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期下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長期下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潘伯伯因背部疼痛問題就醫,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下背、右大腿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經10多次放射治療,期間沒有嚴重不適反應,疼痛症狀大幅獲得改善;如今,潘伯伯心情快活、能吃也能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改善疼痛問題收治個案的怡仁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慈慧指出,該患者長期下背痛問題,造成行走困難,經影像檢查發現有轉移性骨癌,進一步進行骨科切片檢查,診斷為攝護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外科醫師評估其骨轉移多處,不適合手術治療,建議採取放射治療。王慈慧主任表示,患者經過10多次放射治療,搭配荷爾蒙治療,在治療過程沒有明顯不適的副作用,治療前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PSA高達131ng/ml,放射治療結束後下降至0.11ng/ml,而骨轉移病灶明顯縮小;原本困擾患者的下背痛、右大腿疼痛等問題也獲得改善,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病情穩定控制中。治療療效高 副作用小王慈慧主任說明,放射治療為非侵入性的局部治療方式,多半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為精準放射治療方式,特點是高劑量、少次數,治療療效比傳統放射治療好,副作用亦較傳統放射治療方式低。對於早期肺癌、肝癌的患者,其心肺功能不佳、高齡不適合手術者,可考慮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方式來治療;腫瘤難以手術切除完全的患者,亦可使用放射治療當作救援性的治療。影像導航+呼吸調控系統 放射治療更精準王慈慧主任進一步說明,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需配合影像導引技術,確保治療位置的精準度,在胸部的腫瘤會運用主動式呼吸調控系統,透過閉氣的方式固定腫瘤位置,縮小照射範圍、減低副作用,達到更精準的治療。影像導引技術對於年紀較大、配合度差、腫瘤小的癌症患者,都建議使用。尿流變細、解尿困難 檢查釐清病因王慈慧主任提醒,攝護腺癌的原因不明,與老化、遺傳、環境有關。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包括尿流變細、解尿困難、解不乾淨、解尿斷斷續續,嚴重甚至血尿,可透過攝護腺刮除手術,將刮除的攝護腺組織送病理化驗;若確診為攝護腺癌,可視病況選擇手術、放射治療、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方式,合適的治療需與醫療人員討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超過65歲的銀髮族,有20%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89歲婦人因雙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變形導致寸步難行,看過許多醫師,大多數都建議直接手術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但患者年紀大,加上麻醉的風險並不低因此只能長期服用消炎藥和半年一次的玻尿酸治療。之後接受PRP療法(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軟骨磨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減輕膝蓋壓力、強化韌帶 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衛生福利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尚霖表示, PRP富含生長因子,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軟骨損傷的修復、肌肉韌帶運動傷害的復原,以及促進骨折癒合。台南醫院引進PRP治療,迄今已有多位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PRP注射治療,在配合減輕膝蓋壓力及下肢肌肉韌帶強化的運動後,不論是在疼痛的緩解,或是膝部功能的進步,都有明顯的改善(WOMAC退化性關節炎量表),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即便PRP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效果,一般治療原則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關節的減壓 (減重、避免蹲跪的動作、護膝的使用)、膝部周圍肌肉強化的運動配上適當的消炎藥物使用。如果持續疼痛未改善,可經過評估後使用PRP的注射治療。 

夫妻正常卻無「子」望    可能是免疫異常

夫妻正常卻無「子」望 可能是免疫異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7歲的芳芳,結婚多年自然懷孕6次皆不明原因流產,經風濕免疫科檢查後發現免疫異常,第7次懷孕期間持續治療卻不幸小產。尋求中醫療法後,芳芳每週針灸3次,終於在懷了第8胎時 順利生產。有些夫妻婚前檢查都正常,不孕症卻在婚後悄悄來報到,甚至也有婦女懷孕多次都小產卻找不出任何原因,專業醫師說明,很可能是因為適齡婦女體內慢性發炎,免疫系統混亂導致等了好久都無「子」望。不健康的生活讓婦女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除了晚婚、卵巢老化這個常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免疫異常導致的不孕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俐嘉表示,近年來在中醫門診觀察到越來越多免疫異常婦女就診的趨勢。合理懷疑是否因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熬夜、缺乏運動,導致適齡婦女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血栓偏高,免疫混亂,免疫細胞攻擊胚胎而不利懷孕。針灸改善免疫異常 有效提高受孕率林俐嘉醫師觀察發現,透過針灸改善免疫異常,可提高人工受孕、試管療程的成功率。此外,針灸還可以提高睡眠品質、放鬆肌肉、緩解壓力、促進骨盆腔氣血循環、改善因排卵藥物引起的不適感、下肢水腫等等。免疫異常經常被人忽略,或是發生率被低估。林俐嘉醫師建議,嘗試懷孕一年沒有成功,就要及早就醫。尤其是免疫異常的病人 不適合用偏方林俐嘉醫師提醒,35歲以上想懷孕的婦女,有自體免疫異常的病人,建議接受規律針灸治療。另外也要記得吃油炸燒烤的食物增加血栓機率、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樂觀,好孕就跟著來了。

不喝酒睡不著?快求助醫療介入!

不喝酒睡不著?快求助醫療介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50歲的阿正是工地師傅,只要不喝酒就感到煩躁睡不著。今年已被警察抓到2次酒駕,也因為喝酒導致肝臟發炎,但只要阿正少喝一點就會出現手抖、多汗、焦慮煩躁、失眠…等症狀。醫師評估後,發現阿正有嚴重酒癮,在醫師建議之下,服用藥物減緩酒精戒斷症狀,改善生活作息,努力避開高風險的飲酒環境。經藥物及心理治療後,阿正的體力和睡眠都有顯著改善。去年酒駕受傷人數將近7000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郭彥君表示,酒駕容易增加車禍肇事風險,往往造成自身或他人傷亡,導致許多家庭破碎甚至瓦解。近幾年酒駕相關的傷亡人數有下降趨勢,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去年酒駕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仍然約有100人,而受傷人數則將近7,000人。郭彥君醫師指出,有酒癮的人常常是在找酒、喝酒、酒醉,或退酒的過程當中度過一天。即便自認為沒喝酒才開車上路,也很可能是在退酒的狀態下行駛。若不針對其酒癮疾患進行治療,就很難降低酒駕再犯的風險。酒駕醫療對症下藥郭彥君醫師表示,「酒駕醫療」主要是針對多次酒駕的犯案者。酒駕再犯者有較高的比例罹患酒精、非法物質、處方藥物等物質濫用,若沒有對症下藥,則很難改變他們的酒駕行為。現行制度下,為了降低酒駕再犯率,除了修訂酒駕相關罰則,加上全面宣導、防治酒駕之外,醫療的介入也是一股新的助力。

流感再發威 落實7招流感不近身

流感再發威 落實7招流感不近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上升,新北市近4週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為去年同期2例的14倍,衛生局提醒,近期氣候多變,社區流感疫情仍持續,如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及肌肉酸痛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流感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心包膜炎等,重則奪命,民眾千萬別大意。50歲以上且有慢性疾病是併發重症高風險群新北市近4周新增28名患者,上週因類流感症狀至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3,121人次。衛生局指出,新北市自105年10月1日起至106年6月20日,共累計1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近8成為50歲以上且併有慢性疾病民眾,都是容易引起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7大絕招降低罹流感的機會臨床上,一般的感冒症狀較輕微,常見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及喉嚨痛,偶有輕微咳嗽、發燒或全身酸痛;但流感主要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掩口鼻、速就醫、好作息、多休息,是預防流感的7大絕招,可以降低罹流感的機會。公費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延長至7月31日,衛生局也與627家醫療院所簽約,方便民眾就醫。疾病管制科長許玉芬呼籲,罹患流感應於出現症狀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肢體抽動就醫 新北日本腦炎首例現蹤!

肢體抽動就醫 新北日本腦炎首例現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再現一名日本腦炎患者!新北市新莊區出現日本腦炎個案,患者於6月11日出現發燒、頭痛症狀後隨即前往診所就醫,後確認感染日本腦炎,目前個案意識清楚,仍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無不適症狀。一個月爆出5起案例,衛生局表示,居家做好環境清潔為杜絕病媒蚊的重要方向,日本腦炎流行期間也應少至高風險區域避免感染。患者住家300公尺處發現有3、4處鴿舍衛生局表示,經疫情調查該個案無出國史、慢性病史,住家300公尺處也發現約有3、4處鴿舍。根據監測資料顯示,新本市市近兩年(2015~2016年)分別零星個案皆於6月至7月間發生。黃昏到黎明不要出門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日本腦炎病媒蚊多孳生於水田、池塘處,豬隻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由於日本腦炎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民眾應做好環境孳清等防蚊措施,避免於病媒蚊活動高峰期(黃昏與黎明時段)在豬舍及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若需前往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避免遭蚊蟲叮咬而感染。衛生局許玉芬科長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日本腦炎疫苗常規接種期程為滿1歲3個月接種第1劑,於2歲3個月接種第2劑,滿5歲時會追加1劑日本腦炎疫苗。提醒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幼童,應儘速帶往衛生所或常規疫苗合約院所完成接種,避免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天天外食 瘦子也會養出脂肪肝!

天天外食 瘦子也會養出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每到中午時刻,琳瑯滿目的午餐總讓出外覓食的上班族難以抉擇,該吃野味燒臘、現炸速食,油膩便當還是清粥小菜?飲食多樣化、精緻化的結果,容易讓身體脂肪堆積,隱性脂肪變多,「肝包油」的機會也會提升,「脂肪肝」是中年肥胖者常見的疾病,但專業醫師表示,民眾若生活、飲食不均衡,瘦子也可能會有脂肪肝!含糖飲料、酒精都是肝包油的原兇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林政寬表示,愛聚餐的族群,通常伴隨高熱量、高油脂的飲食習慣,另外,飯後一杯含糖飲料、聚餐助性的酒精也是最容易導致油包肝的元兇之一。不但會讓脂肪更容易囤積,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肝包油」的形成。林政寬主任表示,診間曾有體型偏瘦的患者表示「吃菜不吃肉、吃素不吃葷」為何還是不能遠離脂肪肝?他表示,脂肪肝的形成就是由於體內脂肪過多,無法代謝的脂肪若分布在皮下就會形成「肥胖」,在肝臟就會形成「脂肪肝」。黑咖啡能增加身體代謝機會聚餐吃多怎麼辦?某些民眾習慣在飯後喝茶,希望藉由茶類攝取消除多餘脂肪、補救身材,然而,飯後搭配茶類真能有助消脂、降低脂肪肝發生率嗎?林政寬主任表示,含有咖啡因的茶及咖啡雖然可增加身體代謝率,但不保證能降低發生脂肪肝的機會,另外,咖啡的型態也要慎選,黑咖啡比起加了砂糖、奶精的咖啡針對身體代謝的效果較好。脂肪肝也會引發肝臟發炎,較嚴重的患者恐怕會導致肝硬化。研究證實,只要體重下降8%,脂肪肝的狀況就可改善。想要完全杜絕脂肪肝,瘦子應調整飲食習慣、胖子除了改善飲食外更要減重。除了多攝取高纖的綠色蔬菜,定時定量的運動、清淡飲食也是阻止脂肪肝的不二法門。 

講座/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

講座/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工作一忙就延後吃飯,甚至忘了吃東西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飲食習慣錯亂的結果造成健康狀況崩壞,消化性潰瘍找上身,上腹部動不動就疼痛,「腸腸」出狀況,許多民眾只要腸胃一有狀況,就會自行腹服用成藥,然而日常除了藥物可以鎮壓與舒緩腸胃問題之外,更應該依靠日常習慣來預防。本堂課程藥師將由魏美穎藥師帶您認識消化性潰瘍,了解疾病治療方式與預防保健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時間:1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感冒比別人更嚴重?空虛寂寞害的!

感冒比別人更嚴重?空虛寂寞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連日來的大雨讓你感到頭昏腦脹、心情鬱悶嗎?根據2017 年3月發表於《健康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感到寂寞的人自述的感冒症狀比擁有較強社交網絡者來的嚴重,也就是說,容易感到寂寞的人情緒較負面,感到孤獨地當下也比較容易只想到自己,相對會將症狀顯得更清楚。感到寂寞者回報的感冒症狀較嚴重該研究以 159 位 18-55 歲的民眾為對象(男性佔近 60%),受試者事先接受心理和身體健康評估,包含寂寞感量表簡短版(ShortLoneliness Scale)與社會網絡指數(Social Network Index),之後對他們施予感冒誘發劑,於飯店進行5天的隔離觀察。研究調整影響因素 (性別、年齡、季節、憂鬱影響、社會隔離),發現是否感到寂寞不會影響罹患感冒的機率,而感染者中,感到寂寞者比非感到寂寞者回報的感冒症狀嚴重,且其社交網絡大小與感到生病的嚴重程度無關。研究者表示,先前研究顯示不同的心理社會因素,例如感到被拒絕、被排擠或沒有社會連結,會讓人的身體、心理和情緒感到更糟,而生病是個壓力源,在身體或精神上可能因此壓力源而被誇大。醫師可將患者心理因素加入治療中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表示,這項研究與生物醫學界常探討和感冒發生及嚴重度有關的生物因子研究不同,此研究提出心理社會因素,如感到寂寞、被拒絕會讓感染者感到感冒症狀變嚴重。然而,感到感冒症狀嚴重,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或純粹為個人的主觀認知,仍待進一步的研究釐清,不過對醫師而言,將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加入感冒治療中,並給予適當的衛教,仍是降低感冒嚴重度對生活影響的治療參考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寂寞孤獨者會降低與他人互動的興趣,像是寂寞時不會想看書、看電影、打電動,也會漸漸地對事物失去興趣、看起來悶悶不樂、離群索居。感到孤獨的當下容易將症狀顯得更清楚葉雅馨主任說明,通常感到孤獨的當下比較容易關注自己,會較仔細感受生病所引起的症狀,相對的感冒症狀顯得更清楚,若常感冒或身體多處不舒服,建議民眾可多加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忽略,檢視自己的個性特質與情緒狀態,若容易感到寂寞孤獨者。

5種營養素發功 補鈣才會成功!

5種營養素發功 補鈣才會成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飲食習慣不良、少運動,越來越多人面臨骨質流失、骨鬆威脅。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指出,骨骼健康、骨密度都與鈣攝取量息息相關。若想補充鈣質、提升鈣質吸收率,除了鈣離子,維生素D、B群、礦物質鎂、鋅等也都非常重要。5種營養素共同作用 促進骨骼健康趙藥師分析,研究顯示,攝取充足鈣質,不但可預防骨質疏鬆症,對降低直腸癌、男性前列腺癌風險也有幫助,鈣濃度充足,肌肉、心臟才能正常收縮,神經功能也才能維持順暢。維生素D則可促進鈣質吸收,當缺乏維生素D,骨骼容易變薄、變脆。鈣:鎂 黃金比例2:1此外,礦物質鎂可幫助骨細胞對鈣的吸收、利用,臨床研究證據顯示,鈣與鎂的比例為2:1,較能提升鈣質吸收率、利用率。而礦物質鋅主要在促進骨骼形成,對於提升免疫力、維持正常食慾、味覺,也有正面效益。至於維生素B群則可以維持心臟、神經系統健康,並減少腰酸背痛發作風險。碳酸鈣 較為穩定、安全趙藥師表示,「鈣補充劑主要成分為鈣化合物,如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等」,以吸收率來說,磷酸鈣約25%,碳酸鈣約27%,檸檬酸鈣為35%,民眾選購鈣補充劑時,要多注意鈣離子含量、來源。依據美國藥典鈣元素比率數據,碳酸鈣為40%,因此較為穩定、安全。正常成年人 每日鈣攝取量建議800-1000毫克以一般正常成年人來說,每天鈣質攝取量約需要800-1000毫克,更年期女性為1000毫克,建議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睡眠服用鈣片,避免食物影響鈣質吸收。至於維生素D3,建議每日補充800-1000國際單位,以利鈣質吸收。規律運動、健康飲食 降低骨鬆風險趙藥師也叮嚀,根據2015年台灣骨質疏鬆症防治共識、指引,想預防骨質疏鬆症,就要適量攝取鈣質、維生素D3,避免過度節食,也不要吃太鹹,不要攝取太多含磷食物及蛋白質,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不要抽菸,飲酒不過量,也要多運動、定期做骨密度。(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