人,可能會單純地認為,如果少睡3小時,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就會增加3小時。當然,從計算上來看,這是正確的,但神奇的是,對親身體驗的人而言,身體感覺不是增加了3小時,而是彷彿增加了2倍的時間。事實上,也有不少親身經歷者指出「1天的體感時間彷彿增加了1倍以上」。因為這只是一種主觀感覺,無法找出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計算,「減少的睡眠時數3小時+增加的時數3小時=6小時」,雖然不合乎物理性的邏輯,但卻和身體感覺是一致的。若一天增加6小時,一週就增加42小時,幾乎整整多了2天,人生感覺起來當然也變長了。(本文摘自/超短眠,人生更豐富/如何出版)

睡前這樣做 大腦慢下來更好眠

睡前這樣做 大腦慢下來更好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閱讀助眠?不是連醫師都說睡前不宜嗎?其實醫師是指睡前不要閱讀懸疑小說,尤其是那種會讓你欲罷不能的,像金庸、哈利波特等。最適合睡前閱讀的是旅遊、服裝、攝影之類的雜誌,除了內容輕鬆愉快之外,閱讀隨時可以告一段落,沒有懸念。睡前不宜閱讀商業、政治雜誌即使大部頭的小說也可以養成緩慢閱讀的習慣,從書中描寫的景物去想像、去欣賞,會幫助平緩情緒,形成腦中的慢波。其他像是商業或政治方面的雜誌,也不宜睡前閱讀,曾有位病人說已經照我教的看雜誌,但是一樣睡不著。所以他來看診時我問了一些問題。「請問你都看什麼雜誌?」我好奇地問。「商業周刊、經濟學人⋯⋯」噢!我想找到原因了。「這些不會太用腦了嗎?」「不會啊!我平常都看這些,很習慣了!」滿腦子生意經,不知道怎樣才叫放鬆的人,難怪會失眠!培養靜態的興趣嗜好靜態沒問題,但什麼是興趣?看電視算不算?當然不算啦!簡單舉例大家就能了解,所謂的靜態興趣像集郵、模型、手工藝。「興趣嗜好」跟「休閒娛樂」是不同的,首先是休閒娛樂偏聲光刺激,腦子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興趣或嗜好有學習的層面,需要「慢慢」花時間去累積、享受。最重要的是藉著靜態的活動,如回顧郵票、擦拭模型、愉快地完成手工藝作品,你的腦子會形成慢波,進入放鬆休息的狀態,有助睡眠。像LV、瑞士鐘表、德國精密工業,很可能是北歐長夜漫漫,做手工藝慢慢做出來的。「醫生,那去KTV唱歌算不算?我可是職業等級的喔!可以都唱慢歌。」「去KTV完回到家會不會太晚了?」「那我早去早回總可以了吧?」「唱歌是要投入情緒的,還是白天唱比較好。」老實說,歌唱得再好,也很難到達興趣或嗜好的學習層面。放鬆練習、打坐冥想打坐冥想除了要注意吐納之術,亦即腹式呼吸,可以幫助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之外,一樣有幫助腦子形成慢波的效果,只是需要比較多的練習。放鬆練習以腹式呼吸為主,難度相對比較低,但是依然需要指導。做得好不僅可以調整自律神經、提高身體含氧量、放鬆緊繃的肌肉,還可以幫助入睡。相關辦法後面會以專章介紹。「醫生啊!我不會打坐,而且什麼是冥想啊?我都靠唸《金剛經》或抄寫《心經》,有時有效,但大部分還是摃龜睡不著。」「那你抄寫《心經》的時候,腦子都在想什麼?」病人看久了,自然知道問題所在,所以我再問了一句。「想說現在是一百遍的第幾遍。想說這樣做很久了,修行怎麼都沒進步,媳婦一樣對我不好。」第一種想法帶著趕工的味道,期待要趕快寫完早點睡,這時抄寫什麼經都沒用。第二種想法則是唸著唸著,浮現婆媳不愉快的回憶,負面情緒跑出來了,自然也難眠。親密、和諧的人際互動 和毛小孩相處、按摩、泡熱水澡都有助紓解情緒和壓力,但是按摩對於放鬆腦細胞跟肌肉的效果無法維持太久,頂多兩三天就沒效了;天天泡澡也有其困難;毛小孩除了需要照料、牽絆生活與旅行之外,生離死別更會造成焦慮甚至憂鬱。因此,怎樣在家庭中有良好的親密互動,往往是最重要也最常被忽略的。最好的行為是「輕聲細語、溫柔體貼」;最好的關係是「投桃報李」。請大家先放在腦裡細心體會,因為認真談起來需要一整本書的篇幅,這裡只能先揭示原則讓大家體會。「投桃報李」,意指別人對你的好要放在心裡,適時做出回報,也要學習體會什麼能讓對方「感心」。大家互相,而且是真正用心的付出,讓人心感覺到溫度。「醫師,那性關係呢?」有的病人這樣問過我。雖然法國人有一說是:「愛愛是最好的安眠藥。」但對於每天都難入睡的人,這帖藥可能不適用,或許只能適用在熱戀期的年輕人吧?(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講座/銀髮族營養

講座/銀髮族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有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的困擾嗎?或者常抱怨菜沒味道?或者是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由於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為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選擇均衡的飲食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吃的安心又健康!名稱:銀髮族營養時間:106年4月27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嬰幼兒食慾不振 恐缺乏維生素B1

嬰幼兒食慾不振 恐缺乏維生素B1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嬰幼兒若喝到缺乏維生素B1(硫胺素)的配方奶,導致體內維生素B1不足,到了學齡前階段,小孩的平衡感、精細動作表現等,就會大受影響。缺維生素B1 平衡感、精細動作功能大受影響在2004年,以色列有一款嬰兒配方奶缺乏維生素B1,研究團隊以39名5至6歲的孩子為觀察對象,這些小孩在嬰兒時期都曾飲用這款缺乏維生素B1的配方奶,研究人員將這39名孩子與其他30名健康、年齡相符兒童做比較。研究人員進行測試發現,嬰幼兒時期缺乏維生素B1的小孩,無論是平衡感、精細動作表現等,都比同齡小孩來得差。嬰幼兒維生素B1不足 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在13年前,由於以色列有配方奶產品缺乏維生素B1,導致嬰兒死亡悲劇,當時有些嬰兒因維生素B1嚴重不足而引發心臟、神經性症狀,並接受住院治療。嬰兒剛開始出現症狀時,原本找不到原因,後來好像流行病一樣,症狀漫延,許多長輩在醫院候診室互相聊天,發現發病嬰幼兒多在一歲以下,且都是喝同一款配方奶。以色列健康部門的食品技術人員終於確認是配方奶缺乏維生素B1造成,此時,醫界開始給予嬰幼兒維生素B1補充劑,有些小孩快速復原,但仍有3名嬰兒死亡,約20名嬰兒出現嚴重殘疾、癲癇。即使健康小孩 也可能維生素B1不足研究團隊成員法特塔爾-法雷夫斯基指出,身體儲存維生素B1的能力很有限,不像維生素B12,維生素B1儲存於體內時間只有約3星期,因此需要頻繁補充。維生素B1對嬰幼兒、兒童發展非常重要,即使嬰兒身體健康,還是可能缺乏維生素B1,若嬰兒連續遭受病毒感染,就得額外補充維生素。事實上,缺乏維生素B1的首發症狀通常包括食慾不振,這會形成惡性循環。這項研究證實,缺乏維生素B1會對小孩精細動作功能、平衡感發展等,造成長遠影響,由此可知,嬰兒營養攝取有多重要。根據董氏基金會資料,維生素B1來源包括全穀類、穀類胚芽、豆類、豬肉、內臟與營養強化穀類等食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變瘦肚子鼓 驚現22公分腫瘤

變瘦肚子鼓 驚現22公分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周固定爬山運動5次,無肝炎病史、無酗酒,沒想到竟然還檢查出22公分肝腫瘤!60歲陳先生發現自己變瘦時肚子仍鼓鼓的,出現呼吸困難而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右葉有一巨大約22公分的腫瘤。肝癌是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蘇文隆表示,根據2014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肝癌是造成亞太地區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台灣地區2015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肝癌和肝內膽管癌排名第二,大腸癌併肝轉移患者也有日漸上升的趨勢,讓醫界及民眾不得不正視肝臟腫瘤的治療方式。一般肝腫瘤常見治療方式包含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TACE)、經皮酒精注射(PEI)、射頻燒灼術(RFA)及手術切除術,而手術切除是目前公認治療肝癌最安全、簡單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傳統切肝手術,醫師需在上腹部劃開一個賓士標誌形狀或迴旋鏢狀的傷口,患者術後移動或呼吸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需要大量的止痛藥,傷口感染機會高,恢復期也較長,另外傷口疤痕因為巨大且不美觀常造成患者的因擾。只要利用三到四個小洞可進行肝臟切除蘇文隆醫師指出,由於手術技巧及微創器械的進步,使用腹腔鏡進行切肝手術為目前趨勢,利用三到四個小洞,即可進行肝臟切除,但因肝臟血管很豐富,術中出血風險很高。取下最大的腫瘤可達30公分,然因肝臟為實質器官,故仍需在下腹部比基尼線處割劃傷口將腫瘤取出,術後體力恢復快、傷口疼痛度低、疤痕可隱藏於衣著內,可謂肝癌手術一大進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