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到一半沒呼吸 改善長期打鼾就靠它

睡到一半沒呼吸 改善長期打鼾就靠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到一半吸不到氣,當心長期打鼾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52歲的王醫師身材不胖有打鼾困擾,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接受低溫電漿刀治療 精神改善、鼾聲減小王醫師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王醫師在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後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記得接受檢測盡早治療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蹲下爬不起來?4招運動助改善

蹲下爬不起來?4招運動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蹲了,爬不起來!」困擾著很多銀髮族,大多是因為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行動不便,常見症狀有疼痛、僵硬、腫大變形或出現磨擦聲響。就醫時藉由X光檢查可以發現關節間隙狹窄或骨刺生成等現象。減重、運動、藥物治療三管齊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符民意表示,除了關節鏡及換關節手術,在膝關節炎初期可以藉由減重、運動、藥物及復健治療減輕疼痛改善病況。藥物治療有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藥物(葡萄糖胺)或是注射玻尿酸或血小板濃縮製劑都可以減緩及改善發炎及軟骨損傷。改善日常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符民意醫師解釋,除了藥物治療,改善日常生活和運動方式更為重要。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膝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所以即便有退化性關節炎也是需要活動保健。適合的運動是健走,走路時會產生間歇壓力刺激膝蓋軟骨的新陳代謝,但是要注意避免膝關節彎曲超過一半的動作如爬坡、爬樓梯。調整運動方式就能延長膝關節使用年限在騎腳踏車時建議將坐墊調高,如此可以減少膝蓋彎曲角度,減輕膝關節壓力。而在游泳時使用自由式比起需要反覆蹲踢的蛙式,較不傷膝蓋。符民意醫師建議,逐漸進入中高齡的朋友,可以依照自身體能條件,調整運動方式及生活習慣,延長膝關節的使用年限,迎接行動自如的銀髮生活。針對膝部的保健運動包括:1) 直抬腿運動/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穩定膝關節。2) 抱膝運動/可維持膝關節彎曲能力,並增加靈活度。3) 壓膝運動/可維持膝關節伸展能力。4)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提升股四頭肌力量。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的黃爸爸到診間抱怨8歲孩子整天都在做白日夢,上課東張西望、坐不住,感覺整天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就連房間也總是一團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讓家長誤會不夠認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指出,經過多次問診與評估,加上老師與家人的資訊後,確診黃小弟應該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想到黃爸爸自我揭露他也有一樣的症狀。蔣立德醫師指出,過動症在成人身上的表現,即使好動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經歷而逐漸收斂,但仍會表現在工作分心、注意力不易集中上。另外也有許多家長,把ADHD當作是孩子不夠認真,不夠努力,讓孩子無形中承受了無比的壓力。將生活拉回正軌 專業評估很重要蔣立德表示,ADHD的診斷往往需要經過好幾次門診,在詳細病史詢問與資訊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症狀,才能確診。同時,我們才更有把握這些旁人眼中的行為特色特質,究竟與ADHD的關聯為何。一旦確診,我們才更能有系統地討論下一步的治療模式,將生活步調逐漸拉回正軌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專業評估。在接受過完整的評估之後,黃先生與孩子一同接受了ADHD的治療。一段時間後,我逐漸在這對父子的互動中看到笑容,那不單純是爸爸與孩子在症狀上的進步,而是整個家庭和諧與溫暖的發酵。

小時候胖也是胖?控制體位防併發症上身

小時候胖也是胖?控制體位防併發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學童肥胖防治從孕產期就應該著手預防且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研究顯示,小學時期的肥胖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高達7到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由此可知,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成年期肥胖的併發症、死亡率和心理層面的不良影響。學童過重問題需更加重視依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8.7%、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2%,其中103學年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下降0.3%,而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較103學年增加0.4%。發胖不是發「福」 而是容易發「病」105年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7項與肥胖相關,而對於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肥胖產生的影響還包括可能被同儕嘲笑、霸凌,造成低自尊、社會孤立等心理層面的長期影響。預防肥胖上身3妙招 生活調整最重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家長,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調整生活型態著手:1) 每日鮮食蔬果要5份/選用新鮮食材幫家人準備餐點,把握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少醬料,建議每日攝取5份新鮮的蔬菜與水果,以及均衡攝取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含糖飲料等易造成肥胖的食品;並和孩子一起用餐,掌握定時定量、三餐均衡之飲食習慣,且攜帶環保水壺,鼓勵喝白開水。2) 動態生活 避免久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方面,研究指出要達到預防體重增加的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須達到150-250分鐘;而達到顯著的減重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則須達到225-420分鐘。建議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原則,以達成理想體重為最終目的,若遵循此原則,每天至少須減少500大卡的熱量,建議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兩者並行。每日久坐時間不超過2小時,以步行、爬樓梯、做健康操、騎自行車、假日安排全家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量。 3) 充足睡眠 規律生活/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講座/讓生產經驗更輕鬆—談減痛分娩

講座/讓生產經驗更輕鬆—談減痛分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拉梅茲生產法是拉梅茲醫師於1952年發明,該法讓孕婦在產前做好身心準備,對生產有正確的知識與態度,於懷孕7個月後接受培訓,使得生產過程中藉由呼吸減與子宮收縮進而減少產痛。很多孕媽咪在臨盆前才想學,效果卻很難立竿見影的。為此,萬芳醫院舉辦「讓生產經驗更輕鬆—談減痛分娩」講座,邀請楊昇峰醫師主講,講座簡介減痛分娩,讓準媽咪、孕婦們可以優質待產、完美生產、減痛分娩。活動須先電話報名,可自行前往。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讓生產經驗更輕鬆—談減痛分娩時間:106年10月21日(六)13:30~14:20地點:萬芳醫院第一會議室(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111號)洽詢:(02)29307930分機1234(以本院產婦優先,限額20對,歡迎產婦與先生共同參與(包含新移民婦女),敬請提早預約報名)

衣服乾洗須曝晒、電子發票別印出來

衣服乾洗須曝晒、電子發票別印出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衣服送乾洗後仍須曝晒、注意通風/現在市面上某些乾洗店仍會使用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清洗衣物, 此物質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中,屬於2A (對人類可能為致癌物)等級。若送洗後衣服仍有殘留氣味,務必在太陽底下多晒幾天,或是在收進衣櫃之前先將塑膠套拿掉通風。避免使用餐廳的擦手濕毛巾/螢光增白劑(Fluorescent Brightening Agent,簡稱FBA)會刺激皮膚,目前已禁止使用於濕紙巾以及面紙類產品,但餐廳的擦手濕毛巾並不在此限。因此, 建議各位下次到餐廳用餐時,盡量不要使用服務生遞上來的擦手濕毛巾。免洗餐具只能用一次/紙杯、塑膠湯匙、叉子等免洗餐具,都是由化學方式製成,可以的話, 建議各位自備保溫杯及環保碗筷。若情況特殊、非用免洗餐具不可,也絕對禁止重複使用,以免再次將受熱後釋出的有毒物質吃下肚。拒用柔珠產品,兼顧環保與健康/洗澡、洗臉時用的去角質霜,或是膏狀保養品中的柔珠,以及牙膏中的微粒等,實際上是極細小的塑膠粒。成分多為聚乙烯(Polyethylene,簡稱PE)、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聚甲基丙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簡稱PMMA)等。由於清潔產品的塑膠粒直徑不到5 公釐,可暢所無阻的流入大海、被魚類吃下肚,最終成為餐桌上的菜餚,透過生物累積重回我們體內。至於牙膏中的柔珠,更可能在刷牙的過程中直接被人們吞進肚子裡。韓國已於2017 年7 月起禁止輸入或製造柔珠產品;2018 年7 月將全面禁止販售(編按:臺灣將於2018 年底起,禁止販賣柔珠產品)。不使用甲醇清潔劑/家中有車的人,免不了使用車輛清潔劑,但市售產品中多半含有甲醇(Methanol),在清潔前擋風玻璃時,便會滲進車內換氣閥,透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甲醇進入體內之後,會在肝臟部位轉換成IARC 規範的1 級致癌物甲醛,若不小心沾到眼睛,則會造成視神經受損。如果非使用車輛清潔劑不可,建議以乙醇清潔劑取代為佳(自製乙醇清潔劑的方法如下)。自製乙醇清潔劑/準備純水2 公升與乙醇,將兩者以7:3 比例混合,也可添加1 公克左右的中性清潔劑加強洗淨力。電子發票不要印出來/商店提供的交易明細、電子發票收據等都含有雙酚A,屬於環境賀爾蒙, 可能會導致性功能受損。特別是當你手上擦了化妝水、乳液後再碰收據,便會加速有害物質吸收。因此,下次消費時,建議大家不要向店家索取交易明細或電子發票收據,碰過收據之後,也不要以手指碰觸嘴脣、更別用嘴巴含著。(本文摘自/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大是文化)

骨折住院 近2成都是骨鬆害的!

骨折住院 近2成都是骨鬆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社會真的來了!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3.6%,即將脫離「高齡化社會」正式邁入「高齡社會」。5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劇,根據資料顯示,104年女性骨折人數比過去10年增加1.5倍,30歲開始下降,到50歲時最為關鍵;男性骨密度則是從40歲開始明顯下降。骨鬆性骨折 每年100億醫療成本黑洞台灣地區髖部骨折發生率排名世界第九,更居亞洲之冠。為遏止骨鬆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並提升病患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提出「打造全台骨鬆照護網」的願景,力抗骨鬆性骨折危機。健保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有10萬民眾因骨折住院,其中骨鬆導致的骨折案例就接近2萬例。若以臨床上平均每例15萬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包含開刀住院及復健)計算,僅髖部骨鬆性骨折就將帶來將近每年30億的驚人醫療支出。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 防堵3大缺口吳至行理事長指出,過去的骨鬆防治存在民眾對骨鬆的預防與早期評估不足、病患骨鬆治療持續性不佳、缺乏完整的「保密防跌」支持制度等3大缺口,病患出院後未能獲得長期的追蹤與照護資源。吳至行疾呼,骨鬆的防治更該從事前的預防宣導、定期檢測,到出院後的治療追蹤、復健指導、居家服務,建立無縫式的整合照護服務。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體制的引入,以個案管理師為中心,為骨鬆病患與高危族群民眾,提供完整的照護機制,增加骨鬆相關評估治療、提昇骨鬆用藥遵從性、避免骨折再發生,並降低醫療與社會資源的耗費。以個案管理師為中心 讓患者更清楚如何維持健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暨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曾收治一名案例,當時69歲的吳女士意外發現有脊椎壓迫性骨折,心情鬱悶連飯都吃不下。在醫師推薦下加入FLS,個案管理師時時關心吳女士日常活動、飲食、用藥等狀況,讓吳女士對自己的骨鬆狀況更清楚,更加知道怎麼注意並保持健康生活。也遵照指示定期回診、持續使用骨鬆藥治療。現在積極參與衛教演講、社區活動,家人都非常欣慰吳女士的改變。(吳女士加入FLS 後,因個管師時時關心生活狀況,生活不再受骨鬆影響。左為詹鼎正醫師、右為吳至行理事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提供)

吃空氣也胖?改善水腫就這樣吃

吃空氣也胖?改善水腫就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痰飲型體質的人,無法自行調解體內水分,所以很容易水腫。此外,氣虛型、陽虛型者,也很常在梅雨季或夏天尾聲產生水腫問題。和許多肥胖者面對的問題一樣,平時多運動、流汗後有利水分排出,絕對是消除水腫的不二法門;此外,多攝取可幫助排水及溫熱身體、蒸發水分的食材,也有利改善水腫狀況。中醫醫學上,把身體聚集過多物質的狀況稱為「痰濕」,其中屬於發炎產物或是容易產生發炎因子的物質,稱為「痰」(與喉嚨裡的痰不同);其他因量多而無法被身體利用的水分則稱「濕」、「飲」。因此肥胖的人,多屬於痰濕或痰飲體質。菇類含亞麻油酸 是必需脂肪酸的最佳來源針對痰濕或痰飲的水腫問題,我設計了一道「香菇白蘿蔔排毒煮物」,可以清除腸胃道廢物。菇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Beta-葡聚糖、雜聚糖和幾丁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屬高營養、低熱量的食物,是非常優良的健康素材。此外,菇類的脂肪含量相當低,其中主要組成為亞麻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的最佳來源。另外,在維生素方面,菇類含量豐富,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菸鹼酸、生物素和維生素C。此外,新鮮菇類經由日照或紫外線照射,便會將內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轉化為維生素D2,有利人體對鐵質及鈣質吸收。菇類妙用多 能抗發炎、降血糖、膽固醇 近期研究更指出,菇類無論是子實體或是菌絲體,都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可用來抗腫瘤、增強免疫、抗發炎、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血栓和抗愛滋病毒等作用。菇類不僅營養價值高,本身口感也很好,某些菇類(猴頭菇)更因口感與肉品相似,還可用來加入素食餐中取代肉類。最後,和豆類食品一樣,很多病人會問我:「痛風病患者也可以多吃菇類嗎?」其實日本最新研究已證實蔬菜、植物類的普林成分和痛風並無關連(而是海鮮)。無論是健康的人或痛風患者,攝取豆類、菇類食品,其尿酸的排泄量並無顯著不同,排泄量也並未增加。做好體重管理、多喝水、吃含抗發炎成分的水果(如櫻桃)、鹼性食品,也能預防痛風。(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就是睡不著!虛火旺靠這招改善

就是睡不著!虛火旺靠這招改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五臟六腑中,當心臟的功能不正常時,精神無法安定,難以入眠或燥熱睡不著。多攝取具放鬆效果、可增強心臟機能的食材,可幫助夜晚入眠。尤其7∼9月天氣炎熱,更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必須多加留意。49歲的家康任職於某賣場,體型中等,平時也無過敏或其他慢性疾病,炎炎夏日裡常常感到心煩失眠,就算白天工作得很疲倦,仍然無法入睡,常常得起床上廁所,但小便卻不多,舌尖偏紅。這是典型的虛性亢奮,中醫有個名詞叫「虛火旺」,身體勞累就需要休息,但精神上若持續亢奮,就會難以入眠,導致隔日的工作受到影響。睡眠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本能,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步調加快,使得現代文明病,如憂鬱症等接踵而來,白天煩惱太多,晚上當然就睡不著覺。一般沒有失眠困擾的人,大約在就寢後半小時之內可以入睡。中醫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或「著不得臥」。大致可分為下列4種程度:1) 輕度失眠/超過半小時、在1個小時內入睡者。2) 中度失眠/躺在床上超過1小時仍無法入睡者。3) 重度失眠/心思煩擾、多夢,需要2小時以上才能入睡者。4) 嚴重失眠/伴有心悸、健忘,且睡時容易驚醒、一旦醒來即輾轉反側,久久無法再入睡者。睡眠問題可能是咽喉肌肉較無力睡眠障礙,除了虛火問題外,也可能是咽喉肌肉無力所致。有些中壯年人、因體型較胖缺乏運動,或是咽喉肌肉較無力,導致平躺時容易出現呼吸道塌陷、阻塞,這在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至西醫檢查,使用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簡稱CPAP)或是手術治療,以改善症狀。而在中醫的理論上,這種患者屬於「氣虛痰濕」體質,平時缺乏運動導致氣虛,肌肉層周圍太多脂肪組織,收縮無力容易癱軟。積極運動、改正飲食作息才是王道,否則容易使慢性病、三高的症狀惡化。(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不但會暈船還會暈陸?原來是這裡作怪

不但會暈船還會暈陸?原來是這裡作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問醫師:暈船的機制是什麼?問:我的小說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波士頓。其中一個角色,一名中年婦女必需乘船前往英格蘭。她每次坐船都會嚴重暈船。請問她的醫生會用什麼方法幫她度過這趟旅程呢?答:當時有很多治療暈船的方法,可是都不太有效。原因之一是當時的人對暈船的機制所知甚微。有個普遍流傳的理論認為,暈船是血液流向大腦的過程不順暢,導致大腦貧血,進而產生噁心、嘔吐和暈眩等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暈船、動暈症、太空動暈都是因為內耳信號混亂現在我們知道暈船、動暈症和太空動暈(由於失重)是內耳前庭系統(掌管平衡)接收到的信號混亂所致。這個系統精密複雜,其中半規管是定位和運動的主要感應器。前庭系統由3個中空的迴路所組成,每個半規管都和另外2個呈90度角相交,類似實體幾何的XYZ面。一個半規管由前至後繞一圈,一個由左至右繞一圈,一個由上至下繞一圈。半規管裡充滿了液體,地心引力對該液體作用,讓大腦知道自己是正立、倒立,或者正在繞圈等。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大腦混亂就會頭暈在失重的環境下,這些信號因缺少重力而喪失,連帶管內液體也失重,於是無法發出任何信號。然而,大腦需要這些信號才能定向。少了這些信號,眩暈和動暈症的症狀便會出現。在移動的汽車和船隻上,液體受到攪動,大腦接收到紊亂而混淆的信號,於是導致相同的症狀。《美國醫學會雜誌》於1901年3月16日刊登了一份報告,丹尼爾.R.布洛爾醫生(Dr. Daniel R. Brower)提出以下治療方案:旅行前,應「避免過度疲勞和憂慮」,少量進食,然後藉由全劑量的汞塊(massa hydrargyri),以及在適當時間使用瀉鹽,徹底導瀉。」(他並沒有對「全劑量」和「適當時間」加以解釋。)一旦完成淨腸,他建議將各一茶匙的溴化鉀(Potassium Bromide)和薄荷或薄荷油加入水中,每日飲用3次,直至登船。上船後,服用10至15格令(grain)一格令約65毫克)的Chloralamid,躺平,直到船行駛至外海且藥物作用消退。(他沒有說明會出現哪些藥物作用。)然後,「到甲板上走動,看看是否會暈船。」若暈船的感覺又出現,必須再次服用Chloralamid。他最後、大概也是最好的建議是「盡可能留在甲板上」。這可能是治療比疾病更可怕的案例。但你筆下的女士不用太害怕,暈船的不適通常幾天後就會緩解。不過她一旦上岸,半規管內的液體不再受攪動,可能又會出現「暈陸」(land sickness)的情況。因為半規管才開始習慣不穩定的信號,一切又回歸「正常」,導致系統再次當機。以上,解釋完畢。(本文摘自/法醫.屍體.解剖室3/麥田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