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近3000人死於口腔癌,嚼檳榔是主因!吸菸、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很多,口腔癌患者中更高達9成有嚼檳榔習慣。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口腔癌每年口腔癌發生人數約計7千人、死亡人數約3千人,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的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希望藉此提升民眾對口腔癌的正確觀念。篩檢可降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為了預防及早期發現口腔癌,國民健康署提供口腔癌篩檢,30歲(含)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或吸菸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有嚼檳(含已戒檳)的原住民則提早至18歲就可以接受篩檢。目前每年可從90萬名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發現1,300位口腔癌及3,500位癌前病變者。國民健康署與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93年至98年有接受口腔癌篩檢的233萬嚼檳或吸菸民眾,進行追蹤9年(平均4.5年),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和死於口腔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達約5成,篩檢組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戒菸檳作口篩 有病變要治療另外,此研究也發現,透過口腔癌篩檢的早期個案高達近8成,但未接受篩檢的族群早期個案比率僅3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已高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三期,存活率僅剩5成5。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遠離口腔癌一定要掌握反菸拒檳、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有病變盡早接受治療等3大原則。

防光老化!室內坐靠窗要記得防曬

防光老化!室內坐靠窗要記得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以為待在室內、陰天照不到陽光,就能躲避陽光紫外線曝曬;事實上,紫外線中的UVA,可穿透雲層、玻璃,正是造成肌膚老化,形成暗沉、斑點的元兇。醫師強調,UVA影響範圍最大可達5公尺,在室內靠窗位置,別忘記擦防曬。過度曝曬恐使肌膚老化 罹患皮膚癌醫美診所院長馮志禾醫師表示,光老化是造成肌膚老化的主要原因,當肌膚長時間受到日光照射,引發的損害涵蓋表皮層及真皮層,包括膚質乾燥、膚色暗沉、角質增厚、皺紋增加、肌膚鬆弛、毛細血管擴張,甚至出現各種良性或惡性腫瘤,例如日光角化病、鱗狀上皮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等。UVA穿透力強 造成肌膚皺紋、斑點馮志禾醫師指出,日光中的紫外線根據波長分為UVA、UVB及UVC,大部分的UVC被大氣層阻擋,而UVA的波長為320-400 nm,穿透力較強可直達真皮層,使膠原蛋白崩解並減少增生,是造成肌膚老化、斑點、皺紋的元兇;UVB則會造成肌膚曬紅、曬傷。範圍可達5公尺 室內也要防曬那麼室內照明也會讓人變黑嗎?馮志禾醫師解釋,室內常見的日光燈紫外光滲漏差異極大,宜選擇高品質的日光燈管,紫外線滲漏較少,比較不會有曬黑、曬斑的問題,但長時間還是容易造成肌膚乾燥,也會造成肌膚皺紋加深。而LED燈雖沒有紫外線,但它的藍光容易造成眼睛乾澀不適。一般而言,室內靠窗邊的位置,比較容易曬黑,主因仍是UVA會從窗戶穿透,其影響範圍可達1至5公尺,建議在室內靠窗邊位置,也應做好防曬。755皮秒雷射 對抗暗沉、斑點若是有肌膚暗沉、斑點等問題,馮志禾醫師表示,755皮秒雷射利用極短脈衝輸出「機械式光震波」方式,快速震碎黑色素細胞形成粉塵,更能有效代謝;另外,搭配蜂巢式聚焦透鏡可傳遞雷射光震波到皮膚真皮層,促進皮膚產生深層新陳代謝反應,刺激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增生,可使肌膚變好、細紋減少,提醒敏感性肌膚、正值發炎狀態的肌膚,需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接受雷射療程。除斑、暗沉效果好 恢復期極短馮志禾醫師分享,曾有一名30多歲女性,臉部膚色暗沉並有許多細紋和斑點,曾試過其他雷射除斑和飛梭療程,她覺得恢復期長,照顧不方便,上班也受到影響。建議使用755皮秒雷射,搭配蜂巢式聚焦透鏡,術後幾乎沒有傳統飛梭的紅腫恢復期。經過治療後,不僅斑點退去,皮膚也變得細緻透亮,效果令她非常滿意。預防肌膚暗沉從防曬做起「防曬是預防變黑最有效的方法」。馮志禾醫師建議,不論晴天、陰天或雨天,出門一定要做好隔離防曬;若待在室內,但採光充足靠近窗邊位置,也要記得擦防曬乳液,若有流汗、戲水更要記得補擦,才能真正有效的預防肌膚暗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拒當口罩人!痘痘這樣顧不留疤!

拒當口罩人!痘痘這樣顧不留疤!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採訪報導) 好煩喔,臉上又長痘痘了!相信青春痘是不少愛美的朋友最痛恨的皮膚問題!網友提問:「青春痘可以擠嗎?會留下疤痕嗎?要怎麼去修復呢?」有些人覺得既然避免不了,就乾脆戴上口罩遮醜,雖然口罩可以蓋掉半張臉,但拋棄式口罩用過一次就該丟棄,小心也蓋出半張爛臉! 色素沉積分2種 青春痘需對症下藥 許多人沒有正確概念,只要臉上一冒痘就像打地鼠一樣的快速擠掉它,但這些行為都容易留下青春的痕跡。青春痘既是痘痕,又稱痘印,找對方法根治才是根治痘印的不二法門。 痘印分為2種,一是色素沉澱型,稱之為「痘斑」,二是有凹凸痘疤型,稱之為「痘疤」。然而,這2種疤痕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症下藥才是首要條件。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皮膚科主任陳亭睿表示,皮膚長了青春痘,代表已經發炎與細菌感染的階段了,如果受傷深度沒有到達真皮層,通常留下的是「痘斑」。 皮膚凹凸不平 恐已傷至真皮層 痘斑跟2種成分有關,一是「發炎」產生的「黑色素沉積」,二是「微血管破裂或滲出」產生的「鐵色素沉積」。若想要去除痘斑,可以擦一些能退色素、抗氧化的保養產品、多喝水增加代謝、做好防曬,才能使痘斑慢慢消除。 「痘斑」摸起來平坦,有紅、青紫、暗黑的顏色變化,感染深度較淺,若是感染越嚴重則顏色會較深。「痘疤」摸起來有凹凸感,有紅、青紫、暗黑的顏色變化,感染較深,可能達到真皮層。 痘疤難處理 醫:不要用手硬擠 另外,「痘疤」也分為2種,一是凹陷型疤痕,二是增生型疤痕。凹陷型疤痕,是因為組織在發炎過程中膠原蛋白以及彈性纖維被破壞,單靠食品或保養品沒有辦法處理纖維化的組織,或幫助體積增生。增生型疤痕則是在癒合過程中纖維母細胞過度增生,陳亭睿主任提醒,千萬不要用手去硬擠痘痘,否則嚴重會遭受到感染。若萬一產生痘疤,只能靠藥品、果酸換膚、手術、雷射改善。 補充B群可維持光滑肌膚 陳亭睿主任提醒,除了生活作息要正常、少吃油炸類、精緻食品以外,多喝水也有助於將體內毒素排出體外。另外,還可以透過補充B群、B2、B6和以下4大類食物,能有助於保持肌膚的濕潤光滑,減輕細胞脫落的作用: 1. 富含維他命A/ 全脂牛奶、雞蛋、胡蘿蔔、南瓜、韭菜等。 2. 富含維他命B群/ 乳類、蛋類、動物內臟、瘦肉等。 3. 富含鋅/ 海魚、瘦肉、海參、牡蠣、雞蛋、蘋果、金針菇等。 4. 清熱生津/ 黃瓜、苦瓜、冬瓜、綠豆芽、梨、蘋果等。 生活作息正常、防曬可改善痘痘膚質 陳亭睿主任表示,外面太陽大,千萬別小看紫外線的傷害,紫外線會刺激黑色素產生,若是要淡疤的民眾,不論是室內或室外都要防曬。防曬的重要程度與洗臉、卸妝一樣重要。也可以配合醫師指示擦A酸與杜鵑花酸,能改善痘痘、淡疤。 另外有研究提到,若服用易讓血糖增高的食物較容易長痘痘,但目前並無科學根據證明,食物與預防痘痘的產生有無關係。陳亭睿主任提醒民眾,熬夜或過油、太辣或太甜都應該要去避免。另外,生活作息要正常,飲食要均衡。若臉上的痘痘情況較嚴重,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 打敗痘痘 需耐心治療4~6個月 因為痘痘的一個完整療程通常需要連續4至6個月,中斷治療常常是效果不彰的最主要原因。再此提醒痘痘族,治療一定要很有耐心,與皮膚科醫師密切配合,才能使臉上的肌膚更光滑。

男軟骨破裂致失禁 騎腳踏車要當心!

男軟骨破裂致失禁 騎腳踏車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喜歡騎腳踏車嗎?在享受騎腳踏車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千萬別因此而產生運動傷害,切勿長時間騎乘。最近就有一名中年男子因為長時間騎乘腳踏車運動,結果導致腰椎軟骨破裂,進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問題。患者出現腰椎疼痛、腳麻痛且不良於行收治這名中年男子的衛福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溫中瑜表示,這位40多歲中年男子,平常週未會有騎腳踏車運動的習慣,但是卻逐漸出現腰椎疼痛,起先還只有腳麻痛無法走遠的狀況,之後竟發生大小便失禁,因而趕緊為其進行手術治療。彎腰受限制 腰椎受到長期擠壓溫中瑜醫師進一步指出,這位40多歲男性平常有騎腳踏車運動習慣,彎腰程度都已受到限制,顯然是有過度運動情況;他的腰椎軟骨已然是受到長期的擠壓,已經將兩邊的神經都壓扁了,而就在一躺長程騎乘後,終於使得腰椎軟骨破裂。手術將破裂軟骨取出 使神經放鬆原來這位男子的腰椎軟骨已經破裂,並且把腰椎兩邊的神經壓迫到,才會產生腳麻痛以及大小便失禁;溫中瑜醫師指出,腰椎一節節中間有軟骨做緩衝,軟骨後面就是神經,如果軟骨壓迫到神經,輕微的則只要復健吃藥消炎消腫,但若是軟骨已破裂,就要用開刀方式來治療,要手術將破裂的軟骨取出,使神經放鬆。保護脊椎 要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所以,溫中瑜醫師建議,若是要避免脊椎受傷害,就是要避免長期姿勢不良,如果長時間過度低頭與駝背,就會有頸椎退化,很快就會有手麻與肩頸痠痛,甚至會手沒有力氣的狀況;至於腰椎則是要避免突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長時間彎腰,這都會使腰椎受到傷害。輕症有肩頸痠痛、手腳麻痛要當心近年來,很多人會以騎腳踏車做為運動項目,騎著腳踏車穿過小溪,越過大山,靠著腳踏車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愛騎腳踏車也要量力而為。溫中瑜醫師說,雖然腰椎軟骨破裂導致尿失禁是很極端的案例,但是很多輕症者是有肩頸痠痛,或是有腳麻與手麻的案例,也都不要輕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

講座/「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台灣罹癌人口不斷持續向上攀升,但隨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並透過正確的預防與治療觀念,讓癌症不再是絕症。怡仁綜合醫院特別舉辦「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以癌症的預防及面對為主題,邀請專家現場提供諮詢、癌症預防方式。本次講座由任益民副院長同主講「癌症能預防嗎」、放射腫瘤科主任王慈慧主講「如何面對癌症」,提供癌症相關的科學抗癌知識,並開放民眾提問交流,讓民眾了解癌症不等於死亡,癌症是可防可治癒的。名稱:「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時間:民國106年7月29日(週六)下午13:30-16:05地點:怡仁綜合醫院6樓演講廳(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321巷30號)洽詢:劉育玫主任 (03)485-5566#7195/ 0988-830-264     李政揚 (03)485-5566#6106/ 0933-780-494

手腳無力常跌倒?5公分腦瘤作祟!

手腳無力常跌倒?5公分腦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個月名嘴陳立宏不敵腦癌病逝,喚起社會大眾對腦瘤的重視,烏日林新醫院至神經外科主任王有智呼籲,如果有出現無緣無故跌倒、手腳無力、血壓易常飆高等症狀,就要小心有可能是腦瘤在作怪!大多數人出現上述症狀,往往還是不會聯想到腦瘤,許多人都先以為是頭部外傷或中風,卻沒想到腦中長瘤可能引起巨大災禍。走路不穩、騎車常自摔 原來是腦瘤作祟62歲的林媽媽從事飲料批發事業,自今年年初開始,家人發現她常常會莫名其妙地跌倒,她在家中先感到一陣暈眩,步態不穩撞到頭部,就連騎車騎到一半突然無故自摔,之後更發現手腳怎麼抬不太起來。一開始患者去檢查,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也曾在其他醫院照X光、抽血檢查跟進行身體評估,醫師也說檢查都正常,但令人困惑的是林媽媽依舊常常走路無力、頻頻跌倒。王有智主任安排後腦部核磁共振掃瞄後,確認是腦部長了直徑5公分大的腫瘤。保持警覺心 別延誤治療罹患腦瘤的病人輕者可能出現頭暈、走路不穩等症狀,日常生活中若有出現上述類似症狀,切勿輕忽疾病帶來的傷害,也不要自行診斷而認為是頭暈而不加以治療,盡早就醫才能早期治療及預防疾病,如果一直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王有智主任也表示,面對非典型的腦瘤患者,常常會因為初期不易檢查出真正的診斷,提醒民眾保持警覺心、提早發現腦瘤才是關鍵。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5歲退休人士,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長期身形駝背、走路緩慢、腰痠背痛,經檢查確診為肌少症;透過為期3個月,每周2次的體適能訓練,包括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等運動,以及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營養品。如今,駝背、腰痠背痛等問題,都明顯獲得改善了。老人沒運動習慣 主因為年輕時沒養成內兒科專科醫師曾文智表示,國內老年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主因是年輕時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出現代謝疾病、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神經協調減退等各器官機能變差,稍微運動就感到疲累、喘不過氣,且主觀認知年紀大不適合過度運動,以及家人擔心發生意外等,種種因素造成「越不運動、退化越快」。「運動量不足對身體的危害甚鉅!」曾文智醫師分析,初期影響為心肺功能變差,日常生活容易感到疲倦,且感冒、咳嗽復原時間較長;久而久之,肌肉流失、肌力變差,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一旦發生跌倒很容易骨折,長期臥床而生活不能自理,最終造成失能。培養運動要3心 有慢性病更要動如何讓老年人培養運動習慣呢?曾文智醫師認為,首先個人要做好心理建設,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家人應給予鼓勵啟發動力,最好有朋友可以陪伴,能夠互相激勵、督促,配合醫護人員、專業人員指導,運動習慣更容易養成,運動成效也能加倍。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應該要好好運動,以糖尿病患者來說,患者因新陳代謝差,再加上藥物副作用,容易有肌無力的困擾,透過運動可加強免疫力,也能增加行動力。除了規律的運動習慣外,曾文智醫師強調,運動後必須補充足夠的胺基酸,尤其白胺酸是肌肉組成的主要成分,能夠幫助肌肉增長,而精胺酸是供應肌肉能量的來源,有助恢復體能、緩解肌肉痠痛感,就更容易培養運動習慣;另外,也可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促進骨質密度增加。市面上已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每周至少2次的全身肌力訓練許多人都擔心老年人運動,容易發生意外。曾文智醫師提供「銀髮族運動指南」。第一,安全優先,運動應循序漸進;第二,規律運動,每周至少兩次的全身肌力訓練,以及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第三,專業人員指教,能避免運動傷害;第四,運動多元化,搭配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4大方面;第五,補充胺基酸,幫助肌肉增長、減少流失。(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坐姿顧健康 3步驟絕對不可少!

坐姿顧健康 3步驟絕對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情況下,發生肩頸痛的機率是過去的2倍以上,千萬別以為只是姿勢上稍微的疏忽與偷懶,無傷大雅,這可是會帶來嚴重疼痛的後果。坐姿不良、壓力大 頸椎健康惡化前兆一覺醒來,發現肩頸僵硬疼痛的「落枕」時,我們常認為是枕頭的問題。其實有可能是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坐姿不良、壓力大,導致頸椎的健康惡化前兆。「肩膀痠痛」雖然不是病,卻是健康發出警訊,甚至會引起手臂痠麻、胸悶、頭痛等情形。找到適合的椅子才能分攤肩頸壓力近年來肩頸痠痛的人們越來越多,無論是上班長期坐姿盯著電腦,或休閒時間看電視、玩手機遊戲,當人類從「動物」變成「靜物」,都是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也容易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除了要督促自己避免久坐,定時起來動一動、伸展筋骨,在難以避免的靜態活動中,選擇合適的椅子、調整成正確的坐姿,更能大大分攤肩頸的壓力。挑對椅子有訣竅選購椅子時,除了考量設計造型、材質、顏色……,不是越名貴越好。別忘了要親自試坐體驗,最優先的條件絕對是──適合自己最重要。1) 符合身體尺寸 /坐到椅面最深處時,腳還是能穩穩踩在地板上,就是符合身體尺寸的椅子。2) 椅背高於肩胛骨下端 /椅背如果低於肩胛骨下端,無法穩固支撐身體。3) 椅背與椅面垂直或稍呈鈍角,並有緩和的後彎弧度 /貼合脊椎曲線的靠背弧度,能有效分攤壓力。4) 椅座與椅背有適當的緩衝 /椅子如果太硬,會讓身體無法放鬆造成緊繃。5) 挑選沒有扶手的椅子 /椅子若有固定式扶手,會讓我們習慣把手撐在上面。6) 簡單動手加工 /如果家中或出門在外,無法選擇適合的座椅。可以利用靠枕、座墊,或捲起來的圍巾、外套輔助調整。坐姿優雅也要健康在正式場合中的國際禮儀,描述優雅坐姿必須淺坐椅面、不靠椅背、挺直背脊。然而姿態雖然看起來優美,肌肉卻因為需要支撐脊椎而變得緊繃,而容易導致肩頸痠痛。如果不是特地為了拍照擺姿勢,建議平常需要久坐的時候,可以依照5步驟,讓自己輕鬆「坐」,更健康。1) 確認骨盆直立 /讓骨盆垂直立起,光是這樣就能擁有6、7成的好姿勢。2) 拉直後背 /意識到肩胛骨以下的脊椎,拉直彎曲的後背,挺起胸膛。3) 肩膀向後拉 /輕輕地將肩膀向後拉近椅背。(本文摘自/魅麗雜誌 108期9月號)

避免晚婚不孕 記得把握好「孕」黃金期

避免晚婚不孕 記得把握好「孕」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游姓女患者,因卵巢功能退化,結婚後遲遲沒有順利懷孕。檢查後發現患者因排卵量少而造成無法懷孕,患者嘗試了各種方法與治療還是無法如願。2年前到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求助,醫師建議進行試管嬰兒治療,經1年的治療終於順利懷孕,後患者希望再添一個寶寶,但又擔心年紀大受孕不易,希望能儘快再添個寶寶,產後又再進行試管嬰兒治療,也再度受孕成功。試管嬰兒成功率逾50~60%童綜合醫院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簡陳榮表示,試管嬰兒(體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治療是先經過誘導排卵的步驟,以手術從卵巢取得卵子,然後讓精蟲與卵子在培養皿中自然受精,第2天當胚胎分裂至4個細胞期左右時,把胚胎植入子宮內以完成受孕;這是目前為止最常用而且成功率可達50~60%以上的1種受孕方式。年齡越大女性流產率越高、男性精蟲品質也會越差簡陳榮醫師表示,一般女性在21~25歲最容易受孕,是女人懷孕的最佳黃金期,而女性年齡在25歲之後,6個月內受孕的機率是75%,年齡接近30歲的受孕機率是47%,30歲~35歲是38%,35~40歲是25%,40歲以上是22%。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受孕的機率會逐年下降,而且流產機率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此外,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精蟲的品質也會比較不好,同樣的也會影響到染色體的異常。每週規律性行為1年未孕就要記得檢查簡陳榮醫師呼籲,適婚年齡民眾應儘量避免晚婚,趁早生育以免帶來不孕困擾。若夫妻結婚後,有正常性行為關係,且每週維持2~3次的頻率,也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超過1年以上卻無懷孕跡象時,夫妻雙方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導致不孕的因素,進而依循醫囑進行治療。

幼童玻璃藏手掌8周 洗澡喊痛才知道

幼童玻璃藏手掌8周 洗澡喊痛才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歲大的男童在洗澡時,突然喊手痛,爸爸仔細看了他的左手才發現手掌上有一小塊瘀青,只要朝瘀青的部分輕微下壓兒子就會喊痛。家長覺得不對勁,將男童帶往醫院才發現小瘀青竟包圍著0.5公分大的玻璃碎片,原來是男童先前打破玻璃罐,玻璃碎片藏在左手掌上長達2個月才導致瘀青出現。2、3歲好奇心旺盛 容易造成許多危險2、3歲時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候,不論見到甚麼東西都想嘗試,也就容易增加許多危險。患者媽媽表示,兒子最近很喜歡自己開冰箱拿東西,受傷的那天早上,自己到冰箱拿了一罐剝皮辣椒玻璃罐,走到一半時突然打破,當時以為只有一塊小玻璃卡在大拇指處,沒想到還有另一片藏在手掌裡。豐原醫院傷口照護科主任陳明澤表示,雖然患者外觀上沒有明顯傷口、或是凸起來的東西,但是仔細摸,仍感到有硬硬的東西,從X光中得第三指處,也能夠看到一個類似玻璃的東西。身體防禦機制會把異物變肉芽腫塊陳明澤主任表示,因為異物在手中本身就不容易找到,主要是不知道異物藏在肉的哪一層裡,常有些患者因異物卡的太深,必須整個肉都要挖除,甚至要找1、2小時以上,幸好此次定位精準,才能在30分鐘內就找到了這個0.5公分大的厚玻璃碎片。 陳明澤提醒,如果異物沒有及時取出可能會造成感染發炎,即使傷口沒有發炎,身體的防禦機制把異物變成肉芽腫塊,導致患者摸到這個部位,就會覺得硬硬不舒服,因此建議一有傷口應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