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看到這成分別買 血拚記住幾個英文就夠!

看到這成分別買 血拚記住幾個英文就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久前,某著名化妝品公司出品的脣露(lip magnet)遭到抵制,主因在於不少消費者使用後,出現嘴脣紅腫脫皮的反應。經媒體報導後,才發現這款大賣13 萬個的人氣產品, 居然添加有毒著色劑、以及其他會誘發過敏的成分,引起消費者極大的恐慌。有機認證標章可立即檢視成分安全性市售化妝品因為沒有明確的天然、環保認證基準,消費者往往無所適從。相較之下,有機保養化妝品則有相關機關管轄、並設立認證基準,(然而,並非所有的認證標章都具有同等的位階效力。)此外,現行法規中並未要求所有的保養、化妝品都必須獲得有機認證,因此購買時仍須睜大眼睛辨識成分標示。有機認證標章可區分為兩大機關,首先是國際認證機關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簡稱IFOAM,網址見下方連結),以及各個國家政府機關之下地方自治團體的認證標章。近年來也有許多手機應用程式,可快速查詢各種保養、化妝品的成分是否安全。IFOAM 網址(英文) 國際化妝、保養品認證標章‧ 法國國際有機認證機關的ECOCERT 標章(簡稱ECO)與COSMEBIO標章。‧ 德國自然活力有機農耕的認證標章Demeter,為歐美有機認證最高等級。‧ 國際有機作物促進協會OCIA 的認證標章。‧ 國際品質保證協會QAI 的認證標章。‧ 美國農業部轄下機關USDA 核發的USDA 有機標章。(見下圖)‧ 日本有機農業標準認證的JAS 標章。‧ 日本有機和自然食品協會JONA 的認證標章。‧ 英國國立有機認證機關Soil associateon 的認證標章。‧ 德國有機認證機構BCS 的認證標章。‧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機構FiBL 的認證標章。 (編按: 臺灣大約自1997 年起,陸續有不同民間團體發起認證制度和標章,列舉如下: ‧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 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 中華有機農業協會〔COAA〕。‧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暐凱國際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SII〕。)標題PVC、PAEs、FBA…… 看到這些成分,別買韓國教育部於2013 年發行了《環保學用品購買指南》(編按:臺灣教育部也於2011年發行《綠色消費指南》), 因市面上孩童用的塑膠玩具、橡皮擦、文件夾等學用品,幾乎都含有PVC,內含影響內分泌紊亂的鄰苯二甲酸酯(見第25 頁)或重金屬物質。鄰苯二甲酸酯(PAEs) 書包或是鉛筆盒表面亮光的部分,以及線圈鍍膜筆記本或文件夾表面的塑膠材質,多半含有PAEs。此外,橡皮擦的柔韌觸感,正是因為含有PAEs 所致,所以摸起來特別柔軟的橡皮擦,應盡量避免使用。重金屬長尾夾或髮夾等帶有各種彩色的小物品,都很有可能含有重金屬。螢光增白劑(FBA) 筆記本的內頁若過於亮白,可能是使用了螢光增白劑或是漂白劑,建議選擇色澤偏米白的商品較佳。增香物質(Fragrance) 帶有香味的橡皮擦、寫了會香噴噴的原子筆等,可能都含有增香用的不明物質,因此要避免購買這類產品。(本文摘自/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大是文化)

不舒服又沒生病?多吃堅果趕走亞健康

不舒服又沒生病?多吃堅果趕走亞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堅果類特別適合氣虛型、血虛型、陽虛型三種體質食用。這三者有一個共同特徵:虛性體質(「陰虛」者除外,因陰虛容易有火氣,吃太多堅果會上火),需要靠堅果「補虛」。各位不妨將堅果想像成一顆顆炸彈,食用後內含的能量便在體內爆發,可讓全身細胞活絡起來。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心血管系統健康以胡桃仁為例,《本草綱目》記載:「甘,溫。歸肺、腎、大腸經。可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部重痛。」現代研究更指出,胡桃仁有40%∼50%的成分為脂肪油,多為亞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亞麻酸及油酸甘油酯,這些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心血管系統健康。這就是為什麼中醫古書、西方醫學、營養師,都強力推薦人體應適度攝取堅果。我私下戲稱堅果類為「植物原子彈」,既可幫助補充能量,但若吃得太多則會造成反效果。堅果到底該怎麼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才健康?以下是我綜合營養學及中醫角度的建議。堅果怎麼吃才對?像花生、咖啡豆這類堅果或種子,會在溫暖、潮濕、氧氣充沛的環境中滋生傷肝的黃麴毒素,肉眼無法分辨。可用小包裝真空保存,避免長時間暴露於空氣。開封後,可放入冰箱的冷藏室裡,維持環境低溫、乾燥,並在2週內吃完,較不易產生毒素。什麼時候吃最好?早餐是一整天大腦細胞思考、整合的能量來源。而堅果可提供最優質的營養成分,最適合在早餐吃,讓你每天都能元氣滿滿的出門打拚。牙齒不好的人怎麼吃堅果?堅果的缺點在於硬度太高、不易咀嚼,老人家牙口不好、假牙鬆脫,或兒童乳齒較為脆弱,都不適合直接吃堅果,怎麼辦?其實很簡單,買台附有打粉、磨碎功能的果汁機即可,但要選擇玻璃硬度較高的機型,避免運作時破裂。堅果因油脂含量高,打碎後呈現糊狀,可一次多放一點打碎、製成堅果醬。我曾有個患者,每天早餐都會倒一小包堅果到果汁機裡,打碎後直接塗在白吐司上食用,簡單營養又美味。一天要吃多少比較好?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三餐裡的油脂類,應控制在3∼7份(按:1份油脂,等於1茶匙的油),再加1份堅果。1份堅果,重量約為7∼12公克(依種類而定),市面上含有各種堅果的綜合果仁,大多在28∼150公克,外包裝通常有營養含量標記,一看便知,比較講究的人,也可用簡單的烘焙秤估量。什麼人不適合吃?大多數人都認為高血脂患者不能吃堅果,這觀念其實不見得正確。若是在血脂肪數值已獲得控制的情況下,高血脂病患仍然能和健康的人一樣多吃堅果(但三餐烹煮用油及動物性油脂就得減少攝取,避免一天的脂肪總和過量)。此外,要提醒大家,站在醫師的立場,我最推薦純天然的無添加堅果,而非經加工再製(如裹上糖粉、糖漿、油炸)的堅果。加工後的堅果不但油脂含量更高,不飽和脂肪酸更會因為高溫烹調流失,高糖分含量還會對糖尿病、新陳代謝疾病的患者產生危害。(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口臭是肺出了毛病?去味還可以這樣吃

口臭是肺出了毛病?去味還可以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身體中的氣、血、水的循環停滯,就會造成口臭、體臭。痰飲型、氣滯型、血瘀型體質者特別容易遇到此類窘境,可先由暢通氣血著手,並多攝取能使口氣芳香或具排毒效果的食材。抽菸、常熬夜 31歲​男出現口臭問題31歲的德奕是某房屋公司的房仲,每天賣命工作。但近日家人、客戶常常詢問他最近口中氣味有點重,是否身體不適,德奕害怕嚇跑客戶,深感困擾而上門求診。門診過程中,我詢問了他的個人病史,發現德奕有抽菸習慣,每日至少半包以上,加上常熬夜加班,或跑遍各區帶著客戶看屋,休息不足,久而久之口中會出現許多困擾的異味。若已看過牙醫,口中仍有異味,建議多吃添加茶葉碎的清香拌飯,可去除腸胃道的濁氣,讓口中的腐味一掃而空,清爽宜人。以茶入藥去胃 再以藥物治療趕走口臭金元4大醫家之一的張從正,曾在著作《儒門事親》裡提到一個故事:趨平這個地方有位尚先生,20幾歲,患有口臭的疾病,臭到跟髒汙的廁所沒兩樣,就連親朋好友都不肯跟他說話。張大夫診察之後,認為尚先生的肺出了毛病,由於未曾接受治療而產生腥氣,加上火氣大,久而久之這些味道從嘴巴冒出來,變成口臭。後來張大夫先以茶入藥,去了七分的味道,再以其他藥物治療,替尚先生治好了口臭毛病。茶對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會造成失眠茶中含有多酚類化合物,茶湯中的苦澀味道,即來源於這種物質。多酚類化合物具收斂性,有解毒的作用,也是緩解便祕的主要物質。此外,該物質還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清除生物體內的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更重要的是,茶多酚還有抗發炎、驅蟲、降血壓等作用,可說是好處多多。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茶可以提神醒腦、解油膩、解酒,但內含的茶鹼容易使心跳加速、引起心悸毛病,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更會造成失眠問題。凡是有以上症狀的患者,應減少茶飲量。(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酒精防凍?擴張血管反而加速熱能流失

酒精防凍?擴張血管反而加速熱能流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問醫師:喝酒可以避免凍死嗎?問:假設有個人在夜晚掉進結冰的湖裡。他無法自行脫困,不過口袋裡有瓶白蘭地,於是整晚持續啜飲,翌日清晨活著獲救。請問酒精能幫助他活下來嗎?酒精有沒有防凍效果?有醫學根據嗎?答:抱歉,你筆下人物在劫難逃,而且他採取的行動只會加速死亡。且聽我解釋。皮膚是人體的散熱器。天氣炎熱時,皮膚裡的微血管擴張,流經皮膚的血量增加,將熱氣散至空氣中。這就是人覺得熱時臉色發紅的原因。汗水蒸發的過程中,由於液體變成氣體(蒸發)需要能量,便從體熱汲取,熱也因而流失。讓熱衰竭或中暑的人泡在水裡,並用毛巾或其他東西搧風,都是為了促進蒸發,讓患者過熱的身體降溫。氣候寒冷時盡量避開冷風 將體熱困在「繭」中​氣候寒冷時則完全相反,身體會試圖留住熱能。血液從皮膚被導向其他地方,確保從「散熱器」流失的熱能愈少愈好。這就是人感到冷時看起來比較蒼白的原因。暴露在嚴寒之中,保護自己不凍僵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身體蓋住,避開冷風(流動的空氣會帶走更多熱能),藉由搭蓋冰屋或某種地洞創造較暖和的空氣。將體熱困在「繭」中,散失的熱能就相對減少。但不能泡在水裡。水流或受害者在水裡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類似冷風,將大幅增加熱能散失。二戰期間,在北大西洋上空被擊落的飛行員,生還人數屈指可數。現在來談談白蘭地。有些人喝酒後臉會發紅,這是因為酒精擴張皮膚裡的血管,增加血流量,進而散失熱能。雖然喝紅酒比較明顯,不過只要是酒精都有相同效果。在寒冷的環境喝酒取暖是下下策。因此,酒精會加速熱流失,使人凍死。酒精在人體血流裡沒有防凍作用。根據你的情節,那名男子僅頸部以上露出寒冷的水面,而且大概會不斷揮動手腳避免滅頂。冰冷的水會迅速消耗體熱,短短10到20分鐘,甚至不到,他的身體就會失溫。若他不斷啜飲白蘭地或跌進湖裡之前已經喝醉,時間會大幅縮短。失溫症狀包括疲勞、虛弱、精神萎靡,以及意識模糊。他將漸漸失去力氣,肢體變得不協調,不再能掙扎求生,最終溺斃。你或許記得一則振奮人心的新聞,一名年輕女子從結冰的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獲救。當救難人員丟給她一條繩索,她連抓住的力氣都沒有,甚至沉入水底。幸好,一名英勇男子跳進水裡將她救起。除非你筆下人物也能遇到這樣的英雄,否則他將失溫,而後溺斃。這個人有可能生還嗎?機會不大。但急診室有句老話:「酒鬼殺不死。」這就是為什麼酒醉駕車肇事,死的總是被撞的家庭,酒鬼從來不會有事。人生有時沒什麼道理。(本文摘自/法醫.屍體.解剖室3/麥田出版)

經期超愛吃巧克力?身體缺鎂搞的鬼

經期超愛吃巧克力?身體缺鎂搞的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月經來潮想吃巧克力的是常見的說法,但最近研究指出,這可能比較是文化上的現象而非生理上的需求。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Julia Hormes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275名女大學生,其中有81名出生在美國以外,且來自不同的文化。研究發現,在美國出生的女性有40%表示他們會因為月經來潮而渴望吃巧克力,但在其他國家,如埃及的女性則只有6%、義大利的女性只有28%。經期礦物質會下降 女性對巧克力渴望變強研究認為,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女大生對巧克力的渴望並不亞於美國出生的女大生,但是他們不太會認為想吃巧克力是因為月經來潮。Hormes認為這樣的地理差異暗示了是文化建構了女性對巧克力的渴望。在一個強調瘦即美的社會文化中,女性可能視月經來潮為吃高熱量食物社會可接受的藉口。過去研究顯示,因為經前症候群而對巧克力渴望增加,是因為在月經週期的下半期身體的礦物質含量會下降,而巧克力中富含鎂,因此月經週期中女性對巧克力的的渴望變得更強。經前每天攝取熱量超過1,100卡路里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人類演化過程中女性身體為了準備懷孕,生理上會引起女性食慾,並且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女性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影響而吃更多。2010年一項研究也發現,即使是擁有健康體重的女性,在經前他們每天攝取的熱量也會增加超過1,100卡路里,而且熱量完全來自碳水化合物。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生理期容易消耗更多能量,因此這段期間攝取比平常更多碳水化合物是可以理解的生理需求,但是透過巧克力獲取能量可能就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畢竟巧克力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的起,許多貧困國家的女性就難以取得巧克力。(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胖但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是否代表健康?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並非如此,沒有所謂的「健康胖」,並呼籲醫療領域重視體重過重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鼓勵過重者減重。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伯明翰大學應用保健研究所的學者分析了350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英國成年人的電子健康記錄,並依據他們BMI分成四組: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正常體重(超過18但小於25)、過重(BMI超過25但小於30)及肥胖(BMI 30以上),同時記錄他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代謝健康的人被歸類為沒有代謝異常。研究人員大約在5個月後再次檢視這群人的健康紀錄,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罹患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風)、心臟衰竭或周邊血管疾病。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且代謝健康者相比,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腦血管疾病風險高出7%,心臟衰竭危險增加96%。此外,正常體重但有一種以上代謝症狀者,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及外周血管疾病風險也比較高。只透過體重評估心病風險不夠過去有相關研究探討「健康胖」,但研究樣本的限制使這個概念一直存有爭議,因此這篇研究透過大量的資料來彌補過去研究的限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是目前最大的。主要作者Rishi Caleyachetty博士說明,其樣本之大可能反映出「健康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顯然並沒有所謂「健康胖」,醫界不應再使用這個術語,避免誤導民眾而忽視潛在風險。伯明翰大學Neil Thomas教授表示,許多國家目前建議第一線的醫生使用超重和肥胖作為篩選成年人心血管風險的主要標準,但透過體重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因為看不到代謝症候群而低估了正常體重者的疾病風險。伯明翰大學公共衛生博士Krish Nirantharakumar認為,應該鼓勵肥胖者管理體重,不管其代謝狀況如何,而正常體重但有代謝異常者應定期追蹤心/血管疾病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啟動無毒生活 環境毒物知多少?

啟動無毒生活 環境毒物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正式進入無毒生活之前,大家不妨先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卻會引起各種環境及健康問題的有毒物質,以及其造成危害的理由。後續在製作能取代這些有害物質的代替品(無毒清潔劑及保養品)時,你會更加體認到這樣的作為,對環境及個人健康而言,是多麼偉大的貢獻。生活中的有毒化學物質2011 年韓國爆發加濕器殺菌劑事件後,除臭劑的問題跟著浮上檯面。由於市售衣物除臭劑大多與加濕器殺菌劑含有同樣的成分:苯並異噻唑酮(Benzisothiazolinone,簡稱BIT,具有優良的抗菌功能,常用於洗髮精、隱形眼鏡清潔液、濕巾、頭髮定型噴劑,但對皮膚、眼睛都有刺激性,可能致癌、引起濕疹、搔癢等)以及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會刺激鼻、喉、肺,引起噁心嘔吐),是否該全面停售除臭劑?正反雙方迄今論戰不休。市售的洗髮精或沐浴乳等日常清潔用品,大概72%以上含有界面活性劑,如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簡稱SDS)或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Sodium Lauryl Ether Sulfate,簡稱SLES),儘管價格低廉、清潔力強,但長期使用將造成皮膚刺激,引起掉髮、皮膚過敏、皮膚炎等症狀,而這類製品又屬於每日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更須注意。至於洗髮精廣告最愛強調的無矽靈配方(Non-Dimethicone)又是什麼?矽靈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油性物質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簡稱PDMS),具有滑潤、保水效果,而且刺激性低、安定性高,不光是洗髮精或潤髮乳會用到矽靈,一般的化妝品、保養品成分中也大多含有矽靈。矽靈究竟會不會阻塞毛孔,甚至是掉髮?衛生單位曾發布公告,矽靈會附著在頭髮上,但於下次洗頭時就可以沖掉,因此不會阻塞毛細孔。另查詢目前國際間,包含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國的管理規範,同樣未禁止矽靈使用於美妝產品,因此只要搭配正確的洗卸清潔,含矽靈的產品其實是沒問題的。二氯苯氧氯酚(Triclosan,又譯三氯生)具有殺死微生物的抗菌效果,常用於可去除各種細菌、真菌的消毒藥、以及各類抗菌產品、牙膏、漱口水中。然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UC)研究指出,二氯苯氧氯酚不僅致癌,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女性體內若累積過多的二氯苯氧氯酚,更會透過母乳傳給嬰兒。值得注意的是,二氯苯氧氯酚雖然禁止使用於化妝水、乳液等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產品,但仍有限制的允許用於洗面乳、肥皂等清潔用品,以及去除體味的體香劑、濕紙巾中。廚房清潔劑中最常使用的界面活性劑為烷基酚(Alkylpheno),這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即環境賀爾蒙)。長期使用會讓男性的精蟲數減少、或使女性的子宮壁內膜增生,造成嚴重的生理痛。此外,廚房清潔劑的製作過程,更會產生有「世紀之毒」之稱的致癌物質戴奧辛(Dioxins)。市售牙膏多半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羥,音同搶)類的防腐劑(可能導致乳癌、女童早熟),或是引發肝臟病變的二氯苯氧氯酚等有害物質。相關單位甚至檢驗出,韓國市面上有149 款牙膏,含有與加濕器殺菌劑同樣致命的CMIT/MIT(一種水性防腐劑,可耐高熱)。此外,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刷牙後,口腔會帶有甜味?這就是牙膏含有界面活性劑的證明。界面活性劑會造成味覺細胞麻痺,否則正常來說,刷牙後應該覺得苦澀。牙膏內若含有害物質,不僅無法正確清潔牙齒,還可能將口腔中的益菌帶走,特別是小朋友在刷牙時,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把牙膏吞下肚,長期累積下來將造成危害。市面上大部分的防蚊殺蟲劑,都含有苯醚菊酯(Phenothrin),該物質對成人的性賀爾蒙具有負面影響,也可能會造成孩童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症(ADHD)。含有苯醚菊酯的殺蟲劑,因為容易殘留體內,因此禁止使用於庭院的自動噴灑系統中,但一般市售的噴霧殺蟲劑則沒有相關禁令。此外,市售防蚊液的待乙妥(DEET)成分也會在體內殘留,造成蕁麻疹,但是否該禁止添加,迄今仍未有定見。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簡稱PAEs)是製作塑化劑(增塑劑)的重要原料之一,這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常用於保養品、玩具、鐘錶、香水等。(本文摘自/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大是文化)

電擊棒能殺人?怪奇知識大揭密

電擊棒能殺人?怪奇知識大揭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問醫師:電擊棒能做為謀殺工具嗎?問:我在書中安排凶手在擁擠人群中殺死受害者。我的想法是讓凶手使用電擊棒。儘管電擊棒照理不會致命,但假設今天受害者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或裝有心律調節器,而且遭電擊的時間比一般要久,有沒有可能因此喪命?答:有趣的問題。你的推測沒錯,電擊棒不是致命武器,奪走一名健康正常人性命的機率微乎其微。電擊棒和泰瑟槍(Taser)發射出高電壓、低電流的電擊通常約五萬伏特,有些高達三十五萬伏特,將造成肌肉劇烈收縮,痛苦至極。多數人會癱倒在地,痛苦地扭動。有些「個性強悍」的人能把泰瑟槍的電極拔掉,或將攻擊者手持的電擊棒打落在地。塊頭愈大、脾氣愈火爆的人,或服用如PCP(苯環利定)、甲基安非他命等特定毒品者,比較有機會抵擋電流的影響。心律調節器由起搏器(pulse generator)以及連接調節器與心臟的導線所組成調節器通常安裝於鎖骨正下方,從胸壁可見一個錶盤大小的隆起。導線穿過位於鎖骨正下方的鎖骨下靜脈,然後沿著上腔靜脈來到心臟的右側,並進入右心室下端。這樣導線和起搏器就接上了。唯有直接對準起搏器,電擊棒的電流才會將電子電路「煎熟」,以致永久地破壞心律調節器。要達到這個目的,攻擊者必須將電擊棒抵住受害者胸口,或以泰瑟槍直接穿透調節器上方的皮膚,否則調節器不太可能被破壞。話雖如此,電流會嚴重干擾調節器的感應功能,導致調節器在心臟停止時,以為心臟正在跳動。調節器是一種「需求裝置」(demand device),也就是說它「讀取」心臟電流數據,只在心臟沒有電流活動時「發射」。若心臟正常跳動,調節器感應到電流,就不會輕舉妄動,只會「靜觀其變」。然而,多數裝有調節器的人並非所謂的「調節器依賴者」。調節器依賴者意謂著已失去自然心律或心律過慢,如果沒有調節器,心率將會降至非常低的程度,每分鐘三十下或不到,而可能有生命危險。多數人裝調節器是做為心率間歇性減慢的「安全網」,因此干擾調節器的感應功能仍不足以致命,這些患者的自然心律可以維持生命。用電擊裝置殺死裝有心律調節器的人不無可能,只是機率不高。至於心臟疾病患者,若罹患的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某種需要藥物控制的心律問題,遭受電擊的疼痛和驚嚇,可能引發心臟病發作或嚴重心律不整。疼痛、驚嚇、恐懼和憤怒,使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到血液裡,會造成心率和血壓直線飆升,有可能演變成心臟病發作,或引發致命的心律變化。如果凶手知道受害者有心臟病史或「心臟方面的毛病」,好比他每天都會心絞痛發作,或在身心壓力較大時頻繁使用硝化甘油,就能合理推測泰瑟槍之類的攻擊,能使受害者喪命。只要事先鋪陳這些背景,你的謀殺手段完全可行。(本文摘自/法醫.屍體.解剖室3/麥田出版) 

甩開新家症候群 5原則保障居家安全

甩開新家症候群 5原則保障居家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客廳裡,使用原木家具、不貼壁紙/曾有一段時間,整個韓國都籠罩在「新家症候群」的陰影下,新家中的壁紙、黏著劑、家具等各種建築用的工業物質,容易引起呼吸道病變或是皮膚疾病。更誇張的是,當時我也正準備要搬進1間新的套房,不動產管理人竟相當自豪的對我說:「這棟房子是新蓋的,我保證妳連1隻蚊子都看不到。」然而,這句話在我聽來卻相當毛骨悚然,連蚊子都無法在裡頭活命了,這竟然是我未來要居住的地方?2) 選擇原木家具/原木家具的成分最單純、加工也最少。然而,一般家具很少使用原木,而是以膠合板(以下統稱MDF)拼合而成。MDF 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黏著劑,可能會釋出甲醛引發異位性皮膚炎、鼻炎等疾病。MDF 不僅會出現在木質家具,地面鋪設、凝固時也會用到MDF。儘管鐵製家具幾乎很少使用黏著劑,但生鏽與腐蝕後也會產生有害物質,須多加注意。3) 不建議貼壁紙/標榜環保的壁紙廣告很多,為誘使消費者上當,業者更是花招百出。特別是被視為高級產品的「絲綢壁紙」,以帶有絲綢觸感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以下簡稱PVC) 膠膜製成,成分當中的塑化劑是致癌物質;PVC 材質遇上火災更會產生有毒氣體。4) 確認家具的安全等級/購買原木、MDF 等家具時,務必確認認證標章與安全等級(見下方圖表)。在韓國,達E1 等級即可視為環保材質, 並允許廣告,但在美國USDA (見第252 頁)的有機標章規範中,則須達SE0 等級才能得到環保材質認可。歐盟更早於10多年前,就已規定甲醛含量0.4 毫克以上的建材,不可用來製作室內家具。5) 加熱換氣可加速排除有毒物質/引發新家症候群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甲醛或揮發性殘留物質,不僅會沾附在牆壁、天花板、地板,還會四處飄散, 因此很難將毒物來源單獨歸咎於某項產品上頭。再加上甲醛屬於長期少量釋出物質,一般壁紙或家具上殘留的甲醛,最少要3年以上才能完全去除。也因此,新建物或是重新裝潢的房子,須持續不斷的加熱換氣(bake out),才可將室內有害物質逐步排除。加熱換氣時須開啟室內的地龍(編按:韓國家庭藏於地板底下的暖氣設備),將空氣溫度調高,以除去汙染物質。當室內溫度增高時,能將具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與甲醛等有害物質蒸散至空氣中,接著打開窗戶換氣,就能將有害氣體排至室外。(本文摘自/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大是文化)

講座/認識B型肝炎:治療方式面面觀

講座/認識B型肝炎:治療方式面面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型肝炎經由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而傳染,也是造成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目前可用的B型肝炎抗病毒藥包括長效型干擾素及5種口服藥,健保給付B型肝炎抗病毒藥至今已10餘年,因B型肝炎發作而死亡或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的人數已大幅降低。你曾經使用這些藥嗎?用藥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健保給付到期時將何去何從?台大醫院特舉辦講座,並邀請曾岱宗醫師主講「認識B型肝炎:治療方式面面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名稱:認識B型肝炎:治療方式面面觀時間:106年10月20日(五)14:00​~15:00地點:台大兒童醫院大樓B1視聽講堂 

Menu