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輕忽嘴破 恐錯過口腔癌黃金治療期

輕忽嘴破 恐錯過口腔癌黃金治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7歲的鍾先生從事水電工,工作交際緣故常菸、酒、檳榔不離手,常有嘴破情形但不以為意,此次因左側口腔有腫痛硬塊才至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左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所幸經手術和放射及化學治療,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追蹤並戒除菸酒檳榔習慣,疾病受到控制,健康的返回工作崗位。口腔癌患者大多有吸菸、喝酒習慣免疫力低下、缺乏維生素B的人容易嘴破,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游雅欣表示,一般民眾常說的「嘴破」其實就是口腔潰瘍,如果口腔潰瘍情況超過2週沒有癒合或發現有白斑病變,千萬不能輕忽,應即早就醫檢查。根據衛生福利部於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口腔癌高居第5位,患者大多有吸菸、喝酒或嚼檳榔的習慣,尤其近幾年口腔癌患者逐年增加,值得大家注意。  30歲以上​要定期四癌篩檢 目前國民健康署所提供免費四癌篩檢中,其中一項是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喝酒或吸菸習慣的民眾做口腔癌篩檢,由於口腔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現時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尤為重要。即早戒除菸、酒、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定期至各醫療院所做四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媽媽整天忙著做菜、奔波,張羅家中大小事,常忽略生活中許多潛藏因子會誘發白內障。眼科醫師表示,戶外陽光紫外線、煮菜時瓦斯爐冒出的火光等,都可能傷害媽媽的眼睛,增加白內障風險,因此建議出門時最好戴茶色太陽眼鏡、避免注視火光,才是眼睛保健之道。依據不同需求 慎選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林宏洲指出,若沒有刻意閃避上述風險因子,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治療白內障多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為主,目前人工水晶體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舉例來說,媽媽若喜歡四處遊玩、到戶外走走,或需要四處奔波,眼睛很容易接觸紫外線,此時較適合「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若同時有近視、遠視,則可以考慮選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會變色 有效阻隔紫外線和藍光傷害林宏洲醫師分析,戶外陽光紫外線不只讓白內障惡化,也可能傷害黃斑部,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會隨外在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在戶外,人工水晶體變成黃色,可過濾多數紫外線和藍光,當民眾進入室內,人工水晶體變透明,看東西更清楚,且夜間視力較不受影響,媽媽即使晚上出門買東西,眼睛還是「亮晶晶」。白內障拖太久 手術難度會上升目前白內障手術多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林宏洲醫師提醒,當白內障已影響視力、生活,就要考慮接受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拖越久、白內障越熟,水晶體會變硬,且也會膨脹,導致眼睛的排水管容易受擠壓,引起眼壓高或青光眼,手術風險也會大為增加。即使動白內障手術 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另外,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一星期內建議戴護目鏡,防止外傷或風沙傷害眼睛。一星期後,平常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眼睛其他部位。患者手術前若能接受角膜弧度儀、超音波生物測量儀等專業評估,治療會更精準,手術風險也會明顯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女士婚後生了3個小孩,體重從90公斤上升到130公斤,平常忙於家務鮮少外出,體重也慢慢飆升至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高達63,屬於「超級超級肥胖」。由於患者痛風常常發作,加上雙膝嚴重疼痛,至醫院就診時,膝關節已有重度退化的現象,加上血壓及血糖數值超標,於是接受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術後體重減少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情形已有顯著緩解。媽媽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 分段累積活動量根據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PMBSS)統計,平均每1500人之中就有一人接受過微創減重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2個以上的合併症,就是病態性肥胖。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創新,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除了能有效改善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外,更可以減少長期與肥胖相關疾患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雖然媽媽平時可抽空做運動,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提供媽媽們提供3招運動妙方,邀媽媽一起樂運動:1) 和媽媽一起「快樂動」透過家人團聚增加一起運動的機會,把握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原則,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或免費開放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紓解平日辛勞,增加親子情感。2) 日常生活愛「健走」媽媽可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其他例如整理庭院、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也有助於健康。健走時只要遵守「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口角,就能輕鬆將健走融入生活中!3) 預作暖身樂運動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

咳不停恐致死!產前記得打「疫」針

咳不停恐致死!產前記得打「疫」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台灣共發生591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其中以1歲以下的新生兒最多。醫師提醒,幼兒感染百日咳的症狀難以與一般感冒分辨,因此若幼兒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甚至嘔吐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幼兒為百日咳好發族群 容易突然死亡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百日咳會依據不同年齡有不同表徵,暫停呼吸是最常發生在幼兒身上的症狀,由於一開始感染根本看不出來,但是痰液增加會導致新生兒呼吸道阻塞,因此幼兒常在不知不覺中突然死亡。大一點的孩子因為呼吸道的痰液難以排除,也可能會出現咳不停的現象。邱南昌主任表示,1歲以下嬰幼兒位百日咳好發族群,一般來說,發現症狀時再處理都太慢了,新生兒甚至可能因此喪命,我國目前推動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出生2、4、6、18個月及5歲時皆需接種疫苗,嬰兒出生後2個月為施打五合一疫苗的最佳時機。育齡媽媽每次產前都要記得施打疫苗另外,因為7-8成的百日咳感染來自於父母,母體本身有抗體很重要,建議準媽媽儘早於懷孕28周至36周接種疫苗,若孕期皆無施打疫苗,也建議一定要在生產後、返家前施打。這樣一來,即使寶寶未施打疫苗,媽媽有抗體,寶寶接觸到的環境才會安全。抗體約會在6-10年後消失,因此建議育齡媽媽最好於每次生產前都要記得施打疫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詹德富主任表示,建置完整的百日咳防護網有5大正確觀念:1) 孕產婦每一胎都需要施打百日咳疫苗。2) 產前28~36週施打。3) 寶寶出生後2個月要接種百日咳疫苗。4) 新生兒周邊5大族群包含孕媽咪、爸爸、祖父母、兄弟姊妹、醫護人員與褓母皆須施打百日咳疫苗。5) 疫苗的保護力僅6-10年左右,成人需遵守預防接種建議按時施打。成人若咳嗽超過2周 當心百日咳邱南昌主任說明,百日咳並無好發季節性且症狀與感冒、流感類似,家人若出現密集咳嗽、面紅耳赤現象不要輕忽。要注意的是,百日咳不只會出現在嬰兒身上,成人若咳嗽超過2周也要當心是否為百日咳。只要做好事前預防,就能架起防護網,保障新生兒安全的同時也是在保護家人。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生產之後,女人才真正「成為女人」。當了媽媽之後,不管是身心都會接受巨大的轉變,產後媽咪的身心變化大,情緒起伏自然也大,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一下放鬆下來,護理師廖秀燕表示,產後媽咪除了照顧寶寶外,對於身心都脆弱的時期,產後媽咪又有哪些應對的方式呢?產後問題 3階段調理才能恢復健康第1個問題就是惡露。在生產後胎盤脫離,陰道會產生分泌物。一般來說產後大概1到4天內會分泌顏色偏紅的惡露,後續顏色會慢慢變成暗褐色,再轉變成白色。產後媽咪要注意,若惡露出血量多,比方若產婦出血量大到1小時就要換1次的棉墊、夾雜大量的血塊,就要立刻就醫防治產後大出血。食療補血 豬肝、紅莧菜、海帶都有幫助懷孕期間,胎兒從母體共享、吸收近1年的營養素,歷經生產會損耗母體,月子的調理要做好3個階段代謝修護滋補才可以恢復健康。體質、體力的流失可透過食療來加強補血,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動物類的豬肝不僅補血效果佳,破血功效也可以幫助排除子宮瘀血,蔬菜部分如紅莧菜、海帶,都可以避免產後因鐵質流失而容易疲倦的問題。另外,補充紅棗茶也可以為產後媽咪增添好氣色。胸部脹痛可用疏乳棒通穴位第2個問題則是乳房腫脹的硬塊。乳房腫脹僅次於生產,乳腺管是位於胸部的皮下組織也是乳汁排泄的管道,當產後奶水太久沒有親餵或者擠出來,就容易造成乳房乳汁堆積,形成腫脹硬的困擾。產後媽咪可以利用疏乳棒,在乳房硬塊處加強乳穴點的按摩來疏通乳線。疏乳棒像梳子一樣,用手握著朝乳穴點按壓,可疏通穴道改善胸部脹痛問題。另外,針對奶水不足的媽媽也可以藉此讓奶水分泌較旺盛。若仍然感到胸部脹痛,就要適時擠出奶水,並可用擰乾的冷毛巾冷敷在乳房上來幫助舒緩。奶水不足問題也是月子期間影響媽媽重要的問題。奶水量不足,寶寶吃不飽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心情,進而影響媽媽情緒,得到產後憂鬱機會甚至會因此提高。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只要掌握3點就能輕鬆讓母乳源源不絕:1) 湯水攝取要足夠/可以多攝取有助發奶的豬腳、花生湯、黑豆水,藉由這些優質的蛋白質幫助發奶,另外有些月子餐設計的益乳飲針對奶量不足的媽媽也很有幫助。2) 要勤勞哺餵母乳/依寶寶的生理需求親餵或是定時3到4小時就要把母乳擠出來,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半夜的泌乳激素高,奶量比較多的媽媽建議減少刺激,甚至有些機制是越擠奶水量會越多,因此只要胸部脹滿的感覺獲得改善就行,不用強迫擠到一滴不剩。餵母乳前2周跟寶寶磨合,過2周後,媽媽較不會有脹硬的問題。3)  重點是心情放鬆/賀爾蒙的變化或生理時鐘改變都會造成媽媽的憂鬱,容易想東想西,更嚴重甚至會傷害自己。某些媽媽在意身材走樣、母奶量不夠,進而影響心情。事實上,只要壓力一來,乳汁分泌量自然會減少,因此想要足夠的奶量一定要維持輕鬆的心情。 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 原味提味、規劃點心有長輩表示月子期間喝水恐怕會稀釋營養,不喝水對產婦而言才是最健康的,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有此疑慮者可以用紅棗茶、月子水代替白開水。另外,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加上若是婆婆媽媽幫忙坐月子會比較油膩,鹽分太多也容易水腫,利用原味提味、三餐間可以規劃點心、餐點多點變化都是可以讓媽媽有好心情的辦法。比如芝麻可以烏髮補鈣,作成麻荖當作甜點對穩定媽媽產後的心情很有幫助。另外也因為餵母奶消耗卡路里較多,有哺乳的媽媽每日可比一般媽媽多攝取500卡的熱量,大約為2500卡。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最重要的是產後媽咪需要家人要關心陪伴,只要憂鬱現象超過2周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幫忙。月子期間是女人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期,月子期間要好好滋養母體,有經痛的婦女也可以趁這時候把健康補回來。 

罹患乳癌年齡每降1歲 死亡率增5%

罹患乳癌年齡每降1歲 死亡率增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議員陳玉梅因罹患乳癌,年僅50歲病逝,星座專家薇薇安同樣因乳癌早逝,得年43歲,兩人年紀輕輕都因乳癌結束寶貴性命。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平均有5人因乳癌死亡,罹患乳癌真的容易早逝嗎?每天相當於26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4名,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死亡人數近2000人,相當於每天有26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因而失去性命。愈年輕罹患乳癌愈短命嗎?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指出,根據文獻資料統計,罹患乳癌的患者中,年齡每下降1歲,增加死亡率達4至5%;不過,隨著醫學分子生物特性進展,以及日新月異的治療方式,不同分類的乳癌有適合的治療藥物,精準個人化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並且提升活存率。年輕乳癌患者 三陰性、HER2陽性居多張源清醫師指出,台灣早發性乳癌患者較歐美國家比率高,也就是35歲以前罹患乳癌的族群,這群患者中以罹患三陰性、HER2陽性的乳癌較多,且乳癌細胞較為惡性,加上警覺性不足,一旦確診,也多為晚期。張源清醫師舉例,以荷爾蒙接受體為陰性、HER2陽性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目前已有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化療藥物治療,都能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HER2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則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化療藥物安全性高 有藥可降副作用不過,許多患者聽到化療,就害怕產生掉髮、噁心、嘔吐、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張源清醫師強調,目前化療相當安全,搭配止吐劑、白血球生成劑,可降低副作用的程度,建議患者勇敢接受治療。乳癌口服化療藥物 延長生命、維持生活品質針對第4期的乳癌患者,也有口服化療藥物可選擇。張源清醫師認為,晚期乳癌的治療原則,在疾病進展及藥物毒性之間取得平衡,而口服化療藥物具有毒性較低、維持療效、方便使用的優點,患者在家就能接受治療,並延長有意義的生命,可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紫金堂護理師 廖秀燕)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生產之後,女人才真正「成為女人」。當了媽媽之後,不管是身心都會接受巨大的轉變,產後媽咪的身心變化大,情緒起伏自然也大,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一下放鬆下來,紫金堂護理師廖秀燕表示,產後媽咪除了照顧寶寶外,對於身心都脆弱的時期,產後媽咪又有哪些應對的方式呢? 產後問題 3階段調理才能恢復健康 第1個問題就是惡露。在生產後胎盤脫離,陰道會產生分泌物。一般來說產後大概1到4天內會分泌顏色偏紅的惡露,後續顏色會慢慢變成暗褐色,再轉變成白色。產後媽咪要注意,若惡露出血量多,比方若產婦出血量大到1小時就要換1次的棉墊、夾雜大量的血塊,就要立刻就醫防治產後大出血。 食療補血 豬肝、紅莧菜、海帶都有幫助 懷孕期間,胎兒從母體共享、吸收近1年的營養素,歷經生產會損耗母體,月子的調理要做好3個階段代謝修護滋補才可以恢復健康。體質、體力的流失可透過食療來加強補血,有哪些補血的聖品呢? 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動物類的豬肝不僅補血效果佳,破血功效也可以幫助排除子宮瘀血,蔬菜部分如紅莧菜、海帶,都可以避免產後因鐵質流失而容易疲倦的問題。另外,補充紅棗茶也可以為產後媽咪增添好氣色。 胸部脹痛可用疏乳棒通穴位 第2個問題則是乳房腫脹的硬塊。乳房腫脹僅次於生產,乳腺管是位於胸部的皮下組織 也是乳汁排泄的管道,當產後奶水太久沒有親餵或者擠出來,就容易造成乳房乳汁堆積,形成腫脹硬的困擾。產後媽咪可以利用疏乳棒,在乳房硬塊處加強乳穴點的按摩來疏通乳線。疏乳棒像梳子一樣,用手握著朝乳穴點按壓,可疏通穴道改善胸部脹痛問題。 另外,針對奶水不足的媽媽也可以藉此讓奶水分泌較旺盛。若仍然感到胸部脹痛,就要適時擠出奶水,並可用擰乾的冷毛巾冷敷在乳房上來幫助舒緩。 奶水不足問題也是月子期間影響媽媽重要的問題。奶水量不足,寶寶吃不飽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心情,進而影響媽媽情緒,得到產後憂鬱機會甚至會因此提高。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只要掌握3點就能輕鬆讓母乳源源不絕: 1) 湯水攝取要足夠/ 可以多攝取有助發奶的豬腳、花生湯、黑豆水,藉由這些優質的蛋白質幫助發奶,另外有些月子餐設計的益乳飲針對奶量不足的媽媽也很有幫助。 2) 要勤勞哺餵母乳/ 依寶寶的生理需求親餵或是定時3到4小時就要把母乳擠出來,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半夜的泌乳激素高,奶量比較多的媽媽建議減少刺激,甚至有些機制是越擠奶水量會越多,因此只要胸部脹滿的感覺獲得改善就行,不用強迫擠到一滴不剩。餵母乳前2周跟寶寶磨合,過2周後,媽媽較不會有脹硬的問題。 3) 重點是心情放鬆/ 賀爾蒙的變化或生理時鐘改變都會造成媽媽的憂鬱,容易想東想西,更嚴重甚至會傷害自己。某些媽媽在意身材走樣、母奶量不夠,進而影響心情。事實上,只要壓力一來,乳汁分泌量自然會減少,因此想要足夠的奶量一定要維持輕鬆的心情。 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 原味提味、規劃點心 有長輩表示月子期間喝水恐怕會稀釋營養,不喝水對產婦而言才是最健康的,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有此疑慮者可以用紅棗茶、月子水代替白開水。另外,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加上若是婆婆媽媽幫忙坐月子會比較油膩,鹽分太多也容易水腫,利用原味提味、三餐間可以規劃點心、餐點多點變化都是可以讓媽媽有好心情的辦法。 比如芝麻可以烏髮補鈣,作成麻荖當作甜點對穩定媽媽產後的心情很有幫助。另外也因為餵母奶消耗卡路里較多,有哺乳的媽媽每日可比一般媽媽多攝取500卡的熱量,大約為2500卡。 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最重要的是產後媽咪需要家人要關心陪伴,只要憂鬱現象超過2周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幫忙。月子期間是女人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期,月子期間要好好滋養母體,有經痛的婦女也可以趁這時候把健康補回來。  

肺炎症狀像感冒 接種疫苗最放心

肺炎症狀像感冒 接種疫苗最放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母親節將至,除了請吃母親節大餐外,子女們也要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免疫力,尤其是年齡超過65歲或曾中風、有糖尿病、心臟衰竭、肝硬化、末期腎臟病、癌症,就屬於肺炎的高感染風險族群,更要非常注意肺炎的預防,必要時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加強免疫力。肺炎症狀無特異性 常讓人誤以為是感冒彰化基督教醫院中華路院區院長暨胸腔內科主任林慶雄醫師提醒,肺炎的症狀像是咳嗽、發燒、食欲不振,沒有特異性,常常誤以為只是感冒比較嚴重而延誤就醫。胸腔科門診常常碰到60多歲的資深媽媽,就算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病情控制得不錯,有時候會因為小孫子感冒被傳染,一連好幾天發燒、咳嗽,拍了胸部X光,才知道已經罹患肺炎。一般民眾對肺炎的警覺心遠不如肺癌。一聽到罹患肺癌會很緊張,但對於每年奪走更多國人生命的「國民病」肺炎卻不是那麼在意。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發布的2015年國人10大死因,肺炎連續2年,高居國人第4大死因,怎麼降低肺炎的死亡率,一直是胸腔內科醫師最大的挑戰之一。看診過程建立提醒林慶雄醫師強調,全面性的推行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宣導。除了在胸腔科門診張貼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海報,及宣導單來做民眾教育外,也特別在看診系統中,建立提醒的機制,只要是曾經因肺炎而住院的患者來到門診會自動跳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提醒。希望能共同努力,減少肺炎對國人的生命威脅。每年4月的最後一周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動的世界免疫周。今年世界疫苗接種周所推動的目標是「接種疫苗,利於防病」,希望透過疫苗的使用,讓人們得到保護,預防疾病。

30歲女感冒2周 竟是高血壓害的

30歲女感冒2周 竟是高血壓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注意,高血壓非男性專利!許多民眾認為高血壓是男性及老年人的專利,不重視也沒有量血壓的習慣,但在國人10大死因中,女性高血壓相關疾病總死亡率總計達34%,甚至還比男性高出近2成。女性更年期的到來也會提升高血壓罹患風險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指出, 2015年國人10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直接及間接相關疾病共佔30%,以上疾病女性死亡率總計達34%,較男性的26%高出近2成,與一般民眾「男性罹患高血壓比例較高」印象大相逕庭。許多民眾認為高血壓是男性及中老年人的專利,女性及青壯年平常身體無礙,不需要特別量血壓,這些常見迷思,成為國人高血壓的隱憂。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高血壓的成因包括生活習慣、飲食、遺傳、內分泌或壓力等因素,女性更年期的到來也會提升高血壓罹患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台灣營養狀況變遷調查指出,50歲以下女性高血壓罹患率低於10%,但50-59歲則急速躍升至28.5%。30歲女感冒就醫量血壓才知竟患高血壓一位30出頭的年輕女性,身高體重都在正常值內,因感冒到門診就醫,一量血壓才發現原來自己血壓高,後來回家反覆量測,發現的確是高血壓經過藥物治療,以及生活飲食的控制,血壓才逐漸回到正常標準。王宗道醫師進一步表示,高血壓有年輕化的現象。各年齡層主要病因大不相同,40歲女性較多忙於照顧家庭,生活壓力大,勞累又缺乏運動,30歲女性則有多數因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等因素使高血壓找上門。只有平時養成量測血壓習慣很重要。18歲以上成人不分男女都應定期量血壓,認識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健康血壓標準以及自己平時的基礎血壓範圍,才知道是單次性血壓偏高還是真正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提出「722」(諧音「請量量」)居家血壓量測口訣:「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1次;「2」每次量2遍:2次間隔1分鐘,再取平均值。另外也鼓勵媽媽勤量血壓與腰圍、選擇低鈉且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習慣,不讓代謝症候群和高血壓成為健康威脅。

尿不乾淨?陰莖縮水恐為香菸害的

尿不乾淨?陰莖縮水恐為香菸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77歲的陳先生近5年來感覺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尤其是排尿不順,總覺得尿不乾淨。雖然10年前就發現血壓偏高但控制得很穩定,體能也還不錯。到泌尿科治療後,排尿有改善、餘尿也沒了,但陰莖卻比起5年前縮小很多,難道是傳說中的「老倒縮」嗎?血管彈性變差、出現粥狀硬化甚至阻塞郭綜合醫院泌尿科副院長梁景堯表示,近幾年的國人10大死因,除了癌症穩居第一位之外,榜內有5項都和血管健康有重要的關聯,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等,和所謂的代謝症候群也有部份交集。血管最內層稱為「內皮細胞」,當內皮細胞變得不健康,就容易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結果血管彈性變差、出現粥狀硬化甚至阻塞。而我們如何能及早知道血管健康程度呢?對於男性而言,最早出現的老化症狀,往往就是性功能減退。陰莖是一個血流量變化很大的器官,平時需求不大,但若要維持足以性交的硬度,就需要很大的血流量。陰莖動脈平均只有1mm寬,比冠狀動脈、頸動脈等重要血管細多了,若血管開始硬化,有勃起硬度會變差,甚至完全無法勃起。長久缺血的結果,組織細胞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更會逐漸凋零,被纖維組織取代而縮小。香菸是勃起功能的最大殺手梁景堯副院長表示,要維持血管的彈性,重拾健康生活,首先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包括規律的作息、足夠且高品質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還有最重要的是遠離菸害。香菸能直接造成血管收縮、組織含氧量下降,是勃起功能障礙的最大殺手。自己吸的一手菸、別人呼出來的二手菸,以及居家生活環境中黏附無所不在的三手菸都一樣有害,我們要離得越遠越好。除了從生活做起,醫師也有多種方案能協助維持血管功能,包括藥物如 PDE5 抑制劑,長期服用能促進血管舒張同時改善排尿。另外非侵入性的方案如「低能量震波治療儀」藉著震動的能量刺激微血管再生;「負壓助勃器」則利用吸引的方式使血液重新在海綿體中流動,用復健的方式改善血流。防勝於治療,及早注意血管的健康,維持年輕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才能讓我們活得久而且活得快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