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掌握食物屬性 平衡能量更健康

掌握食物屬性 平衡能量更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長出健康的頭髮,必須把過盛的「風」壓下來,讓循環變好才是。阿育吠陀認為,不只人的體質,就連食物也因「風」、「水」、「火」比重的不同,各自擁有不同的屬性。選擇對的食材用對的方法吃,對能量的平衡、循環的順暢,都有很大的影響。想把不斷增強的「風」壓下來,最好的食物就是「白麻油」、「優格」和「綠豆仁」。建議最好是在常溫或溫熱的狀態下吃它。此外,配合肉桂、孜然、薑、茴香、豆蔻等香料一起攝取,可以讓身體溫暖起來,達到更好的功效。不過,如果把白麻油拿來炒菜,「火」的能量就會太強,因此,料理的方法也應注意才是。少吃辣椒、乾貨或冷凍食品另一方面,有些食材要盡量少吃,比方說辣椒、乾貨,或冷凍食品等加工食品。這些食物會讓「風」變得更強,嚴重損害能量之間的平衡!再者,酒精、咖啡因、鹽分攝取過多,也會造成「風」和「火」的增加,切記不可多吃。屬性為「火」的白麻油,若要拿來吃的話,最好不要加熱。因為經由腸胃被吸收進人體的話,「火」的能量會變得更強。還有,雖然同樣都是麻油,但黑麻油用的是炒過的芝麻,所以想要把「風」壓下來的話,還是白麻油比較有效。建議的吃法-切勿加熱烹調,拿它來涼拌最好。淋在溫沙拉上,可以更帶出食材的風味。若體內「風」能紊亂 可多吃優格優格的屬性為「水」。早餐或午餐後吃一瓶優格,可以讓身體得到滋養,把暴走的「風」壓下來。阿育吠陀認為,它是適合冬天的食物,寒冷的季節若覺得體內「風」能紊亂的話,不妨多吃點優格。建議的吃法-吃之前先從冰箱拿出來,等接近常溫後再吃。優格出水產生的水分叫做「乳清」,它不只可以抑制「風」、調整「水」,還可以幫助身體排毒,因此,要連它也一起喝光光喔。加入4~5倍的水做成奶昔,會更容易消化吸收。綠豆仁具有調整「風」、「水」、「火」三種能量,使其維持平衡的作用。這個食材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它就是冬粉的原料,去了殼的綠豆。基本上在進口食材店或大型超市都買得到。建議的吃法-綠豆仁稍微洗一下,不要泡水,直接煮來吃。做成湯的話會比較好入口,營養也比較吸收得到。建議加些香料、薑片和豆子一起煮,會讓身體更快溫暖起來。(本文摘自/讓你不生病的神奇白麻油/出色文化)   

胃堵堵吃不下?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胃堵堵吃不下?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診間一位65歲的阿嬤長期出現食慾不振、腹部腫脹、全身疲倦症狀,吃東西很快感覺腹脹,影響生活品質,日常作息甚至需要家人的協助打理。起初家人帶阿嬤至腸胃科尋求醫師協助,檢查後發現脾臟腫大至25公分,轉至血液腫瘤科後,確診阿嬤原來是罹患「骨髓纖維化」,在接受口服標靶藥物治療3個月後,脾臟明顯縮小到12公分,食慾不振及疲倦等症狀也大幅改善,腹脹的感覺也消失,阿嬤重拾健康,尤其是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醫師表示,其實,有些中老年人會像這位阿嬤一樣,認為吃不下、疲勞是年紀大、家事繁忙或工作壓力所引起,但是事實上卻是因為身體罹患某些較無專一症狀的疾病,呼籲民眾勿輕忽身體發出徵兆,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脾臟腫大壓迫胃腸道 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影響生活品質許多病人乍聽「骨髓纖維化」都會以為是不是骨質疏鬆?其實不是!「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造血系統疾病。白禮源醫師說明,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地方,當骨髓過度增生後或是因為其他疾病產生纖維化,造成骨髓整體造血功能下降。由於骨髓無法進行足夠的造血功能,因此需藉由脾臟來擔任造血功能的替代角色,導致脾臟腫大,這也是骨髓纖維化患者常見的病徵。而脾臟腫大會有哪些影響?白禮源醫師表示,如同上述這位阿嬤病患一樣,脾臟腫大會壓迫到胃腸道等內臟,引起左側肋骨下或左上腹疼痛,嚴重者也會影響食慾與作息。白禮源醫師進一步說明,以往治療骨髓纖維化的主要方式為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是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很多病人年紀過高或者同時有其他身體疾病,無法接受幹細胞移植。臨床上針對此一族群患者的治療目標,在於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過去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的化學藥降低白血球,發燒時給予退燒藥、輸血等,但是皆為短暫或僅部分地改善症狀。根據研究,骨髓纖維化的患者約有一半以上患者帶有JAK2基因的突變,因此抑制JAK2有可能可以抑制骨髓纖維化的症狀與病程。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現今已有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能有效抑制JAK2基因,並改善患者脾臟腫大的症狀。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與過去的治療方式相比,甚至可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67%的患者縮減脾臟體積達35%以上,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延長存活率,重拾美好人生。口服標靶藥物搭配自我檢測量表 有助醫師評估治療方針白禮源醫師提醒,已確診的骨髓纖維化患者應定時追蹤,並遵從醫囑用藥,目前也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做為治療時評估症狀變化的輔助工具。建議患者應於每次回診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的不適程度,例如疲勞感、是否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讓醫師了解疾病是否有改善或是惡化,以利評估後續治療方針。

教師節:老師辛苦了!保養喉嚨有方法

教師節:老師辛苦了!保養喉嚨有方法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優活健康網) 時序入秋,天氣也漸漸轉涼,秋季容易出現喉嚨乾燥、乾咳或是乾癢的問題,緊接著教師節也即將到來,平日辛苦講課的老師們最容易出現喉嚨方面的問題,像是喉嚨痛、聲音沙啞,長期過度使用聲帶大聲講話,甚至可能出現聲帶長繭的問題,老師們除了認真教課,也別忘了好好愛護保養自己的喉嚨,建議多喝水、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也可食用枇杷膏做為喉嚨的日常保養的方法。 百年祖傳祕方 遵循傳統古法調製-廣生堂手工頂級版燕窩枇杷飲 堅持只做最好的廣生堂,承襲逾百年的中醫藥經驗,以高科技技術確保每一項產品都能維持在最高水準狀態,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手工的頂級版燕窩枇杷飲是採用百年祖傳祕方,遵循傳統古法調製而成,且燕窩量是普通版枇杷飲的3倍,產品上市之前,為求絕對的高品質、高規格、高安全性,都會先給客戶試吃,100多個試吃樣本要全數通過並有效改善,才會將產品推行上市,如此嚴格控管品質,只為了給客戶最好的,也是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做產品不變的初衷-堅持只做最好。 廣生堂燕窩枇杷飲不含西藥、防腐劑、人工添加物,因此適合男女老少以及孕婦皆可食用,枇杷膏的食用方式建議每日五次,可在飯前或飯後食用,每次兩匙用溫開水沖泡成一碗食用,6~12歲建議每次一匙,6歲以下則每次二分之一匙沖服。 世界專利燕窩萃取物結合祖傳秘方-NANA燕窩枇杷飲隨身包 除了推出頂級版的手工枇杷飲,廣生堂也推出平價的高品質產品NANA燕窩枇杷飲隨身包,採用世界專利燕窩萃取物結合祖傳秘方,並做成具方便性的隨身包,可隨時保養潤喉,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對於時常喉嚨不舒服、支氣管不好或是聲帶使用過度的民眾而言,食用NANA燕窩枇杷飲隨身包是一個便宜又方便的保養方式,讓產品能夠平民化與生活化, 以往給人昂貴印象的燕窩,經過萃取調製也能讓大眾以平實的價格簡單做保養,處在空污嚴重的環境中,更要注意上呼吸道的保養,當人體長期吸入有毒懸浮粒子,恐會導致過敏、呼吸道問題、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肺癌,不可不慎,建議可隨時補充燕窩枇杷飲,做好保護、修復以及預防的工作。 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食品級的中藥與一般藥物不同,是可以長時間做保養又不具很大的藥性,有些民眾可能會認為食品級的中藥沒有效用,為了這個問題我們廣生堂NANA燕窩枇杷飲將占藥比調至20%,並加入燕窩幫助平喘,燕窩比例約10%,加上其他十幾種珍貴藥材,也就是說燕窩為最大占比,純淨天然燕窩與藥材,可潤肺潤喉、調整體質,也能舒緩因空污所致的喉嚨不適,為長期喉嚨保養的最佳良方。

自然產還是剖腹好?準媽媽快來看!

自然產還是剖腹好?準媽媽快來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迎接家中的新成員,究竟該選擇「自然生產」還是「剖腹生產」才好?離預產期越近,越讓不少新手媽媽煩惱到夜不成眠。二擇一,其實答案並沒這麼困難,國內婦產科醫師給了最重要的依據,那就是只要胎位正、媽媽及寶寶的健康良好,優先選擇自然生產。台灣剖腹產率超過3成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強調,根據統計,台灣剖腹產率高居世界排名前茅,比率超過3成,在部分院所,剖腹生產的比率甚至高過4成。若是胎位不正,前置胎盤、胎兒窘迫,產程遲滯,雙胞胎、前胎剖腹、媽媽天生的骨盆腔狹小,或是寶寶個頭屬於「巨嬰」等級的情形之下,由於相對的生產風險較高,此時採取剖腹生產則有其必要性;然而,一切都得視母嬰狀況予以抉擇。剖腹產最怕出現沾黏在台灣,由於剖腹產技術已十分純熟,產婦不見得需要術後禁食,且在傳統剖腹產同時,還可順道檢查卵巢、輸卵管等是否有腫瘤,或剖腹產合併作肌瘤切除術的好處。然而,蕭勝文指出,剖腹產最怕還是出現沾黏,由於剖腹下刀位置不同,出現的沾黏位置不同,則產後出現的症狀更是大不同。近年來,會遇到剖腹產多次的孕婦,無論是腸沾黏蓋滿子宮,導致此胎讓醫師無從下刀的情況;或者是與膀胱沾黏造成產婦夜夜頻尿等困擾,偶爾都會遇到,且容易影響到產婦產後的生活品質。防沾黏可降低7倍沾黏率蕭勝文強調,選擇在剖腹術中使用適合的防沾黏產品,可以降低沾黏機率,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種選擇,不管是貼片狀、薄膜狀等任何形式產品,目前健保不給付,都需要自費,使用美國FDA合格核准的防沾黏玻尿酸產品,通常7天內可由人體自然吸收,文獻上指出可達到降低7倍沾黏發生機率,目前台灣約有6成以上剖腹產婦選擇使用,以降低剖腹產沾黏的可能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藥師,這些藥可以一起吃嗎?」許多人常有這樣的疑問,一個藥與另一個藥相遇可能產生加成作用,讓療效變好,也有可能互相衝突而影響效果。對此,亞東醫院特別舉辦「常見藥物交互作用」講座,邀請周嘉湉藥師主講,將帶您認識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與注意事項,讓大家在家中也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常見藥物交互作用時間:2017/9/27(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長輩突然出現記憶力減退、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時,很可能為失智前兆,應立即尋求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或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和診斷。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25年預估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國民健康署邀大家一起關懷失智患者,預防失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多動腦、多遊戲、和人群接觸、避免頭部外傷。健康5招 防失智、降心血管風險失智症大致分為神經退化性及血管性二類,神經退化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另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的血管性失智症,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預防失智可以從健康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5招,讓民眾在遠離失智症之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1) 戒菸/ 依據研究顯示,目前仍在吸菸者相較於為吸菸者增加1.27倍失智風險。戒菸對於身體的好處很多,建議尋求各地戒菸門診的協助,戒菸永遠不嫌晚,並可讓長者體會戒菸後健康好處。2) 多運動/研究發現高強度活動量可以降低38%認知退化風險,而輕到中度活動量也可以降低35%認知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從事中度的身體活動至少150分,健走、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整理庭院、做家事、跳健康操、做瑜珈等,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達到微流汗程度皆有助於健康。3) 維持健康體重/研究顯示,中年時期體重過重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發生失智症風險的相關風險為1.26,而中年肥胖者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產生失智症相關風險為1.64。建議您天天量體重等方式維持正常體位(18.5≦BMI≦24),降低失智症風險。4) 均衡飲食/研究顯示健康飲食型態(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日式飲食)與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性有關,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多樣化的蔬果,使用天然調味料、低鹽,搭配全穀、堅果;肉類以攝取魚、雞肉等白肉為主,並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5) 不過量飲酒/研究顯示酒精的攝取與失智症的風險有關,建議長者儘可能不過量飲酒。

控糖、降壓又安腦 糖友記得這樣吃

控糖、降壓又安腦 糖友記得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糖友常感到疑惑,明明已經按時用藥,為什麼血糖還是忽高忽低?血糖控制是一種生活習慣,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及定期測量糖化血色素,是維持穩定血糖的重要三元素,稱為「控糖金三角」。糖友的血糖控制是一項長期挑戰,不過因為種族差異,東方人飯後血糖更容易升高。加上東方飲食習慣又多為米飯麵食類,攝入過多的澱粉,容易造成飯後血糖不易控制。逾50歲第二型糖尿病患 未來失智風險高2.41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醫師表示,血糖過高就像將心臟泡在糖水中,人體中的血糖應該要維持穩定,若血糖控制不佳,濃度起伏大,身體各處的器官都有可能損傷。對腦部而言,隨著現代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身體越來越老化,失智症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而腦部血糖若不穩定,更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逾50歲第二型糖尿病患,未來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同年齡的健康者2.41倍 。由此可知,延緩老化的日常習慣對於失智非常重要!飲食方法一兼三顧 控糖、降壓又安腦  王治元醫師指出,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採用地中海飲食可降低3成糖尿病發生率,連續 8 週得舒飲食,整體血壓可降低一成,等同1顆降血壓藥物的治療效果 , 。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表示,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的特色,以全穀類替代高澱粉主食,並使用大量橄欖油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結合得舒飲食富含高纖維及低鈉飲食,兩相搭配讓血糖維持穩定。而食譜的菜單中,也增加許多促進腦部健康的食材,如堅果、莓果、橄欖油及葡萄酒,並用魚肉及禽肉取代紅肉,以達到安腦的效果。 

護心益智食譜 助糖友遠離三高風險

護心益智食譜 助糖友遠離三高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是長期抗戰,為了使血糖值維持再良好的範圍內,「想吃又不敢吃」一直是許多糖友的心情寫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今年(2017)推出「護心益智──地中海&得舒飲食」食譜,結合醫學及營養概念,使用在地食材,有120道菜單選擇,糖友可放心跟著食譜替換食材,在家料理輕鬆吃。除了藥物也要透過飲食控制血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友較一般人的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風險高,除了藥物定期治療,透過飲食控制血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已有研究證明地中海&得舒飲食可能與幫助糖友減少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風險有關聯性,期望食譜推出能幫助百萬糖友遠離三高及失智風險。地中海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可穩定血糖中秋佳節將至,月餅、烤肉加上啤酒組合雖然過癮,但恐會在短時間內讓血糖產生急遽變化,如何健康吃、又不會讓血糖失控呢?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補充,地中海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富含高纖維及低鈉飲食,可讓血糖維持穩定。糖友們在日常飲食上,可依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任意搭配,自行替換食材,不僅吃的輕鬆又無負擔。烤肉串換成蔬菜肉串、搭配烤馬鈴薯遵守養生飲食方法,不但控糖輕鬆,熱量不超標,以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烤肉為例,建議可參考食譜中的輕食料理菜單,將重油重鹹的烤肉串換成清爽蔬菜肉串,加上烤馬鈴薯或紫山藥優格沙拉,既能吃得飽也能吃的健康。黑麻油補充維生素E、老薑暖身記者會現場邀請型男大廚詹姆士示範秋冬食補「麻油雞山藥麵線」,選用黑麻油,不飽和脂肪酸與維生素E含量豐富,搭配老薑燉煮雞湯適合天涼暖身;雞肉能減少油脂吸收,山藥也能減緩醣類吸收,抑制血糖值上升。除此之外,也將與大家分享如何在家動手料理,讓一家人吃出健康。(秋冬食補料理「麻油雞山藥麵線」食譜)愛心早餐「黑麥麵包總匯」食譜

車禍骨頭斷6截 整型急救免截肢

車禍骨頭斷6截 整型急救免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彰化縣54歲的王先生在馬路上突遭機車高速撞傷,右小腿骨頭斷了6截,大量失血,脛骨外露,情況相當危急。一般而言,為了怕危及生命,通常採截肢處理,但整形醫師判斷可以重建,與骨科醫師整合進行手術後,終於讓王先生回復完整的右小腿。右小腿開放性骨折 脛骨、腓骨共6大處碎裂彰化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王先生在3個月前被機車高速撞傷,當天到達急診室時右小腿嚴重開放性骨折,並且大量失血,經X光顯示,脛骨、腓骨共6大處碎裂,小碎裂不計其數,還合併膝蓋下、脛骨外大面積的軟組織缺損,甚至已達開放性骨折古氏分類的第三級,情況危急。 呂明川醫師表示,當時以清創止血及穩定生命跡象為主,患者希望可以保命又保肢。手術團隊決定盡力保留右小腿,先由骨科醫師李文宏進行脛骨外固定復位,再由他進行軟組織重建。取用肌肉皮瓣移植覆蓋外露的骨頭呂明川醫師表示,王先生的皮肉缺損,若沒重建好可能會發黑壞死,最後他經由膝蓋後方的膝膕處打開約5公分的傷口,取出下方的腓腸肌肌肉皮瓣進行移轉,經皮下敷蓋骨頭的外露缺損,再施以皮膚移植,全力照護下王先生從只能臥床到可坐輪椅,到現在已經可以復健行走,2個月後也順利出院。台北榮總蘇澳分院整形外科醫師李秉侖表示,下肢嚴重開放性骨折常伴隨軟組織缺損,小腿的軟組織缺損依位置又可以分為近端、中端、遠端,在近端及中端的組織缺損可以以局部的肌肉皮瓣重建,遠端缺損則通常需要進行顯微手術,但都必須把握黃金時期,才能儘量避免走到截肢的地步。

久咳肺癌現身 免疫療法供新選擇

久咳肺癌現身 免疫療法供新選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的沈先生原本是職業軍人,退休後某日突然開始咳嗽,沒想到咳了2週後竟出現嚴重背痛症狀,就診後發現右肺整片泛白確定為肺癌末期。使用癌症免疫療法治療後,沈先生的腦部腫瘤幾近消失,肺部的狀況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肺癌罹患人數近10年成長48%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肺癌罹患人數近10年成長48%,近10年因著標靶治療興起,標靶治療雖然能讓患者能有個人化的治療選擇,但只能使用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如沈先生一樣,一般的肺癌患者還是要使用傳統的化學治療。今年9月國內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適應症,蔡俊明教授表示,相較於化療藥的6個月,使用免疫療法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0.3個月,降低50%疾病惡化的風險。越早使用免疫療法 治療效果越好蔡俊明教授表示,台灣肺癌患者逾9成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肺腺癌患者約佔6成,約4成未基因突變,和鱗狀及其他細胞肺癌的患者逾千人,在過去治療上就像沈先生一樣只能選擇化療,且到了晚期造成死亡的原因有9成是因為轉移,不僅效果有限,副作用也常造成患者的負擔。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小 但可能侵犯更多器官癌症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多一項治療選擇,且研究顯示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治療效果越好,提供晚期肺癌患者新的治療希望。雖然和傳統化療比較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較小,但是可能會侵犯更多的器官。蔡俊明教授提醒,免疫療法是一種透過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癌症,因此也有可能使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病人的正常器官或組織,如免疫媒介性肺、結腸炎等,而有時這些問題會造成嚴重或致命的威脅甚至導致死亡。其他最常見的相關不良反應為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建議在肺癌治療精進的同時,高危險族群還是要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