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脊椎退化痠麻痛無力 徒手微調免開刀

脊椎退化痠麻痛無力 徒手微調免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出現腰痠麻痛無力症狀時,代表脊椎可能開始退化,此時大部分民眾對於是否需要馬上開刀都存在很大的疑慮,擔心開刀後反而會有後遺症。一名賣蔥肉餅的老闆,為脊椎狹窄及骨刺所苦,因為擔心開刀會影響生計,選擇持續接受徒手治療配合物理治療,不僅痠麻痛無力等神經症狀緩解,攤車也避免休業維持一家的生計。右腳無力、腰部痠痛 原來腰椎有骨刺這名年約60的肉餅攤老闆天天需要將物品搬上搬下,還要在攤車前久站,約從2年前開始出現右腳無力及腰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他的腰椎第4、第5節(L4-L5)間出現狹窄及骨刺。由於擔心開刀須暫時休業影響生計,加上醫師評估建議,他決定先接受徒手治療加上復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孫偉傑指出,脊椎退化引起的痠麻痛,讓人難忍受,其實脊椎有病不一定要馬上開刀,除了開刀之外,還可透過徒手治療微調及物理治療,達到減少疼痛、舒緩症狀。徒手治療可調整局部神經問題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表示,透過徒手治療的微調,可針對問題點做神經症狀的緩解,其原理是透過神經孔空間的維持,減少因脊椎狹窄或骨刺引起的神經壓迫。不僅如此,徒手治療搭配不同手法,還可放鬆脊椎附近緊繃的肌肉,減輕脊椎的壓迫,矯正關節、骨盆、體態,同時配合牽引、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也可讓效果加倍。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說,患者藉由持續性的徒手治療,不僅能維持現況,甚至還有機會緩解與減輕痠麻痛無力,當患者能坐、能站、能走,自然不需要馬上開刀。不過,孫偉傑物理治療師提醒,當出現嚴重神經壓迫,致神經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出現感覺異常及肢體無力時,或經2-3個月復健,神經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建議盡速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決定是否需馬上接受手術。

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還是長不高?

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還是長不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想長高,運動、飲食、睡眠雖是3大重點,但還是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身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王仲興指出,當3歲以上小孩在運動、飲食、睡眠方面都正常,父母身高也不會太矮,甲狀腺素也都正常,但1年以上身高長不到4公分,就得考慮檢查生長激素,以了解是否因為生長激素分泌出問題。孩子長不高因素多 治療策略大不同王仲興主任分析,家族、基因遺傳、媽媽懷孕時所攝取的營養、身體狀況、小孩運動、睡眠、飲食習慣等,都可能影響小孩生長發育,目前最常見狀況為小孩長時間久坐、不運動,又拼命喝含糖飲料、吃油炸食物,導致過胖,結果就會使得青春期提早到來。青春期提早,雖然一開始會快速長高,但後續身高發展就很有限,對生長發育很不利。王仲興主任指出,生長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必須分別釐清,如果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導致之生長障礙,治療便以注射生長激素為主,治療效果也最為理想,但若是體重過重導致青春期提前,治療重點便要放在體重控制、抑制青春期提早到來,注射生長激素則是輔助。生長激素治療外 飲食、運動、睡眠要配合王仲興主任表示,目前注射生長激素健保給付適應症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等,可注射生長激素,幫助正常的身高發展。不過,即使注射生長激素,運動、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還是非常重要。王仲興主任說明,規律運動對小孩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另外吃含高糖食品2小時內,生長激素會暫時停止分泌,因此飲食最好不要添加過多糖份,以免阻礙正常生長。建議國小學童晚上9點就寢,國中學生則建議晚上10點就寢,晚上11點到1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睡眠時間對於生長發育也有重要影響。小孩身高發展異常 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王仲興主任再次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小孩生長發育遠落後於同儕,建議諮詢專業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接受治療,可有助於孩子正常成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減重搭配4原則 代謝速度變超快!

減重搭配4原則 代謝速度變超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原本應該是左右對稱的,但大多數人的臉、四肢長短粗細以及肩寬,多多少少都會不一樣。也許大家早已發現這樣的現象,但因每個人總慣用於身體某一側,如右手、右腳,所以肌肉與骨骼就會比另一邊較為發達,而無法達到左右均衡。協調上下半身平衡與重心我們的身體很聰明,一旦失衡,就會懂得透過重心轉移,讓失衡的狀態,能夠透過身體用力與施力,而找到短暫的平衡。但長時間左右失衡下,會讓部分肌肉群產生僵硬與萎縮狀態,而使得我們的骨骼與關節產生「外擴」與變形或退化。而人體之所以會兩側不對稱,多半是因為脊椎異位造成。骨盆在身體平衡與重心,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除了協調上半身與下半身的相互力學配合外,骨盆也保護著我們的生殖系統與消化系統。改變體姿 「體水重」更能迅速下降當你發現再怎麼努力的運動或控制飲食,體重只有稍微下降,但那大大的肚子或小腹就是甩不掉時,很多時候就是因骨盆與髖關節形成「內收」跟「外展」,讓部分僵硬的肌肉組織群,長期處於拉扯與收縮,因而無法達到最佳代謝狀態,這時綁上彈力帶,就可以幫助體態恢復正常,讓代謝狀況UP!UP!。當然,除了透過彈力帶幫助改變體姿外,若能搭配以下4個原則,「體水重」就更能迅速下降!1) 避免冰涼食品與高鹽食物/高鹽食物容易讓身體迅速產生浮腫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常吃燒烤或麻辣鍋,會常感到口乾舌燥。2) 避免夜間與睡前攝取太多水分,且睡眠一定要足夠/睡眠不足是造成水分代謝能力下降而浮腫的原因之一, 充分地讓疲勞身體獲得休息,才能使代謝率提升,浮腫的問題自然減少。3) 不要久坐,記得每工作一個小時就要起來走走/現在的工作環境讓我們容易陷入久坐,這使得布局在胸部與腹部的淋巴容易滯留。4) 規劃讓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做緩和按摩/透過適當的緩和按摩,除了幫助放鬆都市人緊張的心情與步調外,也能讓平常較無使用的深層肌肉群,能達到刺激並更有效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消除浮腫。(本文摘自/每天3分鐘!彈力帶瘦身/瑞麗美人出版)

膽固醇爆表就是吃太多?恐藏這原因!

膽固醇爆表就是吃太多?恐藏這原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膽固醇爆表一定是吃太多惹禍嗎?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平均每13分38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中秋節快到了,若無法控制飲食,烤肉配啤酒汽水、飯後吃月餅當甜點,恐引起膽固醇節節高升,但若透過飲食控制仍無法有效降低膽固醇,當「心」很有可能是「這病」在作怪!壞膽固醇大於190mg/dL應盡速就醫中秋節前後民眾容易放鬆大吃,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醫師表示,高血脂症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膽固醇過高在臨床上常見,但由於膽固醇異常並不容易被及早發現,因此健康檢查時,若察覺自己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於190mg/dL,就有必要就醫進一步檢查。成年人的壞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未成年應低於135mg/dL;而已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則應低於70mg/dL。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常敏之醫師進一步分析數據表示,如果僅使用史他汀類的藥物治療,有高達92%的患者治療無法達標,且仍會發生心血管疾病;另外,即便是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者,也有80%患者仍會發生心血管疾病。注射針劑上市有助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兩種注射針劑PCSK9抑制劑上市被認為是近年血脂控制的最大進展,其中一種更是被核准用於治療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較嚴重的罕見疾病,這群罕病患者因現行健保藥物無法治療達標,而長期處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期待此藥物早日給付,使罕病患者受益。葉宏一醫師提醒,若您懷疑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可至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包含台大醫院、台北榮總、馬偕醫院、亞東醫院、義大醫院、高雄榮總、高醫附院、成大醫院照護聯盟進一步諮詢,期盼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外食比例逾56% 37%教師過重

外食比例逾56% 37%教師過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師常提醒學生不要挑食、均衡營養才長的高,但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9-64歲的教職員中,過重及肥胖率為37.1%、其中每日喝含糖飲料的教職員比率為22.8%、每餐外食比率更高達56.6%。僅有58.5%教職員每日攝取水果及92%教職員每日攝取蔬菜。變胖就是健康警訊 記得健康吃快樂動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人10大死因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造成體能衰退,還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而疾病的發生通常有警訊,變胖即是健康警示燈之一。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健康是最好的禮物」!2017年教師節「邀您一起(2017)送健康」,聚餐時記得互相提醒,聰明選健康吃,選擇少油、少糖、少鹽的餐點、鼓勵喝白開水、攝取新鮮蔬果等;或是邀老師運動增健康。與老師樂健康 歡慶教師節長期維持每天運動,可改善身體機能延年益壽,還能使腦部產生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而校內健走、戶外騎腳踏車、踏青、跳舞等又或者鼓勵老師定期健康檢查,為自身健康把關,天天量體重與腰圍,一起把關老師健康。若老師有抽菸嚼檳榔,鼓勵採取「戒菸檳」行動,使用戒菸諮詢服務專線(0800-636363)及至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使用戒檳服務,讓戒菸檳不再是念頭,而是成功完勝,救健康省荷包。不論是校方、老師與學生間,皆可藉此熱絡情感、促進健康,並能為彼此留下美好回憶,讓我們一同樂健康歡慶教師節!

少油高纖 健康飲食4招過中秋

少油高纖 健康飲食4招過中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了讓護理之家的長者也能感受過節氣氛,南投醫院退休護理督導張碧芳特別自製月餅、鳳梨酥、太陽餅及磅蛋糕,護理主任葉麗月也親自剝柚子供長者們食用,使阿公阿嬤們能提前感受中秋佳節的氣氛。月餅油脂、糖分含量高  中秋佳節將近,不少家庭已準備月餅、柚子等相關應景食物,並且親朋好友相約團聚烤肉,美食當前難擋誘惑,但如何能夠吃得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出4招方法,在中秋節前後幾天稍微調整一下食物的搭配及數量,就可以快樂、安心地歡渡中秋。月餅油脂糖分含量高,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尤其膽固醇高的人若無法抗拒月餅,恐造成健康負擔。調整食物搭配 4招搞定膽固醇1) 小月餅切半共分享/最好家人分享吃,一人一半。2) 烤肉時多蔬少肉/烤肉前先吃吃高纖筊白筍、烤彩椒、墊墊肚子,增加飽足感,以免一下子就吃進太多高油脂的肉,烤肉當天早餐午餐避免再吃太多蛋白質,留著晚餐來烤肉,烤肉時可搭配烤絲瓜蛤蜊,絲瓜金針菇,加點沙茶,高纖又鮮甜。3) 無糖綠茶最解油/燒烤肉類吃多容易口渴,如果又搭配含糖飲料或可樂,熱量可就爆表,建議喝無糖綠茶,不但可以去油解膩,綠茶多酚也很抗氧化,補充水分,好處多。4) 柚子3-4瓣剛剛好/由於柚子熱量不少,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千萬別一顆接一顆,如果有腸胃問題者,要注意吃多容易脹氣,如果脹氣可以喝點烏梅汁或是優酪乳消腹脹。         

久站久坐易水腫 9妙招在家就能解決

久站久坐易水腫 9妙招在家就能解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久坐、久站、懷孕者常會因為腿部靜脈回流問題或藥物副作用導致下肢水腫,身體組織中多餘的液體引起腫脹,當手指按壓腫脹處時會有明顯凹陷,常需要秒鐘後才會恢復。水腫可能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施富傑表示,水腫的原因很多,可以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當身體的水和鹽份會在體內產生不適當的堆積而導致水腫,可分局部性和全身性,其他全身性水腫的產生,則可能來自內科疾病,如可能是充血性心衰竭症、肝臟疾病或肝硬化、腎臟疾病等病因造成。當患有充血性心臟衰竭時,血液不易回流至心臟,可能導致液體積聚在肺部造成肺水腫。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則可能會讓液體積聚腹腔導致腹水或腿部水腫;腎臟疾病患者會因腎功能衰退會讓水分和鹽分排泄異常;另外,在單腳水腫中,常見是因靜脈曲張與下肢靜脈栓塞腿部引起靜脈回流問題。9方法循序漸進 有效減少水腫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施富傑表示,全身性水腫的治療,以處理原本發生的疾病為首要。所以要有效減少水腫,應先配合專科醫生確診後,選擇適合的方法,循序漸進治療。切不可聽信偏方延誤正確的就醫時機,局部水腫,部分不需治療,可注意以下居家自我照顧方式:1) 在不疼痛的情況下,採取適當的局部運動,有助多餘的液體回流。2) 每天定時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可在睡覺時升高受影響的水腫部位。3) 在舒適的姿勢下,以適當力道按摩局部,促進液體回流。4) 可在專科醫生的建議下,穿壓力襪、袖子或手套。5) 要適當的保護,保持水腫部位的清潔與保濕度。6) 採清淡飲食,不吃醃製類食品或罐頭,減少鹽份攝取量,以免增加液體滯留,導致水腫惡化。每日的鹽量應低於5公克(約一小匙)。7) 注意進出水份,記錄每日小便次數,與攝取的水量。8) 定期磅秤測量體重的變化。9) 記錄水腫範圍大小。 

腫瘤吃掉右側骨盆 3D列印精準切除

腫瘤吃掉右側骨盆 3D列印精準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骨盆腫瘤移除手術新突破!最新3D影像模擬及列印技術,除可更精準切除腫瘤外,大大的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3D影像模擬及列印協助骨盆腫瘤切除一名患者因右側骨盆疼痛及右下肢無法行走及活動受限到醫院檢查,發現其右側骨盆腸骨出現巨大腫瘤,且已侵蝕整個右側骨盆。如不實施手術,腫瘤繼續的破壞將會帶來嚴重肢體功能障礙。但考慮的層面包括骨盆手術創傷範圍很大,手術時間長,出血多,手術風險極高。三軍總醫院吳佳駿主任表示,由於該手術出血量大,可能需準備上萬毫升的備血,且巨大腫瘤往往與重要神經血管沾黏,風險極高,因此吳佳駿主任決定應用最新3D影像模擬及列印技術,為病患施行骨盆腫瘤切除。客製化鋼板擺放位置減少手術時間三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吳佳駿表示,以往術中必須透過移動式X光機(C-arm fluoroscopy)的大量拍攝輔助才能確保鋼釘長度,過程中不僅大幅增加手術及麻醉時間、出血量,以及軟組織的破壞,同時也增加手術室人員與病人在手術中輻射的曝照。透過此3D列印的模型以實體模擬的方式,可預先決定須切除腫瘤的範圍及之後鋼板最適合擺放的位置、最佳曲度,大大減少手術時間並給予最佳的固定效果。    吳佳駿主任表示,經此技術協助,病患出血量少、疼痛指數降低、恢復也較快,未來,此項3D列印技術將推廣到其他腫瘤區域及其他骨科矯形手術的應用,將能造福更多骨骼肌肉系統的病患!

肺炎死亡率漲13% 流感季快接種

肺炎死亡率漲13% 流感季快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016年肺炎死亡率一年成長13.2%,漲幅居10大死因之首!每43分即有1人死於肺炎,首度攀升為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疾管署推測除了人口結構老化外,去年初強烈寒流及嚴重的流感疫情也是主要因素之一。65歲以上除了流感疫苗、更應接種肺炎鏈球菌一名患有慢性疾病的66歲男性,門診診斷為流感後3天後呼吸急促,急診後確診為肺炎,整整住院2周才出院,至今尚未完全恢復。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肺炎為流感常見的流感併發症,10年來死亡人數已成長1倍,流感併發肺炎死亡風險會增6倍。流感病毒會破壞上皮細胞、導致免疫功能失調以及降低人體排除細菌的能力,因此感染流感後若不即刻處理,就會出現各種嚴重合併症如肺膿瘍、呼吸衰竭等重症,體力衰弱等,嚴重的患者甚至在幾天內就會死亡。因抗藥性嚴重肺炎治療困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說明,因為抗藥性問題嚴重,臨床上肺炎治療愈趨困難。台灣即將邁入流感季節,疾管署也特別呼籲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6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更應自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今年將提供6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供民眾施打今年10月起,政府將提供600萬劑的公費流感疫苗供民眾施打。疾管署呼籲,為了預防流感及肺炎鏈球菌感染重症,最好的保護方式便是接種疫苗,除了每年施打流感疫苗外,也建議65歲以上未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自費接種。

流感季快到了!年年都要再打「疫」針

流感季快到了!年年都要再打「疫」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國外研究統計,流感住院者每3人就有1人有肺炎,雖然醫療技術提升,但10年來死亡人數提高1倍!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平時就潛伏在鼻腔中,因此降低鼻咽腔的帶菌率對預防肺炎感染非常重要。超過7成肺炎鏈球菌都具抗藥性一項國外研究指出,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2年後,可有效降低近一半鼻咽腔帶菌率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指出,超過7成肺炎鏈球菌對常見的第一線抗生素具抗藥性,常需要用到用二、三線抗生素才能有效對抗症狀,不僅會延長住院天數,更會提升死亡風險。流感季節來臨之際 年年都需接種流感疫苗根據統計,因流感住院者每3人就有1人有肺炎,流感併發肺炎者死亡率為9%,是沒有肺炎者的6倍。另研究也指出,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對於其涵蓋血清型所導致的社區型肺炎預防效果達45.6%,長期來說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別人。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才能雙重防護林志學醫師補充說明,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後保護力可以維持至少4年不變,也因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建議成人需要年年接種流感疫苗,李秉穎教授與林志學主任共同呼籲,流感季節來臨之際,民眾除了施打流感疫苗外,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的必要性,達到雙重保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