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4歲男性飯後突發嚴重腹痛並倒臥在地,病患到院時呈現休克狀態,收縮壓只有70毫米汞柱,經血管攝影發現病患腹主動脈有1個5公分的動脈瘤破裂且造成後腹腔出血2000毫升以上,在覆膜支架植入手術後,病患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於第5天順利出院。腹部有異常脈搏跳動要盡快安排檢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政維表示,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高達90%,超過一半的患者往往在破裂後來不及轉送醫院即死亡。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症候群患者、抽菸以及年紀大都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血管硬化將造成大動脈失去彈性,此時若沒有妥善控制血壓,彈性疲乏的血管會像氣球一樣不斷被撐大而成為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症狀陳政維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一般在沒有破裂前常常沒有症狀,幾乎可以被視為體內的「隱形炸彈」。但有些患者會在柔軟的腹部上摸得到脈搏跳動的節律,也有些患者因為不典型的背痛或腹痛,才在就醫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直徑擴大逾5公分 每年有10%破裂機會陳政維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若能早期診斷,可藉由血壓控制、戒菸以及定期影像追蹤,在破裂前及時治療。正常的腹主動脈直徑應該在3公分以內,若動脈瘤直徑擴大到5公分以上,每年就有10%破裂的機會。陳政維醫師呼籲,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是血管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若有腰背痛、腹痛等症狀,或觸摸到腹部脈搏跳動都應該至心臟血管科進行檢查,及早追蹤治療,以避免突發破裂發生遺憾。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8成的嬰兒會有黃疸問題,有些患者還會合併蠶豆症、紅血球過多,或是先天代謝異常如甲狀腺低下症等原因,這種狀況稱為「病理性黃疸」。早產24周的陳小妹妹因極度早產體重過輕,出生後即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醫師發現陳小妹妹的黃疸值為10,經照光治療4小時後效果未達預期,後經黃疸換血治療才獲得改善。血紅素壞過多、無法排出 皮膚黃黃的黃疸源自於身體紅血球的破壞,如果血紅素破壞過多或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膽紅素累積在體內,致使皮膚、體表和眼睛看起來黃黃的,就是「黃疸」。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陳東華表示,極度早產兒的黃疸處理需特別小心,照光監測的效果如未達預期,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就得在確認病情後進行黃疸換血治療,以避免膽道閉鎖的風險。一般來說,膽紅素會與白蛋白結合後排出體外,過多的膽紅素會游離出來穿過嬰兒的血腦障壁造成腦損傷。這時會有厭食、活力不佳、張力過強影響心智成熟及生命危險的狀況,稱之為「核黃疸」。觀察嬰兒膚色、活力、大便顏色有無異常陳東華醫師表示,嬰幼兒初生時因為血紅素較成人多、血紅素壽命較短,以及肝臟機能較弱,容易產生黃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約在出生2-3天出現,並於1-2星期左右消退。黃疸是否需要治療,必須觀察出生周數、病情狀況及初生後的時間。因此,家長應觀察嬰兒的膚色、活力、大便顏色等,如發現任何異狀應提早回診請醫師協助評估。

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

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心合一」一直是東方傳統醫學的基礎,在中國的《黃帝內經》有「內傷七情」之說,認為情緒失調會直接傷害五臟,在印度瑜伽理論裡,也在一萬多年前建構從呼吸和情緒中,調整健康的理論。用「笑」打開正向療癒場原本西方醫學把生理和心理分開定義,近年也漸漸有研究證實心理會影響生理,進而發現許多關於「笑」對身體的好處,可以強化免疫力,平衡體內混亂的能量,讓疾病退散,更推薦用「笑」打開正向療癒場,每個人都可以來試試這個驚人的力量。在生活中我們難免面對壓力、汙染,都會引起身體細胞產生變化,現在我們能健康地生活,一切歸功於身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就像白血球對抗外來的細菌,自然殺手細胞一旦發現有癌細胞產生,便會瞬間將它殺死、排除。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自然殺手細胞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它的攻擊力會高度受人類的心情影響,當情緒低落時,它們便會心情低落,情緒鬥志高揚時,它們也會鬥志高揚,研究證實,笑可以使自然殺手細胞激增,捧腹大笑可以讓抗癌戰鬥力增加6倍,自然殺手細胞較強的癌症患者,可以多存活2倍時間,因此保持笑容,可以產生驚人的免疫力,這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特效藥。笑可以放鬆心情,紓解恐懼和緊張,使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讓身體放鬆舒暢,笑所分泌的快樂荷爾蒙、β腦內啡,都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糧食,日本免疫學家安保撤說:「治療癌症的方法有3種,就是笑、改變飲食、保持體溫。」強化副交感神經就能達到放鬆狀態一般罹癌患者都是具有認真、頑強的個性,待人處事謹慎不圓融,屬於交感神經容易緊張的類型,如果可以強化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狀態,便可以讓對抗癌症的自然殺手細胞數量激增,觀看爆笑劇大笑時,解除壓力的物質也可以提升3成,而笑的人比不笑的人壓力荷爾蒙減少3成多,這也是笑可以讓人放鬆的原因。(本文摘自/魅麗雜誌110期11月號)

紅光滿面不礙事?高血壓恐悄悄找上門

紅光滿面不礙事?高血壓恐悄悄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紅光滿面才是好福氣?別高興太早,反而有可能是高血壓前兆。不少人都把喝酒、運動後滿臉通紅誤認為是血液循環良好,在吵架時,也常會有臉紅脖子粗的現象,甚至在泡湯後也臉色紅潤,但許多人都不當回事。這些狀況都有可能是血壓飆升的徵兆,只要一不注意就有可能發生憾事,不得不慎!血液堵塞不通 紅光滿面恐為高血壓中醫師李深浦表示,許多紅光滿面的人,其實是血液壅塞不暢通,微細血管不充沛,致使動靜脈血管轉換率降低,回流心臟的血液在血管尾巴末梢不通暢,進而會造成血管阻塞,就會形成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就是體質性改變,但是卻看起來像是紅光滿面。活在身體氣化才輕鬆 出現液化人生就會僵化所以,以傳統中醫而言,血氣壅塞是會造成血管疾病。李深浦醫師指出,身體是氣化時,就會覺得身體輕鬆,就好像氣球般可以跳得高與遠,每滴水份與血球是充滿氧氣與熱量;而若是出現液化身體,就會慢慢變成僵化,許多年輕人紅光滿面、胖嘟嘟,就像水球一樣,這就是液化人生,以致容易血管硬化、肝硬化、肺纖維化,內臟機能與肌肉和筋硬化,骨骼卻軟化和疏鬆,這都是人體結構發生問題。避免血壓飆高 先從飲食與運動開始李深浦醫師解釋,體能是元氣,體內營養會氣化,微循環才會好,血壓高不是血液太多,而是血管末梢不好,以致身體出現液化與僵化,元氣會衰退,進而導致臉紅;所以,想要避免血壓飆高,可先從飲食與運動開始,運動是最好的方法,飲食上則是不要吃太鹹,也不要太油,而且不可暴怒,否則很可能出現中風,甚至會死亡。心靜體經絡肌肉放鬆,中年後能清心寡慾高尚生活。服用西藥出現副作用 配合中藥治療較完整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降血壓有很多西藥可治療,但若是服用西藥出現體能不好、精神不夠、血壓降不下來,或是有副作用,則是可配合中藥來補氣活血,能夠活血化瘀的中藥,再加上適量喝水調節體氣,可使血液濃度降低,並能使體力恢復正常,進而能去運動,應是較完整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每2至5名女性 罹患子宮肌瘤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國內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子宮肌瘤有3種 黏膜下肌瘤症狀明顯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肌層內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其中以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黏膜下肌瘤則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而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4大狀況 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若出現經血量過多、痛經、貧血、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傳統黃體素副作用多 新型口服藥大幅改善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4-6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持續使用1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子宮肌瘤別怕 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健保署給付C肝新藥滿半年,基根據健保署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初始資料顯示,六月底已有5,800名病人接受治療,療程結束後,95%患者偵測不到病毒量。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理事長暨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兼肝膽胃腸科簡榮南教授表示,C肝口服新藥問世,讓治療邁入新的里程碑,獲得政府重視,成為國際間給付速度快的國家之一,希望能藉此擺脫「國民病」的稱號。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 5年存活率降5至10%高雄長庚內科部長暨腸胃肝膽科胡琮輝教授指出,若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文獻報導將導致5年存活率減少5至10%,且高達30%的新肝在5年內會急速惡化成肝硬化。所以移植後除了原本該服用的抗排斥藥物等,更需同時搭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避免再次引發肝病危機。如此,將可以有效的延長病患以及肝移植體的存活時間。全口服新藥可提高肝臟移植存活率胡琮輝教授指出,過去肝移植C肝患者多使用干擾素治療,但治療副作用大,現今C肝全口服新藥抑制病毒效果明確、副作用也少,根據高雄長庚針對90位肝臟移植C肝患者給予使用C肝全口服新藥,其中87位經治療結束且追蹤12周以上後,都測不到病毒(治癒率96.6%)。預期將來可進一步提高肝臟移植後的存活率。提早治療能降低肝硬化風險C肝全口服新藥可說是肝移植治療的里程碑。期許未來健保可以進一步放寬給付,以嘉惠更多病患。更重要的是,讓更多還是輕度纖維化的C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可更有效地大幅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達成「台灣2025 C肝減半」目標,進而降低C肝患者接受肝移植的需求,達到最大的獲益。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般人在跌倒的當下,身體會本能用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了卻還不自知,一名65歲黃姓男子近日與朋友們一同爬山,一時腳底打滑摔倒,當下下意識用手掌撐地,聽到「咔」一聲後感到一陣劇痛,原本僅以為是手扭傷,沒想到檢查後發現原來已經出現骨折,經骨科醫師安排手術復位及固定後,患者恢復良好並已出院回家休養。骨質疏鬆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南投醫院副院長、骨科專科醫師鄭明德表示,臨床上不少類似案件,患者在跌倒時手肘彎曲、掌心觸地,導致橈骨和尺骨骨折移位,由於手撐地的這個動作相當容易造成手腕、手臂等處骨折。這樣子的骨折位移有可能會影響手掌肌腱活動。因為手腕創傷而造成遠端橈骨骨折,骨折遠端相對於近端出現向背側的位移,又稱柯立氏骨折(Colles’ Fracture),患者的手腕變形之形狀就像餐叉一樣。鄭明德副院長表示,50至60歲尤其是女性因為骨質疏鬆的關係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術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防止僵硬骨折術後復健部分,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長者要防止肩關節僵硬。患者在手術固定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來防止攣縮,手指關節活動防止僵硬,患側手抬高以減少水腫等。復健師會依患者的狀況來安排漸進式的肌力訓練,狀況良好者,可以給予關節鬆動術及拉筋,來增加腕部及前臂的關節活動度。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自5月中旬台灣期貨市場推出盤後交易新制,交易時數從原本的5小時延長至19小時,45歲的阿強為了配合期貨盤後交易新制,開始採用「分段式睡眠法」,每次只睡1-3小時就醒來工作,沒想到2周後阿強開始出現情緒緊張、焦慮甚至憂鬱,另外還伴隨嚴重的睡眠障礙。學會腦袋關機 紓壓放鬆是關鍵開業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交易新制上路2個月來,已經讓這些「分段式睡眠」族群出現了睡眠障礙。延長投資時間讓睡眠習慣從過去的6-8小時,改為採取「分段式睡眠法」,造成失眠患者增加,求診人數更激增3成。4時段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楊聰財醫師表示,長期採取「分段式睡眠」會造成睡眠障礙,嚴重會出現注意力變差、思考難以集中,情緒低落、憂鬱症狀。有此困擾的患者可於每天早、中、晚、睡前等4時段各做20次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就能紓壓放鬆助眠。此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少飲用刺激性飲料等也都能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提升睡眠品質 避免因財富賠上健康精神科醫師劉誠崇建議,「分段式睡眠法」隨著時代變遷已無法滿足現代人需求。民眾若是覺得時間不夠用,而想採取「分段式睡眠法」,與其減少睡眠時數、爭取時間做事,不如想辦法提升睡眠品質,一覺醒來後有效率地把事情完成。每天至少需要擁有6-8小時品質良好的睡眠,才有充沛的體力應對白天的各項作業。楊聰財醫師也提醒,休息是為了走更長久的路,擁有良好、有品質的睡眠才能打好健康的根基,避免賺了財富卻賠上了健康。

研究:黃種人近視率高白種人3倍

研究:黃種人近視率高白種人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多數人總將近視成因歸咎3C產品等後天因素,但根據研究指出,黃種人先天亂視(散光)與白種人不同,臺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與日本等地的近視率特別高,幾乎是白種人的3倍,因此在不好的後天環境下,黃種人比起白種人也更容易近視。家長應該從 3歲開始保護孩子視力,透過電腦驗光確認眼球結構、屈光度數,還要從髮型、小動作中護眼保健,避免走上近視不歸路。根據屈光狀態可以判斷是否容易近視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指出,事實上80%的近視都跟散光有關,而散光又跟眼球角膜的弧度有關。眼球的發育到3歲就已經完成,透過電腦驗光可以驗出屈光度數,代表眼球的屈光狀態、有沒有散光?提供屈光專長的眼科醫師判斷,未來是否容易罹患近視,以利擬定護眼策略。3原則避免度數加深袁漢良醫師強調,學校視力篩檢的結果,往往只代表「看遠的視力」。6歲以後的重點在防治近視,如果已確定並非假性近視,應確認要矯正的方向是矯正散光還是近視;但絕不是矯正視力。如果非配眼鏡不可,是要讓眼睛在閱讀或近看時不必用力,避免度數繼續加深。趁著暑假,家長可以協助進行哪些護眼保健方法?袁漢良醫師提出3個原則:1)   寫字拿筆、看書手伸直。2)   額頭淨空,不讓頭髮上附著的灰塵雜物掉進眼睛,不揉眼睛,避免散光加重。3)   確定眼睛屈光度數,選擇正確的控制方向。雙親近視更要小心遺傳問題子女眼睛結構先天來自父母,如果父母已經是眼鏡族,孩子近視機會就相對高很多。袁漢良醫師強調,父母不能等孩子近視,才想辦法控制,而是要檢討自己成為近視族的原因,暸解下一代是否有先天潛在造成近視的危險因子,避免他們重蹈覆轍。 

研究:中醫治療助提升癌友5年存活率

研究:中醫治療助提升癌友5年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腹瀉、胃口差、掉髮、頭痛、抽搐、吞嚥困難、肌肉僵硬,或治療部位出現似曬傷的狀況,長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局部淋巴腫、聽力減弱、放射性肝炎、性慾下降或惡病質等。這些副作用被不經意、或者刻意的放大後,常造成癌症病友轉而求助於其他自然療法,反而延誤了治療黃金期,致使病情加重。癌友尋求另類療法恐延誤治療期55歲的林女士罹患左側乳癌,切除乳房後,擔心化療過程中會因為噁心、嘔吐、倦怠等副作用而痛苦不堪,希望用中醫治療取代化學治療。王瑜婷醫師根據林女士的症狀表現調整藥物。手術後1個月,林女士感到體力比手術前更好。乳癌、肝癌術後接受中醫療法可提升5年存活率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國外學者進行統合分析發現,乳癌病人在手術後接受中醫療法,也可提升5年存活率。而2014年及2015年分別針對乳癌及肝癌的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亦發現,接受中醫療法可提升乳癌及肝癌的5年存活率。有病時誤將養生方式誤做治療手段王瑜婷醫師表示,中醫是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以食慾不振為例,根據其消化道症狀、全身症狀、情緒、舌象、脈象來辨其為氣虛、陽虛、濕滯、氣鬱、鬱熱等證型,並根據不同的證型給予如補氣、溫陽、化濕、理氣、清熱理氣的中藥方劑。中醫師也會依病況給予其針灸或穴位按摩,穴位的選擇則可以上肢的內關、合谷、下肢的足三里或太衝為主,視兼症或辨證加上如三陽絡、支溝、中脘、陰陵泉、下巨虛等穴或溫灸。惟提醒民眾,身體有疾病時應以治療疾病為主,切勿將養生方式誤作萬能的治療手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