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減少犯罪發生 先認識各式人格障礙

減少犯罪發生 先認識各式人格障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戲劇性人格疾患」(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也像自戀型人格障礙症一樣,想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他們常常想成為主角,很喜歡讓別人驚訝。當沒辦法用實力令人吃驚時,也會巧妙地說謊。他們的謊話很有真實性,足以動搖人心。即便有人因為謊言而遭遇不測,他們也不介意,只要自己可以被注目,怎樣都好。戲劇性人格疾患 去看醫生卻找不出毛病他們常常演出被害者的角色,說身體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不是單純裝病而已,也有病狀,但是去看醫生卻找不到哪裡出毛病。這是希望周遭的人更注意、更保護他們的心理,而讓身體產生病狀。有意見指出,2%~3%的人有戲劇性人格疾患。妄想型人格障礙症 疑心很重、無法信任人​  有「妄想型人格障礙症」的人,疑心很重、無法信任人。當有人笑,就會懷疑對方在嘲笑自己;當稍微被其他人提醒,就覺得受到極大侮辱,因這樣的想法產生對人的攻擊態度。有觀察指出,有比較冷淡的父母,便容易產生這種扭曲的人格。畏避型人格障礙症 非常消極、無法接受挑戰 「畏避型人格障礙症」的人,這樣的人對受傷、失敗之類的事情極端恐懼,所以會迴避有可能被批判或非難的場面。非常消極、無法接受挑戰,對於開始新工作感到強烈不安,也很難有親密的友人。很多案例的父母都是很努力的人,對小孩很嚴厲,督促他努力,結果與父母期望的恰恰相反,他變成因害怕而不敢挑戰事物的人。類分裂型人格疾患 幾乎沒有親近的人,不想交朋友 有「類分裂型人格疾患」(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總是一個人,沒辦法感受身為團體一員的喜悅,即便與家人在一起也一樣,幾乎沒有親近的人,不想交朋友,也不想談戀愛,沒有其他的欲望。對一個人默默進行的工作,他可以發揮優秀的能力。秋田連續幼兒殺害事件的加害者女性,在地方法院階段接受精神鑑定,結果說明她有「分裂病型的人格違常」、「無法適應社會,有欠缺社會性的部分」、「日常生活上沒辦法與社會維繫關係,沒有成熟的社會性、沒有打掃或善後的能力」。分裂病型人格疾患 不擅長處理現實問題 有「分裂病型人格疾患」(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相當古怪,可能被當作怪人吧。這樣的人相當獨特,在研究、宗教、藝術方面能夠發揮長才,也有神祕、魔術般的思考方式。但是他們不擅長處理現實問題,一般事務或是幫忙搬家這類事情,他們應該幫不上忙。但他是點子王,有很多新鮮的想法,或許可以領導大家。百分之三的人有這種分裂病型人格疾患,臨床心理師矢幡洋曾說:「以常識來看完全不能理解的凶惡犯罪,背後都有分裂病型人格違常的問題。」去除對犯人的偏見與歧視也可達到防範效果 很少有一種人格障礙或心理疾病會直接變成某個犯罪的原因,就算犯人有什麼障礙,有同樣障礙的人大多也不會犯罪。所以有些意見認為,為了避免偏見,我們不應該談論犯人的精神障礙。 我們當然應該去除偏見與歧視,這不只讓犯人及他的家人痛苦,對防範層面上也有不好的影響。但是,犯罪精神科作田明醫師在其著書《為何普通的孩子們會變成犯罪少年呢?》(Adore 出版社出版)提到:「就算那樣的現象很少,但是不提及的話,在犯罪精神醫學上來說根本不行。考慮社會整體,有必要徹底地研究人格障礙,就算只有一點幫助,也應該努力減少犯罪的發生。」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件事千萬不要忘記,會導致血糖上升的只有醣分而已。吃下高卡路里的食物,只要不含醣分,血糖就不會上升,胰島素也不至於追加分泌。攝取脂肪、蛋白質與肥胖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促進脂肪累積的胰島素並未增加。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瞭解吃肉或脂肪也不會胖的理由了。接下來,我再逐步告訴各位醣分是多麼不必要的物質吧。白飯、吐司、甜食、飲料中的砂糖最危險醣分中最糟的物質,莫過於精製糖。亦即白飯、吐司,或甜食、飲料中的白砂糖,那是最危險的物質。即使分量不多,吸收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整碗的白飯,食用時雖不像砂糖一樣甘甜,但終究跟方糖沒兩樣。在經過消化器官後,白飯跟方糖一樣會轉變成葡萄糖,造成血糖劇烈上升。血糖值一口氣暴增後,受到驚嚇的人體便加快釋放胰島素,迅速降低血糖值。每當這種雲霄飛車式的下降發生,體內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就會特別奮。所謂的交感神經,是戰鬥時優先啟動的部位,會拉高血糖以備戰鬥,收縮身體末梢的微血管。遍佈末梢血管的手腳冰冷,可能也是由此引起的。血糖值劇烈升降恐增加罹癌風險此外,血糖值的劇烈升降,也會增加活性氧。研究發現活性氧有增加罹癌率的風險,必須特別留意。近年來,「糖化」是很受重視的問題。這也是只要血糖值飆高,就容易引起的症狀。糖化是指體內的蛋白質和過剩的醣分,受體溫影響交互作用,產生出俗稱最終糖化蛋白的惡性物質。糖化的蛋白質失去了原本的機能,變成了最終糖化蛋白,導致活性氧增加,是動脈硬化、白內障、以及各種老化的肇因。且一旦生成最終糖化蛋白,便很難排出體外。最重要的是,別讓血糖劇烈變動,也不要讓胰島素追加分泌。因此,唯有盡量避免攝取醣分,才能維持健康。(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幾歲年輕人通常是體力最好的時候,相約打球、瘋路跑,運動傷害在所難免;但是要小心,若是有手腕、腳踝疼痛,可別輕忽,可能是罹患了骨科界少見的「骨巨大細胞瘤」!醫師提醒,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20-40歲年輕族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腫瘤不但復發率高,也有轉移的風險,若不積極治療,輕則造成患部的腫痛,重則破壞骨骼影響日常行動能力,不可不慎。好發於年輕族群 易與運動傷害混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分享一名20多歲的妙齡女子因腳踝腫痛就診,原以為是長期穿高跟鞋所造成的扭傷及腳踝壓迫,透過影像學檢查竟為骨巨大細胞瘤,以手術切除6次仍復發,使用藥物治療後獲得明顯改善。另有一名男姓大學生也是因手腕疼痛,原以為運動傷害所導致,後來確診是難纏的骨巨大細胞瘤,幸治療後目前仍維持良好生活,對於喜愛的運動也不受影響。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骨骼兩端,腫瘤藉由異常刺激蝕骨細胞作用而造成骨骼的破壞,使患部腫痛甚至骨折。因復發機率高,在過去僅能不斷靠外科手術刮除,幸虧目前有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骨質再吸收,並阻斷腫瘤刺激蝕骨細胞破壞骨骼,降低復發機率。腫瘤復發性高 需長期追蹤治療目前可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除了能抑制腫瘤生長外,也能使腫瘤鈣化,讓界線較清楚,手術治療時清除的機率也提高許多。此腫瘤在兩年內有較高的復發機率,所以在術後仍需持續追蹤。若是反覆復發或是無法開刀的狀況,陳偉武醫師也建議可配合使用藥物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但放射線治療須注意5-10%造成癌化的風險,因此還是會希望患者長期追蹤,持續用藥才能有最佳控制機會。微創治療使傷口更小 恢復期更短骨巨大細胞瘤發生位置多臨近骨骼兩端及關節處,傳統上為保有正常關節活動功能,會限制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的機會。臺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主任為解決治療困境,致力於精進微創手術,不僅不需要再大面積的移除骨骼,也可更仔細刨除骨內的腫瘤組織,再搭配冷凍治療或化學性燒灼預防,可降低復發機率。楊醫師分享一名罹患骨巨大細胞瘤51歲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的X光片中,可見小腿骨長達12公分的骨水泥填充,傷口癒合卻僅一小道疤痕,患者也能保有自己的膝關節,實在是病患的福音。醫師也提醒民眾,即便外科治療再成功,都不能掉以輕心,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平常注意防跌防摔,也能與常人無異,維持良好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益生菌怎麼挑?台大醫:關鍵在這6點

益生菌怎麼挑?台大醫:關鍵在這6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益生菌」近幾年非常熱門,不只許多科學研究主題都圍繞著益生菌,連報章媒體、雜誌書籍、廣告宣傳、網路文章等,都看得到益生菌的資訊,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不勝枚舉,也是民眾最常吃的保健食品之一,由此可知益生菌熱門與受到關注的程度。益生菌未來有機會運用在慢性疾病的控制美國首屈一指的「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選出10項2017年最具前瞻性及潛力的醫療創新科技,排名第一的就是腸道菌。目前腸道菌的相關研究很多,主要針對腸胃道疾病,如細菌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症、腸燥症等,隨著更多的研究進展,未來也有機會運用在皮膚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控制上。腸道菌的研究不僅在科學界很熱門,同時也受到官方重視,美國白宮發起了「國家微生物計畫」(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投入1億2千萬美金,加上各方投入的4億美金資源,希望可以加速腸道菌的研發。由此可見,這些棲息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是多麼受到矚目,不僅是目前科學研究的重點,想必也將成為未來治療疾病、健康促進的明日之星。補充益生菌對疾病預防或治療都有效果腸道菌和腸道黏膜屏蔽,彼此會互相影響,也都是維持健康腸道功能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腸道菌叢失衡、發生腸漏,就可能引發免疫和發炎風暴,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慢性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傷害健康。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對於疾病的預防或治療有正面效果,包括血糖和血脂肪代謝、腸漏、發炎、氧化壓力、腸胃疾病、過敏、感染性疾病、腦部認知與大腦作用等。「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廠牌的不同益生菌,到底該怎麼挑呢?」太多產品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並不是每一種稱作「益生菌」的產品都一樣,況且又常常有新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這裡很難每種都一一說明,不過有些原則可以提供參考,幫助我們挑選。益生菌挑選6大原則根據「國際益生菌及益菌質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SAPP)的建議,以及ISAPP召開的益生菌研討會所達成的專家共識,開宗明義針對「益生菌」做出下述定義:「指當我們攝食一定足夠的量時,可以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這個定義雖然看似簡短,但接下來的各項原則,都圍繞此一定義而生:1) 有效菌株/既然是要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那麼最好挑選含有經研究證實其健康效益的菌株,產品也標示清楚該菌株名稱。以「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為例,其中「Bifidobacterium」是菌屬名,「lactis」是菌種名,「Bb-12」是菌株名,能夠完整標示出菌株名為最佳。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包括「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與「Bifidobacterium」(雙歧桿菌屬)兩大類。「Saccharomyces boulardii」則是益生酵母菌的一種。2) 菌量足夠/依照定義,要攝取一定足夠劑量的益生菌才能產生健康效益,菌量是否足夠因此很重要。不同菌株之間,需要的量可能不盡相同,端看各研究顯示其有效劑量的多寡,不見得愈多就愈好。一般而言,大約是每次食用要有一億至百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CFU,是一種計算活的細菌數量的方式)左右。產品上應該標示清楚,在產品截止日期之前,每次服用或每一份量,會吃入多少的菌落形成單位。3) 如何服用/每次應服用多少劑量應該標示清楚。至於到底該空腹服用?隨餐服用?還是飯後服用?根據研究,在餐前30分鐘內或隨餐服用,益生菌在腸道內有較高的存活率。4) 保存方式/是否需要冷藏,依照各種產品製作不同而異,應該清楚標示。5) 廠商資訊/清楚標示製造廠商、聯絡與諮詢方式等產品基本相關資訊。6) 含愈多種不同的菌愈好嗎?根據ISAPP建議,其實不一定,端看使用者想獲得什麼樣的效果,而所挑選的產品菌種是否有研究佐證此一功效。「想獲得益生菌一定要買益生菌產品來吃嗎?」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酵食物如酸菜、泡菜、味噌、優格、納豆等也含有益生菌,而且相關研究指出,除了益生菌,這類食物在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許多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胺基酸、多醣體(polysaccharide)、抗氧化物等。總之,多吃各類食物,就可以讓自己獲得多樣化的腸道菌,若有特別需求,再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品即可。倘若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使用,或者不知該如何使用,或者本身健康狀況較特殊,請務必洽詢專業人員。(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增加靈活度防退化 快學護膝3運動

增加靈活度防退化 快學護膝3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醫師設計了一套動作簡單、方便執行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有3組動作,一組是鍛鍊肌力,另外兩組則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護膝運動可增進軟骨健康、預防退化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對軟骨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增加關節靈活度則是為了要降低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如同皮膚長期受壓產生的褥瘡,長期膝痛的患者,因為關節囊重複發炎而失去彈性,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逐漸增加,導致軟骨崩解而「退化」。確實執行護膝3運動,可以有效的增進軟骨健康,預防膝關節「退化」。▲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膠原蛋白顧眼睛?同時吃維他命C才有效

膠原蛋白顧眼睛?同時吃維他命C才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眼睛、身體要常保青春,原則就是血管必須常保年輕。大家都說人體老化由血管開始,其實眼睛的老化也是一樣。所以現在膠原蛋白大受矚目,眾所周知膠原蛋白被視為是可維持肌膚彈力、抗老的保養聖品,原本是皮膚、骨骼、血管、內臟及眼球內含的一種蛋白質,在人體內扮演重要的角色。重建破爛的血管需要膠原蛋白如果查看糖尿病併發症的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眼球,可以發現其微血管破爛不堪。因為無所不入的血液通道被阻塞,所以血液無法流到眼球的各個角落,也增加了失明的風險。而要重建破爛的血管,就必須有膠原蛋白這項原料。欠缺膠原蛋白還會有其他像是關節痛、肌膚老化或長白髮等全身性的問題出現,所以最好要意識到膠原蛋白的重要性。蛋白在體內要發揮作用 建議同時攝取維他命C含豐富膠原蛋白的食物有雞翅、豬腳、牛筋、魚翅、鰻魚、海蜇皮等。雖然很多都是日常飲食生活中少用的食材,但不妨試試以雞翅為底,煮一鍋有大量蔬菜的膠原蛋白鍋。有些醫生主張即使攝取膠原蛋白,進入人體後也會被分解成胺基酸,所以吃了等於沒吃,不過也有報告指出,因為攝取膠原蛋白而讓眼疾好轉的例子。所以我認為如果積極攝取膠原蛋白,應該可以期待出現好結果。不過膠原蛋白在體內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有維他命C的輔助,所以建議同時攝取維他命C。花青素、葉黃素、DHA也值得注意除了藍莓、巴西莓等食品相傳對眼睛有益,最近馬基莓(Maqui Berry)也廣受注目。這些食品內含大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din),有助於改善眼睛的血液循環。花青素是一種植物多酚,紅酒裡內含的多酚也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適量飲用紅酒可以讓血液循環更為順暢,也能預防動脈硬化。其他像是菠菜和青花菜等蔬菜中的葉黃素(Lutein),也對眼睛有益處。這種營養素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也能保護眼睛不受紫外線傷害,所以適合用來預防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眼疾。攝取DHA有助使視網膜、大腦聯繫更通暢 另外再推薦大家一種號稱有益大腦的營養素DHA。沙丁魚、鯖魚、竹筴魚等藍背魚內含豐富的脂肪酸DHA,其實這種脂肪酸也是視網膜內的重要成分。養成攝取DHA的習慣,有助於讓連接視網膜的視神經和大腦的聯繫更為通暢。​如果很難在三餐中均衡攝取這些營養素,可以利用健康食品補充,供應眼部需要的養分。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為止,只要重新檢視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就可以自根本改善體質,也能為眼睛帶來良好的變化。(本文摘自/眼科醫師自己在用的視力回復法/采實文化)

毛小孩變裝趴!當心潛在寄生蟲危機

毛小孩變裝趴!當心潛在寄生蟲危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毛小孩生性好動活潑,愛外出玩耍,今年10月28日(六)在天母運動公園水景廣場由臺灣碩騰與天母商圈發展協會共同舉辦「寵愛毛小孩 萬聖節變裝派對」,特別邀請楊動物醫院楊靜宇院長、邵庭、小甜甜、熊爸、任爸等貴賓出席,與廣大飼主們度過歡樂萬聖節。楊院長提醒欲參加的飼主們,要小心在環境中伺機而動的寄生蟲,尤其是心絲蟲、跳蚤、壁蝨等寄生蟲,對毛小孩的健康影響甚大。心絲蟲感染初、中期 症狀不明顯楊靜宇院長說明,以心絲蟲來說,被蚊子叮咬後感染初、中期時,毛小孩不太會有明顯症狀,但到中後期開始會有劇烈咳嗽、運動不耐等心臟方面症狀,嚴重時則會因為心臟瓣膜閉鎖不全而造成四肢水腫、肺部積水等情形出現。雖然心絲蟲已有藥物可治療,但治療後對狗狗心臟的傷害是永久性的,仍無法避免日後出現因瓣膜閉鎖不全所導致的心臟疾病。噴劑、口服與滴劑3種形式預防藥物對此,楊靜宇院長表示現在已有藥物可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坊間常見有噴劑、口服與滴劑3種形式的預防藥物。其中,滴劑使用大多以背部或後頸等部位為主,可降低狗狗舔咬投藥部位的可能性,增加投藥之安全性。目前滴劑預防已發展非常成熟,每月隨手滴一次可阻隔心絲蟲、跳蚤等蟲害侵擾。選擇核准處方用藥 預防勝於治療此類預防性藥物種類眾多,選擇上建議以安全為第一優先,最好是核准過的處方用藥,且完全不含Fipornil(芬普尼)、Permethrin(除蟲菊)、Imidacloprid (益達胺)等農藥殺蟲劑成分為佳,除了保護毛小孩外,同時對家人、小孩、或其他毛小孩也都十分的安全,是近期頗受飼主們青睞的藥物。另外,對狗狗來說,口服錠劑的藥物也逐漸增加。目前已上市的口服錠劑為數不多,預計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期間會有新口服錠劑藥物上市,讓狗狗在治療上有更多的選擇。楊靜宇院長提醒,要預防毛小孩外出受到寄生蟲的侵擾,最好定時使用滴劑預防,並建議居家可做筆記掛在明顯之處,提醒家人毛小孩的生活作息、飲食狀況與投藥紀錄,用心做好預防動作,才能安心與毛小孩外出遊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爸媽快看!幼兒期點心供應5原則

爸媽快看!幼兒期點心供應5原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成長到幼兒期後,接觸市售現成點心的機會就會增加。說不定在家裡禁止的零食,到了朋友家裡就會吃得到。過分限制食用市售現成點心,有時面對食物會變得神經質。究竟該解禁到何種程度,實在令人左右為難。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大啖零食會造成很大的問題,但是多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方說「在家不允許孩子吃,但是別人送的就讓孩子開心享用」也無可厚非。控制吃點心的時間及食用量應該注意的反倒是食用量的問題。過度攝取零食,會讓孩子吃不下飯。此外糖分含量一多就容易熱量爆增,也會出現蛀牙的問題。因此應控制吃點心的時間及食用量,不妨在一天當中設定一個「開心的吃點心時間」。注意砂糖攝取過量的問題內含砂糖或甜味劑的零食會讓人愈吃愈上癮。除了砂糖之外還帶有脂肪的食物,更會令人吃到嘴巴停不下來。含有大量砂糖的市售優格、玉米脆片、碳酸飲料、含糖飲料,都要格外留意。1) 設定時間/點心頂多只是用來補充三餐的輔助食品。1歲過後只要能夠好好食用早餐,就不需要勉強在上午餵食點心。一天吃好幾次點心就不會出現空腹感,因此會吃不下正餐。此外用餐時間也要盡量固定下來。2) 點心熱量控制在每日攝取病的10%~20%/每天點心的熱量在1~2歲時應為100~200kcal,3~5歲時應為130~260kcal左右。市售現成的點心不妨由孩子來決定種類,再由大人來控制食用量。順便提醒大家,2片餅乾為100kcal,1個泡芙為170kcal。3) 留意鈣質攝取/吃點心時最需要攝取到的影養素就是鈣質。雖然藉由吸收率高的牛奶或起司來攝取鈣質成效最佳,但是有些人對牛奶過敏,因此別老是依賴乳製品,有時也應食用小魚(魩仔魚、小魚乾)。4) 盡量避免攝取砂糖/富含砂糖的零食,無法攝取到醣類與脂質之外的營養素。因此不妨也能設法使用砂糖的替代品,例如天然甜味劑的龍舌蘭蜜、楓糖、蜂蜜(1歲過後)等,另外也能使用黃豆粉或黑芝麻糊。5) 不需要時避免提供/別因為在車上或是有客人來訪,便隨意提供點心希望孩子安靜下來。當孩子不餓時養成零食吃不停的習慣,將導致熱量過多,應想辦法用其他事情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本文摘自/0~5歲的味覺平衡訓練法/采實文化)

輕壓就痛?小腿肚按摩讀懂4警訊

輕壓就痛?小腿肚按摩讀懂4警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腿肚會反映出身體不舒服的地方,詳細的判斷方式留待後面內容說明,首先讓我們來觀察整個小腿肚。小腿肚在下半身支撐著身體健康,我們試著以「對話、溝通」的感覺來撫摸小腿肚這個幕後功臣。透過按摩、揉捏提升小腿肚自癒力心理學的溝通分析(美國精神科醫師艾瑞克伯恩所創始的心理學理論)之中有名為「安撫」(stroke)的專有名詞,意思是「倡導、承認對方的存在與價值」。無論是親子,或者是夫婦與戀人、朋友,都少不了人與人之間不斷的互相安撫。而和小腿肚之間的對話安撫,並非是人與人之間,而是「自己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非常重要。Stroke的原義就是有「撫摸」、「摩擦」之意,從這字面上的意義來看,與我們想透過按摩、揉捏來提升小腿肚自癒力的方法完全吻合,透過這種安撫的方式,小腿肚也會回答關於身體健康狀況的資訊。觀察4個重點,讀懂小腿肚的健康警訊在進行按摩、揉捏的安撫對話之前,先從以下四點開始檢查小腿肚的整體狀況:1) 肌膚的狀態/第一個就是先感受小腿肚皮膚的狀況,用手掌試著輕輕撫摸包含脛部的整個小腿部位,如果感覺柔潤有彈性,並且溫暖的話,代表你的健康狀況還不錯。反之,如果撫摸起來感覺肌膚乾燥、浮腫,或者冰涼的話,那就是小腿肚血液循環不良的證據,可以推測你全身的血液循環都不順暢。2) 粗細與觸感/對女性而言,為了愛美,總希望自己的小腿肚愈纖細愈好,但是如果從健康的觀點來看,那實在是危險的想法。不只是小腿肚,身上任何部位的肌肉,若沒有適度使用的話,就會萎縮、僵硬、變細,所以,纖細的小腿肚也就代表「使用率低、缺乏鍛鍊、沒有力量」。小腿肌肉無力,小腿肚的肌肉幫浦(依靠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就無法順利發揮功效。而且,當我們在做站立、走路、跑步這些基本動作時的力氣也會減弱。太細的小腿肚可能是血虛症狀從東方醫學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樣,太過纖細的小腿肚可能就是「血虛」的症狀,說白話一點就是血液不足。血虛也會引起各種婦女病,如月經失調、畏寒、貧血等等。單純只論粗細的話,標準實在不好拿捏。至少從膝窩往下後,曲線要先粗再轉為細的曲線,能確實感覺到肌肉的存在,才是健康的小腿肚。像根竹竿一樣直線條的小腿肚,就很有可能是肌肉不足與血虛。相反的,如果小腿肚整體給人又粗又厚實的重量感,有可能是因為水分過多而水腫,或者是因為脂肪太多所致。尤其是小腿肚的終點處,腳踝。由於腳踝是由肌腱與骨骼所組成的部位,如果看起來腳踝粗壯,就是累積了過剩的水分或皮下脂肪的證據。所以,就算小腿肚看起來渾圓顯胖,只要腳踝緊實,就可以判斷這個人基本上是健康的。3) 軟硬度/到底小腿肚是硬的好?還是軟的好呢?這個軟硬的標準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而且也沒有判斷到底是僵硬、或者是結實的標準。但是一般而言,可以說「放鬆的時候,摸起來柔軟比較好」,例如田徑選手的小腿肚,在用力時會變得非常的硬,但是放鬆後就會變得很柔軟。就算不是田徑選手,有適度的肌肉量且健康的小腿肚,會有明顯的張弛變化:放鬆時能保持一定彈性,輕壓時感覺柔軟;在用力時則會變硬。總是僵硬的小腿肚,或是肌肉用力後還是軟趴趴的小腿肚,很有可能是肌肉不足或血液循環不良。4) 疼痛/小腿肚疼痛是很容易發現且重要的檢查點。血液循環不良或浮腫的小腿肚,大部分在按壓揉捏時,都會有明顯疼痛的感覺。如果平時會覺得小腿疲乏無力,有時會痛,或是有時走路會覺得刺痛,那按摩時就會有明顯的疼痛。就算是很輕柔的按摩,只要輕壓到痛點,就覺得非常疼痛。東方醫學所講:「氣,這種生命能量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們可以想成會痛的小腿肚,就是血液循環不良所致。由於血液循環不良的肌肉容易抽筋,所以這樣子的小腿肚就容易發生腓痙攣(小腿抽筋),也因此會更加疼痛。小腿肚的血液循環暢通,當小腿肚不再「輕壓就痛」,代表健康也獲得了極大改善。(本文摘自/小腿肚6大經穴對症按摩/采實文化)

小腿浮腫有襪痕?搞定小腿病就好

小腿浮腫有襪痕?搞定小腿病就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腿肚之力可以大略的從西方醫學角度與遠東醫學角度來談。首先,我們先從西醫的角度來談談吧!雖然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年齡與性別而有所差異,但是大約6成是水分這點卻都相同。這些水分在血管、淋巴管、組織與細胞之內,互相往來流動於全身。小腿肚容易浮腫有襪痕 雖然說水分會循環於全身,但是如果不管它們的話,就容易沉在下半身,尤其最容易屯積水分的就是小腿肚。所以一天結束後,很多人的小腿肚都會浮腫到留下襪子的痕跡。但是,正因為小腿肚是最容易積水之處,所以小腿肚同時也是讓身體循環變好的關鍵所在。為了讓各位讀者能夠更了解這個意義,在此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關於身體水分主要通道的血液循環機制,到底是什麼樣子。負責搬運氧氣與營養的血液與水分一起,由作為幫浦的心臟送出之後,便經由動脈往全身各處而去。極富彈性的動脈會配合心臟的動作重覆進行收縮、擴張,把血液送往身體每一處。也可以說,動脈具有小幫浦的作用。動脈一次又一次的分歧,最後流到像編織品網眼般細微的微血管之中,到達末梢組織。在那裡以氧氣與營養作為交換,拿走二氧化碳與廢棄物。微血管一根又一根的再度會合,這次變成了靜脈,返回到心臟(體循環)。回到心臟的血液仍然帶著許多二氧化碳,所以要去肺部把二氧化碳與新鮮的氧氣交換,再回到心臟(肺循環),然後又被送出來。這些路線之中,讓血液從末梢回到心臟的靜脈是血管壁較薄,且是缺乏肌肉組織與彈性的血管。雖然為了防止逆流而有靜脈瓣膜,但並沒有像動脈一樣的自己把血液送出去的功能存在。心臟強大的幫浦力量,也無法遍及從末梢返回的靜脈。這個時候,為了從末梢把血液送回心臟而開始活躍的就是「肌肉」了。肌肉會運動,並且一直重覆著收縮、鬆弛,負起讓肌肉中的血管流動變好的責任。這個功用就叫做「肌肉幫浦」,這種肌肉的動作有點像是人給牛擠奶的動作,所以也叫「擠乳作用」(Milking Action)。全身肌肉都有作為肌肉幫浦的責任,但若是放置不管的話,血液很容易淤積在小腿肚。小腿肚有名為腓腹肌與比目魚肌的肌肉,可以說靠這些肌肉所產生的肌肉幫浦作用,是讓不容易回去的血液能流暢的返回心臟。因此,小腿肚也被稱為是身體的「第二個心臟」。增強小腿肚力量也就能讓這些肌肉確實的發揮功效,盡到第二個心臟的責任,所以小腿肚可說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順暢的重要關鍵。(本文摘自/小腿肚6大經穴對症按摩/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