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吃素常見10大Q&A

吃素常見10大Q&A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素會缺乏營養?素食一定很難吃?吃素學問大,掌握正確的觀念,才能真正吃對,對健康帶來助益。Q1、吃素有助於減重嗎?大部分天然植物食材含有豐富多元的複合醣類、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能夠延緩熱量吸收、幫助新陳代謝、降低體脂肪堆積,有益於體重控制。小心常吃油炸、精製澱粉、油膩、過鹹、太甜、太多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反而讓體重不降反升!Q2、吃素一定健康嗎?天然植物食材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與保健成分,而且高鉀、低鈉、多膳食纖維,可以平衡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有助於預防疾病。但如果常吃「加工素」、「偏執素」、「方便素」……往往營養不夠均衡。若要素得健康,要慎選食材、適當規劃飲食內容、避免錯誤烹調與過度食用加工食品。Q3、生病的人不宜吃素?常見事實剛好相反,許多人生病後反而由葷轉素,經過適當規劃的素食更適合養生。植物性食物除了同樣具有能滿足人體所需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質之外,更含有豐富的微量營養素,在抗氧化、抗癌、免疫平衡、幫助新陳代謝等方面,具有顯著轉化體質、幫助復原的功效。Q4、孩子吃素,會不會營養不足?素食營養豐富,只要食量夠、菜色種類多、餐點常變化,應能滿足孩童基本營養需求。穀豆、蔬菜類可以藉由泡水、催芽、汆燙、去除粗纖維等方式,來降低植酸、草酸與纖維質干擾營養消化與吸收的程度。也可運用營養互補原則或營養強化食品來提升營養補充。此外,鼓勵小孩細嚼慢嚥,更有助於消化吸收。Q5、吃素會不會硝酸鹽中毒?均衡飲食不至於有中毒風險。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與品種、光照、種植方法等有關。品種以葉菜類含量最高、瓜豆類其次、根莖類較低、菇類與芽菜最低。只要下雨不搶購蔬菜、不偏食葉菜,葉菜烹調前先泡溫水或烹煮時先汆燙,不吃隔夜菜、少吃泡菜、醬瓜等,並且多補充含有維生素C及E的新鮮食材,反而能將硝酸鹽代謝成維持健康活力的保健成分,更能避免致癌物生成。Q6、女生吃素容易貧血?根據統計,台灣女性貧血情形,不只發生在素食者。常見女性貧血原因,通常是食量太小、飲食種類不夠廣泛或餐點營養成分品質不佳所致。女性素食者飲食上應選擇蛋白質、鐵質與維生素B12 等相關營養價值高的來源食材,做好飲食規劃,少吃空有熱量,但缺乏微量營養素的零食、甜點。Q7、豆製品吃太多會造成痛風?痛風起因於身體的新陳代謝出了問題,造成尿酸堆積太多在體內,並非單純只是飲食上吃了過多普林食物而導致。現今研究指出,紅肉、內臟會立刻讓身體中的尿酸升高,嗜吃肉類、海鮮會提高罹患痛風的機率,反而豆製品有降低罹患痛風機率的機會。臨床治療上,通常會建議痛風者以低普林豆製品來取代肉類或海鮮來源。Q8、吃素會讓身體更虛寒?身體虛寒通常為能量不足、代謝變慢的表現,不僅只發生在素食者。常見原因為:熱量攝取不足、末梢血液循環不佳、自律神經調節失衡,或是貧血、生病時。改善方式為:注意保暖、多活動、按摩、洗熱水澡、食用溫補料理來加強血液循環;加強食量,攝取身體所需足夠的熱量與營養;補充能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的微量營養素等。Q9、聽說長期吃素容易讓肚子脹氣?素食當中含有較多能被腸道菌利用的醣類,好的方面來說,更能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刺激腸道蠕動而預防便祕及大腸癌發生,但相對的需要容忍腸道菌發酵產氣的問題。改善方法為:豆類可先泡水溶離出寡糖,再烹煮;避免暴飲暴食、熬夜,避免油炸、過甜、冰品等,導致腸道產氣壞菌增多;晚餐避免甘薯、芋頭、玉米、十字花科類蔬菜、豆類、偏甜水果等,防止脹氣而影響睡眠。Q10、吃素要達到營養均衡很難?只要按照「素食飲食指南」內容來調配飲食比例,營養均衡並不難。記得食物種類多變化,盡量粗食原味,減少加工食品。每天主食至少1 /3為未精製的全榖根莖類,搭配各種豆類來達到營養互補蛋白質攝取量。蔬菜至少三碟,多吃含有鈣、鐵的深色蔬菜,以及菇類、藻類,並且搭配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每天也記得吃一些堅果種子。經常變換使用各種烹調用油,盡量採用低溫低油烹調,減少鹽、糖攝取。(本文摘自/日日蔬療!對症素食抗病全書/繪虹企業)

好健忘?快學兩道菜對抗記憶殺手

好健忘?快學兩道菜對抗記憶殺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忘是暫時性喪失某片段記憶,想不起來某件事或記不得細節。健忘通常不是疾病,引起健忘的原因很多,例如:生活壓力、專注力不足、老化、營養不良、藥物作用等。可以計劃記錄、聯想記憶等方式來輔助記憶。保持樂觀心情、適當運動、改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抗壓與整頓生活條理。怎樣吃更健康1) 飲食原則避免過度節食、隨意充飢,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大腦缺乏能量而影響記憶力。以新鮮天然食材來補充大腦所需的複合碳水化合物為佳,用腦思考時,不妨多攝取全榖雜糧、新鮮蔬果、海帶與堅果種子。 2) 多補充哪些營養素,可從哪些食材中獲得 預防與改善  關鍵營養素  推薦來源 強化記憶力   維生素B群 營養酵母、小麥胚芽、蕎麥、豆類、生鮮水果與蔬菜等 卵磷脂 大豆及其製品、蛋黃等 類黃酮 馬鈴薯、甜椒、菠菜、九層塔、藍莓等 抗氧化、 有助腦部血流 類胡蘿蔔素 甘藷、南瓜、胡蘿蔔、甘藷葉、芥藍、紅莧菜、紅鳳菜、落葵、菠菜、番茄、芒果等 維生素E 芡實、種籽油、葵瓜子、松子、杏仁、小麥胚芽、蛋黃等 幫助腦部功能正常 ω-3脂肪酸 海藻油、亞麻籽油、亞麻籽、核桃等 蛋白質 大豆及製品、雪蓮子、花生、腰果、杏仁、核桃、皇帝豆、扁豆、紅豆、花豆等 3) 哪些食物要忌食避免簡單糖類或是精製澱粉加工食品,血糖起伏太大也會影響記憶力。過鹹與油膩食品會影響身體血液循環、油炸與高溫燒烤食品會產生過氧化自由基,不宜多吃。【主菜】   薑燒胡蘿蔔豆皮(二人份)食材:新鮮濕豆皮80公克、胡蘿蔔80公克、薑汁1小匙、醬油膏1大匙、糖1小匙、高湯少許、亞麻籽油1小匙。做法:1. 豆皮清洗後,先汆燙一下,再切成絲。2. 胡蘿蔔洗淨、削皮、切絲,入沸水汆燙至熟軟。3. 以磨薑器取薑末與薑汁。4. 鍋子燒熱,加入少許高湯、薑汁、醬油膏、糖拌勻,放入豆皮絲,小火燒至豆皮入味,即可再放入胡蘿蔔絲、亞麻籽油拌勻,湯汁收至微乾即可。功效解析:新鮮濕豆皮擁有高量且品質佳的卵磷脂、必需胺基酸及脂肪酸等有益於腦部功能正常運作的多種營養素,能幫助提升學習與記憶能力。加上胡蘿蔔含有類胡蘿蔔素,能發揮抗氧化與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功用,有助於保護腦部神經細胞。特別提醒:類胡蘿蔔素屬於油溶性抗氧化劑,料理中含有油脂能幫助其吸收與利用。營養組成(一人份) 熱量 (大卡) 蛋白質 (公克)    脂肪  (公克) 醣類 (公克)  膳食纖維 (公克) 重要植化素與 微量營養素 129 11 6 10 1 維生素B群、維生素E 【配菜】涼拌核桃菠菜(二人份)食材:菠菜150公克、核桃15公克、日式薄鹽醬油1小匙、烏醋1/4小匙、亞麻籽油1小匙。做法:1. 菠菜洗淨,先汆燙一下,立刻放在冷開水中冷卻,取出瀝乾,切成5公分長段。2. 鍋燒熱,放入核桃,小火炒香,再剁成碎粒。3. 將菠菜與醬油、醋、油拌勻,撒上核桃碎粒即可。功效解析:菠菜能提供幫助腦部正常運作的營養,含有類胡蘿蔔素以及類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對腦神經系統的傷害。核桃含有ω-3脂肪酸與維生素E,有助於維持腦神經系統的健康。特別提醒:核桃外層褐膜雖具苦澀味,但含有有益人體健康的多元酚類,選擇核桃以新鮮、無調味為佳。營養組成(一人份) 熱量 (大卡) 蛋白質 (公克)    脂肪  (公克) 醣類 (公克)  膳食纖維 (公克) 重要植化素與 微量營養素 84 3 8 3 2 維生素B群、 類胡蘿蔔素、類黃酮、 維生素E    還想知道更多養生食譜嗎?快參考《日日蔬療!對症素食抗病全書》(本文摘自/日日蔬療!對症素食抗病全書/繪紅企業)

消除壓力卻易上癮 當心這4食材!

消除壓力卻易上癮 當心這4食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酒/很多人以酒來消除壓力。酒精能安定神經,有鎮靜的作用,所以適量的飲酒是無傷大雅的。不過,要做到適量,其實很難。人一輩子允許喝的酒量有一定的基準男性可以喝500公斤、女性可以喝250公斤。大口暢飲酒精的人,不消幾年,就把一輩子可以喝的酒量給喝光了。再繼續喝下去,只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為了不讓這種憾事發生,請大家喝酒時謹記下列5條戒律:1) 飲酒聚餐時,不續攤。2) 深夜2點以後,不喝酒。3) 門禁時間設定為晚上10點。4) 不去酒精無限暢飲的餐廳。5) 珍惜啜飲每一口高價的酒。• 菸吸菸不僅會傷害心血管與呼吸道,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肺癌等各種疾病的發生,還會破壞保持肌膚青春的彈力蛋白,讓人迅速變老。所以,請馬上戒菸吧!香菸裡,含有「植物性生物鹼」的毒性物質,海洛因與古柯鹼等毒品裡也有這種物質。所以,吸菸容易讓人成癮,讓你想戒也戒不掉。如果你想盡辦法也戒不了菸癮,請到「戒菸門診」掛個號試試吧!• 咖啡因與香菸一樣,咖啡因也含有讓精神振奮的生物鹼。早上不喝咖啡就睜不開眼的人、沒有咖啡就異常焦慮的人,這些人已經患了咖啡因成癮症了。綠茶、烏龍茶、紅茶、可樂等飲料也會引發這個症狀。所以,請改喝不含咖啡因的「牛蒡茶」吧!另外,很多人在居酒屋會點綠茶調酒或烏龍茶燒酒來喝,這也是不OK的。這種飲料同時含有讓神經鎮靜的酒精與讓精神振奮的咖啡因,對神經系統來說,是最糟糕的組合了。• 醣醣,是美容的大敵。醣與蛋白質結合時,尤其是與保持肌膚彈性的膠原蛋白結合時,會讓蛋白質喪失作用。這麼一來,肌膚會失去彈性並產生皺紋與鬆弛,血管會發生動脈硬化等病變。愈精製的醣類,愈容易讓人成癮,所以請大家吃東西時注意以下幾點:1) 菜餚比主食(飯、麵包、麵類)好。2) 糙米、雜糧比白米好。3) 水果比甜點好。4) 蔬菜水果最好連皮一起吃。(本文摘自/Dr.南雲 華麗的一天/天下雜誌)

壓力藏心底 不生氣的人較不健康?

壓力藏心底 不生氣的人較不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情感到焦躁時,即使眼前的人與自己並沒有特別恩怨,有時難免不由自主地,將怒氣發洩在對方身上。甚至還會因為這樣,破壞和對方的友情或關係。一旦陷入不和諧的人際關係,不可思議地,大部分的人都會一致認為,一定是對方做了什麼,才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在生氣的一人世界中,總不免將對方認定為壞人。不隨便發洩負面情緒「是他不理解我的心情」、「他根本不需要用這種態度跟我講話」等,內心開始自言自語,這即是認知療法中的自動思考模式。我們不斷地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對方不講道理的部分。在這種狀態下,理所當然地,會在所有言行舉止上,表現出生氣的情緒。而承受情緒的對方,肯定會留下不愉快的記憶,因此,雙方的關係可能會更加惡化,心情自然無法平靜。心,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下才得以作用。人與人之間,如此重要的互動關係,不該因為內心的焦躁感,而遭到破壞。所以,我們必須下工夫,學習無論因為什麼事情感到焦躁、不悅、生氣,也不將負面的情緒,直接發洩在對方身上。不隨便發洩、或爆發生氣的情緒在他人身上,是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從來不生氣的人也不健康不過,生氣並非不好的情緒。我們的心,一定會受到喜、怒、哀、樂等情緒影響;一直保持歡樂的心情,或一輩子不生氣,都是很不自然的事。然而,許多心中有煩惱的人,對於生氣的情緒,總是表現得很壓抑;而且,他們總下意識地在抑制生氣的情緒。例如,為了訴說自己的煩惱而傳送訊息給親友,但過了好幾天,對方一點回音也沒有,大多數人對此都會感到憤憤不平。但是,傳送訴苦的訊息給親友,如果過了好幾天都沒有回音,不是應該要先擔心對方是否發生了什麼事嗎?等確認對方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只是單純沒有回覆,再感到生氣也不遲吧?內心感到疲憊時,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責備的模式中,開始責怪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因此感到悲傷及沮喪。怨懟自己或對方,並不能解決問題,過度壓抑生氣的情緒,心情會更加難受。轉換想法的內心開關/生氣並不是不好的情緒。但不要責備自己或是對方,應該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文摘自/一個人的心情整理簿/大是文化出版)

肺癌逆轉勝 掌握四大關鍵!

肺癌逆轉勝 掌握四大關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肺癌發生原因與抽菸、二手菸、空氣污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以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有關。抽菸雖不是罹患肺癌唯一因素,但研究已證實,若一天抽一包菸,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二手菸危害也不小,日本的研究發現,若丈夫抽菸、妻子罹患肺癌的風險比丈夫不吸菸的女性高一倍。另外,不抽菸的人若得肺癌大多數是肺腺癌,這也是台灣目前數量最多的肺癌類型。1) 健檢揪出早期肺癌/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當有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或者出現吞嚥困難、意識模糊、頭痛等症狀去找醫師,近8成已經是晚期的肺癌。好消息是愈來愈多人利用健檢,比方電腦斷層、正子掃瞄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確診後就能立刻切除。終身志工孫越即是透過體檢發現右肺有一顆1.2公分腫瘤,屬於第一期A肺腺癌,接受胸腔鏡手術切除。建議有肺癌家族史、曾經得過一種癌症的肺癌高危險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2) 微創手術傷口小/陳志毅醫師表示,這幾年肺癌手術採用微創、也就是胸腔鏡手術、迷你開胸手術比例提高,保留肺臟比例增加。技術與照護進步,降低了死亡率與併發症,病人開刀不輸血、不用住加護病房,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手術後5天即可出院。3) 多樣性、個人化的化學治療/台北榮總蔡俊明醫師表示,拜新藥研發之賜,化療藥物種類、療程組合變化愈來愈多,幫助醫生規劃個人化治療計劃。化療也朝標靶化發展。利用一些生物標記,希望能精準鎖定目標族群,達到最大療效。4) 標靶藥物剋治肺癌的成績傲人/大概每個治肺癌的資深醫師都可舉出好些個晚期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後,腫瘤快速縮小、甚至消失的例子。標靶治療還有副作用小、療效迅速的優勢,通常使用一個月內就可看出效果。目前肺腺癌一線治療的主力武器就是標靶藥物,超過八成可獲得有效控制。而2013年起,健保除了原本給付的一線用藥Gefitinib,也新增給付另一標靶藥物Erlotinib用於一線治療。這個新選擇不只能減少患者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根據國內外大型研究顯示,可提高存活率以及延緩肺腺癌病患無疾病惡化時間超過一年。「最大特色是藥物在血中的濃度高,」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Erlotinib在腦脊液中的濃度是Gefitinib的7~8倍,穿透血腦屏障的通透率也較高,尤其對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通常晚期肺癌患者中,三個人有一人出現癌細胞轉移到腦部。此外,Erlotinib雖然對皮膚與腸胃道的毒性較大,但肝毒性卻低很多,可避免病患因肝功能異常而被迫停藥、中斷治療的困境,「對不同類型的肺腺癌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高尚志指出。(本文摘自/別讓身體比你老/康健出版)

累了就去睡 做對5件事大腦好給力!

累了就去睡 做對5件事大腦好給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壓力逼迫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時間一久,大腦累壞了、再也撐不住。做對以下5件事,幫你找回元氣、讓大腦再度活力充沛。1) 累了就去睡覺吧!研究發現,睡眠時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會稍微增加,有助於加強記憶的固化,還可以提升睡眠品質,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對提升記憶力有幫助,」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國內外相關實驗都證實,睡眠和記憶力息息相關;在睡覺前學習的東西,經過睡眠之後會記得更熟。如果感覺疲勞,卻無法立刻去睡,除了喝咖啡以外還有什麼提神的方法?中央大學認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永儀說,腦細胞需要大量的氧氣,目前唯一確定有效的提神物就是新鮮氧氣,吸一口真的會瞬間醒腦;不過這是暫時性的,一旦拿開氧氣筒,提神效果就沒了。2) 壓力沉重時,最快也最有效的紓壓法就是運動面臨壓力,人體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瞳孔放大,人的本能已準備好要迅速逃離,如果這時候還勉強自己坐在電腦前,當然會覺得焦慮不安、心煩意亂。「去運動吧!這才是你的身體面對壓力時該有的反應,」陳永儀說,在沒辦法馬上改變壓力環境的情況下,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一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20分鐘的有氧運動(瑜伽不屬於有氧運動),持續一個月就能顯著改善焦慮症狀,還能讓大腦的運作效能更好。3) 學習禪定睡覺時,外界的新事物暫時不會進入大腦,但大腦還是在快速運作。如果老是覺得睡不好、思緒停不下來,你應該學習禪定或稱內觀(mindfulness),真正讓大腦休息。「身體要動,腦袋則是要靜,能做到這兩者,大腦才可以真正得到休息。」陳永儀說,配合腹式呼吸法,練習禪定可以幫助你專注、給大腦一個喘息的機會。然而,腦子裡的思緒太多了,要如何不被這些雜亂的念頭帶著走?陳永儀建議先找一個聲音、或是一種氣味來當做專注點,例如空調的聲音、或是點一支香或蠟燭。她自己則會使用節拍器的聲音。4) 訂定合理的目標壓力並非全部來自外界,很多壓力都是自找的。在設定目標前,應該先對自己的壓力承受度有所認知,才能訂下合理的目標;不要把自己逼到極限,而是該給自己一點時間與空間去釋放內心壓力。唯有心清明了,才能重拾專注與力量。馨培心理治療所院長呂嘉寧表示,生活不可能全無壓力,而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承擔度,因此重點不是追求「零壓力」的人生,而是要找出自己的極限,不要設定超出能耐的目標,才不會把自己逼過頭了。5) 一個小儀式,不把煩擾帶回家另外,很多人下班後仍持續處於情緒緊繃的狀態,就算回到家還是在擔憂工作的事,大腦得不到休息的機會。呂嘉寧建議,不妨為自己安排一個小小的儀式,例如下班回到家就先洗澡、換掉上班的衣服等,藉由這些儀式,告訴自己「我已經下班了」、「不要再想工作了」。練習一段時間後,你就會慢慢適應不同角色的切換,不再把工作的煩擾帶回家。(本文摘自/別讓身體比你老/康健出版)

睡姿影響精神 趴睡的人較鬱卒?

睡姿影響精神 趴睡的人較鬱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人習慣趴著睡,也就是把臉貼著枕頭、身體向下倒伏的睡姿。大部分的人都是仰著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太建議採趴睡的姿勢。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哈羅德.西格爾(Harold Sigel)針對400名以上的大學生為對象調查其睡姿,發現愈愛趴著睡的人早上起床的精神狀態愈不好。平常睡覺習慣會影響心理西格爾將實驗組分成「總是趴著睡」、「偶爾趴著睡」、「不趴著睡」三組,並調查其早上起床後的精神狀態,結果狀況最好的是不趴著睡的那組。精神最不好的是總是趴著睡的一組。西格爾還做了實驗,他發現光是趴著睡就會讓人心情低落。想要從容面對沒見過面的陌生人,必須一早醒來感覺神清氣爽才行!一早充滿精神,和人見面也會變得愉快。 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養成仰睡的習慣。趴著睡,會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會變得悲觀。如果你希望自己總是開朗樂觀,最好注意平常睡覺的習慣。我平常習慣仰睡,但人生中有一段時間確實常趴著睡。趴睡容易無法專心那就是高中時期。回想當時,應該是因為考試壓力使情緒不安,進而影響身體,變成趴睡的姿勢。也或許是因為趴睡的緣故,讓我的心情更加鬱悶。不過,人的心情真的會隨著自己的姿勢而改變。老是低頭容易讓人心情低落,抬頭挺胸幹勁自然就來了。同樣的,仰睡讓人早上醒來特別有精神,趴睡容易精神不濟無法專心。我們的心理其實受姿勢的影響很大。(本文摘自/會面的細節等人教,代價太高/大是文化出版)

紫外線OUT!寶寶防曬3件事注意

紫外線OUT!寶寶防曬3件事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保護寶寶皮膚的第一步就是避免暴露在陽光下,6個月以下的寶寶最好避免曬太陽,當太陽光線最強時,大約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盡量不要在這個時候帶寶寶出門,如果一定要外出,也要縮短時間。此外,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或者水邊、光害都比較強的地方,要避免帶寶寶前往。幫寶寶推車加遮陽蓬、穿棉質長袖我建議媽咪們,如果要帶寶寶出門的話,最好在嬰兒車或推車上加一個遮陽蓬,幫寶寶穿長袖薄的棉質衣服,避免皮膚直接曝曬,不過要注意,太薄的衣服,紫外線還是會穿透,現在市面上有一些含有防曬功能的衣物,可以參考看看。另外,還要幫寶寶戴上有寬邊的帽子防曬,最好是把臉和脖子一起遮住,如果天氣真的很熱,要注意保護寶寶的手臂和腿部不被曬傷,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膚最好擦上防曬乳液,不過防曬乳液的選擇上,也不可以馬虎喔。防曬乳的選擇及塗抹重點:1) SPF不要太高。為寶寶選擇防曬乳液時,要選有同時可預防UVA及UVB傷害的,最好是不含香精、防曬系數低於15的,因為防曬系數太高,可能會造成寶寶皮膚的刺激敏感。2) 質地和內容物越溫和越好,最好是有品牌的保證,才是安全的。3) 有一點要特別提醒你的是,幫寶寶擦防曬乳液時,要注意不要擦到眼睛周圍,以免寶寶揉眼睛時刺激到眼睛。外出時防曬乳液最好隨身帶著,每隔1、2個小時,要記得再幫寶寶補擦防曬乳液。(本文摘自/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台灣廣廈出版) 

視力模糊要當心!黃斑部病變恐致失明

視力模糊要當心!黃斑部病變恐致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人口失明的第三大原因即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被認為是類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一種特殊黃斑部病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廷郁表示,「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目前罹病原因不明,可能與脈絡膜層結構或其血管構造異常有關,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就有一名65歲男子,因突然視力模糊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確診罹病,趕緊接受治療並合併眼內注射療法,視力也大幅進步。眼底的不定時炸彈! 血管破裂恐喪失視力吳廷郁醫師解釋,「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主要是脈絡膜層的血管出現病變,眼底有不正常的網狀血管構造或是息肉狀的血管組織,導致患者視力變差、視線扭曲,若不小心血管破裂出血,嚴重者可能會喪失視力。過往的患者大多被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由於現今影像科技的發達以及對此疾病的認識,能透過螢光血管攝影(FAG)加上循血綠眼底攝影(ICG)做更精確的診斷,及早治療降低疾病的影響。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 挽救「視」界吳廷郁醫師指出,部分病灶可用雷射光凝固治療。不過病灶若在黃斑部中央,對於視網膜的傷害很大,就必須利用光動力療法(PDT)以及抗血管新生抑制劑(Anti-VEGF)來治療。而前者若反覆施作對視網膜仍可能有永久性傷害;後者安全性相對高,惟治療次數可能較多。醫師強調,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建議在治療前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方式,也提醒,「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復發率高,應定期回診追蹤與治療。年長者可自我檢測 注意黃斑部病變徵兆吳廷郁醫師也呼籲民眾,平時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避免過量陽光曝曬,適時配戴太陽眼鏡。此外,長輩也可利用方格表或家中磁磚自行檢測,一旦發現視力變差、視線模糊、扭曲時,小心可能罹患黃斑部病變,應立即至眼科檢查並治療。(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 

甲狀腺癌束手無策?口服標靶助治療

甲狀腺癌束手無策?口服標靶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2014年癌症每10萬人就有303人罹癌,平均每5.6分鐘就有1人發現癌症,比前一年足足加快了12秒。其中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26%,排名於男性第15位、女性第5位。彰化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吳鴻昇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但甲狀腺癌初期症狀相較其他癌症明顯許多,且能透過觸診得知是否有腫塊,能及早發現與治療。未定期回診追蹤 腫瘤瀰漫將無法挽救吳鴻昇醫師說明,由於甲狀腺癌能及早發現與治療,十年存活率相對高於其他癌別,確診罹患甲狀腺癌後,經手術切除治療,術後合併放射性碘治療來消除殘留癌細胞,但醫師臨床上統計超過五成以上的患者於切除病灶後,自認為治療反應良好,因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在輕忽復發與轉移的狀態下,導致發現時腫瘤已瀰漫至全身,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口服標靶藥物治療 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吳鴻昇醫師指出,定期回診追蹤、檢查的重要性包含診斷出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經由醫療團隊判斷是否再次進行放射碘治療或選擇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進行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 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可降低疾病惡化風險與延長疾病存活期。口服標靶健保給付 年省龐大治療費過去口服標靶尚未通過健保給付,患者與家屬須面對龐大的癌症治療費用,所幸2017年初甲狀腺口服標靶藥物已通過健保給付核准,只要符合條件申請核准後使用,減輕患者沉重的醫療負擔。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檢查不可少吳鴻昇醫師呼籲,甲狀腺癌患者莫因切除病灶後,忽略定期回診與追蹤的重要性,及時察覺病症才能即時治療。由於甲狀腺癌成因不明,醫師提醒曾接觸大量輻射、家族遺傳或曾罹患甲狀腺相關疾病...等為高風險族群,建議規劃定期健康檢查,若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頸部發現無痛硬塊並日漸增大等情形時,應立即至醫院就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