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爸媽快看!幼兒期點心供應5原則

爸媽快看!幼兒期點心供應5原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成長到幼兒期後,接觸市售現成點心的機會就會增加。說不定在家裡禁止的零食,到了朋友家裡就會吃得到。過分限制食用市售現成點心,有時面對食物會變得神經質。究竟該解禁到何種程度,實在令人左右為難。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大啖零食會造成很大的問題,但是多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方說「在家不允許孩子吃,但是別人送的就讓孩子開心享用」也無可厚非。控制吃點心的時間及食用量應該注意的反倒是食用量的問題。過度攝取零食,會讓孩子吃不下飯。此外糖分含量一多就容易熱量爆增,也會出現蛀牙的問題。因此應控制吃點心的時間及食用量,不妨在一天當中設定一個「開心的吃點心時間」。注意砂糖攝取過量的問題內含砂糖或甜味劑的零食會讓人愈吃愈上癮。除了砂糖之外還帶有脂肪的食物,更會令人吃到嘴巴停不下來。含有大量砂糖的市售優格、玉米脆片、碳酸飲料、含糖飲料,都要格外留意。1) 設定時間/點心頂多只是用來補充三餐的輔助食品。1歲過後只要能夠好好食用早餐,就不需要勉強在上午餵食點心。一天吃好幾次點心就不會出現空腹感,因此會吃不下正餐。此外用餐時間也要盡量固定下來。2) 點心熱量控制在每日攝取病的10%~20%/每天點心的熱量在1~2歲時應為100~200kcal,3~5歲時應為130~260kcal左右。市售現成的點心不妨由孩子來決定種類,再由大人來控制食用量。順便提醒大家,2片餅乾為100kcal,1個泡芙為170kcal。3) 留意鈣質攝取/吃點心時最需要攝取到的影養素就是鈣質。雖然藉由吸收率高的牛奶或起司來攝取鈣質成效最佳,但是有些人對牛奶過敏,因此別老是依賴乳製品,有時也應食用小魚(魩仔魚、小魚乾)。4) 盡量避免攝取砂糖/富含砂糖的零食,無法攝取到醣類與脂質之外的營養素。因此不妨也能設法使用砂糖的替代品,例如天然甜味劑的龍舌蘭蜜、楓糖、蜂蜜(1歲過後)等,另外也能使用黃豆粉或黑芝麻糊。5) 不需要時避免提供/別因為在車上或是有客人來訪,便隨意提供點心希望孩子安靜下來。當孩子不餓時養成零食吃不停的習慣,將導致熱量過多,應想辦法用其他事情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本文摘自/0~5歲的味覺平衡訓練法/采實文化)

輕壓就痛?小腿肚按摩讀懂4警訊

輕壓就痛?小腿肚按摩讀懂4警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腿肚會反映出身體不舒服的地方,詳細的判斷方式留待後面內容說明,首先讓我們來觀察整個小腿肚。小腿肚在下半身支撐著身體健康,我們試著以「對話、溝通」的感覺來撫摸小腿肚這個幕後功臣。透過按摩、揉捏提升小腿肚自癒力心理學的溝通分析(美國精神科醫師艾瑞克伯恩所創始的心理學理論)之中有名為「安撫」(stroke)的專有名詞,意思是「倡導、承認對方的存在與價值」。無論是親子,或者是夫婦與戀人、朋友,都少不了人與人之間不斷的互相安撫。而和小腿肚之間的對話安撫,並非是人與人之間,而是「自己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非常重要。Stroke的原義就是有「撫摸」、「摩擦」之意,從這字面上的意義來看,與我們想透過按摩、揉捏來提升小腿肚自癒力的方法完全吻合,透過這種安撫的方式,小腿肚也會回答關於身體健康狀況的資訊。觀察4個重點,讀懂小腿肚的健康警訊在進行按摩、揉捏的安撫對話之前,先從以下四點開始檢查小腿肚的整體狀況:1) 肌膚的狀態/第一個就是先感受小腿肚皮膚的狀況,用手掌試著輕輕撫摸包含脛部的整個小腿部位,如果感覺柔潤有彈性,並且溫暖的話,代表你的健康狀況還不錯。反之,如果撫摸起來感覺肌膚乾燥、浮腫,或者冰涼的話,那就是小腿肚血液循環不良的證據,可以推測你全身的血液循環都不順暢。2) 粗細與觸感/對女性而言,為了愛美,總希望自己的小腿肚愈纖細愈好,但是如果從健康的觀點來看,那實在是危險的想法。不只是小腿肚,身上任何部位的肌肉,若沒有適度使用的話,就會萎縮、僵硬、變細,所以,纖細的小腿肚也就代表「使用率低、缺乏鍛鍊、沒有力量」。小腿肌肉無力,小腿肚的肌肉幫浦(依靠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就無法順利發揮功效。而且,當我們在做站立、走路、跑步這些基本動作時的力氣也會減弱。太細的小腿肚可能是血虛症狀從東方醫學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樣,太過纖細的小腿肚可能就是「血虛」的症狀,說白話一點就是血液不足。血虛也會引起各種婦女病,如月經失調、畏寒、貧血等等。單純只論粗細的話,標準實在不好拿捏。至少從膝窩往下後,曲線要先粗再轉為細的曲線,能確實感覺到肌肉的存在,才是健康的小腿肚。像根竹竿一樣直線條的小腿肚,就很有可能是肌肉不足與血虛。相反的,如果小腿肚整體給人又粗又厚實的重量感,有可能是因為水分過多而水腫,或者是因為脂肪太多所致。尤其是小腿肚的終點處,腳踝。由於腳踝是由肌腱與骨骼所組成的部位,如果看起來腳踝粗壯,就是累積了過剩的水分或皮下脂肪的證據。所以,就算小腿肚看起來渾圓顯胖,只要腳踝緊實,就可以判斷這個人基本上是健康的。3) 軟硬度/到底小腿肚是硬的好?還是軟的好呢?這個軟硬的標準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而且也沒有判斷到底是僵硬、或者是結實的標準。但是一般而言,可以說「放鬆的時候,摸起來柔軟比較好」,例如田徑選手的小腿肚,在用力時會變得非常的硬,但是放鬆後就會變得很柔軟。就算不是田徑選手,有適度的肌肉量且健康的小腿肚,會有明顯的張弛變化:放鬆時能保持一定彈性,輕壓時感覺柔軟;在用力時則會變硬。總是僵硬的小腿肚,或是肌肉用力後還是軟趴趴的小腿肚,很有可能是肌肉不足或血液循環不良。4) 疼痛/小腿肚疼痛是很容易發現且重要的檢查點。血液循環不良或浮腫的小腿肚,大部分在按壓揉捏時,都會有明顯疼痛的感覺。如果平時會覺得小腿疲乏無力,有時會痛,或是有時走路會覺得刺痛,那按摩時就會有明顯的疼痛。就算是很輕柔的按摩,只要輕壓到痛點,就覺得非常疼痛。東方醫學所講:「氣,這種生命能量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們可以想成會痛的小腿肚,就是血液循環不良所致。由於血液循環不良的肌肉容易抽筋,所以這樣子的小腿肚就容易發生腓痙攣(小腿抽筋),也因此會更加疼痛。小腿肚的血液循環暢通,當小腿肚不再「輕壓就痛」,代表健康也獲得了極大改善。(本文摘自/小腿肚6大經穴對症按摩/采實文化)

小腿浮腫有襪痕?搞定小腿病就好

小腿浮腫有襪痕?搞定小腿病就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腿肚之力可以大略的從西方醫學角度與遠東醫學角度來談。首先,我們先從西醫的角度來談談吧!雖然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年齡與性別而有所差異,但是大約6成是水分這點卻都相同。這些水分在血管、淋巴管、組織與細胞之內,互相往來流動於全身。小腿肚容易浮腫有襪痕 雖然說水分會循環於全身,但是如果不管它們的話,就容易沉在下半身,尤其最容易屯積水分的就是小腿肚。所以一天結束後,很多人的小腿肚都會浮腫到留下襪子的痕跡。但是,正因為小腿肚是最容易積水之處,所以小腿肚同時也是讓身體循環變好的關鍵所在。為了讓各位讀者能夠更了解這個意義,在此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關於身體水分主要通道的血液循環機制,到底是什麼樣子。負責搬運氧氣與營養的血液與水分一起,由作為幫浦的心臟送出之後,便經由動脈往全身各處而去。極富彈性的動脈會配合心臟的動作重覆進行收縮、擴張,把血液送往身體每一處。也可以說,動脈具有小幫浦的作用。動脈一次又一次的分歧,最後流到像編織品網眼般細微的微血管之中,到達末梢組織。在那裡以氧氣與營養作為交換,拿走二氧化碳與廢棄物。微血管一根又一根的再度會合,這次變成了靜脈,返回到心臟(體循環)。回到心臟的血液仍然帶著許多二氧化碳,所以要去肺部把二氧化碳與新鮮的氧氣交換,再回到心臟(肺循環),然後又被送出來。這些路線之中,讓血液從末梢回到心臟的靜脈是血管壁較薄,且是缺乏肌肉組織與彈性的血管。雖然為了防止逆流而有靜脈瓣膜,但並沒有像動脈一樣的自己把血液送出去的功能存在。心臟強大的幫浦力量,也無法遍及從末梢返回的靜脈。這個時候,為了從末梢把血液送回心臟而開始活躍的就是「肌肉」了。肌肉會運動,並且一直重覆著收縮、鬆弛,負起讓肌肉中的血管流動變好的責任。這個功用就叫做「肌肉幫浦」,這種肌肉的動作有點像是人給牛擠奶的動作,所以也叫「擠乳作用」(Milking Action)。全身肌肉都有作為肌肉幫浦的責任,但若是放置不管的話,血液很容易淤積在小腿肚。小腿肚有名為腓腹肌與比目魚肌的肌肉,可以說靠這些肌肉所產生的肌肉幫浦作用,是讓不容易回去的血液能流暢的返回心臟。因此,小腿肚也被稱為是身體的「第二個心臟」。增強小腿肚力量也就能讓這些肌肉確實的發揮功效,盡到第二個心臟的責任,所以小腿肚可說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順暢的重要關鍵。(本文摘自/小腿肚6大經穴對症按摩/采實文化)

孕婦的日常──胎動計算

孕婦的日常──胎動計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婦女在懷孕期間,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留意並計數胎兒在母體腹中的活動情況。這叫做「胎兒腹中踢動計算 」或叫做「胎動計算」。這種計算應該每天最少做一次,而且在胎兒最活躍的時候去做這「計算」的。計算時請依下列步驟進行:‧ 每天當您在進食後,有感覺到胎兒在體內移動時,請您馬上記下時間,並記錄胎動的次數。‧ 在下1小時內,您要清楚地感覺到胎兒有移動或踢動 ≧ 4次。‧ 若在預定時間內,胎動已達4次,您便可以停止該日的計算了。‧ 實例指導:孕婦可以在1天當中選擇吃飯吃最久的那一餐來計數胎動。比如說:晚上 7 點鐘坐在餐桌前『開始』吃第一口飯,若大約在 7:15 p.m. 有感覺到『第1次』胎動,那在接下來的『1個小時內』,亦即 7:15 ~ 8:15 p.m.,胎動至少要大於等於『4 次』,才算正常喔!‧ 但若在預定時間 ( 7:15 ~ 8:15 p.m. ) 內,寶寶的胎動次數仍然少於4次的話,孕媽咪就應該立刻跟您的醫生或醫院連絡。‧ 媽媽胎動的感覺如下:像大滾輪在肚子滾動、有拉扯肚臍的感覺、像腸子有氣在跑、點肚皮、跳動感、打拳擊、滑動、打鼓、蠕動、肚皮跳、肚皮抽筋、抽痛、小魚在跳躍、咚咚敲肚皮、像蝴蝶翅膀拍動肚皮……等。Dr.Chen門診問答1) 統計結果,一天當中什麼時候胎動最明顯?孕婦進食之後及晚上 21:00~ 凌晨 01:00 胎動最明顯。2) 初產婦什麼時候感覺有胎動?20 週左右。3) 何謂「經」產婦?曾經生過超過 20 週以上的寶寶,產婦此次懷孕可能是第二胎或第三胎……等。4) 經產婦什麼時候感覺有胎動?16~18 週左右。5) 懷孕過程當中,什麼週數胎動最明顯?為什麼?32 週左右,因為羊水量在 32 週左右是最多,大約有 1,100 cc。胎兒體重在 32 週約 2 千公克,肌肉發育已經相當有力量,此時子宮腔內的空間還很足夠可以讓胎兒自由地翻滾轉動,所以在 32 週左右胎動是最明顯的。過了32 週後胎動總次數會慢慢往下降32 週時胎動總次數有 575 次,是最多的,所以此時胎動最明顯,過了 32 週之後胎動總次數會慢慢往下減少,到了預產期 40 週時的胎動總次數約 282 次和 20 週時胎動總次數 200 次相近,加上羊水量也逐漸減少,所以越接近預產期越要特別小心注意胎動。(本文摘自/生產坐月子圖解手冊/遠流出版)

姨媽來想吃巧克力 身體缺「鎂」啦!

姨媽來想吃巧克力 身體缺「鎂」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自己的經前症候群最恐怖的是情緒問題,我的小女兒丹蒂則是每個月都因此身體虛弱,嚴重的盜汗發抖與腹痛。加上她的生理期一直都不準,所以無法事先預防,而且對她從事女演員的工作也影響很大。黃體素是我的萬靈藥,但對她卻沒有作用。奇妙的是,在她開始吃避孕藥,雌激素濃度增加之後,突然間她的生理期變得完全正常,症狀也完全消失。人工合成的黃體素 較可能有副作用要補充黃體素,最簡單的方法是服用墨西哥或西伯利亞山藥根膠囊。有些人也會使用山藥根或其他黃體素乳液。最強效的黃體素只能由醫師開立處方(要確定自己拿到的是天然的黃體素而不是合成的黃體製劑,人工合成比較可能有副作用)。天然黃體素可以是塞劑或是口服膠囊,或者可以在膠囊上打個洞,把少量的黃體素撒在手腕內側或腹部,以便完全控制吸收劑量。皮膚會讓黃體素直接吸收進入血液中,如果採用口服,就還需要肝臟進行處理,不管是山藥根還是處方的黃體素,都可以自己試試看反應如何,或是每天使用能量測試,來決定自己身體需要的分量與形式。有時候身體的需求每個小時都不同。黃體素過高的可能症狀包括易怒、遲鈍、沮喪但總之,請不要像我曾經犯過的錯誤那樣,把黃體素看成萬靈藥,攝取過多而造成傷害。黃體素過高的可能症狀包括易怒、遲鈍、沮喪、性慾減退、子宮痙攣、頭痛和失眠。在我發現山藥根有效之前,只有維他命B6才能真正幫助我平穩經前症候群造成的嚴重情緒起伏。B6能夠鎮定神經系統。我服用的劑量比一般建議的高,不過當然妳還是可以能量測試一下。我會服用B群來處理因為荷爾蒙引發的日常壓力,然後另外再多加B6。鉀,或者是綜合礦物質膠囊,可以穩定血壓,維持電解質平衡,對神經系統相當重要。鎂是一種患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常會缺少的礦物質。鎂可以放鬆肌肉,對於很多症狀都有幫助,例如腹部痙攣、腿部抽筋、頭痛、便秘等。另外我也很喜歡鉻,可以幫助平衡血糖濃度。許多女性在經前症候群發作時會瘋狂想吃糖和巧克力。想吃巧克力多半是反應身體缺鎂,而想吃糖則是缺鉻。(本文摘自/女性能量療法 永保青春健康的自助寶典/心靈工坊)

蛋的膽固醇含量高,一天最多吃一顆?

蛋的膽固醇含量高,一天最多吃一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肝臟會調節體內膽固醇量,且蛋的膽固醇含量非常少。阿尼奇科夫的兔子實驗,是「吃蛋會提高膽固醇值」一說的起源,不過,餵食草食性動物的兔子吃膽固醇,這個實驗本身就不太合理。因為人類等肉食性動物能夠代謝膽固醇,可是植物性食品當中並不含膽固醇,因此兔子無法代謝膽固醇。和兔子不同的是,健康的人類不管吃幾顆蛋,膽固醇值都不會上升。而且人類的動脈硬化發生在動脈的內側,阿尼奇科夫實驗中的動脈硬化卻發生在動脈的外側,其後也沒有進行任何後續實驗,因此輕易接受阿尼奇科夫實驗的結果是很危險的。其次,在美國的報告中,血液當中膽固醇值高的人,之所以比較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則是因為在參加實驗的人之中,有人患有天生無法代謝膽固醇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大約是500人之中會有1人罹患,若排除這類患者,一般膽固醇值高的人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並不高。膽固醇越低,越容易罹患癌症、腦血管和呼吸疾病一般說到膽固醇時,一定會提到「壞膽固醇」與「好膽固醇」。膽固醇是一種油性物質,對血液的親和性並不高,因此需要依附對水分的親和性高的蛋白質,才能由肝臟運送到全身,這種膽固醇就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般被稱作「壞膽固醇」。而壞膽固醇的體積較大,內部含有許多膽固醇。至於身體組織沒用完的舊膽固醇,同樣也會依附著蛋白質回到肝臟。這些膽固醇就叫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般又稱「好膽固醇」。相較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體積較小,內部所含的膽固醇也較少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少時,血液中的膽固醇值就會上升,因此一般才會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稱為壞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稱為好膽固醇,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因為兩者所含的膽固醇都是好的,所以其實都是好膽固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罹患膽固醇可能是正常人的2倍必須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視為壞膽固醇加以提防的,是前述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由細胞的「接受器」去加以捕捉、攝取,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接受器基因卻與常人不同,無法為細胞攝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於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值有可能高達常人的兩倍,而且約有6%死於心肌梗塞。要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只要抽血檢查膽固醇值即可。如果抽血檢查沒有異常的話,一般健康的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因此沒有必要把膽固醇視為壞膽固醇加以防範。膽固醇可以預防疾病,並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千萬不能試圖透過吃藥刻意降低膽固醇。根據大櫛名譽教授的研究,未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正常人,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低,則死亡率越高。此外,若總膽固醇值越低,癌症、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也越高。(本文摘自/大口吃肉,一周瘦5公斤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搞不清糖尿病迷思 血糖都白測了嗎?

搞不清糖尿病迷思 血糖都白測了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輪夜班的工作怎麼測血糖呢?對於輪班的糖友,測血糖的觀念其實一樣,只是他們不是用早餐、午餐、晚餐來記錄,而是用起床後的第一餐、第二餐、第三餐來分別。出國要怎麼做測血糖計畫?出國有時差的話,要去計算時間間隔有多久,算吃藥之後,這個藥效會有多長的時間,不要讓藥有過長的空窗期,也不要讓藥效發生重疊的情況。 使用速效胰島素的話,就是有吃就要注射,而長效胰島素就是不要有過長的空窗,也不要重疊(過長的空窗會造成高血糖與第1型糖尿病友容易引起酮酸中毒)。如果兩餐進食的時間間隔很短,口服藥如果有重疊的可能,就寧可少掉1次不吃藥,寧可少吃也不要多吃,沒有服藥的那一餐,醣類份量要比平常減少一些,主要就是避免用藥時間重疊而導致低血糖,用藥時間計算可以跟醫療團隊討論。出國前要記得開立中英文診斷書、處方箋上了飛機不要馬上將手錶調成目的地的時間,這樣才能算出到達目的地共經過幾個小時,離上次使用藥物經過了多久的時間。出國會涉及生活作息改變、血糖改變,建議出國前要和醫療團隊討論,而且要請醫師開立中英文診斷書與處方箋、帶好足夠與備份的藥量及測血糖的工具。周全的準備,才能讓血糖在出國期間也能有較好的控制。長時間的運動要如何監測血糖呢?如果是長時間運動,像跑馬拉松、騎長途腳踏車,最重要的安全守則就是增加測血糖的次數;每半小時或1小時就要測血糖。如果是長時間的激烈運動,約每隔半小時就一定要測血糖。可以預先把會影響運動期間血糖的藥量減少,例如第1型糖友早上參加馬拉松,則早上注射的胰島素應視情況減少劑量,但不可以沒有注射,否則可能會因身體缺乏胰島素而產生高血糖,藥物劑量調整的部分應事先與醫療團隊討論。長時間運動後也需要注意延遲性低血糖的發生。小朋友可以在睡前測量血糖長時間運動身體除了消耗掉血糖,也會分解體內儲存的肝醣。運動過後的12~24小時內,身體會回補所用掉的肝醣,因此可能會有延遲性低血糖的發生。若是白天長時間的運動,就要留意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可以將睡前的血糖控制目標提高,如果原本睡前血糖目標訂在120mg/dL,最少應該提高至150mg/dL以上。為了確保安全,特別是小朋友,因為白天的活動量無法得知,可以測量睡前與半夜的血糖。第1型糖尿病的兒童,一定要在半夜測血糖嗎?建議每個禮拜至少要有1天測1次夜間血糖,時間約在凌晨3點左右。半夜的低血糖有時不會不舒服到讓人醒來。也有可能是讓人覺得睡不安穩、做惡夢之類。晨起的高血糖也可能與半夜低血糖有關,也可能與身體生長賀爾蒙有關,這都需要靠半夜的血糖落點來做為用藥的參考。(本文摘自/人生不慌糖/樂木文化)

「空熱量」食物 讓你吃不飽又變胖

「空熱量」食物 讓你吃不飽又變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讓我們大聲唸出這個詞:「蔬果汁」。這個詞聽起來就感覺超級健康吧?我們正處於一場蔬果汁革命當中,不僅蔬果汁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蔬果汁排毒餐」一詞也越來越常出現在一般人的談話中,無論是包裝後具備長期保存性的蔬果汁,或是健康食品商店銷售的蔬果汁,或是宅配到府的特別排毒餐,甚至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用「排毒」一詞來取代「飲食」。看著這股蔬果汁風潮的崛起,我們不禁要問:「蔬果汁裡到底有什麼?」答案是:「可多了。」一般人吃東西,通常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與解決飢餓,所以可能簡單的三明治或餅乾就充當一餐。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平均高達三分之二北美民眾的熱量來源竟然都是不健康的脂肪、糖、精緻麵粉,當我們吃下這些「空熱量」來欺騙身體、拒絕提供必要的營養素時,身體當然很快就會再次發出飢餓的訊號,我們只好持續吃東西才能感到精神飽滿,如此累積下來的結果,就是一整天熱量超標。蔬果汁是低熱量的液態食物 濃縮所有必要營養素但蔬果汁卻完全不是如此,蔬果汁是低熱量的液態食物,濃縮了所有的必要營養素,包含了美國人飲食習慣所不足的一切。雖然一開始有些人不習慣將蔬果汁視為「食物」,但是習慣喝蔬果汁的人一定會毫不猶豫、精力充沛地(拜蔬果汁功效之賜)告訴你,喝完一杯鮮榨蔬果汁之後,是多麼地有飽足感與滿足感。蔬果汁可幫助消化 讓胃可以更快速地消化分解食物這種滿足感主要原因是蔬果汁內的營養素非常容易吸收。我們的胃其實就像一台蔬果汁機,必須耗費非常大的能量才能分解食物(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吃完一頓油膩餐點之後那種昏昏欲睡的感覺),我們的胃可以非常輕鬆地分解蔬果汁,大幅縮短食物留在胃裡的時間。整體而言,液態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更快速,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一喝完蔬果汁之後,立刻就可感受到蔬果汁的正面效果。喝蔬果汁可幫助消化,讓胃可以更快速地消化分解食物、讓營養素可在更短時間內釋放至血液中、細胞可更有效率地吸收營養素,甚至還可加速排出腸道、腎臟和皮膚的毒素與廢物。簡單來說,長期喝蔬果汁可以讓人體變成一台塗上潤滑油、運轉順暢的機器。此外,蔬果汁也讓我們有機會享受高度進化飲食的優點,例如生食飲食,以及純淨植物導向的全食物飲食,但又不需要100%投入。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人每天至少吃八份的新鮮蔬果,其實一天只要喝1至2杯的8至16盎司的新鮮蔬果汁,人人都可以輕鬆達標。持續幾周將蔬果汁納入飲食中,就可以明顯感覺並看到各種正向的改變。即使你原本的飲食就十分清爽健康,蔬果汁當中所富含的額外營養素,也可以讓你的個人健康飲食更上一層樓,我們總是希望好還要更好,對吧?(本文摘自/茉莉‧莫里斯的超級果汁/出色文化)

果昔要健康 千萬別加糖!

果昔要健康 千萬別加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糖」是超級能量果昔的心腹大患!你可能會認為這項原則了無新意,但只要快速掃視一下市面上的果昔食譜,你不得不承認,糖根本已經在民間的果昔中攻城略地。採用天然食材加以調製而成,超級能量果昔既美味也富含完整營養,有益身體健康,能補充全身活力並建造健壯體魄。雖然不少超級能量果昔滋味誘人,而且肯定好吃到可以與甜點分庭抗禮,但是「超級能量果昔」與「甜點」,絕對是分屬兩個世界的不同食物。超級能量果昔已包含「天然甜」食材成分 像是水果、果汁超級能量果昔裡已經包含各種「天然甜」的食材成分,像是水果、果汁與其他健康天然的甜味劑,若在超級能量果昔裡另外放進糖,根本是多此一舉。你可參閱本書第33至34頁說明,了解「去糖」的香甜超級能量果昔調製訣竅。假使你想品嚐糖的滋味,應該去搬甜點來啃,千萬別把糖混進超級能量果昔裡,因為這樣會汙染了純淨高營養的超級能量果昔。值得一提的是,常見的化學甜味劑(如蔗糖素〔splenda〕、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e〕等),也應該被摒除在超級能量果昔食材清單之外!因為上述甜味劑大多已證實含神經毒素與致癌物質,絕對不能讓這些甜味劑破壞超級能量果昔,而且飲食中最好也要避免攝取此類加工甜味劑。讓果昔變成濃郁乳狀想讓超級能量果昔有乳狀風味與質感嗎?選用植物性食材就能輕鬆達到。在果昔裡加進下列任何一項食材果昔就會變形成完美乳狀。◆酪梨◆香蕉◆椰子◆煮熟的穀物(比方小米與大麥)◆煮熟的南瓜◆無奶優格(某些有機食品店會販售)◆芒果◆堅果、米、種子或豆漿◆碾平後的扁狀穀物(如燕麥片或藜麥片)◆嫩豆腐(請選擇有機豆芽製品)◆蒸好的根莖類蔬菜◆無添加零加工的天然健康種子(使用乾燥種子,先泡水至少一小時,讓種子變軟,方便低轉速的蔬果調理機攪拌)◆無添加零加工的天然健康無鹽堅果(使用乾燥堅果,或浸水至少兩小時,讓堅果變軟,方便低轉速的蔬果調理機攪拌)(本文摘自/茉莉‧莫里斯的超級果昔/出色文化) 

「果汁」和「果昔」到底哪個好?

「果汁」和「果昔」到底哪個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噢!對了,或許大家會想:果汁好還是果昔好?如果你一直內心交戰不已,其實大可放心,因為顯然你已經夠資格加入「愛健康俱樂部」了。「果汁」和「果昔」都對身體大有幫助,但是果昔的風頭還是大勝果汁!為什麼呢?纖維可減緩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促進身體能量穩定纖維:榨取果汁是為了擠壓出營養豐富的果液,想攝取、補充更多維生素與礦物質,蔬果汁能讓你如願:每次以盎司為基本單位,再不斷追加大量蔬菜果,這樣蔬果汁就含有大量養分,而且榨出一杯蔬果汁使用的蔬果量比調製一杯果昔多更多。不過,凡是自然界的植物一定都含有纖維,而且纖維的優點多如牛毛,包括可以減緩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促進身體能量穩定、有益於身體健康。把水果(甚至某些蔬菜)榨成汁後飲用,這些蔬果汁會直接轉換成糖分,供應身體運作,暫時提供身體能量,但身體裡的血糖其實並不穩定,剛開始會急速攀升,一段時間後又快速下降,接下來讓人昏昏欲睡;反觀果昔則留得住蔬菜與水果的纖維,能讓身體長時間維持良好狀態。加入少許果汁有助於提升果昔的美妙風味,而且將高纖維超級食物,比如亞麻籽或奇亞籽加進果昔裡,則能提供更多益處,有助平衡與穩定血糖。有了超級食物 果昔的營養價值也能一飛沖天成本:只要在外面買過現榨果汁的人一定都知道,售價並不便宜。就算在家裡自製果汁也是如此。需要投資滿坑滿谷的水果,但是最後完成的成品卻不成比例,可能只有區區一杯而已。相較之下,果昔使用的材料比較少,也幾乎不會浪費任何食材,而且有了超級食物,果昔的營養價值也能一飛沖天。時間:「果汁」與「果昔」兩者製作的時間根本不能比:鮮榨果汁較為繁瑣,要先清洗蔬果,把道具準備好,該切的切好,打點所有細節後再裝進榨汁機,榨完果汁後還得清理機器,光是清潔機器就要奮鬥好一陣子,如此大費周章的漫長過程,最後終於得到「一杯」珍貴的果汁;而果昔的調製流程一般只消幾分鐘,最後要收拾張羅的,也不過是把整座機身拎到水龍頭下沖洗,相較之下,榨果汁與調果昔兩件事的時間成本簡直有天壤之別。(本文摘自/茉莉‧莫里斯的超級果昔/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