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控制血糖助減肥 「吃菜配飯」才對

控制血糖助減肥 「吃菜配飯」才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蔬菜水果的重要性,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每每我想告訴慢性病或想減肥的患者,如何調整飲食習慣時,患者常常會在我開口前搶先說:「我知道、我知道,要多吃蔬菜。」「對啊,很棒啊,你都知道,那你一天吃多少呢?」接下來往往一陣靜默。「知道」跟「做到」的差距很大,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真正做到的人非常少。飲食形態會改變腸道的菌叢生態植物性食物(蔬菜、豆類、堅果、水果等)涵括了許多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重要的微量元素等,我們吃的各式各樣五顏六色蔬菜水果裡,除了含有纖維,還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抗癌的多酚與植化素,而住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菌也需要這些膳食纖維和多醣類,作為食物來源。 植物性食物的各種營養素對健康極為重要,會啟動我們身體內各種生理反應,協助正常生理作用的進行,而膳食纖維除了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排便,還能協助清除體內毒素、增加飽足感。另外,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同的飲食形態會改變腸道的菌叢生態,進一步影響身體的免疫、發炎、內分泌、代謝等功能,對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三高慢性病、發炎退化性疾病(如關節炎、腦部認知功能)、自體免疫疾病等,也都有深遠的影響,多攝取這些各式營養及膳食纖維,才有利於體內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發展。刻意增加蔬菜量、減少精緻糖該怎麼吃?原則愈簡單愈好,太複雜的常常記不住也持續不久。我會建議患者,把一天所吃的食物想像是盛放在一個大餐盤裡,其中至少一半是各式蔬菜,搭配2到3份低GI水果,再來1/4是蛋白質( 豆、魚、肉、蛋、奶類),剩下1/4則是全穀根莖雜糧類( 糙米、藜麥、地瓜等),同時搭配食用健康的油脂,接著再將餐盤裡的食物分配到三餐去。當然啦,要避開添加太多糖、太精緻的食品與速食,這麼一來,刻意地增加蔬菜量,刻意地減少精緻與糖,多樣化地吃,各種營養素便能均衡多元地攝取。此外,即便是同樣的食物,一樣的熱量、一樣的組成,但吃的順序不同,對健康也會產生不同效果。先吃菜再吃肉 飯後血糖明顯變低發表在糖尿病權威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的研究報告指出,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麵包及果汁),比起先吃碳水化合物,飯後的血糖及胰島素濃度都明顯較低,這種吃法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和血糖控制,對減肥也有幫助。簡單說,就是把傳統我們知道的「吃飯配菜」改成「吃菜配飯」,讓蔬菜成為我們的主食就對了。一些飲食的小撇步,如:在餐中增加纖維量、加醋、吃優質蛋白質、攝取好油脂、加入堅果等,也都有助於降低食物的GI值,改善飯後血糖及胰島素濃度。總之,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餐盤,把握上述原則,讓蔬菜類食物占一半以上,多樣化地攝取,刻意地、主動地、積極地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量,讓它成為自己真正的「主食」,而不是米飯、麵食、麵包,這樣一來,相信健康狀況就會開始有所改變。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腸病毒流行3周 5關鍵時刻記得勤洗手

腸病毒流行3周 5關鍵時刻記得勤洗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臺北市已連續3週突破臺北市流行閾值960人次,並於本月13日進入流行警訊期。教托育機構如發現疑似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的學童,應於發現時起48小時內完成通報,未依規定通報,將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5關鍵時刻記得搓洗手20秒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目前無抗病毒藥物,勤洗手為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於5關鍵時刻「擤鼻涕後、吃飯前、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之前勤洗手才能有效預防。洗手時應使用洗手乳或肥皂搓洗20秒,沖洗乾淨後使用衛生紙或個人擦手巾擦乾,勿與人共用毛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公告流行警訊期間,幼兒園、托嬰中心、補習班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等,只要同一班級於7日內有2名以上(含2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手足口、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時,該班級應採停課措施。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為前兆若班上停課,同時要記得徹底加強清潔,最好以稀釋漂白水消毒課桌椅、玩具、書本、遊樂設施、娃娃車、保健室、尿布檯及廁所等幼童接觸的環境。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若發現幼童疑似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的幼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為上策。若孩童有重症前兆如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家長同時應留意孩童狀況並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醫。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植入案例突破2000人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植入案例突破2000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黃小弟在出生11個月時,父母發現他對鞭炮聲沒反應,帶他去醫院檢查,發現他兩耳都有聽力受損的情況,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耳蝸聽覺絨毛功能不彰!三歲時,黃小弟植入人工電子耳,讓原本不會講話的他,現在不只會講話,語言、學習速度也都和同儕並駕齊驅。 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 首年預估150位兒童受惠經過眾多社福團體長年奔走、推動,加上相關專科醫師、醫療科技評估,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終於公告今年7月1日起將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以18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兒童為給付對象,首年預計超過150位兒童受惠,讓過去動輒近百萬的醫療器材不再是重度聽損者遙不可及的夢想。長達29年追蹤 人工電子耳有效運作率達92.1%在此之前,台灣已有超過2000位聽損患者植入電子耳,重新獲得聽力,這些聽損族群不論在課業或工作上,都表現優異,不輸常人,有時表現甚至超越常人。根據最早引進台灣的澳洲電子耳長達29年植入體(鈦金屬電極)追蹤報告顯示,至今有效運作率仍維持92.1%。成年失聰者植入人工電子耳 有助改善聽覺表現林口長庚吳哲民醫師統計500例個案後比較後發現,失聰成人植入者在術後,聽覺、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3-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還有相當大的努力、推廣空間。雙耳植入人工電子耳 語言辨識力更提升吳哲民醫師的長期個案追蹤與另一項雙側聽覺實測研究顯示,在噪音背景下,雙側耳植入電子耳會比單側植入擁有更佳言語辨識力與「聲源定位能力」,這一點對重度聽損者是相當大的突破,這也是目前所有耳鼻喉科醫師極力鼓勵第二耳電子耳植入重要因素之一。Alana大姊姊鼓勵聽損兒 勇敢追逐夢想中美混血的Alana(鄭雅文)出生便有極重度聽損,因而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並搭配「聽覺口語教學法」訓練,透過學習努力克服聽損。父母親用盡全力彌補Alana的聽力損失,更將小愛轉化為大愛,創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幫助更多聽損孩童學習「傾聽」、「說話」。現在的Alana不僅開朗活潑、熱愛冒險,還接下《Follow Alana愛遊台灣》行腳節目主持棒。在電子耳突破2000例里程碑的感恩會上,Alana特別以大姊姊的身分幫所有植入電子耳的小朋友加油鼓勵,並以自己奮鬥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並獲得廣大迴響。(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葡萄糖胺怎麼選?問問瑞士人就知道

葡萄糖胺怎麼選?問問瑞士人就知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走進公園裡,最常看到的是長輩們坐在輪椅上,被外籍看護推出來曬太陽。依賴輪椅或行動輔具的現象,和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很大的關係;而要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運動維持肌肉力量,使用葡萄糖胺也相當流行。然而,目前坊間除了吃的、喝的,還有用擦的葡萄糖胺,琳瑯滿目的葡萄糖胺非常多,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台灣老人人口將從2018年的14.6%,至2025年跳升到20.1%,短短7年就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世界第一。反觀瑞士,在1986年就進入高齡社會,目前人口約1/5是銀髮族,但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老爺爺、老奶奶一起結伴出遊、登山健行,鮮少有人使用拐杖、輪椅,身體不但都十分硬朗,甚至8、90歲都還在農場工作,被評比為全球最適合老人居住國家的第1名。瑞士歷經30多年的高齡社會,銀髮族已經形成一個共識,要保有高行動力,才能創造健康、愉快的生活!因此,瑞士人對於葡萄糖胺的選擇十分挑剔,除了必須是高品質外,還要迅速有感、方便使用。所以對於吃的、喝的葡萄糖胺都需要長時間服用,且無法針對局部位置加強,就逐漸被擦的方式所取代,「擦的葡萄糖胺」就成為較夯的選項。由於瑞士四季分明、日夜溫差大,因此擦的葡萄糖胺分為涼感型、溫感型兩種,涼感型是會有深入的沁涼感,溫感型則有廣度的溫熱擴散,兩者同樣是以補充GAG(醣胺聚醣),瑞士人會選擇自己喜好的類型,或是在每天使用過程中,早晚各採用不同的冷熱方式,來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瑞士人是如何選擇擦的葡萄糖胺?根據專業醫療研究機構Quintile IMS調查,每3位瑞士人就有2位會選擇GAG原料通過紐西蘭ORIGINAL PERNA EXTRAKT認證標誌、瑞士PERNATON在地製造(Swiss Made)的指標性產品,該品市占率高達68%,可說是瑞士人家庭中的必備保養品。瑞士老爺爺、老奶奶活得快樂又精彩,除了早晚擦葡萄糖胺,或是覺得關鍵位置卡卡時隨時塗抹,他們的保健觀念還會每天做適度運動、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期待台灣每位銀髮族都能像他們一樣青春有活力,選對擦的葡萄糖胺,成為樂齡族的一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攻擊行為與親子關係欲求不滿有關?

攻擊行為與親子關係欲求不滿有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關攻擊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有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所提倡的「欲求不滿攻擊假說」,這是指因為親子關係、考試、工作或失業的壓力等,導致欲求不滿(frustration)而產生攻擊行為的假說。這個假說可以與很多國家失業率高漲、發生殺人及暴動,做出連結。 但是也有假說認為,光是欲求不滿,是不會產生攻擊行動的,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武器」。這是社會心理學家柏考維茲提出的欲求不滿手段假說。當欲求不滿高漲到一個程度,心理狀態像是被吹脹的氣球般,這時某一個關鍵(武器)映入眼簾、進入腦中,變成攻擊的「手段」時,便因此犯下罪行。 兩小時版的懸疑連續劇裡常出現這樣的情景:發狂的人突然看到菜刀、花瓶,於是伸手拿起凶器,犯下罪行。 我也確實在某個諮詢機關聽過以下這樣的說法:一般來說,為了讓來諮詢的人感到心境平和,諮詢室的桌上可能會放置插著一朵花的花瓶,或放個菸灰缸。但如果知道今天來的人有點粗暴,可能會因為談話的內容而生氣,就會把桌上所有東西都收起來。 因為累積了欲求而不滿、發狂的人,可能會抓起花瓶或菸灰缸丟過來。生氣發怒時,空手揍人或抓起別人的衣領,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就算因情緒高漲,所以紅起臉來想找東西(凶器)丟過來,當桌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多數人可能拍拍桌子就結束了。 柏考維茲也主張,光是從欲求不滿所產生的憤恨,是不會變成攻擊行為的。無法照自己想的實現、因沮喪而產生的抑鬱感等,所有不愉快的負面感情都與攻擊行為產生關連。 另外,凶器會帶給人們「力量」。若是有一把刀子,便能打敗赤手空拳打不過的對象。只要拿著刀或槍,就連平常會侮辱自己的人們,都會害怕地伏首,跪倒在自己面前。雖然車子平時不是凶器,但對於想發動攻擊的人來說,車子就會變成保護自己的鎧甲、攻擊人們的武器。 沒有信心耍弄刀子,也沒辦法取得槍枝的人,可能放火,也可能用毒。有些殺人事件的凶器是身邊可取得的有毒物品,常由被視為弱者的女性所用。 「美國全國步槍協會」主張:「不是槍殺人,而是人殺人。」以此反對控管槍枝。他們說的確實沒錯。但是同時,人是用槍殺人的。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晚上熬夜是現代人的特色,白天很忙,晚上卻不願早早入睡。人忙心也忙,有太多無端的煩惱、擔憂。整個社會的脈動太快,人被迫跟著急,情緒也隨之而生,大腦因此消耗大量氧氣。一般狀況下,大腦的耗氧量占了全身耗氧量的1/4,現代人極端耗損腦力,再加上熬夜失眠的助長,耗掉的氧氣量恐怕將近1/3。煩惱多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大腦是身體的指揮官,擁有獲得氧氣的最高使用權,身體各個部位都可以缺氧,只有大腦不可以。大腦使用醣分產生能量,大腦愈忙,氧氣使用量愈多,耗掉的醣分愈多,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愈多。我常說煩惱多的人等於一直請自己喝汽水,因為二氧化碳在腦部會溶於水成為碳酸,煩惱多,碳酸產生得也多。 人一緊張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肌肉系統就開始緊繃,增加耗氧量,這時候內臟容易缺氧,為了維持機能就出現無氧呼吸,增加更多廢棄物或毒素,最終需要更多氧氣讓肝臟協助解毒與排毒。惡性循環讓缺氧狀況更嚴重,不僅耗氧量加快,需氧量也增加,讓人睡不好,開始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容易出現心臟肌肉缺氧的猝死症狀。連續擔憂、害怕逾30分鐘 耗氧量會大幅增加人如果連續擔憂、害怕30分鐘以上,大腦的耗氧量就和持續跑步30分鐘的耗氧量接近。當人得到癌症,開始憂慮、害怕,身體就像一整天不間斷地跑步,耗氧量會大幅度增加,嚴重缺氧狀況下,又助長癌細胞大量快速成長。一位患者植牙初期非常穩固,牙醫師才協助製作假牙,後來家裡發生一些變故,患者陷入嚴重憂慮與煩惱,最後這些植體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因相當於地基的齒槽骨頭流失而變得不堪使用,可見過度耗氧,身體嚴重酸化後,全身骨頭會慢慢溶解,影響真的不容小覷。(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朋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怎麼可能?六個媽媽耶!你怎麼那麼狠心呢,孩子們能受得了嗎?」朋友點頭:「那當然。」她此時開了竅,看著我問:「你所說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 嬰孩以胚胎進入母體的時候,她需要一個樂觀愛笑的媽媽,因為她的快樂可以感染給孩子,以笑聲和輕鬆心態做為羊水的最大養分餵養給孩子,那是再幸福不過的幸福;我在懷大女兒的時候,雖然閱讀,也聽胎教的音樂,但同時也正在創作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的兩位女主角擁有不同的人格特性,也因此讓我的脾氣變得任性古怪,女孩出生後不斷哭泣讓我陷入了人生的灰暗期,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當另一枚幸運的精子賽跑得勝進入我的身體時,我就暗自發誓,不管遭遇多少的委屈,我都要樂觀面對。 果真,在那段懷孕的期間,我吃足了苦頭,前三個月吐得進了急診住院長達一個月,隨後亦分別在懷孕五個月及七個月的時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安胎,生活如此辛苦,我卻陪同大女兒一起不斷地讀書給肚子裡的孩子聽,鼓勵她,讚美她,果真,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乖巧聽話,特別愛笑,貼心懂事,成長至今,她是我快樂的開心果,有段時間,我一直處於趕稿的階段,小女孩竟拿了一只沙漏往我的書桌前一擺:「媽媽,你看著它,等它漏完了,你也要寫完嘍。」我剛心灰她怎麼這麼嚴格對待我,不消片刻她又悄悄躲在我身後:「寫完才能好好休息,我等不及要幫你捶背呢。」 第二個媽媽,在女孩們出生之後,她必須是個精力十足的媽媽,在未來的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裡,她都要隨時候命,等著她的孩子一聲令下─喝奶、換尿布、哼歌給她聽、不管黑夜白天隨時都要抱著她....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卻在看著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時又立刻補滿了血,精神抖擻地繼續戰鬥。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婆婆不讓兒媳婦出去上班,理由是─上班輕鬆,在家帶孩子太累。我雖然心疼這個兒媳婦,卻又不得不真心想對那個初為人母的媽媽說幾句:「這幾年的辛勞不算什麼,自己的孩子從小教育,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彼此影響,不管對於家長或孩子,都是具備正能量的成長,要捨才有得,而你得到的,是將你的孩子教育成為獨立的他。」 第三個媽媽呢,需要感性和理性兼備,感性地跟孩子們分享生命周遭的感受、感性地跟孩子們聊聊書籍中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感性地陪伴她們歌唱舞蹈、感性地告訴孩子,身為母親是多麼開心擁有他們;而理性所負責的,讓她們愛上學習、喜歡閱讀、擁有同理心.... 朋友對這個問題頗有疑義:「為什麼要把感性和理性分得那麼開呢?為何有些事情,理性的人不能去做?」 如果想問孩子們明天的早餐需要準備些什麼,理性的說法是:「沒有選擇,我準備什麼你們就要吃什麼。」而感性則是開心詢問:「寶貝,明天吃什麼?來個粥怎麼樣?不好?那烤吐司呢,讓媽媽來好好想一想,我要怎麼把早餐搭配得好看又好吃呢?我用黃瓜做一棵椰子樹好不好?不管怎樣,我煮什麼你們就吃什麼好不好?」 孩子們義不容辭地選擇感性的問話,但理性又在何時登場呢?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了,感性的我可能會滿臉疑惑,覺得自己被傷害,內心歇斯底里,表情也帶著幾分猙獰地問:「寶貝,你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說謊呢?是不是你怕媽媽生氣呀?我跟你講呀寶貝兒,媽媽不會生氣的,媽媽覺得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但如果讓理性登場,理性會說:「你想好了來找我聊聊,行嗎?我們一起找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感性和理性同時存在,該誰出手就誰粉墨登場,只有一大原則,別以自己的情感或是愛綁架了孩子的思想。 第四個媽媽,必須要具備一顆不計較的佛心,及時糾正孩子的言行,兒時的我曾目睹父母吵架,我關心地問母親怎麼了,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說,母親卻低頭不語,事情隔了大半天,她特別把我拉進牆角叮囑我:「我們大人的事情會處理好,你不要管那麼多,乖。」 在成長的路上,我屢屢受挫,都會尋求父母相助,而他們也非常願意為不同時期的我解決任何問題,他們教會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要計較,要學習感恩和尊重別人的想法。 我相信,擁有佛心的媽媽,願意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自己畢生所修來的修行,加上她自己的新想法傳遞給下一代的孩子,雖是任重道遠,卻是甘之如飴蜜。 第五個媽媽,擁有勇敢和強大的心,想盡各種方法安撫受傷的孩子。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跟初戀分手的時候,因為失戀而大哭,每天都覺得生活特別無趣,一心只想離家,某天睡覺前,母親突然問我:「要不要喝杯酒?天大的事情,喝杯酒,醉了,醒了,所有的事情都過去了。」 那一次,我真是醉慘了,母親喝完回到二樓臥室,我在一樓的客廳裡吐得一踏糊塗,只記得那一晚又哭又笑,打電話給一堆的朋友訴苦,最後都忘記是如何爬回母親身邊抱著她的腳安然入睡的,隔天清晨醒來,母親見我雙眼紅腫竟什麼也沒說,只問我:「睡得好嗎?還好嗎?」 那之後,所有情仇都忘得乾淨,酒呢,也好幾年都不敢再去碰它,像是擔心酒精會沖走母親送給我的那股暖流,但事實證明,那些溫暖的記憶任憑歲月再怎麼沖刷,都是帶不走的。心正狠狠用心地抓住那些溫暖的記憶呢。 這件事情,我尚未能跟我幼小的女孩們分享,但是我相信,當她們長大,當她們人生遭遇挫敗,我願意拉著她的手,遞上斟滿酒的酒杯,灑脫地跟她說:「來,陪媽乾一杯。」 人生苦痛,在所有的「乾一杯」之後就結束,喝完這杯酒,只留快樂在心頭。 而最後一個媽媽,是願意將子女的心疼關愛皆化成祝福,在他們的幸福時刻,願意放手,讓他們去享受自己的新生活,去追逐迷茫青春裡製造的夢,讓他們去發展各自生命的意義.... 這個過程漫長且艱難,我無法想像我的母親在午夜夢迴時,在她思念我的時候,是否也跟我一樣在深夜中看著同樣的夜空裡的同一輪月亮而哭泣,而在這哭泣的情緒裡,滿滿都是對於彼此的祝福。 我跟好友分享完六個媽媽之後,我們倆都紅了眼眶,我忍住淚意起身:「我想打個電話給我媽媽。」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看向朋友說:「不,不是哎,六個媽媽遠遠不夠,她們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了。」有一次,朋友來家裡做客,她把我跟她分享的「六個媽媽」的事情告訴了女孩們,兩個女孩都紅了眼眶,小女兒更是感動得流下眼淚,她上前緊緊地抱住我的脖子,一行溫熱的淚溼了我的頸,她帶著哭腔說:「我不要那麼多的媽媽,我只要你這個媽媽。」 我緊緊地抱抱她,我想說的話太多太多,但我只是笑中帶著淚說了一句:「小傻瓜。」 (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有頭皮屑常掉髮?洗髮精加入這個試試看

有頭皮屑常掉髮?洗髮精加入這個試試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頭皮的角質開始增加,情況變嚴重時,會看到衣服肩膀部分有著白色一點一點的頭皮屑。通常,發現自己有頭皮屑時,大多會選擇購買去屑洗髮精。去屑洗髮精的主要成分,主要為啶硫酮鋅或克多可那挫。這種成分會減緩因皮屑芽胞菌(pityrosporum ovale)或馬拉色氏黴菌(malassezia)等酵母菌所造成的角質增加。去屑洗髮精對脂漏性頭皮有改善效果不知道正確的原因,卻長時間使用的話,反而會讓頭皮受到更大的刺激。而且可能會使身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讓這些菌類繁殖得更多,導致頭皮屑越來越多。接受醫生的診斷,確定是因以上所述的酵母菌所造成的頭皮屑問題後,1週最多2次,使用這類型的去屑洗髮精,對於脂漏型頭皮會有改善的效果。掉髮的同時也產生許多頭皮屑的話,應該先去看醫生,找出原因菌。但如果你覺得看醫生很麻煩,你可以先將2種抗屑洗髮精混合使用,1週使用1次,持續3週後,如果沒有任何改善效果,那就代表你的頭皮屑與酵母菌可能無關,應該立刻停止使用。這樣的情況有可能只是你的頭皮過度角質化(頭皮角質一般來說掉落、形成的週期約為28天,當這個循環變快時,常常被誤以為是細菌造成)。茶樹精油可減緩掉髮及頭皮屑如果確定是頭皮過度角質化,可以在中性的洗髮精或是天然的介面活性劑洗髮精中,加入幾滴的茶樹精油使用,對於減緩掉髮與減少頭皮屑有一定的效果。對於飽受頭皮屑困擾的人來說,最後的辦法是用類固醇(steroid)外用液塗抹在頭皮。有許多患者為了快速達到去除頭皮屑的效果,而使用頭皮專用類固醇液,雖然可以立即見效,但反而可能會讓黴菌、細菌、酵母菌增加,甚至連原本沒有的菌類都出現,惡化成慢性脂漏性頭皮炎,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本文摘自/56天!還你濃密頭髮:掉髮絕對可以根治!/高寶出版)

生理週期減重法真的有用嗎?

生理週期減重法真的有用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女性朋友一定都對「好朋友」非常有感覺,在月經週期的過程中,不但心情會隨之起伏,連體重也會隨之起伏。到底生理期減重法有用嗎?是不是用特別的飲食可以有效減重呢?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在沒有任何飲食介入時,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女性的月經週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期,而每位女性月經週期的長短不一,以下說明是以28天為例:● 月經期(濾泡期前期,第1天~第7天)此階段是女性朋友「好朋友」來拜訪的時候,為期大約7天。此時,身體中的雌激素及黃體素的濃度都很低,子宮內膜開始剝落、出血,這時候妳會發現體重開始往下降。有很多人相信,此時大吃甜食如巧克力、甜的紅豆湯等不會胖,其實這些食物的熱量並沒有改變,也不會因為月經期就變得比較不會轉換成熱量。只是因為此時「生理性」的體重下降,讓大家有假象以為吃不胖,若在此時期沒節制的狂吃甜食,照樣會胖!● 濾泡期後期(第8天~第14天)這時期大約是在月經結束後的一星期,此時體內的雌激素開始大量分泌,而黃體素的濃度依然很低。除了之前子宮內膜的重量,體內因為黃體素濃度很低,不會使太多的水份滯留在體內,所以女性朋友會發現體重降得特別快。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並不代表「減肥成功」。有很多人從經期第1天到排卵前,體重會降個1、2公斤,以為自己減肥成功;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再過幾天,身體進入排卵期以後,因荷爾蒙的緣故,妳又會發現怎麼自己又開始「發福」了。● 黃體期(第15天~第28天)當月經結束後的第二個星期,雌激素分泌到一個高峰後會急速下降,此時,濾泡破裂將卵排出,濾泡開始便成黃體,女性的身體正式進入黃體期。身體內雌激素慢慢下降,黃體素開始大量分泌,這時候體內因黃體素的濃度增加又開始水腫、體脂肪堆積,子宮內膜又開始變厚。尤其,快要到下一次月經來潮以前的幾天,身體會水腫得很明顯,有的人會開始出現「經前症候群」,有些人會頭痛、脾氣暴躁、冒青春痘等等。此外,在這段期間體重又會偷偷增加個1~2公斤。月經週期中體重會有1~2公斤的落差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女性朋友每個月的月經週期中,體重會有1、2公斤的落差都是正常的,有的人會建議在月經結束後那一星期減重,效果會最顯著。不過,體重變輕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真正的體重下降。所以,若真要減重,應該要打破這1、2公斤的藩籬,確實執行「低卡均衡的飲食」並加上「規律的運動」,這種原則並不需要因為月經週期有任何改變。黃體期應該吃得清淡免得水腫不過,在黃體期時因為荷爾蒙的關係,會使食欲比較好,這個時期更應該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免得體重在此時不止是「生理性」的增加,而是真正的增加體重。而且,在黃體期也應該吃得清淡一些,免得水腫的情形更嚴重。(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社)

肩膀又痠又痛?「過度飲食」作祟!

肩膀又痠又痛?「過度飲食」作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來,斷食的健康效果大受矚目。斷食的優點,包括可幫助囤積在體內的廢物排出、提高身體本身擁有的自然療癒力、促進新陳代謝等等。每日過度使用的消化器官可以獲得休息,體內環境也藉此機會獲得改善。筆者也曾親身體驗過。肢體疲勞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食過度飲食的影響,不只有肥胖,更顯現在出乎意料之處。例如:肩膀痠痛。談到肩膀痠痛, 多數人會認為與眼睛疲勞、手部疲勞、姿勢不佳等因素相關。不過,事實上,原因大多是因為「過度飲食」。肝臟是分泌消化液膽汁的消化腺,過度飲食會讓肝臟過度勞動。因而引起肝臟肥大,造成機能低下、收縮困難等影響,便顯現在肩膀痠痛上。也就是說,肝臟過度勞動的結果,就是肩膀痠痛。肝臟引起的肩膀痠痛,一般來說,都很嚴重。越胖的人越容易引發肢體疼痛像脂肪肝之類肝臟囤積過多脂肪的情況,便會造成頑固的肩膀痠痛。順便一提,引起脂肪肝的3大原因是「肥胖、酗酒、糖尿病」。也就是說,越胖的人越容易有脂肪肝,肝臟引起的肩痛越易發作。面對這類肩膀痠痛,按摩等方法只能收一時之效。總之,把病因所在的「飯量」減少,即減食,才是最好的方法。飯量減少後,肝臟不再過勞,過度擴張的胃也穩定下來,人瘦下來,身體也變好了。現代人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食物現在是飽食時代,任何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食物。肥胖或脂肪肝並不只是他人無關自己的遙遠。回顧日常生活,「明明不想吃那麼多,卻得為了交際應酬而吃」的機會出乎意料地多。例如:上班族的午休時間大多是固定的。時間比自己餓不餓重要,所以,有時肚子不餓也得勉強自己吃飯。拜訪客戶時,客戶若拿出茶點招待,大多數人也只能接受好意吧!與上司或同事吃完飯回家後,聽到「這是特別為你準備的」,在家又吃了一次飯。諷刺的是,對他人的體貼行為,往往是造成自己過度飲食的原因。(本文摘自/躺著動就能瘦:早上2分鐘骨盆體操/布克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