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醫師,我的小孩常和同學起爭執,容易生氣,不寫作業,腦筋很聰明但成績卻很差,打他、罵他都沒有效,也不知以後要怎麼辦?」一位焦慮的媽媽帶著小二的陳小弟到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特別門診,草屯療養院醫師王雅甄評估後發現陳小弟除了上面所述的問題外,還有容易分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行為衝動、情緒自控力差等問題,經詳細診察,確定陳小弟是屬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過動症兒童是神經發展緩慢的障礙王雅甄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學齡兒童的盛行率約7%,近年來許多的腦功能影像研究,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大腦皮質成熟度平均比同齡兒童慢了3年,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但是由於許多家長常把患童問題當成是叛逆、不乖、或不用心,而錯失治療時機。王雅甄醫師特別提醒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其疾病生理基礎,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好,處理不好會衍伸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問題,須透過專業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來評估、診斷及治療處置,才能給過動症孩子最大的協助。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維堅主任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建議合併行為治療,藉由分段學習、學習時減少干擾刺激並簡化環境、合理地設定目標、提供正向回饋、教導學習辨識情緒並管理情緒等,可有效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另這些孩子也常有許多合併症,如動作協調問題,學習障礙等,需要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設計相關的訓練與課程來協助孩子適應,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也常讓家長在教養上面臨很大的壓力,因此適當的親職效能諮詢與教養技巧訓練,有助家長協助孩子的發展與適應,改善親職關係。整合治療才能同時改善學習、情緒行為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需要整合式治療,使孩子和家長能夠獲得完整的診斷、治療與相關醫療資訊,透過整合治療有助改善兒童的學習,情緒及行為問題,希望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有注意力與過動衝動等問題,應早日就醫,才能帶給孩子美好的未來。  

講座/緩解身體不適,你可以這樣做!

講座/緩解身體不適,你可以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痛是常見的疾病,為避免藥物過度使用,日常預防非常重要,為強化本所中醫衛教功能,推廣中醫藥衛教知識,將邀請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員及數位教材文稿編撰者劉國同醫師擔任講師,以民眾常見的病症為出發(例如眩暈),教導如何透過順時保健、養生茶飲及穴道按摩等方式來緩解生活中的身體不適。講座結束後再輔以「穴道按摩」互動教學,加強民眾學習印象,進而提高講座的互動性及民眾的參與度。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緩解身體不適,你可以這樣做!時間:106年08月23日(三)10:00~12:00地點:國家中醫藥研究所2樓演講廳(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2段155之1號)洽詢:副所長邱文慧02-28201999#4481

消暑反而越喝越渴?3步遠離健康危機

消暑反而越喝越渴?3步遠離健康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飯後來杯手搖飲幾乎是酷夏的必備消暑「涼」方,但含糖飲料不但無法解渴,小小一杯飲料更隱藏巨大的健康危機。國民健康署發布的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增列「每日飲食中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的建議,以手搖飲為例,大杯全糖烏龍茶(約700毫升),外加糖量約57.4公克(熱量約230大卡),飲用一杯即超過每日上限,徒增健康負擔。原料營養密度低 攝取過量恐增疾病風險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高達93.9%的國中生及88.9%的高中學生、83.6%的19-44歲成人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另外市售含糖飲料原料營養密度低,不但無法解渴,反而會因攝取過多的熱量及外加糖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無糖生活三技巧 省錢消暑又解渴鑑於我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上升趨勢明顯,科學實證已充分指出「糖」對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顯示,若以健康體重50-60公斤的成人、輕度工作者,每日所需熱量約1500-1800大卡,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150-180大卡,即37.5-45公克的糖。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實踐無糖生活三技巧:不但省錢、消暑,又能解渴、健康,讓全民一起來減糖、增健康:1) 喝開水/建議國人養成每天至少喝6-8杯的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避免過多熱量攝取,並應分次喝、慢慢喝。為豐富白開水的口感,可在白開水中加入少量檸檬片簡單提味,或加入花草、茶葉泡製成冷泡茶、花果茶等無糖風味飲,增添喝水的樂趣。2) 看標示/建議消費者購買現調飲料時,可參考店家提供資訊,選擇低熱量、少加料、無糖等飲料為宜。3) 原味乳/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攝取1.5-2杯(每杯240ml)為宜,目前無證據顯示原味乳品中的乳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故原味乳品為較優質的乳品選擇。

「頭風發作」20年 一針見血就改善!

「頭風發作」20年 一針見血就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頭風發作」真的存在!古裝劇裡的主角時常嚷嚷著頭風發作不舒服,沒想到高雄一名42歲的王女士,頭痛20年,幾乎每年都每次發作時整個頭的雙邊都有緊縮的感覺,不適感通常都需要數小時到一整天才能緩解,甚至每1到2天就需要打1次止痛針,即便看過無數家醫療院所,仍然無法改善。頭痛與血絡同屬一條經高醫中醫部主任陳忠仁醫師表示,患者無慢性緊縮型頭痛,正是針灸的適應症。但是雖然試過各種穴道的針灸治療卻仍然無法奏效。後來重新診療發現,王女士在兩邊下肢的外側各出現了一簇古代中醫醫書所描述的「血絡」。而這簇血絡的出現與頭痛的部位皆同屬於一條「足少陽膽經」。每2至3天進行絡刺 頭痛13個月後緩解陳忠仁醫師表示,古代中醫醫典也提示「血絡」可用來治療某些慢性疾。於是,陳醫師按著古代醫典的描述施予「絡刺」治療。首先施行右下肢的絡刺,沒想到右側的頭痛在進行治療後消失,然而左側的頭痛還是存在。接著再於左下肢施行絡刺,左側的頭痛也旋即消失了。而後,每2至3天進行了相同的絡刺,總共6次,病人的頭痛在往後13個月的追蹤,幾乎不再發作。陳醫師自1988年發表此案例於美洲針灸雜誌,再經30年的觀察確認了「絡刺」 治療方法對於慢性緊縮型頭痛的安全與有效。建議對於現代醫療久治不癒之慢性緊縮型頭痛(例如3年以上,看過3家醫療院所,每週頭痛超過3天),中醫的古典絡刺可以納入醫療的選項之一。

末期腸胃癌患者 營養攝取新希望

末期腸胃癌患者 營養攝取新希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消化道末期的癌症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化療或放射線治療之後,常常面臨到的問題就是腸胃道因為腫瘤侵犯而嚴重影響患者進食與營養狀態。放置金屬支架也可幫助解決腸道急症46歲男性患者罹下段食道癌,經過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仍然反應不佳,導致下段食道阻塞無法進食,經由食道金屬支架置放後,在第2天即可攝取流質,3天後可以正常進食。另一89歲女性患者,腹脹難耐經電腦斷層發現為大腸癌造成急性腸阻塞,考量患者有三高共病,先置放大腸金屬支架,順利解決大腸阻塞急症,住院接受後續治療。內視鏡技術進步 腸胃疾病都適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暘朝指出,針對末期消化道癌症病患,已經有金屬擴張性消化道支架可以使用,不但可以應用在食道癌引起的食道中、下段狹窄,胃癌或胰臟癌引起的胃、十二指腸部位窄,大腸癌引起的腸道狹窄也同樣適用。金屬放置成功率逾90% 症狀緩解逾80%腸道金屬支架的置放方法是由內視鏡醫師在X光透視機的定位協助之下,以內視鏡將金屬支架置放到病灶狹窄處,再經由金屬支架的擴張力將腫瘤撐開,達到重建消化道暢通的目的。目前腸胃道金屬支架置放成功率皆在90%以上,而臨床症狀的緩解也都達到80%以上。 

全台40歲男子逾1/4有勃起障礙!

全台40歲男子逾1/4有勃起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台40歲以上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比例為26.0%,勃起功能障礙與心血管疾病具有相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靜態生活、年老與吸菸,兩者容易併存,勃起功能障礙更被視為心臟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常伴隨焦慮、憂鬱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智凱解釋,勃起功能障礙是指性行為時,陰莖無法達到足夠硬度進入陰道,或無法維持硬度達到射精,且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患者通常合併有老化及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勃起功能呈現慢慢衰退,晨間勃起不正常,在各種狀況下的表現都不理想。老化是勃起功能障礙關係最強的因素,因為性反應都隨年齡率退,但衰退速度因人而異。老化在心理方面會有情慾低落、性衝動減少、夜間勃起次數減少與高潮強度降低。而生理方面,有荷爾蒙、神經血管與海綿體平滑肌的不正常。吸菸、酗酒、壓力、焦慮都會影響性生活楊智凱醫師表示,不正常的生活型態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例如吸菸、酗酒、成癮性毒品、壓力和焦慮。改變或除掉這些生活習慣,可改善個人和性生活健康。楊智凱醫師提醒,年輕男性若有勃起功能障礙,常為攝護腺發炎引起的,除了有下泌尿道症狀,也會有多次解便,但是都不多的情形發,射精時間也會縮短。治療上除了口服威而鋼、犀利士、樂威壯,目前有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選擇,不滿意可多嘗試幾次或增加劑量。再嘗試後仍不滿意,可考慮海綿體注射或真空吸引,甚至人工陰莖植入手術。希望大家都有滿意的性生活。  

孩子不聽話 爸媽3步驟打破惡性循環

孩子不聽話 爸媽3步驟打破惡性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精力充沛、經常不顧危險跑來跑去,外出吃飯也沒辦法好好坐著,」,上述這些狀況可能是每個家長都碰過的問題,臨床心理師表示,當孩子不聽話時,應先確定有沒有可能是照顧者與孩子間的刺激不足,或者存在大腦發展,可能是基因問題。小孩內心自責、內就的情緒會累積、惡化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唐愉君表示,沒有小孩不喜歡被愛,所以也沒有小孩是故意和你作對,雖然小朋友外表可能看似不在乎,但心裡卻在乎每次被責備後的情緒。每當自責、內疚、羞愧等等的成份慢慢累積起來,就容易自信下降,形成不好的自我感覺,繼而惡化、延伸出更多「不聽話」的行為。打破惡性循環就從教養開始很多時候,照顧者透過威脅和處罰來讓孩子配合,但長遠來看並非如此。家長希望讓恐懼、處罰和發飆成為孩子順從的動機嗎?其實有更好的方法,在管教小孩前,可先思考以下3個步驟:1) 先瞭解自己的「需要」/家長想讓孩子學到甚麼,孩子學不到時家長會有甚麼情緒,那是甚麼原因讓家長想要孩子非學不可,背後是否有不同的壓力在。2) 瞭解孩子的「需要」,不是「想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和想要做出這種行為,會發現孩子正試圖表達他的想法。3) 雙贏的結果/當孩子鬧脾氣時,對孩子說教不是適合教導的時機,因為孩子情緒已經蓋過理性思考和接納意見,所以當下可以先同理孩子,讓孩子冷靜後再瞭解狀況與討論,盡量讓孩子參與一起整理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父母培養同理心能降低親子衝突唐愉君臨床心理師表示,父母可以同理心了解孩子內心、穩定情緒。目前已有醫院、機構等開辦親職團體,讓照顧者思考與練習,遇到狀況時便能自然而快速的評估並作回應,降低親子互動的衝突,加強情感連結,培養小孩的同理心、洞察力和道德感,養成良好行為。

日本腦炎流行期 疫苗接種掌握3原則

日本腦炎流行期 疫苗接種掌握3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5~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為順應疫苗技術轉變,今年5月改採新型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重組的病毒進入人體,可用於預防腦炎病毒引起的感染,若有先天、後天免疫不全者、孕婦、接受化療逾14天者,都不建議使用。新型疫苗可預防感染日本腦炎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白頭家蚊和環紋家蚊叮咬為主要傳播媒介,不會直接人傳人。新型疫苗則是用細胞培養製程的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利用基因重組的病毒進入人體,使接種者產生具專一性的抗體,可用於預防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感染。若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新型疫苗的孩童,可向衛生局/所申請使用不活化疫苗。接種疫苗應掌握3原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彭孟云指出,新型活性減毒疫苗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後接種第2劑,若是以接種過不活化疫苗的幼童,可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1) 已接種1劑/與前一季間隔14天以上接種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2)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不必再追加。3) 已接種3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一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少數幼童接種後會全身無力疫苗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紅、腫痛的症狀,少數幼童會於接種後一週內出現輕微全身無力、肌痛、食慾不振或發燒等症狀,基本上都會在幾天內恢復,若持續未獲改善,應盡速就醫處理。彭孟云醫師表示,日本腦炎疫苗並非終身有效,但目前對於確切的效期暫無定論,許多研究發現大約3年後抗體量會下降,所以若是在施打3年後有需求可再考慮重新施打疫苗(如居住、工作場所臨近豬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已完成疫苗接種過的成人、要出國旅遊至高感染風險的國家(如東北亞、印度、尼泊爾、西太平洋群島等)也建議要至旅遊醫學門診再追加疫苗。

喝奶易蛀牙 牙醫鎮靜服務降看牙風險

喝奶易蛀牙 牙醫鎮靜服務降看牙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越來越多幼童因半夜喝奶、不刷牙,引發奶瓶性齲齒,整口都是爛牙!牙科醫師發現,過去門診較少出現奶瓶性齲齒病例,但近幾年來,每星期都會遇到一、兩名2、3歲嚴重奶瓶性齲齒幼童,這種現象似乎日漸普遍。小孩半夜喝奶、不刷牙易出現奶瓶性齲齒兒童牙科醫師王堯庭表示,有些父母、長輩遇到幼兒半夜哭鬧,為了迅速安撫小孩,就讓小孩喝奶,無論配方奶、還是母奶,只要晚上喝過又沒刷牙,很容易就引發奶瓶性齲齒,若整口蛀牙很嚴重,治療就會很棘手。幼兒不管是做齲齒填補、拔牙或根管治療,難免都會疼痛、哭鬧,治療時小孩哭鬧、躁動,很容易就受傷,治療時間也會拉長,家長甚至必須花更多時間帶小孩反覆看診、接受治療。兒童牙科鎮靜服務減少小孩看牙受傷風險王堯庭醫師舉例,有的幼童因太過緊張、哭鬧不休,必須以束縛方式固定身體、肢體,再以張嘴器將幼童嘴巴撐大,那畫面實在慘不忍睹,常造成小孩很大心理壓力,往後對看牙醫也會更排斥。目前已有兒童牙科鎮靜療程可供選擇,讓幼童在睡著狀態下接受治療,就好像無痛大腸鏡檢查一樣,當幼兒睡著了,治療自然更精準、更有效率,小孩受傷風險也會大幅下降。台灣北、中、南、東部診所都有專業團隊提供同級安全服務很多家長一想到兒童牙科鎮靜,就會擔心安全問題,麻醉科醫師施明宏表示,事實上,在專業兒童牙科鎮靜麻醉醫師、護理師等團隊評估、操作下,配合使用適合鎮靜藥物、劑量,加上高階生理監測儀器全程監控,安全性大為提升。現在不只北部,台灣中、南部及東部也都有牙科診所引進兒童牙科鎮靜服務,包含醫療團隊、儀器等,都與北部同步,有效提升兒童牙科治療精準度。維持口腔健康牙齒照顧比後續治療重要!對於兒童口腔健康,王堯庭醫師強調,「照顧比治療重要!」家長一定要使用牙刷、牙線等,徹底幫嬰幼兒清潔牙齒,千萬別讓小孩半夜喝奶、不刷牙。小孩牙齒要每半年塗氟,並接受口腔檢查,牙齒健康照顧好,就可避免後續一連串麻煩。充分溝通、評估讓整體治療更安全、更精準施明宏醫師則提醒,幼童如果感冒、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或有氣喘、癲癇沒有控制好、惡化,暫時就不宜接受兒童牙科鎮靜服務。醫療團隊也會在治療前進行完整健康評估,並與家長充分溝通,盡量讓小孩在舒適、安全環境下接受治療,小孩長大也就不會害怕看牙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還在喝葡萄糖胺?關節保養有撇步

還在喝葡萄糖胺?關節保養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葡萄糖胺是常見的關節炎保健品,許多因為關節受傷、體重過重、肌力不足或年齡偏高而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但是專業藥師繆柔萱表示,研究觀察到,硫酸鹽軟骨素與鹽酸鹽葡萄糖胺同時併用,有強效的合成代謝作用,以達到保護軟骨的協同作用。葡萄糖胺是構成關節軟骨的主要原料,可幫助關節液的補充潤滑關節,或許能減少關節磨損,但無法改變膝關節持續「退化」的病程,較適合關節未發炎的族群用來預防關節炎。 其實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質疑葡萄糖胺治療關節炎的效力,轉而期待經過各大研究考驗的薑黃素與白藜蘆醇。繆柔萱藥師表示,薑黃素可以幫助人體消除有害的自由基,具有保護膠原蛋白不被破壞的作用;此外,曾有利用豬軟骨的實驗發現,白藜蘆醇可抑制糖化終產物沉積在關節腔內、保護膠原蛋白不被降解,還可在抗炎過程中改變血小板的活性以降低關節腫脹、疼痛的情形。選擇各種關節保健飲食療法與保健品 吸收量是關鍵葡萄、花生、鳳梨等食物中含白藜蘆醇,可適量攝取做為平日保健,特別是葡萄皮。另外,薑黃素則可藉由咖哩、嫩薑、老薑或市售薑黃粉攝取。但若想要讓正在發作的關節炎降低不適症狀,則會因為天然食物所含的有效抗炎成分含量都不高,所以無法給予人體足夠的活性。此外,白藜蘆醇與薑黃素屬於脂溶性分子,無法直接融入血液循環以被人體吸收,因此,無論是直接吃葡萄和薑黃,還是吃一般的薑黃素與白藜蘆醇保健品,效果都有限。民眾在選擇各種關節保健飲食療法與保健品時,可否加強人體吸收力,應為判斷的重要指標。專業藥師建議:關節保養應以複方產品為主繆柔萱藥師表示,民眾在諮詢關節保健品時,經常將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及鈣混為一談,以為補充其中一種成分就能保養關節或對骨質疏鬆有幫助。事實上,這些成分並無法解決所有的關節與骨骼問題,頂多只能減少關節摩擦。一如前文所述,關節炎患者應選擇能消除自由基的天然成分,且建議選擇複方產品,較能得到全面的關節保健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