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腎糖」病友慢性共病預防關鍵

「心腎糖」病友慢性共病預防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患佔總人口比率與每年新增加洗腎病患比率居世界雙料冠軍!62歲楊先生為高血壓、糖尿病洗腎患者,食慾不佳更不願插鼻胃管進食,在醫師介紹下,開始接觸具有不同口味選擇的營養補充品,營養狀態變好,大大減輕了家人照護上的煩惱。營養師王雅玲指出,適當營養品介入,有助於患者蛋白質與熱量管理控制。血糖過高容易導致微血管與大血管病變總計全台目前約有4萬名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台灣腎臟病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高,容易導致微血管與大血管病變,影響腎臟的血流量,進而讓腎功能下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而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嚴重將導致病人死亡!盧國城理事長指出,根據調查顯示,台灣有8成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控制並未達標。過去許多研究也指出,限制蛋白質飲食可以改善許多尿毒症狀及相關的代謝性併發症,甚至於減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是慢性腎臟病治療上相當重要的部份。「心腎糖」病友 針對營養要有不同治療策略臨床上許多患者經常是共病纏身,這群患者就是所謂的「心腎糖」病友,除了需要看多科門診外,心腎糖病友在照顧上可能須要花費更多的心力!王雅玲營養師指出:「心腎糖病友在飲食方面,營養、熱量都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設計。隨著病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兼顧心血管、血糖及腎臟功能保護的多效成果。」由於洗腎過程中蛋白質會流失,則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18%熱量比,才能避免因營養不良造成感染及住院機率增加。因此隨著疾病變化,蛋白質管理是關鍵;既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能造成營養負擔。王雅玲營養師表示,病人有時需要適當的營養評估及營養品介入,能明顯改善熱量、蛋白質之攝取狀況,進而提升營養攝取,以及改善蛋白質熱量營養耗損問題。

「保密防跌」防骨鬆 強筋健骨顧健康

「保密防跌」防骨鬆 強筋健骨顧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骨質密度跟著下降,骨質疏鬆已成為老年人的隱形殺手,老人家常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甚至導致死亡!為預防這些事件的發生,記得定期進行身高、體重測量、定量超音波骨密篩檢,不僅能提高民眾對骨質疏鬆症認識,同時還能避免骨折發生。骨鬆造成骨折會對老人家生命造成很大威脅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一般人都知道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會導致死亡,但往往忽略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骨折,會對老人家的生活品質,甚至對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脅。改變骨頭斷了可接回的觀念根據健保資料統計顯示,老人發生髖骨骨折後,一年內因各種併發症而死亡的比率,女性為15%,男性更高達22%!此數據顯示因骨鬆骨折造成的死亡率不亞於某些癌症。簡副院長因此強調國人應改變骨頭斷了只要接回即可的觀念,更要增進骨質密度保健,除了飲食上的鈣質補充外,還要做適當的負重、有氧、柔軟運動,以強健骨骼肌肉、強筋健骨,提升骨骼肌肉系統。大林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指出,很多老人家發生骨折,多數原因來自跌倒,常見的原因在深夜或清晨要起身上廁所時,在浴室或客廳不慎發生跌倒而導致骨折,然而,這些跌倒其實是可以預防,像是增加肌肉的力氣、平衡感,都可以有效預防跌倒。 

超商解決下午茶 5項建議報你知

超商解決下午茶 5項建議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外食人口比例越來越高,由於便利商店有用餐區、密度高,超商成為外食主要地點選擇之一。加上不論是主餐、點心、水果超商都一應俱全。東方線上2014年對13-64歲調查資料指出有68%為三餐外食人口、外食人口中又有77.6%會選擇去便利超商購買三餐。根據資料顯示,民眾對於「原味」、「原態」的食物消費增加,茶葉蛋、番薯等原態食物為民眾在超商的熱門首選前兩名。消費者購買原態食物趨勢增加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林翠娟表示,民眾增加在超商購買水果意願提高,說明民眾越來越重視健康。另外,從水果(含香蕉)、堅果類、沙拉、果乾(不加糖)、鮮萃茶等銷售量增加,可證明消費者越來越願意購買原態食物的趨勢。董氏2016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發現,超過2成民眾(22.6%)沒吃水果的原因是因為沒時間處理水果、或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而便利商店增加所供應原態水果的品項,可能可以增加消費者水果的攝取量,董氏也希望未來便利商店能夠提供更多類別、原態原味的食品。下午茶5項健康選擇另外,由於不少上班族有吃下午茶的習慣,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2015年11月公布上班族最愛團購食品前十名,全數都為油、糖偏高的蛋糕、中西式烘焙食品,長期服用可能影響正餐、攝取過多熱量,導致營養不良、精神變差。董氏基金會提醒,在超商也有「補鈣、多纖、高營養」下午茶好選擇,5點建議如下:1) 壓力大時/多選擇全穀、蔬果、魚類、牛奶、堅果種子等穩定情緒的開心食物。2) 動腦會議、提案時期/需要耗費大量腦力、創意力時,可以選擇原味堅果當作點心,像是杏仁、腰果、開心果、核桃、夏威夷果…等,堅果可以幫助補充腦力、精神集中。搭配原味優格食用,也能增加鈣質攝取。3) 三餐外食族/多選擇各種水果,包含原態水果或不加糖的原味果乾。4) 久坐上班族/下午茶可以選擇補充如茶葉蛋、無糖豆漿等蛋白質,同時記得下班後找時間運動,注意「肌力」,也就是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免長久下來造成肌肉鬆弛、關節不舒服、腰痛等問題。5) 有減肥需求/冰地瓜在冷藏過程中,澱粉會因溫度降低而轉變成「抗性澱粉」,這種抗性澱粉會讓人體吸收較少熱量,是下午茶止飢的好選擇喔。

想要「亮睛睛」 除了葉黃素這兩樣也是重點

想要「亮睛睛」 除了葉黃素這兩樣也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都知道,葉黃素對眼睛健康很重要,事實上,玉米黃素、Omega-3等營養素,也是眼睛健康重要關鍵。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表示,眼睛黃斑部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可幫助對抗藍光傷害,而這2種營養素必須靠Omega-3油脂,才能順利進入眼睛組織,發揮保健效果。葉黃素、玉米黃素 有助抵抗藍光傷害趙藥師分析,不少現代人、年輕人長時間滑手機、看電腦,加上飲食、生活習慣不健康,眼睛很容易提早老化,黃斑部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也會流失。黃斑部中的葉黃素就好像「濾光器」,有助過濾藍光傷害,當葉黃素、玉米黃素不足,眼睛就容易產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問題。葉黃素、玉米黃素 黃金比例10:2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進行AREDS II 老化相關眼疾研究第二階段,眼睛黃斑色素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黃金比例為10:2。趙藥師表示,黃色、橘色蔬果多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對於那些很難改變生活習慣的族群,以營養補充品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藻油Omega-3身體使用率 與魚油並駕齊驅另外,Omega-3負責將葉黃素、玉米黃素輸送至黃斑部,其中的EPA、DHA濃度更決定Omega-3品質好壞。趙藥師指出,傳統認為,魚油是Omega-3主要來源,實際上藻類中的藻油也含Omega-3,透過食物鏈,Omega-3便進入魚類體內。藻油來源Omega-3較為環保 素食者也可食用不過與魚油相比,過去藻油Omega-3的萃取濃度較低,身體轉換運用度也低於魚油。若運用專利萃取、製程技術,就能改善這問題,目前相關人體臨床試驗也證實藻油Omega-3的身體使用率已與魚油並駕齊驅,食用藻油Omega-3不只對環保、海洋生態較有好處,素食者也可食用。健康飲食、生活習慣 幫助維持眼睛健康趙藥師叮嚀,民眾想維持眼睛、黃斑部健康,飲食、營養要均衡,也要少吃油炸食物,使用3C產品及滑手機的時間要有所節制,平常也要避免紫外線和藍光傷害眼睛。若暫時無法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就要考慮攝取營養補充品,以補充流失的葉黃素、玉米黃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臉型不對襯?10項警訊揪出口腔癌

臉型不對襯?10項警訊揪出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抽菸是阿凱交際應酬的萬靈丹,某天他發現口腔內出現白色斑點,嘗試用牙刷卻怎麼也刷不掉,就醫後醫師發現阿凱有口腔黏膜白斑症,轉介由耳鼻喉科確認為早期口腔癌前期病變。所幸透過雷射治療,加上定期回診追蹤,阿凱也戒掉抽菸習慣,目前已恢復健康。口腔癌不是只好發在嚼檳榔族群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牙科主任李怡祥表示,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告,口腔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4位。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男性罹患口腔率的比率較女性高出10.9位,李怡祥主任提醒,罹患口腔癌的人有88%有嚼檳榔習慣,避免嚼食檳榔是杜絕口腔癌的關鍵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卻不是只好發在有嚼檳榔族群,也不是只有男性會罹患口腔癌,若有抽菸、嚼檳榔、飲酒習慣的民眾,都應該要隨時留意口腔健康狀態。定期篩檢有效提升罹癌存活率而罹患口腔癌的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晚期,李怡祥主任建議符合國健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篩條件的民眾應定期篩檢,18歲原住民或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者可至牙科或耳鼻喉科,透過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定期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治癒機會。若您發現口腔有下列10項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1) 逾2星期未癒合的口腔潰瘍。2) 口腔或是頸部有硬塊出現,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3) 味覺遲鈍。4) 口腔內有不明白斑或紅斑或是突起物出現。5) 時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通常不會疼痛。6) 張口困難。7) 舌頭運動受限,說話吞嚥咀嚼都有問題。8) 下唇麻木。9) 牙齒浮動易位。10) 臉形左右兩邊不對稱。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戰勝糖尿病,其實應從吃對食物開始!! 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飲概念為基礎,藉由適當的飲食調整來達到合理的血糖控制,以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一種全民都適用的健康飲食。藉由了解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可讓您快樂輕鬆選對食物。本次講座由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106年7月5日(星期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遠距照護 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

遠距照護 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的監測與控制是糖尿病病友每日必做的功課,然而定期到醫院檢查可能還是不夠。在血糖異常當下,若能透過手機APP的遠距醫療,讓醫師隨時掌握狀況,便能及時獲得醫療團隊的建議,協助病友保持血糖穩定,同時也省去往返醫院的時間。遠距照護將對病人的照護延伸到家中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連偉成醫師表示,糖尿病要控制良好,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配合,透過手機APP,醫療團隊中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等能根據病人上傳血糖值及飲食狀況等資料,即時提供調整建議,對病患的血糖控制很有幫助。 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品汎表示,糖尿病在所有的慢性疾病中較難以控制,糖尿病遠距照顧計畫,將對病人的照護透過網路延伸到病人家中。目前門診的糖尿病病人中,有近800位接受免費的遠距照護。 將飲食記錄隨時上傳 醫療團隊也能隨時回覆大林慈濟醫院糖尿病個案管理師陳怡瑜表示,過去糖尿病需在家監測每日血糖,3個月後帶到醫院給醫生看,但是由於時間長,飲食日誌可能寫得不齊全,讓醫師看診時增添許多難處。有了遠距照護的幫助,病人只需要一支手機,就可以馬上記錄,還可以將自己的飲食拍照上傳,毋需手寫,這些資訊,很快就能傳遞給醫療團隊,若病人有飲食問題,隨時可以回覆。 參與此一計畫7個月的病友林先生分享,本來血糖非常不穩定,自從加入計畫之後,只要出現低血糖,醫療團隊就會提醒要隨身帶著糖果,加強檢測。若是血糖太高,就會提醒要注意飲食種類。 陳品汎醫師表示,網路的世代,希望醫院的治療可以擴及到病人的家中,糖尿病的控制是全方位的,除了藥物外,還包括生活型態的改變,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將生活型態隨時記錄起來,再上傳給醫療團隊,可以立即回覆,相信日後許多慢性病的控制也會加入遠距照護的行列。 

中暑解熱第一步 先用溫水敷頭部!

中暑解熱第一步 先用溫水敷頭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暑俗稱「發痧」,是指在日光下曝晒、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人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症狀的總稱。包括日射病、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四者可以單獨出現,亦可合併出現。顱腦疾病的患者,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其容易中暑。中暑沒有馬上治療會威脅生命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就極易發生中暑;田間及露天工作時,受陽光直接曝晒,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晒,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熱氣集中,散熱困難。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會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症狀;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者,可加重預後處理。先用溫水敷頭部擦身體 再用冰水、酒精擦全身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離開易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解開衣釦和褲帶,把上身稍微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然後用冰水或井水敷患者的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幫患者降溫,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如果患者神志清醒,給予大量的冷茶或糖水、鹽水、蘇打水、西瓜汁等。按摩這些穴道會和緩中暑症狀重按合谷、內關、人中穴,以患者醒著時按摩;然後按委中穴,按足三里穴1分鐘,待其清醒後,取坐姿,再按風池穴15至20次。熱盛傷陰:發燒、口乾、舌質紅或絳、脈細數,宜清熱生津。鮮竹葉3至5錢、生石膏1兩(先煎)、麥冬2至3錢、石斛3至4錢、甘草2錢半,以水煎,每日分2次服。氣分實熱:高燒、無汗、口乾而渴、脈洪大,宜清解氣熱。生石膏1至2兩(先煎)、知母3至5錢、甘草1錢半至3錢、香薷2錢,以水煎服。(本文摘自/常見病速效自療/源樺出版)

用餐同時飢餓、飽脹 恐為胃潰瘍警訊

用餐同時飢餓、飽脹 恐為胃潰瘍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大哥是一名貨車司機,三餐不定時且暴飲暴食,為了提神,菸、檳榔、藥酒不離身,這一星期只要一進食就覺得胃脹,剛開始只是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直到聚餐後喝了幾杯酒,出現吐血及解大量黑便症狀,送醫後診斷為「胃潰瘍合併出血」,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提神藥酒」。進食當下同時感到飢餓及飽脹恐為警訊桃園醫院護理師程盈溎表示,胃壁黏膜受到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受損的程度比破皮更深就造成了潰瘍。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消炎止痛藥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都是胃潰瘍常見原因。若出現進食當下同時感覺飢餓及飽脹、進食後30分鐘後感上腹部疼痛、燒灼感、打嗝、解黑便、吐血等症狀要有警覺並立即就醫。  胃潰瘍日常注意事項程盈溎護理師表示,胃潰瘍的藥物治療主要在促進潰瘍癒合,預防復發及避免併發症。除了藥物治療外,胃潰瘍日常飲食及注意事項也非常重要:1)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細嚼慢嚥,定時定量、少量多餐。 2) 溫和飲食:好消化不油膩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 3)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辛椒、油炸或過冷過熱等食物。4) 奶類並不會改善胃潰瘍,牛奶確實有鈣質能中和胃酸,但研究發現,牛奶實際會增加胃酸的分泌,而更加損傷胃的黏膜。 5) 紓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 6) 使用止痛藥、阿斯匹靈時,確實遵照醫師用藥指示,不濫用。 7) 解便後需觀察解便的顏色、性質及量。出血時會出現嘔吐血、咖啡色物體或解黑便,嚴重時會心跳加快,冒冷汗,頭暈,臉色蒼白,昏倒,此時應立即就醫。  8) 潰瘍治療後,縱使疼痛消失,仍需定期追蹤,直到潰瘍完全癒合。

外食族菸酒不離身 32歲就心肌梗塞

外食族菸酒不離身 32歲就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32歲年經男性因工作需求長期菸、酒不離身,經常熬夜、外食營養不均,一天突然出現胸口劇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緊急送醫治療,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根據統計,約有8成曾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皆有抽菸習慣。臨床研究也顯示,菸品中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一旦引發血管阻塞則會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   運動時胸悶、冒冷汗 恐與心機梗塞有關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康瓊元表示,心肌梗塞為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阻塞,阻塞後造成心臟供血不足,以致心肌出現缺血或壞死造成心因性猝死。心肌梗塞常見不適症狀如: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另外,某些患者在運動時症狀加劇,也極有可能與心肌梗塞有關 。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抽菸、家族病史、肥胖、代謝症候群等,皆為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型態改變,多外食高油膩、高熱量,蔬果攝取不均、缺乏運動,使得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日漸攀升,年齡層逐漸降低。「三低一高」助降膽固醇、減少心臟負擔康瓊元護理師表示,民眾平時可透過戒菸、調整自身飲食習慣,可採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高纖維的飲食習慣,可有效地幫助降低膽固醇。另一方面,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除了可降低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外,也可減少心臟負擔。運動之餘應採適度地進行漸進性運動為佳,依照自身的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式,避免因求好心切而過度劇烈運動,效果不增反減。針對患有三高的民眾而言有效的控制血糖與血壓並定期檢查、按時服藥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