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每天只睡4小時?糖尿病風險高

每天只睡4小時?糖尿病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直至今日,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2009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顯示,「極可能」罹患糖尿病的人,高達約890萬人。若加上1320萬人「有可能」罹患糖尿病的人,表示約有2210萬人處於高血糖狀態。也就是說,在15歲以上的日本國民中,每5人就有1人是高血糖的危險群。睡眠時間限制在4小時 提高罹糖尿病風險雖然,已有報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當中,高達7成的人睡眠品質低落,但是這個報告結果卻不太為人所知。根據不同睡眠時間所顯示的控制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HbA1c,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結合後,就形成糖化血色素)之變化程度。在高糖化血色素者中、比率最低的人,一天睡眠時間在7小時左右。睡眠時間一旦低於或高於7小時,都會導致高糖化血色素者比率變多。接下來的實驗資料,是在美國進行調查研究的。在限制睡眠時間的狀態下,6天之後,比較胰島素與早餐後的血糖值。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12個小時相比,睡眠4小時者胰島素處理葡萄糖的能力降低40%。測量吃過早餐後的血糖值,睡眠時間4小時的群組也比較高。僅僅6天的時間,只是把睡眠時間限制在4小時,就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好的睡眠品質 有助於預防與改善糖尿病糖尿病在初期階段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不過,一旦病情加重,可能會產生許多併發症而造成重症。例如,可能會造成失明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血管病變、高血脂症、膽結石等,每一種都是嚴重的症狀。而糖尿病併發的感染都十分嚴重,絕對不能坐視不管。讓糖尿病患者服用安眠藥,確保他們擁有「良好睡眠」。而六個月之後,調查他們糖化血色素的數值變化狀況。結果發現,未服用安眠藥的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幾乎沒有變化;不過,服用安眠藥而睡得較好的患者,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下降了0.47%。光是睡得好就能改善病情!從這個調查結果也明顯看出: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預防與改善糖尿病。(本文摘自/睡不著、睡不好,絕對有救!/商周出版)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腰酸背痛不是病?顧骨本防骨鬆!

腰酸背痛不是病?顧骨本防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腰酸背痛不是病?小心骨鬆在作祟!45歲的梁小姐停經逾10年,去年滑倒後背部劇痛到幾乎無法行走,經檢查發現,梁小姐摔倒後造成第二腰椎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原來是骨質疏鬆惹的禍。脊椎受到低能量的擠壓導致瞬間被壓垮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彭成桓表示,骨質疏鬆症除了好發70歲以上長者外,停經後的婦女也是質疏鬆症的大宗。停經的婦女容易罹骨鬆,主要是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撐,導致骨質含量會快速減少,一旦脊椎受到低能量的擠壓(自站立或坐著的高度跌落地板的能量),導致椎體瞬間被壓垮,患者通常會承受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甚至駝背變形。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35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即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彭成桓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有些婦女平時狀況穩定,一不小心跌到造成髖關節骨折、彎腰抱小孩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打個噴嚏造成脊椎骨折等,才知道自己骨質疏鬆。每天曬太陽10分鐘增加腸道對鈣的吸收常見骨折好發部位為脊椎、髖部、遠端橈骨以及近端肱骨,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傷害最大,以髖部骨折為例,一年之間女性死亡率高達15%,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彭成桓醫師建議,若確診為骨質密度T值介於-1至-2.5之前的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接受治療並持續追蹤。預防骨質疏鬆,飲食習慣採取高鈣對骨骼的健康尤其重要。除了要少抽菸、喝酒外,還可以補充含有鈣、鎂、維他命D的鈣片來維持,也要多補充含鈣食物,例如:豆類、深綠色蔬、海帶等,並每天至少曬太陽10分鐘來增加維生素D合成,以增加腸道對鈣的吸收,達到骨骼保健的效果。

感冒液「無天良」 改標下架逾萬瓶

感冒液「無天良」 改標下架逾萬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電台、電視台會在節目中置入藥品廣告,節目內容活潑,call-in形式的節目除了是銀髮族日常的精神糧食外,也會因為主持人的背書讓買賣藥品變成參與節目的一部分。「天良」電視台販售的「天良」諾克治痛感冒液涉嫌以改標、改包裝等方式,販售過期或即將過期的「天良諾克治痛感冒液」。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所有販賣該產品的下流通路商,應依法配合下架回收,今日持續派員清查轄內藥品下架情形,截至106年5月26日12時止,天良公司提供之該藥品本轄下游廠商共150家已全數查核完畢,總計下架11,999瓶。衛生局再次提醒國人,若家中有「天良諾克治痛感冒液」產品,不管任何批號效期,請立即停止使用。衛生局表示,繼24日查獲天良公司涉竄改「天良諾克治痛感冒液」藥品批號及效期後,即命該公司應盡速提出退貨機制,該公司聲明自即日起至106年12月31日止皆可受理退貨,消費者持藥品空瓶或空盒或發票任一即可向原銷售處或全省銷售的藥局退貨,退貨時並補償原買價2倍金額。衛生局重申,業者切勿心存僥倖,該局以積極精進專業稽查作為持續查核,並依法嚴辦不法業者,一旦查獲違規情事,立即移請檢調偵辦,以儆效尤。若業者違法製造或輸入藥品,製造或輸入者可依藥事法第82條規定,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衛生局呼籲,業者製造或輸入藥品均應符合藥事法相關規定,以維護消費者權益及用藥安全。

吃完粉蒸排骨 喉嚨痛竟中毒!

吃完粉蒸排骨 喉嚨痛竟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有一民眾投訴至餐廳用餐後,外帶1份「荷葉粉蒸排骨」回家加熱食用,沒想到竟發生喉嚨痛、口腔痛等疑似食品中毒症狀。經衛生局抽樣6份冷凍荷葉粉蒸排骨送驗,確認外層葉為「姑婆芋屬」。姑婆芋中毒會立即嘴麻、嘴種、嘔吐今年年初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也因誤食姑婆芋,出現中毒現象。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說明,姑婆芋又稱海芋、山芋、觀音蓮、天荷芋等,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葉心型,葉闊大生於莖頂,全株之汁液及塊莖有毒,食品中毒症狀為食用後立即嘴麻、嘴腫、嘔吐及喉嚨痛。臺北市衛生局除鄭重呼籲餐廳業者應清楚分辨姑婆芋、芋頭葉及荷葉不同,並向商譽良好及長期信用交易的業者購買外,慎選原料供應商及加強驗收程序,避免誤用姑婆芋包覆炊蒸料理。預防食品中毒專區可以幫助判斷全國101至106年有3件民眾疑似食用姑婆芋導致食品中毒症狀,臺北市衛生局提醒消費者,姑婆芋導致食品中毒事件在臺北市雖然為首例,惟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中毒案件統計資料,經檢驗為採摘不可食用的姑婆芋,已於預防食品中毒專區及闢謠專區宣導判斷分辨姑婆芋與芋頭的方法,民眾如有相關問題也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查詢相關問題。 

下床踩地就像踩到針 足底筋膜炎害的

下床踩地就像踩到針 足底筋膜炎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63歲的王姓婦人出國旅遊後返家一覺醒來,左腳一下床就像踩到針一樣劇痛,只要走路足跟就會劇痛,有時連前腳掌都痛,患者只好跛著腳去做腳底按摩來放鬆,經醫院診斷後才確定腳踩的就痛的症狀是因為得到足底筋膜炎,經過震波及物理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腳跟內側踩地、足底局部按壓有刺痛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治療師蔡欣容指出,當足底筋膜受到過度的牽拉與傷害時,在筋膜連接跟骨的位置產生退化性甚至發炎而引起疼痛,便形成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有時還會延伸到小腿產生緊繃與痠痛。足底筋膜炎典型的症狀是即使在休息過後再開始行走的前幾步也會特別感到疼痛感。運動過後疼痛感雖然會減緩,但久了之後,症狀又會明顯起來。對足底局部按壓有刺痛點,疼痛的位置在跟骨前緣往足底內側延伸。台東馬偕醫院骨科醫師簡愷廷表示,足底筋膜炎不是退化症狀,而是腳底反覆受傷,是一種慢性發炎症狀,痛的特點為起床後腳跟內側踩地會感到刺痛,建議起床前先在床上熱身,伸展過後可得到舒緩。接受體外震波治療 9成患者不再復發簡愷庭醫師表示,高足弓、扁平足及足底畸形的民眾為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另外,長跑的跑者、需要常跳的運動選手、農夫、老師及搬運工人都容易好發足底筋膜炎都要當心因反覆受傷增加足底筋膜炎發生的機會。蔡欣容治療師表示,臨床上統計,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足底筋膜炎的病患,有9成以上的治癒率,也有9成的人不再復發。在治療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休息或冰敷。或先接受徒手物理治療以增加踝關節、小腿的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並視情況搭配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此外,蔡欣容組長並示範平時可以做的兩招居家足底牽拉運動,藉由放鬆腳底的肌肉與筋膜,有效防止復發。:‧    第一招「靠牆弓箭步」:面向牆站立,雙手按在牆上,以弓箭步站立,切記腳尖向前,腳跟不可離地,身體向前傾,維持十秒,重複動作十次。‧    第二招「踩滾筒運動」:坐著時,利用患側腳踏在鐵罐上,滾動鐵罐(或高爾夫球、網球),時間約5-10分鐘,藉以放鬆足底筋膜。 

k書身邊歪一邊 脊椎側彎害的

k書身邊歪一邊 脊椎側彎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國二學生因腰痠被媽媽帶去求醫,經過檢查發現這名學生因長期身體歪一邊加上坐姿不正確,因此出現他是脊椎左側彎,幸好側彎角度未超過20度,醫師建議用運動矯正,配合日常生活的正確坐、站及走路姿勢,即可恢復正常。兒童肩膀不一樣高有可能為脊椎側彎青少年坐姿不正確容易導致脊椎側彎,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朱唯廉表示,父母可從孩子背後觀察,若肩膀不一樣高,兩邊肋骨一邊突出一邊凹陷,或者孩子有長短腳可能為脊椎側彎的徵兆。矯正脊椎側彎可從哪些方面改善,朱唯廉醫師表示,脊椎側彎可由角度及年齡持續觀察,小朋友18歲前有不明原因側彎,10度以內為正常,10度至19度則需要觀察,若側彎角度已達20度以上則要考慮治療,若超過18歲就會因為脊椎發育完成來不及治療。長期受力不均 會衍生為退化性關節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科主任尤政中指出,若出現20度以上的側彎,角度過大建議穿戴護具矯正,配合運動及姿勢,定期每3個月回診追蹤側彎角度是否改善。若是超過35-40度以上的側彎,則需要手術處理,術後也需穿戴背架及運動。朱唯廉醫師表示,除了後天的脊椎側彎之外先天性的脊椎側彎可能因為脊椎多半截或少半截,導致側度數高達40度以上,因此呼吸不順、疲勞無力也可能是脊椎側彎的症狀。4%的人患有脊椎側彎 3式運動助改善尤政中進一步指出,依統計,約有4%的人患有脊椎側彎,除了影響體態外,還會使患者長期腰酸背痛。另外,脊椎關節在長期受力不均之下,會衍生為退化性關節炎。至於要矯正脊椎側彎,他建議做下列3式運動,每個動作重複10次,慢慢增加到20-30次,並可以增加手腕和腳踝的沙袋重量,從1.5〜3公斤開始逐步增加:第一式:俯臥,身體自然伸直,右臂往前方伸直,頭部抬高離地20公分,同時抬高右肩及右臂約10秒。第二式:俯臥,身體自然伸直,抬高頭部,同時抬高右肩、右手及右下肢約10秒。第三式:趴跪姿,抬高頭部及右臂約10秒。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容忽視!根據國健署癌登報告顯示,乳癌已居國人女性前十大癌首位!近年數據指出國內乳癌患者死亡率下降,平均存活率提升;鑑此,中華民國乳癌教育暨防治學會為推動癌友的全人照護,將於上周六(27日)在台中市舉行第一屆的「翻轉護理,接軌國際」研討會,學會理事長劉良智醫師表示,國內乳癌醫療以往著重在藥物治療的學術研討,而今年的國際研討會將強調:癌痛的照護、乳癌治療心理層面、病患衛教技巧與多科團隊照護等議題,希望透過國際交流,讓台灣的乳癌照護品質再次提升。多科別合作 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劉良智醫師表示,中國附醫在去(2016)年9月收一名45歲的乳癌病患,確診時腫瘤已4.8公分大,癌細胞亦轉移到淋巴,當時團隊即採用新輔助型治療方式,也就是先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已縮小至1.5公分,此時再做腫瘤切除手術,達到保留更完整的乳房外觀。中國附醫中醫部的陳盈佑醫師也表示,由於乳癌治療的方式相當多元,建議可以合併中醫藥療法,幫助患者在手術前後或化療期間恢復精神體力,緩解化療的副作用,提高病患生活品質;而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也將在本次研討會分享如何整合多科別互相合作,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乳癌治療團隊三大特點 實為患者福音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特點有三:一,採新輔助型治療方式,即根據不同個案的腫瘤特性做治療,達到縮小腫瘤大小,保留較大的乳房體積;二,乳房保留手術結合微整形手術,因手術往往容易造成乳房的凹陷,在美觀上會讓病人產生心理不適,團隊結合微整形手術,著重照顧病人心理層面;三,以全人照護為宗旨,即整合各科別做治療,包含中醫科、復健科、身心科,並結合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等,提供病患及時的各種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台灣約有70萬人次病人因眩暈到醫院求診,有眩暈的患者未來甚至還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以全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治療及未接受中醫治療,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服用中醫的患者能減緩一半的中風機率。有介入中醫治療的患者中風機率下降一半葉家舟醫師從1998年至2007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找出112458名週邊型眩暈因而住院的病患,其中有5330例(47.31%)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藥的治療,追蹤15年,比較兩組中風比例,研究結果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介入中醫治療的眩者患者可降為13.10%(可減少一半的中風機會),尤其是服用中藥的天數超過180天者,中風的機率下降最為明顯。葉家舟表示,中醫藉由病人發病時症狀的差異及體質進行病人的病證分類(辨證論治)來提高療效,主要將病患分為「虛」、「實」兩類,在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多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濕郁遏或肝陽化火,造成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平時可按壓穴位幫助症狀改善葉家舟醫師指出,眩暈好發在38至72歲,若是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患,可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此外,提醒病患切勿聽信偏方,如有長期眩暈的問題,應該找醫師做檢查及治療,服用中藥最好找中醫師依個人症狀及體質處方較好。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風池、神門、內關、合谷、足三里、 太衝等穴位,經常按摩穴位,也可幫助症狀的改善。

體力差血壓亂 全台每年2萬人死於菸害

體力差血壓亂 全台每年2萬人死於菸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大卡車司機陳先生的心聲,體型微胖的他常常靠抽菸、嚼檳榔來提神,近幾年血壓失控、體力明顯變差,前往戒菸門診向醫師諮詢,醫師為陳先生打造個別化的戒菸方式,數周後,減緩戒菸初期的不舒服,更發現不抽菸後呼吸更舒暢、口氣更清新,味覺變得更敏銳,血壓也控制良好,而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台灣每年有2萬多人死於菸害每年全球有超過600 萬人死於菸害,而每年台灣有2萬多名國人死於菸害。統計指出吸菸者會比一般人少活13至14年的壽命,更會提高罹患肺癌、肝癌、口腔癌、子宮頸癌、膀胱癌、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中風、性功能障礙的機率。戒菸藥品最多只需付200元烏日林新醫院家醫科醫師蔡瑞仁表示,戒菸門診整合胸腔內科、家醫科醫師的專業,提供戒菸門診服務,會依據個人菸癮狀況,打造出量身訂做的戒菸計畫,再由戒菸個案管理師貼心撥打電話關心戒菸民眾,定期追蹤戒菸成效,並提供豐富戒菸衛教資訊,學習如何降低菸癮、改善飲食及正確戒菸觀念。只要尼古丁成癮度評估達4分以上或一天抽10根菸以上,由國健屬補助一年兩次療程,一次療程為8週,每次只須負擔20%的藥品費用,等於戒菸藥品最多只須付200元,不僅可減輕經濟負擔,更能提高戒菸的便利性。戒菸需疏緩心理壓力才能有效減少依賴戒菸失敗除了環境因素、缺乏計劃、同儕的煽動以外,最常見的就是戒菸初期所產生的強烈菸癮、焦慮、煩躁不安、疲倦、失眠、便秘等戒斷症狀。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曾瑞壯表示,戒菸者最重要的就是信念跟意志力,一旦下定決心遠離菸害,醫師會在戒菸初期開立藥物,舒緩心理壓力及減少戒菸產生的癮症,減少對香菸的依賴,也能隨時調整藥物,有效掌握戒菸者的用藥情形,更能有效擺脫菸癮,大幅提升戒菸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