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益生菌吃過量 這些情形要注意!

益生菌吃過量 這些情形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益生菌,簡單來說就是對身體有益的細菌,像是乳酸菌,具有減輕發炎、改善腸道菌種的功效。一般食物較少含益生菌,但只要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可以增加腸道中的好菌數量,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間接有助改善肥胖等慢性病。每天飲用200毫升 持續一週才會有作用如果真的要額外補充益生菌,建議選擇含活菌的發酵乳,每天飲用200毫升且持續一週以上才會發揮作用,但這類飲品熱量也高,千萬不要過量。市面上有不少產品強調具有「噬脂益生菌」,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噬脂益生菌,因為益生菌並不會吃脂肪,真正能吃脂肪的都是會分泌毒素的壞菌,屬格蘭氏陰性菌。攝取太多 壞菌會吃掉脂肪產生毒素當攝取太多脂肪後,小腸無法完全消化,殘餘脂肪跑到大腸,這些壞菌就會開始吃脂肪,接著大量繁殖,使得飲食中的油脂大量排泄。但是這種壞菌會在腸道發酵產生各種毒素,進而對人體產生傷害。即使能有減重效果,也是不健康的減重方式,會讓身體不適。(本文摘自/這樣吃,我的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神奇!這種花能補氣強胃還能解憂鬱

神奇!這種花能補氣強胃還能解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玫瑰花婀娜多姿,人見人愛,加上人們將其視為愛情花,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實際上玫瑰花不僅可用於觀賞,還可入藥。玫瑰花作為藥物之用,可疏肝解鬱,有養肝之功效。玫瑰花味甘 能補氣強胃中醫認為玫瑰花味甘,能補脾氣。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胃屬土,甘味也屬土,同氣相求,因此甘味能滋養脾胃。用玫瑰花將脾胃調養好了,其他的臟腑也跟著沾光。對此,明代醫家張景岳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是化生氣血滋養其他臟腑的,所以治脾胃可以安五臟。玫瑰花除了可補脾氣增強脾胃的生理功能外,還能疏肝解鬱。這是因為玫瑰花氣味清香,中醫認為香氣能行氣活血,因此用玫瑰花進行食療也能養肝。對於女性來講,用玫瑰花進行食療除了有助於祛除焦躁不安、憂鬱的情緒外,還能改善臉色暗淡、痛經、乳房脹痛等肝鬱不舒症。此外,還能潤腸通便、清新口氣。可見,玫瑰花的功效還是頗多的。下面我介紹幾種玫瑰花的食療方。玫瑰花茶玫瑰花15克。直接將玫瑰花放到茶壺中,加適量開水沖泡,加蓋燜5分鐘即可飲用。如果覺得口味不好的話,也可以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者蜂蜜調味。玫瑰茉莉花茶玫瑰花苞4朵,茉莉花2克。將玫瑰花和茉莉花一併放到茶壺中,加適量開水,加蓋燜5分鐘即可飲用。可頻頻代茶飲用。玫瑰粥玫瑰花5朵,粳米100克,紅棗10枚,白糖適量。玫瑰花洗淨;紅棗洗淨,去核,切小塊;粳米淘洗乾淨;將準備好的原料一併放到沙鍋中,加適量清水煮粥,熬到粥熟爛後即可食用。玫瑰花醬乾玫瑰花30朵,蜂蜜一碗。將乾玫瑰花的花瓣取下,洗淨,然後將其放到溫水中浸泡,浸泡15分鐘左右,取出,瀝乾水;將沙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玫瑰花瓣放進去,用小火慢慢熬,熬到水快乾時放入蜂蜜調勻即可;裝入容器中,密封保存,食用時用溫開水調服。上面我所介紹都是一些簡單的玫瑰花食療方,這些食療方能疏肝行氣,比較適宜肝鬱不舒者食用。雖然上述食療方疏肝理氣的功效不錯,但經期女性應停用。如果經期不加以注意,還用玫瑰花進行食療的話,會導致經血過多,進而危及身體健康。有些女性患者問我,肝鬱不舒是不是只能將玫瑰花作為食療之用?當然不是,用玫瑰花貼神闕穴或是將其做成枕頭,同樣也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具體方法。玫瑰花貼神闕穴玫瑰花200克。將玫瑰花洗淨,放到沙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湯,等煎到湯成稀糊狀後,將其放在紗布上,固定在神闕穴所在處即可。自製玫瑰花枕頭準備1000克乾玫瑰花,純棉布一大塊,厚棉墊一個。將純棉布縫成枕芯,然後將厚棉墊塞進去,再放入玫瑰花,縫好即可。我們知道睡眠品質的好壞與你能否睡一個舒適的枕頭息息相關。自己縫製的玫瑰花枕,用的都是純棉的布料,因此枕起來也就比較舒服。再者因為枕頭裡面添加了玫瑰花,當你枕著它的時候,玫瑰花的清香氣息會通過口鼻進入你的身體當中行氣活血,這有助於改善你的亞健康,進而提升你的睡眠品質。有的女性患者告訴我,做好的枕頭真是捨不得用,你看著它滿心都會生出歡喜來。如果你也是如此的話,倒不如用玫瑰花做一個抱枕,白天在家休息的時候可以抱著,晚上入睡的時候可以將其放在枕頭邊,這同樣也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睡眠。玫瑰花枕頭馨香,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但是,因為玫瑰花容易受潮,為此需要勤加晾曬,這樣既可除濕,又能殺菌。再者就是一定要在枕頭上套一個枕套,這樣洗起來比較方便。(本文摘自/養生一定要養肝/八正文化出版)

睡一覺腳麻?神經壓迫肌肉恐萎縮

睡一覺腳麻?神經壓迫肌肉恐萎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會趴在桌上睡午覺,一覺醒來,不是手發麻就是腳發麻,但是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過,卻有人出現腳趾發麻的症狀一直都好不了。醫師提醒,腳趾發麻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神經受傷,最好是及早就醫檢查,才能對症治療。從腰椎到腳踝神經受傷都會導致腳麻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腳會麻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神經受傷導致腳麻,而支配腳趾頭第一、二趾神經,是從腰一直往下走到腳趾,只要這些部位任何一處受傷,就有可能導致神經被壓迫受損,並且有可能導致腳趾發麻。所以,從腰部的腰椎、大腿、小腿到腳踝,只要這些部位受傷,就都有可能導致腳趾發麻,葉圜叡主任指出,有人是因為小腿骨折,因為傷到神經而導致腳麻,或是大腿和臀部壓到神經,也都有可能使得腳趾麻;要對症治療,首先是要找到神經被壓到的位置。確定受傷位置 補充維生素B助神經修復葉圜叡主任進一步指出,要改善腳麻要針對受傷處做治療,首先是要確定受傷位置,其次是可以補充維生素B來幫助神經修補,而且要確定是否有持續神經壓迫,並針對神經壓迫處做治療。通常慢性扭拉傷或是韌帶鬆弛是軟組織部份,需要慢慢復健,但若是神經受傷,就要積極治療,以免出現肌肉萎縮,就會來不及。打消炎藥消腫、神經解套注射至於神經壓迫的治療,葉圜叡主任舉例,如果是因為腳踝扭傷導致腫脹而壓迫到神經,這時可注射消炎藥來消腫,就可消除神經壓迫;或是用神經解套注射,以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軟組織壓迫到神經,再用5%糖水注射後將神經撐開來,讓神經不要被壓迫,就可以緩解腳麻的症狀。但若是因為腰椎滑脫、臀部肌肉壓到神經,或是小腿骨折造成神經受傷,葉圜叡主任強調,腰椎壓迫神經造成的腳麻,要看嚴重程度,症狀輕微可經由復健來改善,也有人是椎間盤壓到神經或是脊椎滑脫,如果復健不會好,也可以在脊椎打消炎藥,例如椎盤肌肉注射以及尾椎注射,使這些部位不要腫,不去壓迫神經,腳麻也可以獲得改善,但若是病況嚴重,則需要手術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眠品質差,打鼾、手腳痠麻痛、抽筋通通找上門?當心長時間睡不好,恐增加周邊動脈阻塞機會!,最新研究發現,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長期追蹤10年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 0.8%有睡眠呼吸中止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發現,許多病患天氣變冷睡眠品質下降,於是他從臺灣健保資料庫中,追蹤2001到2010年間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11817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當中,0.8%的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在對照組裡僅0.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校正過其他因子之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容易有動脈循環差 手腳冰冷、行走困難問題黃俊豪醫師表示,因睡眠呼吸中止的病人,睡夢中容易出現全身性缺氧,交感神經系統也比較旺盛,使得周邊動脈容易收縮,造成周邊動脈循環變差,手腳冰冷,產生刺麻痛,甚至導致行走困難,所以一般患者都會認為是周邊動脈血液循環不好的問題。而透過此一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不僅讓患者睡眠受到干擾,甚至還會誘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風險。肥胖者要減重 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黃俊豪醫師指出,在治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要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打鼾是一個新的危險因子,必需要更積極接受治療。此外,建議肥胖者要減重,有上呼吸道疾病要接受手術治療,甚至睡覺時要帶陽壓呼吸器,讓睡眠時氧氣足夠,以預防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同時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等習慣,才能遠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威脅。

生薑鹽巴治狐臭?醫:皮膚恐潰爛

生薑鹽巴治狐臭?醫:皮膚恐潰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悶熱潮濕的夏日將近,腋下異味常是尷尬的來源,網路上流傳使用生薑或炒鹽摩擦腋下具有殺菌作用,可以去除腋下細菌,減少腋下細菌造成的味道。此外,也有人利用南瓜葉、田螺、蘇打粉或生辣椒等物品熬成汁塗抹或敷在腋下。醫師表示,使用過度刺激性物品塗抹皮膚,可能造成毛囊阻塞或發炎等症狀,輕微者皮膚發紅、發癢等過敏現象,嚴重可能造成皮膚潰爛。青春期分泌較為活躍 異味較濃厚狐臭雖不是一種疾病,卻會在病人心理造成無形壓力,進而形成社交上障礙。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賴豐傑表示,狐臭主要是因腋窩的大汗腺(頂漿腺)分泌出蛋白質豐富的液體,與表皮上的細菌接觸後分解產生異味。而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水,滋養細菌生長的環境,造成腋下產生更強烈的異味。此外,大汗腺受到賀爾蒙影響,青春期分泌較為活躍,故異味較濃厚。當父母皆有狐臭體質時,子女遺傳的機率高達8成,如父母其中一人有狐臭體質者,子女遺傳機率約為5成。微波熱能破壞汗腺 同時改善狐臭及多汗症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止汗劑或體香膏,適合一般汗量及異味不嚴重患者,利用鋁鹽阻塞毛孔抑制排汗,並使用香料遮蔽狐臭,需每天使用。一般侵入性治療分為傳統汗腺手術及汗腺刮除術。傳統汗腺手術術後照護不易,恢復期時間也較長。若不希望留下傷口可選擇非侵入性治療。利用微波在真皮層與皮下脂肪層的交接處,提供60℃的熱能,此交接處為大汗腺(頂漿腺)與汗腺所分佈的區域,利用微波熱能破壞汗腺,故可同時改善狐臭及多汗症,微波熱能傳輸後會有冷卻系統,保護表皮不受熱傷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臨床研究顯示,1至2次的療程,腋下的出汗量平均可減少8成以上,治療過程中完全無傷口,所以也不會有疤痕,僅須施打局部麻醉,術後照顧容易,病人隔天即可正常上班,是目前針對狐臭和腋下多汗症最佳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秀場天王豬哥亮罹患直腸癌近三年,起初不願立即開刀且拒絕服藥求助神明導致病情延宕,持續惡化成末期直腸癌。去年9月雖曾接受開刀手術保命,術後病況一度趨於穩定。近期豬哥亮病情直轉急下,身體虛弱導致無法繼續施藥治療,目前僅藉由支持性療法維持生活品質,引發各界高度關注。2012年腸癌發病率全球第1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3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年新增逾1萬5千人,好發於50歲以上,50-74歲民眾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患,至今已連續9年佔據國內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大腸癌儼然已成為新「國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1,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1。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及早面對 積極治療提升存活率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主任表示,依臨床數據顯示,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以上,第三期仍約60%,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則大幅下降僅剩約20%。四期患者雖存活率低但隨著現今醫學持續進展,多款標靶及化學治療藥物陸續問世,患者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若治療得宜預後非常好。此外,現今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朝個人化趨勢,可透過RAS基因檢測正確評估適合的標靶以提升治療成效,四期已不代表晚期,只要遵從醫囑接受正規療程也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呼籲病友應定期追蹤,切勿拖延治療導致錯失治療關鍵期。腸癌預防 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 大腸癌已成為全民公敵!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大腸癌逐漸趨向年經化,建議年輕民眾如有任何腸道不適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務必立即就醫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講座/關心腸久事衛教講座-台北場

講座/關心腸久事衛教講座-台北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正值壯年的病友,因身體不適就醫篩檢,竟發現罹患直腸癌且肝臟轉移,立即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術後也相當遵從醫囑定期回診,不料三年後癌細胞又轉移至肺,所幸發現時為早期使用開刀治療即可,至今仍保持回診追蹤。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希望提升民眾病識感,持續推動免費衛教宣導講座,近期將在05/06 (六)下午舉辦「關心腸久事 衛教講座-台北場」,特別邀請權威醫師針對大腸直腸癌解說分析,也透過專業營養師宣導健康飲食,讓預防癌症從日常生活保健做起,提升民眾的醫學專業知識以及健康觀念。名稱:關心腸久事 衛教講座-台北場時間:2017/05/06(六) 14:00-16:30(13:30入場)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柏拉圖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洽詢:(02)2719-8555 柯小姐(請於周一至周五10-18點來電報名)

男性小心!睡太少恐增前列腺癌風險

男性小心!睡太少恐增前列腺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只是為了讓身體休息,更可能是攸關生命的大問題!美國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短可能提升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除了皮膚癌,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6成罹患者超過65歲,每年約有26,700名男性死於前列腺癌。在台灣,前列腺癌則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7名。平均只睡3~5小時、小於65歲的男性患前列腺的機率高55%研究團隊分析了2項長期追蹤研究,分別涵蓋407,000及416,000位男性,前者於1950~1972年間進行,後者為1982~2012年間。在進行研究之初,所有受試者皆為身體健康的男性,但兩份研究最終分別有1500和8600位男性罹患前列腺癌。分析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平均7小時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時間平均3~5小時且小於65歲的男性多出55%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6小時者則多出29%;而年長於65歲的男性則不受此影響。「倘若這次的研究結果在日後獲得更多證據,將更能夠證明充足睡眠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研究領導者暨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副理事長Susan Gapstur 博士指出。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雖然仍需要更多後續研究來了解生理結構上的變化,但足以證明人體的生理循環對前列腺癌的影響力,此外,先前也有研究找到睡眠不足會抑制影響生理循環激素—褪黑色素的分泌。Susan Gapstur 博士解釋,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降低DNA自我修復的能力和削弱免疫系統。至於為何年長男性不受影響,博士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自然衰老的過程中,身體所分泌的褪黑色素跟著下降,因此失眠便不致構成太大的影響。(資料來源/American Cancer Society、Daily Mail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活動/愛,從健康開始!珍愛媽咪健康篩檢

活動/愛,從健康開始!珍愛媽咪健康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驚!癌症發生率年年創新高。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平均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較前一年快了12秒;呼籲各位民眾主動出擊,只要透過定期健康篩檢,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烏日林新醫院將在5月6日星期六8:30~11:30舉辦「愛,從健康開始!珍愛媽咪健康篩檢」活動,趁這個機會趕緊來做篩檢、蓋健康。台灣常見的婦女癌症為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朋友的健康隱憂,烏日林新醫院歡慶母親節,守護女性一輩子的健康,邀請各位記者朋友與社區民眾一同來體驗健康篩檢。今年母親節最棒的禮物是什麼?健康平安、守護母親,勝過所有的一切!此波健康篩檢活動,不只提供乳癌、子宮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口腔癌篩檢,骨質密度檢測的服務,更加碼提供分別限量100名的卵巢癌腫瘤標記(CA125)、前列腺癌腫瘤標記(PSA)檢測,當天在院內還有特製的愛之牆,歡迎民眾拍照打卡,留下對媽媽的感謝小語,散播溫暖的正能量,更有機會獲得精美小禮物。名稱:「愛,從健康開始!珍愛媽咪健康篩檢」時間:106年5月6日(六)上午8:30~11: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莊小姐  04-23388766 分機1163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眼睛發育期,6歲是關鍵!一名3歲半的孩童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此名患者視力極差,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 是不可逆的症狀不過,到底什麼是「弱視」?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弱視如同「無痛的失明」,意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眼睛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是發育不全造成的視力不良,也是一種不可逆的症狀,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就表示不論戴眼鏡或手術,最佳視力只能達到0.7。如果他在6歲前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孩子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孩子懂得分辨方向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6歲之前是眼睛發育的黃金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 陳瑩山醫師建議,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尤其是不善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