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肩膀鈣化動不了 恢復韌帶柔軟靠這招

肩膀鈣化動不了 恢復韌帶柔軟靠這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事建築業的40多歲陳媽媽,因重度勞力工作造成肩膀痛,一度痛到肩膀完全抬不起來,夜裡也無法入眠,檢查後發現患者肩部竟然有鈣化現象。接受體外震波及物理治療後,肩膀活動角度變大,且追蹤發現其鈣化現象有明顯改善。最近她因工作量增加,肩膀又隱隱作痛,從X光影像發現患者右肩鈣化現象明顯減小,有的部分甚至消失。震波治療可降低疼痛 加速韌帶修補脊椎外科醫師李松青表示,患者因從事重度勞力工作,平時已有肩膀痛的舊疾,但都盡量隱忍,在其他醫療單位注射消炎止痛藥及復健治療但效果不彰。患者前就醫時已惡化成棘上肌鈣化,右肩活動相當困難。經施以3次體外震波及物理治療療程後,大幅降低其疼痛感,並加速受傷韌帶修補,使韌帶恢復柔軟度,肩膀也得以恢復活動。脊椎外科醫師、國際骨震波權威王清貞教授則表示,震波可促使新生血管增加、生長激素增加,除了可以降低疼痛,也達成組織再生,因此可以改善棘上肌鈣化。調整工作量、規則接受物理治療李松青醫師表示,雖然經追蹤發現患者的症狀有明顯改善,但是隨著工作量增加或遭遇外傷,這類患者仍有復發的可能。他因此提醒肩膀痛的患者最好盡早就醫,當鈣化小於15mm時接受治療,鈣化還可以百分百消失。同時,要記得調整工作量,規則地接受物理治療,並攝取均衡營養,就可擺脫肩痛,重新找回肩關節的活力。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26歲的張姓新手媽媽平時照顧家中寶貝、做家事,1個月前覺得左手腕靠近大拇指的地方隱隱作痛,稍作休息後便又持續做家事、餵擠母乳,近一週發現疼痛更加嚴重,連扭個毛巾稍微出力都非常痛苦,醫師表示,患者是罹患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媽媽手與手腕不正確使力有關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使得控制拇指的伸拇短肌與外展姆長肌的肌腱發炎,造成肌腱滑行困難,引起手腕疼痛。若肌腱發炎腫脹,嚴重時滑行受到限制更容易造成沾黏。周建文主任指出,長時間重複使用手腕的職業如會計、文書處理等手腕疼痛比例高,為高危險群;另外,生產後的婦女因抱小孩及做家事也容易引起手腕疼痛。媽媽手發病原因,大多數與日常生活中手腕不正確用力或是過度用力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等。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痛、有時會傳至拇指及前臂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媽媽手症狀在手腕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突然疼痛或慢慢產生疼痛感,有時還會傳至拇指及前臂部分。平常可作適當作伸展及肌耐力運動,利用橡皮筋訓練肌力,或者利用四指將大拇指往下壓作牽引,持續運動配合復健治療,才能恢復正常功能。

生育治療失敗 恐增女性心血管風險

生育治療失敗 恐增女性心血管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經歷體外人工受孕(IVF)失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上升。加拿大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的博士Jacob Udell指出,過去已有研究顯示生育治療與短期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缺乏研究去了解其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且對於嘗試生育治療但失敗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更是少。生育治療失敗女性每1,000位有10位有心/血管風險研究團隊檢視了28,442位平均年齡為35歲的女性的資料;她們都曾注射會刺激卵巢排卵的性腺素Gonadotropins,並且平均經歷了3次生育治療。這些女性中有32.8%在治療後一年內順利生產,而經過8.2年的追蹤後有9.44%的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研究團隊檢視後發現,相較於後來順利生產的女性,生育治療失敗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了19%,其中又以中風及心臟衰竭為主。以絕對風險來看,生育治療失敗的女性每1,000位就有10位在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順利生產者則是每1,000位有6位發生。生育治療恐增血栓風險或改變控制血壓的機制研究團隊說明,生育治療可能增加血栓風險或是改變身體控制血壓的機制,進而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研究團隊認為,順利生產的女性可能因不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他們也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使女性難以懷孕的基因本身是否也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等。研究的共同作者Donald Redelmeier博士提醒,他們並不是要正在接受生育治療的女性感到緊張,而是希望能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加,需要對其健康更為謹慎;並讓醫事人員知道曾經接受生育治療,使醫事人員能留意相關的心/血管風險。(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外孕有可能造成大出血,嚴重時會有致死之虞!曾經有一位子宮外孕女子,因為腹痛去婦產科就醫,醫師卻沒有診斷出該女子為子宮外孕;這名女子返家後,竟昏倒被送醫後不治身亡。到底子宮外孕該如何確診?又該如何治療呢?超音波檢查胚胎是否在子宮內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沈國壽表示,子宮外孕的原因不明,主要是婦女懷孕時胚胎跑到輸卵管,沒有在子宮裡面,由於子宮外孕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只要有懷孕都會照超音波檢查,如果胚胎沒有在子宮內,就會懷疑是子宮外孕,必須要進一步抽血檢驗來判斷。若子宮外孕 則驗尿的beta-hCG上升會低於66%通常婦女月經沒來,就會先驗尿確認是否懷孕。沈國壽主任指出,婦女懷孕時的乙型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eta-hCG)會大量上升,在尿液測試時是呈陽性反應;受精卵受精6週左右時,若是正常懷孕,beta-hCG在48小時內會上升66%以上,若低於66%,則要懷疑是流產或子宮外孕。還須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而子宮外孕時除了驗尿可看出一些端倪之外;沈國壽主任強調,若是超音波檢查子宮內沒有胚胎,會再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並且要抽血檢驗兩次來確認,一般懷孕濃度會倍數增加,如果沒有上升,就要懷疑是子宮外孕。可用藥物終止妊娠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外孕還會有單側腹部悶痛,以及陰道出血症狀;沈國壽主任進一步指出,胚胎小於3公分的子宮外孕,可以用藥物胺基甲基葉酸(MethotrexateMTX)治療,是利用藥物停止妊娠組織的成長,並使其慢慢被身體吸收,且要持續追蹤;目前則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可用腹腔鏡從肚臍附近開2公分小洞,再將異常胚胎切除,由於輸卵管有兩條,切除一條,還有一條可再懷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雲嘉南C肝重症區 醫籲防治意識應提升

雲嘉南C肝重症區 醫籲防治意識應提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雲嘉南地區是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區域,根據台大醫療體系2015年肝癌治療案例觀察,台大雲林分院的肝癌患者中逾半數患有C肝,而台北總院案例僅四分之ㄧ患有C肝。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感染C肝病毒約八成會演變為慢性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患者約5-20%於感染後20-30年間可能演變為肝硬化,約1-5%死於慢性肝炎的併發症如肝硬化與肝癌。C肝口服新藥放寬給付條件台大雲林分院肝膽醫學中心主任徐士哲醫師呼籲,C肝患者應該及早就醫治療。日前健保署已經有條件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六月份將進一步放寬給付標準,讓未曾接受干擾素、重度肝纖維化(F3)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者都能申請。最快可在12週治癒,可望嘉惠更多C肝患者擺脫疾病威脅。過半數患者不知感染C肝病毒全台約有半數的C肝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診斷C肝需透過抽血檢查C型肝炎病毒核酸、C型肝炎抗體等各項數據,才能確知。尤其在雲嘉南地區的偏鄉小鎮,醫療資源不比大城市充足,加上交通不便才導致偏鄉的C肝患者長期未受治療。徐士哲醫師建議若衛生所或社區有舉辦免費肝炎篩檢活動時,民眾應積極參與檢視自身肝臟健康,及早診斷才能避免肝炎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現在新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副作用減低,經過病毒基因型檢測後若為1b型,則有機會在12週療程後痊癒;若病毒基因型為1a型,也可以在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搭配雷巴威林藥物治療後痊癒。主動就醫檢查,盡早接受治療C肝威脅國人健康,台灣C肝患者約有六成感染第1型C肝病毒,其中以1b型為大宗。徐士哲醫師表示,以全口服藥物治療1b型的效果比1a型稍好,但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主動就醫檢查、盡早接受治療。過去治療C肝使用干擾素針劑注射,可能有類似感冒發燒、疲勞倦怠、頭痛等副作用,不少患者因而拒絕接受治療或中途放棄。但是在健保署放寬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給付條件後,預測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可能會提高,有助於控制病情。提醒C肝患者應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及抽血檢查。針對C型肝炎的預防,目前因沒有有效疫苗,故建議採取以下措施:1)使用拋棄式注射針具及針灸針具,穿耳洞、刺青工具等需充分消毒滅菌,並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行為。2)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不與別人共用刮鬍刀、牙刷、針具、刮痧板、指甲剪,以免刮破皮膚或黏膜而感染。3)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不從事無保護的性行為。

懷上金孫 全家11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懷上金孫 全家11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百日咳並未在台灣銷聲匿跡,今年2月首起百日咳群聚感染事件,其中一位感染者發病當時為1個月大的小嬰孩,疑似被媽媽傳染的案例。高雄柏仁醫院婦產科孫德基醫師建議,家中若有婦女懷孕、準備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全家人都應接種成人型減量三合一百日咳疫苗,以達到全方面防護。孫醫師表示,曾在門診遇過,有「護孫心切」的家庭因媳婦懷上第一個金孫,家中11位成員全面接種疫苗,除自身獲得足夠的保護力與防疫力外,最重要的是保護新生兒不受到疾病的威脅。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1至105年共27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以2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之嬰兒為最多(105例,38.9%),其次為21歲以上成人(48例,17.8%)。近5年所發生之51起(124例)群聚事件中,主要仍以家庭群聚44起(101例)為主。歷年百日咳確定病例死亡共計3例,均為未滿2個月大嬰兒。孫德基醫師提醒,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疫苗的保護力約6至10年,以台灣現今育齡婦女(15-49歲)推算,幾乎無保護力存在,百日咳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近距離接觸、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時,百日咳桿菌就會隨著空氣中飛沫到處傳播。剛出生的新生兒至2個月大未接種疫苗,體內不具有百日咳抗體,在沒有保護力的情況下,容易經由家中五大族群成員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於是照護寶寶的醫護人員或褓母所感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先進國家近年執行「包覆政策」,替新生兒創造健康安心的生活環境及「孕婦接種政策」。建議孕婦可以在懷孕28-36週及與孕婦或嬰兒常接觸的家庭成員或族群(含醫護人員)都應接種百日咳疫苗。柏仁醫院推動防疫,更於民國99年全面推行醫護人員接種百日咳疫苗。唯有全面防護,百日咳才能Out,保護寶寶健康!百日咳為法定第三類傳染病,無庸置疑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疫苗。台灣嬰兒目前施打疫苗的年齡為出生滿2、4、6個月,接種常規五合一疫苗,18個月大時追加一劑。另在小一入學前完成一劑常規四合一疫苗。免疫力並非終身不變,反而是逐年遞減保護力。百日咳流行期並無季節性,呼籲家中若有懷孕婦女應打破「小時候接種過百日咳疫苗就終身免疫」的迷思,自身及家中成員應考慮全面接種疫苗,達到防疫零漏洞的保護。

活動/溫馨五月‧愛在母親健康篩檢

活動/溫馨五月‧愛在母親健康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又將來到,許多院所與醫衛單位機構也有舉辦相關慶祝活動,結合健康衛教與親子同樂活動,讓親子闔家共度健康又快樂的媽媽節,南投醫院舉辦母親節篩檢活動,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參與。,南投醫院將在5月13日(六)上午在院內大廳舉辦「溫馨五月 愛在母親」的母親節活動,當天有媽咪走秀、寶寶爬行及造型蛋糕製作等活動,並安排癌症篩檢的健康服務,鼓勵民眾們在母親節前夕,可以帶著家人一同到南投醫院參與活動,關心母親、妻子等婦女的健康。名稱:溫馨五月‧愛在母親健康篩檢時間:106年5月13日(六)上午8:30至11:30地點:衛福部南投醫院一樓大廳(南投縣南投市復興路478號)洽詢:04-92231150#1229(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

停經30年後出血 原來避孕器惹禍

停經30年後出血 原來避孕器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停經30年還出血?原來是避孕器惹的禍!一位80歲王姓老婦,停經已經超過30年,近日突然出現陰道出血及分泌物多的症狀,因為羞於開口,忍耐煎熬了多日之後鼓起勇氣向家人訴說,讓家人十分擔憂患者罹患了子宮頸癌,到院求診,醫師安排子宮頸及子宮內膜搔刮術時發現裡面有避孕器,且避孕器已崁入子宮壁,發炎化膿。王婦與家人才想起50年前裝置的避孕器根本沒有取出,王婦自己早已忘記身體內有避孕器的存在。醫師將避孕器取出,並且給予抗生素療程,患者已痊癒,家人也鬆了一口氣。避孕器忘記取出 會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在社區進行抹片篩檢時,常常會遇到避孕器忘記取出的婦女,導致分泌物過多及發炎,卻因為風氣保守,羞於對子女啟口,或是怕麻煩家人而一拖再拖。而院內偶爾也有老年婦女忘記裝置避孕器等類似事件發生,等到身體出了異狀後就醫檢查才赫然發現已與避孕器共存了數十年。月經異常、出現異味、下腹痛要快治療陳麗琴主任提醒,婦女在裝設子宮內避孕器後,應每年定期到醫院婦產科檢查、追蹤,並在停經之後至醫院請專業醫師取出,以避免避孕器穿孔等併發症發生。若出現月經異常、停經後不正常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加、出現異味等,甚至出現發燒伴隨下腹痛等症狀時,應該儘速就醫檢查與治療。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塵蟎總是讓孩子的換季過敏雪上加霜,每到換季,過敏都是父母頭大的問題之一。人體免疫系統約在3歲前抵定,而腸道掌管人體70%的免疫功能,腸內菌相就和過敏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腸道健康不能等!只要掌握簡單原則,就能有效改善過敏。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降低壞菌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發生過敏時,一般家長會採用消極的做法,認為環境問題才是孩子最大的威脅,因此總認為只要換棉被,清潔濾網就可以杜絕過敏原。事實上,戶外環境難以掌握,唯有打造日常保養,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同時降低大人小孩體內壞菌,免疫力才能得以提升。母體懷孕時寶寶腸道為無菌,經過產道時,不論是母體的好菌或壞菌都會被新生兒承襲。3歲前是抗敏黃金期,從媽媽懷孕到小孩免疫系統發育完全,只要掌握把腸道健康底子打好,嬰兒在媽媽子宮裡一樣可以自行發展出預防過敏的機制。打造抗敏一條龍 親餵母乳有幫助巫漢盟醫師指出,想要從子宮內、出生後到3歲前打造「抗敏一條龍」,免疫能量來源可以從食物著手。許多民眾都會將益生菌當作幫助消化的輔助,研究發現,部分益生菌還能預防過敏,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親餵,因為母奶含有調節免疫力的益菌生,可以讓寶寶自動形成防護網。新手爸媽問題多,怎麼吃才是真正對寶寶好?巫漢盟醫師表示,環境、飲食對於敏感體質的孩子影響甚鉅,家族裡若有過敏性體質對於飲食一定要很小心。父母都會在意小朋友出生後吃的東西,建議勤餵母奶,待寶寶腸道系統成熟後,在適當時機補充副食品,可讓腸道系統產生耐受性。只要免疫力調整好,基礎也能慢慢建立起來。LP菌屬的益生菌有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在小朋友6、7個月的時候,副食品搭配補充益生菌也會有些保護作用。益生菌有助減少塵蟎特異性IgE抗體,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特定菌種如LP菌屬的益生菌可以幫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狀態。一般來說,若有外來物入侵,免疫細胞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物,抵擋進到體內的機會。腸道好菌多,也可以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第二型輔助型細胞活性過多 體內會發生過敏免疫細胞是主要為B細胞及T細胞,若身體遇到外來物或是過敏原,B細胞就會分泌免疫球蛋白,此時輔助型的T細胞便來調節體內產生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物。輔助型T細胞又分為第一型跟第二型,若第二型T細胞活性太多,體內會傾向於過敏反應,皮膚起疹子、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的情形也會增加,過敏現象就會慢慢產生。因此若過敏反應能在一開始就抑制住,寶寶也不用承受後續症狀。內外雙重保護才能有效防螨抗敏巫漢盟醫師表示,寶寶出生前可由媽媽補充益生菌,出生6個月後寶寶也可嘗試攝取益生菌。不同菌種、不同劑型的益生菌效果不一,攝取後也要看菌種在腸道內是否能有好的定殖率。(假設吞了100隻益生菌只有10隻順利到達腸道,則定殖率只有10%)巫漢盟醫師強調,台灣氣候潮濕悶熱,想要抵抗換季過敏,一定要記得內外雙重保護,才能夠防蟎抗敏!

驚!10年內4人有1人將成為骨鬆族

驚!10年內4人有1人將成為骨鬆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人口高齡化,2025年台灣每4人將有1人成為骨鬆高危族!根據資料顯示,台灣70歲以上人口預估在2025年達到300萬人。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近幾年70歲以上骨鬆好發率略為減少,但近年來因人步入高齡社會,隨著50歲以上人口比例越來越多,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仍居高不下。50歲以上女性10年內病例增加超過1倍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即分別達23.9%及38.3%,另據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髖部骨折個案,由1999年3551例逐年增加至2010年8616例;女性則由6096例增加至13893例,10年內增加超過1倍。吳至行理事長進一步指出,我國50歲以上的人口將在2025年達42%, 如果將人口高齡化的的因素考量進去,屆時每4人將有1人成為骨鬆的「高危族」,威脅不容忽視。骨鬆照護伴隨的醫療與社會成本相當龐大,為提前預防,骨鬆學會自2014年引進「骨折聯合照護服務」機制,針對骨鬆前期防護以及預防骨折病患二次骨折進行宣導與照護,預期可達從預防、治療到照護的無縫接軌目標。透過日常習慣存骨本 不懼怕骨鬆威脅吳至行理事長指出,骨鬆預防不能等到老年才進行,希望民眾能身體力行曬太陽、勤健走、均衡飲食與定時檢查的骨骼保健觀念。透過日常習慣儲存退休後的骨本,為退休後的靈活行動力打好基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