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下體搔癢、分泌物多 少喝冷飲為上策

下體搔癢、分泌物多 少喝冷飲為上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8歲的上班族近期常感覺到下體搔癢並出現白帶分泌物,原以為是夏天天氣悶熱導致下體搔癢、分泌物變多且反覆發作,沒想到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困擾他的婦女病竟然是每日一瓶蔬果汁、導致血糖控制不佳搞的鬼!常吃生冷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這名患者因為擔心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養成每日喝一瓶蔬果汁的習慣,沒想到卻成了疾病源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脾虛型的白帶通常是因為身體調節的代謝出現異常、過度勞累、長期吃冰品及生冷食物、喝冷飲,中醫會認為這樣的飲食方式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造成脾虛、體內的濕氣無法正常代謝,時好時壞反覆發作,如果患有子宮肌瘤,血糖又調控不佳,私密處搔癢會更嚴重,應該以穩定血糖,改變子宮環境以減緩肌瘤生長為宜。周宗翰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血液中血糖升高,尿液中糖分隨之增多,同樣的會影響陰道的酸鹼平衡,使陰道酸性增加,黴菌易於繁殖,導致陰道感染,出現皮膚瘙癢。脾虛濕盛,代謝差也容易好發子宮肌瘤某些患者由於血糖升高,較肥胖的糖尿病女性早期也容易出現外陰瘙癢現象,而這類型的體質屬於脾虛濕盛,代謝差,也是子宮肌瘤的好發體質。建議積極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4項建議讓女性簡單遠離惱人的外陰搔癢:1) 平時攝取水份要充足,保存外陰乾爽。2) 月經來時要勤換衛生棉。3) 月經前後儘量不穿緊身衣物,皮衣皮褲、牛仔褲盡量避免,褲襪,衣物最好是純棉製品。4) 多做骨盆運動,下腹部的運動可以改善子宮血液循環,對於肌瘤的治療也有幫助。涼冷食物會阻礙身體代謝機能周宗翰醫師表示,想要增強自身的免疫機能,就要加強陰道的防禦功能。飲食方面盡量避開會阻礙身體代謝的涼性食物與飲品,若白帶色變成黃綠色、或是有搔癢等感染症狀,則應連帶避食辛辣烤炸等刺激性食物,並尋求醫師協助。

腹脹血壓不穩 脾臟延遲性破裂死亡率高15%

腹脹血壓不穩 脾臟延遲性破裂死亡率高15%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民國95年底前臺中市長夫人邵曉鈴發生車禍時,雖然腹部電腦斷層看不出內臟有問題,但腹部有鼓脹現象,後來一度陷入深度昏迷,血壓不穩,醫師發現脾臟有延遲性破裂現象,立即切除脾臟。臨床統計上,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的死亡率(5~15%)比一般脾臟外傷急性破裂的死亡率(1%)要高出許多,因此死亡風險也更大。延遲性外傷可能發生在外傷後數天到數個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郁創表示,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定義為起始症狀在外傷後延遲48小時才發生,在過去認為脾臟外傷破裂的延遲發生,可能是被延遲診斷而非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但目前已經有多篇國際文獻指出,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可能發生在外傷後數天甚至數個月後。黃郁創醫師表示,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主要理論可能是脾臟外傷的出血點被附近的器官壓住而暫時止血,但後來器官移開了,脾臟才開始大量出血;另一種較廣為接受的是,在外傷時脾臟出血形成血塊已止血,但數天後當血塊開始融解吸收時血壓又突然升高,脾臟外膜張力增加,脾臟突然爆裂才導致大量出血。脾臟外傷有較高的死亡率脾臟是腹部受到鈍器損傷最容易受傷的器官,大部分病人在脾臟破裂時會因腹膜內有大量血液馬上表現出血壓不穩、急性腹痛症狀,少部分會出現延遲性破裂,症狀在數天後才會發作。黃郁創醫師表示,脾臟外傷的治療,可以根據出血量、病人病情、醫院設備,可分手術或保守治療(輸血藥物)。黃郁創醫師建議,脾臟外傷的延遲性破裂有較高的死亡率,即使保守治療,在觀察期內,仍有可能須緊急手術,傷患在腹部鈍傷後,應馬上就醫,經醫師謹慎的臨床評估,以減少脾臟外傷破裂的延遲診斷。

活動/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

活動/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保衛健康從「齒」開始!你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嗎?口腔癌是男性發生率最快的癌症,維持口腔健康除了要遠離檳榔、菸酒外,定期接受檢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良好的衛生是得到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此次活動將會由家醫科莊家銘主任主講,進行口腔篩檢活動及衛教宣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時間:106年9月12日 星期(二) 上午08:00-09:30地點:汽訓中心(南投市光明一路300號)洽詢:049-2231150轉2323或2317

亞麻油酸有益健康?大錯特錯!

亞麻油酸有益健康?大錯特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沙拉油真的有害健康嗎?是的!我敢拍胸大聲地告訴你,沙拉油「對身體有害」。話雖這麼說,但是大家應該不會一聽就相信我的話,畢竟「沙拉」這個字的健康印象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的腦海裡,而製造商更是不時地大力宣傳「沙拉油裡所含的亞麻油酸有益健康」。但是過量攝取亞麻油酸,才是真正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產生的原因之一。而「沙拉油有益健康」這句話,其實是1960年代(昭和30年代後半)才開始流傳的。現代人多半攝取過量的亞麻油酸昭和30年代前的三餐,通常都是以魚或滷煮菜之類的傳統日式餐點為主,而且當時也沒有家庭式餐廳,全家人更是難得外食。在這種情況之下,根本就沒有什麼機會食用使用大量的油烹調的菜肴,更不需要擔心亞麻油酸會攝取過量。亞麻油酸這種必需脂肪酸無法在體內合成,只能透過飲食攝取。正因為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成分,所以人們才會覺得要盡量攝取才行。然而,今日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只要吃一個可樂餅就會超出一日亞麻油攝取量日本人每日需要攝取的亞麻油酸大約9g。油炸烹調的時候,大約有15%的調理用油會被食物吸收,例如一個100g的可樂餅會吸收約15g的油。而紅花籽油每15g所含的亞麻油酸是11.7g,所以只要吃一個可樂餅,就會超過一天必須攝取的亞麻油酸量。現代這種經常出現油炸與肉類料理等西式餐點的飲食生活,隨便吃一吃恐怕就會超過一天所需的亞麻油酸。不僅如此,現在外食的機會也增加了,百貨公司的地下樓到處都是美味可口的熟食,走在路上,隨處可見速食、蛋糕與糕點等使用大量油類調理的食品。一不小心,就會過量攝取亞麻油酸。置身在這樣的現代飲食生活,我們最好牢記亞麻油酸的分量要節制,這樣才不會攝取過量。建議現在到處都充斥著大量使用沙拉油的食品,讓人不禁擔心亞麻油酸會攝取過量。但我們不需要沙拉油的!(本文摘自/斷沙拉油飲食全書/太雅出版)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的關節慢性發炎,離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已經不遠。發炎的肺部會引發氣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腦部發炎和阿斯海默症及其他神經疾患有關,包括「腦霧」(brain fog)和日常記憶失誤──我們把這些看成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不放在心上,但這些記憶的差錯絕非不可避免的老化結果。這些,卻是發炎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發炎會放火燒你的腦,使「我忘了剛把車停在哪裡」的時刻出現得更頻繁,也過早發生。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慢性發炎也被認為和多種癌症密不可分;它會在分子層級誘發有害的變化,導致癌細胞增長。發炎也是細胞老化和破裂過程的元兇,一些健康權威人士已開始稱此現象為「發炎性老化」。那是因為發炎確實會加速老化,包括我們在皮膚見到的明顯老化徵象。除了害我們生病,慢性發炎也會讓持久減重比登天還難。肥胖的細胞會不斷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的致炎性蛋白質,促成更多發炎,而發炎又會回過頭妨礙細胞裡製造能量的結構,即粒線體(mitochondria)有效進行它們的工作,就像一波波熱浪影響一間無空調工廠的產能──生產力在酷熱的環境中持續下降。粒線體的職責之一是燃燒脂肪:發炎會干擾粒線體進行這項工作,使脂肪更難燃燒,減肥無非緣木求魚。強化抗炎機制 從攝取聰明脂肪開始不少試圖減重的人可能一開始相當順利,但過沒多久,體重計上的數字就不再變動。這種很多人討論的減重「停滯期」通常就是這種發炎和脂肪貯積的循環所致。而這裡還有更壞的消息:為了突破停滯期而增加運動或減少熱量攝取,固然對減重有一些效果,但效果有限,而持續減重會變得更難達成。為什麼?因為發炎降低了我們正常燃燒熱量的能力。請記得,少許發炎是好事;那是身體自然療癒反應的一部分,幫助生病、受傷的我們康復。但當發炎變得不受約束──這就是慢性發炎的定義──請當心了!所以,我們要怎麼阻止發炎繼續戕害我們的健康、讓持久減重不可能實現呢?簡單:強化我們身體的抗炎軍隊。而一切就從攝取抗炎性食物,特別是聰明的脂肪開始。(本文摘自/聰明的脂肪/平安文化)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鮮紅色血便就是痔瘡?錯誤迷思竟讓病情拖到癌症末期!67歲的許先生血便1年,血色接近鮮紅色,因為沒有痛便也不在乎,原本以為是痔瘡,直到2個月前誤以為內痔掉出肛門,到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腫瘤,後竟確診是直腸癌末期!原來許先生認為血便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才遲遲未就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下段直腸癌的血色較鮮紅,所以血便一定要就醫找出原因,不應自我判斷,錯失救援時機。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才發現是腫瘤許先生表示,約1年前他就開始出現血便,血色偏向鮮紅色,也不太痛,他直覺就是痔瘡,直到2個多月前,突然有「紅紅的東西」從肛門掉出來,他。認為那是內痔脫出肛門口,沒想到一直都沒縮回去,加上小腹開始疼痛痛,他才不得不就診。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 靠近下段直腸會偏鮮紅色 賴易成主任指出,許姓病患掉出肛門「紅紅的東西」就是腫瘤,約4公分大。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痔瘡是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症狀,顏色多為鮮紅色。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但一般顏色為暗紅色,但如果腫瘤位置是靠近肛門的下段直腸,血色可能會比較偏向鮮紅色,容易和痔瘡症狀搞混。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判斷原因 賴易成主任表示,痔瘡和直腸癌的臨床表現類似,但只要經過醫師肛診及內視鏡檢查就可判別,所以,民眾一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出血原因,千萬不要自行「那就是痔瘡」,這樣恐讓直腸癌逐漸變大。不少直腸腫瘤患者都因此而延誤就醫,末期的5年存活率不到30%,初期則高達90%以上。賴易成主任強調,健保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血便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這是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關鍵,如果自行發現血便也一定要儘快就醫。

以為骨刺痛 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以為骨刺痛 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腰椎、脊椎疼痛,有時不見得是骨刺造成。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門診曾遇到患者因腰椎、脊椎疼痛就醫,以為是骨刺。檢查發現,竟是攝護腺癌轉移造成,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攝護腺癌,當出現疼痛症狀時,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攝護腺癌骨轉移 好像「針在揻」裘坤元主任指出,攝護腺癌骨轉移患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一旦開始出現症狀,會先從疼痛開始,就像台灣話說的,好像「針在揻」,患者可能感覺刺刺的痛,或者悶悶的痛,也說不上來哪些地方特別痛,當疼痛加劇,患者可能連睡覺都無法好好地睡。骨轉移疼痛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當攝護腺癌轉移至骨頭,癌細胞常跑到脊椎等中軸骨骼,也可能是骨盆腔、肋骨,有時連頭骨都有癌細胞。若癌細胞轉移到脊椎,病友可能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或從椅子上起身,便感覺疼痛,若轉移到肋骨,當側躺、壓到,便會感覺疼痛。使用保骨針 有助降低骨折風險事實上,攝護腺癌骨轉移不只造成骨頭疼痛,由於成骨、蝕骨細胞失去平衡,骨骼也會變得很脆弱,容易斷裂、骨折,加上荷爾蒙療法,患者骨折風險更會上升,治療使用保骨針等藥物,則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轉移嚴重時 頭骨都可能出現癌細胞過去曾有病患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出現多處骨頭轉移。裘坤元主任解釋,這名患者不只脊椎、肋骨、骨盆腔有癌細胞轉移,連頭顱骨頭也發現癌細胞蹤影。雖然經過荷爾蒙治療,情況大幅好轉,但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攝護腺癌骨轉移再度復發,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可想而知,這樣的骨頭如果不小心受傷,脊椎一下子斷掉,很可能就半身不遂。面對攝護腺癌骨轉移 慎選治療策略治療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先從藥物治療開始。醫師會先使用第一線疼痛控制藥物,或使用保護骨骼藥物,當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需要用到嗎啡類藥物。另外,也會使用一些促進骨骼生成平衡藥物,這類藥物機轉多針對骨骼再生、代謝作用,幫助骨骼生長平衡,骨骼力量便趨於穩固,骨折風險也會降低。用藥、運動雙管齊下 提升生活品質裘坤元主任也提醒,攝護腺癌骨轉移病友除了遵照醫囑用藥,平常也要做些運動,幫助強化骨骼,而且要避免跌倒,這樣生活品質才會比較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心頭部外傷的隱形殺手!一位18歲的陳同學因車禍意外導致頭部外傷,車禍當下精神正常、意識清楚,2小時候突然昏迷!不但昏迷指數下降到4分,並且瞳孔放大,急診醫師發現傷者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馬上會診神經外科醫師,為爭取搶救時間,將傷者直接從檢查室送至開刀房,立即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塊。陳同學手術後恢復良好、意識清楚,並於幾天後康復出院,出院時幾乎沒有任何後遺症。延遲性顱內出血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突然惡化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祥醫師表示,頭部外傷最怕的就是「延遲性顱內出血」,頭部受傷以後,即使剛開始電腦斷層檢查無明顯顱內出血,患者本身也意識清楚,但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狀況突然惡化,產生新的顱內出血,並且出血速度變快,就是所謂的「延遲性顱內出血」,若無即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此名患者的延遲性出血擴張迅速,若無適時處理,甚至可能無法挽回性命。隱形殺手 腦部受傷後幾小時會突然出現李世祥主任表示,頭部外傷後的延遲性顱內出血,如同隱形殺手,在腦部受傷後的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內,會無聲無息的突然出現,因此急診室或神經外科醫師都會對腦部受傷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時,就能立即處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出院後別讓患者獨處 頭痛、意識不清馬上就醫李世祥主任建議,頭部受傷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留院觀察,即使出院後仍應非常小心注意,受傷後雖然沒有異狀,家人應適時觀察患者,幾天內盡量不要讓患者獨處,如出現任何異狀如: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無力甚至癲癇等狀況,一定要馬上就醫。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別再貼標籤,思覺失調症跟你想得不一樣!今年32歲的美國病友Rachel Star Withers青少年起就有幻覺,讓她的青少年過得很「羞辱」,但當她終於接受自己、面對疾病,從10幾年起開始拍攝關於思覺失調症影片,至今點閱破億。她挺身對抗汙名,讓大眾對精神病患者不再抱有偏見。思覺失調透過治療能控制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透過治療思覺失調穩定控制、找回正常生活藉由2017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發現,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錯誤迷思,而病友日常生活中亦自覺受到歧視。據調查,大眾3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4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0%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思覺失調受幻覺、妄想影響 個案容易被擴大渲染針對病友「具有危險性」迷思,偶發個案往往被誇大渲染,張家銘醫師表示,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經過積極治療後,患者的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研究也發現到,50%的患者治療後仍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0%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張家銘醫師呼籲,患者與家屬應該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口不管是在全世界或是在台灣,都是現今社會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在發病之早期,大部分病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一旦確診後,往往讓病人感到震驚,更伴隨著許多面對疾病的擔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在9月15日舉辦「糖尿病教育班」,將以自我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為主,教導病友們自我營養之照護。糖尿病是強調自我照顧的一種慢性病,因此疾病的成因與預防都是病患及家屬需要學習與瞭解的,故在面對疾病過程中,產生出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與壓力,由此可見病友們不僅是醫療上需要被照護,心理部分更是我們須多加協助之處。聖馬爾定醫院將於9月15日(五)下午1點至5點,在大雅院區十樓學術講堂,舉辦「糖尿病教育班」,邀請醫師及營養師專題演講糖尿病患者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之介紹。歡迎有興趣的患者與民眾家屬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時間:106年9月15日(五)13:00至17: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0樓學術講堂(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洽詢:(05)2783865或2756000轉3311/親洽本院二樓糖尿病衛教室(即日起開放報名至9/11(一)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